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的藥性霍麗麗1.中藥的藥性霍麗麗1.中藥的藥性霍麗麗1.中藥的藥性霍麗麗1.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xiàn)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達到治愈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2.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tǒng)稱為藥性,它包括藥物發(fā)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用。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藥性理論——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nèi)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3.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tǒng)稱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tǒng)稱中藥的性能與性狀的區(qū)別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含義: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性質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據(jù)用藥前后的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歸納出來的;中藥的性狀是描述藥材的各種天然物理特性。(2)觀察對象:中藥的性能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性狀是以藥物(藥材)為觀察對象。(3)內(nèi)容不同:中藥性能包括四氣、五味、歸經(jīng)、升降沉浮、毒性等方面。藥物性狀指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包括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4.中藥的性能與性狀的區(qū)別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4.中藥的性能與性狀的區(qū)別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4.中藥的作用1.治療作用-—藥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劑量時出現(xiàn)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毒性作用,指用藥后引起的機體損害性反應。與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有關,也與人的體質因素有關。5.中藥的作用5.中藥的作用5.中藥的作用5.中藥的功效是中藥治療作用的同義語,亦稱中藥的“功能”。功效術語往往凝練為短短數(shù)個字,是對中藥治療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中藥的主治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證,又稱為“應用”或“適應證”。功效和主治的關系從認識方法而言,主治是確定功效的依據(jù)從臨床運用的角度來看,功效提示中藥的適應范圍。
中藥功效是聯(lián)系中藥主治(應用)和性味歸經(jīng)的樞紐,因此是學習中藥學的重點內(nèi)容。6.中藥的功效6.中藥的功效6.中藥的功效6.第一節(jié)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稱“四性”。起源:最早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錄“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芳从小昂邿嶂?,熱者寒之”的論述。7.第一節(jié)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7.第一節(jié)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7.第一節(jié)四氣1、四氣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寒(大寒、微寒)和涼——屬陰涼弱于寒熱(大熱)和溫(微溫)——屬陽溫弱于熱平性——指藥物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如黨參、山藥等,有人認為實際上平性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涼,炙用偏溫,也是相對而言,仍屬于四氣范疇。8.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8.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8.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3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四氣確定的依據(jù):用藥反應四氣確定的基準:病證寒熱藥物寒熱藥性如何確定?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陽熱證的藥物,屬于寒性或涼性藥物。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陰寒證的藥物,屬于熱性或溫性藥物。與所治療疾病證候的性質是相對的。9.3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9.3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9.3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9.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
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熱化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現(xiàn)代:抑制中樞神經(jīng)、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機能;抑制呼吸、循環(huán)、代謝及甲狀腺、性腺等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抗感染、抗癌。
