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知識點總結(jié)-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1頁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知識點總結(jié)-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2頁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知識點總結(jié)-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3頁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知識點總結(jié)-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4頁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知識點總結(jié)-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4首-知識點總結(jié)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①式微

【勞役者的悲歌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對統(tǒng)治者的滿腔憤懣背棄暴政

的決心】

《邢風?式微》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近現(xiàn)

代學者多認為此詩是苦于勞役的人發(fā)出的怨詞,表達了服役之人遭受統(tǒng)治者的壓

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歸的怨憤。全詩采用設(shè)問等修辭手法,情

感表達宛轉(zhuǎn)而富有情致,重章?lián)Q字,韻律和諧,用詞精巧,兼有長短的句式,節(jié)

奏短促,情調(diào)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背棄暴政的決心。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那風?式微》的主旨,近現(xiàn)代學者多認為這是人民苦于勞役,對國君

發(fā)出的怨詞?!睹娦颉氛f是黎侯為狄所逐,流亡于衛(wèi),其臣作此勸他歸國。劉

向《列女傳?貞順篇》說是衛(wèi)侯之女嫁黎國莊公,卻不為其所納,有人勸以歸,

她則“終執(zhí)貞一,不違婦道,以俟君命”,并賦此詩以明志。

【原文賞析】

式微,式微!胡不歸(3)?微君之故(4),胡為乎中露(5)!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⑹,胡為乎泥中![1]

⑴那(bei)風:《詩經(jīng)》“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九首。那,周朝國名,

在今河南湯陰南。

⑵式:作語助詞。微:幽暗。這里指天將黑。

⑶胡: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故:事,事情。

(5)乎:于,在。中露:露中。倒文以協(xié)韻。

⑹躬:身體。一說通“窮”,困窮。[2-3][4]

翻譯: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

中!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

中!

【賞析】

《鄴風?式微》詩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的最問句起調(diào),緊

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yǎng)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

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

他們對統(tǒng)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設(shè)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

微,式微,胡不歸”,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shè)問。詩人遭

受統(tǒng)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

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

的設(shè)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zhuǎn)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

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全詩共二章十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lián)Q韻,

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jié)奏短促,情調(diào)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

及他們?nèi)找嬖鰪姷谋硹壉┱臎Q心。從此詩所用韻腳分析,前章用微韻、魚韻,

后章為微韻、侵韻,這些韻部都較適合表達哀遠沉痛的情緒。詩人的隨情用韻,

使詩情借著韻腳所體現(xiàn)的感情基調(diào)獲得了充分的強調(diào)。

1.這首詩主要敘寫了什么內(nèi)容?

受奴役者遭受統(tǒng)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

言。--勞役者的悲歌

2.請分別解釋“式微”與“微君之故”中“微”的意思。

“式微”中,昏暗,天黑?!拔⒕省敝?,非,(如果)不是。

3.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結(jié)合詩

意簡要分析。

設(shè)問。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不是有疑而問,而是故意設(shè)問,

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shè)問方式,使詩篇顯得宛轉(zhuǎn)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

注意,達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4.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tǒng)治者的滿腔憤懣之情。

【文中解讀】

日落天黑,還在露水中泥地里勞作,怎能沒有怨言呢?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

歌,以詠嘆的方式、質(zhì)問的語氣,直抒胸臆,堪稱“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的經(jīng)典之作。全詩在反復(fù)中強化,在疊加中升華,表情達意,痛快淋漓。閱讀時

要注意體味《詩經(jīng)》中那種常見的風致:內(nèi)容極其單純,以重章疊句營造特別的

氛圍,抒發(fā)質(zhì)樸率真的情感。

②子衿

【優(yōu)美情歌相思之情倒敘手法心理描寫夸張修辭】

《鄭風?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此詩描寫

抒情主人公思念其心上人,相約在城樓見面,但久等不至,望眼欲穿,埋怨心上

人不來赴約,更怪他不捎信來,于是唱出“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無限情思。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抒情主人公相思的心理

活動,惟妙惟肖,意境幽美,是一首難得的優(yōu)美情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相

思之情的經(jīng)典作品。《鄭風?子衿》的心理描寫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有較大影響。心

理描寫手法,在后世文壇已發(fā)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此詩已開其先。

這是一首古老的戀歌,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女主人公在詩中

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即對心上人的思念。鮮明地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所具有

的獨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實質(zhì)。

鄭風⑴?子衿⑵

青青子衿⑶,悠悠我心(4)??v我不往(5),子寧不嗣音⑹?

