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對庾信及其駢文的評價_第1頁
《四庫全書總目》對庾信及其駢文的評價_第2頁
《四庫全書總目》對庾信及其駢文的評價_第3頁
《四庫全書總目》對庾信及其駢文的評價_第4頁
《四庫全書總目》對庾信及其駢文的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庫全書總目》對庾信及其駢文的評價

趙聰(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南寧530299)《四庫全書總目》中提及庾信的有《庾開府集箋注》提要、《徐孝穆集箋注》提要、《林蕙堂集》提要、《陳檢討四六》提要等41處,大部分僅僅提及庾信,其中集中對庾信進行點評的是《庾子山集注》提要?!端膸烊珪偰俊穼︹仔牌淙恕⑵湮牡脑u價代表了清代學者的基本態(tài)度,認為其人立身本不足重,而其文有可取之處。一、對庾信及其駢文的總體評價(一)立身本不足重人品與文品之間的關系一直被學術界探討,其中一種看法是人品的好壞并不影響個人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中國傳統(tǒng)士族講究立身立德立言,稱之為三不朽?!蹲髠鳌は骞哪辍酚醒?“‘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盵1]1979唐孔穎達對《春秋左傳正義》中的“三不朽”做了詳細的解釋:“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圣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盵1]1979《四庫全書總目》中對庾信歷仕多朝的人生經歷做了點評:“信為梁元帝守朱雀,望敵先奔。厥后歷仕諸朝,如更傳舍,其立身本不足重。其駢偶之文,則集六朝之大成,而導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為四六宗匠?!盵2]1275-1276四庫館臣對庾信的失節(jié)行為進行了指責,認為庾信沒有做到立身,但接下來也肯定了其在駢文領域的突出成就,是為立言,將人品與文品分開討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上層社會權力斗爭異常激烈,篡亂相尋,社會秩序相對混亂。士族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他們的權力和利益并不完全依賴于一姓一室的恩賜。只要不卷入具體的政治斗爭,他們的政治地位就可以不受改朝換代的影響。因此,士族對于所謂君臣之義并不看重”[3]。“從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懷茍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盵4]魏晉南北朝朝代更替的頻繁帶來的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儒學示微,玄學興起,皇權對士族階級的約束力減弱,人權得到了強調。四庫館臣按照儒家正統(tǒng)思想來評價庾信,在儒家的忠君愛國評判體系中,庾信的行為是值得詬病的。但是文學評價要做到知人論世,考慮到庾信所處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文人朝不保夕,社會思潮變化等諸多因素,庾信的行為是可以給予適當?shù)陌菖c理解的。(二)庾信文章老更成四庫館臣對庾信駢文受人批駁的現(xiàn)狀進行了撥正,對前代學者因其前期浮艷的文風而詆毀其全部文章,或者因為政治因素而大肆詆毀的態(tài)度進行辯駁,《四庫全書總目》中云:初在南朝,與徐陵齊名。故李延壽《北史·文苑傳·序》稱:“徐陵、庾信,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采。詞尚輕險,情多哀思?!蓖跬ā吨姓f》亦云:“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誕?!绷詈聴弊鳌吨軙?至詆其“夸目侈於紅紫,蕩心逾於鄭衛(wèi)”,斥為詞賦之罪人。然此自指臺城應教之日,二人以宮體相高耳。至信北遷以后,閱歷既久,學問彌深,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卷,變化自如,則非陵之所能及矣。張說詩曰:“蘭成追宋玉,舊宅偶詞人。筆涌江山氣,文驕云雨神?!逼渫妻谏踔?。杜甫詩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眲t諸家之論,甫固不以為然矣。