溫熱藥一般具有:溫里散寒、補陽助火、溫經(jīng)通絡、回陽救逆、溫陽利水、暖肝散結、引火歸原等作用?,F(xiàn)代:興奮中樞神經(jīng)、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機能;興奮呼吸、循環(huán)、代謝及甲狀腺、性腺等內(nèi)分泌系統(tǒng)。10.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10.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10.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10.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1)藥物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藥性的寒熱只反映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基本傾向,只是藥物功效的一種抽象概括,絕非藥物的具體功用。(2)藥物的寒熱是從特定的角度概括藥物作用的性質,它只反映藥物作用性質的一個側面,而非全部。11.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11.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11.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11.6、四氣的意義(1)分清藥性的寒熱分別應用:《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2)寒熱溫涼程度不同,恰當用藥: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則反傷其陰,當用涼藥反用寒藥則傷其陽。(3)寒熱藥并用:治療寒熱錯雜證;糾正偏性,增強療效;利用反佐,防止格拒。(4)真寒假熱用熱藥,真熱假寒用寒藥。(5)“寒無犯寒,熱無犯熱”。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指導臨床用藥。寒冬時沒有實熱證,不要隨便使用寒藥,以免損傷陽氣;在夏季沒有寒證,不要隨便使用熱藥,以免傷津化燥。12.6、四氣的意義12.6、四氣的意義12.6、四氣的意義12.第二節(jié)五味1、五味的含義及起源五味的含義—指藥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滋味,以及藥物的作用。除五種基本滋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稱“五味”。另外,香氣還附于辛味。13.第二節(jié)五味1、五味的含義及起源13.第二節(jié)五味1、五味的含義及起源13.第二節(jié)五味1、五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本經(jīng)》。藥物的五味,是通過口嘗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則知道了它的藥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這里的味、性即指藥性、藥味。人們將藥物的滋味和作用聯(lián)系起來,用滋味來解釋藥物的作用,這就是最初的“滋味說”。后來,五行學說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說”就發(fā)展為“五味說”,并在《內(nèi)經(jīng)》中得到豐富和系統(tǒng)。《本經(jīng)》明確提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14.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本經(jīng)》。藥物的五味,是通過口嘗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本經(jīng)》。藥物的五味,是通過口嘗2、五味的確定依據(jù)1.五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jù)藥物的真實滋味2.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lián)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
確定味的主要依據(jù):1.藥物的滋味;2.藥物的作用3、五味的實際意義一是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作用的基本范圍。15.2、五味的確定依據(jù)15.2、五味的確定依據(jù)15.2、五味的確定依據(jù)15.五味的屬性:辛酸甘苦淡咸陽陰辛甘酸苦咸金土木火水16.五味的屬性:陽陰辛甘酸五味的屬性:陽陰辛甘酸3五味的作用⑴辛味能散——發(fā)散能行——行氣、行血①辛散:辛味能發(fā)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發(fā)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療表證。②辛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氣滯血瘀證。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還有芳香、辟穢、開竅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靶烈詽欀保喝缈疃櫡沃箍?;菟絲子潤養(yǎng)補肺。17.3五味的作用17.3五味的作用17.3五味的作用17.⑵甘味
能補——補益能緩——緩急止痛能和——調(diào)和藥性、和中、解毒①甘補:甘味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治療脾胃不和證,入復方調(diào)和諸藥。③甘緩:甘味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藥物或食物中毒。18.⑵甘味能補——補益⑵甘味能補——補益⑶酸味能收——收斂,能澀——固澀。能收斂固澀。具體有斂汗、止咳、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止血等作用??捎糜谡摕o邪之滑脫不禁諸證。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19.⑶酸味能收——收斂,19.⑶酸味能收——收斂,19.⑶酸味能收——收斂,19.⑷澀味能收斂固澀?!侗窘?jīng)》“澀為酸之變味,澀味能收,與酸味同”。即澀附于酸之意。澀味與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澀并稱。但澀味與酸味有不同之處,澀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20.⑷澀味能收斂固澀。20.⑷澀味能收斂固澀。20.⑷澀味能收斂固澀。20.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堅①苦泄——含義有三
通泄—通實邪—如,瀉下通便,治療便秘。
降泄—降逆氣——如,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下焦?jié)駸岬?。②苦燥——即指燥濕作用。苦溫藥,苦溫燥濕,用于寒濕證;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均屬濕證。③堅陰——或稱“存陰”,即瀉火存陰
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堅陰是瀉火的結果??辔端幫ㄟ^瀉火消除了灼傷陰液的火熱之邪,使得陰液得以保存,故稱之為“堅陰”、“存陰”。與苦泄有關,而非苦味能補陰液。21.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堅21.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堅21.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堅21.⑹咸味
