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法制史筆記(常用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1.gif)
![外國法制史筆記(常用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2.gif)
![外國法制史筆記(常用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3.gif)
![外國法制史筆記(常用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4.gif)
![外國法制史筆記(常用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56d829aaf2eb5c773f04b775b7595f7d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國法制史筆記(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編輯完整版資料,歡迎下載)
古代、中世紀的法律制度外國法制史筆記(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編輯完整版資料,歡迎下載)東方國家的法律制度奴隸制法律楔形文字法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蘇美爾人居住在兩河下游,他們是兩河流域古老文明和楔形文字法最早的創(chuàng)造者。公元前21世紀,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制定了一部著名法典《烏爾那姆法典》。這部法典比較完整的抄本是本世紀60年代中期發(fā)現(xiàn)的,是迄今所知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稘h穆拉比法典》是楔形文字諸法典中最為有名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古代法典?!稘h穆拉比法典》是在系統(tǒng)整理兩河流域各國的法律和各地習慣的基礎上,以《蘇美爾法典》為藍本,針對當時普遍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編纂的。結(jié)構(gòu):序言、正文和結(jié)語等級制度自由民:“阿維魯”(包括僧侶、貴族、高級官吏、自耕農(nóng)和獨立的手工業(yè)者);“穆什欽努”(佃農(nóng)、宮廷服役者)奴隸土地占有形式大致可分為王室占有和公社占有兩種形式。試述楔形文字法律的主要特征1.楔形文字法典在結(jié)構(gòu)上多采用三段式,即由序言、正文和結(jié)語三部分組成?!?.楔形文字法屬于世俗法律。3.楔形文字諸法典與現(xiàn)代意義的法典相差甚遠。習慣的記錄和案例的匯編,而缺乏抽象的概念和普遍的立法原則4.楔形文字法典絕大多數(shù)都民刑不分,實體與程序不分,亦即諸法合體。5.楔形文字法具有鮮明的東方專制主義色彩。古印度法雅利安人視四部吠陀為神靈所授,把它們看得極其神圣,由此而有了信仰、尊奉吠陀經(jīng)的宗教——吠陀宗教。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便是古印度社會兩個互相對立的“瓦爾那”。大約公元前10世紀前后,古印度社會居民基本分裂為兩大對立的營壘、四個等級,它們是操縱政治統(tǒng)治權的僧侶貴族婆羅門、軍事貴族剎帝利、平民吠舍和奴隸首陀羅。四個等級之間互不往來,仿佛四個獨立的人種,故被稱為四個“瓦爾那”,即四個種姓。這標志著原始的吠陀宗教已經(jīng)演變?yōu)槠帕_門教,古老的四部吠陀及其注釋等宗教經(jīng)典也不再具有純宗教教義的意義,而演變?yōu)榉杉雌帕_門教法。在社會各階層普遍不滿婆羅門的背景下,人們紛紛創(chuàng)立新的宗教,用宗教的形式對抗婆羅門教。古代印度社會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宗教因素——佛教法。佛教產(chǎn)生后,隨著剎帝利統(tǒng)治地位的不斷提高,它也和婆羅門教一樣被尊奉為古印度國國教,其教義對教徒來說既有宗教的感召力,更具有法律的強制力,于是在古印度社會的法律體系中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因素——佛教法。阇提制度惡性發(fā)展了婆羅門教的核心種族制度,使它更加周密和詳盡,并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元6至7世紀,婆羅門教融合了佛教的因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對自身加以改良,演變?yōu)橐环N新的宗教——新婆羅門教,又稱印度教。1.四部“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2.關于吠陀的注釋——《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吠陀經(jīng)典過于古老,不能適應婆羅門貴族的需要,僧侶們便以散文形式注釋吠陀,從而形成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3.三部經(jīng):《所聞經(jīng)》、《家范經(jīng)》和《法經(jīng)》。婆羅門教的古老經(jīng)典多為關于宗教禮儀的記述,很少涉及教徒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3世紀,婆羅門祭司編纂了《所聞經(jīng)》、《家范經(jīng)》和《法經(jīng)》三部經(jīng)典。4.婆羅門教的《法典》——《摩奴法典》、《述祀氏法典》等。三藏:《律藏》、《經(jīng)藏》和《論藏》公元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作為皈依佛門的虔誠信徒,集結(jié)數(shù)千名佛教僧侶于華氏城,編纂了“三藏”《摩奴法典》分12章,共2684條。各章的先后次序按婆羅門教徒一生的四個“行期”來編排。。所謂“四行期”,是婆羅門教徒一生生活和修行的歷程,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四個階段。簡述古代印度法的淵源婆羅門教類:1.四部“吠陀”?!独婢惴屯印贰ⅰ渡衬Ψ屯印?、《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2.關于吠陀的注釋——《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3.三部經(jīng):《所聞經(jīng)》、《家范經(jīng)》和《法經(jīng)》。4.婆羅門教的《法典》——《摩奴法典》、《述祀氏法典》等。佛教類:三藏:《律藏》、《經(jīng)藏》和《論藏》其他:主要指古印度國王頒布的一些詔令。封建制法律伊斯蘭法伊斯蘭法的淵源一、《古蘭經(jīng)》《古蘭經(jīng)》是伊斯蘭教的經(jīng)典,也是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它是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作為“安拉”的啟示而發(fā)布的經(jīng)文?!豆盘m經(jīng)》的內(nèi)容很廣泛,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1)教義:屬于信仰方面的規(guī)則;(2)法律:行為方面的規(guī)則;(3)道德:心性方面的規(guī)則。二、圣訓所謂“圣訓”也叫“遜奈”或“哈底斯”,是指對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論和活動的傳送?!笆ビ枴迸c《古蘭經(jīng)》是有區(qū)別的:“圣訓”是默罕默德自己本人的言行,《古蘭經(jīng)》是以真主名義發(fā)布的啟示。“圣訓”在穆罕默德生前沒匯編和記載,因為穆罕默德本人禁止記錄他的言行,《古蘭經(jīng)》發(fā)布一段就由弟子記錄下來。由于圣訓是口耳相傳,所以很容易出現(xiàn)偽圣訓,因此權威性不如《古蘭經(jīng)》。三、法學這里的法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學,而是指根據(jù)《古蘭經(jīng)》、“圣訓”創(chuàng)制法律的活動,或根據(jù)《古蘭經(jīng)》、“圣訓”演繹出的法律。四、阿拉伯原有的習慣伊斯蘭教產(chǎn)生以后,阿拉伯人原有的習慣仍起作用,如血親復仇制度。法學家的著作也往往吸收一些習慣法規(guī)范。伊斯蘭法的特點一、伊斯蘭法與伊斯蘭教密切聯(lián)系二、伊斯蘭法學家在伊斯蘭法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三、伊斯蘭法學表現(xiàn)為分散性和混亂性四、吸收了其他法律的一些內(nèi)容穆斯林的宗教義務:五功1.念功每個虔誠的穆斯林在做禮拜或重要的宗教活動中,都要口誦:“除安拉外,別無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表白自己的信仰。2.拜功即禮拜。按規(guī)定每個穆斯林一日要五次拜(即晨、晌、脯、昏、宵拜),每星期五一次“聚禮”;每年兩次“會禮”即開齋節(jié)和宰牲節(jié)。做禮拜時,身體、衣服和場地必須保持清潔。3.齋功即齋戒,伊斯蘭歷每年9月進行,從日出到日落禁絕一切飲食和房事。齋月結(jié)束后第二天為開齋節(jié)。4.朝功即朝覲圣地,凡有條件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到買家克爾白朝圣一次。朝覲有一定的日程(伊斯蘭歷12月)和儀式,是全世界穆斯林一次盛大集會。5.課功即法定施舍,富有的穆斯林應按財產(chǎn)的一定比例向貧窮者施舍。后來變成了國家向教徒征收的一種稅收?;橐黾彝ヒ了固m法的婚姻是一種以宗教道德為基礎的普通民事契約。男女雙方在證婚人面前,一方提出求婚,一方表示接受,婚姻即告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這種婚姻又劃分三種類型。1.有效的婚姻2.無效的婚姻3.不正確的婚姻離婚的主要形式:1.夫方的絕對休妻權。2.妻方終止婚姻關系。3.協(xié)議離婚。4.法院判決離婚。繼承制度伊斯蘭法的繼承制度,包括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兩種方式。前者為選擇性的,后者為義務性的。遺囑繼承,按照圣訓的規(guī)定,不能超過被繼承人全部凈資產(chǎn)的1/3,其余2/3適用法定繼承,以《古蘭經(jīng)》的有關規(guī)定為依據(jù)。瓦克夫制度瓦克夫是一種特殊的贈與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贈與,它僅限于用益權的轉(zhuǎn)讓,屬于不完全的贈與,而且是為了宗教慈善事業(yè)。刑法和審判制度(一)刑法刑法是伊斯蘭法中不發(fā)達的一個部門。一般把犯罪分為三類:1.“經(jīng)定刑罰”的犯罪:這是指《古蘭經(jīng)》規(guī)定了固定刑罰的犯罪。2.酌定刑罰的犯罪:這是指《古蘭經(jīng)》中未規(guī)定刑罰的犯罪。這類犯罪由法官按情況加以處理,所以定罪量刑比較靈活,法官往往對不同社會地位的人處以不同刑罰,表現(xiàn)了特權原則。3.殺人、傷害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在這些犯罪中保留了氏族社會的血親復仇制度的殘余,只限于加害人本人抵罪,受害人也只限于本人及其近親以對等的原則報復。若被害人同意,可由加害人或其近親支付“贖罪金”,以代替血親復仇。贖罪金的多少不僅取決于犯罪的性質(zhì)和情節(jié),而且取決于被害人的身份地位。(二)審判制度1.“沙里阿”法院在四大哈里發(fā)時期,就任命了教法執(zhí)行官(卡迪)在各地執(zhí)行有限的審判權。到倭馬亞王朝時普遍任命卡迪,使他們成為一個職業(yè)階層,并設立了“沙里阿”法院。這種法院由一名卡迪主持,主要管轄私法案件,此外,還受托管理其他事務。