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PAGE1914、阿房宮賦教學目標:一、知識和技能:1.認識封建統(tǒng)治者荒淫奢侈、魚肉百姓的罪惡,理解秦王朝自取滅亡的道理。2.了解作者杜牧和“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3.識記和理解“畢、兀、構(gòu)、縵、霽、杳、邐迤、紛奢、負、庾、舉、族、念、哀”等文言詞語,了解文中詞語活用的現(xiàn)象和文言句式。4.背誦課文,歸納“焉、而、夫”等虛詞的意義與用法。二、過程與方法: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并使之運用于今后的寫作之中,增加習作的文采。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yīng)始終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教學重點難點:1.結(jié)合寫作背景,梳理文章內(nèi)容。結(jié)合賦體“鋪采摛文”的特點,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學習在鋪敘基礎(chǔ)上引發(fā)議論的寫作方法。2.背誦全文。教學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边@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國富民強必以民為本。秦王不愛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國的事實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論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宮賦》中再次提起,為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解讀這篇賦。二、推進新課1.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xiàn)在陜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進士,授弘文館校郎。后在地方軍府任幕僚多年。開成四年(839)回到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司勛員外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后,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他為“杜樊川”。杜牧工詩、賦、辭,而以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和杜甫相比,稱他為“小杜”;又和他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散文氣勢雄渾,多針砭時事;詩歌語言流麗而又風味清新,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著有《樊川文集》,清人馮浩撰有《樊川詩集注》。2.簡介“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于漢代,盛行于六朝。多用于鋪陳排比夸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jīng)逐漸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3.寫作背景: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zhèn)跋扈,吐番、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nèi)平藩鎮(zhèn),加強統(tǒng)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為了實現(xiàn)這些理想,他希望當時的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戲無度,狎昵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并命人“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游幸,對于這一切,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明白地說:“寶歷(敬宗的年號——引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三、指導自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1、誦讀指導。2、關(guān)于重點詞語跟疑難語句的點撥。1)重點詞語明確:“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花紋的帛;又通“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注釋為“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注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注釋為曲折。本義是“轉(zhuǎn)”“掉轉(zhuǎn)”(“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zhuǎn)、回旋”、“曲折、迂迎”、“回轉(zhuǎn)、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鉤心斗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xiàn)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文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入“近時詩家詠物,鉤心斗角,有突過前人者。”“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注釋為“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為建筑單位的量詞?!板鷭咫魦浴薄皨濉焙汀皨浴倍际菍m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并列,是用來湊成四音節(jié)詞語?!拜倎碛谇亍薄拜偂?,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車,這里是用作動詞?!氨M態(tài)極妍”——這里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盡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tài)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氨M”本義是“空,沒有了”(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引申義有“完全、全都”(秦地可盡王也)、“盡量、盡可能”、“到盡頭、到頂點”(林盡水源)“死”(轉(zhuǎn)側(cè)床頭,惟思自盡)等。2)疑難語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第一,從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強國請服,弱國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段歷史只用了六個字就概括了。充分體現(xiàn)了非詩非文,亦詩亦文的“賦”的跳躍性特點。第二,“?!薄俺觥眱勺纸o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梢韵胍娫凇半y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運送巨大木料的艱難;可以想見阿房宮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驕奢;可以想見“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案枧_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薄伞芭憽币稹按汗馊谌凇钡母杏X,由“冷袖”引起“風雨凄凄”的感覺,是一種“通感”。另外,這句還是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些“舞”,寫“舞”同時兼指“歌”?!皻夂颉辈皇乾F(xiàn)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jié)令”,或用來指環(huán)境氣氛。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nèi),則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節(jié)令不同或環(huán)境氣氛有異的感覺。“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橋喻龍,復道喻虹,分別寫出了它們形態(tài)的高大、色彩的絢麗。從驚嘆語氣中表達了建筑物的觀感,且給客觀描寫涂上了濃烈的抒情色彩。綠云擾擾,梳曉鬟也——“綠云”,比喻發(fā)黑而密,古人常用它來代指婦女的美發(fā);“擾擾”,這里是“繚繞”的意思;“曉鬟”指“晨妝”,“鬟”是一種環(huán)狀發(fā)髻(jì)。“綠”與“青”、“黑”可以輾轉(zhuǎn)相訓?!熬G嶂百重,青川萬轉(zhuǎn)”(吳均句),“綠”和“青”是同一種顏色。不用“青云”,而用“綠云”,能給人一種更美的色感。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一段——一個“使”字領(lǐng)起,擺出了秦統(tǒng)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樂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證。一連串用準確的比喻構(gòu)成的排比,前后對比,盡情夸張,形象地表現(xiàn)了“秦”與“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種情形,躍然紙上,可謂精彩妙極!3)由外到內(nèi),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四、研習第一自然段1、補充解釋,翻譯:六國覆滅,天下統(tǒng)一。四川山林中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幾乎遮蔽了天日。從驪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陽。渭水和樊川,浩浩蕩蕩地流進了宮墻。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臺樓閣啊,各自憑借不同的地勢,參差環(huán)抱,回廊環(huán)繞象鉤心,飛檐高聳象斗角。彎彎轉(zhuǎn)轉(zhuǎn),曲折回環(huán),象蜂房那樣密集,如水渦那樣套連,巍巍峨峨,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那長橋臥在水面上(象蛟龍),(可是)沒有一點云彩,怎么會有蛟龍飛騰?