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規(guī)律演示_第1頁
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規(guī)律演示_第2頁
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規(guī)律演示_第3頁
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規(guī)律演示_第4頁
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規(guī)律演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優(yōu)選)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規(guī)律目前一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淋巴結分布示意圖目前二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

目前三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

1區(qū):鎖骨上淋巴結。

下頸部、鎖骨上與胸骨頸靜脈切跡淋巴結,自環(huán)狀軟骨下緣至鎖骨、胸骨柄上緣。氣管中線是1L與1R的分界線。

2-4區(qū):上縱隔淋巴結。

2R.上氣管旁2R淋巴結向氣管左外側緣延伸。自胸骨柄上界至無名靜脈足側與氣管交匯處。

2L.上氣管旁,胸骨柄上緣至主動脈弓上緣。2L淋巴結位于氣管左側緣的左側。

3A.血管前,這些淋巴結同2區(qū)淋巴結一樣不靠近氣管,位于血管前方。

3P.椎前淋巴結,位于食管之后椎體之前。

4R.下氣管旁,自無名靜脈與氣管交界區(qū)至奇靜脈下界。4R淋巴結自右側至氣管左側緣。

4L.下氣管旁,自主動脈弓上緣至左側主肺動脈上緣。

5-6區(qū):主動脈淋巴結。

5區(qū):主動脈下淋巴結。

這些淋巴結不是位于主動脈與肺動脈主干之間,而是位于主肺動脈窗肺動脈韌帶外側。

6區(qū):主動脈旁淋巴結。

位于升主動脈與主動脈弓前方與外側。

7-9區(qū):下縱隔淋巴結。

7區(qū):隆突下淋巴結。

8區(qū):隆突以下食管旁淋巴結。

9區(qū):肺韌帶淋巴結位于肺韌帶區(qū)。

10-14區(qū):肺門、肺葉及其主要分支淋巴結,屬于N1淋巴結。

10區(qū):肺門淋巴結,包括臨近主支氣管與肺門血管淋巴結。在右側自奇靜脈下緣至葉間區(qū)域,左側自肺動脈上緣至葉間區(qū)域。目前四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目前五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目前六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目前七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PET顯示第八區(qū)淋巴結FDG攝取,對應的CT圖像淋巴結未見增大(藍箭),由于PET對非增大淋巴結轉移的攝取特異性高于增大淋巴結。

目前八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9區(qū).肺韌帶淋巴結,肺韌帶淋巴結位于肺韌帶內(nèi),包括下肺靜脈后壁及下方淋巴結。肺韌帶是縱隔胸膜在肺門部反折向下延伸所致。

目前九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臨床淋巴結分區(qū)10區(qū).肺門淋巴結,肺門淋巴結臨近肺葉淋巴結及縱隔胸膜反折,在右側臨近中間段支氣管。10-14區(qū)淋巴結不位于縱隔內(nèi),因此均為N1期淋巴結。在肺癌中,如10-14區(qū)有淋巴結轉移屬N1,如1-9區(qū)淋巴結有轉移屬N2,當有對側或鎖骨上淋巴結轉移時為N3淋巴結。目前十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肺癌淋巴結轉移頻度、分布及特點,為淋巴結清除術提供依據(jù)。文獻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韓立波

李進東

胡永校等報道3689組淋巴結N1轉移率23.4%,N2轉移率16.5%。Tis期肺癌無淋巴結轉移;T1期以后各期肺癌N1、N2均可見轉移;除T1期鱗癌不進行系統(tǒng)性淋巴結清除亦有可能達到根治目的外,其余類型肺癌均應進行系統(tǒng)性淋巴結清除。結論:淋巴結轉移腺癌比鱗癌活躍,小細胞肺癌最活躍,且隨著T分期增加而增加;肺癌可跨區(qū)域縱隔轉移;T1期、T2期鱗癌和腺癌N2轉移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淋巴結轉移頻度與T分期直線相關。肺下葉癌較肺上葉癌更容易轉移至縱隔。肺上葉癌較肺下葉癌更容易發(fā)生跳躍式縱隔轉移。目前十一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跳躍式縱隔轉移。

不伴有肺門淋巴結轉移,稱為跳躍組;伴有肺門淋巴結轉移,稱為非跳躍組。文獻報道王思愚

吳一龍

等將縱隔淋巴結分為3個區(qū)域,分析兩組患者淋巴結轉移范圍及其與生存率的關系。結果在跳躍組中,有49例(92.5%)縱隔淋巴結轉移局限于1個區(qū)域(L1),而在非跳躍組中有45例(36.6%),縱隔淋巴結轉移擴至2或3個區(qū)域L2或L3),跳躍組的5年生存率為29.3%,高于非跳躍組(12.2%,P=0.038),且在同一L1上,跳躍組5年生存率(32.1%)亦高于非跳躍組(15.3%,P=0.042)。結論NSCLC患者縱隔淋巴結跳躍性轉移為縱隔淋巴結轉移病變中獨特的一個亞群。其中上葉肺癌僅出現(xiàn)上縱隔跳躍式淋巴結轉移;下葉肺癌及右中葉肺癌則可出現(xiàn)上、下縱隔跳躍式淋巴結轉移。目前十二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結果:①肺癌N_2轉移極為活躍,可呈現(xiàn)單組、多組多發(fā)、甚至跳躍式轉移,分別占41.2%,58.8%與29.3%。②N_2轉移分布范圍也十分廣泛,各型或各葉肺癌N_2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第7組淋巴結,占48.8%,其次是第4、3、5組淋巴結,分別占45.6%,31.3%與25.6%。③N_2轉移分布與腫瘤大小、組織學類型及分化程度密切相關:就鱗癌與腺癌而言,腫瘤長徑在1cm以內(nèi)者均無N_2轉移,長徑>1cm者,N_2轉移串隨長徑增加而增加,尤以腺癌為突出;而且低分化腺癌N_2轉移率明顯高于高分化者(P<0.01)。④鱗癌、腺癌轉移淋巴結的平均長徑分別為15.3mm與9.1mm。⑤轉移淋巴結對主支氣管壁的侵襲是N_2轉移的又一特點。結論:對肺癌淋巴結的清除,切勿僅憑手觸摸或靠肉眼觀察淋巴結大小盲目估計其是否轉移。除T1、腫瘤長徑<1mm者外,淋巴結系統(tǒng)清除的范圍原則上必須包括同側胸腔的肺門及上、下縱隔各組淋巴結,尤其要重視轉移分布較密集區(qū)域的淋巴結,即右側的#2、#3、#4、#7與左側的#4、#5、#6、#7。還應重視轉移淋巴結對主支氣管璧的侵襲性。目前十三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手術淋巴結清掃范圍王長利

尤健

孫承軍報道:術前胸部CT掃描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者中,術后病理報告陽性者占48.2%;CT掃描淋巴結陰性者中,術后病理報告陽性者占22.1%。術前胸部CT的結果不能作為淋巴結清掃的依據(jù)。結論上葉肺癌應常規(guī)清掃肺門、隆凸下及上縱隔淋巴結,如果無隆凸下淋巴結轉移可不清掃8、9區(qū);下葉及右中葉肺癌,無論有無肺門或隆凸下淋巴結轉移,均應廣泛清掃上、下縱隔淋巴結。目前十四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右上肺癌,未見7組及對側肺門淋巴結轉移目前十五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目前十六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目前十七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左下肺癌,左鎖骨上淋巴結、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目前十八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點目前十九頁\總數(shù)二十六頁\編于十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