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重建與中華商道培訓講義_第1頁
國學重建與中華商道培訓講義_第2頁
國學重建與中華商道培訓講義_第3頁
國學重建與中華商道培訓講義_第4頁
國學重建與中華商道培訓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在是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國學重建與中華商道》授課目錄第一講:國學熱與文化重建(上)第二講:國學熱與文化重建(下)第三講:儒學及其嬗變第四講:道家——以柔克剛的智慧第五講:博大精深的中華兵學第六講:源遠流長的中華商道總結:華商應當堅守的信念現(xiàn)在是2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第一講:國學熱與文化重建(上)一、國學熱的興起當前,國學熱涌動全國,聲勢越來越大,社會關注度日益增強。隨著建設文化強國之聲的不斷高揚,國學熱也再度升溫。關于國學的討論和實踐正在日益趨熱。國學熱的起點是人民大學2001年9月豎起孔子像,并于2005年建國學院。緊隨其后,北大也有此舉。近年,武大設立了國學博士點,清華也恢復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國學研究院”等。人大校長紀寶成曾就“國學熱”答記者提問,歸納起來是說:

國學熱是對歷史深度反思的結果,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國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營養(yǎng)源,是執(zhí)政黨的政治文化資源,是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重要因素?,F(xiàn)在是3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國學熱本質上是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中的文化重建,是社會轉型的重要內容和促進因素中國共產黨提出“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政治理念和治國方略,實際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動承接,也顯現(xiàn)出了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趨向,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意義。“國學熱”是中國和平發(fā)展的需要,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需要。文化是經濟的核心。文化素質,特別人文精神和修養(yǎng),是國民素質的核心所在,是社會文明水平的標志。當前不斷高漲的“國學熱”,既是傳統(tǒng)的回歸,也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體系和文化特質的重建。是中國現(xiàn)代化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在是4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國學熱?我國經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成就舉世矚目。但也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有些甚至很嚴重,影響到社會隱定和改革大業(yè)。概括講,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社會問題,最突出的是分配不均、貧富分化與官員消極腐敗,貪腐之風遏而不止。二、環(huán)保問題,人與自然的矛盾日趨尖銳,問題多多。三、道德滑坡問題。人文精神缺失,道德價值衰變,社會行為中嚴重出現(xiàn)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的趨向,拜金主義泛濫。堅持改革,特別是從體制改革上尋求解決之道,引發(fā)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反思,對百年來反傳統(tǒng)利弊的回顧,形成全社會對文化回歸的企盼。所謂“回歸”,本質上是文化重建,是制度的和非制度的現(xiàn)代化文化創(chuàng)新?,F(xiàn)在是5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長時期反傳統(tǒng),導致傳統(tǒng)文化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斷裂,特別是人文精神和傳統(tǒng)道德五·四過去九十多年了,近年反思文章很多。長時間以反傳統(tǒng)為主流的社會思潮,使我們在潑掉封建污水同時,連盆里的孩子也潑掉了??准业陱氐自覡€了,但德、賽二先生距離我們依然很遠。極左路線和“文革”浩劫,對傳統(tǒng)精神與文化的毀滅性摧殘,以及“不破不立”的理論,造成傳統(tǒng)文化的嚴重斷裂,以至文革結束后,社會上普遍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信任危機和精神迷失、價值觀迷失。學識淵博而貫通古今中西的大師級人物日見凋零,學林落寞,文壇清冷,缺乏高山仰止的泰斗人物。人們常說,我們生活在沒有大師的時代,但假冒“大師”卻隨處可見?!按髱煛背闪速H義詞,為智者所不屑。現(xiàn)在是6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現(xiàn)在是7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左:文革批斗彭德懷右:文革中孔廟被大規(guī)模破壞現(xiàn)在是8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引人深思的“錢學森問”近年,錢學森、季羨林、任繼愈、楊憲益、王世襄、錢偉長等前輩相繼辭世,引發(fā)前所未有的震動和憂思。錢學森的臨終遺言,即著名的“錢學森問”,加深了我們對文化與教育狀況的憂慮。教育問題日益突顯。去年兩會結束時(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又一次談到最大的危險在腐敗,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國家要努力解決教育、醫(yī)療等資源分配的不公正的問題。今年的兩會剛剛結束,“改革”一詞頻繁出現(xiàn)。大家熱切希望繼續(xù)推動改革,不但要解決突出的社會問題,還要加大文化建設和道德重建的力度。要有制度性突破,要有深謀遠慮的治國之道?,F(xiàn)在是9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人品與學品并重,是傳統(tǒng)的學術價值觀,學問的提升,

本質上是品節(jié)的提升。

“古者設教寓於庠序學校之間,自小學而大學,品節(jié)甚詳,不躐等,不陵節(jié),粲乎明且備也。”——《周易輯聞》卷二古人提倡“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學人之道。當下文化的趨時趨利和淺薄化的趨向嚴重。學術水平,人文社會學科的總體水平下降,與經濟成就很不協(xié)調。中國人的傳統(tǒng),讀書人講人品更講學品。自古學人以學品為道德底線,絕不輕易逾越。有些人人品或有虧欠,但學品不差,如周作人、黃睿等。人品壞,學品不一定壞,而學品壞則人品必壞,一般如此?,F(xiàn)在是10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現(xiàn)在是1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二、什么是國學?

何謂“國學”?說法不一,目前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近代以來,國學在我國大致經歷了三個發(fā)展時期,概念也有所不同。國學的第一個發(fā)展期

“國學”的提法最先出現(xiàn)于戊戌維新時期,與“社會”、“哲學”、“教育”、“體育”等新興詞語一樣,是來自日本的“和式漢語”,本義指“一個國家固有的學術文化”。19世紀末,在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剌激之下,日本出現(xiàn)了提倡國粹、保護國學的言論,有了研究本國學術文化的“國學家”。有了“道”與“術”分辨和對民族自信心的強化。這很快影響到處境相似的中國。于是,在戊戍變法的新舊斗爭中,日本學者的見解成為中國保守士人排拒西學的根據。這時,保守者只用了“國學”一詞,沒有人從學理上、思想上對國學加以闡述。國學概念并不明晰,一般只理解為儒學和封建的倫理綱?!,F(xiàn)在是12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梁啟超的國學觀戊戍變法失敗后,國學有了新的思想內容。因為傳統(tǒng)學問受到西學強勢沖擊,有些人打出國學旗幟,提倡發(fā)現(xiàn)和重釋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借以重建民族自信心。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梁啟超。1903年,梁啟超發(fā)表《游學生與國學》一文,提出了“國學與愛國心相通倚也”的著名觀點。