那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過天晴,怎么會有虹霓產(chǎn)生?高高低低的樓閣,幽冥迷離,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高臺上傳來歌聲,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溫暖;大殿里舞袖飄拂,使人感到寒氣,仿佛風雨交加那樣凄冷。就在同一天內(nèi),同一座宮里,而氣候冷暖卻截然不同。2、分析本段的內(nèi)容和層次。明確:本段主要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可分三層。第一層(“六王畢”四句)寫秦統(tǒng)一的氣概、阿房宮的規(guī)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層(從“覆壓三百余里”到“不知西東”)從全景到本體構(gòu)筑,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宏偉瑰麗。其中“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兩句,勾勒出阿房宮占地廣闊、凌云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體的印象:廣、高。自“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到“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就廣、高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描寫。第三層(從“歌臺暖響”到段末)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了歌舞之盛,襯托出阿房宮的宏大寬廣。五、分析第二自然段1、補充解釋跟翻譯:六國的宮女妃嬪、諸侯王族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早上唱歌,晚上彈琴,成為秦皇的宮人。(清晨)只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云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發(fā)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彌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里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宮女們)極力顯示自己的嫵媚嬌妍,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姿態(tài),都極為動人。(她們)久久地佇立著,眺望著,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可憐)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終未曾見過皇帝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奇珍,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保存的瑰寶,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手中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從此)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亂丟亂扔,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2、第2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可分幾層?明確:第2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tǒng)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內(nèi)容可分三層。第一層(從“妃嬪媵嬙”到“為秦宮人”)接上文,點出那些供秦始皇享樂的歌舞者,乃是六國的“妃嬪媵嬙,王子皇孫”。同時又回應(yīng)“六王畢,四海一”說明歌舞者的由來。第二層(從“明星熒熒”到“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通過六組排比句,寫宮人梳妝打扮,既表現(xiàn)了他們的悲慘命運,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驕奢淫逸。第三層(從“燕趙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進而寫珍寶之富。由寫人的被欺辱轉(zhuǎn)而寫物的被踐踏。六、小結(jié):我們領(lǐng)略了杜牧的華美的語言,希望同學們課后反復誦讀和咀嚼,模仿運用。七、作業(yè):熟讀課文并背誦第1、2兩段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名篇《阿房宮賦》歷來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古來之賦,此為第一。”文章不僅有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而且還有絢麗華美的語言。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欣賞這優(yōu)美的語言吧!二、指導自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1、朗讀課文2、關(guān)于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注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為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眾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耙蝗酥模煜氯酥囊病薄础叭送诵?,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扒貝奂娚?,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澳睢鳖櫮睢0础澳睢保段难猿S脤嵲~表》列為本課應(yīng)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為
“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jīng)·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nóng)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肮芟覈I啞”——“管弦”,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皣I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句話簡練地概括了戰(zhàn)爭的始末,秦王朝滅亡的過程,且含無盡感慨于其中,又開啟了后文的議論?!扒厝瞬幌咀园В笕税е?;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暇”的本義是“閑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鞍А?,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yīng)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為“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個“后人”是指另三個“后人”更后的人。后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為鑒戒,將使更后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三、賞讀第三自然段。1、補充注釋并翻譯:燕、趙、韓、魏、齊、楚收藏的財寶,聚斂的金玉,搜求的珍奇,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來,從人民那里掠奪來的,堆積得像山一樣。一旦國家滅亡,不能占有了,統(tǒng)統(tǒng)運進了阿房宮。在這里把寶鼎當作鐵鍋,把美玉當作石頭,把黃金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沙石,隨意丟棄,秦人看見了也不覺得可惜。一個人的心,也就是千萬個人的心。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yè)。為什么搜刮人民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像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阿房宮中的柱子,比田里的農(nóng)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女工還多;顯眼的釘子,比谷倉里的稻米還多;橫直密布的屋瓦,比(人民)身上的衣服還要多;欄桿縱橫,比天下的城郭還多;嘈雜的器樂聲,比鬧市的人說話聲還多。秦統(tǒng)治者窮奢極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這個獨夫,卻越來越驕橫頑固。于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方響應(yīng),劉邦攻破函谷關(guān),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2、分析本段的內(nèi)容及層次。明確:本段由描寫轉(zhuǎn)向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坝弥缒嗌场币陨蠟橐粚?,對秦統(tǒng)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從“使負棟之柱”到“日益驕固”為第二層,用六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也寫出了郁積人民胸中的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層,寫了三件史實:“戍卒叫”寫陳涉、吳廣起義,“函谷舉”寫劉邦破關(guān),“楚人”二句寫項羽火燒阿房宮。它們共同表現(xiàn)了貌似強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義的怒濤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飛煙滅的可恥可悲下場,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四、賞讀第四自然段1、補充注釋并翻譯: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滅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國統(tǒng)治者都能愛護本國人民,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抗拒秦國。