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桂枝量效關系及配伍用藥規(guī)律研究_第1頁
《傷寒論》中桂枝量效關系及配伍用藥規(guī)律研究_第2頁
《傷寒論》中桂枝量效關系及配伍用藥規(guī)律研究_第3頁
《傷寒論》中桂枝量效關系及配伍用藥規(guī)律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傷寒論》中桂枝量效關系及配伍用藥規(guī)律研究

桂枝是樟科植物的一種干燥的肉桂科植物。它的皮膚是經過處理的。適合亞熱帶地區(qū)的無霜環(huán)境。主要產于廣西、廣東和云南?!渡褶r本草經》稱之為牡桂,歸于上品,“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jié),補中益氣?!笨虑佟秱揭怼分^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因此對桂枝的劑量和配伍相關性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秱摗贩絼┡R床療效卓著、享譽古今,其藥物使用極為精準,加減均講究嚴格法度,而其劑量的使用更為靈活。通過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原文中藥物使用規(guī)律,是還原《傷寒論》原意的直接途徑,可避免其他學說解釋而造成的內容牽強。宋本《傷寒論》是古代第一版官定的標準本,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研究分析《傷寒論》含桂枝方劑的組方歸經、桂枝的劑量、藥味數(shù)、用水量、剩余水量、單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數(shù)及桂枝單次用量,探討其量效關系1數(shù)據和方法1.1數(shù)據來源宋本《傷寒論》1.2劑量轉換類方證桂枝組方的歸經依據《解讀張仲景醫(yī)學經方六經類方證》根據考證東漢時期1兩=24銖=13.80g,1斗=10升,1升=200mL進行劑量轉換1.3單次服用水量和桂枝單次用量的關系(1)桂枝組方的歸經、桂枝的劑量、藥味數(shù)、用水量、剩余水量、單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數(shù)、桂枝單次用量。桂枝單次用量=單次服用水量÷用水量×桂枝劑量。(2)桂枝劑量、桂枝單次用量分別與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3)桂枝作為主藥或者非主藥時與炙甘草、芍藥、麻黃、茯苓、柴胡配伍時的使用劑量。1.4統(tǒng)計學檢驗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所有計量資料經One-SampleKolmogorov-SmirnovTest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2結果2.1陰病、少陰病、少陰病含有桂枝的方劑共40首,占全部113首方劑的35.40%。從六經分布來看,含桂枝方劑分布依次為太陽太陰病12首(30.00%)、太陽病9首(22.50%),太陽陽明病6首(15.00%)、厥陰病4首(10.00%),少陰病3首(7.50%)、太陽太陰陽明病3首(7.50%)、少陰太陰病1首(2.50%)、太陽少陽病1首(2.50%)、太陽少陽陽明病1首(2.50%)。其中單經方16首(40.00%)、二經方20首(50.00%)、三經方4首(10.00%)。從陰陽來看,其中陽經方證17首(42.50%),陰經方證15首(37.50%),陰陽合經方證8首(20.00%)。2.2藥味數(shù)、用水量37首含桂枝方劑劑量情況見表1。二元相關性分析顯示,桂枝單次用量與藥味數(shù)、用水量均密切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P=0.004),而與剩余水量、單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數(shù)無明顯相關性(P=0.103,P=0.183,P=0.860)。2.3桂枝是否為主藥相關因素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顯示,僅桂枝單次用量、剩余水量和服用次數(shù)進入模型,其中桂枝是否為主藥與桂枝單次用量和服用次數(shù)關系密切(P=0.008,P=0.043),見表2。2.4桂枝為非主藥時的細藥成分及藥味數(shù)37首含桂枝方劑中桂枝為主藥13首(35.14%)、為非主藥27首(64.86%)。桂枝為非主藥時的桂枝單次服用劑量、藥味數(shù)與其作為主藥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8,P=0.033),見表3。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桂枝為主藥其服用劑量為16.2g(≈16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6.36g(≈6g)。2.4.1桂加味劑為非主藥時的藥味數(shù)11首桂枝配伍炙甘草方劑中桂枝為主藥時的桂枝單次用量明顯高于桂枝為非主藥時(P=0.046),而藥味數(shù)明顯低于桂枝為非主藥時(P=0.043),見表4。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桂枝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24.84g(≈25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6.24g(≈6g)。2.4.2藥時比較總參數(shù)11首桂枝配伍芍藥方劑中桂枝為主藥時的桂枝單次用量和藥味數(shù)與桂枝為非主藥時比較無明顯差異(P=0.082,P=0.383),見表5。