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_第1頁
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_第2頁
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_第3頁
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_第4頁
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始社會第一節(jié)概述一.關于人類的起源1.唯心主義說法《圣經(jīng)》中有亞當與夏娃的傳說

我國上古神話中有伏羲、女媧為人類始族的故事

2.唯物主義說法達爾文.恩格斯.毛澤東證明:云南元謀發(fā)現(xiàn)的距今200多萬年的猿人化石陜西蘭田發(fā)現(xiàn)的50-60萬年的猿人化石北京西南周口店發(fā)現(xiàn)的猿人頭骨化石原始社會第一節(jié)概述一.關于人類的起源1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2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3二.石器時代1.舊石器時代時間:20000年以前石器加工方式:打制(尖狀器.片狀器)2.新石器時代時間:4000年-20000年石器加工方式:磨制(石鐮、石刀、石斧、石錛)原始玉石的出現(xiàn)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工藝美術品形成二.石器時代450萬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發(fā)現(xiàn)北京猿人會使用2種武器:石器+火器(劃時代)30萬年前:湘汾丁村人20萬年前:河套人學會2步加工石器17000年前:山頂洞人(與現(xiàn)代人近似)制作使用打制石器,相當粗糙至此進入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進一步改進石器制作,使用磨制石器石器類型:石斧、石刀、石錛、石鏟、石鑿等加工:磨光、鉆孔、裝柄或穿繩,以提高實用價值50萬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發(fā)現(xiàn)北京猿人5氏族公社時期: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由開始的群居開始向按血緣關系結成氏族過渡,早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后來又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遺址)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燒制陶器的窯:燒制盆、罐、碗等不同用途的器皿用不同的原料制造:ex:煮飯——粗砂陶盛水——細泥陶汲水——堅硬的陶土彩陶制作最突出特色的是:魚紋和人面紋氏族公社時期: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由開始的群居開始向6ex:1973年發(fā)現(xiàn)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當時的人已可飼養(yǎng)豬、狗、水牛等,栽培水稻,住木結構房屋。陶器有:陶斧、陶灶、陶盆、陶缽等。紡織工具雕塑工具:牙雕、骨雕、泥塑等。裝飾的題材有鳥、豬、稻禾以及幾何紋等。木建筑已采用卯榫結構,說明已過著“筑土構木”的定居生活。母系社會的原始手工業(yè),石器工藝由打制發(fā)展到磨制,制陶工藝已成為這時手工業(yè)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項重要成就。以往人們對自然材料的工藝加工,只是改變外在的形狀,而制陶則是通過火的應用,使泥土改變內在的性質。既合于實用,又符合美的要求。ex:1973年發(fā)現(xiàn)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當時的人已可飼7C馬廠型彩陶的紋樣,主要以直線構成,因此具有剛健莊嚴的特點,但通過勻細的線條和粗健的寬帶紋的斜正、疏密、動靜、虛實的對比使直線組成的圖案并不呆板,而且顯得生動。不僅類型多,而且每一種類型的器物又有變化,或高或矮、或粗壯或秀細,可謂變化豐富。兩漢中期以后,漸流行;壓磨、施加陶衣并彩繪、壓?。ㄓ锰刂乒ぞ邏撼隼K紋或條紋)、堆貼、刻畫不同表現(xiàn)方法相互滲合,有節(jié)奏地配置在一起,既統(tǒng)一和諧又豐富多彩。陜西蘭田發(fā)現(xiàn)的50-60萬年的猿人化石龍山文化時還出現(xiàn)了織布的骨梭,還出現(xiàn)了養(yǎng)蠶繅絲。代表作品:《人面網(wǎng)紋盆》(西安半坡出土)、《魚紋蛙紋盆》(陜西臨潼姜寨出上)、《人面魚紋盆》(半坡出土)、《魚紋盆》(陜西武功游鳳出土)等。石器按用途分為: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石器類型:石斧、石刀、石錛、石鏟、石鑿等不同用途的器皿用不同的原料制造:鏤孔陶器

大汶口文化1.石嶺下類型,典型器型有《小口雙底平底瓶》、《侈口長頸圓腹壺》、高領膨腹罐》等。如鼎、盂、高柄杯、觸形杯(三足高柄杯)、高領罐、植物紋罐。我國上古神話中有伏羲、女媧為人類始族的故事此外還有許多新的器形出現(xiàn),如耳杯。B圖案描畫綜合地采用多種手法,有以黑色間鑲和重置,也有以地色為紋,還有在花紋中露出幾何形陶地上再畫上點和線等組成花紋。以往人們對自然材料的工藝加工,只是改變外在的形狀,而制陶則是通過火的應用,使泥土改變內在的性質。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已發(fā)現(xiàn)的有淮海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中下游的青蓮崗文化和屈家?guī)X文化、長江中下游的河南龍山文化等。父系氏族社會的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手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逐漸分離,成為獨立生產(chǎn)部門。制陶工藝:封窯和輪制。燒制陶器時嚴密封窯,使陶坯中的鐵元素還原制成硬度較高的灰陶,并通過控制燒制末期的窯內空氣和溫度制成黑陶。此外,還開始使用瓷土作原料,燒制成白陶。制陶工藝由氏族的共同事業(yè)家族掌握的專業(yè)生產(chǎn)勞動部門。其他工藝:紡織:養(yǎng)蠶繅絲、編織、木工藝木工藝:木器玉雕:玉石。瑪瑙石或松石等裝飾品牙骨工藝:生活用品和新商品。C馬廠型彩陶的紋樣,主要以直線構成,因此具有剛健莊嚴的特點,8三.石器工藝人類不同于動物,在向自然界爭取生活資料的過程中,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有意識有目的的勞動,并在勞動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人類最早的歷史石器:主要使用石器做工具,推斷有一段使用木器的時期。“剝木以戰(zhàn)”、“斷木為杵”、“伐木殺獸”。如前所述,使用石器工具的時代,歷史學家成為“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特點:新石器時代特點:石器按用途分為: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具體分為:石斧、石錛、石鋤、石刀、石鑿、石矛、石球、石墨盤、石磨棒等。三.石器工藝人類不同于動物,在向自然界爭取生活資料的過程中,9制作方法:打擊——作窩打擊、雕制、鉆孔、裝柄原始社會的人在石器生產(chǎn)上,是經(jīng)過藝術思考的,具有樸素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手法。善于就地取材,不同的遺址都運用了不同的巖石制作石器。石材的原則上,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狀、紋理的選擇。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北部地區(qū)發(fā)現(xiàn)新石器文化,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遼寧西部,以及河北北部一帶,因在內蒙赤峰紅山,故通稱“紅山文化”。以玉器最有特色:多為動物紋,其中大玉龍最精彩。制作方法:打擊——作窩10陶器的出現(xiàn),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寫道:“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編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chǎn)生的?!弊畛跏怯媚嗪诰幙椢锷蠠傻?,后來直接用泥制坯燒制了,四.陶器工藝彩陶:黑色+紅色(紅褐色、棕黃色)陶器的出現(xiàn),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11陶器的制作方法:(一)手制成型1.用手直接捏制(適用小型)2.把陶泥糊在編織物上3.泥條盤筑法(搓成泥條,盤筑成器形,或者幾部分相接然后表里抹平,加以修整。)(二)陶器表面加工方法:壓磨、施加陶衣并彩繪、壓?。ㄓ锰刂乒ぞ邏撼隼K紋或條紋)、堆貼、刻畫(三)輪制成型1.慢輪制作

