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系統(tǒng)的早期發(fā)育_第1頁
生殖系統(tǒng)的早期發(fā)育_第2頁
生殖系統(tǒng)的早期發(fā)育_第3頁
生殖系統(tǒng)的早期發(fā)育_第4頁
生殖系統(tǒng)的早期發(fā)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5生殖系統(tǒng)的發(fā)育

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兩性配子的生成,那么胚胎是怎么發(fā)展出其性別的呢*?

男女兩性的生殖系統(tǒng)在子宮內(nèi)第5~6周時就出現(xiàn)了,此時整個胚胎長5~12mm。胚胎在未分化階段有一對未分化的性腺(gonads),兩套生殖管(genitalducts)和生殖竇(urogenitalsinus)。生殖竇是生殖管和泌尿道向外的共同開口,具有外生殖器的雛形(圖2.18)。

此期人們即使用顯微鏡也無法可靠地辨認出胚胎的性別,因為性腺尚未演變成睪丸或卵巢,其他結構也未分化。肉眼未能識別性分化并不意味著性別仍未決定?;蛐詣e在卵子受精時即已確定。它取決于受精精子的染色體成分。如果受精精子攜帶Y染色體,胚胎將發(fā)育成男嬰,否則將發(fā)育成女嬰(第6章)。

性腺的分化

Y染色體是如何啟動睪丸發(fā)育過程的?有一種假設認為,一種稱為X-Y抗原的睪丸有機物使未分化的性腺發(fā)育為睪丸?,F(xiàn)在已證實啟動男性發(fā)育的因子是位于Y染色體上的單基因,稱為睪丸決定因子(testesdeterminingfactor,TDF)(Pageetal.,1987)。睪丸決定因子作為一種生物"總開關",可決定其他與性發(fā)育相關的基因能否啟用。因此是Y染色體上的一小段基因決定了性別為"男性"。

作為效應,性腺細胞演變成帶有特征性的索狀物睪丸索(testiscords),它是精曲小管的前體結構。在胚胎第7周,發(fā)育中的睪丸已可識別。如果此時還無法看到成熟睪丸的基本結構,那么我們暫可認為未分化的性腺將演變成卵巢。一般要到第10周時才有確鑿的證據(jù)認為胚胎是女嬰,因為此時可以看到卵泡前體結構的分布。

如果未分化性腺要發(fā)育為睪丸,那接下來的發(fā)育過程主要發(fā)生在性腺的內(nèi)部或髓部;如果未分化性腺發(fā)育為卵巢,那發(fā)育則是在性腺的外部或皮質部,并使原生殖細胞最終發(fā)育為卵泡。胚胎睪丸產(chǎn)生的雄性激素對促進精曲小管的成熟是十分必要的。胚胎卵巢也產(chǎn)生雌性激素,但這些激素是否有促進卵巢發(fā)育的作用目前尚不明了。

生殖管的分化

胚胎在未分化階段有兩大生殖管,即:副中腎管(paramesonephric)或稱苗勒氏管(Mullerian)將發(fā)育成女性,中腎管(mesonephric)或稱吳非氏管(Wolffian)將發(fā)育成男性(圖2.17)。

正如Y染色體引導未分化性腺發(fā)育成睪丸那樣,胚胎睪丸進而又決定了生殖管的發(fā)育。這一過程是由兩種激素調節(jié)完成的,即睪酮(由萊迪希氏細胞產(chǎn)生,促進吳非氏管發(fā)育)和苗勒氏管退化激素(由塞爾托利氏細胞產(chǎn)生,抑制苗勒氏管發(fā)育)。其結果是,兩側的吳非氏管最終成為附睪、輸精管、精囊,而苗勒氏管退化。

如果缺乏這兩種睪丸激素,吳非氏管即退化,苗勒氏管發(fā)育成輸卵管、子宮、陰道上2/3。陰道下1/3、男女兩性的尿道球腺、尿道和前列腺均從尿生殖竇演變而來。尿生殖竇是胚胎泌尿系統(tǒng)的一部分。

這一分化過程的準確機制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原則是:生殖道的分化首先依賴于Y染色體,然后是睪丸激素。否則,未分化的生殖系統(tǒng)將演化成女性型。因此,不論其基因組成如何,如果在胚胎早期將性腺除去,生殖道將發(fā)育成女性型。

