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fā)展_第1頁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fā)展_第2頁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fā)展_第3頁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fā)展_第4頁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展

教學內容一、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的演變〔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三、中國封建社會書院的開展(一)書院的特質(二)書院開展的歷程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一〕基督教對學校教育的控制〔二〕封建領主的世俗教育〔三〕中世紀大學的建立和開展〔四〕市民階層的教育第三章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展一、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的演變朝代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秦1、“崇法尚刑”的國策2、“五同”的實施①書同文——統一文字,②車同軌,③行同倫——推進社會教化,④地同域,⑤言同一——廢黜百家、焚書坑儒、3、“禁游宦”4、禁私學①“三老”掌教化②以吏為師制度③重視啟蒙教育④學室教育以法為教耕戰(zhàn)取士制度一、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的演變秦代文教政策對后世教育的影響:1、其文教政策中專制主義的內核,均為后世君王不同程度地加以承襲。如漢武帝的罷黜百家,隋唐的重振儒術,宋明時期對理學的崇尚等等。都可視為秦文教政策的幽靈的閃現。2、“以吏為師〞、坑殺儒生的歷史陰影,使局部知識分子主體意識缺失,道德淪喪,扮演著雙重人格,使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受制于權勢,從而影響了教育自身的健康開展。一、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的演變朝代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漢一、從崇尚黃老之術到獨尊儒術1、黃老之術(①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②允許開辦私學、③廢除“挾書律”)2、董仲舒的“天人三策”3、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潮二、從重“今文經學”到重“古文經學”三、從重“軍功”到重“治術”的選士制度1、論功封賞、2、察舉制3、儒學教育成為入仕坦途1、太學是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是古代的大學。2、設五經博士。3、專門為皇室貴戚子弟舉辦的宮邸學(廣義還包括宮廷教育)4、從事書法詩賦教學的專門學校——鴻都門學按地方行政建制——郡(包括同級的王國)、縣(包括同級的道、邑、侯國)以及鄉(xiāng)、聚(村落)設立。察舉制度-------(推舉孝廉之士為官)一、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的演變朝代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三國兩晉南北朝1、由獨尊儒術的單一格局走向了儒、佛、玄、道并存的局面。2、佛學的中國化3、玄學的興起,它以研究《周易》、《老子》、《莊子》為主,用道家的觀點來解說儒家典籍,著重探討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本性之學4、民族融合,少數民族的漢化1、太學的逐漸恢復及平民化2、西晉國子學的創(chuàng)立,逐漸取代了太學的地位。封建官學逐步走向等級化、多樣化。北魏的地方教育不再是視季節(jié)而變更的臨時性活動,而是常設的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郡國學校都冠以“太學”的名稱,郡國太學編制正規(guī),師生定額,地方學制的確立加強了地方教育與中央教育的聯系)。唯才是舉九品中正制一、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的演變朝代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隋唐1、重振儒學,2、以儒為主、兼容佛、道1、貴胄性質(崇文館——隸屬東宮、弘文館——隸屬門下省、國子學隸屬國子監(jiān))2、普通性質(太學、四門學、廣文館,均隸屬國子監(jiān))3、??菩再|(律學、書學、算學均隸屬國子監(jiān),醫(yī)學隸屬太醫(yī)署,崇玄學隸屬祠部)4、小學性質——小學隸屬秘書省1、直系——府學——州學——縣學——市鎮(zhèn)學(隸屬各級政府)2、旁系a府醫(yī)學——州醫(yī)學(隸屬太醫(yī)署)b府崇玄學——州崇玄學(隸屬祠部)科舉取士一、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的演變朝代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宋1、“重文抑武”的國策2、儒學為主,佛學輔之

3、重視科舉,重用士人4、三次興學,廣設學校。均失敗。5、中央官學具有多重性、交叉性和突出專業(yè)性的特點6、中央教育行政部門仍然具有教學與管理合一的結構性特點。由3個部分組成:一是國子監(jiān)系統的學校,包括太學、律學、武學、廣文館、四門學和小學;國子監(jiān)作為宋代的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二是政府專職部門所屬的??茖W校,包括天文學、算學、醫(yī)學、畫學、書學和道學;三是大宗正司所屬的宗室教育系統,包括宗學、諸王宮小學等等。此外還有直屬朝廷的東宮教育系統。1、經過三次興學,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學校網。但還沒有形成專門的行政管理系統,雖由于提舉學事司的出現,使地方政府開始履行教育督導職能,但地方學校仍然歸一般的行政官員管轄,還沒有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中央政府對于地方教育干預的方法主要是科舉、頒布法令監(jiān)督和任免學官等。2、學田成為地方教育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婆e取士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一、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的演變朝代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元1、高壓暴政、民族、地域等級制2、尊孔崇儒,以文治國3、尊用漢法,推崇理學1、元代學校的規(guī)制籠統、粗放,學校體系雖例沿前制,然而隸屬關于及管理渠道多有交叉及混亂之處。2、三種國子監(jiān)統于集賢院。集賢院可以認作中央教育行政管理的最高機構。2、官學總體萎縮。3、蒙古族、色目人專門官學在中央官學中占主導地位。4、國子學教學與管理始創(chuàng)了伴讀生制和升齋積分制。總體水平較低,元代更多地參照了金代辦學的模式,主要分為3種類型,一為傳統的儒學,二為蒙古字學,三為科技教育機構,主要有醫(yī)學和陰陽學。上述各類學校號稱“四學”。人才的選用主要通過3個途徑:怯(竊)薛入官,吏員出職和科舉考試。一、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的演變朝代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明專制的文教政策1、廣設學校,培育人才2、重視科舉,選拔人才3、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文化專制推崇程朱,刪節(jié)《孟子》嚴格管理學校,禁止學生議政大興文字獄初盛長衰的官學主管教育事業(yè)的最高行政機構為“禮部”。“國子監(jiān)”與“太學”在指稱的對象上完全一致。國學和地方儒學教育最直接的目標都是為國家培養(yǎng)未來的官僚。把培養(yǎng)官員作為學校教育的唯一目標,不符合教育的精神。國子監(jiān)、宗學、武學1、儒學。地方儒學與國學教育規(guī)模之間不協調。因受辦學目標的限制,地方儒學能夠為學生提供的政治出路只有科舉和歲貢。因國學學生出路的壅滯而導致地方儒學學生的積壓。2、專門學校,包括武學、醫(yī)學和陰陽學。3、社學。1、科舉必由學校