2.快輪制陶(四)除手捏和輪制兩種制陶外方法,據(jù)近人研究,還應有模制成型,即模范注漿。蛋殼黑陶器壁極薄,研究者以為難以輪制,同時根據(jù)其他方面的材料,提出此種制作方法。注漿成型的器物也已有出土。陶器的制作方法:12五、器物造型和裝飾的起源(一)器物造型的起源

1.摹擬成型摹擬植物造型在原始陶器中有葫蘆形器、瓜形器、竹筒形器等摹擬動物造型動物是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十分熟悉的,取其整體或局部作為器物的造型是很自然的事情摹擬器物造型在原始文化遺址中也屢有出土。寶雞北首嶺出土的半坡型船形陶壺,是根據(jù)“刳木為舟”的獨木船形而塑造的摹擬人物造型按照人體的某一部位的形狀塑造而成2.根據(jù)生活需要造型器物造型就逐步擺脫了摹擬自然物象而根據(jù)生活需要造型五、器物造型和裝飾的起源13(二)器物裝飾的起源

在原始裝飾藝術中,從其內容可歸納為:幾何紋樣、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四大類。其中幾何紋樣是受一些自然物象和編織物的影響而產(chǎn)生并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其余三類則是通過先摹擬爾后提練概括,再加以重復或進行漸變處理所逐步形成的。

多種形式的裝飾紋樣,都是在摹擬了自然物象之后發(fā)展而成,而那些摹擬了自然物象的形象,揭示著原始人的某些生活情況,既可以說是圖騰標志,也可以說是他們歌頌生活的結果,記錄了古人生產(chǎn)勞動的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這些原因,促成了裝飾藝術的起源。(二)器物裝飾的起源14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15第二節(jié)、彩陶藝術概念:彩陶是指新石器時代一種手制繪有黑色、紅色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這個時期的文化稱之為“彩陶文化”,也稱“仰韶文化”。時間: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xù)約有3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約產(chǎn)生在距今6千年以前。分布地區(qū):在黃河、長江流域及其他地區(qū)都有或多或少的彩陶遺存,以河南、陜西、湖北、甘肅、青海、山東、江蘇等地區(qū)出土的彩陶為典型。器物種類:水器、飲食器、炊器、儲存器都有,可滿足于當時人們不同方面的需要。主要文化類型: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過去曾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等。下面分別介紹:第二節(jié)、彩陶藝術概念:彩陶是指新石器時代一種手制繪有黑色16(一)仰韶文化彩陶1.半坡類型以西安半坡為代表,另外有寶雞北首嶺、臨潼姜寨、武功游鳳等遺址。器物造型:圜底盆、卷唇盆最常見。具體為:圓底折腹直壁、細頸、直口尖底等形式陶器裝飾方法:彩繪、捺印、劃紋、堆飾等。裝飾紋樣:以幾何紋樣為主,常見的有線紋、寬帶紋、三角紋、斜線紋、波折紋、網(wǎng)紋等。動物類紋樣有人面紋、人面魚紋、魚紋、鹿紋、蛙紋、鳥紋等。彩繪特點: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顏色多用黑彩。赭紅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紋樣構成為二方連續(xù)式,也有單獨紋樣做散裝布置的。代表作品:《人面網(wǎng)紋盆》(西安半坡出土)、《魚紋蛙紋盆》(陜西臨潼姜寨出上)、《人面魚紋盆》(半坡出土)、《魚紋盆》(陜西武功游鳳出土)等。(一)仰韶文化彩陶1.半坡類型17半坡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

半坡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

18對稱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有用二方連續(xù)形式的帶狀紋樣。5cm口徑7cm當人們在技術條件受到限制,或者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識別的作用,通常運用簡約的表現(xiàn)方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從寫實到表好化,從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藝美術常用的重要藝術手段。此外還有許多新的器形出現(xiàn),如耳杯。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北部地區(qū)發(fā)現(xiàn)新石器文化,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遼寧西部,以及河北北部一帶,因在內蒙赤峰紅山,故通稱“紅山文化”。對稱方折紋雙肩耳罐,馬廠類型民間作坊的發(fā)展也同樣極大地促進了這一時期工藝美術水平的整體提升。30萬年前:湘汾丁村人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A彩繪非常精致細麗,多在橙黃色陶地上黑紅二色間隔并用,呈現(xiàn)出熱烈鮮明的色調,還常以黑色鋸齒紋和紅色線紋合鑲在一起,使平板的平行線條變的精美生動。彩繪特點:仍為黑色.內彩比其他類型發(fā)達。代表作品:《三角旋紋三系彩陶壺》、《花瓣紋背壺》、《花卉紋彩陶壺》、《圓點勾葉紋彩陶暉》、《花卉紋彩陶罐》、《折線紋彩陶益》、《幾何紋折腹圓底陶盆》一般黑陶胎較厚,器形敦厚樸實,呈漆黑光澤,但不夠純凈。漆器主要的功用是充當日用品,也有作樂器、工具和明器使用的?!东F形玦》