2.聽訴法院設立于倭馬亞王朝末期,主要指哈里發(fā)或通過欽差大臣處理行政官員和法官的違法行為,后來在各地由哈里發(fā)政府選派行政官員組成“聽訴法院”,其職權擴大到有關土地、稅收等公法領域,并兼有上訴法院的某些職能。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奴隸制法律古希臘法作為歐洲最早的奴隸制法,古希臘法以其豐富的內(nèi)涵呈現(xiàn)出多元的色彩。1.古希臘法是各城邦國家多種法律的組合,沒有全境共同適用的法律制度。2.古希臘法缺乏可以和羅馬法相媲美的完整的法律體系。3.希臘化時代,希臘法律中出現(xiàn)“普通法”原則,希臘法演變?yōu)橄ED化法律。4.希臘化法律中,“沖突法”比較發(fā)達。5.與早期或同期的其他古代奴隸制國家相比,希臘注重憲政方面的立法。希臘憲政立法和其他方面的立法的豐富內(nèi)容對于希臘哲學家或法律思想家的法律思想產(chǎn)生了強烈影響。雅典是古希臘各城邦國家實行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內(nèi)容相當于近代以后的憲法,因此被稱為雅典“憲政”制度,是經(jīng)歷了多次重大的立法改革才建立、發(fā)展起來的。雅典憲政制度的歷史1.提秀斯改革2.德拉古立法亞里士多德指出:除了以課罪從重,處刑嚴峻著名外,德拉古法律沒有值得提示的特點。但德拉古立法作為雅典成文法的開創(chuàng),限制了貴族的司法特權;另外,德拉古法有些條文禁止血親復仇,并把殺人區(qū)分為預謀殺人、過失殺人和教唆殺人,適用不同的刑罰,主張正當防衛(wèi),均屬于首創(chuàng)。3.梭倫立法梭倫的法律曾公布在16塊木牌上,立于雅典巴西勒斯神廟的柱廊上,讓官吏和群眾發(fā)誓遵守,其主要內(nèi)容是:(1)頒布“解負令”,取消債務奴役制。(2)以財產(chǎn)特權和職位特權代替世襲特權。這一改革打破了過去貴族世襲專權的局面,為工商業(yè)奴隸主掌握政權開辟了道路。(3)提高民眾大會的作用,設立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4)頒布一系列發(fā)展經(jīng)濟的條例。(5)廢除德拉古法的大部分條文,僅保留有關兇殺的條款。(6)社會改革。恩格斯把梭倫從侵犯貴族財產(chǎn)所有權開始的一系列措施稱為“政治革命”,梭倫改革剝奪了氏族貴族享有的種種世恩格斯把梭倫從侵犯貴族財產(chǎn)所有權開始的一系列措施稱為“政治革命”,梭倫改革剝奪了氏族貴族享有的種種世襲特權,使富有的工商業(yè)奴隸主開始掌握城邦大權,中等階層和下層勞動公民也獲得了一定的權利,又設立一些各有一定權限而又相互制約的權力機構(gòu)。梭倫立法在雅典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雅典民主憲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4.克里斯提尼立法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是:(1)取消原有的四個氏族部落,把全雅典按地域劃分為10個選區(qū)(地域部落)。這種奇特的選區(qū)劃分,給雅典政治帶來了重大影響,選區(qū)按地域劃分,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組織被徹底摧毀,不相毗連的三一區(qū),分化瓦解了貴族勢力的基礎,使他們無法控制選舉、左右政局,選民登記在村社而不在氏族,使雅典公民人數(shù)幾乎成倍增加,擴大了民主制的基礎。(2)建立500人組成的議事會。(3)頒布《貝殼放逐法》——為防止政治野心家建立僭主政權。(4)建立十將軍委員會。(5)建立陪審制度??死锼固崮岣母锵麥缌搜诺涞氖献逯贫龋輾Я耸献遒F族勢力,工商業(yè)奴隸主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此次立法改革,勝利地結(jié)束了雅典百余年來平民反對氏族貴族的斗爭,是雅典國家產(chǎn)生和奴隸制民主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形成的最后階段。5.伯里克利立法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進入極盛時期。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任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成為雅典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銳意改革,又制定一系列“憲法”性法律。主要內(nèi)容有:(1)執(zhí)政官由抽簽產(chǎn)生,向所有等級的公民開放。(2)擴大民眾大會的權力。(3)保留“五百人議事會”。(4)設立共有6000人的陪審法庭作為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5)實行公職津貼制度。雅典憲政制度的民主性及局限性民主性:1.初步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分權制度和權力制約機制。2.公民直接參政、議政和行使司法權。3.實行公職人員選舉制、任期制。4.有嚴格的監(jiān)察彈劾制度。局限性。雅典“憲法”雖然賦予公民以參政、議政的平等權利,但實際上能夠參加民眾大會的只有18歲以上的男性公民,婦女和異邦人無權參加,至于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奴隸更不必說;雖然參加公民大會可以得到一點津貼,但是要求農(nóng)民不顧農(nóng)時,放下農(nóng)活,每隔10天左右就前往雅典城開一天會,實際上也不可能;公民在會議上雖然有權提出法案,但是如果經(jīng)審判委員會判決與雅典基本法相抵觸,不但法案違法,且提案人也要負法律責任受到重罰;在梭倫時代,雅典的公民權對新移入的外邦人是開放的,而到了伯里克利時代,公民權卻恢復舊法,規(guī)定“其父母皆為雅典人者,始能為雅典人”,且法律具有追溯既往的效力,執(zhí)行嚴格。古羅馬法羅馬法的發(fā)展羅馬法作為“商品生產(chǎn)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歷史源遠流長,經(jīng)歷了為時一千多年的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一)羅馬法早期(約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1.習慣法時期這個時期羅馬國家剛剛建立,處于王政后期的早期奴隸制時代。這些不成文的習慣法還保持著氏族社會傳統(tǒng)習慣的原始形態(tài),但它失去了原始平等的性質(zhì),成為維護貴族利益、壓迫平民的工具。這些不成文的習慣法與宗教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混為一體,完全由僧侶貴族一手操縱和壟斷。這些不成文的習慣法僅適用于羅馬市民,非市民一律不適用,成為羅馬最早的市民法。2.成文法形成時期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開始了共和國的歷程。法律由不成文的習慣法發(fā)展到成文法,公元前449年頒布的《十二表法》是這一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妒矸ā肥橇_馬國家第一部成文法?!妒矸ā穱栏窬S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tǒng)治秩序,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chǎn)權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二)羅馬法發(fā)展時期(約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1.市民法與萬民法兩體系并存時期萬民法的產(chǎn)生,使羅馬“私法”出現(xiàn)了兩個不同體系。2.法學家的活動和地位不斷加強,羅馬法研究空前活躍,諸家爭鳴,促進了法學的發(fā)展隨著羅馬法學家地位和作用的加強,羅馬法學界形成兩個法學流派,一派是薩比努斯學派,它代表大奴隸主階層利益,是新的元首制的擁護者,屬“守舊派”;另一派是普羅庫魯斯學派,它代表中小奴隸主階層利益,是共和制的擁護者,屬“進步派”。最著名的有五大法學家:(1)蓋尤斯(2)保羅(3)伯比尼安(4)烏爾比安(5)莫德斯汀以上五位法學家的著作成為查士丁尼《國法大全》的主要資料來源,為法典的編纂創(chuàng)造了條件,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三)羅馬法全面編纂時期(公元3世紀——6世紀)在羅馬編纂法典最有成效和影響最深的應該是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的《國法大全》。它代表著通過羅馬法實現(xiàn)的第二次擴張和征服。《查士丁尼法典》是一部羅馬歷代皇帝敕令的匯編,它的主要內(nèi)容和編排順序是:教會法、淵源、高級官吏的職務、私法、刑法以及行政法等等?!恫槭慷∧岱ǖ洹?、《學說匯纂》、《法學階梯》和《新律》,構(gòu)成了聞名于世的《羅馬法大全》或《國法大全》羅馬法的分類(一)依法律的性質(zhì)不同,分為公法與私法凡與羅馬國家組織公務有關的法律為公法,凡與個人利益有關的法律為私法。(二)依法律產(chǎn)生的形式不同,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三)依法律的效力范圍不同,分為市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四)依法律的淵源不同,分為市民法和最高裁判官法(五)依法律內(nèi)容不同,分為人法、物法、訴訟法羅馬法的淵源(一)習慣法(二)民眾大會與平民會議制定的法律(三)長官的告示(四)元老院決議(五)法學家的解答(六)皇帝的敕令敕諭敕裁敕示敕答。一、人法(一)自然人人格是由三種身份權構(gòu)成的,即自由身份權(自由權);市民身份權(市民權);家庭身份權(家族權)。自由權最高,家族權最低。不享有自由權就意味著同時不享有市民權和家族權;剝奪了市民權并不意味著同時剝奪了自由權,但必定意味著同時剝奪了家族權。(二)法人羅馬的法人分為社團和財團兩類。社團是以人為成立基礎的法人,如國家、地方政府、公益社團和私益社團。財團是以財產(chǎn)為成立基礎的法人(以一筆財產(chǎn)作為獨立的權利義務的主體),如寺院、慈善機構(gòu)等。(三)婚姻家庭法羅馬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家長在家庭中享有最高的權力,可以支配和管轄家庭的財富和人員。羅馬的婚姻制度由“有夫權婚姻”逐漸過渡到“無夫權的婚姻”?!坝蟹驒嗷橐觥币卜Q“要式婚姻”。這種婚姻以家族的利益為基礎,以承祭祀和繼血統(tǒng)為目的,涉及宗教和人事關系。共和國后期,產(chǎn)生了“無夫權婚姻”。這種婚姻不以家庭利益為基礎,而以男女雙方本人利益為目的。二、物法(一)物權法1.物和物權羅馬法中的物是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東西,因此,羅馬法上物的概念比較廣泛。羅馬法中的物權是指權利人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權利,對自己所有物上的權利稱自物權,即所有權,對他人所有物上的權利稱他物權。2.所有權羅馬法中的所有權是最完全的物權,所有人不僅有權對其占有、使用、收益、處分,而且還有權禁止他人對其物的侵犯??梢钥闯觯_馬法所有權具有三個特性,即:絕對性(所有人可隨意變賣、轉(zhuǎn)讓,別人不得干涉)、排他性(所有人獨享所有物產(chǎn)生的一切利益)、永續(xù)性(所有物和所有權共存,別人永遠不得侵占)。3.他物權役權:就是為一定的人或土地的方便和利益而使用他人物的權利。永佃權:又稱永借權,以支付租金為報酬而取得在他人土地上永久用益的權利。地上權:指在他人土地上有長期或永久設置建筑物的權利。