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其他知識點_第1頁
中建史其他知識點_第2頁
中建史其他知識點_第3頁
中建史其他知識點_第4頁
中建史其他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岐山鳳雛的西周早期遺址:是我國最早,形制最嚴整的四合院建筑。西周建筑技術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制造。4.漢代磚石建筑技術也有巨大進步。墓室中消滅了磚砌筒拱。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佛塔。三國時期曹魏鄴城是中國最早的輪廓方正的都城。15.隋至宋是我國古建筑的成熟時期。17.唐代建筑成就首先表現(xiàn)為宏大嚴整的城市規(guī)劃,長安是構圖最為嚴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唐代木構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大明宮麟德殿面積相當于明清故宮太和殿的3倍。隋唐時期佛教進入鼎盛時期,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佛殿是山西五臺山公元782年修建的南禪寺大殿,建于公元857年的佛光寺東大殿則是現(xiàn)存唐代木構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病场病乘?。24.由于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興旺,引起了城市構造和布局的根本變化,

兩宋時期封閉的要轉折點。簡單,顯示了極高的建筑技藝。建筑群體空間組合方面進一步進展了隋唐以來強調縱深軸線的做法〔如河北正定隆興寺〕。建筑以佛塔為主。28.〔現(xiàn)存最大的木構樓閣〕,另一處是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現(xiàn)存唯一的樓閣式木塔,高67.31m〕。31.元代木構建筑趨于簡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較粗放,斗拱縮小,柱與梁多直接聯(lián)絡,常用砌上明造及減柱法。宗教建筑盛行,藏傳佛教建筑興起。35.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根底上進一步定型化,消滅了官方標準改宋代的“材”,“栔”模數(shù)系統(tǒng)為“斗口”模數(shù)系統(tǒng)。

《工程做法》,38.宋《營造法式》中記載有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數(shù)制〕。材分制始終沿用到元末。明初,已不再用材分制,清初公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根本上是用了斗口制。54.中國古代建筑在唐初定型化,標準化。宋營造法式中,已載有一套包括設計原則,編著標準并附有圖樣的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數(shù)制〕。材分制始終沿用到元末。明初已不再用材分制。清初公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根本上使用了斗口制。61.大木作按功能可分為12類。其中栱,昂,爵頭,斗4類屬于鋪作構件。其余是柱,額枋,梁,替木,檁,陽馬〔角梁〕,椽子飛子。清代官式建筑抬梁式構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等級較高,多用斗栱。穿斗式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shù)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椽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的構架。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斗枋和纖子連接起來。石作與瓦作主要指臺基,墻壁,屋頂?shù)炔课坏臉嬙旎驑嬙熳龇?。木構建筑墻體完全承受磚砌大約從明初開頭,明中葉以后才比較普遍。于廡殿頂,南禪寺大殿是現(xiàn)存最早的實例。懸山頂主要用于民間建筑。硬山頂消滅于宋代,明清時期較為普遍。中國古代官式建筑多用陶瓦〔筒瓦和板瓦〕和琉璃瓦作為屋面材料。琉璃瓦的正式使用于屋面是南北朝時期。宋之后使用漸漸廣,明代進入高潮期。75.古代室內屋頂有徹上明造和設置頂棚兩大類,后者又有天花,藻井,卷棚等形式。76.小木作的欄桿是指木質欄桿。 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級官式建筑中,大體可分為外檐斗栱和內檐斗栱。具體部位又有柱頭斗栱〔宋稱柱頭鋪作,清稱柱頭科〕,柱間斗栱〔宋稱補間鋪作,清稱平身科〕,轉角斗栱〔宋稱轉角鋪作,清稱角科〕。另外還有平坐斗栱和支撐在檁枋之間的斗栱等。所謂的鋪作〔或科〕,是指一組斗栱〔宋稱一朵,清稱一攢〕而言。栱的名稱依據(jù)部位不同而不同。但凡向外挑出的栱,清式叫翹〔宋稱華栱或卷頭〕,〔宋稱瓜子栱〕〔宋稱慢栱〕挑檐檁下的,最內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廂栱〔宋稱令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層橫栱叫正心瓜栱〔宋稱泥道栱〕,其次層叫正心萬栱〔宋稱慢栱〕。