能軟——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治療瘰疬、癭瘤、痰核、癥瘕痞塊。能下——咸味有瀉下的作用。治療大便燥結。“咸走血”;“咸補腎”⑺淡味能滲、能利——即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治療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淡附于甘”22.⑹咸味22.⑹咸味22.⑹咸味22.“五味”可和“五行”、“五臟”相結合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酸苦甘辛咸23.“五味”可和“五行”、“五臟”相結合木火“五味”可和“五行”、“五臟”相結合木火“性”與“味”形成藥物作用的基礎,因而是中藥性能中最重要的兩個成員。要準確、全面地認識某一藥物的功效,必須性味合參。氣味相同,作用相近;氣味相同,又有主次。氣味不同,作用有別。氣同味異,味同氣異,其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則各有不同。一藥數(shù)味,效用擴大。臨床用藥既用其氣、又用其味;配伍用藥,氣味取舍由于性味屬藥性范疇,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性味合參,還要與功效結合。24.“性”與“味”形成藥物作用的基礎,因而是中藥性能中最重要的兩“性”與“味”形成藥物作用的基礎,因而是中藥性能中最重要的兩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藥物對人體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25.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25.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25.1升降浮沉升——上升提舉,作用趨勢向上降——下達降逆,作用趨勢向下。浮——向外發(fā)散,作用趨勢向外。沉——向內(nèi)收斂,作用趨勢向內(nèi)。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nèi)四種不同作用趨向。26.升——上升提舉,作用趨勢向上26.升——上升提舉,作用趨勢向上26.升——上升提舉,作用趨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升浮——屬陽沉降——屬陰疾病的病勢:向上(嘔吐、呃逆、喘息),向下(脫肛、遺尿、崩漏),向外(自汗、盜汗),向內(nèi)(表證未解而入里);疾病的病位:在表(外感表證),在里(里實便秘),在上(目赤腫痛),在下(腹水、尿閉);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也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了。它是與疾病所表現(xiàn)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27.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27.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27.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27.3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四氣五味具有辛、甘(淡)味、和溫熱之性的藥物,屬陽,大多具有升浮之性;具有酸(澀)、苦、咸、和寒涼之性的藥物,屬陰,大多具有沉降之性;《本草綱目》:“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②藥物的質地輕重:輕虛升浮,重實沉降;《備要》:“凡藥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28.3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28.3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28.3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2③炮制:酒—升;姜—散;醋—收;鹽—沉。《本草綱目》“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④配伍:從眾效應;引經(jīng)藥的作用?!侗静菥V目》“非無定性也,奪于群眾之勢,不得不然耳?!薄侗静菥V目》“升降在物,亦在人也”29.③炮制:酒—升;姜—散;醋—收;鹽—沉。29.③炮制:酒—升;姜—散;醋—收;鹽—沉。29.③炮制:酒—升4、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藥,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質地多為輕清至虛之品,其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趨勢。具有疏散解表、透疹消瘡、開宣肺氣、溫里散寒、暖肝散結、溫通經(jīng)脈、通痹散結、行氣開郁、活血消癥、升陽舉陷、涌吐、開竅等功效;沉降藥,性主寒涼,味屬酸苦咸,質地多為重濁堅實之品,其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內(nèi)的趨勢。具有瀉下通便、清熱瀉火、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陽息風、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遺、固崩止帶、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等功效。30.4、升降浮沉的作用30.4、升降浮沉的作用30.4、升降浮沉的作用30.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還有一些藥物作用趨勢具有雙向性,如:麻黃——即能發(fā)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腫(向下的趨向);川芎——既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又能“下行血?!被钛{(diào)經(jīng)。31.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31.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31.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①改變病勢趨向,調(diào)整臟腑氣機的紊亂,糾正機體功能失調(diào),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②作用于機體的不同部位,因勢利導,祛邪外出。通常情況下:病變(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變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病勢(趨勢)逆上者——宜降,不宜升。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某些情況必須升降同用,以調(diào)節(jié)氣機,恢復臟腑功能。交泰丸中黃連、肉桂的配伍,一升一降麻杏石甘湯中石膏、麻黃的配伍,一升一降32.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32.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32.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第四節(jié)歸經(jīng)1、歸經(jīng)的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是中藥性能的重要內(nèi)容。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部位經(jīng)——是指經(jīng)絡與臟腑的統(tǒng)稱,代表某一經(jīng)絡或某一臟腑。