紅山文化(公元前30世紀)龍山文化時還出現(xiàn)了織布的骨梭,還出現(xiàn)了養(yǎng)蠶繅絲。彩陶罐大溪文化,因195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四川巫山大溪鎮(zhèn)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三峽地區(qū)以及鄂西長江沿岸,經(jīng)發(fā)掘的遺址除大溪外,有湖北宜都紅花套。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當人們在技術條件受到限制,或者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識別的作用,通常運用簡約的表現(xiàn)方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從寫實到表好化,從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藝美術常用的重要藝術手段。人面魚紋盆對稱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人面魚紋盆19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20彩陶三角紋缽(半坡)

彩陶三角紋缽(半坡)

21彩陶獸面紋壺(半坡)

彩陶獸面紋壺(半坡)

22網(wǎng)船形彩陶壺網(wǎng)船形彩陶壺23彩陶雙魚紋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雙魚紋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24彩陶花瓣紋盆

彩陶花瓣紋盆

25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缽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缽

26彩陶葉紋缽仰韶文化彩陶葉紋缽仰韶文化27彩陶缽

山西垣曲出土

蜥蜴紋彩陶瓶

甘肅武山出土

鸛銜魚紋彩陶缸

河南鄧汝出土彩陶缽

山西垣曲出土

蜥蜴紋彩陶瓶

甘肅武山出土

28在原始陶器中有葫蘆形器、瓜形器、竹筒形器等荊州市松滋縣桂花樹遺址出土。而節(jié)奏,即規(guī)律的變化,則又是產(chǎn)生力量的形式。彩繪特點:仍為黑色.內彩比其他類型發(fā)達。裝飾紋樣:紋樣內容多樣,除部分帶有半山型特點外,另有人形紋(有說為蛙紋)、貝形紋、云雷紋、大三角形紋、四大圓圈紋、波折紋、方框紋以及象征性的蛙紋鼎、鐘、鈁、耳杯等造型、體量與青銅器相仿裝飾內容:多用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運用曲線和直線的組合,產(chǎn)生對比。三角折線、斜線、倒正三角形相間及器物口沿,飾各種“個”字形紋樣,為半坡彩陶所常見,廟底溝型彩陶則沒有;棋盤紋彩陶雙耳罐

(半山)石器按用途分為: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以往人們對自然材料的工藝加工,只是改變外在的形狀,而制陶則是通過火的應用,使泥土改變內在的性質。工藝美術也因之回歸生活,關注適用。裝飾紋樣:柔和流暢,常見有條紋、寬帶紋、圓點紋、弧線紋、方格紋、垂帳紋、平行線紋、旋紋、旋渦紋、波浪紋及魚紋、人面紋、蛙紋等。1.這是大溪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代表作品:《小口高領臉腹雙耳壺》、《侈口接領胸腹雙耳甕》、《臌腹敞口雙耳罐》.以及《雙頸小口壺》、人頭形器蓋等《斜方格紋彩陶罐》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1、器物造型種類有壺、杯、罐、器蓋、陶球、紡輪等。蛙紋彩陶雙耳罐

(馬廠)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常見鼎、鈁、鐘、壺、盒、卮、耳杯、盤、盂、匜、勺、匕、具杯盒等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泥質紅陶,上用黑彩繪斜網(wǎng)格紋。造型新穎的糧也為他種文化所未有。天門市鄧家灣遺址出土。50萬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發(fā)現(xiàn)北京猿人弧型圓點及似為花、葉演’變的較復雜的采用以點定位方法構成的幾何紋樣,為廟底溝型彩陶所采用(后面要講到的大汶口文化彩陶也有此類紋飾),為半坡型彩陶所不見。山東、江蘇等地區(qū)出土的彩陶為典型。還繪有集體人物的舞蹈紋樣.生動地反映廣光民們在勞動之暇.下拉手歡樂歌舞的情景.是一件很難得的藝術珍品,在舞蹈史上也重要地位。蛋殼黑陶器壁極薄,研究者以為難以輪制,同時根據(jù)其他方面的材料,提出此種制作方法。由于巧妙地運用對稱法,使圖案繁而不亂,有條不紊。一般黑陶胎較厚,器形敦厚樸實,呈漆黑光澤,但不夠純凈。不同表現(xiàn)方法相互滲合,有節(jié)奏地配置在一起,既統(tǒng)一和諧又豐富多彩。仰韶文化彩陶的裝飾特征: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背水壺為大漢口文化所特有的器型。C馬廠型彩陶的紋樣,主要以直線構成,因此具有剛健莊嚴的特點,但通過勻細的線條和粗健的寬帶紋的斜正、疏密、動靜、虛實的對比使直線組成的圖案并不呆板,而且顯得生動。不同用途的器皿用不同的原料制造: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和裝飾兩種類型區(qū)別廟底溝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

