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tǒng)基本組成概述_第1頁
神經系統(tǒng)基本組成概述_第2頁
神經系統(tǒng)基本組成概述_第3頁
神經系統(tǒng)基本組成概述_第4頁
神經系統(tǒng)基本組成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概述神經生物學研究室高小青神經科學基礎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BrainSpinalcordNervoussystemPeripheralnervoussystem(PNS)

Centralnervoussystem(CNS)軀體神經Somaticnerve內臟神經Visceralnerve周圍神經CranialnervesSpinalnervesVisceralnerves運動(傳出)神經感覺(傳入)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內臟運動神經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

腦Brain

脊髓Spinalcord

周圍神經Peripheralnerve

端腦Telencephalon間腦Diencephalon小腦Cerebellum腦干Brainstem

--中腦Midbrain--腦橋pons--延髓Medullaoblongata

端腦間腦小腦中腦腦橋延髓組成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一)位置椎管內上端下端成人--平對L1下緣新生兒--平對L3下緣一、脊髓的位置與外形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有兩個膨大頸膨大cervicalenlar-gment--位于C5-T1節(jié)段--相當于發(fā)出臂叢(分布于上肢)的部位腰骶膨大lumbosacralenlargment--位于L2-S3節(jié)段--相當于發(fā)出腰骶叢(分布于下肢)的部位(二)脊髓的外形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①脊髓圓錐

Conusmedullaris②終絲Filumterminale--是從脊髓圓錐向下延續(xù)的一條細絲,末端附著于尾骨背面--由軟脊膜構成,不含神經組織;在S2以下有硬脊膜包裹脊髓下端2個結構脊髓圓錐終絲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前正中裂(1條)

anteriormedianfissure后正中溝(1條)

posteriormediansulcus前外側溝(1對)

anterolateralsulcus--有脊神經前根的根絲附著后外側溝(1對)

posteriolateralsulcus--有脊神經后根的根絲附著脊髓表面有6條溝、裂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馬尾Caudaequina組成:腰、骶、尾神經的前、后根在出相應的椎間孔之前,有一長段在椎管內垂直下降,這些神經根圍繞終絲組成馬尾臨床意義——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間)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中腦腦橋延髓二、腦(一)腦干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腦干腹面觀1.延髓Medullaoblongata①分界標志上端--借延髓腦橋溝與腦橋分界下端--以枕骨大孔與脊髓分界②特點--脊髓所有的溝裂均延伸至延髓延髓腦橋溝前正中裂前外側溝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③主要結構錐體Pyramid錐體交叉Decussationofpyramid橄欖Olive(藏下橄欖核)④附著的腦神經Ⅸ、Ⅹ、Ⅺ(橄欖后溝)Ⅻ(錐體與橄欖之間)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2.腦橋Pons①主要結構腦橋基底部小腦中腳基底溝②有4對腦神經附著延髓腦橋溝內(自內側向外側)——Ⅵ、Ⅶ、Ⅷ腦橋基底部與小腦中腳交界處——Ⅴ

腦橋基底部小腦中腳基底溝ⅤⅥ、Ⅶ、Ⅷ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①主要結構大腦腳腳間窩后穿質

②動眼神經根自大腦腳內側出腦3.中腦Midbrain大腦腳腳間窩后穿質Ⅲ根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腦干背面觀上部構成菱形窩的下半以髓紋同腦橋背面分界下部--形似脊髓--主要結構有薄束結節(jié)、楔束結節(jié)小腦下腳

延髓構成菱形窩的上半窩的上外側為小腦上腳

腦橋薄束結節(jié)楔束結節(jié)小腦下腳小腦上腳延髓上部背面髓紋腦橋背面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①主要結構---兩對隆起上丘--為視覺反射中樞--借上丘臂連外側膝狀體下丘--為聽覺反射中樞--借下丘臂連內側膝狀體②有滑車神經附著--自下丘下方出腦--是唯一自腦干背面出腦的神經

中腦上丘下丘滑車神經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第四腦室Fourthventricle

1.位置--腦橋、延髓與小腦之間2.頂朝向小腦構成前部---小腦上腳+上髓帆后部--下髓帆+第四腦室脈絡組織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由上皮性的室管膜、軟腦膜及表面的血管構成。其部分血管反復分支成叢,夾帶軟腦膜、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形成第四腦室脈絡叢第四腦室脈絡組織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3.交通①向上--經中腦水管→第三腦室②向下--通脊髓中央管③經脈絡組織上的第四腦室正中孔(1個)和第四腦室外側孔(1對)→蛛網膜下隙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4.第4腦室底——菱形窩rhomboidfossa腦橋背面延髓背面上部--兩者以髓紋分界①構成上外側界--小腦上腳下外側界--薄束結節(jié)--楔束結節(jié)--小腦下腳②境界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③主要結構正中溝界溝內側隆起前庭區(qū)--深面有前庭神經核聽結節(jié)--深面有蝸神經背核面神經丘--深藏展神經核、面神經膝舌下神經三角--深面有舌下神經核迷走神經三角--深面有迷走神經背核正中溝界溝內側隆起面神經丘前庭區(qū)聽結節(jié)舌下神經三角迷走神經三角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1.位置顱后窩腦橋與延髓背面枕葉與小腦幕下方2.外形①分部小腦半球--為兩側膨大部小腦蚓--為中間狹窄部(二)小腦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②兩面1)上面較平坦前、后緣凹陷稱小腦前、后切跡2)下面隆凸(但中部凹陷)主要結構小腦扁桃體小結、蚓垂、蚓錐體蚓結節(jié)絨球絨球腳小腦上面

