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檢驗_第1頁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檢驗_第2頁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檢驗_第3頁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檢驗_第4頁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檢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檢驗第1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一節(jié)免疫缺陷病的分類和特點一、免疫缺陷病分類二、免疫缺陷病的特點第二節(jié)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一、原發(fā)性B細胞缺陷二、原發(fā)性T細胞缺陷三、重癥聯合免疫缺陷四、原發(fā)性吞噬細胞缺陷五、原發(fā)性補體系統(tǒng)缺陷第2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四節(jié)免疫缺陷病檢驗一、B細胞缺陷的檢測二、T細胞缺陷的檢測三、吞噬細胞缺陷的檢測四、補體系統(tǒng)缺陷的檢測五、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檢測第三節(jié)繼發(fā)性免疫缺陷病一、繼發(fā)性免疫缺陷的常見原因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思考題小結第3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由遺傳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或免疫應答障礙而導致的一種或多種免疫功能不全稱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由此所致的各種臨床綜合征稱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第4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一節(jié)免疫缺陷病的分類和特點第5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原發(fā)性免疫缺陷性疾?。╬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繼發(fā)性免疫缺陷?。╯econd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DDorAIDD)一、免疫缺陷病分類第6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7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反復感染易發(fā)腫瘤高度伴發(fā)自身免疫病的傾向,以類風濕關節(jié)炎和惡性貧血等多見。遺傳傾向臨床表現和病理損傷復雜多樣二、免疫缺陷病的特點第8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免疫缺陷病類型病原體類別感染類型體液免疫、吞噬細胞和補體缺陷以化膿性球菌感染為主,補體缺陷時也常見腦膜炎鏈球菌和淋球菌感染敗血癥、化膿性腦膜炎、肺炎、氣管炎、中耳炎、全身性肉芽腫等細胞免疫缺陷細胞內寄生病原體感染為主重癥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布氏菌病、結核病聯合免疫缺陷以化膿菌為主,有時合并胞內寄生病原體感染全身重癥細菌及病毒感染、頑固性腹瀉或膿皮病免疫缺陷病感染特點第9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二節(jié)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原發(fā)性免疫缺陷性疾?。╬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又稱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ongenitalimmunodeficiencydisease,CIDD),是由于免疫系統(tǒng)遺傳基因異?;蛳忍煨悦庖呦到y(tǒng)發(fā)育障礙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第10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一、原發(fā)性B細胞缺陷病二、原發(fā)性T細胞缺陷病三、原發(fā)性聯合免疫缺陷病四、原發(fā)性吞噬細胞缺陷病五、原發(fā)性補體系統(tǒng)缺陷病原發(fā)性免疫缺陷性疾病第11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由于B細胞先天性發(fā)育不全,或由于B細胞不能接受T細胞傳遞的信號,而導致抗體產生減少的一類疾病。一、原發(fā)性B細胞缺陷primaryBlymphocytesdeficiency第12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實驗室指標特征主要臨床表現體內Ig水平降低或缺陷外周血B細胞可減少或缺陷T細胞數量正常。反復化膿性感染第13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發(fā)病機制:B細胞的信號轉導分子酪氨酸激酶(Bruton’styrosinekinase,Btk)基因缺陷,使得B細胞發(fā)育過程中信號轉導障礙,導致B細胞發(fā)育停滯于前B細胞階段,成熟B細胞數量減少或缺失。(一)X性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癥(X-linkedagamaglobulinemia,XLA)為X連鎖隱性遺傳,多見于男性嬰幼兒。故又稱Bruton病。臨床表現:患兒多在出生6月后反復發(fā)生化膿性細菌感染,血清中各類Ig含量明顯降低,外周血成熟B細胞和漿細胞數量幾乎為零。第14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臨床表現:患兒易反復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比低水平免疫球蛋白缺陷病表現更為嚴重。(二)X性聯高IgM綜合征

(X-linkedhighIgMsyndrome,XLHM)發(fā)病機制:X-染色體上CD40L基因突變,使T細胞表達CD40L缺陷,其與B細胞CD40的相互作用受阻,導致B細胞活化增殖和Ig類別轉換障礙,不能產生除IgM以外的其它類型免疫球蛋白。實驗室指標:血清IgM升高而IgG、IgA、IgE水平低下,外周血和淋巴組織中有大量分泌IgM的漿細胞。第15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實驗室指標:血清IgA水平異常低下(<50mg/L),sIgA缺乏,其它各類Ig水平正常。(三)選擇性IgA缺陷

