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里中成藥演示文稿_第1頁
溫里中成藥演示文稿_第2頁
溫里中成藥演示文稿_第3頁
溫里中成藥演示文稿_第4頁
溫里中成藥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溫里中成藥演示文稿當前第1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優(yōu)選溫里中成藥當前第2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以溫熱藥為主要組成,具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jīng)通脈,治療里寒證的一類成藥一、定義二、功效溫中祛寒當前第3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里寒證癥見:脘腹冷痛、喜暖倦臥、口淡不渴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小便清長、脈沉遲細而緩或大汗亡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

三、適應證當前第4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溫中祛寒類:中焦虛塞。四、分類溫經(jīng)散寒類:寒凝經(jīng)脈或沖任虛寒?;仃柧饶骖悾和鲫栕C。當前第5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藥性溫熱而燥,屬熱證,陰血虛證及孕婦應忌用或慎用.五、使用注意當前第6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成分:揮發(fā)油,生物堿2、藥效:強心、抗心律失常、抗休克、健胃、驅(qū)風、鎮(zhèn)吐、鎮(zhèn)痛等六、現(xiàn)代研究當前第7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第一節(jié)溫中祛寒類當前第8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小建中合劑附子理中丸當前第9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小建中合劑《中國藥典》2010年版當前第10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桂枝111g白芍222g甘草(蜜炙)74g生姜111g大棗111g飴糖370g合劑【處方】【劑型規(guī)格】當前第11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2、主治:脾胃虛寒證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嘈雜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見上述證候者。

【功能主治】當前第12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飴糖——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止痛。

——為主藥桂枝—溫陽散寒(辛、甘、溫)

——輔藥白芍—斂陰和營,緩急止痛

(苦、酸、甘、微寒)

【組方分析】當前第13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配飴、桂,辛甘化陽,補中緩急炙甘草—調(diào)和補中配芍,酸甘化陰,柔肝益脾和營

—佐使藥生姜—和胃合用以升騰中焦生發(fā)之氣而調(diào)營衛(wèi)。大棗—補脾

當前第14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說明:

1、組方特點:辛甘與酸甘相配

桂枝+飴糖+甘草--辛甘化陽平調(diào)陰陽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當前第15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揮發(fā)油桂枝→水蒸氣蒸餾 餾后溶液合并

藥渣與甘、棗濃縮水煎→煎液濾過→濾液 藥液合并白芍、生姜用↓

50%乙醇滲漉→漉液回收乙醇后靜置→濾過↓ 另加飴糖再濃縮 ↓即得←調(diào)整總量1000ml,攪勻←加入苯甲酸鈉及桂枝揮發(fā)油【制備方法】當前第16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適用于虛勞氣血陰陽不足虛證。2、腹痛是兼喜溫喜按,疼痛部位偏于上腹部,證型偏虛【使用注意】當前第17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本品為棕黃色的液體;氣微香,味甜、微辛。(2)薄層色譜法鑒別桂枝、白芍、甘草。(3)相對密度應不低于1.10(4)應符合合劑項下有關(guān)的各項規(guī)定外,按高效液相法進行測定,每1ml丸含白芍以芍藥苷(C23H28O11)計,不得少于0.60mg?!举|(zhì)量控制】當前第18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1、藥理實驗表明本品主要有解痙、鎮(zhèn)痛、抗胃潰瘍等作用。

2、臨床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心律失常、帕金森病、三叉神經(jīng)痛、牙痛、偏頭痛、痛經(jīng)、喉疼痛、體質(zhì)虛弱低熱、貝赫切特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等。【藥效與臨床】當前第19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小建中劑芍藥多,

桂姜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脾胃,

虛勞腹冷服之愈?!痉礁琛慨斍暗?0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附子理中丸《中國藥典》2010年版當前第21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附子(制)100g白術(shù)(炒)150黨參200g干姜100g甘草100g大蜜丸,9g/丸;水蜜丸?!咎幏健俊緞┬鸵?guī)格】當前第22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功效:溫中健脾2、主治:脾胃虛寒證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竟δ苤髦巍慨斍暗?3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附子、干姜——溫陽散寒(扶陽抑陰)——主藥

黨參——補中益氣

(培補后天之本,氣旺而陽亦復)——輔藥白術(shù)——健脾燥濕——佐藥甘草——補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使藥特點:溫補并行,而以溫里為主【組方分析】當前第24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以上5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加煉蜜與適量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制成大蜜丸—即得。【制備方法】當前第25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陰虛陽盛者、熱證疼痛者、孕婦慎服;溫熱燥氣之失血者禁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當前第26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藥理實驗表明本品主要有抗炎、鎮(zhèn)痛、抗?jié)?、解痙、強心、抗休克、抗寒冷、增加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2、臨床用于急性胃腸炎、吐血、便血、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病、早期肝硬化、過敏性結(jié)腸炎、過敏性紫癜、隱匿性腎炎等【藥效與臨床】當前第27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附子理中溫中陽,

