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2003課標版《勸學(節(jié)選)》優(yōu)質(zhì)課教案設計_第1頁
蘇教2003課標版《勸學(節(jié)選)》優(yōu)質(zhì)課教案設計_第2頁
蘇教2003課標版《勸學(節(jié)選)》優(yōu)質(zhì)課教案設計_第3頁
蘇教2003課標版《勸學(節(jié)選)》優(yōu)質(zhì)課教案設計_第4頁
蘇教2003課標版《勸學(節(jié)選)》優(yōu)質(zhì)課教案設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蒼古的呼喚-------荀子《勸學》(節(jié)選)教學設計設計思路本教學設計努力體現(xiàn)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思路:1、引導學生捕捉段落乃至篇章中的重要語詞并且作為進入文本的著力點;2、對某些關鍵性語詞挖掘出積淀于其中的原始含義;3、力求通過“簡慢”的語速和節(jié)奏達成“深度閱讀”的目的。二、教材及目標把握荀子“學習”思想中可貴的原點信息對學生無疑會起到一次難得的人文思想教育的作用。為達此項目標,教者鎖定以下兩個方面的關鍵點:1、切實把握文本隱在的核心信息點----道德的基本義項及其建構(gòu)問題;2、文本中大量使用了譬喻的論述材料,明確各個喻體之間的共通處以及喻本體間的深層聯(lián)系成了必須克服的教學難點。學情與方法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經(jīng)驗或表象世界出發(fā),引導他們首先進入文字的基本意義層面,進而深入到文本作者獨有的文字世界中去:1、教師的主導工作始于學生的經(jīng)歷;2、教師借助關鍵詞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文本和作者;3、減緩、突出和放大學生的思維過程,而不是急于強調(diào)結(jié)論或參考答案;4、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及表達內(nèi)容。具體過程(一)導入環(huán)節(jié)(1)師生交流1、教師設問(1):提到“學習”,同學們頭腦中首先想到什么,請把這種感覺描述為一段具體場景或情形,字數(shù)可以控制在20—30字內(nèi)。學生活動:就上述問題進行文字表達及言語展示。(教師適度地加以點撥、概括和提升)3、教師設問(2):那么,我們看一看二千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寫下《勸學》這個標題后,首先想到了什么生活場景?(學生帶著問題朗讀一遍課文)●設計意圖1、降低教者宣講的空泛宏闊之感,突出學生活動狀況。2、把學生經(jīng)驗引向文本世界,增加兩者的親和程度。(二)進入文本世界(1)整體感知1、教師引導:請同學說說荀子寫下《勸學》這個標題后,首先想到的生活場景。2、學生活動:a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言語表達自己的閱讀印象,不必苛求達到什么高度。b教師可以就學生某種模糊、碎散乃至失誤處略加矯正或說明即可。(2)研讀第二段3、教師引導(1):請同學默讀并找出第二段中直接與標題《勸學》能關聯(lián)起來的語句以及表面沒有關聯(lián)的地方。學生活動(1):此問題簡單,可以鼓勵基礎稍弱、參與度稍低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2):這些表面沒有關聯(lián)的內(nèi)容用語文術語叫做“譬喻”,而直接關聯(lián)的地方屬于“本體內(nèi)容”,而“喻”“本”體之間一定有所謂的“相似之處”。下面先請同學研究一組“譬喻”內(nèi)部各個喻體之間的“相似之處”: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學生活動(2):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學生可以小組討論,教師亦可以隨機參與其中,最后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引導(3):在學生當前認知基礎上,教師以“木”“輪”為例,預設以下四個由具體到概括的分解性思維要點,后兩個由學生獨立完成:a“輪”本原為“木”。b由“木直”到“輪曲”是事物“形”的改變。c“青”而“藍”乃“顏色”之變,“水”而“冰”為“溫度”的改變。d這一組“譬喻”的”相似之處”可以概括成:都是指事物狀態(tài)的改變。教師引導(4):那么,“事物狀態(tài)的改變”是不是可以隨意發(fā)展呢?學生活動(3):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句,思考兩個新增信息點:a“故”的作用。b“受繩”“就礪”與“事物狀態(tài)的改變”的關系。師生互動后共同得出如下結(jié)論:“故”表明前后內(nèi)容的因果關系,但這種關系沒有用顯在的邏輯方式表達出來,更多體現(xiàn)了古人重“意合”輕言語形式的思維品質(zhì),如莊子所謂”得意忘形”之類;但前文儉省掉的“因”恰恰就是后文中的新增信息點“受繩”“就礪”,這兩個比喻性語詞可以引申概括為“事物改變需要依照的標準”,而“直”“利”則是“依照標準達成的“目的”。(學生自讀第二段)師生就譬喻部分共同得出如下結(jié)論:“事物的改變”需要借助一定的標準才能走向合乎需要的目的。教師引導(5):那么,人怎樣才能“改變”自己并且走向“合乎需要的目的”?