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安全知識培訓演示文稿_第1頁
防雷安全知識培訓演示文稿_第2頁
防雷安全知識培訓演示文稿_第3頁
防雷安全知識培訓演示文稿_第4頁
防雷安全知識培訓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防雷安全知識培訓演示文稿目前一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優(yōu)選防雷安全知識培訓目前二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課程內容

第一章雷電知識簡介第二章雷電的危害與分析第三章雷電防護基本原則第四章雷電防護基本措施第五章雷電浪涌保護器防護第六章雷達站的防雷接地目前三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第一章雷電知識簡介雷電的產生雷電的形狀防雷區(qū)的劃分雷電參數簡介目前四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產生雷電是發(fā)生在大氣中的一種極其雄偉壯觀的自然現象,它往往伴隨著降雨產生,偶爾也會晴天打雷,俗稱“晴天霹靂”。我國古代最早的雷電記錄是《周易》記述的公元前1068年一次球型雷襲,這也是世界上發(fā)現最早的雷擊記錄。古代的人們由于缺乏科學知識,不能正確解釋雷電現象,就把雷電與鬼神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了雷神電母等神話故事。在封建迷信時期,人們將舊歷6月24日定為雷神的生日。直至東漢時哲學家王充(公元27-約97年)才第一次提出了“雷是火”的論斷。1749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等經過科學實驗,為我們揭開了雷電的神秘面紗,證實了“雷就是電”,奠定了現代防雷技術的基礎。目前五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形成按照比較簡單的一句話為:當大氣中的物理微粒(灰塵、水汽等)在復雜的空氣運動過程中(比如對流、氣旋運動、積云過程等),結合大氣電場、溫差起電效應等物理效應,會產生電荷積累,當云層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電荷要擊穿空氣在云與云,云與地之間發(fā)生放電作用,就是通常所說的閃電。雷電的產生目前六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產生雷電現象是一種很普遍的大氣中放電現象,產生于積雨中,積雨云在形成過程中,某些云團帶正電荷,某些云團帶負電荷。它們對大地的靜電感應,使地面或建(構)筑物表面產生異性電荷,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時,不同電荷云團之間,或云與大地之間的電場強度可以擊穿空氣(一般為500KV/m),開始游離放電,我們稱之為"先導放電"。云對地的先導放電是云向地面跳躍式逐漸發(fā)展的,當到達地面時(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輸電線等),便會產生由地面向云團的逆導主放電。在主放電階段里,由于異性電荷的劇烈中和,會出現很大的雷電流(一般為幾十千安至幾百千安),并隨之發(fā)生強烈的閃電和巨響,這就形成雷電。目前七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產生向下先導向上先導主通道,通道半徑約為2~5mm,溫度T約為2萬攝氏度,電流I一般為10-200KA)空氣擊穿電場強度E=500KV/m非主通道,枝狀閃擊目前八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產生雷電的產生(1)形成雷云(2)云中電荷分布不均勻雷電的部分統(tǒng)計特性(1)多數雷電放電發(fā)生在云內,少數發(fā)生在雷云與大地之間(2)90%左右的雷是負極性目前九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

雷電的形狀目前十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地閃云閃目前十一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防雷區(qū)的劃分LPZ---防雷區(qū)LPZ0ALPZ0B有屏蔽的房間LPZ2LPZ1有屏蔽的建筑物目前十二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防雷區(qū)的劃分目前十三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防雷區(qū)的概念LPZ0A:本區(qū)內各物體可能遭受直接雷擊,電磁場沒有衰減;LPZ0B:本區(qū)內各物體不可能遭受直接雷擊,電磁場沒有衰減;

LPZ1:本區(qū)內各物體不可能遭受直接雷擊,電磁場有可能衰減;后續(xù)防雷區(qū)(LPZ2等),電磁場有進一步的減小。目前十四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參數簡介-雷暴日表征雷電活動的頻率:年平均雷暴日少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不超過25的區(qū)域中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在25~40的區(qū)域多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在40~90的區(qū)域強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在90以上的區(qū)域目前十五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參數簡介-雷電流波形目前十六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

雷電參數簡介-雷電流波形目前十七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參數簡介-雷電流波形目前十八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參數簡介-雷電波頻譜分析雷電流主要分布在低頻部分雷電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頻部分,約90%以上的雷電能量分布在頻率為10kHz以下目前十九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課程內容