青青子佩⑺,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⑻,在城闕兮⑼。一日不見,如三月兮![1]

⑴鄭風:《詩經(jīng)》“十五國風”之一,今存二十一篇。⑵子衿:周代讀書人

的服裝。子,男子的美稱,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領(lǐng)。⑶青:黑色。古

代青指黑顏色。⑷悠悠:憂思不斷的樣子。⑸縱:縱然,即使。⑹寧(ning):

豈,難道。嗣(si)音:寄傳音訊。嗣,通“貽”,一作“詒”,寄的意思。

⑺佩:這里指系佩玉的綬帶。⑻挑兮達(ta)兮:獨自走來走去的樣子。挑,

也作“佻”。

⑼城闕(qu&):城門兩邊的觀樓。[2-3][4][5][6]

翻譯:青青的是你的衣領(lǐng),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

不把音信傳?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v然我不曾去找你,難道你不能主

動來?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的城樓上。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

樣長!

【整體賞析】

《鄭風?子衿》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

法。

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扒嗲嘧玉啤?,“青青子佩”,是以戀人

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

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

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zhuǎn)化為惆悵與幽怨。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

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

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前。

這種藝術(shù)效果的獲得,在于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xiàn)這個

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

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訊、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tài),

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nèi)心獨自,則通過夸張修辭技巧,

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可謂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

《鄭風?子衿》是《詩經(jīng)》眾多情愛詩歌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鮮明

地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實質(zhì),女

主人公在詩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即對情人的思念。這在《詩經(jīng)》以后的歷代

文學作品中是少見的。

1.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望穿秋水卻不見人影,濃濃的愛意不由

轉(zhuǎn)化為惆悵與幽怨。

2.“悠悠”一詞用得精妙,請結(jié)合全詩品析妙在何處。

悠悠表示深思的樣子,寫出了主人公思念的綿長;悠悠又是疊詞,讀起來音

韻和諧、朗朗上口。

3.“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獨白。請從修辭的角度對這

兩句詩作簡要賞析。

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女主人公與戀人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

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從而表達了女主人公對戀人的思念之切。

4.這是一首古老的戀歌,請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①詩歌前兩節(jié)運用了心理描寫,以假設(shè)的語氣對男子失約的原因進行猜測,

以強烈的反問表達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卻不能見到的惆悵失落心理,愛之深、責之

切,躍然紙上。

②最后一節(jié)“挑兮達兮”運用動作描寫,寫出了女子城門徘徊、張望的行為,

表達了她對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文中解讀】

她癡迷地思念心中的戀人,那青綠的衣領(lǐng)、佩玉的綬帶讓她沉醉。約會不遇,

失落惆悵,不可遏止。愛之既深,責之必切。對于他的失約,她也許想到種種原

因,但無論如何難以諒解。兩句“縱我不往”,以假設(shè)的語氣、讓步的姿態(tài),做

出了強烈的反問。然而,她到底還是無可奈何,只好一個人徘徊城頭,抒發(fā)她那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慨。這是一首古老的戀歌,跌宕起伏,纏綿俳惻,

婉轉(zhuǎn)動人,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歲月,讀來仍能產(chǎn)生共鳴。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境界壯闊、勸勉寬慰、真摯友情、樂觀豁達惜別之情高遠的志向、豁達的

情趣、曠達的胸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學家王勃的詩作。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

別之時悲哀。首聯(lián)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fā)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

嚴整對仗;頷聯(lián)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diào)相承,以實轉(zhuǎn)虛,文情

跌宕;頸聯(lián)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

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xù)勸勉、叮嚀朋友,

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

世經(jīng)典,雖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婢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

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

初應(yīng)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

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并稱“初唐四杰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

改變當時''爭構(gòu)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其詩偏于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shù)抒

發(fā)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于華艷。

其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創(chuàng)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長安時期。''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

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全詩理解】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

通,意境曠達,一掃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和悲苦纏綿之態(tài),音調(diào)明快爽朗,

語言清新高遠,內(nèi)容獨樹碑石,體現(xiàn)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

懷。整首詩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表現(xiàn)了詩人

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

【詩文賞析】

①城闕輔三秦⑵,風煙望五津⑶?!揪辰鐗验焹傻匦问斤L貌隱含送

別夸張手法】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一作“蜀川

⑵城闕(quG):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輔

三秦:一作“俯西秦”。輔,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wèi)。三秦,泛指長安城附近的

關(guān)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guān)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guān)中分為三區(qū),

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以三秦

作保護。

⑶風煙:意為在風煙迷茫之中。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

江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翻譯:三秦之地護衛(wèi)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蜀州。

賞析:首聯(lián)對仗嚴整。詩從送別的地點落筆,“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詩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偉的長安城為遼闊的三秦之地所拱衛(wèi),向遠處眺望,

在風煙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點出杜少府要赴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

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fā)生了聯(lián)系。詩的開頭不說離

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

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的

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運用夸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的境界,與一

般送別詩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酒盞不相同。首聯(lián)屬“工對”中的“地名

對”,極為壯闊,極為精整。

思考:首聯(lián)描寫了那些景物?第一句與第二句描寫景物特點上有什么不同?