歸經(jīng)——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jīng)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jīng)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33.第四節(jié)歸經(jīng)1、歸經(jīng)的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第四節(jié)歸經(jīng)1、歸經(jīng)的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歸經(jīng)的源流:最早在《內(nèi)經(jīng)》有“五入”、“五走”的記載。《傷寒論》有六經(jīng)辨證用藥理論的記載,為歸經(jīng)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唐宋時期《本草衍義》《本草拾遺》將藥物定向定位的歸經(jīng)與臟腑經(jīng)絡聯(lián)系在一起。金元時期《珍珠囊》正式把歸經(jīng)作為藥性,標志著系統(tǒng)的歸經(jīng)理論已確立。至清代,沈金鰲正式提出“歸經(jīng)”一詞。在《要藥分劑》一書中,于每味藥下均列“歸經(jīng)”一項,用以說明藥物的作用范圍。至此歸經(jīng)理論得以完備。34.歸經(jīng)的源流:34.歸經(jīng)的源流:34.歸經(jīng)的源流:34.2、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和確定:歸經(jīng)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yī)基礎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以藥物所治療的病證為依據(jù),經(jīng)過長期臨床實踐,從藥物的療效中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35.2、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和確定:35.2、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和確定:35.2、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和確定:3經(jīng)絡可溝通人體內(nèi)外表里,所以一旦發(fā)生病變,體表病變可通過經(jīng)絡傳到內(nèi)在臟腑,內(nèi)在臟腑病變也可通過經(jīng)絡反映到體表上來。心——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血瘀心痛肝——眩暈、脅痛、巔頂頭痛、抽搐、目赤昏花肺——感冒、氣喘、咳嗽、胸悶、浮腫胃——食欲不振、胃脘脹滿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呃逆歸經(jīng)理論是通過臟腑辨證用藥,從臨床療效觀察總結出來的。36.經(jīng)絡可溝通人體內(nèi)外表里,所以一旦發(fā)生病變,體表病變可通經(jīng)絡可溝通人體內(nèi)外表里,所以一旦發(fā)生病變,體表病變可通歸經(jīng)的方法:六經(jīng)用藥的歸經(jīng)方法衛(wèi)氣營血,三焦用藥的歸經(jīng)方法
歸經(jīng)的方法不同,但都與臟腑經(jīng)絡密不可分,臟腑經(jīng)絡學說是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此外,還有根據(jù)藥物自身特性進行歸經(jīng)的方法。37.歸經(jīng)的方法:37.歸經(jīng)的方法:37.歸經(jīng)的方法:37.4、歸經(jīng)的意義(1)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如清熱藥由于歸經(jīng)不同可治療不同部位的熱邪。(2)掌握歸經(jīng)理論有助于區(qū)別功效相似的藥物。如治療頭痛的藥物由于歸經(jīng)不同而應用不同。(3)依據(jù)臟腑經(jīng)絡學說,注意臟腑病變的相互影響,恰當選擇藥物。(4)必須和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全面。(5)借歸經(jīng)理論掌握藥物所治的眾多病證。(6)根據(jù)五味與歸經(jīng)的關系指導加工炮制藥物。38.4、歸經(jīng)的意義38.4、歸經(jīng)的意義38.4、歸經(jīng)的意義38.4、引經(jīng)在歸經(jīng)理論中,前人認為一些藥對機體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的作用,其選擇性特別強,并且可以引導同用的其他藥物打于病所,而提高療效,因此,將這些藥物稱為引經(jīng)藥,其所具有的特殊歸經(jīng)作用稱為引經(jīng)。
桔梗:引藥入肺牛膝:引藥入腎39.4、引經(jīng)39.4、引經(jīng)39.4、引經(jīng)39.4、學習歸經(jīng)理論應注意的事項(1)勿將中醫(yī)臟腑經(jīng)絡定位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2)歸經(jīng)所依據(jù)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nèi)的分布。40.4、學習歸經(jīng)理論應注意的事項40.4、學習歸經(jīng)理論應注意的事項40.4、學習歸經(jīng)理論應注意的事第五節(jié)毒性
一、古代“毒性”的含義
1.“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2.毒性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志。3.藥物的偏性。景岳“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偏也,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也?!?1.第五節(jié)毒性一、古代“毒性”的含義41.第五節(jié)毒性一、古代“毒性”的含義41.第五節(jié)毒二、現(xiàn)代藥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毒藥:一般指對機體發(fā)生化學或物理作用,能損害機體,引起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質。劇毒藥:指中毒劑量與治療劑量比較接近,或某些治療劑量已經(jīng)達到中毒劑量的范圍,因此安全系數(shù)??;也指毒性對機體組織器官損害劇烈,可產(chǎn)生嚴重或不可逆的后果。42.二、現(xiàn)代藥物毒性的概念42.二、現(xiàn)代藥物毒性的概念42.二、現(xiàn)代藥物毒性的概念42.