2、僵化的科舉考試童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一、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的演變朝代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地方官學選士制度清極端專制的文教政策1、崇尚儒家經術,提倡程朱理學2、廣興學校,嚴訂學規(guī)3、軟硬兼施,加強控制尊孔重儒,懷柔名士思想控制與文字獄空疏無實的官學國子監(jiān),此外還有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景山官學、咸安宮官學、算學和俄羅斯文館等。府學、州學、縣學和衛(wèi)學,統稱為儒學,此外還有社學、義學和井學等。僵化的科舉考試一、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的演變古代文教政策的總體特點①我國歷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文教政策,把其當成統治政策的組成局部。當統治者開明時,文教政策發(fā)揮了教育的社會功能,促進了社會、文化、教育與經濟的開展,官學因此繁榮。當統治者極端專制時,文教政策便流于形式。當統治者思想僵化時,文教政策就會阻礙文化、教育與經濟的開展;②原始儒家思想逐漸演變?yōu)榻y治者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而一步步走向僵化;③允許官學、私學并行開展,相互補充;始終貫穿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④如何把培養(yǎng)人才、選拔人才和儲藏人才高度統一起來的問題始終是古代文教政策的重要問題;⑤強調教育應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第三章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展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1.先秦私學A.春秋時期私學產生的社會背景a.政治上由一統到多元,王權衰落導致學?;膹U;b.生產力的迅速提高,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進一步分工提供了條件;c.西周的大學、小學“斷層〞現象明顯,世襲制度造成貴族不重教育,周朝的官學失修,造成學術下移;d.人才受到普遍重視,此價值導向使得學校生源充足;e.書寫工具〔筆、簡、帛〕的創(chuàng)造與使用,書籍和知識的積累,為私學的產生和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f.士階層的形成與開展;g.以禮為文,以戎為主;h.“禮樂之教〞被“尚武強兵〞所取代,社會崇法尚武;i.諸子百家爭鳴,皆辦私學以擴大影響。1.先秦私學B.戰(zhàn)國時期私學鼎盛私學有兩層含義:一是私家學派,二是私人教育形式。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辦私學。主要有:孟軻儒學,荀況儒學,墨家私學,道家私學,法家私學。此外,兵、名、農、陰陽、醫(yī)家等均有私學傳授。就社會影響而論,儒墨道鼎足而立。戰(zhàn)國私學的地域性明顯,如儒家在齊魯,墨家在中原,道家在荊楚,法家在三晉,但流動性、交融性也更為加強,甚至在齊國都城臨淄出現了歷時約150年〔齊桓公至秦滅齊〕的由官方出資,私家主持的世界第一個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1.先秦私學C.稷下學宮教育性質——“官私聯營〞的大學教育模式①辦學指導思想——“不治而議論〞②教師與學生的管理——來去自由,根據不同條件授以不同等級的官職稱號的方法,但訂有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③兼容并包,來去自由的管理原那么④教學和學術研究的管理——成認各學派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不受政治權力的干預,也不受行政命令的指揮。學生學無常師。⑤舉行定期集會,讓各派之間百家爭鳴,自由論辯。歷史意義①促成了諸子百家的開展、融合和分化。②顯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③創(chuàng)造了一個出色的教育典范。1.先秦私學D.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官學與私學比較〔一〕:①官學是建立在土地國有的經濟根底上,而私學建立在土地私有的經濟根底上。②官學的社會階級根底是舊貴族,私學的社會階級根底是以新興地主階級為首的包括農工商,特別是士階層等自由民反對舊貴族統治的聯盟。③官學是由國家政權機關主辦,它是集中的,“學在官府〞是其傳統,維護“學術官守〞。私學是由私家設立,它是分散的,學在四方是其特點,它促進了“學術下移〞。④官學“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的一局部,無獨立的教育組織機構,教育活動的內容也就是政治組織的活動。私學政教別離,教育從政治機構中別離出來,有獨立的組織機構,教育活動也與政治活動別離而成為獨立的活動。1.先秦私學D.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官學與私學比較〔二〕:⑤官學只為貴族效勞,少數貴族子弟壟斷了受教育的權利。私學以自由受教育為原那么,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學校向平民開放,使文化知識能向民間傳播。⑥官學“官師合一〞,教師的工作任務以官事為主,教學為輔。私學官師別離,以具有知識技能的賢能為師,教師成為社會中獨立的職業(yè),他們是專業(yè)化的腦力勞動者,以傳授知識經驗,培養(yǎng)人才作為自己謀生的途徑。⑦官學沒有思想自由,不管國學、鄉(xiāng)學都被同一種教育思想所支配。私學那么有思想自由,各家私學不必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思想,各派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使教育思想理論有較大的開展。私學是學術繁榮、百家爭鳴的搖籃。1.先秦私學D.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官學與私學比較〔三〕:⑧官學的教學內容限于“六藝〞,教育內容脫離現實生活。私學的教育內容突破傳統的“六藝〞教育,傳授各學派的政治觀點、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識、新的技能,其教育內容與大變革時期的現實生活有較密切的聯系。⑨官學有固定的教育場所和相應的根本設備,制度上比較標準化。私學不一定有固定教育場所,它以教師為中心,可以流動,設備也比較簡單,雖然制度上不夠標準,但它具有較大的靈活性。⑩官學按一定方向一定規(guī)格培養(yǎng)人才,它已趨于衰落,不能實現其培養(yǎng)維護貴族統治人才的職能。私學那么以多種目標多種規(guī)格培養(yǎng)人才,適應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為地主階級的利益效勞?!?1〕官學的辦學經費由政府下撥,私學那么自籌辦學經費。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2.秦漢私學秦代——嚴禁私學漢代——初期私學繼先秦百家爭鳴之遺風而再度興盛。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私學普遍以儒經為教學內容,但傳授法律、醫(yī)學、文學、天文歷算,圖緯以及先秦諸學術等專門知識的私學也不少見。漢代私學數量多,覆蓋范圍廣,級別、門類比較齊全;教學內容和程度也往往參差不齊,主要有進行識字和書法教育的書館〔也傳授數學常識〕和從事專經教育的經館。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3.魏晉南北朝的私學特點:a.多元化:從教育內容看有儒家、道家、佛教、科技、史學、藝術等私學。b.兼容性:有的私學大師或既是儒者又是佛家或道家,更或兼為史學家。c.靈活性:因其受政府控制較小,因此其辦學自由度比官學更大,其辦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均較靈活。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4.隋唐私學A.私學興盛的原因:a.政府支持、鼓勵私學。b.科舉允許社會普通人士參加考試。c.文化的高度繁榮,使渴求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而官學的容量有限,因而私學的開展具有廣泛的社會根底。B.私學的種類從學習形式看,分為隱居讀書、私人講學、塾學、家學、佛寺儒學5種。從學習內容看,為經學、文史、道玄、詩賦、科技5種。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5.宋代私學A.宋代私學進一步開展的主要原因a.中小地主數量增加,自耕農的生活情況有所改善,教育的對象進一步擴大。b.宋初政府無力顧及學校教育,雖設官學,但規(guī)模有限,一般士人無求學之所。c.隨著商品經濟的開展,一些民間學者以教書收取學費作為謀生之計,也是宋代私學得以維持開展的重要原因。d.宋代統治者對私學采取開明態(tài)度,只要私學遵守國家政策,不違背倫理綱常,就允許其存在和自由開展。e.私學比官學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其具有靈活性,分布廣,入學方便等優(yōu)點。5.宋代私學B.宋代私學的特點a.先衰后盛b.向蒙學和高等教育兩級轉化宋朝以前的歷代朝廷都擔負起相當的社會教養(yǎng)〔教化〕的任務,北宋初期和南宋時期,由于政府無暇顧及社會教化問題,出現了私學蒙學化的現象。私人承擔了相當的社會教養(yǎng)的任務。宋朝蒙學的開展主要表達在蒙學教材的編制上。其蒙學教材注重博學和道德啟蒙,為后世的蒙學教材確定了根本的方向。宋朝的蒙學教材多由著名的學者宗師執(zhí)筆,如司馬光、朱熹等等,他們并不因其粗淺而不屑一顧,這正反映了中國古代良好的蒙學教育傳統。宋代蒙學教材大多是南宋的作品。這類蒙學教材,或者訓械味太重,或者過于冗長不便記憶和朗誦,或義理深奧不便領會,因而不如周興嗣的?千字文?、王應麟的?三字經?和不知名作者所撰的?百家性?等蒙學教材對后世的影響廣泛。高等教育主要表達在書院的興盛。