真愛國者必使吾國之歷史、之現(xiàn)狀、之特質日出于吾心目中,然后其愛乃發(fā)于自然。梁主張,在留學生充斥的日本,設國學圖書館,以提高留學生的國學興趣和知識,培養(yǎng)中西兼通人才,通識淹貫乃是儒家教育的宗旨,是國學最大的特點?,F(xiàn)在是13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第二講:國學熱與文化重建(下)現(xiàn)在是14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國學的第二個發(fā)展期到民初,儒學或國學,都不再具有清末時的聲勢,特別遭遇了五·四運動的沖擊,儒學頓顯衰敗。但國學仍有一定生命力,許多民間的國學社團仍存在,國學的內涵發(fā)生某種變化。此時,國學進入它的第二個發(fā)展期,時間上從1912年清朝滅亡一直到新中國建立為止。

五·四后,國學逐步抹掉與儒學之間的等號,漸逞擴張之勢。新創(chuàng)辦的國學社團和刊物達數(shù)十家之多。1922年,北大設立了文學研究所國學門,出版《國學季刊》、《國學門周刊》、《國學門月刊》等,此外,清華、燕京、輔仁、廈門、齊魯、東北、西北等大學也設立了國學研究所、國學系和專修科,就連西化程度最高的燕京大學也創(chuàng)辦了《燕京學報》,一份國學味很濃的刊物。這一類不以國學命名而實際主要刊載國學文章的期刊還有不少。這一時期,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是出現(xiàn)了“國故學”一詞,并有取代國學之勢?,F(xiàn)在是15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現(xiàn)在是16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此時,國學是應對西學挑戰(zhàn)而發(fā)的文化建設,是更加科學化的民族學術體系的構建。學理上,國學主要相對于“西學”而言,與中外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密切相關,本質上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轉型。當時,盡管西化成為時潮,留學生在新興學科的各個方面都作用突出,社會地位很高。但學者們敏銳地認識到“全盤西化”是走不通的,胡適明確提出,被西方學者如杜威等牽著走固然不是英雄,被馬克思、列寧牽著走也算不得好漢,因為馬克思主義也是西學。我們必須要面對如何時對待民族文化遺產的問題,這是無可回避的問題。本質上是如何力保本土文化不墜落、不衰變?,F(xiàn)在是17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國學新局面——概念突破與結構創(chuàng)新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步履艱難的社會轉型持續(xù)了近一個世紀之后,中國終于有了一段相對平穩(wěn)的發(fā)展時期,時間并不長,具體指1928年1937年之間的十年,政治上問題很多,經濟、文化卻都有一定發(fā)展,特別是學界氣氛寬松,思想自由,人才輩出,成就卓著。教育成就最顯突出。一方面是西學明顯取得強勢地位,全國上下以西學為標榜,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西學熱,出現(xiàn)了某些崇洋媚外之風。另一方面,學界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學養(yǎng)深厚、中西兼通的新興學者。他們一方面積極所習西學之長,一方面努力于本土學問的承繼、轉型和創(chuàng)新,堅守本土人文傳統(tǒng)和文化本位。主要是在這些人的推動下,“國學”大旗終于被樹立起來了,形成西學與國學并世而存又交叉互動的局面。中國的傳統(tǒng)學問,非但沒有淪喪,在許多方面有了發(fā)展,國學概念有了變化,內容有了創(chuàng)新,一句話,國學放大了,成為學術文化因時而變的社會運動?,F(xiàn)在是18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此時,國學概念發(fā)生突破性變化,產生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解釋。狹義的國學:中國的文、史、哲的綜合之學,最高境界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的融會貫通之學,也就是文史哲和傳統(tǒng)藝術——主要是書畫的兼通修養(yǎng)和精通。這是國學的主流部分與重心所在。中國人文學科的核心是儒學,儒學體系的主體是《十三經》。而《四書》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是經學的普及本、減縮本。自宋以后,四書跟科舉制度緊密捆綁,故普遍度高,而經學成了專門學問,成為清考據學的核心。廣義的國學:即章太炎、胡適先后提出的“國故學”,季羨林講的“大國學”。意即:“國學”是相對于“西學”而言,是所有中國人自已的傳統(tǒng)學問,除文、史、哲、藝,還應包括所有中國人自已的本土學問。為了突破人們對“國學”一詞的既定認識,學界開始以“國故學”來表述所有本土學問,實質上是以“國故”來取代“國粹”,取代“國學”,減少民族主義色彩,增強現(xiàn)代感和理性因素?,F(xiàn)在是19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章炳麟現(xiàn)在是20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胡適與“國故學”的提出1910年,章太炎首先使用“國故”一詞,著《國故論衡》,將國學從經學推衍到諸子之學,實際上推進到整個學術史的范疇。1922年,胡適在北大《國學季刊》的《發(fā)刊宣言》中寫道:所謂“用歷史的眼光來擴大國學研究的范圍”,只是要我們大家認清“國學”是“國故學”,而國故學包括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歷史是多方面的,單記朝代興亡,固不是歷史,單有一宗一派,也不成歷史。過去種種,上自思想學術之大,下至一個字、一只山歌之細,都是歷史,都屬于國學研究的范圍?,F(xiàn)在是2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國故學”是國學概念的轉換和升華,是一個具有更大涵容量的概念?!皣蕦W”的提出,使國人逐步擺脫了“術”與“道”的糾結,對中西文化的異同差別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拉動了上世30年代一系列“國”字頭學問的興起,使這一動向不斷向縱深延伸,終究成為文化建設的潮流。新的國學概念已走出傳統(tǒng)的“清學”和“漢學”所預設的舊藩蘺,向著重新建構國學體系之路邁進,或者說是在西學的沖擊和影響下,走上重新建構中華傳統(tǒng)知識體系的道路。這本身就具有“道”的意義,是“道”的追求。這是一個艱難而巨大的文化事業(yè),以當時的社會條件,的確存在諸多困難,有操作推動之難,還有許多界限不清的東西混雜其中,以至整個體系發(fā)展不平衡,瑕疵甚多。現(xiàn)在是22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國”字頭學問風起云涌,標志著國學走出了書齋,成為廣泛的社會意識和實踐。此時期,國醫(yī)、國畫、國樂、國劇、國語、國術等相繼產生,它們都屬于國學,都是“國故”?!皣弊诸^學問不斷向縱深發(fā)展,成為重要的社會化學術實踐活動。一批文化巨匠參與期中,群策群力,各領風騷。對之,國民政府給予了肯定和支持,基本上能做到正確引領,樂觀其成。這標志著中國學人以西學為參照,在比對和反證中重新建構我們自已的知識系統(tǒng)和文化體系,取得一定成績。由于歷史原因,主要是政治原因,我們曾推行“一邊倒”政策,特別是發(fā)生了極左思想的干擾破壞,本屬于民族和國家的文化成就,被打上政治烙印,迫使上世紀一度蓬勃發(fā)展的國學建設嘎然而止,甚而遭到批判,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傳存下來,至今若隱若現(xiàn),處在模糊狀態(tài)中。現(xiàn)在是23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劉天華劉天華在民間采風現(xiàn)在是24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國學的第三個發(fā)展期