在坐斗口內或跳頭上只置一層栱的叫單栱,二層栱的叫重栱。跳頭上置有橫栱的叫計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栱常用偷心,金元以后多用重栱計心〔宋以鋪作計〔宋稱四鋪作出兩跳叫五踩〔宋稱五鋪作〕,出三跳叫七踩〔宋稱六鋪作〕,一般建筑〔牌樓除外〕不超過出四跳九踩〔七鋪作〕。出一跳謂之四鋪作,就是指出一跳自身為一鋪,另外櫨斗,耍頭木,襯方頭各一鋪,故為四鋪作。如此類推,出二三四五跳,自身為二三四五鋪,加上櫨斗,耍頭木,襯頭木各一鋪,相應為五六七八鋪作?!脖狈浇ㄖ萁瞧鹇N較平,外觀莊重渾厚;南方屋角起翹較陡,外觀活潑輕快。但起翹的做法有不同,如蘇州地區(qū)就有水戧發(fā)戧和嫩戧發(fā)戧兩種〕。屋面材料一般有陶瓦和琉璃瓦。清代彩畫的造型與分類主要表現(xiàn)在梁,枋上。常用的有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和璽彩畫是最高級的,僅用于宮殿,廟壇的主殿,堂,門。旋子彩畫等級僅次于和璽彩畫,如一般的官衙,廟宇主殿和宮殿,壇廟的次要殿堂等處。蘇式彩畫一般用于住宅,園林。原始聚落是早期城市產生的根底。權貴都集中到東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邊,這是它的特點。3.漢代木構建筑技術日趨成熟,已消滅抬梁式,穿斗式這兩種主要的建筑構造,而且多層木構建筑也普遍消滅。斗栱形式雖不統(tǒng)一,但已普遍消滅。屋頂形式以懸山,廡殿為多。也有歇山和屯頂。漢代是封建社會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國建筑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到漢代已基本確立。木構架體系,院落式布局等特點已根本定型。漢代石建筑主要是石墓和石祠。石墓有崖墓,石拱券墓和石梁板墓。墓穴地上也消滅了石闕,石獸及石墓表等石建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突出的建筑類型是佛寺,佛塔,石窟。石窟主要可分為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突出成就是琉璃瓦的消滅?!病吧嵴瑸樗隆笔侵匾獎右蛑弧硟H把中國的庭院式木構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園林也成為佛寺的一局部。南北朝時期,中國形成了建康,洛陽南北兩個佛教中心,當時規(guī)模較大的佛寺有北魏洛陽的永寧寺。14.魏晉南北朝時山水審美的自覺時期,這極大的促進了自然山水風景園林的發(fā)展。16.隋代在建筑上的成就:都城大興城〔隋文帝建,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和東都〔隋煬帝建〕神通寺四門塔,河北趙縣安濟橋〔37m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橋?!?8.唐代宮殿,陵墓等建筑群體的布局突破了漢代重要禮制建筑縱橫對稱的形式,更加強調縱軸方向的空間序列,這些特點對后世至明清的建筑群體布局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代消滅了伊斯蘭教建筑。五代是留下的建筑也以佛教建筑為主。較著名的石塔有南京棲霞山舍利塔,杭州閘口白塔和靈隱寺雙石塔,磚木混合構造的佛塔有蘇州虎丘云巖寺塔。以及鐵塔。27.宋代大興造園風,宋徽宗的艮岳是皇家園林的經典之作。金代建筑常消滅減柱造〔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移柱造。元代在建筑上的一個重大成就是大都城的興建。明代的北京城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集大成者,軸線突出,構造清楚,各種廟壇完備,其宮城紫禁城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建筑群布局高度成熟。清代出色的木構建筑有北京天壇祈年殿,故宮太和殿,頤和園佛香閣等。37.中國古代建筑在唐初定型化,標準化,由此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設計和施工方法。49.當建筑物格外高大而屋檐伸出加大時,斗栱挑出距離也必需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栱和昂的疊加層數(shù)〔即出跳數(shù)〕,每增加一層華栱或昂,斗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五跳。假設是重檐建筑,一般是上檐斗栱比下檐斗栱多出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一座木架建筑的構造,必需首先建好臺基,使室內地面高出室外地面,到達防水防潮保暴露構造對保護木構架有利,可改善木材通風條件,也便于覺察受損時準時修繕。自西周開頭已用櫨斗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以后逐步進展成櫨斗上用栱,昂等組合成鋪作的簡單構造形式。替木是唐宋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下用大角梁〔老角梁〕,上接子角梁。