5.宋代私學c.私學的類型

家塾或蒙館——也稱學塾、村學、私塾、學館等。這些都是設立于民間的啟蒙識字的私學。通常招收5歲以上15歲以下的兒童或少年入學就讀。塾師多由科舉落第者擔任。

結廬授徒——主要招收民間學有所成者。

收徒講學——主持者多為告老或離職歸鄉(xiāng)者。

官余教學——一邊為官,一邊給遠道而來的請業(yè)者講學。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7.明代私學----先衰后盛私學的類型a.家塾或蒙館——也稱學塾、村學、私塾、學館等。這些都是設立于民間的啟蒙識字的私學。通常招收5歲以上15歲以下的兒童或少年入學就讀。塾師多由科舉落第者擔任。b.結廬授徒——主要招收民間學有所成者。

c.收徒講學——主持者多為告老或離職歸鄉(xiāng)者。d.官余教學——一邊為官,一邊給遠道而來的請業(yè)者講學。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6.遼金元私學遼——“因俗而治〞“番漢分治〞把科舉制推向全國漢人居住區(qū)金——各級各類學校漸次設立。地方官學只辦到州一級,縣一級的學校教育聽任各縣士庶自愿辦理〔即私學〕。元——分普通私學與特殊私學兩大類普通私學從程度看,蒙學仍為主流。其根本形式為家學和私墅。從性質看,以漢語、漢文教授儒家經籍為主體。從分布地域看,少數民族及西域諸族,也逐漸有了私學。特殊私學——官扶民辦——廟學與社學廟學是設學于孔廟之中的特殊學校。社學政府以50戶為一社,每社設社長一人,立社學一所。并擇通經書者為社學教師。社長之職主要是勸課農桑,催促農戶趁時耕作。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8.清代私學----沿襲傳統A、私塾教學的分類:a.“門館〞或“家塾〞——由無業(yè)無官,未能中舉而頗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以自己家庭為私學“校舍〞,或租借館舍教學,自家便是塾師。b.“村塾〞或“族塾〞——由一村一族集資延師擇址,教授該村、該族出資家庭的兒童。c.“坐館〞或“教館〞——由富有人家出資延聘教師,在自己家中教育自家子弟或親屬子弟。B、學塾教學特點識字讀書——認字2000左右,便開始教兒童讀書。寫字訓練——習字之序,先描寫紅字,次寫映本,進而臨帖。為文作賦——教學的重點是做文章。學童在粗解字義之后,塾師便教學生作對子,為作詩賦、八股文打根底。體罰——為樹教師威嚴,學塾中規(guī)章極為嚴酷。二、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開展中國私學開展之特點:①私學的開展與社會的支持〔包括政府、家族和民俗文化的支持〕有密切的關系。政府支持——政策、物質、經費、思想支持家族支持——經費、族規(guī)、設學民俗文化——學而優(yōu)那么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②私學開展與官學呈互為消長的規(guī)律,私學開展呈現一種延綿不絕的趨勢。③私學培育了知識分子所特有的文化境界,如:隱逸傳道、廣泛游學、學術爭鳴等。④私學一直擔任著中國文化與文字的根底教育的重任,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與流傳作出了重要奉獻。⑤從私學開展中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機構———書院。⑥中國自古以來的許多名師大儒,才子名士大多是在私學中成長起來的。第三章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展三、中國封建社會書院的開展(一)書院的特質書院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教育機構。它以私人創(chuàng)辦和主持為主,程度高于私塾、義學,聚集相當數量的圖書。提倡學生自學讀書,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它對培養(yǎng)青年學子,傳播學術思想和宣揚政治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在組織管理和教育教學方面形成了許多特點,對我國社會后期的開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書院是介于官學與私學之間的教學組織形式。書院是官方認可,扶助的書院注重藏書、讀書書院自由講學,研討學術書院堅守儒理,與佛、道爭勝三、中國封建社會書院的開展〔二〕書院的開展歷程1、唐代書院的萌芽①中央政府設立的主要用作收藏、??焙驼韴D書,為朝廷修書,幫助帝王了解經典史籍的學術機構,同時書院也兼做帝王吟詩作賦的娛樂場所,如唐玄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書院。②民間設立的主要供個人讀書治學的地方。有授徒講學的活動?!捕硶旱拈_展歷程2、唐末隨著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和官學的衰敗,書院的職能全面進入了講學讀書的初級階段。3、宋朝書院進入興盛時期A.南宋書院開展到達極盛的原因:第一,畢升創(chuàng)造活字印刷術,對書院的開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南宋官學的衰落是書院勃起的直接原因。第三,理學的開展促成了南宋書院的勃起。第四,南宋科舉制度的腐敗是書院興起的重要原因。第五,佛教的影響激發(fā)了南宋書院的興起。3、宋朝書院進入興盛時期B.宋代書院的開展概況宋代書院經歷了五個階段,其中北宋二個階段,南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北宋建立到慶歷興學以前。這時除少數地方有幾所官學外,學者多聚徒講學于書院。第二階段:在1043年慶歷興學之后。書院與官學并存,由于北宋周敦頤等學者的致力,理學與書院開始結合。第三階段〔1127——1162年〕止。書院講學的帶頭人是楊時〔龜山〕。他是南宋初期洛學最有聲望的代表。他竭力反對王安石的新學,推行道學〔程氏理學〕。對南宋一百多年學術思想的開展影響很大。他曾在常州毗陵書院和無錫昆陵和東林書院講學達18年之久。第四階段:〔1163——1207年〕是宋代學術思想最繁榮的時期。這個階段通過書院講學,影響較大的帶頭人有呂祖謙、張栻、朱熹、陸九淵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朱熹。第五階段:1208年開始。理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地位由屢遭貶斥一變而為倍受推崇。書院開展到達了宋代三百年的最頂峰。3、宋朝書院進入興盛時期C.宋朝書院的教學與管理a.書院的三大任務——藏書、供祀〔孔子、書院創(chuàng)始人或學派創(chuàng)始人〕、講學b.宋代書院的管理機制第一:書院的組織與管理書院的主持人,多稱為山長,在成立之初,山長既負責書院的組織管理,也承擔主要教學工作。南宋書院較前興旺興旺,生員之增多,教學之復雜,組織管理之艱巨,非主持人一身所能勝任。于是,較大的書院逐漸健全管理組織和機構,添設了堂長協助山長的工作。后來,因管理工作量增大,書院又逐漸增設了其他的管理人員,宋末就有直學、洞正等。書院管理原那么初具民主色彩,機構簡單,專職管理人員少。

b.宋代書院的管理機制第二:書院的教學管理書院根據理學家所推崇之儒家經典規(guī)定教材和學習內容,并制定出程序,如先讀“四書〞,次讀“五經〞。書院選址——優(yōu)雅、清靜遠離市塵的安靜環(huán)境。辦學形式——①學生自學;②教師適時“升堂講說〞;③師生共同“質疑問難〞;④學友之間“互相切磋〞;⑤游覽,游歷名山大川,考察歷史名物;⑥外出訪學,參加名家會講等。

第二:書院的教學管理根本教材——“四書〞“五經〞,理學大師、名儒之著作、講義、語錄、注疏等。教學方法——以自學讀書為主,講學指導為輔。辦學方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學組織形式——分齋學習。學生管理——學規(guī)b.宋代書院的管理機制

第三:書院的學規(guī)宋代書院有較嚴格的學規(guī)。它規(guī)定了書院的培養(yǎng)目標,進德,為學的根本要求和標準,表達了書院總的教育方針。如朱熹制訂的“白鹿洞學規(guī)〞

白鹿洞學規(gu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假設夫篤行之事,那么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正。右修身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右接物之要。〞

白鹿洞學規(guī)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培養(yǎng)目標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獙W習過程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假設夫篤行之事,那么自修身已至于處事接物,亦各自要?!獙W習方法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正?!獋€人修養(yǎng)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幨路椒ㄒ阉挥?,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朔椒?/p>

