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較閱讀教師版1_第1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較閱讀教師版1_第2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較閱讀教師版1_第3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較閱讀教師版1_第4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較閱讀教師版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較閱讀(一)【同步訓(xùn)練】【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根據(jù)加點詞的意思,各寫三個含有“至”和“寡”的成語。⑴多助之至:止于至善、至高無上、如獲至寶。(2)失道者寡助:兵微將寡、? ?沉靜寡言、孤陋寡聞。.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C)A.也非不深巴山夜雨漲秋池B.兵革非不堅利兵不厭詐C.然而不勝者不以木為之者D.攻親戚之所畔夫環(huán)而攻之.翻譯下面的句子。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時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⑵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譯文:憑著天下人都歸順?biāo)臈l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現(xiàn)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jié)合你的生活,談?wù)剬Α暗馈钡睦斫?。答:就國家?nèi)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就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仁義道德。[課外痂意】.“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jié)合歷史或現(xiàn)實,再舉出一個相關(guān)的事例。答: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相關(guān)事例如:①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國人民緊密團結(jié),經(jīng)過八年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取得抗戰(zhàn)勝利。②2008年汶川大地震,13億中國人手牽手,心連心,共克時艱。夫用兵之法,全國①為上,破國②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樽醺辒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⑤,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⑨,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zāi)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咀⑨尅竣偃珖浩仁箶橙伺e國降服。②破國:攻破敵國。③伐謀:挫敗敵人的計謀。④修櫓情辒(fen丫而):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戰(zhàn)車。⑤距埋(yin):構(gòu)筑攻城的土山。 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將帥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緒,而下令緣梯而上,蟻附亂進。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⑴是故百戰(zhàn)百勝(因此,所以)(2)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使……屈服)(3)具器?? ? ?械(準(zhǔn)備)(4)而城不拔者(攻克)*.下列句中的“而“意思和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B)A.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B.乃記之而去 C.而城不拔者D.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翻譯下面的句子。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譯: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損而獲得全部的利益,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法則。.本文闡述的觀點與課文中闡述的觀點有哪一點是相似的?答: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譯文]用兵的法則是,能夠保全敵“國”而勝是上策,擊破敵“國”而勝則次之;能夠保全敵“軍”而勝是上策,擊破敵“軍”而勝則次之;能夠保全敵“旅”而勝是上策,擊破敵“旅”而勝則次之;能夠保全敵“卒”而勝是上策,擊破敵“卒”而勝則次之;能夠保全敵“伍”而勝是上策,擊破敵“伍”而勝則次之。所以百戰(zhàn)百勝,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經(jīng)交戰(zhàn)就能使敵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zhàn)略,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擊敗敵人的軍隊,下策就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域的辦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盾牌、戰(zhàn)車,準(zhǔn)備攻城的器械,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構(gòu)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幾個月才能竣工。將帥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緒,驅(qū)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結(jié)果士卒傷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zāi)難。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敵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強攻,毀滅敵人的國家而不是靠久戰(zhàn)。必須用全勝的戰(zhàn)略爭勝于天下,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損而獲得全部的利益,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法則。***鏈接一(2007年天津市卷)***【甲】(見上文)【乙】孟子日:“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④也?!咀⑨尅竣勹睢⒓q:指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同“為”,替的意思。③爾也:而已。④壙(kudng):原野。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⑴寡助之至(極點) (2)親戚畔之(同“叛”,背叛) (3)所惡勿施爾也(所? ? ??厭惡的東西(事情))(4)獸之走壙(跑)*.甲文認為“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將這個句子寫在下面,并加以翻譯。句子: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翻譯: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甲文說的“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繪。乙文中的這個句子是什么?答: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乙文中說到了“桀、紂”失天下的原因,請用甲文中的句子來解釋。 答: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甲文說“得道者多助”,乙文說“得天下有道”。這兩個“道”的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理解。答:不一樣。甲文所說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說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徑。[乙譯文]孟子說:“桀、紂之所以失天下,是因為失去了天下的人民;失天下人民,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們想要的就替他們收集,他們厭惡的就不要給他們。人民歸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處流,野獸向曠野上奔跑?!?**鏈接二(2009年天津市卷)***楚莊王欲伐陳①,使人視之。使者日:“陳不可伐也?!鼻f王日:“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洫②深,蓄積多也?!睂巼嗳眨骸瓣惪煞ヒ病7蜿?,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④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鼻f王聽之,遂取陳焉。(選自《說苑》)【注釋】①陳:國名。②洫:護城河。③寧國:楚國大臣。④罷:通“疲”。.解釋下列加點的詞。⑴楚莊王欲伐陳(攻打,進攻) (2)民怨上矣(國君,君主)...翻譯下面的句子。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譯文: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積蓄的糧食財物很多。.對楚莊王伐陳這件事,使者和寧國的意見為什么會截然相反?聯(lián)系所學(xué)過的文章試做分析。答: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寧國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見截然相反。[譯文]楚莊王想攻打陳國,派人去偵察。偵察的人說:“陳國不能攻打?!鼻f王說:“什么原因?"(那人)回答說:“陳國的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積蓄的糧食財物很多?!睂巼f:“陳國可以攻打。陳國只是一個小國,儲備多,賦稅肯定很重,那么國民一定怨恨國君。城墻高,護城河很深,那么百姓肯定很疲憊。(如果我國)起兵攻打它,一定能奪取陳國?!扒f王聽從了他的話,最終奪取了陳國。 (二)1.(2009?臨沂)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回答問題。(甲)(見上文)(乙)子貢問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雹沤忉屜铝屑狱c的字。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器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③足兵士兵、軍? ? ?備(軍隊)④民信之矣信任,信用 ? ⑵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譯文: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譯文:從古到令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國家就無以立足。(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乙文重點強調(diào)的觀點是什么?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4)你認為甲、乙兩文重點強調(diào)的內(nèi)容有什么關(guān)系?答:甲文重點強調(diào)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調(diào)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guān)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條件(或“內(nèi)容”)之一。[譯文](乙)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評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貢問政中所連續(xù)提出的三個問題。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應(yīng)當(dāng)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dāng)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xiàn)了儒學(xué)的人學(xué)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三)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2分)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卻)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C.池非? ? ?不深也(護城河)D.委而去之(放棄)*2、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4分)⑴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譯文:威懾天下不能單靠武力的強大。⑵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親威朋友都背叛他。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1分)(D)A.正確的道理 B.統(tǒng)治的方法 C.“地利”與“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國之道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分)5、文段④從正反兩面論證了“人和 ”的重要性,推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結(jié)論。(四)[甲文](見上文)[乙文]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zhàn)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附,忠謀不納,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1、解釋加點詞(1)、池非不深也干城廣(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f>…靠(3)寡助? ?之至到(4)用兵之道,要在人和方法? ?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D)人、夫環(huán)而攻之B、委而去之C、親戚畔之 D、用兵之道3、翻譯(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譯文:威懾天下不能單靠武力的強大(2)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譯文:即使有商湯、武王的才智,也不能戰(zhàn)勝一個人,何況是很多人呢?4、甲文里與“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