其上用隱角梁〔由戧〕接續(xù)。74.小木作即裝修。80.勾闌圖見教材26587.柱總的可分為外柱和內柱。古代建筑內外柱有等高和不等高的。依據(jù)室內空間的不同要求,荷載大小來選擇長度和斷面不同的柱子應當說是合理的,因此內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徑的消滅是構造上的一個進步。110.來斜昂的構造作用至此以喪失殆盡。梁的外觀可分為直梁和月梁。桁〔或稱檁,宋稱槫〕。122.〔斜撐等加固措施〕。其關鍵是上,下層柱的交接。宋代有:叉柱造和纏柱造等做法。132.清代規(guī)定在仙人后的走獸須為單數(shù),至多九枚,僅北京清宮太和殿十枚為例外。1.中國古代城市大都力求規(guī)整對稱,以皇宮或衙署為統(tǒng)率中心,以鮮亮的理性邏輯秩序表達了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中國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中國歷代都城規(guī)模大小的挨次是:隋唐長安,北魏洛陽,明清北京,元大都,隋唐洛陽,明南京,漢長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城市有平遙古城和麗江古城。古代城市一般有城郭之制,由內至外分別為宮城〔大內〕,皇城〔內城〕,外城〔郭〕?!矊m廷,官署〕,居民區(qū),手工業(yè)及商業(yè)區(qū)。兩都制始終是陪都制的主流。漢長安,實行大長安城市區(qū)域規(guī)劃,京城承受擴建模式,以秦咸陽離宮興樂宮為根底增建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建章宮,形成不完全規(guī)章的城池外形和城市布局,城內各宮分區(qū)布置,宮的比重大,集中的商業(yè)區(qū),有大規(guī)模的皇家苑囿區(qū),城南有大型禮制建筑群落,根底設施完備。春秋至漢,城市性質由過去的政治中心兼?zhèn)淞斯ど虡I(yè)城市經濟都會的功能,城市形態(tài)特征已表現(xiàn)為里坊制,馬上宮殿以外的城區(qū)分割為假設干封閉的“里”作為居住區(qū),商業(yè)度。南北朝時期,六朝古都建康是江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魏洛陽建置的時間晚于南朝建康。魏孝文帝時期處于政治目的遷都于此,以南朝建康為藍本建設了洛陽城。制。在北宋都城汴梁,南宋都城臨安有著鮮亮的表達。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護君主的;郭,是看管人民的。明滅元后,大都改稱北平。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作為皇城核心局部的宮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內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規(guī)劃系統(tǒng)。明南京以獨特的不規(guī)章城市布局而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有重要地位。1.宮殿是中國古代追重要的建筑類型,是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禮制建筑群,在很多方面代表了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秦漢時宮殿建筑是中國宮殿建設的第一次高潮。宋宮還常承受工字形殿,這些對金元宮殿直至明清宮殿都有很大影響。明北京城宮城稱紫禁城,宮內布局為前朝三大殿,后寢三大宮和御花園,朝寢各由三殿組成,都坐落在工字形石臺上。明清時期是中國宮殿建設的第三次高潮。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進展大致有4個階段:一,茅茨土階。二,盛行高臺宮室。三,雄偉的前殿和宮苑相結合的階段。四,縱向布置“三朝”的階段。唐初利用隋代舊宮,改名太極宮。唐高宗時,將唐太宗所建的大明宮擴建而成宮,紫禁城的倍。格外朝,內廷兩局部。是傳統(tǒng)的前朝后寢布局。外朝三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中國宮殿傳承有序,其總的設計思想都在于強調秩序和規(guī)律,以渲染皇權意識,具有鮮亮的民族和時代特色。太和殿:用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用攢尖頂,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頂。午門,太和殿用重檐廡殿,天安門,太和門,保和殿用重檐歇山。其余殿宇相應降低級別太和殿斗栱上檐出4跳,下檐出3跳,等級最高廟壇是中國古代禮儀性的祭祀建筑。主體建筑是壇〔露天的臺〕和廟〔殿宇〕此外,還常常有安放神主〔牌位〕的享殿,齋戒的寢殿〔齋宮〕或更衣的服具殿,雨雪日祭拜的拜殿,儲放祭器祭品的神廚,神庫,屠宰犧牲物的犧牲所或宰牲亭,以及門殿,配殿,井亭等附屬建筑。漢代廟壇分開,也開頭確立祭祀的禮儀等級。建筑。東漢以后各類禮制建筑根本完備,明堂辟雍的祭祀功能減弱,成為王權代表的象雜祀廟。在城市和鄉(xiāng)村中祭祀與人民生活有親熱關系的神靈的小祠廟,一局部列入朝廷小祭祀等級,大局部只有民間祭祀。廟壇建筑的藝術形式都是以滿足精神功能為主,要求充分表達出祭祀禮儀的嚴肅神圣〔民間雜祀要求稍弱〕因此廟壇建筑的美學特征是:將豐富的藝術形式與嚴峻的禮制內容親熱結合起來,通過感性的審美感受啟發(fā)處對當代政治典章和倫理觀念的理性皈依。