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細胞計數(shù)培訓課件(最終)_第1頁
血細胞計數(shù)培訓課件(最終)_第2頁
血細胞計數(shù)培訓課件(最終)_第3頁
血細胞計數(shù)培訓課件(最終)_第4頁
血細胞計數(shù)培訓課件(最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血細胞計數(shù)培訓課件(最終)第一頁,共79頁。血細胞的生成及分化第二頁,共79頁。第三頁,共79頁。血液涂片的制備1、每份樣本制作3張血涂片。要求所用玻片清潔、干燥、無塵,大小為25mm×75mm,厚度為0.8~1.2mm。并有明確標記。如果樣本中白細胞數(shù)量少時,需要制備更多血涂片(如6張)。2、使用EDTA-K2抗凝血液樣本時,應在采集后4小時內制備血涂片。在制片前,樣本應充分混勻。注意,樣本不能冷藏。3、用楔形技術制備血涂片。在玻片近一端1/3處,加一滴(約0.05ml)充分混勻的血液,握住另一張較狹窄的、邊緣光滑的推片,以30o~45o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開,快速、平穩(wěn)地推動推片至玻片的另一端。4、在1小時內,用Romanowsky類型染液染色;或在1小時內,用無水甲醇(含水量﹤3%)固定后染色。第四頁,共79頁。推片技巧

推片傾斜45°±1,推成血膜長度25~35mm,寬度18~20mm,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區(qū),血膜終尾離玻片終端至少10mm,血膜均勻,薄如蟬翼,尾端形如弧狀,迅速扇(搖)干,血膜具有頭、體、尾不同厚薄區(qū)域。此外,涂片時,還要考慮患者的血液狀態(tài),如貧血程度、血液粘稠度、WBC或有核細胞多少等因素,調整推片技巧。第五頁,共79頁。血膜至玻片邊緣約5mm血膜至玻片一端約為總長1/3血涂片頭部,涂片厚血涂片體部的檢查區(qū)域血涂片尾部,涂片太薄第六頁,共79頁。良好血涂片的要求血膜至少長25mm,至玻片兩側邊緣的距離至少為5mm。血膜邊緣要比玻片邊緣窄,且邊緣光滑,適用于油鏡檢查。血細胞從厚區(qū)到薄區(qū)逐步均勻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狀。血膜末端無粒狀、劃線或裂隙。所有這些情況會使白細胞集中在這些區(qū)域內。在鏡檢區(qū)域內,白細胞形態(tài)應無人為異常改變。通常,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抗凝血會造成白細胞形態(tài)的改變,如胞漿內形成空泡,核分解破裂等。應將抗凝血液保存時間的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除部分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外,鏡檢區(qū)域內破損白細胞量應<2%。無人為污染。第七頁,共79頁。瑞氏染色-姬姆薩(Wright’s-Giemsa’s)

混合染色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濃度對細胞核著色程度適中,細胞核結構和色澤清晰艷麗,對核結構的識別較佳,但對胞漿著色偏酸,色澤偏紅,對細胞漿內顆粒特別是嗜天青顆粒及嗜中性顆粒著色較差。姬姆薩染色對胞漿著色能較好的顯示胞漿的嗜堿性程度,特別對嗜天青、嗜酸性、嗜堿性顆粒著色較清晰,色澤純正,而對胞核著色偏深,核結構顯示較差。故采用以瑞氏染液為主,姬姆薩染液為輔的混合染色。第八頁,共79頁。染色步驟先用瑞氏染液將涂膜面充分覆蓋;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薩染液2-3滴加減(根據(jù)涂片上細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稍等1-2分鐘后,再加磷酸鹽緩沖液,加時應緩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張力而終止染色液加入;染色30-40分鐘;分色:用自來水緩緩沖洗至少3分鐘以上,待干,勿用濾紙吸干,以免濾紙纖維污染涂片。第九頁,共79頁。血涂片檢查的方法和程序

