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十篇_第1頁
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十篇_第2頁
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十篇_第3頁
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十篇_第4頁
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十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十篇【】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十篇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1教學目的1.通過“過河”情境,開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才能。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運算。教學準備掛圖,課件。切入舉偶出示掛圖,談話引入。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數(shù)學問題??纯磮D,說一說你看懂了什么?對話平臺1.說一說。通過看圖,理解題意。(1)從圖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匯報。(2)試著做一做。2.想一想。由情境入手,領會理解運算順序。(1)議一議。29+25÷9這樣列式對嗎?(2)老師小結。小括號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運算順序,假如在一個算式中有小括號,就要先算小括號中的。3.試一試。試著做一做(29+25)÷9。學中做1.做一做。完成做一做的習題。(1)先說一說計算順序。(2)再獨力計算。2.比一比,算一算。16+24÷818-9×230-6÷3(16+24)÷8(18-9)×2(30-6)÷3做中得1.綜合練習。(1)在〇里填“”或“=”。7+7+7+8〇7×4+17×9-〇7×7+730÷5+1〇30÷(5+1)9-2×4〇(9-2)×48+32÷8〇(8+32)÷818+36÷9〇(18+36)÷9(2)判斷。①(8+6)×7與8+6×7都要先算乘法。②81減去6乘以6的積,列式為:(81-6)×6。③在一個算式里,假如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的。2.理論應用。完成練習三的第2題。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2第1課時一天的時間教學目的: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知道24時記時法2、程與方法:借助鐘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同一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3、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逐步養(yǎng)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點: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某一時刻。教學難點:知道晚上12時既是24時又是0時。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自學法教學準備:鐘面模型教學過程:老師活動學生活動二次備課一、導入新課1、師:上個星期六,我有個外地來的朋友來咱們這兒旅游,他提早一天已經買來了車票,第二天9點到西安我聽了很快樂。第二天我一大早起來,9點以前趕到火車站,結果等到很久也沒等到這位朋友,這是怎么回事?你們猜猜看。2、正如同學們所猜,我這位朋友買的是晚上9時到西安,鬧了個小誤會,那么,一天中終究有幾個9時?你有方法防止這種誤會嗎?3、老師板書:晚上9時上午9時4、師:我知道了,大局部同學都是在時間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這些表示時間的方法來區(qū)分兩個不同的學生說說晚上9時是怎樣變成21時的?時刻。這種方法教普通記時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記時法,他比普通記時法更簡單,它叫24時記時法。二、探究新知1、關于24時記時法你還有什么問題嗎?2、看書。3、自學反應。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一天有多少小時?在一天里時針要轉幾天?新的一天是從什么什么時候開場的?4、接下來我們看看一天時間是怎樣過去的?三、課堂總結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2、怎樣計算經過時間?在書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從書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把自己認識重要的句子畫下來。學生自由反應。四、作業(yè)設計完成數(shù)學書71頁的2、3題。板書設計:一天的時間〔24時記時法〕完畢時間-開場時間=經過的時間開場時間+經過的時間=完畢的時間完畢的時間-經過的時間=開場的時間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3教學目的:1、結合運白菜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才能。2、結合詳細情境,探究連減的詳細方法,能正確地進展運算。3、運用連減的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難點:1、探究連減的詳細方法。2、連減問題的兩種不同思路。教學準備:相對應的主題圖片。教學過程:一、情境引入老師談話:農民伯伯種的大白菜又獲得了大豐收,他們正忙著收白菜、運白菜呢!出示主題情境圖。學生通過觀察獲取如下數(shù)學信息,第一運走288棵,第二運走256棵,原有850棵。二、問題探究1、提出問題。學生會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1〕兩車一共運走多少棵?〔2〕第一車運走以后,還剩多少棵?問題〔1〕〔2〕,是對舊知識的復習應用,可以讓學生獨立解答出來。然后重點研究問題〔3〕。2、思路探究。〔1〕老師啟發(fā)與引導:想要知道運走兩車后還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試著列出綜合算式。〔2〕學生獨立考慮,列出算式?!?〕交流想法。會有以下兩種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路。1、先運走第一車后還剩多少棵,再算運走第二車后還剩多少棵。列式為850256288。2、先算兩車一共運走多少棵,再算還剩多少棵。列式為850〔256+288〕。〔4〕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這兩種方法的思路。3、算法探究。引導學生把詳細的問題情境、混合運算的順序與計算的方法步驟有機結合起來,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導下,以下兩種算法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從總數(shù)里面連減兩個數(shù)的方法。850256288=594288=306〔棵〕〔2〕從總數(shù)里面減去兩個數(shù)的方法。850〔256+288〕=850544=306〔棵〕三、應用練習1、計算方法的練習。完成試一試的習題和練一練中的第1、3題。2、解決問題的練習?!?〕第2題。