如果秦國統(tǒng)治者同樣能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秦就能從三世傳下去,甚至可以傳到萬世都為君王,誰還能滅掉秦國呢?秦統(tǒng)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只好讓后世的人為他們哀嘆;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為鑒戒,那么又要再讓后世的人為他們哀嘆了。2、分析內(nèi)容:1)“嗚呼”一詞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嗚呼”之后的四句話說出了一個什么道理?明確:“嗚呼”一詞領(lǐng)起全段,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教訓的沉痛感觸,加強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皢韬簟敝蟮乃木湓捥岢稣擖c,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2)“嗟夫”后用假設(shè)語氣要說明什么?明確:“嗟夫”后用假設(shè)語氣申述論據(jù),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guān)。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個“后人”,各指什么?這句話有什么深意?明確: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當時的唐統(tǒng)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統(tǒng)治者)。這句話提醒唐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4)作者認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段段意。明確:原因都是不愛其民;段意是總結(jié)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tǒng)治者發(fā)出警告。五、欣賞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之妙1.提問:根據(jù)內(nèi)容,文章可分幾大部分?它們之間是怎樣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們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結(jié)合“賦”的特點)?明確:文章可分兩大部分(第1、2段為第一部分;第3、4段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百x”的特點在于“體物寫志”,即鋪敘事情,抒發(fā)情志。因此說,兩部分之間是鋪事與寫志的關(guān)系。鋪事是寫志的基礎(chǔ),寫志是鋪事的目的。2.討論:文章的第3段與第4段是否能對調(diào)?為什么?明確:兩段之間不可對調(diào)。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對比中引申出來的。第4段的議論則穿透了歷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表面現(xiàn)象,直逼其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政權(quán)本質(zhì)?!把酃狻备钸h,將一千年前的“史實”與一千年后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生發(fā)成一條規(guī)律。3.由以上分析看,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具有怎樣的特點?明確:文章的結(jié)構(gòu)十分嚴謹、巧妙。先寫阿房宮的排場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著秦統(tǒng)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著他們的前途。再寫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將爆發(fā)的形勢。最后寫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的統(tǒng)治者如不以秦為戒,又會有什么結(jié)果呢?環(huán)環(huán)相扣,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六、問題探究:1、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jié)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么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里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xiàn)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里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里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nóng)民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tǒng)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蕩胸中;目睹現(xiàn)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于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于言表。辭賦不同于論文,許多地方并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2、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jié)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借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鑒;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梢?,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jié)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薄扒刂鋵殹保ㄘ敻恢Q),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tǒng)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tǒng)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七、課外拓展:仿寫句子,使之與上下文銜接緊密,語意連貫。生活,如同在沙漠中跋涉,需要頑強的毅力和勇氣;,。生活就是創(chuàng)造,需要刻苦、智慧和知難而上;,。讓我們在生活的考驗中,永做強者。參考答案:生活
如同在江河里游泳
需要過人的膽略與魄力
生活就是戰(zhàn)斗
需要汗水、鮮血和臨危不懼八、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完成習題。15、赤壁賦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體會本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點;(2)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特點。
2.過程和方法:(1)熟讀成誦,品味藝術(shù)手法和語言特點;(2)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與能力;(2)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熱愛自然的情懷。教學重難點:1、學習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3.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倍?、推進新課——作者及相關(guān)背景知識簡介:1、關(guān)于“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語言上多使用駢句和對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冻啾谫x》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駢散結(jié)合,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別適合吟誦。2、作者: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qū)懺娭S刺而被以“誹謗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zhí)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后,他又因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在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里,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在思想上,蘇軾博通經(jīng)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賈誼、諸葛亮等經(jīng)世濟時的人物。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長期擔任地方官期間,在“仁政愛民”的思想指導下,做了許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愛陶淵明,喜讀《莊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沉重的打擊,對莊子的思想容易產(chǎn)生共鳴,表現(xiàn)在:一是曠達超脫,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極出世。這也是形成蘇軾世界觀復雜化、經(jīng)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3、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zhuǎn),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jié)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后來蘇軾貶謫到黃州作團練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xiàn)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三、整體感知:1、、朗讀,正音1)請學生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讀音、斷句和語氣);2)糾正讀音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四、學生討論、歸納并指出文中的文言文知識點。1、通假字:①舉酒屬客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③山川相繆
