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專題》-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_第1頁
《詩歌鑒賞專題》-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_第2頁
《詩歌鑒賞專題》-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_第3頁
《詩歌鑒賞專題》-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_第4頁
《詩歌鑒賞專題》-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典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一、正與側的結合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了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tài)。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第二句側面描寫戰(zhàn)況,通過寫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來寫戰(zhàn)爭的慘烈。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二、動與靜的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yōu)榱藙?chuàng)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tài)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tài)描寫的一些典范,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tài)與靜態(tài),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王維不愧描寫山水的高手,動靜結合是其主要寫景手法之一。詩人在描繪的景物中,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構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聯(lián)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松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lián)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三、聲與色的結合(視與聽的結合)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詩歌中作者寫景,往往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時,把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內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這首詩,“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描寫對象是雪,詩中句句寫雪,可作者依次從自己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寫來,突出了雪之大。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上聯(lián)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yōu)美的意境?!按洹笔切戮G,“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皟蓚€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xiàn)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tài)優(yōu)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再如徐凝的《廬山瀑布》:“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钡诙洹袄妆既虢煌Oⅰ?,從聲音上寫出了瀑布雄偉壯闊的氣勢。“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三四兩句化動為靜,把瀑布比如成白練,鑲在青青的山色中間,從色彩和視覺上又寫出了新奇和柔和。詩歌中所寫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組合到一個畫面中,就收到詩中有畫的效果,鑒賞時可以從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寫景特色。王維《田園樂》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句詩,紅綠相映,色彩分明,讓人聯(lián)想到一夜春雨過后鮮艷的桃花盛開,碧綠的柳絲籠罩在若有若無的水煙之中的迷人景象?!凹t”“綠”兩種色彩在鑒賞時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賞析詩歌抓表示顏色的詞語,分析繪形繪色的畫面美,寫景的特色就突出了。“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xiàn)實。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xiàn)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lián)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借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fā)某種感情寄托某種情懷,或借助想象或回憶來寫現(xiàn)實的境遇和況味。同學們在鑒賞時要注意詩中哪是實、哪是虛,以及詩人著意要表現(xiàn)的是實還是虛。弄清了這幾點才能準確把握它們的關系。如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天山”,詩中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jié)到了。傍晚,戰(zhàn)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zhàn)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xiāng)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五、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lián)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lián)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八蝮椅獭痹诋嬅嫔巷@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shù)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六、時空角度時間上,一天當中時光或一年當中時光的變化。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遠近、高低、上下、內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蘇軾《鷓鴣天》,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傲謹嗌矫髦耠[墻,亂蟬衰草小池塘”先寫遠處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隱墻頭,小池塘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順序是寫景詩句鑒賞的一個角度。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七、主客觀角度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