a出示問題情境及第〔1〕問。b學生獨立解答。c交流算法與想法。d出示第〔2〕問。老師適時點撥,鼓勵學生提出與第〔1〕問類似的連減問題,并試著解答出來,再與小伙伴交流?!?〕第4題。a出示題目內容,帶著學生讀懂所提供的信息。b學生觀察并發(fā)現(xiàn)問題:從整體上看,從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讀數(shù)是逐漸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讀數(shù)一樣,這是為什么呢?c學生討論??赡苄?:假如小軍是每天晚上統(tǒng)計的話,說明星期四小軍的爸爸沒有出車??赡苄?:假如小軍是每天早上統(tǒng)計的話,說明星期三小軍的爸爸沒有出車。d引導學生繼續(xù)自己提出問題,可以以晚上統(tǒng)計為例,完成第〔2〕問?!部紤]〕e第〔3〕問?!?〉一般方法:把第〔2〕問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駛的里程數(shù)相加。〈2〉簡便方法:將星期日與星期一在表上顯示的數(shù)相減,即1830301=1529〔千米〕四、課堂總結圍繞連減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與計算方法、靈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等中心目的展開討論,師生共同結課。板書設計:運白菜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4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9~30頁的例1、例2.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數(shù)及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的口算算理;初步學會口算除法的過程和方法,能正確口算簡單的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使學生學會除法算式的兩種讀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才能,操作才能和邏輯思維才能.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進步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學重點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教學難點正確進展口算.〔尤其是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教具、學具準備:69根小棒〔其中6個整捆,每捆10根,9根單根小棒〕.教學過程一、溝通舊知,建立聯(lián)絡.1.口算:〔老師出示卡片,學生快速說得數(shù),最后一組說說是怎樣想的.〕843554029324650062.填空:80里有〔〕個十,400里有〔〕個百.46里有〔〕個十和〔〕個一.39里有〔〕個十和〔〕個一.二、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1.出示動畫口算除法〔導入〕〔農村學??煽谑銮榫场常河?0個蘋果,需要分給幾個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蘋果一樣多.2.讓學生根據(jù)這一情境提出數(shù)學問題.可能出現(xiàn)以下情況:〔1〕60個蘋果平均分給3人,每人多少個?〔2〕60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多少個?〔3〕60個蘋果平均分給4人,每人多少個?〔4〕60個蘋果平均分給6人,每人多少個?老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請學生口述列式并板書:603、602、606、604〔說明:604以后再學〕設問:以上各題結果是多少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口算除法.〔出示課題〕三、主動探究,解決問題.1.學習例1.〔1〕學具操作,研究算法.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學〔每組6捆小棒〕,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題,邊擺小棒,邊研究其計算方法.〔2〕小組匯報計算方法,老師板書.①計算603=20可能有以下算法:想法一:3==20想法二:203=60所以603=20想法三:20+20+20=60所以603=20〔以上題目匯報時,先后順序不定.突出算法多樣化.〕②算法比擬:你認為以上算法哪一種比擬好?為什么?③小結:計算603時,通常這樣想:3=,就是20.〔老師用紅筆標出,指名學生說幾遍.〕〔3〕學生試算602、606,訂正得數(shù).〔4〕引導學生初步小結算法.口算整十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我們可以把整十數(shù)看成幾個十,再除.把60看成是6個十,6個十除以3得2個十,就是20.同樣口算60除以2因為6個十除以2得3個十,所以602=30;口算60除以6因為6個十除以6得1個十,所以606=10.〔5〕初步練習:804=903=802=〔讓學生說出口算過程.〕〔6〕教學讀法:603可以讀作60除以3,也可以讀作:3除60.〔7〕想一想:6003可以怎樣算?60003呢?誰能用兩種方法讀出算式.〔學生說出口算過程.〕老師小結:在計算一位數(shù)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時,可以把幾百看作幾個百,把幾千看作幾個千,再進展口算.〔8〕進步練習:第30頁的做一做.402,讓學生先用兩種讀法讀出算式,再說一說口算方法.5005、80002,讓學生快速寫出得數(shù),并說一說哪種方法最簡便.鼓勵學生用簡便的方法進展口算.2.教學例2.學具操作,研究算法.讓學生擺出準備好的69根小棒.提問: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讓學生實際分一分,老師巡視,集體訂正時,請一個同學到前面演示,指名說一說是怎樣分的.老師要有目的地進展引導:先分的什么?〔整捆的〕每份分得幾捆?〔2捆〕再分什么?〔單根的〕把單根的分成了幾份?〔3份〕每份分得幾根?〔3根〕分完后每份共有多少根〔23根〕結合分小棒的過程說明計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個十和9個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3=〕;再分單根的,就是把9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個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單根合起來〔+=23〕就是所求的結果.結合講解,可以把分小棒的過程做簡單注釋,然后列式計算.在講完之后,可再讓兩名同學把分小棒的過程表達一遍.注意在老師引導下表達,不必對學生的表達要求過高,只要意思正確即可.〔2〕小組匯報問:假如用計算的方法,應該用什么方法?怎樣列式?計算時應怎樣想?指名匯報討論結果,老師板書,進展小結.693=23想:3=3=+=23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1〕口算下面各題,說一說是怎樣想的。282=363=555=可直接讓學生寫在書上.老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展個別輔導.集體訂正時,對每道題都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2〕寫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數(shù)。