質(zhì)權:是債務人或第三人以物權保證債務的履行或債權人于他人物上取得擔保還債物的一種物權。(二)債權法1.債“債是依法使他人為一定給付的法鎖”。這一定義包含有三要素:一是說債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說債的標的是給付,也就是債務人向債權人應為的給付。三是說債是受法律保護的。2.契約雙方當事人以發(fā)生、變更、擔保和消滅債的法律關系為目的的協(xié)議稱契約。契約是發(fā)生債的最普遍、最主要的原因。契約的種類,依羅馬法可分為四種:(1)要物契約;(2)口頭契約;(3)文書契約;(4)合意契約(包括買賣契約、租賃、合伙、委任等四種)。準契約是指當事人未訂立契約,但具有與訂立契約同樣的效果。準契約主要有:(1)無因管理;(2)不當?shù)美?;?)監(jiān)護、遺贈、共有等都屬于準契約。私犯和準私犯(侵權行為和準侵權行為)也是債產(chǎn)生的原因。私犯主要指:竊盜、強盜、對財產(chǎn)的侵害、對人權的侵害。準侵權行為,指雖無侵權行為,但依其具體情形足以造成對他人的損害。如法官因瀆職造成的損害、拋棄物件造成的損害等。(三)繼承法1.法定繼承法定繼承是遺囑繼承的補充方式,因此,法定繼承的適用必須遵循三個基本原則:(1)法定繼承的適用范圍僅以確無遺囑者為限。(2)法定繼承開始發(fā)生效力的時間僅以確知無遺囑繼承人時為限。(3)法定繼承人的資格和能力的確定,僅以法定繼承開始生效之時為準。繼承順序規(guī)定為:(1)直系卑親屬,以親等近為先,同親等平均分配,可代位繼承;(2)直系尊親屬及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3)同父或同母的兄弟姐妹;(4)其他旁系血親;(5)配偶,指無夫權婚姻中配偶。2.遺囑繼承遺囑繼承與法定繼承不同,它是依照死者生前囑托進行的遺產(chǎn)轉(zhuǎn)移和分配。這種行為的效力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發(fā)生,效力涉及全部遺產(chǎn),不允許同時按遺囑又按法定來處理。三、訴訟法1.法定訴訟當事人之間進行訴訟,須按照法定的言詞和手續(xù),如果不遵守,就要敗訴。2.程式訴訟它是一種簡單的訴訟程序,原告或被告的請求,不再需要任何言詞和手續(xù)。原告必須向裁判官提出案情要點和訴由,而且形成一種固定的程式,因此稱程式訴訟。3.特別訴訟案件審理不必再交付承審員作出事實審理,而是由裁判官全權處理案件。封建制法律日耳曼法日耳曼法是指5-9世紀西歐早期封建時期適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這種法律是日耳曼人侵入西羅馬帝國后建立國家過程中,由原有的部落習慣逐漸發(fā)展而成的。日耳曼法的形成深受羅馬法影響。教會法對日耳曼法形成的影響也不可低估。日耳曼法是在習慣的基礎上與羅馬法和教會法相互融合而逐漸形成的。財產(chǎn)法1.不動產(chǎn)所有權日耳曼法不動產(chǎn)所有權,就是指土地所有權。房屋被認為是易滅失的,所以劃為動產(chǎn)。日耳曼法把土地所有權分為以下幾種:(1)馬爾克公社土地所有權每個家庭對耕地的占有使用和家長的身份密切聯(lián)系,只有公社社員才能占有和使用土地,不具備社員身份的人即使是自由人也不能占有和使用,這就是日耳曼法的特點,即身份決定權利義務,個人權利的行使受團體的限制。到8-9世紀,馬爾克公社開始瓦解,份地變?yōu)樽灾鞯?,后又被大領主吞并成封建莊園。(2)大土地占有制(3)特恩權和采邑制國王封賞土地,開始不附帶任何條件,成為受封者的自主地,繼承轉(zhuǎn)讓買賣不受限制。由于他們權勢越來越大,國王政府控制不了,因此頒布法律,禁止政府人員干涉領地內(nèi)部事務,承認領主在領地內(nèi)獨立特殊的權利,這叫特恩權。采邑制度,地主貴族占有采邑,對國王負有軍事義務,對教會也要盡義務。采邑不能繼承,只能終身占有,受封人死亡,土地就收回。繼承人要占有這土地,需重新舉行受封儀式,重新確立關系。8-9世紀,采邑在西歐成為地主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這種制度后來進一步發(fā)展為西歐的領地制。(4)農(nóng)奴份地債權法日耳曼王國因自然經(jīng)濟占統(tǒng)治地位,所以債法不發(fā)達。日耳曼法中,侵權行為和犯罪無明確劃分。日耳曼法契約產(chǎn)生的債中,簽訂契約特別重視形式和程序。為嚴格保證債務的履行,還規(guī)定四項保證措施:(1)宣誓履行契約;(2)扣押財產(chǎn),扣押方法有私人扣押和裁判扣押兩種;(3)扣押人身,這是一種暫行性的債務奴役制,待債務清償后,債務人即可恢復自由;(4)設定質(zhì)權。即債務人將作為質(zhì)權客體的不動產(chǎn)轉(zhuǎn)交給債權人占有,以作履行債務的保證,清償債務后,債權人交付質(zhì)權的客體?;橐黾彝ヅc繼承法1.婚姻關系日耳曼法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國王貴族實行一夫多妻?;橐龀闪⒅?,妻子處于夫權之下,就形成了家長制的家庭,家長在家庭中享有最高權力,夫權是家長權在夫妻關系中的反映。但是由于母權制的影響,妻的地位較之羅馬法要高。2.親子關系3.繼承制度日耳曼法中一般沒有遺囑繼承,只有法定繼承。從動產(chǎn)繼承看,其繼承順序為: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同一繼承順序中,男性優(yōu)于女性,一般男性是女性的一倍。從不動產(chǎn)繼承看,只能由兒子繼承,無子則交回馬爾克公社。6世紀后期,隨著土地由公社所有向私有過渡,不動產(chǎn)繼承的范圍擴大到女兒及兄弟姐妹。違法犯罪及處罰原則1.犯罪行為在認定犯罪上,只要求有加害的行為后果,而不考慮行為人主觀意圖和因素,當然更沒有故意和過失之分,這說明其刑法水平很低。2.血親復仇與贖罪金制日耳曼法中仍然保留著血親復仇的制度。這樣容易造成家庭之間不和,影響部落戰(zhàn)斗力,不利于社會秩序穩(wěn)定。后來查理發(fā)布敕令禁止血親復仇,而應實行贖罪金制。司法組織與訴訟制度1.司法組織日耳曼各王國的地方司法機關為郡法院與百戶法院,但沒有專職法官,由豪紳或“知名者”充當審判官,他們作出的裁判要經(jīng)與會自由民同意后才能生效。2.訴訟制度日耳曼法有兩種訴訟程序,即要求賠償損害的侵權之訴和要求懲罰犯罪的刑事訴訟。訴訟實行自訴的原則。整個訴訟過程,嚴格按標準的形式進行,違背固定的程式就要敗訴。日耳曼法的特點1.實行團體本位主義指個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受團體的約束,不依個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同一民族成員對重要的權利義務的行使必須采取一致態(tài)度。2.實行屬人主義這是沿襲原始公社時期部落習慣只適用于本族全體成員的慣例而形成的原則。3.堅持形式主義日耳曼法對各種法律行為特別講求形式、禮儀、術語,或以象征性動作表示某種行為,這就是法律行為的“形式主義”。4.日耳曼法不是抽象的法律原則,而是具體解決各種糾紛的辦法5.日耳曼法是世俗的法律6.日耳曼法在體例、語言、效力和法律移植等方面還有不少特點。教會法教會法的特點1.教會法是人與“上帝”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基本法。教會法的基本信條和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上帝”,因此,它沒有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而是規(guī)范了人與它的創(chuàng)造者(上帝)之間的關系,它的處罰總是歸結(jié)為取悅于上帝還是觸犯了上帝。它用神的法規(guī)來確認現(xiàn)實社會一切不平等的現(xiàn)象,以達到維護封建制度和皇權統(tǒng)治的目的。2.教會法的盛衰取決于教權與皇權的斗爭。3.教會法是超出國界限制的統(tǒng)一法。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法和商法古代東西方奴隸制法的主要不同①東方奴隸制法滯后于西方奴隸制法。因為東方奴隸制國家盡管建立較早,但由于長期保留土地公有的形式,實行家庭奴隸制,商品貨幣經(jīng)濟不發(fā)達,所以東方奴隸法發(fā)展緩慢。②東方奴隸法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西方奴隸制法具有民主的因素。③東方奴隸制法的立法指導思想是神權主義,立法機關就是君主。西方奴隸制法的立法思想是自然法律觀,立法機關屬于有關的國家機關。古代東西方奴隸制法的相同點①東西方奴隸制法都反映著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其鋒芒指向奴隸和自由民。②東西方奴隸制法的表現(xiàn)形式都是由習慣法逐漸過渡到成文法及成文法典的編纂。③東西方奴隸制法都是隨著地區(qū)的不斷擴大,形式和內(nèi)容得到充實并趨向統(tǒng)一。④東西方奴隸制法都程度不同地保留著原始社會的殘余。中世紀東西方封建制法的差別①在法律的多元化和分散性的表現(xiàn)上,西方比東方更甚。西方中世紀法有世俗法和教會法之分;在世俗法中又有習慣法、王室法、羅馬法、商法和城市法之別;在習慣法中又有普通習慣法和地方習慣法之差。其原因就是教權和政權互不從屬,形成了權力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東方中世紀法雖也表現(xiàn)分散,但比西方輕得多。這是由于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是這些國家的基本政體形式,立法和司法相對統(tǒng)一,成文法典也基本通行全國。②西方中世紀中私法發(fā)達,因為西歐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調(diào)整這些關系的商法和羅馬法、城市法產(chǎn)生,其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東方中世紀法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而且公法較發(fā)達。③西方中世紀是宗教法和世俗法并行,各自有自己獨立的體系。東方中世紀是法律與宗教密切結(jié)合,如伊斯蘭國家和印度都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宗教法雖和世俗法不完全等同,但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不存在世俗法以外獨立的宗教法體系。中世紀東西方封建制法的共同點①中世紀東西方法共同本質(zhì)是承認公開的等級不平等。居民都在不同的等級中生活,法律對高等級的特權地位和低等級的無權地位明確地、不加掩飾地加以確定。②家族成為法律考慮的中心和出發(fā)點,至于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必須受家族的約束。③中世紀東西方法都重視對土地占有關系的調(diào)整與保護,不動產(chǎn)所有權在各國法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④中世紀東西方法在關于婦女的地位中,都貫徹了男尊女卑的原則。⑤中世紀東西方法在法的表現(xiàn)形式上是習慣法和成文法并重,而且出現(xiàn)了判例法。在西歐各國還出現(xiàn)了很多習慣法匯編,在東方國家則一般是把習慣法吸收到法律匯編中作為其組成部分。隨著各種形式的成文法逐漸出現(xiàn),專制制度不斷加強,其作用地位越加重要。判例在中世紀東西方國家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成為法的淵源。近現(xiàn)代法律制度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制度英美法系以英、美兩國法律制度為代表,分為英國法和美國法兩個支系。到目前為止,英美法系的國家和地區(qū)遍及世界五大洲。它們是:歐洲的英國、愛爾蘭;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亞洲的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巴基斯坦;非洲的岡比亞、尼日尼亞、加納、肯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利比里亞;等等。