第一章雷電知識簡介第二章雷電的危害與分析第三章雷電防護基本原則第四章雷電防護基本措施第五章雷電浪涌保護器防護第六章雷達站的防雷接地目前二十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第二章雷電的危害與分析雷電過電壓的產生雷電的危害雷電災害分析雷電災害事例目前二十一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過電壓的產生直擊雷感應雷線路來波地電位反擊目前二十二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危害

云內閃、云際閃---對飛行器危害大云地閃---對建(構)筑物、電子電氣設備和人、畜危害甚大特點:雷電放電電壓高,閃電電流幅值大,變化快,放電時間短,閃電電流波形陡度大。地球上每天約發(fā)生800萬次云地閃電,平均每秒100次。雷電的危害形式:

強大的電流、熾熱的高溫、猛烈的沖擊波、劇變的電磁場以及強烈的電磁輻射等物理效應,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造成人員傷亡、巨大破壞、起火爆炸、嚴重損失。

目前二十三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危害

電磁污染電磁干擾設備損壞系統(tǒng)崩潰目前二十四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危害目前二十五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電力系統(tǒng)故障建筑物損壞火災、爆炸目前二十六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的危害距離0m50m1km5km10km電場變化破壞效果直擊損壞感應損壞系統(tǒng)失靈電磁干擾60V/m6kV/m30kV/m60kV/m系統(tǒng)失靈電磁干擾I=40kA雷電對計算機系統(tǒng)破壞作用的估計目前二十七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經濟損失也是與日俱增,1997年~2009年因雷電災害造成的財產損失總額為1728.4萬元,在雷電災害發(fā)生的集中年份,其中1998、2003年和2006年損失最為突出。

雷電災害分析

深圳市雷電災害經濟損失年度分布圖目前二十八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災害分析深圳市雷電災害事故造成的不同受損物體的分類統(tǒng)計深圳市雷電災害形式圖目前二十九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災害事例2006年5月23日下午15:00左右,龍崗區(qū)坑梓鎮(zhèn)龍?zhí)锞游瘯辉9I(yè)區(qū)6棟華瑩光學制片廠廠內遭雷擊,雷擊造成總配電房內發(fā)電機并車柜損壞,車間兩條生產線被迫停電。此次雷擊還擊壞1臺ADSL專線撥號器、1扇電控門。1臺天面熱水爐電機。直接經濟損失2萬多元。(龍崗區(qū))分配電柜被雷擊壞目前三十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災害事例電話系統(tǒng)被雷擊壞2006年6月9日龍崗清林徑水庫遭雷擊,1部電視機被擊壞,2部直線電話損壞,經濟損失1萬元左右。(龍崗區(qū))目前三十一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災害事例2006年6月9日寶安觀瀾鎮(zhèn)觀瀾村大和工業(yè)區(qū)五區(qū)的威龍包裝材料(深圳)有限公司的電話主機板、10多臺電腦網路、電視天線、電源、空調、太陽能熱水器開關被雷擊中損壞。直接經濟損失約3萬元。(寶安區(qū))熱水器被雷擊壞目前三十二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災害事例2006年7月2日14:40左右南山區(qū)科技園北區(qū)郎山路環(huán)旭電子(深圳)有限公司,電話交換機系統(tǒng)共有23塊板卡被雷擊壞,經濟損失約10萬元左右。(南山區(qū))

電路板被雷擊壞目前三十三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災害事例2007年6月12日龍景花園天面一角遭遇雷擊目前三十四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課程內容

第一章雷電知識簡介第二章雷電的危害與分析第三章雷電防護基本原則第四章雷電防護基本措施第五章雷電浪涌保護器防護第六章雷達站的防雷接地目前三十五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防護基本原則概率防護原則多級防護原則目前三十六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概率防護原則雷電放電本身就有一定的隨機性,雷電參數有一定的統(tǒng)計性質防雷裝置不能阻止雷閃的形成(IEC61024第一句)防雷器件不能完全抑制所有過電壓和過電流對于發(fā)生概率很小的高水平浪涌其防護的費用急劇上升目前三十七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SEM4kVIII2.5kVII防浪涌和過壓類型(依據DINVDE0110Part1)230/400V1.5kVICBDnone依據EDINVDE0675Part6/A1

、SPD級別的區(qū)分6kVIV多級防護原則目前三十八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課程內容

第一章雷電知識簡介第二章雷電的危害與分析第三章雷電防護基本原則第四章雷電防護基本措施第五章雷電浪涌保護器防護第六章雷達站的防雷接地目前三十九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第四章雷電防護基本措施雷電綜合防護措施直擊雷防護感應雷防護VTS設備防雷目前四十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綜合防護措施綜合防雷系統(tǒng)外部防雷措施內部防雷措施接閃器(針、網、帶、線)