城闕三秦風煙五津。

一近一遠,一明一暗,對比強烈,構(gòu)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用

“風煙”來修飾“五津”顯示杜少府任所的卑濕荒遠,上任路途的艱險。流露對

朋友的關(guān)切。

思考:詩歌首聯(lián)寫景有什么作用?

首聯(lián)寫長安和“五津”的景象,點明了送別和朋友將往的地點,作者遠眺五

津的視線為風煙所遮擋,暗含有傷別之意,為后面寫送別做了鋪墊。

②與君離別意⑷,同是宦游人⑸?!疽酪涝拕e,相互勸勉點名離別必然感

情一致處境一致】

⑷君:對人的尊稱,相當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an)游:出外做官。

拓展鏈接:王勃此時的職位是“沛府修撰”,這只不過是寄人籬下的御用文

人,并沒有實際權(quán)力。杜少府是被外放到蜀州做縣尉,這在當時對于一個有才氣、

有抱負的文人來說是很不屑的。

翻譯:與您分別有許多感想,因為我們都是離家做官的人。

賞析:頷聯(lián)以散句上承,句法起了變化,表現(xiàn)方法也由寫景改為抒情,以實

轉(zhuǎn)虛,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是說彼此離別的意味同樣都有游

宦人的情意。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

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這里,詩人安排了兩個聯(lián)結(jié)紐帶:感情的一致(與君離別意)

和處境的一致(同是宦游人),將自己的杜少府的心貼近了,也將遠隔千里的距

離縮短了。這兩句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

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使此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天變化,不可端

睨。

黑考:頷聯(lián)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頷聯(lián)寫的是什么?勸勉朋友什么?

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情懷?

宦游人: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從正面寫離情而轉(zhuǎn)為勸勉。勸勉朋友不要悲

傷,體現(xiàn)詩人豁達、樂觀的情懷。

③海內(nèi)存知己(6),天涯若比鄰⑺。【千古絕唱,樂觀豁達】

⑹海內(nèi):四海之內(nèi),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中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

下為四海之內(nèi)。

⑺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并鄰,近鄰。

拓展鏈接:這兩句話化用了曹植的《送白馬王彪》中的詩句“丈夫志四海,

萬里猶比鄰。”

翻譯:四海之內(nèi)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同近鄰一樣。

賞析:頸聯(lián)兩句,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

境界從狹小轉(zhuǎn)為宏大,情調(diào)從凄惻轉(zhuǎn)為豪邁?!昂?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運用

夸張的手法,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nèi),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

居一樣,表現(xiàn)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

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

的不朽名句。這一聯(lián)上下句是因果關(guān)系,十字一意,應(yīng)作一句讀,宋人稱之為“流

水對“,藝術(shù)性極高。盡管它們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的詩句中化出,但是顯

得更加精簡、明快,富有節(jié)奏感。

思考:如何理解頸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千古名句?

只要四海之內(nèi)還有一個知己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

既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豁達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

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

句。

④無為在歧路⑻,兒女共沾巾⑼?!景Ф粋?,幽默勸慰,尾聯(lián)點主題】

⑻無為:無須、不必。歧(qi)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⑼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翻譯:所以我們不需要在岔路分手之時,仿效那些青年男女流淚惜別。

賞析: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以勸慰杜少府作結(jié)。詩的前六句意境闊大,

情調(diào)開朗,感情深厚,因此結(jié)尾處寫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樣的詩句,

實在是水到渠成,完全掃除了送別詩“流淚”“傷感”的余習,一反離愁別恨的

常調(diào)。“在歧路”三字點出題面上的“送字。這是詩人臨別時對朋友的叮嚀,也

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痹诮Y(jié)構(gòu)上緊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

終止。

這首詩從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看,算是一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表明

了王勃在唐代新體詩形成階段所作出的努力。全詩抒發(fā)對友人的真情實感,從胸

臆中流出,沒有絲毫宮廷式的贊美和矯飾,脫凈了宮廷詩的格調(diào),為初唐詩壇的

改革倡導(dǎo)剛健詩風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思考:如何理解尾聯(lián)“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互勉,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濕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

然面對。足見情深意長,同時,全詩氣氛變悲涼為豪放。

【送別古詩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一唐?李白《贈汪倫》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端驮拱参鳌?/p>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一高適《別董大二首》