干姜黨參與術(shù)甘,

嘔利腹痛陰寒盛,

溫中散寒健胃忙.【方歌】當前第28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香砂養(yǎng)胃丸《中國藥典》2010年版當前第29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木香210g砂仁210g白術(shù)300g陳皮300g茯苓300g半夏(制)300g香附(醋制)210g枳實(炒)210g豆蔻(去殼)210g厚樸(姜制)210g廣藿香210g甘草90g水丸?!咎幏健俊緞┬鸵?guī)格】當前第30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功效:溫中和胃。2、主治:胃陽不足、濕阻氣滯的胃痛、痞滿。癥見胃痛隱隱、脘悶不舒、嘔吐酸水、嘈雜不適、不思飲食、四肢倦怠。【功能主治】當前第31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第二節(jié)溫經(jīng)散寒類當前第32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痛經(jīng)丸艾附暖宮丸當前第33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艾附暖宮丸《中國藥典》2010年版當前第34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艾葉(炭)120g當歸120g續(xù)斷60g香附(制)240g川芎80g地黃40吳茱萸(制)80g白芍(酒炒)80g肉桂20g黃芪(蜜炙)80g大蜜丸,9g/丸;小蜜丸【處方】【劑型規(guī)格】當前第35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功效:理氣補血,暖宮調(diào)經(jīng)2、主治:子宮虛寒證(血虛氣滯、下焦虛寒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癥見行經(jīng)后錯、經(jīng)量少、有血塊、小腹疼痛、經(jīng)行小腹冷痛喜熱、腰膝酸痛。)證治要點: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期腹痛,腰酸帶下。

【功能主治】當前第36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艾葉——溫經(jīng)暖宮,

散寒止痛.

——主藥

香附——疏肝解郁,

調(diào)經(jīng)止痛.

【組方分析】當前第37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肉桂、吳茱萸——

助艾附溫經(jīng)散寒暖宮止痛—輔藥當歸、川芎白芍、地黃四物湯——滋陰養(yǎng)血,

調(diào)補沖任。

黃芪——補氣健脾,助生血之源—佐藥川斷——補肝腎,強腰膝,通血脈

當前第38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以上10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加煉蜜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局苽浞椒ā俊居梅ㄓ昧俊靠诜?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一丸,一日2~3次當前第39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1、藥理實驗表明本品主要有解痙、鎮(zhèn)痛、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

2、臨床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不孕婦證等屬血虛氣滯,下焦虛寒者?!舅幮c臨床】當前第40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艾附暖宮桂四物,

吳萸續(xù)斷與黃芪,

疏肝理氣又補血,

調(diào)經(jīng)重在暖胞宮?!痉礁琛慨斍暗?1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痛經(jīng)丸《中國藥典》2010年版當前第42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當歸75g香附(醋制)75g延胡索50g茺尉子25g白芍50g木香12.5g炮姜12.5g紅花25g川芎37.5g青皮12.5g肉桂12.5g益母草300g熟地100g山楂(炭)75g丹參75g五靈脂(醋炒)50g【處方】當前第43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溫經(jīng)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用于下焦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癥見經(jīng)行錯后、經(jīng)量少有血塊、行經(jīng)小腹冷痛、喜暖。水丸,6g/袋?!緞┬鸵?guī)格】【功能主治】當前第44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肉桂、炮姜——溫經(jīng)散寒,以解寒凝。

——主藥

丹參紅花五靈脂益母草活血祛瘀以止痛——輔藥茺尉子山楂炭【組方分析】當前第45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香附木香青皮 疏肝理氣止痛。元胡

——佐藥當歸白芍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川芎 熟地

作用:溫經(jīng)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當前第46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益,蔚,丹→水煎煮→煎液濾過用濃縮液熟地25g濃縮至適量(酌留部分包衣)

與適量水泛丸剩余紅花等12味及熟地75g研成細粉 ↓ 用剩余濃縮液包衣 ↓ 即得←打光←干燥【制備方法】當前第47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口服,一次6~9g,一日1~2次,臨經(jīng)時服用。孕婦禁用。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當前第48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1、藥理實驗表明本品主要有改善微循環(huán)、解痙等作用。對家兔離體及在體子宮垂體后葉素、腎上腺素引起的子宮興奮有抑制作用。

2、臨床用于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舅幮c臨床】當前第49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第三節(jié)回陽救逆當前第50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四逆湯當前第51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四逆湯《中國藥典》2010年版當前第52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四逆湯

(《中國藥典》2005年版)附子(制)300g干姜200g甘草(蜜炙)300g合劑,10ml/支(口服液)【處方】【劑型規(guī)格】當前第53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附子——辛熱、溫陽,祛寒

,回陽救逆

—主藥干姜——辛熱、溫中,助附溫散

——輔藥

炙甘草——甘溫①扶正②監(jiān)制姜附

——佐使藥作用:溫中祛寒,回陽救逆。【組方分析】當前第54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1、功效: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為回陽救逆的代表藥2、主治:陽虛欲脫,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亡陽證)【功能主治】當前第55頁\共有58頁\編于星期日\5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