引下線

屏蔽接地裝置

共用接地系統(tǒng)

屏蔽(隔離)

等電位連接

合理布線安裝浪涌保護器SPD目前四十一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基于綜合防護的七點防雷措施①選取適宜的接閃方式:雷電能量有50%可直接流入大地,還有50%的能量將通過各種感應方式,平均流入外露的各電氣通道(如電源線、信號線和金屬管道等)。

②安全引導雷電入地:作好雷擊電流引下工作,避免雷擊電流旁向閃擊,最大限度的消除雷電流對電子設備的感應作用。

③完善的共地措施:首先是由降阻劑、接地棒和銅帶的配合使用,達到更低的地電阻。然后利用地極間的瞬態(tài)連接技術,達到電源地、防雷地、保護地和信號地之間的電位平衡,形成共地系統(tǒng),防止雷電通過接地系統(tǒng)對設備的反擊。減少感應雷擊對弱電設備的感應損壞。

目前四十二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基于綜合防護的七點防雷措施④構造“等電位”電位浮島:在對電子設備的電源、數據、通訊及信號線路進行感應雷防護時,使用直接電氣聯(lián)結或避雷器進行等電位連接,形成水漲船高式的等電位浮島,雷電侵入時,整個系統(tǒng)的電位同時升降。其目的是防止強大雷電流流經之處的局部高電位與周圍設備發(fā)生雷電反擊(旁側閃絡放電),同時可消除因地電位驟然升高而產生的“地電位反擊”事故。

⑤迅速分流雷電流:把通過各種線路引入電子系統(tǒng)的雷擊電流,通過精心安裝的分流系統(tǒng),安全迅速的分流入地,降低系統(tǒng)的高電壓,高速箝位電壓達到安全值。

⑥全面屏蔽:出入室線路作全面屏蔽,以減輕雷電電磁脈沖的浪涌侵害。

⑦定期檢測防雷裝置:邀請權威檢測部門作定期檢測。發(fā)現問題,及時整改目前四十三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直擊雷防護 1754年前后,富蘭克林、羅蒙諾索夫等一批歐美學者用試驗證實“雷就是電”,并發(fā)明了用金屬材料攔截雷閃(接閃)、引下線和接地裝置的外部防雷裝置(LPS)。

250年的實踐證明,LPS是迄今唯一有效和廣泛使用的直擊雷防護裝置。目前四十四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直擊雷防護-滾球法目前四十五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直擊雷防護-滾球法目前四十六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直擊雷防護-滾球法目前四十七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感應雷防護目前四十八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

主要針對浪涌過壓的防護低壓電源防護數據通訊防護等電位連接完備的接地系統(tǒng)感應雷防護目前四十九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LPZ=防雷保護區(qū)SEB=配電柜EBB=等電位連接排PENkWhEBBL1L2L3PENSEB電表

主配電柜 分配電柜 設備 避雷器浪涌避雷器 浪涌避雷器EBBLPZ0LPZ1LPZ2感應雷防護-電源防護目前五十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Z陰極保護輸送管基礎接地極等電位匯流排EBB水管燃氣管電源外部防雷系統(tǒng)感應雷防護-等電位連接目前五十一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100%等電位連接排50%通訊系統(tǒng)電源系統(tǒng)金屬管道外部防雷裝置接地系統(tǒng)50%50%感應雷防護目前五十二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VTS設備防雷-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通過接閃器(比如避雷針、避雷網),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直擊雷絕大部分雷電流泄放到大地;第二道防線通過屏蔽措施,阻止雷電波(流)通過金屬導體(線)侵入電子設備閃電的電磁場效應(對線路系統(tǒng)尤為突出);第三道防線是通過等電位連接措施和加裝電涌保護器(SPD)來限制過電壓和過電流對設備的干擾和沖擊,一般安裝在電源進線端(如配電箱)。目前五十三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

VTS設備防雷-發(fā)射塔發(fā)射塔,顧名思義,它是雷達站中最高的,也就是最容易引雷的;發(fā)射塔的防雷作用首當其沖是最重要的,一般來說,發(fā)射塔頂上有避雷針作為防雷保護,首要的作用是將直接接閃的直擊雷電流泄入大地,以防其他物體遭受雷擊。與發(fā)射塔雷達相應的線路均應做好金屬屏蔽措施;目前五十四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避雷針的作用RZI避雷針的等效電路