【文中解讀】

朋友離京赴任,即將遠隔萬水千山,離愁別恨在所難免。這首詩卻拋開了傷

感的情緒,唱出了一曲高亢噴亮的別離之歌。詩人著一“望”字,即把目光從鎮(zhèn)

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風煙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滿深情厚意。他安慰朋友不要

憂慮,在朝在野,“同是宦游人真摯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間的阻隔,消除孤獨

的苦悶。青春年少,當奮發(fā)有為,怎么會面臨“歧路”泣下沾巾呢?古人的送別

詩多給人悲戚之感,這首詩卻一掃離別的千古愁云,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海

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歷代傳唱的名句。

④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景色波瀾壯闊抒情含蓄委婉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負希望得到張

丞相舉薦】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

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

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

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政治熱

情和希望。全詩以望洞庭湖起興,由''欲濟無舟楫”過渡,對于本來是藉以表意

的洞庭湖,進行了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xiàn)出八百里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

景觀,取得撼人心魄的藝術(shù)效果,使此詩實際上成為山水杰作。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今湖北襄

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

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著詩二

百余首。年四十,游長安,應(yīng)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

為之擱筆。后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游歷東南各地。詩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

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

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

卷。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孟浩然投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

當時孟浩然西游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

忘年之交。后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

九齡的引薦、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

那干謁的痕跡。

【詩文解析】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

政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yīng)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

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①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窘淮鷷r間景象闊大】所望之景:

波瀾壯闊

⑴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

宗時宰相。

⑵湖:此指洞庭湖。

⑶涵虛: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高空。

混太清:與天混為一體。太清,指天空。

翻譯:八月湖水上漲,幾乎與岸齊平,湖水與天空渾然一體。

賞析: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

象是闊大的?!昂摗?,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盎臁弊中蜗筚N切

的描摹了湖水水勢浩淼與天相接的恢弘氣勢。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寫得洞庭

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

河流。

1.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漲,圓圓滿滿,與岸齊平;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水

天一色,渾然一體。景象極其壯闊。

②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居蛇h及近續(xù)寫廣闊充滿活力】

⑷氣蒸:一作“氣吞”。云夢澤:古代云夢澤分為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

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⑸撼:搖動。一作“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翻譯:云夢澤水汽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

賞析: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

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

澤的名稱,據(jù)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西南風起時,

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與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被稱為描寫

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

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2.賞析頷聯(lián)“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①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湖上水氣蒸騰吞沒云夢澤、波濤洶涌搖撼岳

陽城的畫面,表現(xiàn)了洞庭湖景象的壯觀和氣勢的雄偉。

②“蒸”,蒸騰,“撼”,搖動,兩個動詞生動準確、傳神地寫出了洞庭湖

上水汽蒸騰、波濤洶涌的畫面,表現(xiàn)了洞庭湖景象的壯觀和氣勢的雄偉。

③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湖上水汽蒸騰、波濤洶涌的壯觀景象和磅礴(雄

偉)氣勢,結(jié)構(gòu)工整,音韻和諧,凝煉嚴謹,富有表現(xiàn)力。

3.用兩個四字短語概括洞庭湖的特點,并簡要說明景物描寫在詩中的作用。

特點:煙波浩淼、氣勢雄偉。

作用:用了比興手法,由洞庭湖廣大無邊,引出希望張丞相援引的心情。

③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巨D(zhuǎn)入抒情表白心事予以引薦】所

抒之情:含蓄委婉

(6)“欲濟”句:想渡湖而沒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濟,渡。楫(j1),

劃船用具,船槳,這里也是借指船。

⑺“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閑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閑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翻譯:(我)想渡船卻沒有船只,閑居在家,因有負太平盛世而感到慚愧。

賞析:五六兩句轉(zhuǎn)入抒情?!坝麧鸁o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

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

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岸司?/p>

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

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

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對方

予以引薦。

【一語雙關(guān)】:“舟楫”是渡江的工具,同時也是喻指“引薦的人”或“出

仕的途徑”,可謂一語雙關(guān)。此句既言無舟渡湖,又說無路仕進。

④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景涤髟竿释麕椭?/p>

⑻坐觀:一作“徒憐”。者:一作“叟”。

(9)空:一作“徒”。羨魚:語出《淮南子?說林訓(xùn)》:“臨河而羨魚,不如

歸家織網(wǎng)?!?/p>

翻譯:閑坐觀看別人臨河垂釣,只能白白地產(chǎn)生羨魚之情了。

賞析:最后兩句,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

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chǎn)生羨慕之情?!按贯炚摺卑抵?/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