中藥的副作用有別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xiàn)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一般比較輕微,對機體的危害不大,停藥后可自行消失。多與藥物自身特性、炮制、配伍、制劑等多種因素有關。由于中藥常見一藥多效能,如常山既可截虐,又可催吐,若治療瘧疾,則催吐就是副作用,所以中藥副作用還有一定的相對性。三、中藥毒性的分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類。43.中藥的副作用有別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中藥的副作用有別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四、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
1.正確總體評價中藥的毒性,總體來講,中藥具有安全低毒的優(yōu)勢。2.正確審慎地對待本草文獻有關中藥毒性的記載。3.重視中藥中毒的臨床報道,慎重應用,保證安全。4.加強對有毒藥物的使用管理。44.四、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44.四、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44.四、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44.五、產(chǎn)生中藥毒性的常見原因①用量過大或時間過長;②用法不當;③炮制不當;④配伍不當;⑤誤用偽藥;⑥個體不適應;⑦藥不對癥。45.五、產(chǎn)生中藥毒性的常見原因45.五、產(chǎn)生中藥毒性的常見原因45.五、產(chǎn)生中藥毒性的常見原因4六、掌握中藥毒性對臨床的指導意義(1)從辨證、基原、劑量、劑型、炮制、配伍、個體差異、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確保用藥安全,避免中毒的發(fā)生。(2)根據(jù)“以毒攻毒”的原則,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可采用某些毒藥治療某些疾病。(3)掌握藥物的毒性及中毒臨床表現(xiàn),以便作出明確診斷,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搶救治療措施。46.六、掌握中藥毒性對臨床的指導意義46.六、掌握中藥毒性對臨床的指導意義46.六、掌握中藥毒性對中藥的藥性霍麗麗47.中藥的藥性霍麗麗1.中藥的藥性霍麗麗47.中藥的藥性霍麗麗1.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xiàn)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達到治愈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48.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tǒng)稱為藥性,它包括藥物發(fā)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用。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藥性理論——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nèi)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49.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tǒng)稱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tǒng)稱中藥的性能與性狀的區(qū)別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含義: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性質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據(jù)用藥前后的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歸納出來的;中藥的性狀是描述藥材的各種天然物理特性。(2)觀察對象:中藥的性能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性狀是以藥物(藥材)為觀察對象。(3)內(nèi)容不同:中藥性能包括四氣、五味、歸經(jīng)、升降沉浮、毒性等方面。藥物性狀指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包括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50.中藥的性能與性狀的區(qū)別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4.中藥的性能與性狀的區(qū)別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50中藥的作用1.治療作用-—藥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劑量時出現(xiàn)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毒性作用,指用藥后引起的機體損害性反應。與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有關,也與人的體質因素有關。51.中藥的作用5.中藥的作用51.中藥的作用5.中藥的功效是中藥治療作用的同義語,亦稱中藥的“功能”。功效術語往往凝練為短短數(shù)個字,是對中藥治療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中藥的主治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證,又稱為“應用”或“適應證”。功效和主治的關系從認識方法而言,主治是確定功效的依據(jù)從臨床運用的角度來看,功效提示中藥的適應范圍。
中藥功效是聯(lián)系中藥主治(應用)和性味歸經(jīng)的樞紐,因此是學習中藥學的重點內(nèi)容。52.中藥的功效6.中藥的功效52.中藥的功效6.第一節(jié)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稱“四性”。起源:最早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錄“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芳从小昂邿嶂?,熱者寒之”的論述。53.第一節(jié)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7.第一節(jié)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53.第一節(jié)四氣1、四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寒(大寒、微寒)和涼——屬陰涼弱于寒熱(大熱)和溫(微溫)——屬陽溫弱于熱平性——指藥物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如黨參、山藥等,有人認為實際上平性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涼,炙用偏溫,也是相對而言,仍屬于四氣范疇。54.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8.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54.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3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四氣確定的依據(jù):用藥反應四氣確定的基準:病證寒熱藥物寒熱藥性如何確定?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陽熱證的藥物,屬于寒性或涼性藥物。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陰寒證的藥物,屬于熱性或溫性藥物。與所治療疾病證候的性質是相對的。55.3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9.3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55.3四氣確定的依據(jù)和基準9.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