將血液充分混勻,盡早推成血片并染色。先用低倍或高倍鏡觀察。了解血片染色和細胞分布情況、有無血小板或紅細胞聚集(成串、成堆),尾部有無大型、成堆異常細胞等;繼續(xù)用油鏡在涂片厚薄適中處瀏覽血片,仔細觀察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tài),并估計其數(shù)量。如果觀察結果與儀器報告相符,不需進行任何補充試驗,即可按儀器測定的結果發(fā)出報告。如為貧血或其他血液病患者,其紅細胞數(shù)量及相關的指標(如MCV、MCH、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直方圖或散點圖出現(xiàn)異常,則著重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tài)、內涵物、著色性、大小一致性以及有無有核紅細胞等。如有異常,應加以描述并報告。正常情況下,在血片厚薄適中區(qū)域(每個紅細胞彼此相互接觸但雙不重疊),每個油鏡視野,約有血小板8~15個;或每10~30個紅細胞見到一個血小板。第十頁,共79頁。血細胞形態(tài)檢查的臨床意義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種血細胞的數(shù)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圍,不同血細胞及細胞發(fā)育的不同階段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特點。觀察血細胞形態(tài)、數(shù)量及其比例的變化是診斷造血系統(tǒng)疾病最基本的檢查方法。造血系統(tǒng)疾病,引起血細胞形態(tài)學的量和質的改變。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jù)。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應包括外周血和骨髓兩部分。外周血細胞改變往往反映骨髓病變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診斷。第十一頁,共79頁。外周血細胞的主要成分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第十二頁,共79頁。白細胞計數(shù)WBC計數(shù)的正常范圍:4.0~10.0×109/L;WBC正常限度以下:

輕度減少(<4.0~3.0×109/L),

中度減少(<3.0~2.0×109/L),

極度減少(<2.0×109/L);WBC正常高限度以上:

輕度增多(>10.0~20.0×109/L),

中度增多(>20.0~40.0×109/L),

明顯增多(>40.0~80.0×109/L)

極度增多(>80.0×109/L)。第十三頁,共79頁。白細胞分類正常成人白細胞分類范圍:

縮寫百分比絕對值/109L中性粒細胞NETU50~70%2.0~7.0×109

淋巴細胞LYM20~40%0.8~4.0×109

單核細胞MON3~8%0.12~0.8×109

嗜酸性粒細胞EO0.5~5%0.02~0.5×109嗜堿性粒細胞EASO0~1%0~1×109第十四頁,共79頁。外周血中常見的五種白細胞分葉核細胞大小為10~15μm。細胞核與細胞漿比率為1:3。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核分葉,葉間有絲狀連接,分為2~5葉。核染色質聚集。無核仁。細胞漿染成淡粉紅色,含大量特異性顆粒。桿狀核細胞大小為10~18μm。細胞核與細胞漿比率為1:1.5~1:2。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核呈S形,C形,U形或分葉形,可見峽狀染色質。核染色質粗顆粒狀聚集。無核仁。細胞漿豐富,染成粉紅色;含大量特異性顆粒,罕見嗜天青顆粒。中性粒細胞第十五頁,共79頁。“成熟的粒系白細胞,具有彎曲、帶狀的核形,核葉間沒有線樣絲(threadlikefilament)形成,稱為桿狀核;如果連接核葉之間的橋(bridge)內有染色質,這種橋就不算細絲,也是桿狀核”;“如果細胞核扭曲(twist)、纏繞,造成一部分核壓在另一部分核之上,以至整個核的外形看不清楚,應判為分葉核”分葉核與桿狀核細胞的區(qū)分第十六頁,共79頁。第十七頁,共79頁。第十八頁,共79頁。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化所謂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化,它是指白細胞在細菌、病毒等抗原,在毒素的刺激下,造成的一種形態(tài)學變化。如胞漿內出現(xiàn)“毒性顆粒”、杜爾(Dohle)小體、空泡、脫顆粒以及胞質腫脹等現(xiàn)象;胞核出現(xiàn)固縮(pyknotic)腫脹等。檢查這種變化,首先要制備厚薄適中,染色良好的血片。因為血片太厚,細胞縮小,胞質的內容物不易看清;染色太深,會將正常中性粒細胞漿內的顆粒也染得很深而粗,會誤認為毒性顆粒;胞質內的空泡和杜爾小體等也被掩蓋而不易看清。杜爾小體是一種常在胞漿邊緣部出現(xiàn)的淡藍色小體,實際上是一小塊含RNA的胞質,故亦稱RNA包涵體。此類小體在重度細菌感染的血片中甚多見,但往往被檢驗者忽略。在EDTA抗凝血片中杜爾小體往往染呈灰色而不是淡藍色;如血液儲存過久,杜爾小體甚至會消失。

注意,血液在體外如儲存過久,粒細胞等胞質內也會出現(xiàn)空泡,核也會扭曲、固縮,會誤認為毒性變化。第十九頁,共79頁。第二十頁,共79頁。第二十一頁,共79頁。第二十二頁,共79頁。第二十三頁,共79頁。第二十四頁,共79頁。第二十五頁,共79頁。細胞大小為6~15μm。細胞核與細胞漿比率為5:1~2:1。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核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偶見核凹陷或輕度切跡。核染色質散在致密或粗顆粒狀聚集;副染色質無或少量。無核仁;有時,可見小的、淡的核小體。細胞漿少至中等量;淡藍色至中度嗜堿性;可見核周淡染區(qū);有時有副核窩;小淋巴細胞無顆粒;大淋巴細胞的細胞漿較多,含少數(shù)粗大嗜天青顆粒。異型淋巴細胞細胞大小為10~25μm。細胞核與細胞漿比率為3:1~1:2。細胞形態(tài)各異,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細胞核形態(tài)各異,呈圓形,卵圓形,凹陷形,折疊形,裂隙形或分葉形。核染色質可以細致、中度致密或粗顆粒;副染色質無或少量。核仁無或多個;大小和染色性各異。細胞漿中等至大量;染灰色、淡藍色或深藍色;可見細胞邊緣染色深,核周淡染;漿細胞樣淋巴細胞常有核周淡染區(qū)或核窩;有時可見細小嗜天青顆粒;偶見空泡。