造型方面半坡遺址出土的為圓底、折腹、直壁。廟底溝出土的則是大口、鼓腹、平底。裝飾方面半坡型彩陶以魚紋最多最典型,幾何紋為主;廟底溝型彩陶則以花葉紋、鳥紋最典型,多在赭紅色陶胎上施以黑彩,很少用黑、紅兩彩裝飾的。紋飾黑白雙關是其特色。三角折線、斜線、倒正三角形相間及器物口沿,飾各種“個”字形紋樣,為半坡彩陶所常見,廟底溝型彩陶則沒有;弧型圓點及似為花、葉演’變的較復雜的采用以點定位方法構成的幾何紋樣,為廟底溝型彩陶所采用(后面要講到的大汶口文化彩陶也有此類紋飾),為半坡型彩陶所不見。在原始陶器中有葫蘆形器、瓜形器、竹筒形器等1、器物造型種29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個地方類型,它位于黃河上游,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一帶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及四川北部地區(qū),由廟底溝型發(fā)展和分化而來。馬家窯文化的制陶業(yè)具有很高的水平,并且彩陶數(shù)最多,種類和裝飾紋樣也很豐富。這一文化的彩陶包括四個類型:1.石嶺下型;

2.馬家窯型;3.半山型;4.馬廠型。

(二)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個地方類型,它位于黃河上301.石嶺下類型,典型器型有《小口雙底平底瓶》、《侈口長頸圓腹壺》、高領膨腹罐》等。甘肅秦安寺坪還出土過一件人頭形器口的紅陶瓶,造型樸實,頭部雕塑很逼真。彩陶底色為磚紅,以黑色進行彩繪。紋飾有條紋、圓點紋、波形紋、葉形旋紋、弧線三角紋以及烏紋、蛙紋等。構圖都比較疏朗,具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一些特點。但目前發(fā)現(xiàn)的石嶺下陶器數(shù)塔還比較少,很難總結其全貌

1.石嶺下類型,典型器型有《小口雙底平底瓶》、《侈口長頸圓腹312.馬家窯類型

器物造型:新穎、優(yōu)美器形:壺、罐、甕、盆、缽、豆、碗等。半坡、廟底溝型以大口的盆、缽為主,而馬家窯型則多為小口壺、罐之類。裝飾紋樣:柔和流暢,常見有條紋、寬帶紋、圓點紋、弧線紋、方格紋、垂帳紋、平行線紋、旋紋、旋渦紋、波浪紋及魚紋、人面紋、蛙紋等。裝飾內容:多用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運用曲線和直線的組合,產(chǎn)生對比。彩繪特點:仍為黑色.內彩比其他類型發(fā)達。

藝術特點:滿(花紋)、內彩、點和螺旋紋,整體旋動、流暢。代表作品: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上的一件彩陶盆內。還繪有集體人物的舞蹈紋樣.生動地反映廣光民們在勞動之暇.下拉手歡樂歌舞的情景.是一件很難得的藝術珍品,在舞蹈史上也重要地位。2.馬家窯類型32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特征: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從視覺效果上看也是十分美觀的,其線條流暢、勻稱,整體感強,對稱規(guī)整,雖因制作工藝水平所限器胎都較厚,卻有質樸的特性。加上豐富多彩的圖案紋樣,更顯得優(yōu)美和富有藝術感。

仰韶文化彩陶的裝飾特征:

1.器物的肩部、上腹部,卷唇器的口沿及大口器的內壁,成為布置紋樣的最佳部位。2.以二方連續(xù)的帶狀花紋和單個紋樣做散裝布置應用較多。3.紋樣內容的處理都較簡練,無論是表現(xiàn)自然物象的還是各種幾何形紋樣,既準確又概括,沒有贅飾。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特征:33內彩人面紋盆,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內彩人面紋盆,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34彩陶缽(馬家窯類型)

高10.4厘米,口徑29厘米,1975年甘肅省臨夏水地陳家出土,寧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彩陶缽(馬家窯類型)

高10.4厘米,口徑29厘米,1935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36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陶質彩繪。器高14.1cm、口徑29cm。1973年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是當時彩陶中罕見的描繪人物形態(tài)的作品。

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陶質彩繪。器高14.1cm、口徑37彩陶葫蘆形壺

馬家窯文化

彩陶葫蘆形壺

馬家窯文化

38

漩渦紋尖底瓶

旋紋雙耳彩瓶

甘肅永靖出

束腰彩陶罐

甘肅永登出土

393.半山類型彩陶器物造型:比較飽滿。罐體似球形,底部微向內收,形成小底器體較矮,器腹直徑與高度相等或超過高度,小口,有頸或無頸。裝飾紋樣:有螺旋紋、菱形效,圓圈紋葫蘆紋、同心紋、折線三角紋、平行弧線紋、編織紋、棋盤紋、連弧紋以及網(wǎng)紋等。常以黑色鋸齒紋作解邊,成為半山類型的突出特點、紋樣構成都較復雜。彩繪特點:以黑色為主,兼用紅色(大量)。代表作品:《小口高領臉腹雙耳壺》、《侈口接領胸腹雙耳甕》、《臌腹敞口雙耳罐》.以及《雙頸小口壺》、人頭形器蓋等《斜方格紋彩陶罐》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3.半山類型彩陶40《斜方格紋彩陶罐》《斜方格紋彩陶罐》41谷紋方格彩陶壺

甘肅景泰出土谷紋方格彩陶壺

甘肅景泰出土42半山文化彩陶半山文化彩陶43摹擬動物造型器物造型:圜底盆、卷唇盆最常見。4厘米,口徑29厘米,1975年甘肅省臨夏水地陳家出土,寧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局部飾紋的則在器體的下半部。代表作品: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上的一件彩陶盆內。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陶質彩繪。C半山彩陶圖案對稱的格式很多。新石器時代屈家?guī)X文化紅甕此種造型在其他文化中沒有。裝飾內容:多用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運用曲線和直線的組合,產(chǎn)生對比。紋樣構成為二方連續(xù)式,也有單獨紋樣做散裝布置的。龍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濟南章丘縣龍山鎮(zhèn)而得名。常見鼎、鈁、鐘、壺、盒、卮、耳杯、盤、盂、匜、勺、匕、具杯盒等斫木胎,刨削剜鑿,多做耳杯匜案,亦較厚重有用二方連續(xù)形式的帶狀紋樣。紋飾黑白雙關是其特色。鼎、鐘、鈁、耳杯等造型、體量與青銅器相仿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這些原因,促成了裝飾藝術的起源。彩陶雙耳壺