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桂枝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13.56g(≈14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8.40g(≈8g)。2.4.3藥比較無明顯差異9首桂枝配伍麻黃方劑中桂枝為主藥的桂枝單次用量和藥味數(shù)與桂枝為非主藥比較無明顯差異(P=0.245,P=0.714),見表6。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桂枝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6.36g(≈6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3.84g(≈4g)。2.4.4組方為6味藥,其服藥劑量為17.32%;3首桂枝配伍茯苓方劑中桂枝均為非主藥,桂枝單次用量為(5.67±1.16)g,是藥味數(shù)(4.00)的1.42倍,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其服藥劑量為17.04g(≈17g);桂枝為主藥時,未發(fā)現(xiàn)其與茯苓配伍使用。2.4.5組方為6味藥,其服藥劑量為3.32%;3首桂枝配伍柴胡方劑中桂枝均為非主藥,桂枝單次用量為(3.00±0.43)g,是藥味數(shù)[(9.33±2.52)g]的0.32倍,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其服藥劑量為3.84g(≈4g);桂枝為主藥時,未發(fā)現(xiàn)其與柴胡配伍使用。3桂枝為綜合方桂枝提取物具抗菌、抗病毒、利尿、擴張血管、解熱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炎、抗過敏等廣泛的藥理作用?!秱摗分泻鹬Φ姆絼┻_總方劑數(shù)的35.40%,根據“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原則,掌握含桂枝方劑的歸經分布、桂枝劑量,以及在不同配伍中其劑量使用特點,對深入靈活應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本研究結果表明,組方歸經方面,桂枝主要在陽經方證中使用,同時也可在陰經方證和陰陽合經方證中使用。因此,桂枝發(fā)揮功效并非關注于藥性的寒熱和六經八綱的歸屬,而主要在于其本身的作用及其配伍時所發(fā)揮的作用。相關性分析表明,桂枝單次用量與藥味數(shù)、用水量均密切相關,而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桂枝是否為主藥與桂枝單次用量和服用次數(shù)關系最為密切,由于桂枝單次用量由單次服用水量、用水量、桂枝劑量計算得出,因此可以說明通過桂枝單次用量和藥味數(shù)即可推測出桂枝是否作為主藥時的劑量。功效分析表明,《傷寒論》中桂枝不單獨使用,作為復方應用時多與炙甘草、芍藥、麻黃、茯苓、柴胡等配伍。桂枝與炙甘草配伍的方劑共11首,其中桂枝為主藥的6首,桂枝為非主藥的5首。作為二藥合用的僅有桂枝甘草湯,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此方中桂枝四兩、炙甘草二兩,用于治療汗出過多、陰液耗傷引起的心下悸動不安,可見其具有滋補陰液功效。而在此基礎上增加芍藥、生姜、大棗組成的桂枝湯中,桂枝則發(fā)揮調和營衛(wèi)的功效,可見其并非絕對主治太陽病,而以滋補陰液為主的太陰病也可涉及,因此,太陽病、太陰病均為桂枝湯適應證。此外,作為桂枝湯類方,第177條炙甘草湯中炙甘草四兩、桂枝三兩,其中桂枝則發(fā)揮引藥上行的功效,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桂枝與芍藥或麻黃配伍時,桂枝為主藥時的桂枝單次用量和藥味數(shù)與桂枝為非主藥時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推其原意,可認為張仲景在桂枝與芍藥或麻黃配伍時,桂枝可不依據藥物數(shù)量進行換算使用劑量,而采用固定劑量。第12條桂枝湯組方中桂枝和芍藥各三兩,通過養(yǎng)胃增液、調和營衛(wèi)而達到發(fā)汗、止汗的作用,用于精氣虛而不足以祛邪外出的太陽病。與芍藥配伍時,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桂枝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13.56g(≈14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8.40g(≈8g)。第35條麻黃湯組方中麻黃三兩和桂枝二兩,麻黃發(fā)汗有力,而桂枝滋補陰液,并治上氣咳逆,寓發(fā)于補而不至過汗,用于表實無汗的太陽病。桂枝與麻黃配伍時,桂枝使用劑量宜小,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桂枝為主藥,桂枝服藥劑量為6.36g(≈6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3.84g(≈4g)。桂枝與茯苓或柴胡配伍應用時,桂枝不作為主藥,只作為輔藥應用。如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中茯苓半斤是桂枝四兩的一倍,用以治療發(fā)汗后激動里飲的水飲證。同時,桂枝可降逆下氣,配以炙甘草和大棗,則有桂枝甘草湯的滋補陰液之意,用以補充發(fā)汗后的津液損傷,一泄一補,以解欲作奔豚之效。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其服藥劑量為1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