淋巴細胞第二十六頁,共79頁。第二十七頁,共79頁。第二十八頁,共79頁。異型淋巴細胞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是一類高度異質性的細胞。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其中有一部分會發(fā)生增殖并向漿細胞或幼稚細胞(母細胞)轉化,從而導致多種多樣的形態(tài)變化。如細胞體積增大;胞質量變多,藍染加深,有的含有空胞;核呈不規(guī)則的形狀,染色質變得疏松,偶爾隱約可見核仁或絲狀分裂。凡此種種,經常被一些缺乏經驗的檢驗者誤認為是白血病的幼稚細胞。過去由于對這類淋巴細胞的本質了解不夠,曾有很多命名。我國統(tǒng)稱其為異常淋巴細胞,顯然欠妥。因為這類細胞都是正常淋巴細胞對抗原物質的反應,與白血病等出現(xiàn)的惡性(異常)淋巴細胞有根本性區(qū)別。目前國外一般稱之為不典型淋巴細胞(atypicallymphocytes),NCCLS則建議稱其為變形淋巴細胞(variantlymphocytes)。第二十九頁,共79頁。第三十頁,共79頁。第三十一頁,共79頁。第三十二頁,共79頁。細胞大小為12~20μm。細胞核與細胞漿比率為4:1~2:1。細胞呈圓形,可有偽足。細胞核形態(tài)各異,呈圓形、卵圓形、馬蹄形、切跡形或分葉形。核染色質輕度聚集。無核仁。細胞漿含藍灰色顆粒,少量空泡。單核細胞第三十三頁,共79頁。第三十四頁,共79頁。成熟型細胞大小為13~15μm,幼稚型細胞大小為10~18μm。成熟型細胞核與細胞漿比率為1:3,幼稚型細胞核與細胞漿比率為1:2~2:1。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核分葉狀,通常2-3葉,由細絲狀染色質連接。分葉核和桿狀核的核染色質致密、塊狀;幼稚型的核染色質疏松、細致。無核仁。嗜酸性粒細胞第三十五頁,共79頁。第三十六頁,共79頁。嗜堿性粒細胞★細胞大小為10~15μm?!锛毎伺c細胞漿比率為1:2~1:3?!锛毎蕡A形或卵圓形。★細胞核分葉狀,常被顆粒覆蓋。★核染色質聚集?!餆o核仁。★細胞漿含粗大、致密、深紫色或黑色顆粒。第三十七頁,共79頁。第三十八頁,共79頁。臨床意義臨床表現(xiàn)白細胞特點白細胞絕對值(×109/L)細胞百分率(%)急性炎癥粒細胞增多≥9.0>80細菌感染左移*(桿狀核)≥0.9>6慢性炎癥單核細胞增多≥0.8>10寄生蟲感染,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0.5>7病毒感染淋巴細胞增多≥3.5>50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巨細胞病毒感染,傳染性肝炎

異型淋巴細胞≥0.7再障,化療粒細胞減少≤1.5<10HIV感染淋巴細胞減少≤1.0<7急性白血病幼稚細胞≥0.1>2嚴重貧血,骨髓病性貧血有核紅細胞≥0.02>2第三十九頁,共79頁。外周血中的紅細胞正常紅細胞直徑7.2~7.6mm,厚度2mm圓盤狀,兩面凹陷,中央較薄,著色較淺,在涂片中形態(tài)基本一致。正常RBC在體內能經受通過微血管的嚴重變形而不受損害。在高度粘稠血液中的RBC變成橢圓形,紅細胞膜圍繞著所含Hb旋轉,像坦克的踏板(Tread)。脾臟可篩選缺乏彈性的紅細胞、紅細胞異常變形或喪失彈性的紅細胞,并加強對這些紅細胞的清除。參考值: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第四十頁,共79頁。第四十一頁,共79頁。紅細胞形態(tài)學診斷RBC/Hb、網(wǎng)織RBC、MCV、MCH、MCHC及RBC體積分布寬度(RDW)是判定貧血類型重要依據(jù):