72除以9_________4除48__________學生獨立做,老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最后集體訂正.三、穩(wěn)固練習303402804393482844獨立完成,觀察每組上下兩題尋找聯(lián)絡和區(qū)別.集體訂正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此作簡單的討論.問:你有更快的方法口算嗎?明確:如303和393.算303只要算十位上33,然后在個位上添一個0就可以了;而393,要先算十位上的33=1,1寫在商的十位上,再算個位上的93,3寫在商的個位上,結果得13.四、小結老師引導學生進展,回憶本節(jié)課內容,計算中注意的問題.五、看書質疑,總結全課.六、作業(yè):1.6025005600038229637772.〔1〕82除以2得多少?〔2〕3除900得多少?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5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XX頁的內容。教學目的:1、知識與技能(1)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觀察比擬,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shù)學的樂趣。(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2、過程與方法通過理論操作、猜測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fā)現(xiàn)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開展空間觀念,培養(yǎng)邏輯思維才能,體驗做數(shù)學的成功。3、情感與態(tài)度(1)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教學重點: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教學難點:引導探究三角形的邊的關系,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教學準備:課件、學具袋。教學過程:〔課前談話〕今天很快樂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xiàn),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踩龔埐煌伾男⌒δ槨衬銈兿矚g嗎?假如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假如某個小朋友答復下列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老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答復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xiàn)。一、動手游戲,提出問題老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先猜。老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老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不能圍成三角形老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老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系〔讓學生拾掇好一號學具袋〕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fā)現(xiàn)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么有關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二、理論操作,探究學習1、動手操作。電腦出示:現(xiàn)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老師說明操作要求:〔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yè)紙和理論操作表格〕;〔2〕在作業(yè)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3〕將數(shù)據(jù)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學生活動,老師巡視指導。2、匯報交流。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請不同的學生匯報,老師在課件中輸入數(shù)據(jù)和結果。如下列圖: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老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shù)谌吺菐桌迕椎臅r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根底。3、集體探究。第一層次:發(fā)現(xiàn)不能圍成的原因?!?〕老師:同學們通過動手理論,發(fā)現(xiàn)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老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shù)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老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老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會用一個數(shù)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老師:3厘米也不能圍成,是什么原因呢?課件演示。提問:它為什么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shù)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老師及時的啟發(fā)、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fā)現(xiàn)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第二個層次:猜測,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老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測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同時,老師在旁邊畫上?初步驗證猜測:老師:這個猜測對不對呢?這需要進展驗證??纯催@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老師指著4厘米,問:當?shù)谌“羰?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同時課件進展演示,得出:4+36。課件演示。老師指著5厘米,問:那5厘米?得出:5+36老師____: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xiàn)算式:6+37+38+39+36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根底,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老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測,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第三個層次:引發(fā)矛盾,打破難點。