④舉匏樽以相屬
2、活用詞: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②順流而東也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3、特殊句式:何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4、學生翻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于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yīng)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余音在江上回蕩,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我不禁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zhuǎn)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p>
我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梢?,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五、作業(yè):背誦第一段并概括文章內(nèi)容。第二課時一、新課導入:1、檢查背誦2、并概括文章內(nèi)容第一節(jié):作者和朋友泛游長江,盡情盡興。(“樂”)
第二節(jié):寫簫聲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驟轉(zhuǎn)。(由“樂”而“悲”)
第三節(jié):吹簫客人論述了曲調(diào)哀怨的原因:1、以當年舳艫千里橫槊賦詩的英雄反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功業(yè)無成、渺小平凡的自己。2、哀嘆人生短暫,羨慕長江永恒。
第四節(jié):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1、天地萬物變與不變,只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而已。2、人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永存的,對天地沒有什么可羨慕的。3、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們可以共同享用。
三層意思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情懷。盡管政治失意,被貶黃州,但作者能以一種超脫的心境對待它,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撐點。
第五節(jié):
客人轉(zhuǎn)悲為喜。(由“悲”而“喜”)二、梳理本文文脈,體會理趣和情趣。本文的感情變化過程是“樂——悲——樂”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從第一自然段的“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詩句“月出皎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出自《詩經(jīng).陳風.月出》)和第二自然段所唱之歌“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過;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可以看出,主之樂非真樂,客之悲為真悲(主客問答式是中國古代賦體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兩者的問與答是作者彼時彼地內(nèi)心復雜情感的真實流露,是一種虛擬的對話形式。文中的“客”與“蘇子”看似兩人,實為一人)。詩人自感身世,借傾慕美人(沿用屈原楚辭中意象,美人代指君王),抒發(fā)自己逐臣飄零、功業(yè)無成之悲。第三自然段,借客之口說出了“悲”的具體內(nèi)容:節(jié)詠懷曹操,一悲功業(yè)無成(“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與長江相比,二悲人生短暫(“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第四自然段,以“水”與“月”為喻,針對人生短暫之悲,蘇子言道:“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即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我生雖短暫,人類卻永恒。何悲之有?煩惱自消。針對功業(yè)無成之悲,蘇子言道:“切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碧斓刂g,自有造物主安排一切。既然萬世之功名造物主沒有安排給我,那就不要去奢求它。清風明月、山水之樂,無盡不竭,與友共享。至此,完成了自我的心理調(diào)適,找到之間心理平衡的支撐點,由悲轉(zhuǎn)喜,寄情山水,盡得其樂。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一)學生討論出現(xiàn)的情況: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2、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yīng)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4、我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yīng)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yīng)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5、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6、你的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xiàn)在會少很多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xiàn)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二)小結(jié):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對他人關(guān)注的意識,利用優(yōu)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jié)語(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guān)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quán)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jié)。四、寫法鑒賞: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那么它在寫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特點呢?同學們討論一下,可以結(jié)合“賦”這種問題的特點去考慮。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1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駢散結(jié)合,善于取譬的語言特點。本文用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駢散結(jié)合,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婉:“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的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暋⑶?,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五作業(yè):1、課外閱讀:余秋雨的散文《東坡突圍》2、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16、項脊軒志教學目標:1.掌握“歸”“稍”“置”等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細節(jié)和場面,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3.學習本文語言清新、凝練的特點。4、訓練學生運用所學文言文知識及憑借有關(guān)工具書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掌握“歸”“稍”“置”等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細節(jié)和場面,來表情達意的方法及語言清新、凝練的特點。
3、領(lǐng)略本文記物、敘事和抒情融于一爐,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筆墨紆徐平坦,悱惻動人的散文藝術(shù)之美。