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熱化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F(xiàn)代:抑制中樞神經(jīng)、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機能;抑制呼吸、循環(huán)、代謝及甲狀腺、性腺等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抗感染、抗癌。
溫熱藥一般具有:溫里散寒、補陽助火、溫經(jīng)通絡、回陽救逆、溫陽利水、暖肝散結、引火歸原等作用?,F(xiàn)代:興奮中樞神經(jīng)、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機能;興奮呼吸、循環(huán)、代謝及甲狀腺、性腺等內(nèi)分泌系統(tǒng)。56.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10.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56.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10.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1)藥物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藥性的寒熱只反映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基本傾向,只是藥物功效的一種抽象概括,絕非藥物的具體功用。(2)藥物的寒熱是從特定的角度概括藥物作用的性質,它只反映藥物作用性質的一個側面,而非全部。57.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11.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57.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11.6、四氣的意義(1)分清藥性的寒熱分別應用:《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2)寒熱溫涼程度不同,恰當用藥: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則反傷其陰,當用涼藥反用寒藥則傷其陽。(3)寒熱藥并用:治療寒熱錯雜證;糾正偏性,增強療效;利用反佐,防止格拒。(4)真寒假熱用熱藥,真熱假寒用寒藥。(5)“寒無犯寒,熱無犯熱”。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指導臨床用藥。寒冬時沒有實熱證,不要隨便使用寒藥,以免損傷陽氣;在夏季沒有寒證,不要隨便使用熱藥,以免傷津化燥。58.6、四氣的意義12.6、四氣的意義58.6、四氣的意義12.第二節(jié)五味1、五味的含義及起源五味的含義—指藥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滋味,以及藥物的作用。除五種基本滋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稱“五味”。另外,香氣還附于辛味。59.第二節(jié)五味1、五味的含義及起源13.第二節(jié)五味1、五味的含義及起源59.第二節(jié)五味1、五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本經(jīng)》。藥物的五味,是通過口嘗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則知道了它的藥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這里的味、性即指藥性、藥味。人們將藥物的滋味和作用聯(lián)系起來,用滋味來解釋藥物的作用,這就是最初的“滋味說”。后來,五行學說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說”就發(fā)展為“五味說”,并在《內(nèi)經(jīng)》中得到豐富和系統(tǒng)。《本經(jīng)》明確提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60.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本經(jīng)》。藥物的五味,是通過口嘗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本經(jīng)》。藥物的五味,是通過口嘗2、五味的確定依據(jù)1.五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jù)藥物的真實滋味2.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lián)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
確定味的主要依據(jù):1.藥物的滋味;2.藥物的作用3、五味的實際意義一是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作用的基本范圍。61.2、五味的確定依據(jù)15.2、五味的確定依據(jù)61.2、五味的確定依據(jù)15.五味的屬性:辛酸甘苦淡咸陽陰辛甘酸苦咸金土木火水62.五味的屬性:陽陰辛甘酸五味的屬性:陽陰辛甘酸3五味的作用⑴辛味能散——發(fā)散能行——行氣、行血①辛散:辛味能發(fā)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發(fā)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療表證。②辛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氣滯血瘀證。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還有芳香、辟穢、開竅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靶烈詽欀保喝缈疃櫡沃箍?;菟絲子潤養(yǎng)補肺。63.3五味的作用17.3五味的作用63.3五味的作用17.⑵甘味