馬家窯文化4厘米,口徑29厘米,1975年甘肅省臨夏水地陳家出土,寧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C半山彩陶圖案對稱的格式很多。葫蘆紋彩陶雙耳壺(半山)

摹擬動物造型葫蘆紋彩陶雙耳壺(半山)

44棋盤紋彩陶雙耳罐

(半山)

棋盤紋彩陶雙耳罐

(半山)

45彩陶雙耳壺

馬家窯文化

彩陶雙耳壺

馬家窯文化

46圓圈紋彩陶雙耳壺

(半山)

圓圈紋彩陶雙耳壺

(半山)

47渦狀紋米字紋罐渦狀紋米字紋罐48渦狀紋罐渦狀紋罐49渦狀紋罐渦狀紋罐50彩陶人頭形蓋

彩陶人頭形蓋514.馬廠類型彩陶器物造型:制作一般較粗糙.造型與半山相類似,如罐形器、壺形器,但局部處理有所區(qū)別。雙耳接近口部,半山型則多在腹部。造型比例也比半山型偏高。小口雙耳罐是其典型。

裝飾紋樣:紋樣內容多樣,除部分帶有半山型特點外,另有人形紋(有說為蛙紋)、貝形紋、云雷紋、大三角形紋、四大圓圈紋、波折紋、方框紋以及象征性的蛙紋彩繪特點:以黑色為主,兼用紅色,但不常用紅黑相間,整體由繁至簡,簡練剛勁。代表作品:《波折紋彩陶罐》《單耳環(huán)形器》

4.馬廠類型彩陶52人形紋彩陶罐

青海樂都出土帶蓋菱形紋陶壺青海樂都出土人形紋彩陶罐

青海樂都出土帶蓋菱形紋陶壺青海樂都出土53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54擴胸狀神人紋罐擴胸狀神人紋罐55對稱方折紋雙肩耳罐,馬廠類型

對稱方折紋雙肩耳罐,馬廠類型56雙聯(lián)彩陶罐

青海民和出土鴨形彩陶壺青海民和出土雙聯(lián)彩陶罐

青海民和出土鴨形彩陶壺57蛙紋彩陶雙耳罐

(馬廠)

蛙紋彩陶雙耳罐

(馬廠)

58人形雕塑彩陶瓶

(馬廠)

人形雕塑彩陶瓶

(馬廠)

59曲折紋彩陶單把盅

(馬廠)

曲折紋彩陶單把盅

(馬廠)

60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61齊家文化彩陶器齊家文化彩陶器62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63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蛙紋彩陶雙耳罐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蛙紋64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菱格網(wǎng)紋壺,馬家窯文化齊家類型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菱格65西漢:藝術高峰,漆器歷史地位的顛峰加工:磨光、鉆孔、裝柄或穿繩,以提高實用價值器物種類:水器、飲食器、炊器、儲存器都有,可滿足于當時人們不同方面的需要。此外還有許多新的器形出現(xiàn),如耳杯。骨器出現(xiàn)很早,在山頂洞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磨光的骨錐、骨鑿、骨楔等多種工具。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二)馬家窯文化彩陶平民用器價不高昂,“赤卮五枚直二百五十”,與“白素一丈”相當工藝美術也因之回歸生活,關注適用。做法,以木或泥做內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干后去內胎,在麻布殼上髹漆。背水壺為大漢口文化所特有的器型。如前所述,使用石器工具的時代,歷史學家成為“石器時代”。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兩漢中期以后,漸流行;民間作坊的發(fā)展也同樣極大地促進了這一時期工藝美術水平的整體提升。當人們在技術條件受到限制,或者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識別的作用,通常運用簡約的表現(xiàn)方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從寫實到表好化,從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藝美術常用的重要藝術手段。馬家窯型彩陶裝飾特點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當人們在技術條件受到限制,或者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識別的作用,通常運用簡約的表現(xiàn)方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從寫實到表好化,從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藝美術常用的重要藝術手段。蛋殼黑陶高柄杯殼黑陶高柄杯高19.C半山彩陶圖案對稱的格式很多。

1.馬家窯文化彩陶裝飾特征

器物種類比較豐富,有壺、罐、盆、瓶、甕、甑

、缽、豆、碗、杯等十幾種,其中大部分器物都有自己顯著的特點,有的比例勻稱,棱角分明,有的曲柔有度、上下和諧,有的圓潤飽滿、渾厚質樸,有的矮壯橫扁、平穩(wěn)、規(guī)整,別致優(yōu)美,很具特色,是馬家窯彩陶工藝取得較高成就的重要標志。

不僅類型多,而且每一種類型的器物又有變化,或高或矮、或粗壯或秀細,可謂變化豐富。2.比較馬家窯型;半山型;馬廠型彩陶裝飾特點

馬家窯型彩陶裝飾特點A馬家窯型彩陶裝飾,彩繪色調單純明快,大多使用濃亮如漆的黑色。

B內外彩繪

C圖案具有旋動的特點,或往來反復,或盤旋轉回,或交錯勾連,旋動的格式豐富多樣,給人以變化無窮的感覺。

西漢:藝術高峰,漆器歷史地位的顛峰662.半山型彩陶裝飾特點A彩繪非常精致細麗,多在橙黃色陶地上黑紅二色間隔并用,呈現(xiàn)出熱烈鮮明的色調,還常以黑色鋸齒紋和紅色線紋合鑲在一起,使平板的平行線條變的精美生動。用筆技巧較高,有尖細筆和寬筆的各種筆法交替使用,形狀各異的點、線、面相錯、重置、間鑲,復雜地組合在一起,交織成絢麗繽紛的畫面。B半山彩陶的圖案以繁密為特色,豐富的圖案與飽滿的造型渾然一體,使彩陶更加絢爛華麗。在構圖上運用對稱的手法,將反復的圖案勻稱地組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裝飾性,近似球體的膨圓腹形器,其飽滿的造型,細密的紋飾,俯視看時,以口部為中心,為展開的圓形填充圖案;平視時,腹部圖案則填充在半圓形里。圖案的多視角設計是非常卓越的,俯視、平視都能看到完整而美麗的圖案。C半山彩陶圖案對稱的格式很多。有的用二方連續(xù)的旋紋橫貫器腹,也有的以主體花紋直到腹中,將次要的花紋對稱地飾于兩邊。還有一種富有特色的對稱格式,是以四方連續(xù)的菱形方格布滿腹部。由于巧妙地運用對稱法,使圖案繁而不亂,有條不紊。