——是文化重建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關鍵期當前趨熱的國學潮,是國學的第三次高潮,也是國學發(fā)展的第三個時期。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的步伐。于是,文化重建的理念和實踐應期而生,執(zhí)政黨和廣大國人都有所感悟,有所沖動。這是中華文化復興大業(yè)的落腳點。現(xiàn)代化不應僅僅表現(xiàn)為經濟發(fā)展水平上,還應包括文化繁榮,全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和文化精品的涌現(xiàn)上。

文化建設,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是高深繁難的宏大事業(yè),須持之以恒、精心求索。要克服浮躁,擺脫功利,以深沉的責任感做高明而沉潛的工作。涵養(yǎng)品位,提升格調,創(chuàng)造真正具有傳世意義的作品。急功近利,大搞快上,只能弄出些新奇花俏、過眼云煙的東西。大躍進的教訓中國人永遠都不能忘記?,F(xiàn)在是25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當下的國學熱有很強的作秀成分,形式大于內容?,F(xiàn)在是26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第三講:儒學及其嬗變一、儒學是國學的核心國學的容量很大,但核心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儒家經典,即通常所說的經學。漢唐都對諸經做了整理注疏,代表人物有馬融、鄭玄,陸德明、孔穎達等。宋代朱熹創(chuàng)“四書五經”的結構。當前的國學熱,主要表現(xiàn)為儒學熱,這不難理解。講國學的當代價值,必定要講儒學價值,以儒學為切入之口??鬃由砗笕宸职伺?,主流是“思孟學派”。漢以后,表面上獨尊儒術,實際上“雜而用之”,發(fā)生了不斷融會流變的趨向,發(fā)生了必不可免的嬗變?,F(xiàn)在是27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二、孔子及其學統(tǒng)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魯襄公22年(前551),卒于魯哀公16年(前479年),陽歷9月28日為孔子生日,過去是中國的“圣誕節(jié)”,也是教師節(jié)。孔氏家族是殷民后裔,由宋遷魯。

父叔梁紇,魯鄒邑大夫,武官,以勇著名。生有九女,妾生一子名孟皮(癖、痞),病足,不能繼承武職,叔梁紇暮年求婚于魯國尼山顏氏。孔母名征在。父母禱于尼山而生,故名仲尼。三歲父亡,約十七歲前母亡。少孤貧,“多能鄙事”。十五志于學,好學不倦,不恥下問,終于成為學識淵博的大學者,成為儒學體系的創(chuàng)立者??鬃拥膬鹤涌柞帲植~,先孔子卒,年50??柞幧讈?,字子思,年62卒。子思作《中庸》。孟子是子思門人的私淑弟子。儒家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思想體系,孔、孟都是“圣之時者也”。

現(xiàn)在是28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孔子像現(xiàn)在是29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史記·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

孔子出仕甚早,但職位不高。30歲后棄官,作職業(yè)教師,設教授徒。35歲時,魯亂適齊,在齊學習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此時,形成了“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思想體系?!八嚒本褪恰傲嚒薄Y、樂、射、御、書、數(shù)。由藝見道,道德修養(yǎng)與藝術滋潤兼榮并茂,相得益彰,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粹的部分。由齊返魯后繼續(xù)從事設教授徒,弟子彌眾。此時,子路、曾晳、冉有、冉求、顏回、宰予、公西赤等都已在門下。他安貧樂道于教書生活,說:

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F(xiàn)在是30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孔子與他的弟子們現(xiàn)在是3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

“門人相與輯而論之”,編成《論語》

孔子50歲以后又出仕于魯,官至司空、司寇,曾有一定的政治作為,扶持魯君,打擊地方勢力。但四年后被迫離位去魯。周游列國,一群弟子追隨著他,有顏回、閔子騫、子貢、子路、子夏、子游、子張、宰予、冉有、冉牛、仲弓等,都屬于七十高徒之列。先后到過衛(wèi)、宋、蔡三國,經歷了14年之久,屢經困厄,政治訴求失敗,又返回魯國。

晚年居魯,繼續(xù)設教授徒,并專心從事學術著述。晚年整理了詩和樂,使禮樂之教更加完備,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整理《詩經》,著《春秋》,注《周易》等。平時教學中“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死后,“門人相與輯而論之”,編成《論語》一書,是最真切可信的孔子言行錄。

現(xiàn)在是32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三、孟子對儒學的發(fā)展儒學稱“孔孟之道”,足見孟子的重要。

孟軻,鄒國人。“近圣人之居”。個人資料不多。幼年得益于母親仉氏之教,傳為美談。生卒年不詳,壽84。晚于孔子近百年,趕不上孔子和子思。自言:“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彼抉R遷說:“受業(yè)子思之門人?!贝搜钥尚?。曾周游于魯、齊、宋、滕、魏等國,“高談闊論,意氣風發(fā),力駁雄辯,橫掃千軍”,氣派遠勝于孔子,但同樣不得志。晚年定居于鄒,以講學著述終。《孟子》一書是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親承口授而筆之書”,比之《論語》,言論多,行實少。現(xiàn)在是33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孟子是孔子忠實的承接者,對弘揚儒學大有貢獻。主要發(fā)展是:明確提出人性本善,講“食色,性也”;“形色,天性也”。強化民本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觀點;提出“仁”是得到和保有天下的根本。孟子曰: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為寇仇?!?/p>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現(xiàn)在是34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四、孔子思想與成就的要點孔子成就甚多,后世稱譽極高,我們將其思想成就主要歸結為如下六點,不一定對,聊供大家參考:一、以仁人之心入世、用世和經世