在上述發(fā)育的同時,睪丸或卵巢在外形、位置上都經(jīng)歷著巨大的變化。起初,它們呈細長條狀,位于腹腔后上方。第10周時它們生長發(fā)育,移行至骨盆上緣水平。卵巢保持該水平的位置直到出生。在男性,此早期的內(nèi)生殖器移行之后是睪丸進一步下降進入陰囊。睪丸降入陰囊后,通道閉鎖。約2%的男孩出生時一側或兩側睪丸未降入陰囊內(nèi),即隱睪癥(cryptorchidism)。大多數(shù)這些男孩在青春期時睪丸可以降入陰囊。如果沒有,使用激素或外科手術矯正就是很有必要了。因為腹腔內(nèi)的高溫環(huán)境影響精子生成,可導致不育癥,而且未下降的睪丸可能引發(fā)癌癥。

睪丸移離腹腔和降入陰囊所通過的通道通常在幼兒期就會閉合。如果通道沒有閉合,彎曲的腸子可能會陷入其中,結果會導致先天性腹股溝疝氣(congenitalinguinalhernia)。這不同于通常在成年人中因腹肌弱化和劇烈用力(如舉重物時)而引發(fā)的一類疝氣(rupture)。這兩類疝氣通過手術都很容易治愈。外生殖器的分化

外生殖器一開始也經(jīng)歷了未分化階段(圖2.18)。甚至在胚胎的第2個月后性腺已經(jīng)可以識別,卻還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比較肯定地說出外生殖器的類型。到了胎兒第4個月,性別才不會認錯。

未分化的外生殖器主要結構是:生殖結節(jié)(genitaltubercle)、尿生殖褶(urogenitalfold)、陰唇陰囊隆突(labioscrotalswellings)。在男性,生殖結節(jié)長成陰莖頭(龜頭);尿生殖褶變長,融合形成陰莖體和尿道;陰唇陰囊隆突融合形成陰囊。女性外生殖器在演變過程中外觀改變相對不明顯:生殖結節(jié)變?yōu)殛幍?,尿生殖褶形成小陰唇,陰唇陰囊隆突形成大陰唇?/p>

像內(nèi)生殖器一樣,外生殖器的分化過程也受雄激素的影響。隨著內(nèi)生殖器的發(fā)育,雄激素的出現(xiàn),將引導外生殖器向男性類型發(fā)展。否則,將向女性類型演變。然而,內(nèi)生殖器向男性型的發(fā)展依賴于睪酮;外生殖器則依靠睪酮的衍生物二氫睪酮(dihydrotestosterone),這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將在第10章討論。

因為男女兩性的生殖系統(tǒng)基于相同的胚胎起源,所以男性外生殖器的每個部位在女性身上都有相對應部位,即同源器官(homologue)。即使女性的吳非氏管退化殘跡和男性的苗勒氏管退化殘跡是不等同的結構,我們?nèi)院苋菀装涯信畠尚缘耐雌鞴龠M行比較(Moore,1982,p.216)(借助圖2.17和圖2.18,試試看能否對比男女兩性的同源器官)。

生殖系統(tǒng)的發(fā)生生殖系統(tǒng)的發(fā)生

胚胎的遺傳性別雖決定于受精時與卵子結合的精子種類(23,X或23,Y),但直到胚胎第7周,生殖腺才開始有性別的形態(tài)學特征。在胚胎早期,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是相似的,稱為生殖器官未分化期。胚胎的外生殖器則要到第9周才能辨認性別。因此,生殖系統(tǒng)(包括生殖腺、生殖管道及外生殖器)在發(fā)生中均可分為性未分化和性分化兩個階段。

(一)睪丸和卵巢的發(fā)生

生殖腺來自體腔上皮、上皮下方的間充質及原始生殖細胞三個不同的部分。

1.未分化性腺的發(fā)生人胚第5周時,左、右中腎嵴內(nèi)側的表面上皮下方間充質細胞增殖,形成一對縱行的生殖腺嵴。不久,生殖腺嵴的表面上皮向其下方的間充質生出許多不規(guī)則的細胞索,稱初級性索(primarysexcord)。胚胎第4周時,位于卵黃囊后壁近尿囊處有許多源于內(nèi)胚層的大圓形細胞,稱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germcell)。它們于第6周經(jīng)背側腸系膜陸續(xù)向生殖腺嵴遷移,約在1周內(nèi)遷移完成,原始生殖細胞進入初級性索內(nèi)。

