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靜校正技術在松遼盆地的應用_第1頁
折射靜校正技術在松遼盆地的應用_第2頁
折射靜校正技術在松遼盆地的應用_第3頁
折射靜校正技術在松遼盆地的應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折射靜校正技術在松遼盆地的應用

根據(jù)地震波傳播的基本理論,地震波勘探的基本假設條件是土壤水平,地下介質均勻,但實際野外地震的觀測和觀測無法與理論完全一致。地表起伏、低速帶厚度、平坦速度變化、炮點和檢測點高度的差異以及各接收點的高度差,導致各接收點的地震波傳播時間。為了消除地表因素的負面影響,變形傳播時間曲線恢復為超球方程,必須進行靜校正處理,以真正反映地下的地質情況。靜校正是地震波勘探中較為重要和復雜的環(huán)節(jié),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說,解決好靜校正就等于解決了地震勘探中幾乎一半的問題,特別是在三維地震勘探中,對地下小幅構造的精度要求較高,靜校正就顯得尤為重要。松遼盆地大部分的地表高程變化不大,靜校正問題不突出。但松遼盆地的第四紀沉積不均勻、高崗、沼澤地、水泡子、山前等地表情況的差異,地表高程起伏不定,存在著嚴重的靜校正問題。隨著三維地震采集的應用和三維勘探面積的不斷擴大,野外地震采集采用的微測井或小折射進行的靜校正測量,測點過稀,控制不了低速帶的厚度和速度的變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地震處理時會造成很大的靜校正誤差,嚴重影響了地震處理成果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生產處理中,應用三維折射靜校正技術,重新計算工區(qū)內所有炮點和檢波點的靜校正量,來解決松遼盆地靜校正的中低頻分量和部分高頻分量,較好的解決復雜地表條件下野外近地表風化層引起的靜校正問題,對改善地震處理的質量和提高信噪比是有效的。1折射靜校正方法地震折射靜校正的信息來源于地震采集時生產炮的初至信息,即:風化層底面(即高速層頂界面)是一個良好的折射界面。地震采集時當炮檢距達到一定的距離時,記錄初至為上述界面的折射波,通常稱為地震初至折射波。折射靜校正方法是從初至折射時間中計算長波長和短波長靜校正量。其基本理論模型如下:(式中,2維折射靜校正的步驟當風化層底面(即高速層頂界面)變化平緩,地表水平,近地表速度穩(wěn)定時,則共炮點道集的初至曲線比較平滑,不存在靜校正問題,我們拾取的折射波初至時間也是比較平穩(wěn)的,曲線之間相互平行,這些共偏移距初至曲線與它們的折射界面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實際上風化層的厚度是變化的,速度也是變化的,導致共偏移距初至曲線也是變化的。因此用一定的擬合步長,對這些共偏移距初至曲線進行擬合。然后將擬合時差分解成炮點剩余靜校正量和檢波點剩余靜校正量,并應用到折射初至時間上進行校正,如果我們所計算的靜校正量正確,則校正后的共偏移距初至曲線比較平穩(wěn),否則,再對靜校正后的共偏移距初至曲線進行擬合,反復迭代,直到滿足條件為止。進行三維折射靜校正的步驟如下圖1流程所示。具體做法如下:(1)折射靜校正的基準面的確定?;鶞拭媸怯脩粼谝粋€工區(qū)內所選用的參考面,對于松遼盆地,地表高程變化不大,基準面一般采用水平面,根據(jù)純基準面靜校正可能小,滿足處理上疊加、偏移需要的原則,我們一般求取工區(qū)范圍內的平均地表高程并作平滑,來做為折射靜校正計算的基準面;(2)人工拾取參考初至時間。選取初至較好有代表性的一炮,拾取其初至時間,作為其它炮的參考初至時間。如果人工逐炮拾取,效率較低,會影響資料處理的進度,因此,我們要盡量的讓計算機自動拾取。在求取了參考初至時間后,根據(jù)用戶給定的空間時窗長度自動判別,通常我們給100ms,它是以初至時間為中心的某一范圍;(3)利用培訓好的神經網(wǎng)絡進行自動逐炮初至拾取,由于三維工區(qū)地表條件變化大,不同束之間或同一束內部,可能需要對神經網(wǎng)絡用新數(shù)據(jù)重新進行培訓,以達到較好的拾取效果;(4)交互修改自動拾取的結果。由于地表條件的差異使野外采集資料的初至不穩(wěn)定,在自動拾取時無法保證拾取的結果都是正確的。