英美法系的主要特點①在歷史淵源上,英美法系是西歐唯一獨立于羅馬法之外的法律體系,是在日耳曼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以普通法作為基礎的法律制度。②在法律結(jié)構(gòu)上,英美法系存在著普通法與衡平法之分,雖然有制定法,但并不編纂成文法典,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③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英美法采取歸納法。④在法官的作用上,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對法律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5\*GB3⑤在法律體系上不嚴格劃分公法和私法英國法律制度英國法的淵源一、普通法普通法本身是一個不確定的詞匯,即使對于英國法而言也有多重含義。從法源的意義來看,普通法特指由普通法院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起來的一套法律規(guī)則。它既區(qū)別于由立法機關創(chuàng)制的制定法,也區(qū)別于由衡平法院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起來的衡平法。普通法的基本原則——遵循先例簡單地說,遵循先例原則就是“以相似的方法處理相似的案件,并遵循既定的法律規(guī)則與實踐?!睋Q句話說,一個法院先前的判決對以后相應法院處理類似案件時具有拘束力。1.歐洲法院在解釋歐盟法時所作的判決對所有英國法院(包括上議院)都有拘束力;2.上議院的判決對所有英國法院有拘束力;3.上訴法院的判決對所有下級法院有拘束力;4.高等法院的判決對所有下級法院均有拘束力,但對其自身無拘束力;5.所有下級法院均受以上高級法院判決的約束。普通法的基本特征——程序先于權利所謂“程序先于權利”(RemediesPrecedeRights),即一項權利能否得到保護,首先要看當事人所選擇的程序是否正確,如果程序出現(xiàn)錯誤,其權利就得不到保護。二、衡平法衡平法的特點1.程序簡便2.法官具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3.救濟方法多樣性4.主要原則體現(xiàn)在“衡平格言”中衡平法與普通法的關系及其對英國法的發(fā)展直至19世紀末,衡平法與普通法的并立一直是英國法的重要特征。兩種法律分別由不同的法院創(chuàng)立并加以實施,各自有不同的實施領域、訴訟程序和救濟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兩種法律并非截然對立,而是相互依存補充的。三、制定法制定法的種類1.歐洲聯(lián)盟法2.國會立法3.委托立法制定法和判例法的關系從數(shù)量上看,大量的法律規(guī)則都包含在無以計數(shù)的判例之中,制定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所占的比例確實不如判例法;但從效力上看,制定法又高于判例法,因為制定法可以推翻、修改或補充判例法,并且可以對某一領域的判例法進行整理和編纂,從而將其吸納為制定法;從社會改革和法律改革的角度看,制定法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因為判例法的遵循先例原則使其很難快速改變以滿足社會變革的需求;然而,制定法又不能脫離判例法而存在,不僅許多制定法的內(nèi)容需要由判例法加以補充完整,而且其解釋也必須借助于相應判決的制定。四、其他淵源(一)習慣作為一種法律淵源,習慣的重要性遠不如前面三項淵源。(二)學說嚴格說來,法律學說本身并無法律效力,不能作為法律淵源直接加以引用。但是,由于判例法的龐雜和缺乏系統(tǒng)性,在判例集尚不完備、遵循先例原則尚未確立的年代里,司法實踐中經(jīng)常引用那些被稱為“權威性典籍”的早期法學著作。英國憲法的淵源英國至今并無一部系統(tǒng)、完整的憲法,是不成文憲法的典型。其憲法淵源包括三部分:成文的憲法性法律、不成文的憲法性慣例以及涉及憲法制度的判例。(一)憲法性法律1.1215年《大憲章》(即《自由大憲章》)2.1628年《權利請愿書》3.1679年《人身保護法》4.1689年《權利法案》5.1701年《王位繼承法》6.1911年和1949年《議會法》(二)憲法慣例即那些未經(jīng)制定法明文規(guī)定,卻又被國家許可而在實踐中起憲法作用的原則和制度。很多重要的憲法原則和制度,比如英王的權力范圍、作為最高宗教領袖的地位、其統(tǒng)而不治和超越黨派的性質(zhì)、國會的會期和人數(shù)、內(nèi)閣的產(chǎn)生和活動原則、文官制度的無黨派性等,都是以慣例的形式出現(xiàn)的。(三)憲法判例指法院就某些涉及憲法制度的案件所作的判決。英國憲法的特點(一)英國憲法是歷史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具有極強的延續(xù)性(二)英國憲法的內(nèi)容很不確定由于英國并無一部系統(tǒng)的成文憲法,其各部分淵源又不斷隨著社會變化而發(fā)展,這勢必造成其內(nèi)容的不確定性。(三)英國憲法是柔性憲法英國憲法則是典型的柔性憲法,其修正程序與普通法律相同,其效力也與普通法律一樣,只是所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有所不同而已。信托制是英國法中所特有的一種法律制度。這種制度的特點是:當事人約定,一方(信托人)將其一定的財產(chǎn)(土地或動產(chǎn))轉(zhuǎn)讓給他方(受托人),而由第三方(受益人)享受利益。由于起初在這種關系中,受托人將收益交給第三人(受益人)享受,只是以信用為基礎,故稱為信托。信托后來為衡平法所承認和保護。英美契約必須包括下列要素:第一,當事人必須具有締結(jié)契約的能力,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嚴重醉酒者以及某些特定的外國僑民(如戰(zhàn)時敵國僑民)不具備正常的締約能力。第二,必須由雙方自愿達成協(xié)議,因錯誤、欺詐、不當影響以及脅迫而締結(jié)的契約可以撤銷。第三,必須具備有效的對價,不具備有效對價的契約不能強制執(zhí)行,除非該契約具備書面蓋印形式。第四,標的和格式必須合法。在四項要素中,對價是英美契約法特有的要素,也是英美契約法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對價制度(一)對價的概念所謂對價,就是以自己的諾言去換取對方的諾言;或者說,是為了使對方作出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行為而以自己對等的行為來作保證。(二)對價的原則1.對價無須相等該原則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極為盛行,但在現(xiàn)代英國已有所動搖,因為這樣做的結(jié)果可能會導致明顯的不公平。2.過去的對價無效所謂過去的對價即訂立契約前已經(jīng)履行的對價。3.履行原有義務不能作為新諾言的對價4.平內(nèi)爾原則即債權人同意用歸還部分欠款的辦法來抵銷全部債務的許諾不受法律約束,因為債務人未對此許諾提供新的對價,債權人可以追索余款。5.不得自食其言原則當一方以言辭或行動向另一方作出許諾,將放棄某項權利或承受某種損失,企圖對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有所影響,一旦對方確信此諾言并按諾言采取了行動,許諾人就不得推翻自己的諾言。侵權行為是指侵犯私人利益的民事過錯行為。侵權行為法是英美法特有的法律部門,也是最古老的法律部門之一。侵權行為責任原則在英國,侵權行為的責任原則先后出現(xiàn)過如下三個:(一)過失責任原則該原則以被告對原告的利益負有適當注意的義務為前提,如果被告未能盡到法律承認的適當注意的義務就是過失,由此過失對原告造成損害,被告須負賠償責任。(二)比較責任原則在過失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責任原則。它仍以個人的過失為基礎,但在確定賠償時,不僅要考慮被告的過失,也要考慮原告的過失,對雙方的責任進行比較,根據(jù)雙方過失的輕重以確定責任的大小。(三)嚴格責任原則該原則的含義是:在法律規(guī)定的某些條件下,無論被告是否有過失,只要發(fā)生了損害事實,被告就必須負完全的賠償責任。普通法曾長期將犯罪劃分為叛逆罪、重罪和輕罪。叛逆罪指危害國家主權和安全的犯罪。重罪指的是涉及沒收罪犯土地與財物的嚴重犯罪,如謀殺、傷害、縱火、強奸和搶劫等。輕罪是指除了叛逆罪和重罪以外的較輕微的犯罪。1967年《刑事法令》頒布以后,這三種罪的劃分被取消,代之以可起訴罪、可速決罪和既可起訴又可速決罪的新分類。所謂“可起訴罪”,是指那些較為嚴重的、通過公訴程序加以審判的犯罪。所謂“可速決罪”,是指那些較輕微的、通過簡易程序加以審判的犯罪。所有可速決罪都是制定法上的犯罪,罪名都由制定法創(chuàng)設?!凹瓤善鹪V又可速決罪”指的是那些既可用公訴程序又可用簡易程序?qū)徟械姆缸?。?965年《謀殺罪(廢除死刑法)法》頒布以后,英國已基本廢除了死刑,但理論上仍保留對叛逆罪和暴力海盜罪的死刑。直到1998年9月,隨著《犯罪和騷亂法》的生效,英國最終廢除了死刑。法院組織現(xiàn)行的英國法院組織從層次上可分為高級法院和低級法院;從審理案件的性質(zhì)上可分為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高級法院:1.上議院→英國本土民事、刑事案件的最高審級。2.樞密院司法委員會→非本土的最高級,同時也受理教會法院、軍事法院及其他專門法院的上訴案件。3.最高法院(上訴法院、高等法院、皇家刑事法院)低級法院:郡法院和治安法院民事法院:郡法院→高等法院(王座法庭、大法官法庭、家事法庭)→上訴法院民事分院→上議院刑事法院:治安法院→皇家刑事法院(是刑事法院系統(tǒng)中唯一適用陪審制的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分院→上議院陪審制度大陪審團負責起訴,決定是否對嫌疑人提出控訴;小陪審團負責審理,決定被告是否有罪。辯護制度(一)對抗制雙方對抗,法官不主動調(diào)查,一般也不參與提問,在法庭上只充當消極仲裁人的角色。這就是所謂的“對抗制”。(二)律師制度出庭律師、事務律師1.事務律師主要從事一般的法律事務,如提供法律咨詢,制作法律文書,準備訴訟,進行調(diào)解等,也可在低級法院如郡法院、治安法院出庭,代表當事人進行訴訟。2.出庭律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出庭為當事人辯護,他們可以在任何法院出庭辯護。但他們與當事人之間不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而由事務律師出面為當事人聘請。美國法律制度《獨立宣言》在歷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綱領的形式提出資產(chǎn)階級“天賦人權”、“主權在民”和“起義權”的獨立自由的政治主張。1783年英美簽訂《凡爾賽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從此,阿拉伯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北起加拿大邊境,南至佛羅里達的全部土地劃歸美國,美洲出現(xiàn)了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美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一)人民主權原則(二)代議制原則(三)聯(lián)邦主義原則(四)分權與制衡原則美國憲法制度的基本特點(一)成文、剛性憲法1787年美國憲法是人類社會邁入現(xiàn)代政治進程的第一部成文憲法,是現(xiàn)代社會最為悠久且最穩(wěn)定的一部憲法。