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建筑高度的控制_第1頁
煙臺市建筑高度的控制_第2頁
煙臺市建筑高度的控制_第3頁
煙臺市建筑高度的控制_第4頁
煙臺市建筑高度的控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煙臺市建筑高度的控制

1建筑高度控制根據建筑物的位置和對城市整體空間環(huán)境的影響,規(guī)劃部門提出了不能超過的限制高度,即建筑物的高度。高度控制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十分明顯,它從宏觀上影響城市的環(huán)境質量和面貌,并賦予城市獨特的個性。筆者認為,城市尤其是名城出于對某種特色空間或整體風貌的保護或強化,對建筑高度實施一定控制是很有必要的。2針對煙臺高度控制的計劃2.1城市高層建筑的建設內容(1)低層建筑。低層建筑主要指低層住宅。為保護自然環(huán)境,山、海、河周圍規(guī)劃為低層區(qū),其中可隨山就勢,建設一些臺階式低層住宅,以豐富景觀,避免建筑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遮擋。(2)多層建筑。多層建筑有許多優(yōu)點,但在節(jié)約用地和容納人口方面不如高層建筑,因此在許多大中城市,多層建筑越來越多地讓位于高層或小高層建筑。(3)小高層建筑。主要指小高層住宅(4)高層建筑。由于高層建筑引導城市空間布局,因此必須慎重,特別是在生態(tài)敏感區(qū)域,如山、海、河附近,建設高層建筑時必須進行視線模擬分析。(5)超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是指高度超過100m的建筑。從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上看,超高層建筑的存在是合理的,但稍一不慎就會給城市空間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必須經科學論證才能建設(彩圖12)。2.2城市河道的筑高度建筑高度分區(qū)受多因素的影響,在現代城市中,制約建筑高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城市景觀的保護與加強;(2)土地利用的經濟性;(3)用地地質條件;(4)其他因素,如機場技術要求等。2.3統一建筑高度分區(qū)(1)人工景觀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調,實現山、海、城、島的有機互融;(2)建筑高度分區(qū)要統一納入城市視覺景觀系統,塑造完整的視線走廊;(3)塑造富有韻律的城市輪廓線;(4)完善城市圖底關系,加強對標志性建筑的規(guī)劃管理,形成有序的城市豎向空間。2.4“4—建筑高度分區(qū)(1)低層區(qū)(1—3層)。多處于山體、海岸線、河道周圍,強調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避免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遮擋。(2)低、多層混合區(qū)。以多層(4—6層)為主,并與低層混合修建的區(qū)域。多位于景點的視域協調區(qū),在接近景點的地段應盡可能按下限控制。(3)多層、小高層混合區(qū)。以6層以下多層為主,有一部分小高層建筑。(4)高層區(qū)。該區(qū)域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第三產業(yè)集中,土地價值高,應建設較高層建筑,發(fā)揮土地經濟效益,滿足城市生活要求,同時構成新的城市景觀和視覺導向系統。(5)超高層區(qū)。主要指煙臺市CBD區(qū)域,構建視覺焦點,形成煙臺的城市標志。3根據煙臺高度監(jiān)測3.1視覺景觀系統3.1.1山觀海視線通廊的環(huán)境意象(1)以道路為依托的視線走廊。以道路作為視線通廊,可借助山峰、標志性建筑等為對景。煙臺市主要道路大都溝通山海,應保證看山觀海的視覺通暢,并保留有充足的寬度。(2)以建筑高度分區(qū)為依托的視線走廊。將各視點、視域的建筑高度控制進行疊加,取低的控制高度,從而確定出該視線通廊內允許建筑高度。視線通廊的整體環(huán)境意象以小體量、低多層建筑為主。(3)以自然景觀為依托的視線走廊。生態(tài)走廊的主要意義在于導入海風、山風,促進氣體循環(huán),如果處理得當,生態(tài)走廊也可起到自然景觀走廊的作用。3.1.2視覺焦點景觀(1)眺望點。有突出高度和開闊視野的山體是城市重要的觀景點。(2)對景點。處于道路盡端、交叉口和海岸線等重要位置的對景點,是城市道路的視覺焦點。煙臺市現與濱海路相交的多數重要路口,都規(guī)劃有意趣橫生的對景,或為動態(tài)十足的雕塑、或為張拉膜結構的休息涼亭、或為街頭綠地等,為視線走廊和海岸線增添了無限情趣。(3)標志性建筑物。這是在城市空間中起控制作用的視覺中心點,必須保證標志性建筑在一定范圍內的俯視景觀,避免視線的遮擋和不良景觀的出現。3.1.3視覺建筑的總體規(guī)劃(1)山體周圍和沿海岸線的建筑不得對山、海形成遮擋,所有高層建筑及山、海周圍500m范圍內的建筑設計必須進行視線景觀分析。?