他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入世、用世和經世的思想體系和價值取向,主張人要積極用世,以孝親為基點,推已已人,惠及社會。士要為天下蒼生謀求生存之道,仁心用世,擔當社會責任。即“為生民慮久遠”。宋儒認為最高境界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要有所作為,強調事功的意義,這是與佛教(道教)最大的不同,所以以儒學為“儒教”的說法很勉強。他又力主用世者必須要‘仁以為己任’,要以“仁人之心”用世。主政者更是要以仁愛之心主天下,對百姓實行“仁政”,追求“天下歸仁”的“大同”局面?,F(xiàn)在是35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

仁義是理順人心的王道,不是征服人身的霸道古人對“仁”有很多解釋。清儒阮元(蕓臺)對“仁”字做了訓詁學的研究,他統(tǒng)計《論語》105個“仁”字的意義和用法,認為“仁”的原義是“人之相偶”,源自古老的耦耕,延伸到人與人的關系。他進而認為:

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驗之而始見,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見。若一人閉戶齋居,瞑目靜坐,雖有德理在心,終不得指為圣門所謂之仁矣。(《研經室一集》卷8《論語論仁論》)孔子有一系列關于“仁”的解說,核心是“仁者愛人”,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關愛,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與行為模式。以仁為基礎,孔子又引伸出了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前者人際關系中“仁人之心”的價值觀,后者是貫徹“仁”學的方法論?,F(xiàn)在是36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二、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所謂“一代圣哲,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財富,中華文明之本。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具世界性的首創(chuàng)意義。在教育實踐中貫徹因材施教思想。顏回說:“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边@是對孔子教育實踐的生動描述。他開創(chuàng)了私家規(guī)模化辦學的局面,形成中國古代官學為主,又允許私家辦學的多元格局。歷代官學具有公益性質,官學、私學,加上宋以后勃然興起的“書院”,構成了中國古代教育比較合理的結構,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學問淵博而品行高潔的人才,不乏出將入相的頂級人才。一系列的勸學言論,如“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既引領了中國士人好學不倦的精神追求,也推動了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雖有缺點,但總體而言是專制體制下具有一定民主因素的制度,是文官制度的基礎?,F(xiàn)在是37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三、學而知之,以學求道人“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他提倡“學而知之”;提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不恥下問。以學求道,不借助于鬼神和任何討巧躐等的捷徑,腳踏實地,學而不厭。提倡一生“好學不倦”;“朝聞道夕死可也?!睂W習才是智慧的源泉——“學而不厭,智也?!薄靶〔潘街恰笔强坎蛔〉?。狡獪不等同于智慧。現(xiàn)在是38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四、建立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價值體系,以修身為核心,延伸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即自律,“律”是規(guī)范,也有教條,后世歸納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分為四個組合,是中華道德體系的根基。以血親責任為起點,擴大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自覺。忠信、禮義是為政之道和為人之道中最重要的修持,忠信之本是“誠”是“信”,禮義之本是“讓”是“恕”。這是所謂禮義之邦的根本所在,萬萬丟不得的?!懊駸o信不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知恥近乎勇!“知恥”是道德保障,是君子必須嚴守的道德底線。所以,孔子道德教化的最要點就是教育人們有羞恥之心,是要導之以德,齊之以刑,使人人“有恥且格”,社會自然就能達到平安和諧現(xiàn)在是39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五、整理和撰寫了若干文化典籍——即儒家的“五經”孔子整理和撰寫了古代文獻,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元典“五經”——《易》、《詩》、《書》、《禮》、《春秋》。著《春秋》立“微言大義”,即褒貶大義,“使亂臣賊子懼?!彼f:“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足見《春秋》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唯一可以確定的孔子本人的著作,是編年史的發(fā)端??鬃幼苑Q五十以后才讀到《易》,非常用心,“韋編三絕”。又言五十而知天命,足見易是有助于“知天命”的書。曾為《易》作注,即“十翼”或“十傳”。曾整理《詩經》,是最重要的教材,主張“不學詩,無以言”。孔子與《書》和《禮》的關系不很清楚。三禮之一的《禮記》中有子思的作品。南宋朱熹注《論語》,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注釋,又配以《孟子》,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后用作儒學入門書。元朝定科考試課目必自“四書”出題,規(guī)定以朱熹的《集注》為根據?,F(xiàn)在是40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六、“中”道體系的確立儒家認為,堯、舜、禹有十六個字的心法,核心是“允執(zhí)厥中”: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zhí)厥中?!吨杏埂罚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程灝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子認為“中庸”是孔門“心法”,子思怕孔子的“心法”久而偏失,“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敝熳诱f:“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現(xiàn)在是4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尊禮近人托古改制

孔子并沒有深入探究哲學,思想體系中缺乏形而上的東西。不談“天”和鬼神問題,主張“敬神如神在”,“敬鬼神而遠之”。也缺乏社會制度上創(chuàng)新內容和實行之法,一味尊遵循周公的禮制,力求恢復西周禮樂文明。以“近人”為指導,使人人做到守禮,君臣父子講綱常,兄弟親朋講誠信。有學者認為孔子是,“托古改制”,假周公之名而推行自已的主張??涤袨榫统源苏f??鬃雍雎粤怂接兄频陌l(fā)展推動社會前進,也帶來貧富分化,引發(fā)社會矛盾直至對抗。他只是主張人人關懷貧弱者,反對為富不仁,以道德教育引領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沒有制度性的方略。所以相比與法家,有人認為了孔子是保守的?,F(xiàn)在是42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大哉孔子博學于文行已有恥

顧炎武(亭林)將孔子的思想歸納為:“博學于文、行已有恥”八個字,前者是知識觀,后者是道德觀。極為精辟,是對明以前社會歷史深刻反思總結的產物,為學人所誦銘??鬃映珜А皩W而知之”?!皩W”一定要“博”,非博則不能“通”,“博學通儒”是儒家在學問上最主要的追求,是我國通識教育的根源?!皭u”是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一旦淪為無恥之徒,教育懲治都失去效能。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論語·子罕第九》現(xiàn)在是43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制度文化層面,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內容已過時,傳統(tǒng)制度文化的衰亡無可避免。甚而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如不徹底改造,中國的現(xiàn)代化轉型是沒有可能的。社會文化的另一方面是非制度性文化。在這個領域,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有很大差別。提倡多元文化,主要指非制度性的文化。文化傳統(tǒng)有精英文化、經典文化傳統(tǒng),有一般的民俗性的傳統(tǒng)。在非制度文化領域里,正常狀態(tài)是允許自由發(fā)展、自然更新。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自由度擴大,各國的非制度文化必然爭奇斗艷,高度繁榮。