(二)以平等保護和正當法律程序?qū)崿F(xiàn)人權(三)司法審查制度是美國憲政體制的基礎(四)憲法本文內(nèi)容不夠完整,而由憲法修正案加以彌補和發(fā)展美國法的基本特點1.封建因素較少,但卻具有較濃厚的種族主義色彩。2.在法律體系的結(jié)構(gòu)上,聯(lián)邦和各州自成一體。3.在法源理論和實踐上,制定法的比重和作用較大。4.在法的實施過程中,美國法比英國法更具靈活性。5.憲法的獨創(chuàng)性(美國憲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6.司法權處于優(yōu)越地位,法院享有違憲審查權。試述1787年美國憲法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制度大陸法系的主要特點①在歷史淵源上,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大陸法系各國的民法不但在形式上繼承了羅馬法的法典化傳統(tǒng),而且在內(nèi)容上采用了羅馬法的體系、概念和術語。②在法律結(jié)構(gòu)上,大陸法系以成文法為表現(xiàn)形式,結(jié)構(gòu)比較單一。③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采取演繹法。④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官對法律制度的作用、地位和影響遠不及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法國法律制度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國家根本大法以及帶有根本法性質(zhì)的法律(一)1789年6月17日國民議會文件(二)“議員不可侵犯案”(三)1789年人權宣言(四)1791年憲法它是法國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憲法,也是大革命期間頒布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法律文件,由制憲會議醞釀草擬,于1791年9月3日正式通過。這部憲法由序文和正文兩部分組成。1791年憲法是—部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性極不徹底的憲法。(五)1793年人權宣言1793年人權宣言由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起草,全文載入1793年憲法,成為該憲法的序言。由于雅各賓派主要代表小資產(chǎn)階級、手工業(yè)者和農(nóng)民的利益,同時還受到城市貧民和一部分農(nóng)村貧民的擁護,因此,1793年人權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鄉(xiāng)下層勞動者的一些政治經(jīng)濟要求。(六)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大革命期間一部最激進的資產(chǎn)階級憲法,集中體現(xiàn)了雅各賓派的政治主張,具有濃厚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色彩。大革命時期刑事立法的另一重大成果是1791年刑法典草案的擬就。這部法典以制定法的方式確定了有關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guī)則,在立法技術上創(chuàng)造性地把刑法典分為總則和分則兩個部分,為其后制定的刑法典提供了有益的經(jīng)驗。法國六法即大革命后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由他主持制定的憲法、《法國民法典》(1804年)、《民事訴訟法典》(1806年)、《商業(yè)法典》(1807年)、《刑事訴訟法法典》(1808年)和《法國刑法典》(1810年)。憲法拿破侖在任期間制定過三部憲法,它們是1799年《共和國八年憲法》、1802年憲法、1804年《共和國十二年元老院整體決議案》。三部憲法的立法意圖集中到一點,即強化拿破侖的個人權力,建立他的個人獨裁統(tǒng)治。1804年《法國民法典》(一)民法典的制定1804年法國民法典又稱拿破侖民法典,它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也是影響最廣泛的一部民法典(二)民法典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及經(jīng)典性條款民法典由總則和三編組成,共36章、228l條??倓t是關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和適用范圍的規(guī)定。第一編編名為“人”,是關于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及其婚姻家庭關系的規(guī)定。第二、三編是有關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民事法律關系內(nèi)容的規(guī)定。(三)民法典的主要特點1.以資產(chǎn)階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營利主義為立法指導思想,著重強調(diào)了資產(chǎn)階級自由平等、無限私有、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則。2.是一部早期的資產(chǎn)階級民法典。3.注重維護小生產(chǎn)者的利益。4.保留了很多封建法殘余。5.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tǒng)。6.法律用語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立法注重實際運用。(四)民法典的意義和影響它產(chǎn)生以后,西歐大陸、拉丁美洲一些目家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先后效法,以其為藍本制定了本國民法典。這樣,在西方國家逐漸形成了一個大的資產(chǎn)階級法律體系——大陸法系。1807年《商業(yè)法典》1807年《商業(yè)法典》的制定不僅使法國有了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的商法典,而且為很多民法法系的國家提供了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1806年《民事訴訟法典》和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1806年《民事訴訟法典》于1807年1月1日生效。這部法典確立丁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主義原則以及民事訴訟采用口頭辯論的原則。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由總則和兩編組成,共計643條,它繼承了大革命時期確認的無罪推定、法官自由心證等刑事訴訟原則,規(guī)定了重罪實行陪審的制度以及檢審合—制。檢察官行使起訴權,預審法官行使預審權,是一部典型的大陸法系類型的刑訴法典。1810年《刑法典》1810年刑法典是資產(chǎn)階級國家最早一部有代表性的刑事法典。它承襲了羅馬法傳統(tǒng),鞏固發(fā)展了大革命時期刑事立法,特別是刑法典草案的成果,在法國刑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法典的立法意圖之一在于用嚴厲的制裁手段保護民法典、商業(yè)法典的實施,因此它對有關資產(chǎn)階級人身、財產(chǎn)方面和有關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秩序的犯罪適用刑罰尤為嚴酷,這就使得這部法典以其殘酷的刑罰而著稱于世。法國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行政法產(chǎn)生最早、也是最發(fā)達的國家。法國封建社會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行政法;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國行政法是在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爆發(fā)后才正式誕生的。法國行政法的淵源1.憲法法國歷史上各部憲法都有關于國家行政組織構(gòu)成和活動原則的內(nèi)容,這些憲法都是行政法的淵源。2.議會制定的關于行政組織和活動的法律、政府部門的行政條例、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規(guī)章3.行政法院的判例在法國行政法的淵源中,由于判例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一般把法國行政法視為判例法。4.法的一般原則法國行政法的主要特點1.具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tǒng),而且行政法的重要原則幾乎全部來自行政法院的判例2.行政法是獨立的法律體系3.法國行政法沒有編纂成完整的法典4.國家公務人員在執(zhí)行公務過程中由行政主體的公務過錯引起公民權利受到損害,由國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六法”頒布后法國的法律制度憲法意義較為重大的是1875年憲法,它是法國歷史上適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憲法;1946年憲法是二戰(zhàn)后法國的第一部憲法;1958年憲法歷經(jīng)幾次重大修改后,是至今仍在適用的現(xiàn)行憲法德國法律制度憲法1871年憲法,作為德國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憲法,對促進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生產(chǎn)力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魏瑪憲法,是德國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共和制憲法,也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產(chǎn)生的第—部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憲法。它是大資產(chǎn)階級和社會民主黨右翼相互勾結(jié)、相互妥協(xié)的產(chǎn)物。它是一部既反對復辟君主政體,又反對蘇維埃制度和社會主義的資產(chǎn)階級憲法。法西斯根本法:德國法西斯統(tǒng)治時期頒布的根本法對歷史的反動作用是極為明顯的,它是人類法律制度史中最黑暗的法律制度之一。二戰(zhàn)后德國西部地區(qū)適用的根本法:它廢止了法西斯的國家制度,繼承了魏瑪憲法的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對魏瑪憲法作了一些改進。由于“占領法規(guī)”的存在,使聯(lián)邦德國《基本法》在頒布之初沒有能像一個主權國家的根本法那樣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它只是“占領法規(guī)”的附屬物。1955年,西部德國占領軍改稱盟軍,占領軍高級官員改任外交大使。同年5月,“占領法規(guī)”正式宣布廢除,從此,聯(lián)邦德國完全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德國西部地區(qū)所適用的根本法也只有《基本法》。一、德國封建時期的民商法制定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民法典的工作直到德國建立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國家后才正式展開。