另外,低降速帶底面(即高速層頂界面)也不是穩(wěn)定不變的,導致折射波也存在差異,一些地段為初至波,一些地段可能不是初至波,而我們在計算靜校正量時,折射波的初至時間要求是同一個穩(wěn)定折射層的,因此我們需要交互修改自動拾取的結果;(5)共偏移距初至曲線擬合。野外采集資料的初至無法保證來自于同一個折射層,我們也不必利用采集資料的所有初至。通常情況下,我們的算法要求來自于同一折射層的初至時間,因此我們可以選擇一段偏移距的范圍,保證這個范圍內的初至來自于同一折射層,利用這段資料做初至曲線擬合。(6)對折射波初至時間進行靜校正。首先將計算的校正量分解到炮點和檢波點上,并應用到初至折射時間上進行校正,使共偏移距曲線相互平行,變化平緩。一般停止迭代的標準是,計算的校正量小于一個采樣間隔時,就認為滿足條件,否則,繼續(xù)計算,通常迭代3到5次就可滿足收斂條件。3折射靜校正技術本次實例所用三維資料位于松遼盆地南部長嶺斷陷中部隆起地帶,工區(qū)地勢較為平坦,平坦區(qū)域(中部)為草墊子,局部區(qū)域有高崗(南部、北部崗子已連片,并且崗子上多為片林),全區(qū)海拔在150m-200m。區(qū)內村莊較少,多集中在南北部兩側,全區(qū)共計大小村鎮(zhèn)三十多個,一個較大的水泡子。本區(qū)地表被農田、草場和堿地、林帶、高崗等所覆蓋。淺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復雜,局部地區(qū)激發(fā)和接收條件較差。為了分析該工區(qū)的靜校正問題,繪制了檢波點高程平面圖以及野外靜校正量平面圖和折射靜校正平面圖(如圖2,圖3,圖4),從對比可以看出,由于野外小折射資料的測量受地形、地貌的影響較大,以及人工解釋時的人為因素,圖2與圖3比較,雖然符合高程曲線的變化規(guī)律,但一致性較差。對比圖2與圖4,可以看出兩者的一致性較好,折射靜校正基本反映了地表的真實情況。當?shù)乇淼匦纹鸱偷退賻俣冗B續(xù)變化大于一個排列長度時,可以造成較大的靜校正中低頻分量,導致記錄時間產生失真,造成反射層地質構造形態(tài)發(fā)生畸變,從圖5為過水泡子的初疊剖面可以看出,圖6為過水泡子的野外靜校正剖面,圖7為過水泡子的折射靜校正的剖面,后兩者經過相同的處理流程,從對比可以看出,野外采用的微測井或小折射靜校正,由于測點過稀,控制不了低速帶的厚度和速度的變化,與折射靜校正在局部區(qū)域的差異可達到15ms左右,這足以形成小幅度假構造,而經過折射靜校正后基本解決了此問題,使反射層的連續(xù)性變好,信噪比提高,而且一些由于成像差而出現(xiàn)的假斷層和小構造消失。針對松遼盆地存在的地質問題,提出了高精度的靜校正技術。而靜校正即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但又是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數(shù)據(jù)處理的成敗,而折射靜校正技術的主要特點是采用對比折射法延遲時求解,其精度不受彎曲折射界面和速度的影響,適用于山地、丘陵、草甸、沙崗、林帶等復雜地表,在共炮、共檢、共偏移距、空間、時間域一次性實現(xiàn)炮檢點延遲時的最小二乘法分解,因此能很好的解決中長波長靜校正問題。在近幾年的資料處理中,將此技術與野外微測井、小折射得到的靜校正量作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在共偏移距剖面上,經過折射靜校正后的初至光滑,而野外靜校正量的應用未能使初至校齊,尤其是在地表差異劇烈之處(如圖8、圖9、圖10)。在疊加剖滿上,相比較而言,折射靜校正后的剖面連續(xù)性變好,信噪比提高,而且,一些由于成像差而出現(xiàn)的假斷層和小構造消失。實際證明此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松遼盆地的靜校正問題。4射靜校正處理效果(1)由于松遼盆地折射層較穩(wěn)定、野外原始地震資料初至波效果較好。因此,地震處理時采用三維折射靜校正,較好的解決了松遼盆地地震資料的中、低頻分量和部分高頻分量,處理效果較好。(2)折射靜校正的效果與折射靜校正的參數(shù)選擇有密切關,這些參數(shù)包括基準面的選取、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