能補——補益能緩——緩急止痛能和——調(diào)和藥性、和中、解毒①甘補:甘味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治療脾胃不和證,入復方調(diào)和諸藥。③甘緩:甘味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藥物或食物中毒。64.⑵甘味能補——補益⑵甘味能補——補益⑶酸味能收——收斂,能澀——固澀。能收斂固澀。具體有斂汗、止咳、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諸證。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65.⑶酸味能收——收斂,19.⑶酸味能收——收斂,65.⑶酸味能收——收斂,19.⑷澀味能收斂固澀?!侗窘?jīng)》“澀為酸之變味,澀味能收,與酸味同”。即澀附于酸之意。澀味與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澀并稱。但澀味與酸味有不同之處,澀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66.⑷澀味能收斂固澀。20.⑷澀味能收斂固澀。66.⑷澀味能收斂固澀。20.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堅①苦泄——含義有三
通泄—通實邪—如,瀉下通便,治療便秘。
降泄—降逆氣——如,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下焦?jié)駸岬?。②苦燥——即指燥濕作用??鄿厮?,苦溫燥濕,用于寒濕證;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均屬濕證。③堅陰——或稱“存陰”,即瀉火存陰
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堅陰是瀉火的結果??辔端幫ㄟ^瀉火消除了灼傷陰液的火熱之邪,使得陰液得以保存,故稱之為“堅陰”、“存陰”。與苦泄有關,而非苦味能補陰液。67.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堅21.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堅67.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堅21.⑹咸味
能軟——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治療瘰疬、癭瘤、痰核、癥瘕痞塊。能下——咸味有瀉下的作用。治療大便燥結?!跋套哐?;“咸補腎”⑺淡味能滲、能利——即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治療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暗接诟省?8.⑹咸味22.⑹咸味68.⑹咸味22.“五味”可和“五行”、“五臟”相結合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酸苦甘辛咸69.“五味”可和“五行”、“五臟”相結合木火“五味”可和“五行”、“五臟”相結合木火“性”與“味”形成藥物作用的基礎,因而是中藥性能中最重要的兩個成員。要準確、全面地認識某一藥物的功效,必須性味合參。氣味相同,作用相近;氣味相同,又有主次。氣味不同,作用有別。氣同味異,味同氣異,其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則各有不同。一藥數(shù)味,效用擴大。臨床用藥既用其氣、又用其味;配伍用藥,氣味取舍由于性味屬藥性范疇,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性味合參,還要與功效結合。70.“性”與“味”形成藥物作用的基礎,因而是中藥性能中最重要的兩“性”與“味”形成藥物作用的基礎,因而是中藥性能中最重要的兩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藥物對人體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71.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25.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71.1升降浮沉升——上升提舉,作用趨勢向上降——下達降逆,作用趨勢向下。浮——向外發(fā)散,作用趨勢向外。沉——向內(nèi)收斂,作用趨勢向內(nèi)。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nèi)四種不同作用趨向。72.升——上升提舉,作用趨勢向上26.升——上升提舉,作用趨勢向上72.升——上升提舉,作用趨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升浮——屬陽沉降——屬陰疾病的病勢:向上(嘔吐、呃逆、喘息),向下(脫肛、遺尿、崩漏),向外(自汗、盜汗),向內(nèi)(表證未解而入里);疾病的病位:在表(外感表證),在里(里實便秘),在上(目赤腫痛),在下(腹水、尿閉);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也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了。它是與疾病所表現(xiàn)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73.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27.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73.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27.3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四氣五味具有辛、甘(淡)味、和溫熱之性的藥物,屬陽,大多具有升浮之性;具有酸(澀)、苦、咸、和寒涼之性的藥物,屬陰,大多具有沉降之性;《本草綱目》:“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②藥物的質地輕重:輕虛升浮,重實沉降;《備要》:“凡藥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74.3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28.3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74.3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2③炮制:酒—升;姜—散;醋—收;鹽—沉?!侗静菥V目》“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④配伍:從眾效應;引經(jīng)藥的作用。《本草綱目》“非無定性也,奪于群眾之勢,不得不然耳。”《本草綱目》“升降在物,亦在人也”75.③炮制:酒—升;姜—散;醋—收;鹽—沉。29.③炮制:酒—升;姜—散;醋—收;鹽—沉。75.③炮制:酒—升4、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藥,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質地多為輕清至虛之品,其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趨勢。具有疏散解表、透疹消瘡、開宣肺氣、溫里散寒、暖肝散結、溫通經(jīng)脈、通痹散結、行氣開郁、活血消癥、升陽舉陷、涌吐、開竅等功效;沉降藥,性主寒涼,味屬酸苦咸,質地多為重濁堅實之品,其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內(nèi)的趨勢。具有瀉下通便、清熱瀉火、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陽息風、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遺、固崩止帶、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等功效。