德國封建時期,法國民法的傳播也是十分有意義的法律現(xiàn)象,它導致了德國法對法國法的吸收二、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1900年的民法典是德國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民法典,也是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資產(chǎn)階級國家編纂的規(guī)模最大、對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民事立法影響最廣泛的一部民法典。三、德國商法典、破產(chǎn)法和票據(jù)法它的內(nèi)容較法國商法典更為完備,是大陸法系一部較為成熟的商法典四、法西斯專政時期的民事立法德意志帝國時期和魏瑪共和國時期頒布的民商法典并未明確宣布廢止,但為了把國家的經(jīng)濟生活全部納入為法西斯專政服務的軌道,頒布了一系列法西斯式的民事單行法。五、二戰(zhàn)后聯(lián)邦德國的民商法二戰(zhàn)后,德國廢除了法西斯式的民事法律制度。在西部,聯(lián)邦德國繼續(xù)適用1900年的民法典、商法典以及戰(zhàn)前頒布的其他法典。在東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制定了另外的民商法和經(jīng)濟法律。簡述1804年《法國民法典》和1900年《德國民法典》的主要差異。(1)從立法的時代背景、法典的基本原則方面分析:①1804年《法國民法典》是一部早期的資產(chǎn)階級民法典,與當時的自由競爭經(jīng)濟條件相適應,體現(xiàn)了“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預”這樣的立法精神。其中的基本原則: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絕對所有權制度、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原則等,這些都是代表著資產(chǎn)階級的自然法領域中的“天賦人權”理論的體現(xiàn)。②1900年《德國民法典》是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時期的時代產(chǎn)物。其因適應壟斷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在貫徹資產(chǎn)階級民法基本原則方面有所變化。如:絕對所有權有所限制;契約成立或有效并不等于或必然履行。但其依然肯定了公民私有財產(chǎn)權不受限制、契約自由、以及過失責任等這些資產(chǎn)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2)從立法模式、文字語言、結(jié)構(gòu)方面分析:①1804年《法國民法典》文字語言既簡潔明晰,通俗易懂。在法典的總體結(jié)構(gòu)上,是以國法大全之《法學階梯》人、物、訴訟三編制為基礎,構(gòu)建了人、財產(chǎn)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chǎn)的各種方式三編制的體例。②1900年《德國民法典》在語言上力求用抽象化、概念化的專門術語進行表述,具有鮮明的德意志民族哲理思辨的特點。在法典的總體結(jié)構(gòu)上,是以國法大全之《學說匯纂》五編制為基礎。(3)《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了法人制度。承認法人為民事權利的主體,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成為民法史上第一部全面規(guī)定法人制度的民法典。日本法律制度刑法1907年以前日本的刑法法典中貫徹了“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和“法不溯及既住”的原則但是,舊刑法施行不久,日本各界就要求改正,主要理由是:(1)它只是法國刑法的翻譯,不適合日本的國情;(2)舊刑法的理論依據(jù),是功利主義和絕對報應論刑法學說上的舊理論,而缺乏刑事政策上的考慮。1907年日本刑法典19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修正草案,采用新派刑法理論,主要參考了德國的刑法。修正草案的變化主要是:(1)條款中取消了“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的規(guī)定,其理由是憲法中第23條已規(guī)定有:“日本居民非依法律不得逮埔、拘禁、審問、處罰”,所以沒有重復規(guī)定的必要;(2)規(guī)定了緩刑和免刑;(3)將刑期的幅度擴大并減少了刑種。這個修止單案雖未審議通過,但后來以它為基礎作了進一步修改,這就是日本1907年的新刑法。二戰(zhàn)期間日本的刑法1926年,審議會制定出包括40項內(nèi)容的《刑法改正綱領》。1927年,又設立刑法及監(jiān)獄法改正調(diào)查委員會,委員會以刑法修正綱領為基礎,制定和發(fā)表了有名的《刑法修改預備草案》,不久分別完成了總則和分則的修改稿。二戰(zhàn)后刑法典的修改對1907年日本刑法典作了局部的修正:(1)外患罪規(guī)定的修正和有關安寧秩序罪規(guī)定的刪除;(2)緩刑條件的緩和與法律上復權(不記前科)的規(guī)定;(3)刪除皇室罪以及對侵人住宅罪的修正;(4)瀆職罪處罰的加重;(5)通奸罪的刪除,有關家族規(guī)定的緩和;(6)對連續(xù)犯和累犯規(guī)定的修正等。1974年,公布了《刑法修改革案》,這一草案為日本刑法全面修改打下了基礎。草案的基本特點是:第一,在刑法基本原則方面,強調(diào)罪刑法定和處罰不溯既往的原則;貫徹責任主義的原則;使用保安處分成為犯罪預防對策。第二,在刑罰方面,首先,提高徒刑、監(jiān)禁、拘役的最低期限,即徒刑、監(jiān)禁由1個月提高到3個月,拘役的最高期限提高到90天以下。其次,采用不定期刑。第三,在犯罪類型方面,主要分為:危害國家利益的犯罪,損害公共利益的犯罪,損害個人利益的犯罪。法院組織及訴訟制度明治維新后的法院組織及訴訟1875年,設立了大審院,代替了司法卿和臨時裁判所的職權,并規(guī)定不許地方官兼任府縣裁判所的法官。從此初步確立了司法與行政分離的原則,并將法院組織分為:大審院、上等法院、巡回法院、府縣法院四級。1880年公布、1882年實施了《治罪法》。這是日本最早制定的刑事訴訟法典,它以法國的治罪法為藍本,禁止拷問,強調(diào)以證據(jù)為依據(jù)的審判法則,并采用國家追訴原則和不告不理的原則,這標志著日本訴訟制度近代化的開始。二戰(zhàn)后法院組織及訴訟俄國法律制度歐洲聯(lián)盟法文化論讀書筆記
文化論讀書筆記篇一:《語言與文化》讀書筆記
《語言與文化》讀書筆記
本書作者羅常培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
他一生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并且對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研究卓有成績,被學術界譽為“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大家。而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曾這樣評價他:“有人說羅先生是‘繼往開來’,我認為‘繼往’不難,難在‘開來’。他的成就是劃時代的。用語言學理論指導語言研究以他為最早,當時這是新的道路?!?/p>
這本《語言與文化》是在1950年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的,距今已六十多年,但無人敢否定其在語言學界的地位。其實,他在自序中曾寫到,在1943年,他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做過一次以“語言與文化”為題的公開講演,這本書的間架就建立起來了,而后旅居北美又忙里偷閑地補充一些材料,之后在炮聲和冷彈中持著“外愈喧而內(nèi)愈靜”的心理,忠于所學的態(tài)度,集中精力來寫這本書,終于在1949年完成初稿。
美國語言學教授薩丕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绷_常培先生所著的這本書就是將語言與文化結(jié)合起來的,陸志偉先生這樣評價道“這在中國還是一種新的嘗試,可是成績已經(jīng)是很可觀了。”所以,在中國學術領域,這是一本開疆擴土的著作。羅常培先生在引言中說到這本書主要涉及到語義學,很少牽涉到語音學和語法學,并且從六個方面講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第一,從詞語的語源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
這個部分之中,羅常培先生舉了幾個例子,通過追溯幾個常見詞語的來源極其變化來表現(xiàn)了同一時期文化的變化,例如“墻”這個詞語,最初取義與“柳條”,“柳枝”有關,這是數(shù)種語言的共通之處,也就是說,在最初,各個國家都是用柳枝柳條一類的東西編織而成,這是一種文化的共通現(xiàn)象,當然,這也表明是當時的人類普遍受限于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狀況,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知道“柳”應當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廣泛的一種植物。
第二,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這個部分就是非常直觀的且有意思的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詞的興盛和消亡來看出整個民族的文化進步程度,如在中國古代關于牛羊的詞匯極其豐富,年齡、性別、形狀顏色和病癥、動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詞來對其進行描述,這些詞的大量出現(xiàn),可表明當時牛羊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說明在中國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沒的。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詞幾乎不再出現(xiàn),它們差不多只存于古書之中了,這也表明現(xiàn)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
我對這個部分最為感興趣,所以著重來介紹一下這個部分。
文中引用薩丕爾的話“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的人的或文化占優(yōu)勢的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接觸。交際可以是有好的或敵對的??梢栽谄椒驳氖聞蘸徒灰钻P系的平面上進行,也可以是精神價值——藝術、學科、宗教——的借貸或交換。很難指出一種完全孤立的語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間。鄰居的人群互相接觸,不論程度怎樣,性質(zhì)怎樣,一般都足以引起語言上的交互影響?!?/p>
