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李白_第1頁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_第2頁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_第3頁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_第4頁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深夜不知從何處傳來悠揚的玉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伴著春風的飄揚傳遍了洛陽全城。此夜╱曲中╱聞╱折柳,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離別樂曲,何人╱不起╱故園╱情。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背景這首詩是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陽時所作。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所以寫下此詩。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fā)深長的鄉(xiāng)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游子心中引發(fā)強烈的共鳴。賞析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xiāng)。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第一句試問吹笛人,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洛陽城,第三句說明笛聲吹奏的是寫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末句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注釋1、洛城:今河南洛陽。2、玉笛: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玉:指玉石。3、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因笛聲在夜間傳來,故云。聲:聲音。4、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5、春風:指春天的風,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6、聞:聽;聽見。7、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8、故園:指故鄉(xiāng),家鄉(xiāng)。從軍行·其二唐·李白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鐵甲早已支離破碎,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城南被敵人重重包圍。突營╱射殺╱呼延╱將,將軍獨自沖進營壘射殺敵軍大將,獨領╱殘兵╱千騎╱歸。率領殘兵殺開重圍千騎而歸。背景李白的《從軍行》共兩首,反映了作者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wèi)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yè),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而又哀婉動人的詩篇。賞析這首詩以疏簡傳神的筆墨,敘寫了唐軍被困突圍的英勇事跡,熱情洋溢地歌頌了邊庭健兒浴血奮戰(zhàn)、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全詩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敵軍設圍全軍陷入覆沒的絕境。后兩句寫將軍射殺敵軍悍將,闖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英勇無比。詩作所要表現(xiàn)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zhàn)爭從全局上看,是一場敗仗。雖戰(zhàn)敗卻并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注釋1、沙場:胡三省《通鑒注》:“唐人謂沙漠之地為沙場。"2、碎鐵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離破碎。3、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里指敵軍的一員悍將。附錄從軍行·其一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huán)。鼓聲鳴海上,兵氣擁云間。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李白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暮春三月柳絮飄落杜鵑啼鳴,聞道╱龍標╱過╱五溪。突然聽聞你被貶五溪那種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我寄╱愁心╱與╱明月,我將惋惜憂愁寄給天上的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希望它一直陪伴著你去到那夜郎西邊的荒涼所在。背景這首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此詩一說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八載(749),一說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正八品)被貶為龍標(今湖南洪江)縣尉(從九品,最低級別)。他的獲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jié)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奔囱赜悯U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被貶的不幸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賞析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以楊花、子規(guī)起興,寫景兼點時令,渲染凄涼哀愁的氣氛。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首句描繪出南國暮春蕭條的景象,次句描畫好友“左遷”赴任路途險遠,此兩句寫明春末時令,同時表達哀傷愁惻的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三、四兩句寄情于景,托月寄情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xiàn)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注釋1、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2、左遷:貶謫,降職。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職稱為左遷。3、龍標:古地名,唐朝置縣,在今湖南省懷化市一帶。4、楊花:柳絮,特點是漂泊無定。5、子規(guī):即杜鵑鳥,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其啼聲哀婉凄切。6、楊花落盡:一作“揚州花落”。7、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或任官之地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8、五溪:多指今湖南省西部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總稱。唐代時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9、與:給。10、隨君:一作“隨風”。11、夜郎:這里指湖南的夜郎(黔陽鄰近)。漢代有夜郎國。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山上寺院的高樓高達百尺,站在樓頂仿佛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站在這里不敢大聲說話,害怕驚動了天上的神仙。背景這首《夜宿山寺》,一般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在湖北省黃梅縣所作,寫的是黃梅縣蔡山峰頂山的江心寺。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發(fā)現(xiàn)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jīng)樓,于是便登了上去。憑欄遠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fā),寫下了這一首紀游寫景的短詩。賞析這首詩語言自然樸素,卻形象逼真。全詩無一生僻字,卻字字驚人,從頭到尾用“夸張”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寫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堪稱“平字見奇”的絕世佳作。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云。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云霄。三、四兩句,用不敢大聲說話怕驚動天上仙人來進一步烘托山高入天。注釋1、宿:住,過夜。2、危樓:高樓,這里指山頂?shù)乃聫R。危:高。3、百尺:虛指,不是實數(shù),這里形容樓很高。4、星辰:天上的星星統(tǒng)稱。5、語:說話。6、恐:唯恐,害怕。7、驚:驚動。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半輪秋月懸掛在峨眉山前,影入╱平羌╱江水╱流。明亮的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清澈的水面上。夜發(fā)╱清溪╱向╱三峽,夜間乘船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思念你卻再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而下去渝州。背景這首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詩。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秋天,寫的是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著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著月亮映影。