3、宋朝書院進入興盛時期D.宋代著名的書院白鹿洞書院〔朱熹〕嵩陽書院〔王曾〕岳麓書院〔朱熹〕應天府書院〔曹誠〕茅山書院〔侯遺〕石鼓書院〔李士真〕上述六所書院,在宋初均曾先后受到朝廷褒獎,或賜院額,或賜書,或賜學田,甚或兼而有之,一度社會影響較大,因而稱其為著名書院。麗澤書院〔呂祖謙〕象山書院〔陸九淵〕岳麓書院以不屈的抗爭精神聞名,張栻力主抗金,王夫之抗清,梁啟超、譚嗣同革舊圖新、蔡鄂反袁、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何叔衡等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了極大的奉獻。麗澤書院同名率最高,有13個。3、宋朝書院進入興盛時期E.宋代書院的特點:第一,南宋以后書院內部結構更加完善。第二,祭祀對象開始擺脫官學的影響。第三,書院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靈活多樣。第四,書院官學化的傾向已經出現,這使得書院有了較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第五,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已經確立。第六,書院促進了南宋理學的開展和學術文化的繁榮?!捕硶旱拈_展歷程4、元朝書院的官學化A.書院官學化的手段:①控制書院主持人〔山長或洞主〕的委任權②控制書院師資延聘權③控制書院的考察稽查權④控制書院經費的使用權⑤控制生徒使用權4、元朝書院的官學化B.書院官學化的結果:第一:鼓勵私人出資建立書院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書院的開展。第二:使書院喪失了自身的特點,混淆于一般的封建官學。第三:書院的教師同時淪為不入流的下級官吏,甚至成為撫慰性的職務。第四:加強了對廣闊士儒的思想控制?!捕硶旱拈_展歷程5、明朝高壓下的書院A.明朝書院的興衰a.“科舉必由學校〞+文教專制——明初書院冷落b.朝野反對僵化的科舉,官學疏散——書院興盛c.明后期朝廷四次清理、查封書院——時興時衰5、明朝高壓下的書院B.東林書院的特點東林書院〔在今無錫〕的教學特色定期集會蕩滌凝滯——“開發(fā)性靈〞“活潑氣氛〞自由講學,密切關注社會政治——“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置疑問難——教學上提倡問難和博采眾長。東林書院既是當時重要的文化學術中心,又是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無論是在明朝還是在中國古代書院開展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捕硶旱拈_展歷程6、清代書院從寂靜到開展,最后喪失特質清代書院官學化的過程A.雍正將書院官學化的措施:第一:把書院教育的中心移到各省省會。歷代著名書院多建立于山林名勝地區(qū),朝廷難以管理,清政府決定在各省省會辦大書院,便于督撫領導。第二:明確規(guī)定督撫對書院士子的“化導〞職責,即領導地位。第三:朝廷向書院撥款從經費上控制書院。

奠定了清朝書院官學化的根底。6、清代喪失特質的書院B.乾隆推進書院官學化的措施:第一:官府掌握書院特別是省級書院的山長聘請權和學生錄取權。學校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統治者牢牢抓住這個主體成員的選擇權,進而控制了書院的教育方向。第二:規(guī)定了書院的教育內容,把八股文作為教學的重點,將書院納入科舉的軌道,改變其自由講學的傳統。第三:官府直接參與和操縱書院教學活動。⑴為書院制度規(guī)章制度;⑵督察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⑶利用官課制度,直接參與書院教學。

至此最終完成了書院官學化進程。清朝書院唯科舉制馬首是瞻。第三章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展中國古代傳統教育的特點:一、儒學在傳統教育中占主體地位第一、倫理型的教育價值觀第二、“德上藝下〞的教育內容觀第三、“內求〞、“外鑠〞的教育途徑論二、以官學、私學及書院為主體的辦學體制是傳統的辦學體制三、選士制度成為連接教育與政治的橋梁,同時也是政府對教育進行管理和控制的手段四、傳統家教與社會教化在傳統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五、古代傳統社會教化的途徑廣泛1、朝廷訓諭;2、社會教化常以學校為基地;3、鄉(xiāng)規(guī)民約;4、禮俗教化。六、傳統教育的思維方式強調整體統一、偏重直覺體驗、崇尚中庸調和、側重內傾意向第三章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展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一〕西歐中世紀〔封建制〕社會的特點:時間: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A.通過采邑制建立起來的封建割據;B.金字塔般的等級制;C.莊園遍布;D.基督教是最大的封建主。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中世紀〞這個概念其實本意是一個貶義的稱呼。西方史學界一直把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當作西方乃至人類歷史開展的源頭,認為后來的文藝復興才真正延續(xù)了希臘和羅馬的歷史開展脈絡。所以,他們把這1000多年的歷史僅僅看成是一個過渡時期。另外,由于蠻族的入侵,毀壞了一切原有的希臘和羅馬人創(chuàng)造的古代文明成果,所以,有的歷史學家又把這個時期稱為西方歷史和文化上的“黑暗時代〞。既然是“黑暗時代〞,那么就是一個文化水平很低,在人類歷史開展上沒有什么影響,只有破壞作用的時代。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神學大一統的時代,基督教不僅是歐洲社會統一的意識形態(tài)和統一的政治領導力量,而且也是統一的知識體系??茖W的命運不僅要取決于基督教會對它的評價,而且科學的生存與開展也要依附于神學這個母體。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中世紀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奠基階段第一,沒有基督教對歐洲文化的控制,就不會形成后來西方世界的思維模式和看待人與世界關系的方式,也就不會形成西方文明,即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根底之上的。第二,沒有基督教,就不會有西方古代文化的近代化進程。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的古代文化的典范。這一文化的根本價值取向是要滿足人的自然屬性?;浇贪讶说木裆?、精神需要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為把古代的人由“自然人〞的觀念開展到了人是“精神的人〞的高度奠定了根底。而人能夠憑借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與現實物質世界乃至人的肉欲世界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這是人類能力極大提高的結果。第三,基督教的?圣經?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人的本質是什么?人和世界是什么樣的關系。公平和正義思想。中世紀的所有神學家和哲學家都力圖通過自然界或自然秩序去證明上帝的存在。因此,在中世紀的神學教育中數學和邏輯學始終被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這為近代科學的開展奠定了根底。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二〕基督教對學校教育的控制P1931、僧院學?!灿址Q修道院學?!场鳉W中世紀早期基督教設立的主要教育機構。內學——培養(yǎng)僧侶〔稱自愿獻身者〕。外學——培養(yǎng)俗人。學制:10歲入學,學習年限為8-10年。教育目的:培養(yǎng)學生具有僧侶必備的三種品質:服從、貞潔、安貧。學習內容:神學和“七藝〞〔文法學、修辭學、辯證法、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學〕2、主教學?!浣M織形式和水平與僧院學校相似,學校設備較好,學科內容也較完備。3、教區(qū)學?!浇探虝V闊教民和一般世俗群眾進行宗教教育的機構。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三〕封建領主的世俗教育P1971、宮廷教育——由封建主倡導的、以宮廷為中心的封建主世俗教育。2、騎士教育——源于西歐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西歐中世紀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它開始于9世紀末,盛行于12世紀,14世紀后逐漸衰退消失。騎士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具有軍事征戰(zhàn)能力、能保衛(wèi)封建君主、具備騎士品質的封建衛(wèi)士。騎士教育的特點:a.無專設的教育機構,也沒有專職的教育人員,而是在騎士生活和社交活動中進行的。b.重視宗教道德品質和軍事征戰(zhàn)能力的訓練,無視文化知識的傳授。2、騎士教育騎士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家庭教育階段。七至八歲以前。第二階段——為侍童教育階段。七八歲的兒童被送到比自己家庭高一等級的封建主家中當侍童,接受上流社會禮儀教育和騎士的初步訓練。第三階段——為侍從教育階段。從14-15歲開始隨主人參加各種活動,照料主人的日常生活,并隨主人出征。本階段主要學習“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奕棋、吟詩。21歲時,青年人接受一系列的考驗,參加隆重的典禮,被授予騎士稱號。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四〕中世紀大學的建立和開展P1991、中世紀大學產生的背景①大學是中世紀文化知識開展和累積的結果②大學是城市開展的產物第一,大學是在行會的根底上開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開展,城市對法律等領域人才的需求第二,教會自我完善需要大學第三,學者們追求理性與自由需要大學③市民的反對,使得大學必須組織起來④古典翻譯運動與東方文化的傳播是大學誕生和生存的知識根底⑤文化復興使得知識氣氛日益濃厚,成為大學智力活動凝聚力形成的土壤