76.4、升降浮沉的作用30.4、升降浮沉的作用76.4、升降浮沉的作用30.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還有一些藥物作用趨勢具有雙向性,如:麻黃——即能發(fā)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腫(向下的趨向);川芎——既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又能“下行血?!被钛{(diào)經(jīng)。77.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31.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77.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①改變病勢趨向,調(diào)整臟腑氣機的紊亂,糾正機體功能失調(diào),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②作用于機體的不同部位,因勢利導,祛邪外出。通常情況下:病變(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變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病勢(趨勢)逆上者——宜降,不宜升。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某些情況必須升降同用,以調(diào)節(jié)氣機,恢復臟腑功能。交泰丸中黃連、肉桂的配伍,一升一降麻杏石甘湯中石膏、麻黃的配伍,一升一降78.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32.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78.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第四節(jié)歸經(jīng)1、歸經(jīng)的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是中藥性能的重要內(nèi)容。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部位經(jīng)——是指經(jīng)絡與臟腑的統(tǒng)稱,代表某一經(jīng)絡或某一臟腑。
歸經(jīng)——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jīng)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jīng)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79.第四節(jié)歸經(jīng)1、歸經(jīng)的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第四節(jié)歸經(jīng)1、歸經(jīng)的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歸經(jīng)的源流:最早在《內(nèi)經(jīng)》有“五入”、“五走”的記載?!秱摗酚辛?jīng)辨證用藥理論的記載,為歸經(jīng)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唐宋時期《本草衍義》《本草拾遺》將藥物定向定位的歸經(jīng)與臟腑經(jīng)絡聯(lián)系在一起。金元時期《珍珠囊》正式把歸經(jīng)作為藥性,標志著系統(tǒng)的歸經(jīng)理論已確立。至清代,沈金鰲正式提出“歸經(jīng)”一詞。在《要藥分劑》一書中,于每味藥下均列“歸經(jīng)”一項,用以說明藥物的作用范圍。至此歸經(jīng)理論得以完備。80.歸經(jīng)的源流:34.歸經(jīng)的源流:80.歸經(jīng)的源流:34.2、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和確定:歸經(jīng)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yī)基礎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以藥物所治療的病證為依據(jù),經(jīng)過長期臨床實踐,從藥物的療效中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81.2、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和確定:35.2、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和確定:81.2、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和確定:3經(jīng)絡可溝通人體內(nèi)外表里,所以一旦發(fā)生病變,體表病變可通過經(jīng)絡傳到內(nèi)在臟腑,內(nèi)在臟腑病變也可通過經(jīng)絡反映到體表上來。心——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血瘀心痛肝——眩暈、脅痛、巔頂頭痛、抽搐、目赤昏花肺——感冒、氣喘、咳嗽、胸悶、浮腫胃——食欲不振、胃脘脹滿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呃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擔保合同的效力怎樣確定
- 注漿補漏施工合同6篇
- 課題申報參考: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踐研究
- 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實驗技術與設備共享體系
- 嵌入式系統(tǒng)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應用
- 2024年戶外廣告行業(yè)項目投資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租賃合同解除條件補充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床墊生產(chǎn)技術改造與升級合同3篇
- 臨時人員租賃合同
-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3化學下冊月考試卷
- 中國末端執(zhí)行器(靈巧手)行業(yè)市場發(fā)展態(tài)勢及前景戰(zhàn)略研判報告
- 北京離婚協(xié)議書(2篇)(2篇)
- 2025中國聯(lián)通北京市分公司春季校園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Samsung三星SMARTCAMERANX2000(20-50mm)中文說明書200
- 2024年藥品質量信息管理制度(2篇)
- 202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試卷真題(含答案逐題解析)
- 廣東省廣州市2024年中考數(shù)學真題試卷(含答案)
- 高中學校開學典禮方案
- 內(nèi)審檢查表完整版本
- 3級人工智能訓練師(高級)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考試題及答案
- 孤殘兒童護理員技能鑒定考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