2.半山型彩陶裝飾特點673.馬廠型彩陶裝飾特點A彩繪方法有許多新的發(fā)展,除黑紅二色間隔并用外,還有一種以二條紅線合鑲一條黑色線的畫法,使花紋呈現(xiàn)浮雕感覺。

B圖案描畫綜合地采用多種手法,有以黑色間鑲和重置,也有以地色為紋,還有在花紋中露出幾何形陶地上再畫上點和線等組成花紋。不同表現(xiàn)方法相互滲合,有節(jié)奏地配置在一起,既統(tǒng)一和諧又豐富多彩。C馬廠型彩陶的紋樣,主要以直線構成,因此具有剛健莊嚴的特點,但通過勻細的線條和粗健的寬帶紋的斜正、疏密、動靜、虛實的對比使直線組成的圖案并不呆板,而且顯得生動。3.馬廠型彩陶裝飾特點68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大汶口文化,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寧陽堡頭村,由于這一遺址和泰安縣大江汶口隔河相對,是一個遺址的兩個部分,故命名為大汶口文化。(三)大汶口文化彩陶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69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器物造型:陶器種類除平底器和三足器外,有相當多的圈足器。另外,還有許多器物帶嘴,同時耳、鼻、把手和器蓋的應用很普遍。器物造型多具有自己的特點。如鼎、盂、高柄杯、觸形杯(三足高柄杯)、高領罐、植物紋罐?;ɑ芗y盆、背水壺等,別具風格。背水壺為大漢口文化所特有的器型。造型新穎的糧也為他種文化所未有。高柄杯代表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高度發(fā)達。

裝飾紋樣:彩繪紋樣形式較多,有圓點紋、圓圈紋、窄條紋、三角紋、水波紋、菱形紋、旋渦紋、弧線紋、連弧紋、花瓣紋、八角星紋、平行折線紋、回旋勾連紋、帶狀網(wǎng)格紋等十幾種。

代表作品:《三角旋紋三系彩陶壺》、《花瓣紋背壺》、《花卉紋彩陶壺》、《圓點勾葉紋彩陶暉》、《花卉紋彩陶罐》、《折線紋彩陶益》、《幾何紋折腹圓底陶盆》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器物70鏤孔陶器

大汶口文化陶寶足鬲鏤孔陶器

大汶口文化陶寶足鬲71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圓點勾葉紋彩陶體》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圓72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彩陶小口壺高19.5cm口徑7cm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彩陶小口壺高19.5cm口徑7c73

八角星紋彩陶盆

高18.5cm口徑33.8cm

八角形彩陶豆

高29.5cm口徑26cm足徑14.5cm

八角星紋彩陶盆

高18.5cm口徑33.8cm74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75彩陶缽形鼎(大汶口文化)

彩陶缽形鼎(大汶口文化)

76變體人形紋杯變體人形紋杯77八角星紋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

八角星紋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

78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79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大溪文化,因195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四川巫山大溪鎮(zhèn)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三峽地區(qū)以及鄂西長江沿岸,經(jīng)發(fā)掘的遺址除大溪外,有湖北宜都紅花套。江陵毛家山和松滋桂花樹等

器物造型:

1、有著自己的明顯特點。如筒形器,造型簡練整潔。在各種類型陶器中此類形式十分突出。2、造型渾厚樸實、趨于實用如《折線紋彩陶缽》3、直口、圈足。直口易于飲食,留足便于端著

彩陶裝飾:

紋飾內容為各種幾何紋,不見植物、動物等紋樣。幾何紋中以波紋為最常見,還有一種橫線圓點紋和規(guī)整幾何形紋。彩繪為黑彩,裝飾的特點是,筒形器多通體飾紋,有的紋樣密集,有的稀疏錯落。局部飾紋的則在器體的下半部。通體飾紋的瓶比較注重大同中的小異,往往口沿、底部各一周弦紋,中間為主題裝飾,既有對比又不破壞大的統(tǒng)一,同時遍布全身的紋樣也顯得緊湊,不因通體飾紋而松散。其他類型的器物裝飾都變化不大,多在器物的肩腹部位。有用二方連續(xù)形式的帶狀紋樣。(四).大溪文化彩陶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大溪80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彩陶碗

彩陶罐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彩陶81彩陶碗大溪文化

彩陶碗大溪文化

82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彩陶筒形瓶》文物介紹: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通高23.2厘米。荊州市松滋縣桂花樹遺址出土。泥質紅陶,上繪黑彩,上下兩端繪絳索紋,中間有變形回紋。這是大溪文化的典型之一。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彩83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彩陶器座》

文物介紹: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通高9.8、口徑17.9厘米。荊州市松滋縣桂花樹遺址出土。泥質紅陶,腹部用黑彩繪兩組云紋。這是大溪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彩84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五).屈家?guī)X文化彩陶

屈家?guī)X文化,因1954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湖北京山縣屈家?guī)X而得名。它主要分布于江漢地區(qū),經(jīng)過發(fā)掘的遺址除屈家?guī)X外,有湖北鄖縣青龍泉、宜都紅花套以及河南淅川等處。