(1)Hb/RBC比值:正常人:Hb/RBC比值為3gHb/L=100萬RBC/μL即3:1。AA、溶血性貧血及繼發(fā)性貧血等屬此類。>3:1者即為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3:1者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2)網(wǎng)織RBC是新生的RBC,可反映造血機能的好壞:正常情況下為0.5~1.0%,代償性反應者多>5%。其網(wǎng)織RBC內嗜堿性網(wǎng)織增多,代償性功能減低者,低于正常水平。多見于AA,但有不典型AA(1/4)患者可有網(wǎng)織RBC增高。網(wǎng)織RBC計數(shù)1000個RBC中有多少網(wǎng)織RBC,以其%數(shù)表示,是一個比值數(shù),不是絕對值。精確應計算絕對值或用流式細胞儀計數(shù)更為確切。(3)MCV、MCH、MCHC反映RBC病理變化:可將貧血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常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即小細胞性正常色素性貧血),其診斷標準及其病因。第四十二頁,共79頁。影響RBC形態(tài)學人為因素

(1)觀察RBC形態(tài)一般以外周血涂片較為可靠。(2)RBC形態(tài)與排列(如重疊、緡錢狀)與涂片技術、涂片部位及厚薄有很大關系。這點在鏡檢時應予注意。(3)即是合格涂片,RBC形態(tài)依然與涂片部位及厚薄等多種因素有關:

★如取涂片中心區(qū)域,RBC中心淡染,多>1/3細胞面積大小;

★取自涂片薄處或尾部,RBC形態(tài)誤給人以“球形”,失去雙凹盤形,中心淡染消失,所謂類球形改變;

★取厚片或制片干燥過慢,RBC未攤開,收縮變形,甚至出現(xiàn)人工中心染色過淡等;

★取厚片RBC則重疊堆積,呈假“緡錢狀”,不便查清形態(tài);

★玻片不清潔,油脂過多或骨髓脂肪過多,制片干燥不快,RBC則會形成人工的中心淡染區(qū)或空白區(qū)。第四十三頁,共79頁。異常紅細胞第四十四頁,共79頁。第四十五頁,共79頁。第四十六頁,共79頁。第四十七頁,共79頁。第四十八頁,共79頁。第四十九頁,共79頁。第五十頁,共79頁。第五十一頁,共79頁。第五十二頁,共79頁。第五十三頁,共79頁。第五十四頁,共79頁。第五十五頁,共79頁。第五十六頁,共79頁。第五十七頁,共79頁。第五十八頁,共79頁。第五十九頁,共79頁。第六十頁,共79頁。第六十一頁,共79頁。第六十二頁,共79頁。第六十三頁,共79頁。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血小板是無核細胞,形如圓盤狀,直徑只有2~4μm,在血中存活10天左右。鏡下可見血小板多為圓形或橢圓形,亦有少數(shù)梭形及不整形者,可有翻轉及布朗運動,一般有1~3個突起,血小板可分為透明區(qū)與顆粒區(qū),二者沒有明顯分界,顆粒呈深藍色或藍綠色折光,散布于顆粒區(qū)內,可不斷運動,透明區(qū)為淺綠色折光。小型血小板占33%~47%;中型血小板占44.3%~49%;大型血小板占8%~16%;巨型血小板占0.7%~2%。第六十四頁,共79頁。在顯微鏡下觀察懸浮的微粒,或在無風情形觀察空氣中的煙粒、塵埃時都會看到這種運動。這種運動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越激烈。

它是1827年植物學家R-布朗首先發(fā)現(xiàn)的。作布朗運動的粒子非常微小,直徑約10-7~10-5米,在周圍液體或氣體分子的碰撞下,產生一種漲落不定的凈作用力,導致微粒的布朗運動。什么是布朗運動?第六十五頁,共79頁。第六十六頁,共79頁。第六十七頁,共79頁。血小板分布情況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外周血涂片上??删奂蓤F或成簇。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血小板集團可以大至占滿整個油鏡視野。再生障礙性貧血時,血小板集團明顯減少。在血小板無力癥,則不出現(xiàn)聚集成堆的現(xiàn)象。第六十八頁,共79頁。細胞的手工計數(shù)第六十九頁,共79頁。血細胞計數(shù)板第七十頁,共79頁。第七十一頁,共79頁。

計數(shù)池的規(guī)格

計數(shù)池共有9個大方格;每個大方格內分為16中方格,每一中方格又分為25小方格。第七十二頁,共79頁。細胞計數(shù)板使用方法★實驗原理:當待測細胞懸液中細胞均勻分布時,通過測定一定體積懸液中的細胞的數(shù)目,即可換算出每毫升細胞懸液中細胞的細胞數(shù)目。★具體操作: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