教學課時:二課時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清朝的袁枚在他的《祭妹文》中抒寫了對于亡妹的追思,然而那種“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內(nèi)心的傷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盡管全文無一“淚”字,卻不禁讓人潸然淚下。也許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種難言的傷痛。明朝的歸有光在他的《項脊軒志》中也訴說了他對于親人的思念,今天,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歸有光心中的那一種難言的傷痛。二、推進新課:1、介紹歸有光:幼年喪母,仁途坎坷。明代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九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jīng)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常達數(shù)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進士,授長興知縣。在文學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順之合稱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點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細節(jié),刻畫生動。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④結(jié)構(gòu)精巧,波折多變。代表作品有《項脊軒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解題:《項脊軒志》是歸有光的代表作品。題目中“志”是記事的書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國志》等。志,作為一種文體,性質(zhì)與“記”有相似之處,但兩者還是有明顯的區(qū)別。“記”通常用以記“事”或物,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志”則大都是用以記錄人物事跡,如墓志、人物志。歸有光自己的“記”、“志”的用法也很嚴格,如他的《滄浪亭記》、《雙鶴軒記》等,都用以記“事”,而如《寒花葬志》等,則以“志”為篇名,以記錄人物事跡為主。《項脊軒志》名為記“物”,實際目的卻并不是在寫物。處處寫軒,卻是處處不在軒而在人。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據(jù)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
歸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舉人。以后參加八次會試,都沒有考中。后來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的安亭江邊,教書授徒達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進土,任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知縣。隆慶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筆墨,描寫生活中常常接觸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碎事情,隨筆點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很強。這篇《項脊軒志》,就是屬于這種性質(zhì)的抒情散文。
三、整體感知1、請同學分段朗讀,糾正讀音。2、全班朗讀3、疏通字詞,并翻譯: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室內(nèi)面積僅一丈見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間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灰塵與泥土常從屋頂上漏下來,特別是下雨時,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動桌子,看來看去沒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門朝北開,不能直接受到陽光的照射,一過中午,太陽偏了,屋里就暗了下來。我稍微給它加以修補,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開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經(jīng)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來。在庭前我又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桿,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庭前、階下卻異常寂靜,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離開。在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懸,照在墻上。月光下,庭中桂樹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墒俏以谶@里居住,喜悅的感受多,悲愴的感受也很多。在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室內(nèi)外小門多了,隔墻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鄰居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內(nèi)棲宿。庭中開始用籬笆隔開,后來又用墻隔離,總共變動了兩次。家里有一個老婆婆,曾經(jīng)在這里居住過。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過兩代人的乳母,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軒的西邊和內(nèi)室相連,母親曾經(jīng)到軒中來。老婆婆時常對我說:“這地方,你母親曾經(jīng)站在這兒?!崩掀牌胚€說:“你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孤弧地哭著;你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輕敲著房門說:‘孩子冷嗎?想吃東西了么?’我在門外—一向你母親作回答。”老婆婆的話沒有說完,我感動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動的眼淚。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中讀書。一天,祖母來看我,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看到你的影子。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這里,真像個女孩子了?”臨走時,她用手輕輕地掩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人長期以來讀書沒有得到功名,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會兒,又拿了一個象笏到軒里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后你應(yīng)當用到它!”回憶舊日的這些事,好像昨天剛發(fā)生,真叫人長聲悲號不已??!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jīng)做過廚房,人們到廚房去,必須從軒前經(jīng)過。我關(guān)著窗子住在里面,時間長了,能根據(jù)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共遭過四次火災(zāi),竟然沒有焚毀,大概是有神保護的緣故吧。我說:“蜀國的寡婦清繼承并守住了朱砂礦,利潤天下第一。后來秦朝皇帝為她建造了懷青臺。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諸葛亮從隆中起家,當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時候,世人怎么能夠知道他們兩?我渺小地在項脊軒,正揚起眉毛眼睛一睜一閉,以為會有奇特的景象,知道這種情況的人認為我和淺井的青蛙有什么區(qū)別。我已經(jīng)作了上面這篇志,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到軒中,向我問及一些歷史故事,有時靠著桌子學寫字。妻子回娘家去省親,回來以后轉(zhuǎn)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里有閣子,那么什么叫閣子呢?”以后過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逐漸破敗,也不修理。此后又過了兩年,我臥病在床,閑極無聊之際,才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長期羈留在外,不常回到軒中居住。庭前有一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親手種下的,今天已經(jīng)高高地矗立著,枝葉繁盛,像一把撐開著的巨傘一樣了。四、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題第二課時一、新課導入:1、檢查學生作業(yè)的完成情況2、在《項脊軒》中記錄了作者一生中的幾個時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發(fā)、結(jié)婚為界)二、研習課文:(一)幼年歸有光的傷痛問題:讓我們以時間為序,看幼年的歸有光心中是否有傷痛,有什么傷痛?1、提示:聯(lián)系自己,在孩子的記憶中誰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親)作者是怎樣寫母親的?(學生找課文)◆“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他的家中有一個老嫗,通過老嫗的回憶寫母親,這說明歸有光自己對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記得,對于母親的音容笑貌是沒有印象的,幼年喪母。2、提示:母親是怎樣的人?(學生查找課文)◆老嫗說,“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獑柡畣栶嚕P(guān)愛子女,慈母心腸。3、補充:評論要知人論世,要將人物放到當時的背景中去理解,這樣的母愛有否與眾不同之處?——也許我們認為母親對子女的照顧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瑣事一般有專門的保姆或奶媽負責,無需母親操心,這與現(xiàn)在有所不同,而歸母一聽孩子哭泣,就來噓寒問暖,可見歸母對孩子的關(guān)愛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4、歸納: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關(guān)愛,對于母親的音容笑貌是沒有印象的,對于一個日漸長大的孩子來說,想象和懷念母親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濃厚,乃至于成為一種陰影籠罩在心頭。而今,母親早已逝去,而母親遺蹤卻處處可見,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淚下。這是第一點不易言明的傷痛——缺失母愛的幼年。(二)少年歸有光的傷痛1、問題: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愛,而少年的他卻得到了誰(祖母)的疼惜,這是一種怎樣的疼惜?(學生找課文)1)提示:“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疼惜、寵愛、明責暗贊。“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憂慮、關(guān)切、喜悅、傷感(怕自己見不到)?!