〔四〕中世紀大學的建立和開展2、中世紀大學的概況創(chuàng)立于1087年的波倫亞大學是最古老的大學。1158年得到政府成認成為中世紀著名的法律大學。1231年得到政府成認的薩萊諾大學是歐洲最早的醫(yī)科大學。1160年巴黎大學形成,它以神學和文學著稱。上述三所大學是中世紀最早且影響較大的大學,被譽為“母大學〞。1167年英國牛津大學成立。①大學的組織形式——最初具有行會的性質。領導體制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稱“學生大學〞,由學生來主管校務,負責教授的選聘和學費的數額、學期的時限和授課時數的制定,如波倫亞大學和薩萊諾大學。另一類是“先生大學〞,由教授主持校務,出任校長,如巴黎大學。

2、中世紀大學的概況②大學的特權a.居住權

b.遷校和罷教的權力

c.設立特別法庭,享有司法自治權

d.免除賦稅及服兵役的義務

e.頒發(fā)教學許可證的特權

f.大學教師的參政權凡持有大學學位證者,可以從事教師職業(yè)。

某些大學教授還享有公職特權。

如蒙特利爾大學年的法學教授在執(zhí)教30年后,可成為伯爵。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蘇格蘭大學里的教授,在國會中都有固定的席位。②大學的特權大學特權的來源:(1)教皇的訓令;(2)皇帝和國王的敕令;(3)大學特許狀。大學能得到特權的原因:1.斗爭的結果——即來自大學與教會、國王和城市的斗爭,是大學及其師生為維護自身權利而斗爭的結果。2.利用的結果——即國王或教會為了拉攏大學而向大學授予種種特權;大學那么巧妙地利用了國王與教會之間的矛盾,獲得了特權。3.大學自身的性質和作用決定——a.教會壟斷文化卻愚昧無知,貪婪墮落,需要利用大學教師為其效勞,教師所擁有的特權是僧侶特權的延伸,但大學教師所宣傳的文化和教會的宗旨又有矛盾,有斗爭。b.王權在與教會的斗爭中,需要大學的支持,而大學也在王權與教會的斗爭中尋找著平衡點。2、中世紀大學的概況③大學的教學初期成立的大學大都是單科大學,后來由于知識的普及和增進,逐漸形成由文、法、醫(yī)、神四科組成的綜合性大學。文科帶有預科的性質,課程以“七藝〞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為主;法科課程包括民法和羅馬法;醫(yī)科課程有古希臘醫(yī)師著作、阿拉伯醫(yī)學名著和臨床實習;神學課程主要是?圣經?和?名言集四編?。③大學的教學中世紀大學教學用拉丁語。教學方法是講課、復述、辯論。講課主要是教師講讀教科書,學生筆記講課內容。中世紀大學產生了西方最早的學位制度和相應的考試制度。學位分為三種?!皩W士〞——具有拉丁文的根底,修完“三藝〞,成為熟練學習者的人,具備后補教師的資格?!按T士〞、“博士〞——修完專業(yè)課程可申請。碩士和博士并無等級差異。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3、中世紀大學的特征:第一,中世紀大學具有世俗性。大學根本上不隸屬于教會,而是代表先進世俗階層的利益,以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實用人才為主,如教師、醫(yī)生、法官、政府官員。大學的性質與教會學校不同。第二,具有專業(yè)性。大學是以傳授某門專門技能為主的,是專業(yè)性的教育機構。它雖然也開設神學和“七藝〞的課程,但只是作為學習專業(yè)課程的根底。第三,具有國際性。所謂國際性指大學是跨國性的教育機構。學生和教師都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學習的內容也是世界各國的先進文明成果。與教會學校和封建主教育的地區(qū)性有明顯不同。第四,具有獨立性。大學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構成的“組合〞體,具有中世紀行會的性質,它相對地獨立于教會或封建政權,具有頒發(fā)任職資格的權力。最后,大學是屬于高等教育性質的機構。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4、中世紀大學的歷史地位與意義①是近代和現代大學的雛型,是人類文化開展的縮影和社會進步的表現。②中世紀大學打破了教會壟斷高等教育的局面,促進了世俗文化的開展,廣泛傳播了文化知識。③大學提供了知識播識研究的場所,倡導了學術研究的風氣,使學者擔負起保存、傳播、創(chuàng)造文化的工作。④大學培養(yǎng)了一大批日后成為中等學校教師的人才,造就了西方新時期的一代偉大人物。⑤中世紀大學的教學,雖是刻板的、甚至是繁瑣的,然而它畢竟動搖了傳統的盲目信仰,重視了理解能力,啟迪了辯論風氣。⑥中世紀大學的遷移、各大學之間的學術研究活動,對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四、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五〕市民階層的教育1、城市學?!?1-12世紀興起的、適合新興市民階層需要的世俗性的學校。城市當局負責學校設施的籌建、教師的選聘,兒童入學資格的審定、學費金額多少確實定。城市學校主要有:拉丁文法學?!∥脑诋敃r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學術、學校、外交、商業(yè)以及科學上的通用文字。另外,拉丁文法學校還學習處理商業(yè)事務和商業(yè)團體內的行政事務。讀寫學?!獮闈M足下層市民對一般讀寫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而設立的。教學采用本族語,內容含讀、寫、算的知識及實用學科,宗教教義也在教學內容之列。私立學?!伤饺嗽O立的初等學校,教授讀、寫、算等根底知識。教師收取學費,學校設備簡陋,無固定房舍?!菜摹呈忻耠A層的教育2、行會教育行會是西歐中世紀商人和手工業(yè)者的團體。行會教育主要是通過學徒制來進行的。通常由行會主持,制定學藝合同,規(guī)定行業(yè)技術要求和所要到達的標準。學習期限一般為7年,學成后可獨立開業(yè)。行會起初資助開辦城市學校,使行會成員的子弟得以享受較好的普通教育。后來自行籌款,聘請教師,結合行業(yè)的技術特點,建立了帶有職業(yè)教育性質的學校,即行會學校〔又譯“基爾特學校〞〕。中國古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比較中國古代書院1、成立的背景——社會動亂、官學衰微是私學書院興起的原因。士階層是書院建立和穩(wěn)固的根底。五千年不斷的文化是書院的文化根底,佛學、道教對書院有重要影響。2、書院大多項選擇擇在遠離世俗與政治勢力羈絆的山林鄉(xiāng)野建立。3、自主辦學,促進教育的社會化。書院自成立初就開始了官學化和反官學化的進程。歐洲中世紀大學1、成立的背景——歐洲中世紀大學是城市開展的產物。市民階級的不斷壯大是中世紀大學建立與穩(wěn)固的根底。東西文化交流是中世紀大學開展的文化根底。2、歐洲中世紀大學選擇在城市中心。3、中世紀大學,在市民爭取自治的同時,亦在與教會、王權斗爭中獲得自治權。中國古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比較中國古代書院4、開放辦學、自由講學為學校興盛奠定學術根底。書院具有講學、藏書與祭祀三大功能。5、書院為學術流派與思潮的發(fā)源地。6、小農經濟的封建傳統社會環(huán)境制約了書院文化學術思想的開展。7、重道輕器、重義輕利的傳統思想阻礙了自然科學的開展。8、封建專制的干預壓迫使書院未能在社會轉型中產生積極影響,隨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書院逐漸走向衰亡。歐洲中世紀大學4、歐洲中世紀大學大多由超越地區(qū)、種族的師生組成教育群體,解決城市開展中的問題〔如法律、醫(yī)學、藏書及翻譯等〕是大學存在的條件。5、大學為學術流派與思潮的發(fā)源地。6、以市民社會開展為根底的大學,促進了人文精神的開展。7、倡導理性的自由精神,使大學成為孕育近代科學的母體,培養(yǎng)了社會的科學精神,引導了歐洲的近現代化的進程。8、大學突破封建思想的限制是培養(yǎng)近代知識分子階層的搖籃。書院無緣近代化的原因一、書院固有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矛盾即生動活潑、具有民主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形式與具有專制性、保守性的儒家學說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二、儒學隨著封建制度沒落而沒落,逐漸使書院失掉了精神支柱。三、書院與官學存在著割舍不斷的關系。四、書院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科學技術進步相脫節(jié),是使書院失去活力的深刻原因。