小腦下面小腦扁桃體小結蚓垂蚓錐體蚓結節(jié)絨球絨球腳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④小腦的分葉1)絨球小結葉又稱原小腦、前庭小腦2)前葉位于原裂之前又稱舊小腦、脊髓小腦3)后葉位于原裂之后又稱新小腦、大腦小腦后外側裂③主要的小腦裂原裂primaryfissure后外側裂--位于小腦下面,絨球與后葉之間原裂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為埋于髓質內的4對灰質團塊,自內側→外側分別是頂核fastigialnucleus球狀核globosenucleus栓狀核emboliformnucleus齒狀核dentatenucleus3.小腦的內部結構①小腦皮質cerebellarcortex②小腦核cerebellarnuclei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③小腦髓質cerebellarmedulla

①小腦上腳

superiorcerebellarpeduncle(結合臂)--主要與中腦聯(lián)系②小腦中腳

middlecerebellarpeduncle(腦橋臂)--主要與腦橋聯(lián)系③小腦下腳

inferiorcerebellarpeduncle(繩狀體)--主要與延髓聯(lián)系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間腦位于端腦與中腦之間大部分被大腦半球遮蓋,僅腹側部露出一小部分分為5部(三)間腦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是兩塊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前部:狹窄稱丘腦前結節(jié)后部:膨大稱丘腦枕借下丘腦溝與下丘腦分界背側丘腦1、背側丘腦Dorsalthalamus丘腦前結節(jié)丘腦枕下丘腦溝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位置:丘腦枕后下方組成:包括兩對隆起特點:屬特異性中繼核2、后丘腦Metathalamus①內側膝狀體

medialgeniculatebody--接受來自下丘臂的聽覺纖維--發(fā)出纖維組成聽輻射投射至大腦皮質聽覺中樞內側膝狀體外側膝狀體下丘臂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接受視束的傳入纖維--發(fā)出纖維組成視輻射投射至大腦皮質視覺中樞②外側膝狀體Lateralgeniculatebody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位于第3腦室頂周圍組成:丘腦髓紋、韁三角、韁連合、松果體等3、上丘腦Epithalamus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4、底丘腦Subthalamus位置--間腦與中腦被蓋的移行區(qū)功能--含底丘腦核,與紋狀體關系密切,屬錐體外系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位置--背側丘腦下方組成視交叉灰結節(jié)--向下連漏斗,漏斗下端連垂體乳頭體5、下丘腦Hypothalamus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1、端腦的外形與分葉①有隆起的回gyrus和凹陷的溝sulcus回溝(四)端腦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

②有2個裂隙——大腦縱裂與大腦橫裂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

③大腦半球有3個面上外側面下面(底面)內側面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④大腦半球有3條恒定的溝中央溝centralsulcus外側溝lateralsulcus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sucus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⑤大腦半球分為額、頂、枕、顳、島5葉島葉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海馬

Hippocampus是齒狀回外側、側腦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隆起海馬結構=海馬+齒狀回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2、端腦的內部結構①側腦室

Lateralventricle位置、內容大腦半球內左、右各一含腦脊液分部前角(額葉內)中央部(頂葉內)后角(枕葉內)下角(顳葉內)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4.

側腦室脈絡叢--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內交通:經室間孔通第3腦室室間孔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②基底核

basalnuclei因位置靠近腦底而得名包括4對核團尾狀核;豆狀核——合稱為紋狀體corpusstriatum屏狀核;杏仁體

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呈“C”形分為頭、體、尾3部居背側丘腦背外側與側腦室相鄰1)尾狀核Caudatenucleus尾狀核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2)豆狀核Lentiformnucleus位于島葉深面在水平切面上呈三角形被2個白質板分為3部內側兩部稱蒼白球---稱舊紋狀體globuspallidus外側部稱殼putamen--與尾狀核合稱新紋狀體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3)屏狀核claustrum---為島葉與豆狀核之間的薄層灰質,功能不明4)杏仁體---位于海馬旁回鉤深面,連尾狀核尾,參與組成邊緣系統(tǒng)本文檔共50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二\4點17分3、大腦半球的髓質①聯(lián)絡纖維

associationfibers概念是聯(lián)系同側大腦半球各部皮質(葉與葉、回與回之間)的纖維主要聯(lián)絡纖維上縱束(額-頂-枕-顳葉)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