這個部分幾乎就是圍繞這個內(nèi)容進行展開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借字的來源推測我們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歷史淵源,有友好的也有敵對的,借的詞反映歷史邦交關系;從借字出現(xiàn)的文獻來考證其時代與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時期發(fā)生的其他歷史事件;借字出現(xiàn)的緣由亦可反映部分歷史事件;由于有些借字由來已久,難以確切考證,就需要我們大量閱讀,從眾多信息中去篩選,而不可同門琛一樣僅憑“鮮卑”一詞便斷定“師比”源于印歐語;借字由于是“借”來的,所以其穩(wěn)定性比本土產(chǎn)生的詞差上許多,不同的時期可能完全不一樣。文中將借字分為四類:聲音的替代,新諧聲字,借譯字和描寫詞;在每一類中又分別舉例說明。
相比之借字,貸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的方言太過于復雜,說不同方言往往很難順暢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國的人也難以辨別一個詞是否來源于中國。以前中國對外貿(mào)易以絲瓷茶為主,所以隨之衍生大量貸字,又由于貿(mào)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帶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說其他方言的人幾乎都無法分辨,但就當?shù)厝藖砜矗?/p>
卻是極其親切相似的。
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
地名通常給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以重要的證據(jù)來補充他們未完全了解的領域。在中國,地名可以顯示當時人們的交通狀況,映照一些歷史事件。羅先生舉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說,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我來自成都,成都有一個小鎮(zhèn),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現(xiàn)在叫天回鎮(zhèn)。據(jù)說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一路逃到此處,剛歇下腳,得到唐軍大勝,反賊戰(zhàn)敗的消息,興奮得坐不住,立刻率部回朝。天子回朝之處,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鎮(zhèn)。
第五,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
中華名族包含了多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之中慢慢融合,許多地方已看不出差別來,但某些細節(jié)方面卻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書中提及多個姓氏,原本我都以為一直是漢姓,沒想到各個姓當中有那么多的講究;比如馬、白、洪、丁、古之類的詞,在漫長的歷史融合期下,我們早已不會看到這個姓就想到外族;不過反映宗教信仰的倒是會明顯許多,像”薩?!边@類詞明顯與漢族的用詞習慣不同,不過其究竟是屬于哪個宗教詞匯,便又需要查證才能明白了。
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
根據(jù)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所采用
的婚配制度不盡相同,要通過親屬稱謂來看婚姻制度,必須要根據(jù)當?shù)氐哪翘紫到y(tǒng)來分析,所以十分復雜。但我卻覺得這樣使用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因為我們的親屬稱呼其實是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僅書中所述黑夷人稱呼其父親,岳父,公公都一樣,在羅先生那個時代看來是很奇怪的,但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許多家庭都采用這種這樣的稱呼方式了,一來是這樣顯得更加親近;二來是因為我們這一輩多是獨生子女了,男女地位越來越趨向平等,所以這種由于男方女方而區(qū)分的稱謂逐漸被淡化了。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也對語言與文化兩個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我也看到關于有些方面的觀點不再像當初那樣準確了,因為時代的前進,社會在變化,我們再作這些研究時應多結(jié)合現(xiàn)在的現(xiàn)象和事實;相比起來現(xiàn)在我們往往太過浮躁,沉不下心來了,而前輩們著書相當嚴謹,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靜心書寫,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文化論讀書筆記篇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書筆記
讀《朱自清講國學》筆記
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大師講國學的系列叢書,章太炎、王國維、梁啟超、朱自清、呂思勉版本的書很是暢銷,憑著對朱自清本能的崇敬我選擇了朱自清注的《朱自清講國學》一書細覽。
開篇季羨林的代總序“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發(fā)人深省。文中從知識傳承的途徑方面強調(diào)“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寶庫”,以戲謔的筆觸回應“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論點。最后季老從傳承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跟化的角度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我想該序冥冥也在暗示著對誦讀經(jīng)典、明經(jīng)典的鼓勵。該書分三輯——經(jīng)典常談、詩言志辨、國文漫談。其中朱自清用平實的筆端對經(jīng)典進行整理,使得令人望而生畏的經(jīng)典為現(xiàn)世人所樂于接受。該書的觀點認為“經(jīng)典包括群經(jīng)、先秦諸子、幾種史書,特別是經(jīng)、子,文字學,《說文解字》等書”。第一輯——經(jīng)典常談分別講解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方面的內(nèi)容,語言平實、旁征博引,足見著者學識之淵博,如周易第二篇中許多成熟的見解援引《易〃系辭》《左傳》《股古論語》《易傳探原》中的觀點,對周易的緣起、剖解、發(fā)展做了新穎詳實的論述。在第二輯中作者分為詩言志、比興、詩教、正變分別加以詳解,其中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諸方面,尤其是詩言志之獻詩陳志、賦詩言志、教詩明志、作詩言志從詩歌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功用方面闡發(fā)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問人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其中“賦詩言志”寫到:以《左傳》和《國語》記載最詳,著者在考察了《左傳〃襄
公二十七年》中子產(chǎn)等人賦詩言志的記載后,認為春秋時人賦詩多事從外交方面考慮的,“詩以言諸侯之志,一國之志,與獻詩陳己志不同?!薄百x詩卻往往斷章取義,隨心所欲,即景生情,沒有定準”。雖然說“詩言志”,但詩人也并非沒有“緣情”的自覺。就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作者從毛詩鄭箋釋興、興義溯源、賦賦比興通釋、比興論詩等諸方面加以闡發(fā),著者學問研究之專之深著實令人嘆服。在第三輯過問漫談中,作者從古文的欣賞、論雅俗共賞、論逼真與如畫、論“以文為詩”、再論“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青峰”、陶詩的深度、什么是宋詞精華、王安石《明妃曲》、《唐詩三百首》指導大廈、柳宗元《封建論》指導大廈等方面,以客觀存在的國文為教材對關于文學的批評、論爭以及文學觀的交鋒做了概述,同時也呈現(xiàn)了作者本人別致的觀點,如在回答什么是宋詞的精華的時候,作者先援引嚴羽、高棅的辦法分宋詞為初盛中晚四期,全書共選詩一百二十九家,六百九十首,其中近體五百四十八首,占百分之七十九強,開宗明義,以近體為主,就音律而言“宋詞精華在此而不在彼”的觀點,但隨后又提出,若宋詞精華專在近體,古體又怎樣并加以詳細講解,最后“大方而外,真摯與興趣也是本書選錄的標準”。
可能是水平的問題,縱然著者用語已經(jīng)很平實,但在看過之后還是覺得有些艱深,因此我在思考幾個問題:首先,什么是國學?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國學并非是一個空泛的概念。事實上,許多人對“國學”究竟為何物并不清楚,這樣便出現(xiàn)了將《三字經(jīng)》、《百家姓》等視同國學經(jīng)典的現(xiàn)象。一些學者以為,只有那些有著深刻思想的典籍,諸
如《周易》、《老子》、《莊子》等等才能夠得上國學的尊稱。盡管爭議一直存在,但國學歧視并不僅限于此,它應該是能夠得到認同的。在某一個清晨我們在那兒搖頭晃腦就是在接受國學的熏陶嗎?!或者滿口之乎者也就是有學問嗎?!抑或是我們會些琴棋書畫就可以驕傲名自居嗎?!我認為,無論對于傳統(tǒng)還是歷史,它只是客觀的遠去的存在,所謂的復古不過是要達到追求古典的意境與詩意罷了,傳統(tǒng)文化留給我們的不過是輝煌的記憶罷了,現(xiàn)實生活是我們必須乘勝追擊復興我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作為文化傳承的新生代,熟悉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則是責無旁貸的。其次,研究者必不可少的是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勤懇的學習習慣。國學抑或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集合結(jié)晶,單純的囿于某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是無法解開傳統(tǒng)文化的神秘面紗的,他必須輔以較強的學習和合作能力才能夠?qū)崿F(xiàn)。最后,關于國學的傳承性問題。國學首先是古代經(jīng)典,是傳統(tǒng)文化長期積淀而成的產(chǎn)物。因為時間和時代的差異,使得國學與當代有著極大的距離。這種距離好似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就是我們學習古代經(jīng)典的先天局限。然而現(xiàn)在許多國學的傳授者,為了迎合受眾的期待心理,故意以現(xiàn)代的思想去曲解古人并無限地進行引申和闡發(fā),于是國學成了所謂的專家的侃大山的笑談。我們并不排斥引申和闡發(fā),畢竟一切當下的解讀,都難免引申的嫌疑,而且也只有引申才能夠在古代與現(xiàn)代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lián)系。這也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所在。我們無法接受的是,現(xiàn)代很多的國學闡釋,已經(jīng)脫離了國學原典,講者并沒有接觸原典。他們講授的和接受的國學思想根本與國學無涉。這樣的闡釋,盡管風
趣,盡管有效,又有何意義?因此當我們在聽專家侃侃而談嬉笑之余,保持虛心的態(tài)度試著去接受古人的思想則顯得很有必要。
只有將對于國學的向往轉(zhuǎn)為實際的行動我們才能擔負起某種傳承的責任。引用書中一句話:大家讀大家!