講制度文化就要跟中國的傳統(tǒng)告別,跟三綱五常之類告別,今天把儒的一切都說成好的,視同“國粹”,是不正確的。至于講非制度文化,應屬個人選擇范圍,他人和公權力不應干預。比如安身立命的理念,我喜歡道家,他信仰佛家,你喜歡儒家,有人則喜歡基督教文化,為什么不行?只有在“文革”那樣極端反常的情況下,才會干預這個領域的東西?!瑐r先生的觀點。現(xiàn)在是44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漢以后儒學的獨尊與變化儒學沒有專門的管理學說,更不可能有現(xiàn)代意義的管理理念。但儒學除了講個人修養(yǎng)的部分外,還有治國、平天下的東西,有屬于政治范疇的內容,如足兵足食、文事武備、民無信不立等,所以宋人有“半部《論語》打天下”的說法,就是說《論語》也是有治世價值的書,這里面就會涉及到“管理”,涉及到治人治世的學問。漢武帝提倡儒學,“罷絀百家,獨尊儒術”。實際“文景之治”主要運用的是“黃老之術”,也就是以道家“清虛自守,卑弱自持”的思想治國,堅持“無為而治”,“與民修養(yǎng)生息”。不同之處是: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自然性。儒道融合,以及儒對法家的吸收,使?jié)h以后的儒往往呈現(xiàn)外儒內道、外儒內法的復雜狀態(tài),特別是在政治方略上。以后又吸收了佛教禪宗的東西,產生了理學和心學?,F(xiàn)在是45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內圣外王與文經武緯漢初以黃老之術治國,“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yǎng)民,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蔽涞鄄煌咳涣T黜百家,表彰六經,雄材大略,有所作為。但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昭宣之世,再度以文景之道治世,號中中興。政治上形成儒、道兼濟、王、霸并用的模式。開啟了“內圣外王”、“文經武緯”的治世理念。清人說“內圣外王之道備於孔子,孔子之心法寓於六經,六經之精要括於論語,而曾子、子思、孟子循衍其緒,故論語始於言學,終於堯舜湯武之政”。文經武緯鑄成持久的“右文”政治,引領了文化的繁盛,但,也生成全社會重文輕武的悖謬,文武發(fā)展不平衡,導致文化的文弱化趨向?,F(xiàn)在是46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納佛、排佛與融佛入儒梁啟超認為,中外文化交流有兩次高潮,漢魏間佛學的傳入是第一次;明末清初西方歷算之學的傳入是第二次,兩次高潮都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季羨林認為,交流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也以佛教的傳入為例。印度佛教以其精深的宇宙觀、認識論,引起強烈的社會震動,信從者風起云涌,表現(xiàn)出接納態(tài)勢。但也引發(fā)強烈的排拒反應,三武一宗滅佛為代表。最終的結果是由沖突變化為融合。禪宗(特別是南禪)的產生是佛教的本土化,自唐開始,出現(xiàn)“援佛入儒”現(xiàn)象,宋人的理學,二程的“理”,朱熹的“天理”,陸九淵的“宇宙即本心,本心即宇宙”,明王陽明的“心學”、“致良知”等,都有取自禪宗的東西。清初顧亭林、黃宗羲、顏習齋的批評是有道理的?,F(xiàn)在是47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六祖慧能大士尊者現(xiàn)在是48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佛教在印度衰落以至消亡了,中國成為佛教文化的中心和轉輸站。中國保存了大量佛教圖書,被士人稱為“內典”,與“外典”并列為中國古典文獻的構成部分。近年中國編印的《中華大藏經》,收漢文佛經達4200余種,約23000多卷。許多飽學宿儒,晚年往往熟心于研讀內典,如六祖的《壇經》,是許多知識分子的案頭必備之書。南宋孝宗帝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痹獎⒅k《三教平心論》說:“三教如鼎,缺一不可?!睙o盡居士“儒療皮膚,道聞血脈,佛療骨髓?!贝祟愌哉摚砻魅诜鹑肴宓耐瓿?。

弘一法師的人生三段說——物質、精神、靈魂?,F(xiàn)在是49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一、老子與道家道家是先秦顯學之一。老子之學原屬“黃老之術”,后來又稱“老莊之學”,老、莊二人均產于楚地。黃帝之學久已不傳,后來有了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經法》、《十大經》等典籍的發(fā)現(xiàn),知道黃帝之學其講兵講法,與老子之學有明顯差別,黃老并稱是西漢初年的特殊需求,蕭何、曹參等一則講法治,一則講修養(yǎng)生息,黃老之術兼而用之。戰(zhàn)國以降,黃帝主要成為醫(yī)家、養(yǎng)生家,甚至是神仙家之學的人物,這在《內經》中有充分反映。

第四講:道學—以柔克剛的智慧現(xiàn)在是50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崩献?,名李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曾是周守藏室的史官,即管理朝廷文書檔案的官員??鬃釉蛩埥潭Y儀方面的問題,年齡應該比孔子大,孔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

周室衰微,老子西出函谷關,隱遁于世。關吏請他留下作品,他便著書上下兩篇,共五千余言,即《道德經》,先論“道可道,非常道?!焙笳摗吧系虏坏拢且杂械?。”一共81章。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p>