(2)以看山觀海為目標,強化重要山體、廣場的視覺控制作用,將各視點的建筑高度控制進行疊加,取低的高度,確定視線控制范圍內建筑高度分區(qū),不得對視線造成遮擋。(3)以標志性高層建筑為中心,100°俯角(2)的圓形區(qū)域內,避免出現不良景觀,并規(guī)劃一定面積的開放空間。(4)盡端在海洋一側,但不通海的斷頭路,應拆除與海洋之間的所有建筑,以打開觀海通道。(5)為保證視線的通透,除特殊原因,新城區(qū)內不許建設封閉性較強的社區(qū),不許建設圍墻;在舊城區(qū)內應拆除圍墻,代之以通透、開放的圍欄。(6)強調大海、主要河流一端的道路對景設計。(7)在近海海域,特別是城市CBD、金沙灘附近,開展水上運動,塑造活力煙臺,豐富眺望大海的視覺層次。(8)在山海相融的區(qū)域,用人的活動串聯山海,構筑相互間的流動風景線。(9)靠近較高山體的區(qū)域,如海韻路與明珠路之間,建筑物的透視高度不得超過山脊的1/3。3.2壓抑感的產生當建筑高度與街道寬度的比例(H/D)為1/3-1時,人視野中天空與建筑的比例較為適宜;比例過高則產生壓抑感,過低則視野空曠。煙臺市是平和、溫情的現代城市,根據其整體定位和土地利用情況,市內沿街建筑按1/3<H/D<1控制,對市、區(qū)級中心地段,可按H/D<1.5控制,但根據視覺景觀的要求,街道兩側建筑要結合道路綠化、燈具、廣告等街廊設施,進行綜合協調設計,避免出現“城墻式”街廊空間。3.3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的強化景觀煙臺是濱海組團式帶形城市,其中芝罘中心城區(qū)是核心,在此應適當集中高層建筑,并通過超高層建筑群的強化,構成整個城市豎向空間的高潮。根據煙臺的城市定位和城市經濟發(fā)展狀況,對城市的高層建筑進行控制,主要在以下區(qū)段布局。3.3.1城市豎向空間(1)芝罘中心區(qū)。a.南大街與大海陽路交叉口處、海港路以西至建設路、南大街與解放路交叉口處、進德小區(qū)、環(huán)山路與觀海路交叉口處等為大于60m的高層區(qū),形成城市豎向空間的高潮,豐富城市輪廓線。b.二馬路與大馬路之間的CBD區(qū)為超高層區(qū),是整個城市的視覺焦點,將成為煙臺市的標志性景觀。(2)世回堯、黃務片區(qū)。在機場路兩側適當規(guī)劃有高層、小高層建筑,強化機場路景觀軸線,豐富城市豎向空間。黃務立交橋周圍區(qū)域規(guī)劃為小高層、高層混合區(qū),形成區(qū)片標志性核心區(qū)。3.3.2城市濱水空間總體規(guī)劃芝罘中心城區(qū)是城市的豎向核心,高層建筑集中,并通過超高層建筑群(CBD)的強化,形成整個城市的高潮;而萊山區(qū)海岸線基本由岱王山與馬山寨環(huán)抱,兩山之間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從而構成另一個豎向空間核,以人工景觀與兩側山峰呼應,并由海岸線串聯,通過岱王山等自然景觀的過渡,構成煙臺市豎向空間的次高潮。(1)北部濱海帶。位于濱海新城以北,迎賓路以南,西至岱王山,東至大海,整個區(qū)域山海相接,集中體現了山海特色,用地性質以居住、商業(yè)、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為主。由于開發(fā)較早,城市建設已基本完成,體現了山海互融、島城相依的海濱風貌,但也出現了一些無序建設,如在海天名人廣場附近,靠近海濱岸線的地區(qū)高層住宅密集,建筑密度過高,影響了視線的通透。此處的高度控制是:a.由于岱王山地勢較高(401m),又山海相接,在觀海路與岱王山之間的區(qū)域,包括行政辦公、商業(yè)服務、居住等,規(guī)劃為高層區(qū),其中行政辦公區(qū)依山傍海,將形成一個標志性地段。b.海濱岸線規(guī)劃有三個景觀控制區(qū)域,即財會培訓中心、銀河怡海山莊高層建筑區(qū),海天名人廣場高層建筑區(qū),黃海城市花園高層建筑區(qū)。c.楓林路與觀海路之間的三角形地塊內,主要是行政辦公用地,規(guī)劃為高層(大于60m)區(qū)域。(2)濱海新城。濱海新城位于萊山區(qū)的東北部,養(yǎng)馬島西南側,南至煙威高速,北達海岸線,西北至煙臺大學南側銀河路,東至辛安河,西至觀海路。此處以濱海自然資源的優(yōu)勢為依托,發(fā)展以高教、科技研發(fā)、體育運動休閑為主,充分展示現代化城市發(fā)展活力和文化品位,體現人與自然共生共融的生態(tài)理念。結合用地功能分區(qū),濱海新城將商業(yè)、辦公、娛樂等用地規(guī)劃為高層區(qū)域,分別形成三個視覺控制點:逛蕩河與世貿路交叉口處,以大型商業(yè)、辦公為主,成為濱海新城內第一高點,控制高度為100m,形成城市地標;學院路東側布置有必要的公共建筑,建筑控高40—50m,形成本區(qū)域內第二高點;學院路中心地段建筑控高30—40m,形成本區(qū)域內第三高點。3.3.3高層設計方案開發(fā)區(qū)建筑高度布局大略呈兩邊低、中間高的平緩波狀布局,長江路兩側是波峰,山體、大海分別是兩側波谷。在長江路與黃河路、長江路與珠江路之間形成高層、小高層景觀區(qū),在黃河路與濱海路、珠江路與嘉陵江路之間為低多層建筑混合區(qū),然后逐漸過渡到大海、山體和柳子河等自然景觀。為與自然環(huán)境協調,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