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賞析全詩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意境清朗優(yōu)美,風致自然天成。首句是仰望,寫靜態(tài)之景,點出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次句是俯視,寫動態(tài)之景寫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第三句寫出發(fā)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依依惜別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全詩連用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xiàn)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是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注釋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有兩山峰相對,望之如蛾眉,故名。2、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形似半個車輪。3、影:月光的倒影。4、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江。5、夜:今夜。6、發(fā):出發(fā)。7、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8、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一說指四川樂山嘉州小三峽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9、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與作者同住峨眉山。10、下:順流而下。11、渝州:唐代州名,屬劍南道,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攬鏡自照,白發(fā)竟然長達三千丈,都是因為愁才這樣的。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不知道鏡子里,哪里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背景《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的組詩作品,這是第十五首詩,也是組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這組詩創(chuàng)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末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貴池西)時,這時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秋浦,唐代池州郡屬縣,因境內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這十七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三載(754)第二次游秋浦時期(另說為天寶十二載,又說為天寶十四載)。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jīng)十年。在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是曾和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寶十二載(753),他曾北游幽薊,親見安祿山勢力坐大,君王養(yǎng)癰已成。此時他正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賞析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前兩句劈空而來寫用白發(fā)寫愁:白發(fā)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fā),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獨辟蹊徑,以“白發(fā)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明白寫出照鏡而知生白發(fā)。秋霜色白代指白發(fā),似重復又非重復,憂傷憔悴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而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寫這首詩時,他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注釋1、緣:因為。2、個:如此,這般,這樣。3、秋霜:指白發(fā),形容頭發(fā)白如秋霜。秋浦歌十七首·另十六首:其一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统畈豢啥?,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其二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其三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其四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fā),長短盡成絲。其五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其六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其七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找靼资癄€,淚滿黑貂裘。其八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其十一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其十二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其十三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其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其十七桃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云。獨坐敬亭山唐·李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天空中的鳥兒越飛越高直到無影無蹤,最后一片白云也慢慢地越飄越遠。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彼此之間久看不厭的,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背景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比較大,比較符合李白創(chuàng)作此詩的時空背景。上元二年,李白已歲逾花甲(60歲左右),在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的漂泊流離,經(jīng)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jīng)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云、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地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另說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跡江湖中的某一年。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賞析這首詩是詩人表現(xiàn)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表面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前二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實則寫盡了孤獨之感;鳥飛白去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烘托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后兩句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相互作伴。山愈“有情”,人愈“無情”;而他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在這靜謐的場面中表達地淋漓盡致。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注釋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2、盡:沒有了。3、孤云:陶淵明《詠貧士》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4、獨去閑:獨去,獨自去。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5、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厭:滿足。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我乘上小船正要遠行離去,忽聞╱岸上╱踏╱歌聲。突然聽到岸上傳來悠揚地踏歌之聲。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不及╱汪倫╱送╱我情。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背景此詩約為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晚年54歲左右)自秋浦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shù)睾糜淹魝惖囊皇琢魟e詩。那時李白常在汪倫家作客,與汪倫結下深厚的友誼。臨走時,汪倫來送行,于是李白寫詩相贈,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情厚誼。李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據(jù)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qū))旅游,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見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币美畎状笮?。