“清虛自守,卑弱自持”的學問現(xiàn)在是5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孔子稱老子為“龍”,是說他是“乘風云而上天”的人物,是年輕的孔子所不能理解的。他的著作自來“道經”在上,“德經”在下,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發(fā)現(xiàn)了甲、乙兩個帛書本,兩本稍有不同,但都是“道經”在后。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又發(fā)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摘抄本?,F(xiàn)在是52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二、道家要點——道法自然老子重自然,自稱“吾學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薄8蹬逶浦v:老子之學難知難行,是因為他的智慧太高了。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自然性?!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寮移笈翁烊撕系?,人須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向往與道合一,人需要依靠智慧以求得解脫?!抖Y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是儒家的最高追求。道家的核心是“致虛極,守靜篤”——如此,萬物之變化不使人困擾,萬物的有限也不使人遺憾。道家不設定最高目標,政治上就是“清靜無為”,“無為而治”?,F(xiàn)在是53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三、道家要點——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老子之學亦被被稱之為“無為主義”的政治學。因為自然是無為的,人應當效法自然的無為,順其自然,無所作為。儒家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暗莱o為,而無不為?!保ā独献印?7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57章)“不刻意而高”。(《莊子·刻意》)莊子有“六無之德”:無欲、無念、無名、無言、無功、無我?!诵氖恰盁o欲”,無欲則無求,人到無求品自高。欲源自于知,知的大小決定了欲的大小。人能把握和消解欲,就可以以清醒安靜的心境觀察事物的妙處。欲在其中,身亦在其中,不可能有“觀妙”的享受?,F(xiàn)在是54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四、道家要點——柔弱勝剛強

這是道家智慧最重要的內容,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對中國的政治、軍事和士人的社會行為都有較深的影響。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競?!北鬟^于剛強反不能能勝敵,因為它容易斷折;同樣的道理,木過強就要僵死?!疤煜履崛跤谒詮娬吣軇佟??!拔岵桓覟橹鞫鵀榭?,不敢進寸而進尺”。主張以退讓換取“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優(yōu)勢,即兵家所謂“后人發(fā)而先人至”,俞大猷的“中直八剛十二柔”是最好的解說?,F(xiàn)在是55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五、道家要點——修道養(yǎng)壽養(yǎng)壽是非常古老的追求?!暗婪ㄗ匀弧敝醒苌鲳B(yǎng)生學與生命理念,后為道教所吸納。中國士人或多或少都有此方面的修養(yǎng),相信自然有益生命,鐘靈毓秀,地靈人杰,敬慕巖穴山林之士,向自然求取智慧,涵泳性靈,頤養(yǎng)天年,努力消解世俗煙火之氣?!暗∫悦髦?,寧靜而致遠”——諸葛亮是儒家,這兩句話卻有道家味道,王羲之《蘭亭序》也有道家的意蘊?,F(xiàn)在是56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五、道家要點——修道養(yǎng)壽“養(yǎng)生”的理念和方法,由動、靜兩種方式構成,前者這導引,后者為養(yǎng)生。后來融會成為一整套從精神到身體的修持方法,對中國人的身體觀和生命觀深有影響,今天仍有實際意義。道教尊崇老子、莊子為教主,實際上“學”與“教”有很大差別,二者有某些淵源關系,但不能混為一談。道教直到王純陽全真派出現(xiàn)后,尊崇漢鐘離、呂洞賓,強調內心清凈,養(yǎng)性守氣,取禪宗“頓了心性即為佛”之說來充實道教“養(yǎng)氣守神即內丹”之說。主張性(心理)命(生理)雙修,主張清凈高雅的情操修養(yǎng),還有長生健康之體,受士大夫之歡迎。全真派在理論上是沿著士大夫化的趨向發(fā)展,這是對北宋道士裝鬼弄神,倒行逆施,大修宮觀,大搞巫術的一種廓清?,F(xiàn)在是57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國之大事,唯祭與戎”和“人道先兵”的治國理念,兵學發(fā)端甚古,最早的兵書《軍志》已不傳,只留下一些片言只語,很精彩,如:“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薄坝械虏豢晒ァ?、“知難而退”等。春秋戰(zhàn)國是禮崩樂壞、戰(zhàn)爭頻仍的時代,諸子百家無不談兵,管子、墨子、呂氏、韓非概莫能外,甚至有人認為《老子》也是一部兵書。孔子雖無專門的兵學言論,但他遵循先王“有文事必有武備”的傳統(tǒng),教學中貫徹文武并重,并身體力行,故,弟子中子路、冉求、公良孺都是知兵敢戰(zhàn)之士。他主張教民習戰(zhàn),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薄耙圆唤堂駪?zhàn)是為棄之?!彼?,兵學是儒學的構成部分,并無疑義。第五講:博大精深的中華兵學現(xiàn)在是58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兵學是特殊領域,特殊學問。先秦兵學發(fā)達,蔚為顯學,留給中國士人談兵論劍的傳統(tǒng),即后來士人標榜的“書劍精神”。兵學最終走向融入儒學之路。這是漫長的過程,許多杰出的儒家人物都有貢獻,直到曾國藩,有了“兵者儒之至精”的結論。第五講:博大精深的中華兵學現(xiàn)在是59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先秦兵學經典《孫子十三篇》先秦兵學以齊最盛,《孫子》和《孫臏兵法》均出自齊,《尉繚子》的作者和傳為太公呂望的《六韜》,也出自齊。司馬穰苴是齊田氏后裔,孫臏又是孫武后裔。稱“孫吳兵法”的吳是周人吳起,有《吳起》四十八篇,今存六篇,總五千字,郭認為是偽作?!秾O子十三篇》,古作八十二篇,曹操刪削為十三篇,六千余字,文字高古而典雅,如斷金截鐵,有雄辨氣勢。十三篇的篇目是:

計篇、作戰(zhàn)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F(xiàn)在是60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兵學經典《孫子》的五個要點一、以道治兵,確立了“令民與上同意”的“道”的理念。五大戰(zhàn)略要素中,“道”是第一:“恩信使民??梢耘c之生死,而不畏危?!倍ⅰ爸酥选笔菓?zhàn)略決策和指導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三、“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掌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示形于東而擊于西”。“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彼?、“兵者分合之術也”,這是孫子兵學的精髓所在?!拔覍6鴶撤帧?,“敵分為十,我專為一”;“以眾擊寡”。“因敵而致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蔽?、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者上之上也?!薄闻c軍事高度協(xié)調整合,靈活掌握?,F(xiàn)在是6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世界上最古老的兵學分類班固《漢書·藝文志》的“兵書略”,是漢代皇家兵書的總目,收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分為四類,這是先秦以來形成的兵學分類,是世界上最早也最科學的分類:

1、兵權謀——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zhàn),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2、兵形勢——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fā)而先至,離合背鄉(xiāng),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3、兵陰陽——陰陽者,順時而發(fā),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4、兵技巧——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現(xiàn)在是62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兵學之精粹孫子:“兵者,詭道也?!辈懿僮ⅲ骸氨鵁o常形,以詭詐為道?!碧评铙茏ⅲ骸氨粎捲p?!庇郑骸氨栽p立?!币試栏竦馁p罰“勵士”,“明賞罰”是治兵的前提。所以在為將之道在智、仁、勇、信外,更強調“嚴”。兵貴用間,注重情報的作用。孫子:“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敝匾暦撮g的價值,“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奇正相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背銎嬷苿偈怯帽男C,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以兵學為修身之道,以劍比德。司馬遷說:“非信、廉、仁、勇不可以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爆F(xiàn)在是63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融兵入儒,儒以兵學為其精髓宋神宗元豐間(1078—1085),為武學教學之用,從唐以前兵書中選取了七種,定名《武經七書》:即《孫子》、《司馬法》、《尉繚子》、《六韜》、《吳子》、《三略》和唐朝的《唐李問對》。南宋高宗時,定為選拔將領的考試內容之一。以后武舉制度的內場考試,也以七書為主要教材和試題依據。七書是宋以前中國兵書的精粹,但不完備。但僅憑熟讀兵書不行,如趙括、馬稷之流。必須要有臨戎經驗,嚴守兵律,又有高超的應變智慧。宗澤授陣圖于岳飛,飛曰: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迸R戰(zhàn)的機動靈活才是真正的本領,這就是古代所謂“心法”,“心法”是經驗的靈活發(fā)揮?,F(xiàn)在是64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納兵入儒,儒以兵學為其精髓戚繼光是唐宋以后最偉大的兵學家,戰(zhàn)功卓著,著作宏富,他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是重要的兵學經典,晚清以來軍事家無不案頭必備。核心是“束伍”、“齊勇”、“號令”、“訓練”和嚴峻的賞罰體制。已經有了思想工作的因素。對制度、管理和兵器大膽改革。他訓練的浙兵是東亞第一支以火器為主的軍隊??上魍醭荒軋允仄涑晒?,不然不會告終丟掉天下。蔡鍔的《曾胡治兵語錄》是戚繼光以后最重要的兵學著作?,F(xiàn)在是65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兵學中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智慧兵家智慧主要體現(xiàn)于戰(zhàn)陣,但蘊涵的戰(zhàn)略、策略,對其他領域,對管理學,無疑有借鑒價值。故中國古代士大夫有談兵的雅好,“槎泛星河秋作客,劍橫滄海夜談兵”,實際是從兵學中尋求通解融貫的治世之智,抒發(fā)書生的報國胸臆。儒家并無具體的管理學說,群經之中無商經,無專門的工商經營管理之學,但有繁榮的工商業(yè)。商場如戰(zhàn)場,商戰(zhàn)如兵戰(zhàn),做生意的訣竅與戰(zhàn)爭的韜略有相似之處,故,古之商家往往用兵法來指導經商,引兵入商,豐富謀略和識斷的智慧?,F(xiàn)在是66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兵學中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智慧中國商學的鼻祖,管仲、鮑叔、范蠡、子貢、白圭等,都是學識淵博而通權達變的杰出人物,范蠡精通兵學,后來稱“陶朱公”,是商家之祖。如白圭,“樂觀時變,板人棄我取,人取我棄?!弊苑Q“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弊迂暎ǘ四举n)問孔子:“富而無驕,貧而無諂,何如?”孔子答:“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弊迂暋芭c時轉貨貲,……常相魯衛(wèi),家累千金,卒終于齊?!倍?zhàn)后,日本興起研讀《孫子》的熱潮,以兵法經營家大橋武夫為典型,強調組建團隊的重要性。現(xiàn)在是67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中國兵學的當代價值最早把《孫子兵法》當做是商戰(zhàn)和企業(yè)經營管理教科書的是日本人。早年參加過侵華戰(zhàn)爭的大橋武夫,戰(zhàn)后回日本辦企業(yè),上世紀五十年代首先提出“兵法經營論”,出版了著作。六十年代日本許多企業(yè)、大公司都把《孫子》作為經營管理教材。學者村山孚說日本企業(yè)生存發(fā)展有兩大支柱,一是美國現(xiàn)代管理制度;二是《孫子》的戰(zhàn)略與策略。松下幸之助公開宣稱《孫子兵法》是其成功法寶,把孫武奉為天下第一神明。索尼的創(chuàng)始人井深大也說公司的發(fā)展壯大就是運用了孫子“以正合,以奇勝”的法則,出奇制勝,不斷創(chuàng)新。不少企業(yè)家還把,《三國演義》當做形象化了的《孫子兵法》,日本很多企業(yè)管理層員工愛讀《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F(xiàn)在是68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中國兵學的當代價值上世紀60年代,日本出現(xiàn)了“兵法管理學派”,當時的中國正在搞“文革”。后來美、歐也積極跟進,哈佛工商管理學院也把《孫子兵法》當做管理教材,到80年代形成氣候。日本“近代企業(yè)之父”澀澤榮一,最早倡導“《論語》加算盤”的經營模式,將《論語》奉為“商務圣經”,提出“士魂商才”,講經營倫理,誠信待客。這樣的論述國內已有很多,海外港臺及韓國、新加坡等也有許多追隨者?!岸Y與法,表里也;文與武,左右也”。儒法互補,吸納兵家,塑造當代儒商。以儒家性善論、禮樂教化來培育企業(yè)文化,講團隊精神、“中庸之道”,和諧治理,企業(yè)家也講“內圣外王”,君子生財有道,有錢人更要以天下為已任,這樣的管理倫理,當然也很有意義的?,F(xiàn)在是69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一、農牧互補、華夷相交是中華商道之源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豐富的民族文化長時期多元共存,取長補短,融通綜貫,匯集成了以漢文化為主流的中華文化,即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大結構、大格局。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互關系,包含著華夷文明的沖突和交融,形成經濟互惠和文化互補。戰(zhàn)爭具有破壞性,但有時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互補的特殊形態(tài)。交流融通是中華文化產生發(fā)展的前提,也是“中華商道”的原動力。