五、遠離城市文明使書院在近代形勢下與時相悖。中外傳統教育比較中國的教育教育思想誕生于掌握大權的人中〔周公〕,得到當權人的推崇,歷代受到重視,但被統治階級牢牢把持,烙上較深的政治烙印,開展刻板緩慢。重世俗而輕神性重道德而輕功利重政務而輕自然重和諧而輕競爭重整體而輕個體重積累而輕發(fā)現重趨善而輕求真重綜合而輕分析重精神而輕物質西歐的教育教育思想誕生于教育思想家中〔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教育存在自生自滅的缺憾,但由于自由開展,使教育開展較快也較先進。重神性而輕世俗重功利而輕道德重自然而輕政務重競爭而輕和諧重個體而輕整體重發(fā)現而輕積累重求真而輕趨善重分析而輕綜合重物質而輕精神本章結束試分析儒家教育思想成為我國古代占主導地位教育思想的原因1、儒家教育思想的倫理性、程序性及和諧性特點,符合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需要。2、儒家教育思想中政教合一的傾向a.重視仁政、德治;b.重視倫理道德教育;c.學而優(yōu)那么仕。這符合中國教育傳統,也符合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需要。即中央集權是儒學效勞的主要對象,也是儒學的主要庇護者。試分析儒家教育思想成為我國古代占主導地位教育思想的原因“獨尊〞是集權和專制的產物,要獨尊一個學說,首先要有獨尊的愿望和獨尊的條件。這就是:第一: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非實行中央集權制不可,因為一方面農業(yè)開展所必須的水利工程建設需要有強大的王權做依托。第二: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東西的差異大,只有強大的王權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定。第三:在古代各家學說中,儒家最提倡“一統〞。“一統〞正是所有的專制君主夢寐以求的局面,所以要實行思想專制,莫過于尊儒,儒學要得以獨尊,也必須依靠專制王朝的庇護。試分析儒家教育思想成為我國古代占主導地位教育思想的原因3、儒學繼承和開展了西周〔特別是周公〕的教育思想,是中國教育思想開展的產物,因此,它原本就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具有廣博性和兼容性,這保證了它擁有充分的實用功能,并維持其活力長久不衰。4、儒學講求中庸,使得它常常能以一種中正、溫和、妥協的處世態(tài)度看待問題,能夠包容各學派之間的沖突,愿意化解矛盾,具有平衡各方意見和利益的智慧,遇事不走極端,這也就使得儒家思想能在社會的動亂中處于不敗的境地。5、儒學對教育的壟斷,使其得以控制人們的思想行為,由此形成了控制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乃是維護儒學獨尊地位的主力軍。從重“今文經學〞到重“古文經學〞1、今文經學——由老先生背頌五經,以當時通行的文字記之。故稱“今文經〞。2、古文經學——儒家經籍陸續(xù)有新的開掘問世。這些經書用戰(zhàn)國時期的篆文書寫,故稱“古文經〞。3、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今文經學派把儒家經典看作是政治課本,認為孔子是“托古改制〞,在經書里蘊藏著許多“微言大義〞,都是后世統治者應該遵行的制度,并加以比附引申,宣揚神學目的論,為統治者效勞。此外還夾雜著大量的讖緯迷信成分,帶著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古文經學派最初大都把儒家經典看成古代的歷史材料,以為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整理了這些歷史材料。他們要求仿效古代的社會政治制度,并把那些制度理想化。從重“今文經學〞到重“古文經學〞4、從重“今文經學〞到重“古文經學〞今古文經之爭,是從古文經學爭立博士開始的。“今文經〞是五經中最早恢復和形成的學派,容易獲得學界推崇和官方認可。加上它宣揚神學目的論,為統治者效勞。所以首先取得了獨尊的地位。今文經學是要保住唯我獨尊的地位,所以強調的是正統,古文經學只是要求取得與今文經學平等的地位,并沒有把今文經學趕下臺的野心,所以強調的是兼容。古文經學根本上是在民間傳習。東漢后期,政局動亂,博士官已不再被看作是經學權威的代表,政治地位日益下降,博士之職已失去昔日爭奪的價值。博士紛紛流落民間。學術下移動使得古文經學的學術地位逐漸超過了今文經學。太學模式及其影響太學的模式:1、太學是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古代的大學。漢代的最高學府是太學,武帝時建立,它不僅是全國文教中心和示范教學的輻射源,而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和影響。2、太學的教師就是博士。五經博士位尊而又參與國家機要的商議,其升遷條件是優(yōu)越的。3、太學的學生,是按既定標準和途徑從民間選拔錄取,按官方編制錄取的博士弟子,一般又稱之為“太學生〞。4、太學是朝廷網羅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候補官員的出處所在,因此,考核選拔學生就成了太學最重要的任務。太學模式及其影響太學的影響:1、漢代太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備規(guī)制、史實詳盡可考的學校。自始創(chuàng)到清末、歷代的最高學府多被泛稱為太學,其影響之深可以推知。2、利用學校教育來強化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實際上始于漢代的太學。五經博士制確實立和經學考試法的強化,使統治者摸索到了強化統治思想的手段。官學教育與儒學結下不解之緣,實際上始于漢代的太學。3、由于太學成為知識精英薈萃之地,因此“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所難免。東漢太學生為了對抗黑暗的宦官政治,所發(fā)動的政治運動,即著名的兩次“黨錮之禍〞,實際上掀開了中國學生運動史的第一頁。4、漢代太學教學中存在著排除異己學說,嚴守師法、家法的不良學風,并以繁瑣考證、空談義理取代了對現實問題的分析探究,嚴重地束縛著教師思想和學術研究的開展。封建教育走向等級化、多樣化1、西晉國子學的創(chuàng)立因門閥士族子弟不愿與庶族子弟一同學習而創(chuàng)立國子學。它使封建教育體制由單一格局開展成為太學與國子學并行的雙軌制,它是封建教育走向等級制的開始,也是封建教育制度走向多元格局的開始。2、東晉南北朝太學與國子學地位的轉換3、北魏中央官學的多樣化北魏在繼承兩晉教育體制的根底上,為促使地主階級各階層儒學素質的提高,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國子學、太學、皇宗學和四門小學。這些學校都是以學習儒家經典為宗旨。其差異所在是生員的門第資格。這是封建教育等級制的表達。但它畢竟注意到了應滿足地主階級各階層的教育需要,以維護其封建統治。北魏地方官學的開展北魏以前,地方教育實行的并不是學校制度,而是地方學官制度,它不等同于地方學校制度。是為地方長官實施教化萬民而建立的制度。它是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傳統在地方教育上的表達。地方學官是地方官府的屬吏,而不是學校的職官。雖然有不少地方官吏仿效中央官學的做法,在地方開辦學校,招收學生,開課授業(yè),甚至有的地方學校辦得還很有規(guī)模,但是從一般情況來看,這類學校是不經常和不正規(guī)的。北魏設立郡國學制。它仿照歷代的做法,于州郡設置學官,以推行教化,培養(yǎng)人才,使儒家文化得以傳播。同時建立正規(guī)的學校制度,它以歷代中央學制為藍本,依郡縣大小將地方學校分為4等,確立了各等地方學校的師生數額,并明確了師生的取錄標準。在中國古代,由朝廷頒行這樣的地方學制,這是第一次。北魏地方官學的開展北魏地方教育的特點:第一:北魏的郡國學校都冠以“太學〞的名稱。表示了它與中央官學的同等性質。而這不是某一兩個地方官員的一時作為,而是全國的統一規(guī)定。第二:北魏的郡國太學編制正規(guī),師生定額。博士須經地方官的考選,學生也是經過選拔而入學的,教學有常規(guī),考核有定制,地方官還經常到校簡視諸生。第三:北魏地方學制確實立加強了地方教育與中央教育的聯系。中央學制與地方學制有機地形成為一個整體,形成為一個學校網絡。因重視地方太學教學質量,中央定期派員到地方太學考核學生的要求和規(guī)定,形成了中央官學與地方學校聯系的紐帶。這不僅促進了地方教育開展,而且在教育體制上開始形成中央與地方兩個相關的環(huán)節(jié),為構成全國學校的網絡系統奠定了根底。宋代三次興學運動類別第