2.睪丸的發(fā)生源始生殖腺有向卵巢方向分化的自然趨勢。

若原始生殖細胞及生殖腺嵴細胞膜表面均具有組織相容性Y抗原(histocompatibilityYantigen,H-Y抗原)時,原始生殖腺才向睪丸方向發(fā)育。一般情況下,性染色體為XY的體細胞胞膜上有H-Y抗原,而性染色體為XX的體細胞胞膜上則無H-Y抗原,故具有Y性染色體的體細胞,對未分化生殖腺向睪丸方向分化起決定性作用。目前認為,編碼H-Y抗原的基因位于Y染色體的短臂近著絲點的部位。人胚第7周,在H-Y抗原的影響下,初級性索增殖,并與表面上皮分離,向生殖腺嵴深部生長,分化為細長彎曲的袢狀生精小管,其末端相互連接形成睪丸網(wǎng)。第8周時,表面上皮下方的間充質形成一層白膜分散在生精小管之間的間充質細胞分化為睪丸間質細胞,并分泌雄激素。在人胚第14~18周,間質細胞占睪丸體積一半以上,隨后數(shù)目迅即下降,出生后睪丸內(nèi)幾乎見不到間質細胞,直至青春期才重現(xiàn)。胚胎時期的生精小管為實心細胞索,內(nèi)含兩類細胞,即由初級性素分化來的支持細胞和原始生殖細胞分化的精原細胞。生精小管的這種結構狀態(tài)持續(xù)至青春期前。

3.卵巢的發(fā)生若體細胞和原始生殖細胞的膜上無H-Y抗原,則未分化性腺自然向卵巢方向分化。卵巢的形成比睪丸晚。人胚第10周后,初級性索向深部生長,在該處形成不完善的卵巢同。隨后,初級性索與卵巢網(wǎng)都退化,被血管和基質所替代,成為卵巢髓質。此后,生殖腺表面上皮又形成新的細胞索,稱次級性索(secondarysexcord)或皮質索(conicalcord),它們較短,分散于皮質內(nèi)。約在人胚第16周時,皮質索斷裂成許多孤立的細胞團,即為原始卵泡。原始卵泡的中央是一個由原始生殖細胞分化來的卵原細胞,周圍是一層由皮質素細胞分化來的小而扁平的卵泡細胞。卵泡之間的間充質組成卵巢基質。胚胎時期的卵原細胞可分裂增生,并分化為初級卵母細胞。足月胎兒的卵巢內(nèi)約有100萬個初級卵泡,盡管在母體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有部分卵泡可生長發(fā)育,但它們很快退化,而大多數(shù)的初級卵泡一直持續(xù)至青春期前。4.睪丸和卵巢的下降生殖腺最初位于后腹壁的上方,在其尾側有一條由中胚層形成的索狀結構,稱引帶(gubernaculum),它的末端與陰唇陰囊隆起相連,隨著胚體長大,引帶相對縮短,導致生殖腺的下降。第3個月時,生殖腺已位于盆腔,卵巢即停留在骨盆緣稍下方,睪丸則繼續(xù)下降,于第7~8個月時抵達陰囊。當睪丸下降通過腹股溝管時,腹膜形成鞘實包于睪丸的周圍,隨同睪丸進入陰囊,鞘突成為鞘膜腔。然后,鞘膜腔與腹膜腔之間的通道逐漸封閉。(二)生殖管道的發(fā)生和演變

1.未分化期人胚第6周時,男女兩性胚胎都具有兩套生殖管,即中腎管和中腎旁管(Paramesonephricduct,又稱Muller管)。中腎旁管由體腔上皮內(nèi)陷卷褶而成,上段位于中腎管的外側,兩者相互平行;中段彎向內(nèi)側,越過中腎管的腹面,到達中腎管的內(nèi)側;下段的左、右中腎旁管在中線合并。中腎旁管上端呈漏斗形開口于腹腔,下端是盲端,突入尿生道竇的背側壁。在竇腔內(nèi)形成一隆起,稱竇結節(jié)(sinustubercle,又稱Muller結節(jié))。中腎管開口于竇結節(jié)的兩側。人生殖管道的發(fā)生第9周(子宮和陰道的發(fā)生)12周胎兒(女性)2.女性生殖管道的分化

若生殖腺分化為卵巢,因缺乏睪丸間質細胞分泌雄激素的作用,中腎管逐漸退化;同時,因缺乏睪丸支持細胞分泌的抗中腎旁管激素的抑制作用,中腎旁管則充分發(fā)育。中腎旁管上段和中段分化形成輸卵管;兩側的下段在中央愈合形成子宮及陰道穹隆部。陰道的其余部分則由尿生殖竇后壁的竇結節(jié)增生而成的陰道板形成。陰道板起初為實心結構,在胚胎第5個月時,演變成管道,內(nèi)端與子宮相通,外端與尿生殖竇腔之間有處女膜相隔。