廟壇建筑藝術主要特征:加深空間層次。組織空間序列。突出主體形象。顯示等級規(guī)格。運用象征手法。陵墓建筑一般由地下和地上兩局部組成。地下建筑多效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狀況,用似祭壇,狀如廟堂。如此兩者相結合,集安葬與祭祀于一體,就是陵墓建筑區(qū)分與其他建筑的根本特征。1.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佛殿是山西五臺山公元782年修建的南禪寺大殿5.形佛塔。1.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現(xiàn)存最早的佛塔。7.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是中國古代僅存的樓閣式木塔。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構建筑:故宮太和殿和明長陵祾恩殿。12.佛光寺大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遼代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是現(xiàn)存最大的木構樓閣。宋朝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磚塔,高84米。隋大興城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河北趙縣安濟橋,跨度37米,是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橋。18.佛塔類型上大致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等。6.早期樓閣式塔多是木構,稍后消滅了磚石仿木形式的樓閣式塔?!睬八蟮睢场采嵴瑸樗隆承?。以佛塔為主的佛寺在我國消滅最早,是隨著西域僧人來華引進的“天竺”制式。這類寺院系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為主體,其四周圍繞方形廣庭和回廊門殿。以佛殿為主的佛寺,根本承受了我國傳統(tǒng)宅邸的多進庭院式布局??赡茏钤缭从谀媳背瘯r期王公貴胄的“舍宅為寺”。15.山西大同善化寺河北承德外八廟:承德位于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道上,又是清代帝王避暑的地方,世紀初,就在這里修建離宮,稱為“避暑山莊”。在離宮東面和北面的丘陵地帶,先后建筑了12座佛寺,現(xiàn)存8座稱“外八廟”。28.五代江蘇蘇州虎丘云巖寺塔:建于959年。塔平面八角形,這是五代,宋,遼,金最流行的樣式。1.:〔1〕大,氣派雄偉,包羅萬象?!?〕私家園林:著名的蘇州四大名園〔宋代滄浪亭,元代獅子林,明代拙政園,清代留園〕?!?〕寺觀園林:分城市型和山林型?!?〕多,把自然的人造的景物融為一體?!?〕〔2〕〔3〕畫的情趣〔4〕意境的蘊涵兩漢園林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是私家園林的消滅,其標志著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兩大園林體系的形成。東漢的皇家園林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規(guī)模都遠遜于西漢,但園林賞游功能已經上升到主要地位,園林造景得到更多重視。魏晉南北朝造園活動普及于民間,園林的經營完全轉向于以滿足作為人的本性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為主,并升華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境地。隋唐皇家園林包括大內御苑,行宮御苑,離宮御苑。因地制宜的造園原則,使艮岳構園得體,精而合宜。康熙時期進入清代的全盛時期,他修建禁中三海,建靜明園,暢春園,萬春園和熱河避暑山莊。乾隆時期,修建了清漪園。從康熙到咸豐期間修建了圓明園。明清的皇家園林仍可分為大內御苑,行宮御苑,離宮御苑巧于因借是江南園林的另一特點。利用借景手法,使得盈尺之地儼如大地。借9.景的方法,通常是通過空透的建筑使園內外或遠或近的景觀有機的結合起來,給有限的空間以無限延長,造成空間多變,層次豐富。江南私家園林講究細部的處理和建筑的玲瓏精巧,如室內的各種字畫,工藝品和10.精巧的家具等。極大的突出了園林建筑的賞識性。此外還有楹聯(lián),詩詞等與園林的結合。暢春園是在明李偉清華園的舊址上建筑起來的離宮型皇家園林,前為宮廷,后為庭11.院。清漪園〔光緒年間改名為頤和園〕。12.明清皇家苑囿:〔1〕北京明清三?!?〕河北承德避暑山莊〔3〕清漪園〔頤和園〕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清康熙為了避暑,在承德北郊熱河建筑了這座離宮。乾隆時,又3景。園區(qū)可分為湖區(qū),平原區(qū),山嶺區(qū)三大局部。明清江南私家園14.林:〔1〕江蘇無錫寄暢園〔2〕江蘇蘇州留園〔3〕江蘇蘇州拙政園計成在總結實踐閱歷的根底上,著成《園冶》一書,是我國古代最系統(tǒng)的園林藝15.術論著。江蘇蘇州留園16.江蘇蘇州拙政園:這里原是一片積水布滿的凹地,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