绊曋忠幌篌酥?,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勉勵、期待(望孫取得功名、光宗耀祖)。2)小結(jié):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幾句話語、幾個動作將老祖母對孫兒及其疼愛、關(guān)切、望孫成龍之情寫得淋漓盡致。2、問題:少年的傷痛只是對祖母的懷念嗎?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敗落,祖母的全部希望(從何看出?)1)過去: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東西,其為象牙制成,可見歸有光的祖上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陳說國事,是歸家當年的榮耀,而此時的歸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衰敗和離析的局面。2)此時:軒“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學生查找課文)——這個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讀書的地方充分暴露了歸家的敗象?!板手T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這里表明這樣一個日益敗落的家庭已經(jīng)到了叔伯之間各人顧各人的程度了。3)小結(jié):歸家這樣一個家庭當然渴望有一個能夠支撐門戶、重振家聲的人物出現(xiàn),所以,歸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負是很重的。3、問題:那么,他實現(xiàn)了祖母的期望了嗎?——科場不利。按照常規(guī),像歸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應(yīng)該得到命運之神的青睞的,至少,像我們今天一樣,到了十七八歲就應(yīng)該上個大學,可是,18歲(寫作此文的時候)的歸有光并沒有中得科舉,像許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補習,直至35歲才中舉,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兩年,即補寫這篇散文后兩年才中舉,其后二十余年,到60歲才中進士,接連八次科舉失利,我們理解這篇散文中歸有光的內(nèi)心傷痛,有必要聯(lián)系這整個的經(jīng)歷。(聯(lián)系自己父母、親友、老師的期望,因為高考而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的壓力)歸納:這份傷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1.大家庭的頹敗衰落、混亂離析,使他不無遺憾與惆悵(“凡再變矣”)。2.幼年早慧卻遭遇科舉不利、懷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現(xiàn)實,這是難以承受的。3.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負祖母的期望給他內(nèi)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構(gòu)成歸有光的內(nèi)心傷痛的重要內(nèi)容。于是當作者瞻顧遺跡,回想當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長號痛哭呢?這是第二點不易言明的傷痛——有負眾望的少年(三)成年歸有光的傷痛。要求:請同學們仿照前面兩點的分析歸納,對成年歸有光的傷痛作分析并歸納。1、痛失愛妻,有多痛,為什么,作者與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學回答)——“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薄巴ビ需凌藰?,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明確:歸有光23歲結(jié)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軒中不時傳出夫妻間幸福的歡聲笑語,姨子們的關(guān)心說明其在娘家時常提起與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溫婉動人的美好形象歷歷在目,夫妻間濃厚的魚水深情在歸有光的內(nèi)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補充:其夫妻之情在當時有否特別之處,聯(lián)系我們所學的課文進行思考。在封建社會中禮教盛行,特別是宋明時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處也有很多的繁文縟節(jié),男尊女卑,丈夫總是高高在上,女子卻要受到許多的約束。如魯迅作品《祝?!分械乃膵饹]有自主權(quán),只能看魯四老爺?shù)哪樕惺?;曹禺《雷雨》中的繁漪雖然沒病卻只能服從丈夫周樸園被迫吃藥。歸夫婦的情感在當時是非同一般的,他們倆無話不說、兩情無猜、琴瑟相和,可以“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不受約束,身心自由,可見其平等、和諧的夫妻關(guān)系,非同一般的恩愛。3、歸納:遺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點亮色轉(zhuǎn)瞬即逝,其時,歸有光29歲,剛剛步入中年,中年喪妻,人生之大不幸歸有光又占其一,這是對歸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擊。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亭亭之樹已長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萬千呢?這是第三點不易言明的傷痛——痛失愛妻的成年三、小結(jié):面對項脊軒,睹物思人,而親人一個個離他遠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難忘,這怎么不叫歸有光無限傷心?他又哪里還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復那個閣子呢?幼年時缺失母愛、少年時有負眾望、成年時痛失愛妻,這就是歸有光的內(nèi)心世界,是一種深沉的、難言的、不盡的悲傷,而始終蘊含其中、銘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孫、夫妻之間的深情,這就是他“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項脊軒則是所有這一切的見證。閱讀此文,我們所見的不僅是項脊軒這樣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歷程,他的內(nèi)心世界,一個活生生的人!四、作業(yè)1.思考題:歸有光的濃厚的思親之情以及內(nèi)心傷痛并沒有直接說出來,那么作者采用的是怎樣的表現(xiàn)方法?請同學們在這節(jié)課的基礎(chǔ)上自己整理歸納,下節(jié)課交流。2.歸有光在寫作此文時只有18歲,在內(nèi)心深處就有如此眾多的感受,作為他的同齡人,你又有著怎樣的感受,請學習他的寫法將你的心情故事訴諸筆端。板書:項脊軒志歸有光缺失母愛的幼年(母子情)難言的傷痛——有負眾望的少年(祖孫情)——不老的親情痛失愛妻的成年(夫妻情)17、與妻書教學目標:1、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2、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3、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jié)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4、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難點、重點: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關(guān)成語的應(yīng)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一)時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quán)、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的十六字政治綱領(lǐng)。在我國南方,先后發(fā)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1910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xiàn)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jié)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fā)動一次規(guī)模更大的起義。孫中山親自在華僑中募捐,派人到各國購買武器。同盟會總部又從國內(nèi)各省、南洋華僑以及在日本留學的學生中征集挑選八百人作為起義骨干,同時聯(lián)絡(luò)清軍中的新軍、防營和民間會黨響應(yīng)。經(jīng)過幾個月的緊張準備,1911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shè)立指揮部,部署起義。但這次起義仍然失敗了。因為在關(guān)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不僅一部分槍械不能到手,而且兩廣總督張鳴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繳了傾向革命的新軍二營的槍支,調(diào)兵加強了廣州的戒備。結(jié)果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張鳴岐已經(jīng)逃走,黃興等人就和反撲的水師提督李準的部隊激戰(zhàn),因眾寡懸殊,大多數(shù)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這次起義,戰(zhàn)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岡,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岡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歷次起義中戰(zhàn)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會震動最大的一次。雖然失敗了,但推動了全國的革命高潮,是五個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義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簡介。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縣(今福州市)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14歲進高等學堂,接受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影響,課余談到時事,總是慷慨激昂地說“中國不革命不能自強”.畢業(yè)后到日本留學。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學生接到黃興、趙聲兩人的來信,說事情大有可為,林覺民于是離東京回國,準備在福建起義響應(yīng)。到了香港,黃興把他留下來協(xié)助廣東革命事務(wù)。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義響應(yīng)的計劃,專程回福建召集同志來香港參加廣州起義。三月二十九日(陽歷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聲洞等率領(lǐng)全體福建同志入廣州,和林廣塵(文)會于城內(nèi)。下午五點多鐘,一同攻擊轟炸督署,不幸中彈受傷,力盡被捕。在審訊中,他從容不迫,縱論世界大勢,宣揚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張,臨刑談笑自若,引頸就義,年僅25歲。