VTS設備防雷-發(fā)射塔目前五十五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VTS設備防雷-機房機房防雷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等電位;防靜電地板、金屬吊頂、金屬門窗、機柜(箱、殼)、支架、線橋等等金屬物體應作好等電位連接處理;類似集裝箱的金屬房屋是最好的屏蔽措施,如遇高電位,其整體為均勢電位,不產生電位差;接地電阻的大小為非必要概念,不必苛求極小接地電阻目前五十六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金屬線路(如電源線、信號線,光纖除外)應套金屬管(槽)敷設,金屬管(槽)應保持全長電氣連通,至少雙端作接地處理;良好的屏蔽措施可以使感應電流在金屬屏蔽體流動,而不進入弱電設備進行破壞;良好的等電位措施可以使設備處于一個相同電位水平,不產生電位差,因此不產生擊穿電流,進而保護設備;機房內不應另設一個獨立接地體,應與機房自身共用一個接地地網,以達到等電位效果。VTS設備防雷-機房目前五十七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VTS設備防雷-配電電源雷擊產生時,伴隨雷電流流入大地瞬間,會產生高頻變化磁場,進而感應產生電流;配電線路應在進線端安裝電源浪涌保護器(SPD)SPD的作用是把在電源線路上將要流入設備端的強感應電流引入大地,避免設備遭受大電流而損壞;目前五十八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課程內容

第一章雷電知識簡介第二章雷電的危害與分析第三章雷電防護基本原則第四章雷電防護基本措施第五章雷電浪涌保護器防護第六章雷達站的防雷接地目前五十九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浪涌保護器防護SPD的基本準則SPD的工作原理SPD的選擇SPD的安裝目前六十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SPD的基本準則目前六十一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SPD的分類電涌保護器——目的在于限制瞬態(tài)過電壓和分走電涌電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線性元件。電源SPD——連接到低壓配電系統(tǒng)的SPD。信號SPD——連接到電信和信號網絡的SPD。適用電壓:直流1500V

交流1000V(r·m·s)(50Hz)目前六十二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電源SPD的工作原理當電網由于雷擊出現瞬時脈沖電壓時,防雷器在納秒內導通,將脈沖電壓短路于地泄放,后又恢復為高阻狀態(tài),從而不影響用戶設備的供電。設備目前六十三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SPD的選擇按防雷等級選擇:?

ClassI

?SPD要求可以防止直擊雷(LPSoninstallation)

?

ClassII

?SPD可安裝與線路進口或建筑內部分線端?

ClassIII

?SPD安裝設備側選擇放電電流:對于高暴露性防護選擇70kA(或更以上)對于標準安裝選擇40kA對于設備側選擇10kA防雷器的選擇原則:高敏感設備(限制電壓低)廣泛應用(secondaryovershoots)配合熔斷絲或斷路器優(yōu)先使用防雷熔斷絲或延遲斷路器

目前六十四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SPD的安裝

安裝SPD的三項基本原則★安裝SPD之后,在無電涌發(fā)生時,SPD不應對電氣(電子)系統(tǒng)正常運行產生影響?!锇惭bSPD之后,在有電涌發(fā)生的情況下,

SPD能承受預期通過的雷電流而不損壞,并能箝制電涌電壓和分走電涌電流?!镌陔娪侩娏魍ㄟ^后,SPD應迅速恢復高阻狀態(tài),切斷工頻續(xù)流。目前六十五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SPD的安裝目前六十六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SPD的安裝目前六十七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課程內容

第一章雷電知識簡介第二章雷電的危害與分析第三章雷電防護基本原則第四章雷電防護基本措施第五章雷電浪涌保護器防護第六章雷達站的防雷接地目前六十八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電站的防雷接地雷達站的接地系統(tǒng)低壓配電系統(tǒng)簡介站內布線接地設計目前六十九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達站接地系統(tǒng)目前七十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達站等電位連接基本要求等電位棒通訊電纜水管燃氣管其它金屬管道目前七十一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雷達站天饋系統(tǒng)外部防雷接地目前七十二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低壓配電系統(tǒng)簡介TN系統(tǒng)(分為TN-S、TN-C、TN-C-S三種)TT系統(tǒng)IT系統(tǒng)目前七十三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TN-S系統(tǒng)目前七十四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TN-C系統(tǒng)目前七十五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TN-C-S系統(tǒng)目前七十六頁\總數八十六頁\編于十三點TT系統(tǒng)目前七十七頁\總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