文化論讀書筆記篇三:《作為文化的傳播》讀書筆記
《作為文化的傳播》讀書筆記
這本書很簡單,主要是分為兩個部分,傳播與文化以及技術與文化。每一部分都包括四章,其實,整個的結(jié)構(gòu)非常清楚,下面我將從作者簡介、內(nèi)容梳理、問題探討三個方面進行。
第一部分傳播與文化
第一章傳播的文化研究取向
作者從杜威開始認真研究傳播學著作,發(fā)現(xiàn)從杜威切入可以很好的理解傳播學,因為杜威著作的關鍵點在于利用傳播的不同意義或者說沖突提出“在所有的事物中,傳播是最為奇妙的”這一論斷。
那么,從19世紀傳播一詞進入公共話語時起,美國文化中就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傳播概念,作者將傳播定義分為兩大類:傳播的傳遞觀和傳播的儀式觀。
什么是傳播的傳遞觀呢?
傳播的傳遞觀是美國文化中最常用的,傳遞觀源自地理和運輸方面的隱喻。在19世紀,信息的移動在本質(zhì)上被看做是與貨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過程,兩者都可以用傳播這個名詞來描述,這時傳播的中心意思就是為了控制,將信號或者訊息從一端傳送至另一端。
而電報的出現(xiàn)終結(jié)了這種同一性,但并沒有改變這種隱喻。(這在第八章當中還會詳細談到)。
所以,在外面思想的最深處,對傳播基本理解認定為于傳遞這一觀念:傳播的傳遞觀指的就是一個訊息得以在空間傳遞和發(fā)布的過程,以達到對距離和人的控制。
作者認為傳播的傳遞觀與一般的政治、經(jīng)濟和技術起源不同,而是來源于宗教文化。傳播的傳遞觀現(xiàn)代含義肇始于美洲拓荒時期。(見P5)
什么是傳播的儀式觀呢?
傳播的儀式觀在美國人的思想中比較淡薄,在美國學術界向來不是一個主旋律。但其實它是一種更為古老的觀點。傳播的儀式觀并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作者認為傳播的儀式觀與宗教也有關系,源自這樣一種宗教觀:并不看重布道、說教和教誨的作用,為的是強調(diào)禱告者、圣歌以及典禮的重要性。
所以,如果說傳遞觀眾傳播一詞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圍拓展訊息,那么在儀式觀眾傳播一詞的原型則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
為了使讀者更好的了解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的差別,作者說可以通過報紙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來理解:(P9)
傳播的傳遞觀審視報紙時,發(fā)現(xiàn)媒介是一個發(fā)布新聞與知識,有時也提供娛樂的工
具。
傳播的儀式觀審視報紙時,則著眼于完全不同的范疇,好比是一次彌撒行為,新聞閱讀與寫作是一種戲劇化的行為。
但是,作者認為盡管傳播的這兩種研究模式含義不盡相同,但是卻并不需要彼此否定。(P10)
所以,作者通過杜威的著作對這兩種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發(fā)現(xiàn),傳遞觀一直占據(jù)著美國傳播學的研究主流,但是這就使傳播研究存在著裹足不前的現(xiàn)狀,所以,作者認為有必要重新開啟對傳播的分析,借助杜威的著作使這一研究重獲新生。(P11)
那么,從何處汲取源泉,作者認為最切實可行的傳統(tǒng)是還是從杜威的同事及后人的芝加哥學派來汲?。好椎隆炖?、帕克、歐文·戈夫曼。
芝加哥學派關于傳播的定義:傳播是一種現(xiàn)實得以生產(chǎn)、維系、修正和轉(zhuǎn)變的符號過程。傳播通過語言和其他的符號形式,也構(gòu)成了人類生存的周遭環(huán)境,我們統(tǒng)稱為傳播的行為——進行會話、做出指示、傳授知識、分享重要的觀點、尋求信息、娛樂或為人提供娛樂——這些行為都是如此的平凡與世俗化,以至于很難引起我們的關注,所以,我們常常忽視傳播神秘和令人敬畏的一面。(P12)
所以杜威說出傳播是最奇妙之事時,他是想激發(fā)我們隊傳播這一日常行為產(chǎn)生驚奇和敬畏感。(P13)所以,作者通過對傳播與現(xiàn)實之關系的重新排位,使傳播成為一種更能引起人們思考的行為,而不是熟視無睹之事。
接著,采用《約翰福音》的做法,把詞當做一切的開始,借用肯尼斯·伯克的話,事物是詞的符號,想引出傳播通過符號形態(tài)的建構(gòu)、理解與利用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并使現(xiàn)實成為一種存在。緊接著,又借恩斯特·凱撒拉的話來重復這一觀點,“人類生活在一個新的現(xiàn)實唯獨中,這是一種符號的現(xiàn)實,通過這種能力機制,存在得以產(chǎn)生?!?/p>
作者為了使讀者能夠看得懂,就舉了一個例子(孩童上學校P14—P15):
地圖是環(huán)境的一個表征,能夠讓人民了解不熟悉的環(huán)境,它能指導人的行為,以此同時把無差別的空間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地點,同時,也應看到某個環(huán)境,任何已知的空間,也可以用各種方式得以展現(xiàn)。
空間可以用符號表現(xiàn)符號具有兩種不同的特征:替代性和生產(chǎn)性。(P15)
所以,地圖不僅建構(gòu)了繪制地圖這一行為,而且也
建構(gòu)了自然本身。
關于思想的本質(zhì),作者認為這是更深層的意義所在。作者認為思想主要是公共的、社會的、它首先產(chǎn)生于黑板、舞蹈和詩句中。
思想就是對這種地圖、模型及模板的建構(gòu)和運用(P17),呈現(xiàn)著傳播的本質(zhì)。所以,符號既是現(xiàn)實的表征,又為現(xiàn)實提供表征。(P17)
所以,研究傳播就是考察各種有意義的符號形態(tài)被創(chuàng)造、理解和使用這一實實在在的社會過程。但是,我們不僅描述行為,我們還創(chuàng)造一種獨特的文化構(gòu)成——在一定程
度上,這種文化決定了我們所居住的傳播世界的性質(zhì)。(雷蒙德·威廉姆斯的話P19)
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傳播模式(傳遞觀)不是厘清了現(xiàn)代文化之混亂,而是加劇了這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全球活塞連桿套件行業(yè)調(diào)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家電維修合同協(xié)議書正規(guī)范本
- 垃圾桶項目采購合同
- 出租車租賃合同模板
- 2025居間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
- 產(chǎn)品全國總代理合同范本年
- 宣傳欄制作安裝合同書
- 委托合同范文年
- 2025年中圖版八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4年高考政治(安徽卷)真題詳細解讀及評析
- 數(shù)字經(jīng)濟學導論-全套課件
- 動物檢疫技術-動物檢疫的對象(動物防疫與檢疫技術)
- 中考記敘文閱讀
- 《計算機應用基礎》-Excel-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產(chǎn)科溝通模板
-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期末提升試題
- GB/T 7462-1994表面活性劑發(fā)泡力的測定改進Ross-Miles法
- GB/T 2934-2007聯(lián)運通用平托盤主要尺寸及公差
- GB/T 21709.13-2013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第13部分:芒針
- 2022年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語文考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急診科進修匯報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