3.男性生殖管道的分化苦生殖腺分化為睪丸,間質細胞分泌的雄激素促進中腎管發(fā)育,同時支排細胞產(chǎn)生的抗中腎旁管激素抑制中腎旁管的發(fā)育,使其逐漸退化。雄激素促使與睪丸相鄰的十幾條中腎小管發(fā)育為附睪的輸出小管,中腎管頭端增長彎曲成附睪管,中段變直形成輸精管,尾端成為射精管和精囊。女性新生兒胚4月中胚層(mesoderm)指在三胚層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原腸胚末期)處在外胚層和內(nèi)胚層之間的細胞層。中胚層發(fā)育為軀體的真皮、肌肉、骨骼及其他結締組織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心臟、血管、骨髓、淋巴結、淋巴管等;體腔末、內(nèi)臟的漿膜和系膜,以及內(nèi)臟中結締組織、血管和平滑肌等;腎臟、輸尿道、生殖腺(不包括生殖細胞)、生殖管、腎上腺的皮質部。后生動物發(fā)生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胚層之一,出現(xiàn)在胚的外表面或表面。一般在原腸形成時,殘留在胚的表面,與向胚內(nèi)移動的內(nèi)胚層和中胚層分離。在羊膜類,預定外胚層和預定中胚層一起形成胚盤層上層,以后待通過原條(哺乳類、鳥類)或者是脊索中胚層管(爬行類)預定中胚層陷入時,才開始作為獨立的胚層而覆蓋于胚表。外胚層系來源于卵細胞動物極附近的細胞漿,胚層內(nèi)卵黃的濃度極低(因它多是細胞最小的胚層)。外胚層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經(jīng)系。然而通過對脊椎動物特別是兩棲類的實驗研究證明過去認為來源于中胚層的間充質、軟骨色素胞和體節(jié)(后軀干部及尾部)等的一部分,現(xiàn)在已明確,在正常發(fā)生中,是來源于外胚層。在脊椎動物,外胚層出現(xiàn)的最初分化是在脊索中胚層影響下所進行的神經(jīng)板的形成。另一方面中胚層組織的后期分化,也有依賴于外胚層組織的過程,這一點也被闡明了。在脊椎動物,預定外胚層在實驗條件下具有廣泛的發(fā)生可能性,屬于中胚層的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可向屬于內(nèi)胚層的組織進行分化。另外在昆蟲類,也有中胚層組織的分化依賴于外胚層的情況,這點已在實驗中顯示出來。它發(fā)育成脊索上部的外胚層細胞加厚,形成神經(jīng)板—神經(jīng)溝—神經(jīng)管,最后分化發(fā)育為腦脊髓等,其余外胚層分化為表皮。在自然界中,多數(shù)的生物都通過兩性分異和配子融合的方式來繁殖后代。性別分化的意義在于它增加了變異,提供了大量的遺傳變異素材。但對于大多數(shù)生物而言,性別是如何進化的依舊是遺傳學、發(fā)育學和進化生物學的關鍵問題。在動物中存在幾種不同的性別決定系統(tǒng),包括溫度依賴的性別決定系統(tǒng)(一些爬行動物和魚類),X和常染色體比例的性別決定系統(tǒng)(果蠅和線蟲),雄性X和Y異染色體的性別決定系統(tǒng)(多數(shù)哺乳動物),以及雌性Z和W異染色體的性別決定系統(tǒng)(多數(shù)鳥類)。關于這些性別決定系統(tǒng)的研究一直是相關領域的熱點,但其具體機制目前還不清楚。由于雞是最常用的研究鳥類性別決定和性別分化的動物模型,所以目前關于鳥類性別決定的理解主要是源于對家雞(Gallusgallusdomesticus)的研究。本文針對近幾年雞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的性腺分化和性別決定研究作一綜述,并重點介紹性別決定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1雞性別決定的發(fā)生胚胎期鳥類性腺形成的基本過程是保守的,但同時又具有非對稱性發(fā)育的獨特特征。