學生活動(4):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本段首尾句“本體”部分,進一步得出“學可以改變自己并且走向合乎需要的目的”的最后結(jié)論,同時提請學生關注容易忽略但對下文起提示作用的信息點:a君子所謂“學”指哪兩方面?“博學”----外拓為“學”;“日參省乎己”----內(nèi)化為“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b君子之“學”的高端目標是什么?知明而行無過。教師補充解讀“知明而行無過”句:a“過”從“辶”,人的行動后果,超離了某種參照標準。這種標準叫做“正”,從“止”(腳)從“一”(目標),從“止”到“一”的連線是為“道”。b能夠和“知”關聯(lián)起來的雙音節(jié)詞有“知識”“知道”“知趣”等,而“知”與“道”的聯(lián)結(jié)是其中最基本的親緣關系,如“人不學,不知道”句。可見,所謂“知明”首先是指人要辨明自己的人生之路,尤其不要出軌或越位,這是做人之道。c教師再一次重申本段的核心內(nèi)容:總之,荀子感于外在事物的“變化”而聯(lián)想到人只有通過“學”(不可以已)才可以“改變”自身從而達成理想狀態(tài)。(字幕顯示)(學生齊讀第二段)●設計意圖:1、由淺入深的引導易于激起學生的參與能力,能潛在的維護好學生的主體地位。2、本節(jié)內(nèi)容難度較大,所以放緩了教學節(jié)奏,突出了細節(jié)化思維的線性路徑。3、有意引導學生關注因熟悉反而只是粗知其意的基本語詞,挖掘其中人文性內(nèi)涵,提高語感能力。(3)探究第三段14、學生活動(1):a齊讀第三段。b自讀第三段,同時記下可疑之處。c轉(zhuǎn)換角色,可以找?guī)讉€學生向全班提出若干問題。15、教師活動(1):a教師對所提問題加以歸類:●遠離文本的,引導先切入文本內(nèi)容。●雖進入文本卻泛泛而問者,引導他們尋找可依托的關鍵詞句?!裰痪心嘤凇靶畔Ⅻc”的那些問題,引導提問者放開眼界,關注上下文。b師生按上述三類標準對學生所提問題按“弱”“較強”“強”的等級加以評價。c教師篩選出不同角度的有代表性的問題加以編號,作為學生研討的根據(jù)。16、學生活動(2):學生研討,教師適時加以簡短的引導。17、教師設疑(2):a本段首句對應上段哪句,說明什么關系?b用段中一個語詞概括本段譬喻部分各喻體的相似點。c本段譬喻部分述及了什么樣的生活情境。d想想看,“君子”善假于什么“物”呢?學生回答(3):上述問題由簡到難,可對應不同層次學生,師生按“弱”“較強”“強”的等級給以相應的評價。下面是答案要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說明“學”與“思”的關系----先“學”后“思”。b善假于物。c人借助“外物”,可以做到“見聞”廣博,“行動”高遠。d答案在下文,先設伏筆于此。19、教師總結(jié)(3):此節(jié)內(nèi)容承上節(jié)尾句,進一步指出“博學”的終極效力是“善假于物”,并據(jù)此從“行無過”出發(fā),開拓出一條蘊含著正向能量的生命路徑,這就是所謂的“道”。至于“日參省乎己”所關聯(lián)的“德”需要下文的深入論述。(字幕顯示)(學生齊讀第三段)●設計意圖:1、此節(jié)教學思路突出了思維的兩個“焦點”:a集中式的學生設問與互答,b教師的設問與學生的回答;其意在于擴大學生的主動范圍,為課堂生成比教師預設更多的教學資源。2、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性較強的“設問”評估學生在“研讀”階段的學習效果,而教師的“設疑”則進一步重申解讀文本的基本切入角度,同時達成本節(jié)的學習目的。(4)賞析第四段20、教師設問(1):本段論及學習者應該有的態(tài)度與方法,請找出最能關聯(lián)到的三個語詞,并轉(zhuǎn)化成現(xiàn)代漢語通常使用的雙音詞。21、學生回答(2):a“積”“不舍”“心一”;b“積累”“堅持”“專一”。22、教師解讀(2):a本段中心句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b解讀其中的核心詞“德”字:“德”左邊表示“道路”,右上是“直視前方的眼睛”,下為“心”,凝定自斂,用心走正道之意。大地寬闊穩(wěn)重,唯獨堅實自持的腳步才可以成就“德”的目的。(齊讀全文)c回讀標題:題目為《勸學》,“學”關聯(lián)著兩面的內(nèi)容:外拓為“道”,內(nèi)省為“德”,合為“道德”;荀子之“勸”,在于勉勵人們積善成德,成為君子。(字幕顯示)教學尾聲:讀荀子文,如摩挲昆山之璞,渾厚的質(zhì)體里透著瑩潤的脈息與紋理,所謂“喻體”“本體”雜然相陳而渾融一體,比之于樂,其猶陶制的塤,聲音似從大地的穴洞深處漫流出來,蒼古中夾裹著揮之不去人性期待。(字幕顯示)24、成果展示臺:師生共同寫一段賞讀文字,課外展示交流。下面是教者本人的一段文本賞析內(nèi)容,以供學生借鑒之用?!吧啤笔悄芙o人帶來正面影響力的事件。這種“事件”由表及里,通過激動筋肉血脈,會在心理產(chǎn)生舒放的愉悅感,如果假以時日,專心持久之后,定能形成內(nèi)外自然合一的生命自覺,此之謂“德”。“德”成就于人際空間而彰顯于凡俗細節(jié),其古今中外俱為一體的原則是,無論在場與否,行為人都要收束自身的言行舉止,盡量減少可能影響他者的負性活動狀況。故凡有“德”者皆凝定自斂,通體敞亮,荀子謂為“神明”(“圣心”)。尾句之“躁”,從“足”從“喿”,群鳥聒噪于樹,卻沒有深沉如樹者的中心曲調(diào),那些易受感染的聲符容易擾亂缺少聚合能力的心理空間,形之體表,便是同樣碎散無序的言語舉止。該字直指人性弱點:無所寄托者綿細如絲的自我糾纏與自我排解互相牽扯的焦灼情況。這里援引貝克特《等待戈多》幾句“人物素描”以資對照:“他痛苦地站起身來,一瘸一拐地走向臺的最左邊,停住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