第六講:源遠流長的中華商道現(xiàn)在是70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這個結構之綿延不斷,得益于中華民族的各民族長時間相互認同和相互依存關系的形成。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決定了彼此間必不可少的交往和交流,商貿關系最終轉化為文明交流和互惠,促進了彼此的認同,積淀成文化凝聚力,歷久彌濃而彌堅,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特征。終于形成互惠互利、義利相兼和堅守誠信為本的“中華商道精神”。長城是阻擋北方少數(shù)民族南下侵擾的防線,也是農業(yè)經濟與畜牧經濟交流共存的連結線,是重要的經濟區(qū)域的象征。清以后終于喪失其分隔價值,只有文化的表征意義。以多民族交流為基礎的中華商道現(xiàn)在是7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二、華夷混融強化了民族凝聚力“中華”是“中國”與“華夏”兩個詞的復合簡稱,出現(xiàn)在華夷混融的魏晉南北朝?!叭A”通“花”,謂文化燦爛,中國“有章服之美,故謂之華?!比A夏的先民建國于黃河中游,自認為居天下中央,又文化發(fā)達,所以以“中華”自認。但自隋唐以后,在經歷了數(shù)百年的民族沖突而最終走上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這種地理上的中心感漸趨淡化,更多的是強調文化上的先進性。華夷文化優(yōu)劣之別卻往往被歷史打破,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及其迅速接受中華文明的主動性,使“華夷之別”的概念也悄然發(fā)生變化?,F(xiàn)在是72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以農業(yè)經濟為主的漢族,同周邊許多“非我族類”們生活在同一個蒼穹下,同一快土地上,雖有區(qū)域相隔、文化相異的障礙,但經濟上的交流交換從未停止,且范圍不斷擴大,交換對象和關系也隨之更加廣泛,更加繁盛,直到跨出國界,走向渺遠的域外空間。

近代,“中華”逐漸成了指認全中國的文化符號。它的對應符號不再是“胡虜”、“蠻夷”,而成了歐美文化,西方文化。梁啟超說“蓋大地今日只有兩文明,一曰泰西文明,歐美是也;二泰東文明,中華是也?!边@就把“中華”的概念大大放大了,放到了世界范圍,由此產生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三、中華民族對應關系的變化現(xiàn)在是73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四、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意義農業(yè)與牧業(yè)的商品交換,古稱“茶馬貿易”。茶馬貿易關系到封建國家的核心利益,往往政府壟斷,設置各種機構加以管理,如“榷場”。相對農業(yè)經濟,牧業(yè)經濟更需要交換,所以游牧民族更多一些商品意識,故每次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土,都會給中土經濟的板塊化狀態(tài)帶來沖擊,給農業(yè)社會注入商品因素。所以“倒退說”是偏面之詞,是“以農為本”的傳統(tǒng)思維下產生的偏見。現(xiàn)在是74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四、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意義陸路與海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部世界最主要的商貿通道,也是文化通道。無論對中國,中、西亞和歐洲,都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形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交流現(xiàn)象。還有許多區(qū)域性商道,如東北亞的“人參之路”;北方橫穿蒙古草原而通向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皮毛之路”;西北與“絲綢之路”并存的“香藥之路”;青藏高原和川藏高原有直達西藏腹地的“麝香之路”;云貴有通向東南亞和印度的馬幫商道,亦稱“翡翠之路”,等等。通貫交叉的國際商道,還有國內廣泛存在的內貿經濟網,縱橫交錯,大大拉近了各民族間的關系,延伸到外部世界,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形成相互間的依存關系,最終達到文明互惠。現(xiàn)在是75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朝貢貿易向對等貿易的艱難換型五、近代新興華商群體的出現(xiàn)和當代的再造工程長時間以來,我們主要的國際貿易形式是“薄來厚往”的“朝貢貿易”,商品交換的領域狹小,政治意義大于商業(yè)意義。朝貢貿易外,有走私貿的存在,明代的倭寇之禍就有武裝走私貿易的成份,倭寇的首領如汪直、徐海都是徽州的走私商人。但政府強力打擊,未能形成氣候。1840年,大清封閉的國門被西方堅船利炮所洞開,被迫接受開放口岸和對等貿易。中國被迫走上現(xiàn)代化轉型之路,救亡自強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步履艱難,迄今猶在探索之中?,F(xiàn)在是76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步輦圖唐·(傳)閻立本作。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F(xiàn)在是77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

五、近代華商群體的出現(xiàn)和當前的再造工程

長期以內貿為主的狀態(tài)發(fā)生突變,貿易對象變化了,空間擴大了,“華商”概念應時而變,一步步走上國際舞臺。上世紀曾有較好的發(fā)展,有了盛宣懷、張謇、盧作孚等一大批民族實業(yè)家的崛起。可惜后來發(fā)生政治劇變,計劃經濟取代一切,已經基本成型的國內“華商”體系土崩瓦解。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一切從頭做起,再造民營經濟,重建華商體系,終于有了相對冷靜的思考。經濟上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新一代企業(yè)家起點低,素質差,環(huán)境不良,人文涵蘊不足。何為華商?言者茫?!,F(xiàn)在是78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左起:盛宣懷、張謇、盧作孚現(xiàn)在是79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六、對“儒商”概念的解析“儒商”是個復雜概念,界定有難度。儒有不同時代的屬性和特點,儒商也應該有不同時代的風范,可以說從來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含義和模式,所以古代的儒商,不論徽商、晉商,都很難總結出各自“儒商”主要特點。從狹義理解,“儒商”就是遵循儒學傳統(tǒng)或受儒學修身處世之道影響比較深的商人;從更寬泛的意義上講,儒是指儒雅,是有文化教養(yǎng),在商業(yè)活動和一切社會活動中,不固陋,不卑鄙,不唯利是圖。儒商,就是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養(yǎng)的商人,同時又能努力吸納全世界優(yōu)秀文化包括的商人?,F(xiàn)在是80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六、對“儒商”概念的解析儒學傳統(tǒng)之一是,沿襲古老的重農輕商傳統(tǒng),這是中華文明的基礎之一。漢以后逐步發(fā)展成為全社會的歧商意識,“為富不仁”、“無商不奸”等道德譴責無處不在。封建王朝無不以農業(yè)為本業(yè),以商業(yè)為末業(yè),仕宦之途則是讀書人的最高奮斗目標,其次為農為工,最后才是商。農本無可厚非,農本而斥商,斥技藝,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弊端,是直接造成中國科技不發(fā)達、經濟長期停滯的原因之一?,F(xiàn)在是81頁\一共有88頁\編輯于星期五六、對“儒商”概念的解析孔子并不排斥經商,不反對正當獲得財富。他倡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金錢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