老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厘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肯茸寣W生說一說,然后進展課件演示。老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老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么關系?〔相等〕老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即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fā)現(xiàn)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需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老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系?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學生交流,集體匯報。老師:在同學們的猜測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后,發(fā)現(xiàn)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怖蠋煵恋??〕咱們來一起讀一遍。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測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老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老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里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yōu)化應隨時有效地浸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fā)現(xiàn)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老師:剛剛咱們是給3厘米和6厘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系呢?老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系。設計意圖:一開場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兩邊著手的。在這里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孔寣W生先充分地進展交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展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根底上,肯定會有少數(shù)學生發(fā)現(xiàn)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竅門。老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三、深化認知,聯(lián)絡實際,拓展應用1、輕松小游戲老師:同學們的表現(xiàn)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游戲,想不想啊?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老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間隔形成了一個三角形。老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厘米;腿長131厘米。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包容入到自己的認知構造,同時熏陶學生逐步到達會學數(shù)學的境界,并再次向學生浸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那么。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厘米〕〔有圖〕〔1〕3、4、5〔2〕3、3、3〔3〕3、3、5〔4〕2、6、2設計意圖:這道根底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穩(wěn)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展判斷。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如今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設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從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才能。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范圍設計意圖: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xiàn)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shù)據(jù)是詳細的,老師提出:3.5厘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厘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考慮,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厘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fā)引導,發(fā)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浸透了無限逼近的數(shù)學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抽象、概括的才能。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6一、教材內容分析^p1.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8單元書119頁二、教學目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線上植樹問題的解題規(guī)律。2、會根據(jù)實際問題,靈敏選擇方法進展解答。3、經歷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體驗比擬、區(qū)別學習方法。