因此,鳥類胚胎的性腺發(fā)育為研究脊椎動物性別決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雞胚性腺起源于孵化第3.5天(按照Hamburger和Hamilton分類的22期,HH22)胚胎中腎腹側表面的生殖脊中。此時的性腺在兩性間無組織學差別,即它們都包含一個由體節(jié)細胞和性細胞組成的生殖上皮層,以及位于其下散在分布著葉間細胞的髓質。很多證據(jù)表明支持細胞前體既能發(fā)育成Sertoli細胞也能發(fā)育成顆粒細胞。Sercoli細胞在性細胞周圍形成索狀結構,該結構在睪丸中被稱為髓質索,在卵巢中被稱為皮質索,這些結構將分別發(fā)育成睪丸管和卵泡。性腺的性別分化在本質上依賴于皮質或髓質的增殖以及生殖細胞的獲得。在組織學水平最早能夠觀察到性別分化的時期是在孵化第6.5天(HH30),這時在雄性性腺內(nèi)部的髓質中曲細精管索(seminiferouscords)開始形成;同一時期在雌性性腺外部的皮質層開始增殖。因此,鳥類性腺的組織學分化在兩性間是同時發(fā)生的,這與哺乳動物不同,哺乳動物性腺分化的明顯跡象首先在雄性性腺中出現(xiàn)。Zaccanti等認為,在孵化第6.5天原始性腺細胞(primordialgermcell,PGC)的大小和分布存在性別差異,但由于PGC并不是性腺體細胞分化所必需的,因此很多人并不將PGC的變化作為性腺分化的標志之一。在雄性(ZZ)胚胎中,曲細精管的形成是由于睪丸束內(nèi)Sertoli細胞的分化和增殖導致髓質束增厚的結果,這一過程被認為是睪丸發(fā)育的組織學分界性步驟。因此,兩側睪丸的發(fā)育以曲細精管索的分化,性細胞在曲細精管索中聚集和生殖上皮減少為特征。雞胚中卵巢是以非對稱性分化為特征的,雖然在最初兩側卵巢都會出現(xiàn)皮質增厚,但右側卵巢在胚胎發(fā)育的6.5d后皮質增厚過程即已停止發(fā)育,到8.5d皮質退化為單層扁平上皮。相反,此時左側卵巢體細胞和性細胞在皮質中增殖,皮質變得相當厚,同時髓質變得有空泡,形成所謂的腔隙。性細胞隨后進入減數(shù)分裂前期,并開始卵泡發(fā)生。2雞性別決定的可能機制鳥類的性別主要由遺傳決定,即性別分化是由存在于性染色體中的性別決定基因調控性腺形成卵巢或睪丸。但現(xiàn)在關于鳥類的ZZ雄性/ZW雌性染色體系統(tǒng)是由W上的雌性決定基因決定,還是Z上基因的劑量差異所決定的,或者兩種機制同時存在還不清楚。哺乳動物的非整倍體變異資料為性別決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jù)。借鑒哺乳動物的研究,通過對鳥類ZO或ZZW表型的觀察就能確定是W還是Z染色體決定著性別分化。如果W染色體的決定基因起關鍵作用,則攜帶ZZW的個體將發(fā)育成雌性,而攜帶ZO的個體將發(fā)育成雄性,那么Z染色體是1個拷貝還是2個拷貝將對性別無直接影響;相反,若Z染色體的劑量差異起關鍵作用,則攜帶ZZW的個體將發(fā)育成雄性,而攜帶ZO的個體將發(fā)育成雌性,這時W染色體是否存在將不能對性別分化造成影響。但截止目前,在鳥類性別決定的長期研究中,確定的性染色體非整倍體變異(2A:ZZW或2A:ZO)的報道卻很罕見。因此,說明這種非整倍體對于鳥類胚胎可能是致死的,至少對于ZO個體是這樣的。然而,1993年Thome和Sheldon報道一群攜帶3A:ZZW的三倍體血統(tǒng)的雞發(fā)育成間性。在出雛時,它們具有右側睪丸和暫時的左側卵睪體,并且具有雌性的外部表型。卵巢成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退化。在左側性腺中卵巢成分的形成,說明W染色體攜帶雌性決定基因。而其卵巢組織的退化又說明假定的W連鎖的雌性決定因子不是主導的,因為它們的作用能被2個Z染色體所削弱。由于3A:ZZW三倍體血統(tǒng)雞存在3個拷貝的基因組可能會影響到性腺發(fā)育,所以,這種情況要比性染色體的非整倍體變異復雜得多。最近,Arit等報道1例雌性大葦鶯(greatreedwarbler)具有推斷的2A:ZZW基因型,這是基于該個體具有2個Z連鎖微衛(wèi)星標記的雜和遺傳型作出的推斷。