(selectiveIgAdeficiency)最常見的選擇性Ig缺陷,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

發(fā)病機制:具有IgA受體的B細胞發(fā)育停滯,不能分化成為分泌IgA的漿細胞。臨床表現:患者多無明顯癥狀,或僅表現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反復感染,少數患者可出現嚴重感染,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應性疾病。第16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T細胞的發(fā)生、分化和功能障礙的遺傳性缺陷,其中包括T細胞及其前體。T細胞缺陷不僅影響T效應細胞(如TCL),也會間接影響單核-吞噬細胞和B細胞。因此,多數T細胞功能缺陷者常伴體液免疫功能缺陷。二、原發(fā)性T細胞缺陷(primaryTlymphocytesdeficiency)第17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患兒T細胞功能缺陷、外周血T細胞數減少或正常,B細胞和抗體功能正?;蚱汀#ㄒ唬┫忍煨孕叵侔l(fā)育不全綜合癥又稱DiGeorge綜合征,為典型的T細胞缺陷性疾病,并伴甲狀腺功能低下。發(fā)病機制:由于妊娠早期胚胎第三、四咽囊分化發(fā)育障礙,導致起源于該部位的器官如胸腺、甲狀旁腺、主動脈弓、唇和耳等發(fā)育不全。臨床特征:有心臟和大血管畸形,反復感染和新生兒24小時內出現手足抽搐

第18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例如:CD3復合分子(-、-、-、-鏈)基因變異引起TCR-CD3復合物表達或功能受損

ZAP-70(一種酪氨酸激酶)基因變異,不能產生ZAP-70蛋白

(二)TCR活化和功能缺陷T細胞膜分子表達異常或缺失可導致T細胞活化和功能缺陷第19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一組胸腺、淋巴組織發(fā)育不全及Ig缺乏的遺傳性疾病,機體不能產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患者出生后6個月即出現發(fā)育障礙,易發(fā)嚴重感染而死亡。三、重癥聯合免疫缺陷

(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disease,SCID)第20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患者病理表現:T細胞缺乏或顯著減少B細胞數量正常但功能異常,導致Ig生成減少和類型轉換障礙主要發(fā)病機制:IL-2受體鏈基因突變。(一)性聯重癥聯合免疫缺陷(X-linkedSCID,X-SCID)

第21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發(fā)病機制:定位于第20對染色體的ADA基因突變導致ADA缺乏,使腺苷和脫氧腺苷分解障礙,造成核苷酸代謝產物dATP和dGTP在細胞內大量蓄積,對早期T、B細胞有毒性作用,影響RNA、DNA、蛋白質和磷脂合成,使之發(fā)育成熟受阻,造成T細胞和B細胞缺陷。(二)腺苷脫氨酶缺乏癥(adenosinedeaminase,ADA)

第22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23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主要表現:

吞噬細胞的數量、移動和(或)黏附功能、殺菌活性等異常四、原發(fā)性吞噬細胞缺陷

primaryphagocytesdeficiency臨床表現:化膿性細菌或真菌反復感染第24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臨床表現:患兒多在出生后1個月內即開始發(fā)生各種細菌的反復感染。(一)中性粒細胞數量減少分類:粒細胞減少癥(granulocytopenia)和粒細胞缺乏癥(agranulocytosis。發(fā)病機制:G-CSF(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突變導致粒細胞分化受阻。第25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LAD-1發(fā)病機制:是由于CD-18基因突變,使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表面整合素家族成員表達缺陷,導致中性粒細胞不能與內皮細胞黏附、移行并穿過血管壁到達感染部位。

(二)白細胞黏附缺陷

(leukocyteadhesiondeficiency,LAD)分類:分為LAD-1和LAD-2兩種LAD-2發(fā)病機制:是一種巖藻糖轉移酶基因突變,使得白細胞和內皮細胞表面缺乏能與選擇素家族成員結合的寡糖配體Sialyl-Lewisx(Slex),導致白細胞與內皮細胞間的黏附障礙。臨床表現:均表現為反復的化膿性細菌感染第26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發(fā)病機制:

編碼還原型輔酶Ⅱ(NADPH)氧化酶系統(tǒng)的基因缺陷。(三)慢性肉芽腫病

(chronicgranulomatousdisease,CGD)臨床表現:為反復的化膿性感染,淋巴結、皮膚、肝、肺、骨髓等器官有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或伴有瘺管形成。第27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多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少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屬最少見的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五、原發(fā)性補體系統(tǒng)缺陷

(primarycomplementsystemdeficiency)在補體系統(tǒng)中,幾乎所有的補體固有成分、補體調控蛋白及補體受體都可發(fā)生缺陷。臨床表現為反復化膿性細菌感染。第28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發(fā)病機制:C1抑制分子(C1inhibitor,C1INH)基因缺陷所致。(一)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為常見的補體缺陷,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臨床表現:反復發(fā)作的皮膚黏膜水腫,若水腫發(fā)生于喉頭可導致窒息死亡。第29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發(fā)病機制:編碼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的pig-α基因翻譯后修飾缺陷,導致GPI合成障礙。(二)陣發(fā)性夜間血紅蛋白尿臨床表現:慢性溶血性貧血、全血細胞減少和靜脈血栓形成,晨尿中出現血紅蛋白。第30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三節(jié)繼發(fā)性免疫缺陷病

繼發(fā)性免疫缺陷?。╯econd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SIDD)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繼發(fā)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藥物后所致的免疫系統(tǒng)暫時或持久損害的一類免疫缺陷性疾病。分為繼發(fā)性T細胞功能缺陷、繼發(fā)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繼發(fā)性吞噬細胞功能缺陷和補體缺陷。第31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腫瘤:惡性腫瘤,加之放療、化療、營養(yǎng)不良、消耗等因素可導致免疫缺陷。2.感染性疾?。阂訦IV感染所致的艾滋病最為嚴重。3.遺傳性疾?。喝旧w異常、酶缺乏、血紅蛋白病等。4.營養(yǎng)不良5.免疫抑制療法6.其它:如電離輻射、手術、創(chuàng)傷、脾切除等均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一、繼發(fā)性免疫缺陷的常見原因第32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又稱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組綜合征。病人以CD4+T細胞減少為主要特征,同時伴反復機會感染、惡性腫瘤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病變。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第33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艾滋病全球分布情況第34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AIDS的病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ifiencyvirus,HIV)

HIV-1和HIV-2兩型。

(一)病原學第35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HIVHIV-1HIV-2OMA,B,C,D,E,F,G,H,I,JTypesCladesANT70,MVP5180,VAURODNIH2GroupsNHIV的型和亞型第36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結構基因HIV-1(HIV-2)

包膜(env)Gp160/gp120,gp41(gp140/gp105,gp36)

多聚酶(pol)P66,p55(P68,P56)

核心(gag)P24,p17(P26,p16)HIV的主要結構基因和相應的抗原第37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38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39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0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1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2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HIV的致病機制HIV通過gp120與靶細胞表面的CD4分子高親和性結合,同時也與表達在靶細胞表面的趨化因子受體(CXCR4和CXCR5)結合,再由gp41介導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使病毒得以進入細胞。1.HIV侵入CD4+靶細胞的機制CD4分子是HIV糖蛋白的特異性受體,故HIV主要侵犯CD4﹢T細胞。表達CD4分子的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等也是其重要的靶細胞第43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4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HIV損傷感染的CD4+細胞:HIV在靶細胞中復制,可通過直接或間接途徑損傷CD4+細胞3.HIV逃避免疫攻擊的機制:HIV感染機體后,可通過不同機制逃避免疫系統(tǒng)識別和攻擊,以利于病毒在體內長期存活并不斷復制。第45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HIV誘導的免疫應答

HIV感染機體后,HIV會進行性破壞機體免疫系統(tǒng)(尤其是細胞免疫),但在病程不同階段,機體免疫系統(tǒng)可通過不同應答機制以阻止病毒復制。體液免疫應答