4、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親密聯(lián)絡,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三、學習者特征分析^p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應該讓學生從實際問題入手,逐步發(fā)現(xiàn)隱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規(guī)律,經歷抽取出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認真觀察分析^p,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五、教學環(huán)境及資準備投影儀六、教學過程教學過程老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及資準備一、復習回憶(1)老師: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討論了有關植樹的數(shù)學問題,植樹問題中有哪幾種情形?解答時應注意什么問題?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ハ嘟涣?。再組織學生匯報,老師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①兩端都要栽:植樹棵樹=間隔數(shù)+1②兩端都不栽:植樹棵數(shù)=間隔數(shù)-1③只栽一端:植樹棵數(shù)=間隔數(shù)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ハ嘟涣?。二、指導練習(1)教材練習二十第1題。①學生讀題:理解題意。②小組討論:當大鐘敲5下時,前后共有幾次間隔?平均每次間隔時間有多長?③大鐘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呢?大鐘敲12下,共有11次間隔,所以共需時間是:2×11=22(秒)。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2)教材練習二十第3題老師:從王村到李村之間設電線桿,會有幾種情況?學生在小組中根據(jù)分析^p的情況,獨立解答,并互相交流。根據(jù)可能會存在的三種情況,分別有三種解答結果。a.16-1=15200×15=3000(米)b.16+1=17200×17=3400(米)c.200×16=3200(米)教材第119頁考慮題。教材練習二十第4題。①學生讀題,理解題意。②學生觀察示意圖,小組討論:有多少個間隔?有多少盞燈?老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老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在封閉道路上植樹時,間隔數(shù)=植樹棵樹。(板書)老師引導學生分析^p:3號在1號隊員的前面,1號隊員不是第4名,而3號隊員不是第1名,所以3號隊員是第2名,而1號隊員是第3名,當1號隊員第3名時,由于號碼名次不同,所以2號是第4名,4號是第1名。所以排名是:1號2號3號4名第3名第4名第2名第1名學生小組討論后匯報,可能會說出:大鐘敲5下,共有4次間隔,平均每次間隔時間是8÷4=2(秒)。學生獨立考慮,并解答。老師指名匯報,然后集體訂正。組織學生議一議,然后匯報。匯報時學生可能會說出:共有三種情況:a.兩端都設有電線桿。b.兩端都不設電線桿。c.只在一端設電線桿。學生討論后匯報,匯報時可能會說出:1號第3名,2號第4名,3號第2名,4號第1名三、應用練習(1)一度長180米的大橋兩側,每隔30米安裝一盞路燈。①兩端要安裝,需路燈幾盞?②兩端不安裝,需路燈幾盞?(2)小剛到電影院看電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邊有15個座位,右邊有17個座位。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每排座位一樣多學生獨立練習,然后小組交流。指2名學生板演,再集體訂正。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解答。四、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練習,你又有哪些收獲?板書設計:植樹問題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7教學內容兩點之間的連線,線段最短?!步滩?5頁—36頁〕教學目的知識目的: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知道兩點間的間隔。才能目的:在創(chuàng)設的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yǎng)由詳細到抽象的思維才能,進步學生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才能。情感目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難點兩點之間的連線,線段最短。教學媒體視頻、課件、圖片。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出示圖片《看圖講故事》。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狗為什么會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嗎?學生討論、匯報。二、學習新知1.數(shù)學活動在紙上任意點兩點,用線聯(lián)接它們,量一下它們的長短,比擬一下誰最短?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考慮,小組交流后答復。2.想一想出示圖片《看圖答復下列問題》〔1〕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2〕你估計小明到學校走哪條路?為什么?指明幾個學生答復圖中的問題,并說明他們的理由。3.量一量學生獨立完成36頁的“量一量,從A到B的三條線中,哪條線最短”。學生匯報結果。4.看一看觀看視頻《公理〔線段最短〕》。師生共同出結論:兩點之間的連線,線段最短。老師提出間隔的概念:兩點之間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間隔。5.做一做問題1.河道長度如圖《河道長度》,把原來彎曲的河道改直,A、B兩地間的河道長度有什么變化?問題2.九曲橋如圖《九曲橋》,公園里設計了曲折迂回的橋,這樣做對游人欣賞湖面風光有什么影響?與修一座筆直的橋相比,這樣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橋上行走的路程?說出其中的道理。6.老師鼓勵學生試著舉出類似的例子。師生共同討論。三、兩點之間的連線,線段最短。四、穩(wěn)固練習教材36頁“練一練”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8教學目的1、結合圖形認識線段間的數(shù)量關系,學會比擬線段的大小;2、利用豐富的活動情景,讓學生體驗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性質,并能初步應用。3、知道兩點之間的間隔和線段中點的含義。教學重點線段大小比擬,線段的性質是重點。知識難點線段上點、三等分點、四等分點的表示方法及運用是難點教學準備棉線、中國地圖等教學過程(師生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1、多媒體演示十字路口:為什么有些人要過馬路到對面,但又沒走人行橫道呢?2、討論第124頁考慮題:學生分組討論:從A地到B地有四條道路,假如要你選擇,你走哪條路?為什么?在小組活動中,讓他們猜一猜,動動手,再說一說。學生交流比擬的方法。除它們外能否再修一條從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為什么?小組交流后得到結論: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結合圖形提示:此時線段AB的長度就是A、B兩點之間的間隔。3、做一做:測量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個直轄市之間的間隔。