1、器物造型種類有壺、杯、罐、器蓋、陶球、紡輪等。壺為高領直口,折腹(較?。呷ψ?。此種造型在其他文化中沒有。似為吸收豆的造型發(fā)展而成。杯、圈足較高,有直口,有凸形口沿、腹有直壁、微內斂兩種形式,造形樸實。罐有敞口勝腹圓底,較飽滿。陶球和紡輪很有屈家?guī)X文化特點。2、裝飾紋樣基本上有旋紋、圓點、弧線、條紋、網(wǎng)紋、菱形格紋、方框中加卵點、方框內又加方框等幾種形式,其裝飾特點一是比較活潑,二是比較灑脫的線紋裝飾

。3、彩繪顏色:有橙黃、橙紅、紅褐、黑褐等,較一般彩陶用色豐富。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五85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蛋殼形陶杯

屈家?guī)X文化

新石器時代屈家?guī)X文化

紅甕

高28.5cm

口徑35.6cm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蛋殼86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黑陶高足杯(屈家?guī)X文化)

高19.5厘米,口徑7.5厘米,

河南省浙川黃楝樹出土,河南省博物館藏。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黑陶87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新石器時代屈家?guī)X文化直徑3.3~4.4厘米。天門市鄧家灣遺址出土。紡輪是紡織手工業(y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彩陶紡輪的形式及花紋豐富多彩,大多與旋轉有關。當紡錘旋轉時,這些紋樣便隨之產(chǎn)生快速的動感。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88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彩陶壺形器》

文物介紹:新石器時代屈家?guī)X文化通高16.1厘米。天門市鄧家灣遺址出土。泥質紅陶,上用黑彩繪斜網(wǎng)格紋。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彩89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第三節(jié).黑陶藝術

一、龍山文化黑陶

龍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濟南章丘縣龍山鎮(zhèn)而得名。它的分布范圍包括山東、河南、江蘇北部和遼東半島地區(qū),經(jīng)過發(fā)掘的遺址有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城子崖、日照兩城鎮(zhèn),濰坊姚官莊、膠縣三里河等處。

造型特征:規(guī)整秀麗,十分高雅

裝飾紋樣:

弦紋應用較多。黑陶不重繁縟裝飾,只有少量局部紋樣,外表上的弦紋,多是在輪制過程中有意在適當部位旋制而成。典型器物:《弦紋黑陶高柄杯》.《單把弦紋黑陶杯》《蛋殼黑陶杯》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第三90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總結黑陶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四句話:器型規(guī)整、器壁極薄、漆黑光亮,少飾紋鏤。也有人用“黑、亮、光、鈕”四字總結。

蛋殼黑陶高柄杯殼黑陶高柄杯

高19.5cm口徑9cm足徑4.7cm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總結91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山東龍山文化雙層鏤孔蛋殼黑陶杯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山東龍山文化雙層鏤孔蛋92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二、良渚文化黑陶

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峨.現(xiàn)于浙江余杭縣良渚鎮(zhèn)而得名。其分布主要在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浙江吳興錢山漾、杭州水田皈、上海金山亭林等遺址都屬于良渚文化。

造型:一般黑陶胎較厚,器形敦厚樸實,呈漆黑光澤,但不夠純凈。

紋飾:

有刻劃壓印成的直線紋,還有弦紋、鏤孔、竹節(jié)紋等。鏤孔、竹節(jié)紋在同一器物上出現(xiàn),高足上有三條凸起的弦紋,使柄呈竹節(jié)形狀,在每條弦紋上有一定數(shù)量的橫長方形鏤孔,豆盤深無紋飾。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二、良渚文化黑陶93黑陶壺(良渚文化)

高15厘米,1983年上海市青浦縣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上海博物館藏。

黑陶壺(良渚文化)

高15厘米,1983年上海市青浦縣福泉94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黑陶貫耳壺》

(良渚文化)高15厘米,口徑7.2厘米,江蘇省吳江縣梅堰出土,南京博物館藏。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萬字紋彩陶雙耳壺

(馬廠)

《黑95《項飾》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項飾》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上海青浦福96《玉琮》

其形內圓外方,寓意天地合一,是良渚文化時期的宗教禮器,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玉琮》

其形內圓外方,寓意天地合一,是良渚文化時期97《神像紋石斧》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神像紋石斧》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98《神像飛鳥紋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上海青浦福泉山出

《神像飛鳥紋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99《神面紋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神面紋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100《鉞》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鉞》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上海青浦101《獸形玦》

紅山文化(公元前30世紀)

《獸形玦》

紅山文化(公元前30世紀)

102紅山文化玉龍紅山文化玉龍103民俗美術日常器物課件(模板)104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的勃興以及西周的禮樂制度的崩壞,這都使得青銅禮器大為衰落,器物的使用由此有了更大的自由。工藝美術也因之回歸生活,關注適用。加之統(tǒng)治階層的奢靡生活令工藝制作須滿足感官享受,致使清新華麗的氣象逐漸確立。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的勃興以及西周的禮樂制度的崩壞,這都使得青105

春秋戰(zhàn)國時代,重要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依然在官府作坊中進行。在此基礎之上,工藝美術生產(chǎn)的分類亦更加詳細。二、工藝美術生產(chǎn)

期間官府對于民間作坊的設立不再如往前一般層層限制。民間作坊的發(fā)展也同樣極大地促進了這一時期工藝美術水平的整體提升。春秋戰(zhàn)國時代,重要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依然在官府作坊中進行。在此基106二、春秋戰(zhàn)國時的青銅容器

春秋戰(zhàn)國青銅容器的種類大體包括烹食器、酒器和水器,它們中的許多器物還部分承擔著禮器的功能,特別是鼎。

鼎在這一時期的實用價值逐漸凸顯,典型的是戰(zhàn)國中期開始流行的扁圓鼎,其裝飾華麗而不莊嚴,表明鼎的觀賞價值提升而禮儀功能的消隱。錯金銀青銅有流鼎(一)器形的演化二、春秋戰(zhàn)國時的青銅容器春秋戰(zhàn)國青銅容器的種類大體包括烹食107