(三)本文的寫作經(jīng)過。
1.這封《絕筆書》是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陽歷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寫的,原書共兩封,一封是給他父親的,內(nèi)容僅云:“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這里所選的一封是寫給他夫人陳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滿了犧牲一己,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覺民《與妻書》,又名《絕筆書》,又名《寄妻絕筆書》。這是一篇從妻子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反復闡明為爭取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義無反顧的革命道理的情書,反映了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思想。他在寫《與妻書》的同時,還給他父親林孝穎先生寫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這封信言簡意明,充滿了他熱愛祖國、為爭取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給父親的信和《與妻書》是在廣州起義前三天寫的,起義失敗后,有人秘密將這兩封信(絕筆書)在半夜里塞進林覺民家門縫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發(fā)現(xiàn)這兩封信,其妻陳意映閱后,當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遺腹子仲新。兩年后(1913)意映在悲傷抑郁中逝世。……
《與妻書》手稿,現(xiàn)已由林覺民次子仲新獻給人民政府(長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現(xiàn)陳列在福建省博物館。
(四)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翻譯文章
(五)檢查翻譯情況。
1.分段翻譯文章(以學生翻譯為主)。
2.解釋重點詞語:
(1)卿卿(2)竟書(3)掩映(4)率性(5)模擬(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獨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
(7)當盡吾意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謂“典故”,是指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課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幾處: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馬春衫”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痹娭袑懓拙右茁犈门畯椬嗯们?,深受樂曲的感染,聯(lián)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濕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當為“青衫”之誤。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戌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自己關(guān)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
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極目遠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語出杜甫《寄越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歸好腸堪斷,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林覺民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夫妻離散,相見無期。
“破鏡能重圓?”
作者反用“破鏡重圓”的典故,意在說明在反動統(tǒng)治者肆虐的中國,夫妻離散,永無團圓之日?!捌歧R重圓”,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鏡,人執(zhí)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蒼頭(奴仆)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shè)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乃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照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p>
后來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又重新團圓。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币馑际翘幱诶Ь降木车?,也要搞好自身的修養(yǎng)。后用來指保持
自身的節(jié)操;只顧自身好而不顧大局。林覺民說自己“不忍獨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國家、人民的偉大胸懷。
5.課文中時間的記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紀年,1911年。
三月,農(nóng)歷三日,當為公歷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點。
(二)適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農(nóng)歷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內(nèi)容
1.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2.在這封遺書中,作者反復強調(diào)的是“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一中心思想。這一中心思想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書,……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句話,說明了寫遺書時的心情和原因,在說明心情時即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說明原因則正是為了引出“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钡?段中“吾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則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發(fā)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應(yīng)了中心前半的“吾至愛汝”。第4段逐層深入地論述了“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句話所包含的道理,呼應(yīng)了中心后半點的“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進一步呼應(yīng)“吾至愛汝”,表達了自己“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的心愿。第6段圍繞著“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獨善其身”這個中心句,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吾至愛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當盡吾意”,這里的“吾意”,就是遺書的中心,以此結(jié)束全文。
3.
為什么說《與妻書》是一曲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首正氣歌?(了解本文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提示:(1)林覺民在犧牲前給妻子的絕筆書中表現(xiàn)了兒女之情的纏綿細膩,也表現(xiàn)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這封信所表現(xiàn)的對妻子的愛情,正是作為獻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種基礎(chǔ)和襯托。沒有對親人的愛,也就無法將這種愛擴充成為對天下人的愛;沒有對妻子篤深的感情,也就無以襯托他舍此捐軀之高尚情操。(2)《與妻書》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與廣大讀者產(chǎn)生共鳴,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間經(jīng)常發(fā)生的生離死別賦予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在于他把熱愛親人和熱愛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結(jié)合起來。“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寫遺書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詳談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p>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發(fā)對妻子的愛的過程中闡述革命的道理的(具體方法).