留數(shù)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也許汪倫前一天晚上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xiàn)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么不叫詩人激動萬分,感嘆情誼深重。賞析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詩前兩句寫送別的場面,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后兩句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中國的傳統(tǒng)主張含蓄蘊藉。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xiàn)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注釋1、汪倫:李白安徽的朋友。2、將欲行:又作“欲遠行”。3、踏歌:唐代一種廣為流行的民間歌舞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4、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兑唤y(tǒng)志》謂其深不可測。5、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6、不及:不如。望廬山瀑布(其二)唐·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陽光照耀下的香爐峰生出裊裊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色綢絹懸掛在山前。飛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奔流直沖而下仿佛有幾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莫非是銀河從九天之上垂落山崖。背景李白共創(chuàng)作兩首《望廬山瀑布》,一首為五言古詩,一首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一般認為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25歲左右)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也有學者認為這兩首詩是不同時期的作品:吳小如認為這兩首詩體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絕,內容也有部分重復,疑非一時之作;詹锳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jù)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于開元年間入長安之前所作,第二首(也就是本詩)是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雖寫作時間說法不一,但普遍認為第二首七絕更為傳神,并曾入選小學語文教科書,相信我們都是學過的。賞析首句寫廬山的香爐峰,比作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團團白煙在日照下化成一片紫色云霞,不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而且渲染得更美。二句點題,尤其“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包含詩人對大自然神奇?zhèn)チΦ馁濏?。三句寫瀑布的動態(tài),字字鏗鏘有力,“飛”寫出瀑布噴涌而出的生動;“直下”寫山高峻陡峭和水流之急。最后一句驚人魂魄,奇特又不突兀,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傊皟删涿枥L了廬山瀑布的奇?zhèn)ゾ跋?,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后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注釋1、香爐:指香爐峰。2、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3、遙看:從遠處看。4、掛:懸掛。5、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里指瀑布。6、直:筆直。7、三千尺:形容山高。這里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8、疑:懷疑。9、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10、九天:一作“半天”,極言天高。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附:【五言絕句】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一)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shù)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愿辭人間。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落在高高的天空中。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月中的仙人垂掛著兩只腳,桂樹長著圓圓的樹冠。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玉兔搗成的仙藥,到底是給誰服食的。蟾(chán)蜍(chú)╱蝕(shí)╱圓影,大明╱夜╱已殘。蟾蜍把圓月啃食得殘缺不全,皎潔的月兒因此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后羿射下九個太陽,天上人間免卻災難清明安寧。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已經(jīng)淪沒迷惑不清,沒有什么可看的不如遠遠走開。憂來╱其╱如何,凄愴(chuàng)╱摧╱心肝。心懷憂慮無可奈何又不忍一走了之,凄慘悲傷讓我肝腸寸斷。背景這是一首樂府詩。“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李白采用這個老題目,就在前面加了一個“古”字,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fā)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似是刺這一昏暗局面。賞析前四句寫孩提時代對月亮稚氣的認識,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生動地表現(xiàn)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五至八句寫月亮的升起,用古代神話傳說的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寫出了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九十兩句寫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繼而淪沒變得晦暗不明,傳說月蝕就是蟾蜍(癩蛤?。┦吃滤斐?。后兩句表現(xiàn)詩人的感慨和希望,希望有像射日的后羿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最后四句表達詩人心中為月亮的淪沒而感到憂憤不平,雖然無可奈何又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全詩文辭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發(fā)人深思,體現(xiàn)出李白詩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注釋1、呼作:稱為。2、白玉盤:指晶瑩剔透的白盤子,過去富貴人家使用的用白玉制成的盤子。3、疑:懷疑。4、瑤臺:古人想象中的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一種雕飾華麗、構造精美的樓臺。5、仙人垂兩足:傳說駕月的車夫,叫舒望,又名纖阿。6、團團:即圓圓的形狀,指樹冠的形狀。7、白兔:神話傳說中有白兔在樹下?lián)v藥的說法。8、言:語助詞,無實意。9、與誰:一作“誰與”;餐:吃,此處指服用。10、蟾蜍:傳說月中有三條腿的蟾蜍,因此古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詩中蟾蜍則另有所指。11、圓影:指月亮。12、羿:我國古代神話中射落九個太陽的英雄。13、烏:即日,《五經(jīng)通義》:“日中有三足烏?!彼匀沼纸嘘枮酢?4、天人:天上人間。15、陰精:指月,《史記·天官書》:“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6、淪惑:沉淪迷惑。17、去去:遠去,越去越遠。18、凄愴:悲愁傷感。作者李白(701─762,61歲),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后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潯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處。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創(chuàng)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后人難及的高度。附記李白生平事跡詳述:出生(公元701年)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托克馬克城),其父經(jīng)商,家境優(yōu)渥,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五歲(公元706年)隨其父遷居劍南道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號青蓮居士的由來(也有說生于蜀長于蜀)。25歲前(早年時期)蜀中(四川)長大就學漫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頗有才名(天賦型選手),十八歲隱居大匡山讀書并游學。但礙于“政審”通不過無法參加科舉考試,只能“曲線報國”通過結交權貴獲得引薦當官(從政的唯一道路)。于是20歲寫《大獵賦》獻于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成都二把手蘇颋)被婉拒,回山后寫下《冬日歸舊山》發(fā)誓好好學習。25歲(公元726年)第一次出蜀辭別家鄉(xiāng),正式開啟青年時期全國漫游之旅并坎坷求職之路。先拜見渝州刺史李邕(重慶一把手)未受待見,寫下《上李邕》,后沿長江而下途經(jīng)江陵、洞庭、金陵、廣陵、會稽山陰等多地,游仕散盡千金(三十萬金)卻未果,后于揚州窮困潦倒。26歲(公元727年)第一次結婚,游歷到湖北襄陽經(jīng)孟浩然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yǔ)師的孫女(官三代)入贅10余年,定居安陸,生活穩(wěn)定,婚姻和諧育一子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