而如簋、鬲、簠、盂、觚、爵、角、斝、觶、卣、彝、觥等,這些以前重要的禮器數(shù)量逐漸減少,以至于無。而一些新的更加講究實用的器形開始出現(xiàn),如耳杯、洗、浴缶等,它們都是專為日常生活所作。戰(zhàn)國青銅耳杯而如簋、鬲、簠、盂、觚、爵、角、斝、觶、卣、彝、觥等,這些108

盡管還屢見輪廓繁復的實例,但簡約卻是青銅器造型發(fā)展的大趨勢。此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容器中對于動物形象的模仿是其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色。幾何紋青銅長柄豆青銅犀尊青銅鳥尊盡管還屢見輪廓繁復的實例,但簡約卻是青銅器造型發(fā)展的大趨勢109三、銅鏡與帶鉤等(一)銅鏡

銅鏡屬生活日常用品。在銅鏡尚未流行前,人們用銅鑒盛水照面,故鏡又稱鑒。銅鏡的發(fā)展演變,曾出現(xiàn)過幾次較興盛的時期,我們稱之為戰(zhàn)國鏡、漢鏡、唐鏡和宋鏡。入宋以后由于玻璃的傳入,銅鏡開始沒落。戰(zhàn)國銅鏡的工藝特點是:1、薄胎2、卷邊3、川字紐(弦紋紐)4、雙層紋戰(zhàn)國銅鏡的裝飾主要有1、四葉紋2山字紋3、雙菱紋4、夔鳳紋5、長尾獸紋6、蟠螭紋7、連弧紋8、地紋(p74-p75)三、銅鏡與帶鉤等(一)銅鏡銅鏡屬生活日常用品。在銅鏡尚未流110

戰(zhàn)國青銅鏡(背面)四山紋銅鏡錯金銀狩獵紋銅鏡戰(zhàn)國青銅鏡(背面)四山紋銅鏡錯金銀狩獵紋銅鏡111

所謂漆器就是以加工過的熟漆髹(xiu)飾的器物。從漆樹上割取漆液后去水、濾雜成為生漆,生漆經(jīng)調和、添加配料成為熟漆,再用熟漆髹飾器物就可得漆器。漆器主要的功用是充當日用品,也有作樂器、工具和明器使用的。第四節(jié)漆器一、概說

早在公元前5000到前4000年的河姆渡遺址里,就出土過朱漆碗及一些原始漆器。表明中國漆器的產(chǎn)生有著久遠的歷史。所謂漆器就是以加工過的熟漆髹(xiu)飾的器物。從漆樹上割112

在中國漆器歷史上,戰(zhàn)國是第一個輝煌時期。髹漆逐漸成為手工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產(chǎn)量日益提高,造作愈發(fā)精良。二、戰(zhàn)國漆器

戰(zhàn)國漆器的器胎主要有:1、木胎2、木片卷粘胎3、夾纻4、皮胎(82)

戰(zhàn)國漆器的器形非常豐富,家具有俎、案、座屏、器架、器座等,而日用容器更是種類繁多,如奩(lian)、卮(zhi)、豆、盒、杯、壺、尊、盤。此外還有許多新的器形出現(xiàn),如耳杯。在中國漆器歷史上,戰(zhàn)國是第一個輝煌時期。髹漆逐漸成為手工業(yè)113

種類繁多、制作精美的戰(zhàn)國漆器:雕繪漆豆彩繪鴛鴦形漆盒戰(zhàn)國漆耳杯種類繁多、制作精美的戰(zhàn)國漆器:雕繪漆豆彩繪鴛鴦形漆盒戰(zhàn)國漆114

戰(zhàn)國漆器的裝飾主要有:1、描繪(主要是彩繪)2、針刻3、銀扣4、描金(p82)漆器的裝飾紋樣有動物紋、云氣紋、幾何紋及社會生活題材等。彩繪竊曲紋漆豆戰(zhàn)國漆器的裝飾主要有:1、描繪(主要是彩繪)2、針刻115發(fā)展——西漢:藝術高峰,漆器歷史地位的顛峰東漢:中期以后,盛極而衰(陶瓷崛起)生產(chǎn)格局——官府

中央:少府屬下考工、右工

地方:蜀郡、廣漢郡工官(聲譽高,供宮廷)

分工細密,檢驗嚴格民間

民間:廣布,偏遠廣州、桂平,揚州、成都最優(yōu)

發(fā)展:東漢中期前,官府興盛,而后豪強地主取代發(fā)展——116精細制作:“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價格不菲:“木器髹者千枚,……亦比千乘之家”;“一文杯得銅杯十”平民用器價不高昂,“赤卮五枚直二百五十”,與“白素一丈”相當堅實耐用:平壤西漢墓,漆杯紀年銘相距80余年貴州清鎮(zhèn),西漢漆器出土于東漢墓葬上層大量占有:馬王堆三墓。700余件新莽初年常樂室,漆盤至少幾千只主要出土:湘鄂川蘇皖,朝鮮、蒙古官府作坊漆器制作精細制作:“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官府作坊漆117二、制胎與造型制胎——胎質:木和夾纻為主,少數(shù)為竹主流:到西漢前期,木胎居多,以后,夾纻胎增多木胎:旋木胎,旋削器形,剜空內腔,多做鼎盒鐘盤,常較厚重斫木胎,刨削剜鑿,多做耳杯匜案,亦較厚重卷木胎,薄木片卷成,裱麻布以防開裂變形,用于奩卮等,較輕巧夾纻胎:后世又稱“脫胎”做法,以木或泥做內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干后去內胎,在麻布殼上髹漆。頗輕巧發(fā)展,初見于戰(zhàn)國;兩漢中期以后,漸流行;魏晉以來,常做佛像;入清,福州以之聞名二、制胎與造型制胎——118造型——種類:飲食器為主,又有博具、樂器、文具、兵器、家具及車輿和棺槨。飲食器:常見鼎、鈁、鐘、壺、盒、卮、耳杯、盤、盂、匜、勺、匕、具杯盒等鼎、鐘、鈁、耳杯等造型、體量與青銅器相仿造型——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