中和抗體抗P24殼蛋白抗體抗gpl20和抗gp41抗體細胞免疫應答

CD8+T細胞應答CD4+T細胞應答

第46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CD4﹢T細胞數量顯著減少。2.Th1細胞與Th2細胞平衡失調。3.抗原呈遞細胞功能降低。4.B細胞功能異常,表現為多克隆激活、高Ig血癥和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四)HIV感染的免疫學特征第47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HIV感染宿主其特征為潛伏期長、病程發(fā)展緩慢。(五)HIV感染的臨床特點HIV急性感染多表現為單核細胞增多樣綜合征,血清可檢出抗HIV抗體。臨床癥狀多發(fā)生于感染后2-6周,表現為發(fā)熱、肌肉痛、關節(jié)痛、頭痛、腹瀉、咽痛和淋巴結腫大等。HIV在胞內主要呈潛伏感染,當宿主細胞被細菌、病毒、絲裂原激活后,病毒即進行復制。第48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③神經系統(tǒng)損害:約60%的AIDS病人出現AIDS癡呆癥。(五)AIDS的典型臨床表現①機會性感染:是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見的引起機會感染的病原體是卡氏肺囊蟲和白色念珠菌,其他有巨細胞病毒、帶狀皰疹病毒、隱球菌和鼠弓型蟲等;②惡性腫瘤:AIDS患者易伴發(fā)Kaposi肉瘤和惡性淋巴瘤,也是AIDS病人常見的死亡原因;第49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常

見綜合征第50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愛滋病(卡波氏肉瘤)第51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52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53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54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55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四節(jié)免疫缺陷病檢驗

免疫缺陷病的檢測是多方面、綜合性的,主要涉及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補體和吞噬細胞等方面的檢測,除了采用免疫學方法、分子生物學方法外,一些常規(guī)的和特殊的檢測手段也極為重要。第56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一、B細胞缺陷病的實驗室檢測二、T細胞缺陷病的實驗室檢測三、吞噬細胞缺陷病的實驗室檢測四、補體系統(tǒng)缺陷病的實驗室檢測五、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實驗室檢測免疫缺陷病的實驗室檢測第57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血清Ig測定同種血型凝集素的測定特異性抗體產生能力測定噬菌體試驗B細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SmIg)的檢測CD抗原檢測一、B細胞缺陷的檢測第58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T細胞缺陷的檢測T細胞功能檢測T細胞數量及其亞群檢測皮膚試驗T細胞功能體外試驗第59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白細胞計數趨化功能檢測吞噬和殺傷試驗NBT還原試驗黏附分子檢測三、吞噬細胞免疫缺陷的檢測第60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四、補體系統(tǒng)缺陷的檢測總補體活性單個組分的測定一般認為CH50、C1q、C4、C3和B因子等幾項檢測可大致反應補體缺陷的情況,對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患者必須檢測C1抑制劑才能最終確診。第61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五、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檢測HIV感染的免疫學診斷方法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抗病毒抗體免疫細胞數目和功能第62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抗體檢測:血液(清)、尿液、唾液抗原檢測:血清(漿)核酸檢測:血清(漿)病毒分離:血液,腦脊液,性分泌液CD4細胞檢測:血液病毒載量測定:血清(漿)檢測標本種類第63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HIV抗原檢測常用ELISA法檢測HIV的核心抗原P24。P24出現于急性感染期和AIDS晚期,其定量檢測可作為早期或晚期病毒量的間接指標。在潛伏期,P24檢測常為陰性。

第64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HIV抗體檢測HIV感染后2~3月可出現抗體,并可持續(xù)終身,此為艾滋病的常規(guī)檢測指標。

初篩試驗:

ELISA法膠乳凝集法免疫金層析法

確認試驗: 免疫印跡法第65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初篩查最基本,最可靠的手段ELISA試劑敏感性和特異性越來越高與抗原檢測同時進行ELISA法檢測HIV抗體第66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常用的方法有免疫斑點法、免疫層析法、硒標記法、金標記法和凝集試驗等。HIV抗體快速檢測OraQuicktest第67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便于操作,大部分快速檢測試劑均為一步法,只需在樣品孔中按要求滴上樣品后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觀察結果即可。(2)反應時間短,一般為15~60分鐘,大部分試劑的反應時間為30分鐘。(3)可以目測,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HIV快速檢測法的優(yōu)點第68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5)試劑可在室溫條件下保存,如雅培HIV-1/2抗體診斷試劑在30℃儲存12個月后的試劑敏感性與儲存與2~8℃的試劑敏感性相同。(4)技術要求不高。方法簡單,受訓的技術員都可操作。第69頁,課件共76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確認試劑必須經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注冊批準。HIV抗體確認試驗確認試驗可使用免疫印跡法、條帶免疫法及免疫熒光法。目前以免疫印跡法(W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