這也支持W攜帶雌性決定因子,且與Z染色體數(shù)目無關的推斷。然而,2個Z等位基因并沒有遺傳給后代,并且該鳥的ZZW身份也沒有得到核型分析的證實。因此,Z劑量和決定性的W假設仍舊都有可能。3雞性別決定的主要基因及其調控參與性別分化的基因很多,如AMH(Antimüllerianhormone),DAX1(Dosagesensitivesexreversallocus),WT1(Wilm’sTumour-1),SOX3(Sry-likeHMGbox3),SF1(steroidogenicfactor-1),DMRT(DM-relatedTransriptionfactor1),F(xiàn)ET-1(Female-ExPressedTranscript1),ASW(AvianSexrelated,W-linked)等,這些基因的突變或缺失會導致性腺發(fā)育不良或出現(xiàn)性別反轉現(xiàn)象,且多數(shù)已被證明在鳥類性別分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有些存在于性染色體中,有些存在于常染色體中。由于對鳥類而言,其性別決定的關鍵基因一定存在于性染色體中,且其表達一定發(fā)生在性別開始分化時或更早的階段。根據(jù)這兩個標準,目前DMRT1、ASW和EFT13個基因被認為是鳥類性別決定最有可能的候選基因。相應的DMRT1基因支持Z染色體劑量效應,麗ASW和SF1基因支持W染色體決定機制。3.1DMRT1基因DMRT1在哺乳動物中是一個公認的與性別決定相關的基因,由于它與果蠅(Drosophilamelanogaster)的Dsx和線蟲(Caenorhabditiselegans)的Mab-3兩個雄性發(fā)育有關的基因同源而被鑒定。DMRT基因家族編碼或被認為編碼以DNA結合膜體為特征的DM域轉錄因子。雞的DMRT1基因被定位在Z染色體上,而在W染色體中不存在,所以在兩性間存在劑量差異。Smith等用整體原位雜交的方法研究了雞胚胎DMRT1基因的表達,結果表明DMRT1是在雞胚的泌尿生殖系統(tǒng)上特異表達的,且在性腺的性別分化期間或其后雄性比雌性表達更強烈。這種性別二向性表達至少早在4.5~5.5d(HH25~28)就已出現(xiàn)。DMRT1蛋白被初步定位在髓質索細胞的細胞核中,這里被認為是睪丸決定候選基因的關鍵作用部位。按照鳥類性別決定的Z染色體劑量效應假設,在ZZ胚胎中高劑量的Z連鎖基因可引發(fā)雄性發(fā)育,同時在ZW胚胎中的低劑量的Z連鎖基因允許雌性發(fā)育。這一假設的基本必要條件是Z連鎖的候選基因必須逃脫劑量補償。根據(jù)早期關于Z染色體基因編碼酶的研究表明,這些酶在雄性中存在較高的表達,使劑量補償在鳥類確實沒有發(fā)生的觀點受到長期支持。雖然,近年來定量RT-PCR資料表明很多Z連鎖基因在雄性和雌性中等量表達,但通過對新合成的mRNA進行熒光原位雜交,發(fā)現(xiàn)這些Z連鎖基因在雄性細胞的2條Z染色體都可以轉錄。因此,劑量補償即使存在,它也確實沒有象哺乳動物那樣使整個一條染色體被完全滅活。所以DMRT1在雄性性腺的高表達可能是缺乏劑量補償?shù)姆从?,該基因的這種特殊表達模式表明它可能是鳥類雄性發(fā)育的關鍵基因。Smith等通過RNAi技術抑制雞早期胚胎中DMRT1基因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遺傳雄性(ZZ)胚胎性腺中DMRT1蛋白表達量的下降可導致以性腺雌性化為特征的部分性反轉。雌性化的左側性腺出現(xiàn)類雌性的組織,紊亂的睪丸索和睪丸標志Sox9表達的下降,同時卵巢標志芳香化酶被異常激活。雌性化的右側性腺表現(xiàn)更明顯的DMRT1喪失和芳香化酶的激活,說明左側和右側性腺對DMRT1蛋白存在不同的敏感性。性細胞也表現(xiàn)出雌性化模式,散在分布在雌性化的雄性性腺中。這些結果說明DMRT1是雞睪丸決定所必需的,并因此支持雞性別決定的Z劑量假設。3.2FET-1和ASW基因W決定假設認為在W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