次第

次第

次名稱慶歷興學熙寧·元豐興學崇寧興學時間1043年1068----1085年1102----1106年首領范仲淹(宋仁宗)王安石、(宋神宗)宋徽宗、蔡京主要措施1.詔令州、縣興學。2.定“蘇湖教法”為太學的教學模式。3.變革科舉考試方式1.整頓太學,實施三舍法與積分制。2.整頓地方學校,推行學田制。3.增設各級各類學校。4.變更科考方式和內容。1.整頓和完善中央官學。2.創(chuàng)設提舉學事司,普設路、縣學。3.廢止科舉,代以學選。三次興學的共同特點

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官學也就更加顯著地成為鞏固專制統治的有利工具。學校制度的改革和嚴格管理,學校教材的規(guī)定和統一編寫,官學與科舉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等等,都是圍繞著這一宗旨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蘇湖教法“蘇湖教法〞又名“分齋教學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蘇州、湖州二地辦學,使用的一種新的教法。這種教法改變當時重辭賦的學風,而重經義和時務。他在校中設“經義〞、“治事〞兩齋,經義齋學習研究經學根本理論,治事齋那么以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歷算等實學知識為主,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蘇湖教法〞的意義:在中國教學制度開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實際需要,在同一學校中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實行分科教學;治民、治兵等實用學科正式納入官學教學體系之中,取得了與儒家經學同等的地位;并且開創(chuàng)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聲。三舍法與積分制三舍法——為宋代三舍考選法的簡稱。為熙寧新政措施之一。當時,它將太學生分為上舍、內舍、外舍三等。在一定的年限及條件下,按一定的積分要求,外舍生得升入內舍,內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試成績優(yōu)異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參加蓼試,下等者直接參加省試。后又規(guī)定以王安石主持注釋的?三經新義?為必讀書。1079年訂出三舍法一百四十條,公布一系列考試方法,三舍取士與科舉考試并行。1099年后,三舍法逐步推廣于各類學校。宋代,以三舍法完全取代科舉,共二十年。南宋時,太學繼續(xù)實行三舍法并不斷完善嚴密,武學、宗學、算學、書學、畫學、醫(yī)學均實施三舍法。宋代教育行政系統的特點第一:具有多重性、交叉性和突出專業(yè)性的特點。同一所學校往往要同幾個政府機構在行政上發(fā)生關系。比方:武學在初創(chuàng)時歸樞密院管轄,又由兵部郎官判學事,以后又轉入國子監(jiān)系統。宋代中央教育行政系統,是一個以禮部、國子監(jiān)所屬的普通學校系統為主,以專業(yè)職能部門所屬的專業(yè)學校為輔的教育行政系統。這個系統顯示了多重性、交叉性和突出專業(yè)性的特點。第二:宋代的中央教育行政部門仍然具有教學與管理合一的結構性特點。比方,國子監(jiān),既是名義上的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權力機構。即使在太學成立以后,太學的教職人員仍然屬于國子監(jiān)的編制,而不是在國子監(jiān)之外,另行設置一個完全屬于太學自己的教育行政系統,以至于在北宋中期以后出現了太學與國子監(jiān)界限不明的情況。宋代教育行政系統的特點第三:宋代的地方教育還沒有形成專門的行政管理系統,雖然由于提舉學事司的出現,使得宋代地方政府開始履行了教育督導職能,但地方學校仍然歸一般的行政官員管轄,還沒有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或者是專職的教育行政長官。中央政府對于地方教育也缺少行政干預的手段和渠道,主要是通過科舉、公布法令監(jiān)督和任免學官等方式來加以調控。伴讀生制“伴讀生〞是元朝所創(chuàng)。指國子學除正式的生員外,還設有陪讀生。其中許多伴讀生成為元代的著名學者,或位至公卿。由這些伴讀生擔任齋長,實際上發(fā)揮了教師助手的作用,更便于學生日常的輔導和教育。此外,元朝還選擇品學兼優(yōu)的生員擔任局部學職。它繼承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注重學生自我管理的優(yōu)良傳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強了對學生平時的教學和管理,同時也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升齋積分制是元代國子學在仁宗以后主要的考試方法。它吸取了宋代太學三舍法的經驗,而又有所開展。分齋法根本與宋代太學的三舍法相似,六齋的三級等第,是根據學業(yè)程度的深淺不同加以劃分的,但對每一等級教學內容的規(guī)定更加嚴格標準,已接近現代班級授課制模式。升齋積分制不僅是考試方式的改變,而且意味著元代國子學教學機制的更新。由于升齋積分法并沒有完全取代歲貢制,而是對歲貢法加以更定補充。因此私試積分不僅限于下齋升上齋,也是國學歲貢入官的依據,同時也是國學生員參加科舉考試的依據。即只有符合升齋積分的規(guī)格,國子生員才有資格參加禮部貢試。這實際上將國子學的學業(yè)成績與科舉考試直接掛鉤,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學的教育,并減輕了學校對科舉的依附關系。與察舉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相比,科舉制度有哪些進步?1、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察舉制度由下向上層層推薦人才,推薦人才的大權在地方官員的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權。九品中正制度按財產的多少將人分成幾等,不利于人才的選拔,反而使得中央的大權旁落到大財主手中??婆e制度使中央牢牢掌握著選人才的權利,加強中央集權。2、使選士與育士緊密結合,而不只是養(yǎng)士。在此之前是以養(yǎng)士為主。3、使選拔人才較為公正、客觀,九品中正制度比察舉制度更加量化,但科舉制度比九品中正制度更公正、客觀。而且鼓勵人們努力學習。4、使選拔人才進一步獨立化、專門化。由中央直接操縱著科舉考試,可以組織龐大的專職隊伍進行工作,有利于考試制度的不斷完善。試述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在不同朝代的主要表現1、隋朝提出科舉考試制度。2、唐朝實施并完善科舉考試制度。唐朝科舉考試的科目多,??埔孕悴拧⒚鹘?、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為主。其中明經和進士科的考試以儒家的經典為中心內容,以?五經正義?為標準。包括道學、醫(yī)學等學科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武那么天創(chuàng)武舉、殿試、糊名制先河??荚嚳颇康姆倍啻龠M了科學技術的開展和思想的繁榮,使教育出現繁榮的景象。制定?五經正義?為儒家思想的僵化埋下了伏筆。科舉的制度化推動了學校教育的制度化。為“朋黨之爭〞的產生提供了條件。試述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在不同朝代的主要表現3、宋朝科舉A、帝王直接控制科考取士權力——殿試制度化B、科考規(guī)制日趨完備——只要有???、制科、詞科,其中??品譃檫M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說書以及武舉等科。C、慎密的科考方式——鎖院、檢照、門禁、復試、別試、糊名、謄錄、復考。宋朝科舉考試中儒家經典的考試居主導地位,刺激了儒家學說的開展,理學運應而生。宋朝科舉考試的次數和錄取的人數居歷朝之首,是造成宋冗官的原因之一。但它推動了地方教育、私學和印刷業(yè)的開展。宋朝前期重科舉輕學校,使科舉成為學校教育的指揮棒??婆e的腐敗刺激了北宋的三次興學運動,使宋的教育在改革的浪潮中出現了新生事物,為中國教育的開展注入了活力。試述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在不同朝代的主要表現4、元朝A、科舉并非選官的主要手段人才的選用主要通過3個途徑:怯〔竊〕薛入官,吏員出職和科舉考試。B、以朱經?四書?為科考內容C、科舉中的民族、地域歧視實行蒙古、色目人榜與漢人、南人分榜制。幾次取消科舉,又屢次恢復科舉,強迫江南知識分子參加科舉考試的事件屢次發(fā)生。科舉成為統治者粉飾太平和奴役知識分子的工具。試述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在不同朝代的主要表現5、明朝的科舉A、科舉必由學?!箤W校教育淪落為以“記誦虛文〞為特征,重于考試技巧的訓練而不是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的工具了。教育目的的單一性使當時人們對儒學歲貢生員質量以及對教師水平的評價出奇的一致。說明了學校教育已經偏離了自己的辦學目標。而這種偏離,又直接導致了科舉選拔真才實學希望的落空。這又直接導致了科舉考試舞弊成風。B、以朱注?四書?為標準——使知識界、學術界陷于沉靜。C、八股范式所謂“股〞,也就是對偶,八股即8個排比的對偶句,分別是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股。敗壞了文風。試述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在不同朝代的主要表現6、清初的科舉——僵化的科舉考試A、科考內容與方法僵化——以?四書集注?命題和作為準繩。八股文為文體。且命題更為偏刁,作答不許創(chuàng)發(fā)。使學校教育內容空疏無實,形式僵化,學校教育〔從官學到書院〕唯科舉制馬首是瞻,學校教育成為科舉的奴婢。B、科考程序繁復除傳統的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外,清朝在鄉(xiāng)試之前增加了縣試〔知縣主考〕——府試〔知府主考〕——院試〔學政主考〕。這三種考試統稱“童試〞。通過童試的稱生員,取得進入地方官學的資格。生員入學后,還須通過嚴格的選拔考試:歲試和科試,只有成績優(yōu)秀者才有資格參加鄉(xiāng)試。在會試之前,又增加了“磨勘〞〔核對試卷〕和復試〔筆試〕,在會試之后,又有磨勘和復試。使生員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應試上,喪失了知識分子對社會、自然等問題的獨立思考,導致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落后局面。