(小組合作完成)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9設計說明《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關于估算的學習目的是“能結合詳細情境進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要落實這一目的,老師首先要充分認識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認識估算對學生數(shù)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在本課的設計中,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來完成。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估算經歷,自己嘗試著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對除法估算有一個建構的過程。緊接著讓學生歸納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根底上讓學生面對詳細情境進展估算,通過對“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和“多少個紙箱能裝下?”這兩個問題的分析^p,培養(yǎng)學生靈敏解決問題的才能。課前準備老師準備PPT課件教學過程⊙激趣導入師:同學們,你們和父母外出旅游時留心在賓館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了嗎?1.課件出示教材29頁例8??紤]:(1)從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2)問題中的“大約”是什么意思?(生根據(jù)已有的經歷自由發(fā)言,大約就是大概的意思,結果要進展估算,得數(shù)不能用“=”連接,要用“≈”連接)(3)鼓勵學生分析^p題意,獨立列出算式,并說一說這樣列式的理由。(267÷3)師強調說明:問題中“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不需要算出準確結果,只需要進展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2.提醒課題。這樣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應用除法的估算來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自主預習,探究算法1.引發(fā)考慮。師:你會估算267÷3的結果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1)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jù)學生的匯報進展板書。①267≈300300÷3=100(元)267÷3≈100(元)答: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100元。②267≈270270÷3=90(元)267÷3≈90(元)答: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90元。(看除數(shù),想口訣)(2)引導學生觀察比照,小組討論兩位同學的解答合理嗎?為什么?①因為不需要算出準確的錢數(shù),所以兩種結果都是合理的。②第二種方法估算的結果更準確一些,準確結果應該比90少,比80多。(3)總結估算的方法。(課件出示)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數(shù)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shù),除數(shù)不變,再口算出結果。(4)明確:解決同一個問題,假如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和探究使學生明白,估算時要看除數(shù),想口訣,找到和被除數(shù)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的數(shù),選擇合理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課件出示教材30頁例9)(1)引導學生分析^p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說出題中的條件和要求的問題。(2)問題中的“夠裝”是什么意思?(3)小組合作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jù)學生的匯報進展板書。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紙箱肯定超過20個,所以18個紙箱裝不下182個菠蘿。②18≈20,20×8=160(個),20個紙箱只能裝160個,所以18個紙箱肯定裝不下。(4)組織學生對以上的估算過程和方法進展比擬。(課件出示)第一種方法與例8的把被除數(shù)看作和它接近的幾百幾十數(shù)的方法一樣;第二種方法是把紙箱數(shù)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shù),再乘每箱裝的菠蘿個數(shù),然后和菠蘿總數(shù)進展比擬。設計意圖: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估算空間和交流時機,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究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的估算方法,進步估算才能?!逊€(wěn)固練習1.完成教材30頁例9下面的問題:多少個紙箱才能裝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2.完成教材31頁1題。老師引導學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進步估算才能。3.完成教材31頁2題。引導學生分析^p題意,感受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全課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只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小學數(shù)學教案篇10教學內容:第71-72頁、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教學目的知識目的: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p問題,靈敏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jù)問題的特點確定詳細的轉化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目的:使學生通過回憶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lián)絡,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情感目的: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歷,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主動克制在解決問題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靈敏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理解轉化策略的價值,豐富學生的策略意識。教學難點:初步掌握轉化的方法和技巧。教學準備電子白板相關課件教學過程:一、觀察交流,明確轉化的策略出示圖片,讓學生比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