(一)以情說理(四個回憶的部分)
(二)以事說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進而了解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是抒情為主,以情見長,兼及記敘,議論。作者把感夫妻之恩愛,憤國家之黯弱,憐天下之離散,悲夫妻之死別的復雜思想感情融于一體。信的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生人作死別”的顯豁,作者的態(tài)度更為鮮明。如寫到中國事勢之時,抒發(fā)的則是對國家黯弱腐敗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強情的感染力量。如憶雙棲生活時,“梅篩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愜意!而今卻生離死別,怎不聲淚俱下!或通過描繪形象來抒情,使情具象化。讀罷全信,我們似乎見到了一個既忠于愛情,但又能舍小家為大家,
“為天下謀永?!?,視死如歸的英雄漢,也見到了一位感情篤厚,知書識理的婦女;或結(jié)議論來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說理充滿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著浩然正氣,雖為生離死別的絕筆,卻又是聲討反動勢力的檄文,也是振聾發(fā)聵,給人以力量的正氣歌18、逍遙游(節(jié)選)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莊子其人,整體感知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探討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和說理方法;總結(jié)文中的語言知識。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了解文章的整體內(nèi)容,通過質(zhì)疑、討論理解文中“絕對自由”的思想,鑒賞作品中豐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學重點: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說理方式。教學難點: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觀點之間關(guān)系的整理。教學課時: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痹娙嗽谧杂傻男膽B(tài)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zhàn)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游》(節(jié)選)。(板書課題)二、推進新課:1、莊子和《莊子》簡介
:
莊子,名周,約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戰(zhàn)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拔覍幙捎螒蛭蹫^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
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肚f子》一書現(xiàn)存33篇。有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nèi)篇7篇大體上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莊周門人和后學所作。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于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fā),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yīng)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2、解題:什么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lián)綿詞,聯(lián)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yōu)游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跺羞b游》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游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薄板羞b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現(xiàn)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三、整體感知1、學生朗讀,糾正讀音。2.提讀課文,進行朗讀指導:⑴“大鵬怒飛”:讀出氣勢和力量。⑵“蜩與學鳩”:讀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讀出鮮明的對比。⑷“湯之問棘”:讀出對鯤鵬的贊美,對斥鷃的鄙視。⑸結(jié)尾一節(jié),讀出對幾種人的不屑以及結(jié)論的肯定。四、完成練習,疏通字詞(附練習題)第二課時一、新課導入: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二、推進新課:1、講解練習,疏通字詞2、學生翻譯: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乘著旋風環(huán)旋飛上幾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才能離開”。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憑借風力飛行,背負青天而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現(xiàn)在這樣飛到南方去。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么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一日內(nèi)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斑鳩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么!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么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于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嗎?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zhuǎn)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于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么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xiāng)人心愿,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而宋榮子卻譏笑他們。世上的人們都贊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fā)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qū)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宋榮子他對于整個社會,從來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對于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至于遵循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么呢!因此說,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修養(yǎng)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3、文章結(jié)構(gòu):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三、分析課文:1、題目《逍遙游》的含義是什么?
——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3、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薄扒曳蛩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p>
4、蜩學鳩是怎樣嘲笑大鵬的?作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手繪地圖制作行業(yè)深度調(diào)研及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2025-2030年手繪風景明信片套裝行業(yè)深度調(diào)研及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2025年度企業(yè)流動資金貸款合同范本匯編
- 2025年度綜合能源服務(wù)項目建筑工程總承包合同模板
- 2025年度供用熱合同范本:綠色建筑項目供熱設(shè)施安裝與維護合同
- 2025年度婚前財產(chǎn)分割合同樣本女方權(quán)益保障重點
- 2025年度互聯(lián)網(wǎng)醫(yī)療平臺運營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光纜光纖熔接施工質(zhì)量驗收合同
- 2025年度醫(yī)療設(shè)備融資租賃借款合同匯編
- 2025年度湖北房屋買賣合同電子交付服務(wù)協(xié)議
- 通用稅務(wù)自查情況說明報告(7篇)
- 體育賽事的策劃、組織與實施 體育賽事利益相關(guān)者
- 分析化學(高職)PPT完整版全套教學課件
- 晚熟的人(莫言諾獎后首部作品)
- m拱頂儲罐設(shè)計計算書
- 2023外貿(mào)業(yè)務(wù)協(xié)調(diào)期中試卷
- 新人教鄂教版(2017)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學課件
- GB/T 29361-2012電子物證文件一致性檢驗規(guī)程
- GB/T 16475-1996變形鋁及鋁合金狀態(tài)代號
- 效率提升和品質(zhì)改善方案
- 義務(wù)教育學科作業(yè)設(shè)計與管理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