試述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在不同朝代的主要表現7、清末的科舉——廢除科舉科舉制的廢除經歷了3個階段:⑴輿論準備階段〔1840----1898年〕⑵改革變通階段〔1898----1901年〕。這一階段經歷了三個階段:①改革考試內容〔1887年開始〕;②廢除八股〔戊戌變法期間〕,變法失敗后恢復八股。③停廢武舉。武舉始于702年武那么天時,1901年廢止。⑶最終廢止階段〔1901----1905年〕。科舉最后廢止,經歷了由遞減科舉中額到完全停廢科舉??婆e廢止時中國并沒有一種全新的制度取而代之,導致近代中國的思想、學術等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tài),外國的思潮如水般涌進,中華民族道德及教育的主流思想迷失??婆e考試制度總結科舉制度的意義第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科舉制將選士大權從地方官吏手中收歸到中央政府,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制的大趨勢。經過層層的考試選拔,相對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保證了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有利于封建國家的長治久安。通過科舉考試,士子獲得了參政的時機,打破了士族地主壟斷統治權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統治權利再分配的問題,相反地擴大了統治根底??婆e制便于籠絡人心,緩解國內的階級矛盾,有助于封建國家的穩(wěn)定和開展,這也正式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統治者極為重視科舉制的原因所在??婆e制度的意義第二:使選士與育士緊密結合科舉制的出現,把選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實施儒家“學而優(yōu)那么仕〞原那么的途徑??婆e制迫使人們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在客觀上起到了刺激學校教育開展的作用,形成了“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社會風氣。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從而輕巧地將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地灌輸到每個人的頭腦里,重新將人們的思想統一于儒學,結束了思想混亂的局面。統一的科舉考試內容必然促使教育內容和教材的統一,而教育內容和教材的統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開展??婆e考試中設有明法、明算、道舉、武舉,還有名目繁多的制科,這就擴大了人們的知識范圍,對于扭轉封建教育中重文輕武、重經學輕科學的現象,多少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婆e制度的意義第三:使選拔人才較為公正客觀科舉制在其開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考試有一定的內容,分級進行考試,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為確??荚嚨墓侠矶⒌囊幌盗蟹婪洞胧?,比以前任何一種選士制度都更為公正客觀,這對以后考試制度的開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科舉考試重視考生的學識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門第,容許平民子弟參加。進士科考試重在考詩賦和時務策,這比單純地要求背誦經典更有利于檢驗人的才能。與同時期的世界各國相比,以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的中國科舉制,遠遠地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西方直到18世紀末才開始逐步推行文官考核制??婆e制度的意義第四:科舉制對歐洲文官制度產生重大的影響中世紀歐洲各國政府實行賜官制,文職官員的錄用不進行任何考試。賜官制必然導致吏治的腐敗。16世紀中期來華的傳教士克魯茲,發(fā)現科舉制與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對此很感興趣,隨后在游記中把中國的科舉制介紹到歐洲。這個世紀末歐洲就有了不少關于中國科舉制的詳細報道。歐洲人對此異口同聲稱贊。認為中國科舉制選拔人才的原那么:時機均等,公平競爭,擇優(yōu)錄用,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在中國科舉制的影響下,歐洲開始廢棄腐朽的賜官制,確立從競爭性考試中選拔文職官員的制度。1791年法國首先師承中國,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大約是在1800年開始,1833年英國確立了通過考試擇優(yōu)錄用的原那么,1847年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考試??婆e考試制度總結科舉制度的弊端第一:國家只重科舉取士,而忽略學校教育。學校成為科舉考試的預備機構。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著科舉考試來進行,學校失去了相對獨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為科舉制的附庸。第二:科舉制具有很大的欺騙性。盡管科舉制有一套完備的考試制度,外表看起來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考試也很公正,但實際上能否錄取有時并不完全取決于考試成績,況且命題和評分的標準也不盡一致。人們?yōu)榱送ㄟ^考試,采取種種手段,串通考官,行賄受賄,或屈服于權勢的壓力,考前就有了錄取的名單。出身寒門的廣闊知識分子只有走這條路,才有希望到達做官的目的,這就誘使廣闊知識分子為了獲取功名利祿死讀書,統治因此欺騙和籠絡了一大批知識分子。終身沉浸于科舉考場,將聰明才智白白耗盡。科舉制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