[2]1276《梁書·簡文帝紀》中對宮體詩的由來進行了介紹:“雅好題詩,其序云:‘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粋谳p艷,當時號曰‘宮體’。”[5]109《梁書·徐摛傳》中記載了宮體詩的興起:“摛之文體既別,春坊盡學之,宮體之號,自斯而起。”[5]447宮體詩在六朝風靡一時,但也存在形式上過于追求華美而流于輕艷的致命缺陷。唐人編撰的史書如《隋書》《周書》都認為六朝盛行綺麗的駢文是王朝衰弱的原因,自此庾信的駢文也被后人視為亡國之音,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端鍟の膶W傳》曰:“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乎。”[6]1730令狐德棻《周書·庾信傳》中“然則子山之文,發(fā)源于宋末,盛行于梁季。其體以淫放為本,其詞以輕險為宗。故能夸目侈于紅紫,蕩心逾于鄭衛(wèi)”[7],將庾信的駢文與六朝的浮艷之作歸于同類。即便是深受庾信駢文影響的王勃也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徐庾并馳,不能止周陳之禍”[8],將王朝的傾覆和文人掛鉤,這也代表了當時文人的普遍態(tài)度。唐初文壇一方面對六朝駢文嗤之以鼻,極盡貶低之能事,但另一方面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又深受六朝駢文的影響,延續(xù)了六朝文風。隋唐文人將六朝的宮體詩與駢文都唾棄為亡國之音,將國家的衰亡歸咎于六朝文學,這種對六朝文學過度批判、一律否定的態(tài)度可謂不智,失去了文學評價中的客觀公正。文學的發(fā)展固然需要否定前人的不足,但也要包容其中的可取之處,不應該一味否決,完全用政治的眼光來審視文學?!扳仔盼恼吕细?凌云健筆意縱橫”[9],杜甫以全新的視角客觀地看待庾信在后期文學創(chuàng)作上取得的成就。四庫館臣也將庾信文章受到抵觸的原因歸結于其前期浮糜文風,而贊賞其后期蒼涼悲壯的文風。四庫館臣注意到庾信前后期文風的轉變,并認同杜甫的說法,認為是學識的積累和人生閱歷的增加促使庾信后期的駢文一改之前的浮華,變得文質兼美。值得注意的是庾信文章在后期并不是全變成了沉郁頓挫的文風,仍然有一些綺艷的作品,與前期并無太大差別。這種將庾信的文章風格一刀切地分為兩種,認為后期的文風是值得贊揚的,前期的文風是令人唾棄的看法,沒有意識到庾信前期宮體詩創(chuàng)作對后期駢文創(chuàng)作的積極影響,沒有從文學發(fā)展的連貫性、整體性來看待庾信駢文的變化發(fā)展。二、對庾信駢文藝術特征的評價《四庫全書總目》中對庾信駢文的藝術特征進行了評價:“至信北遷以后,閱歷既久,學問彌深,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卷,變化自如,則非陵之所能及矣?!盵2]1276四庫館臣認為庾信后期駢文對仗工整,變化自如,情文兼美,較徐陵駢文的藝術水平更高。(一)華實相扶,情文兼至《隋書·文學傳》:“江左宮商發(fā)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斌斌,盡善盡美矣。”[6]1730詞學上以文理兼至作為最高的審美追求,同樣適用于駢文。文學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是儒家的審美準則,《論語·顏淵》中首次對文與質進行了闡釋:“文猶質也,質猶文也?!盵10]290《論語·雍也》進一步提出了文質彬彬的審美理念:“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盵10]143“孔子之說雖然是針對君子的個人修養(yǎng)而發(fā),卻有著深刻的美學意義,在中國美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文質統(tǒng)一的審美主張?!盵11]駢文這類比較注重藻飾的文體,經常因為形式上過度修飾造成內容的空洞無趣,以漢大賦為例,其勸百諷一的藝術特點常遭人詬病。四庫館臣也分析了駢文追求麗藻的特點:“秦、漢以來,自李斯《諫逐客書》始點綴華詞,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始疊陳故事,是駢體之漸萌也。符命之作則《封禪書》、《典引》,問對之文,則《答賓戲》、《客難》,骎骎乎,偶句漸多。沿及晉、宋,格律遂成,流迨齊、梁,體裁大判,由質實而趨麗藻,莫知其然而然?!盵2]1719但是庾信后期的駢文大多以感傷故國為題旨,使得其篇篇有哀思,一洗駢文追求華麗辭藻帶來的傷于浮蘼的弊端,轉而以駢文抒發(fā)哀思,真正做到了文質彬彬,故而四庫館臣對其駢文的評價較高?!啊栋Ы腺x》一篇,引據(jù)時事,尤為典核”[2]1276,四庫館臣對《哀江南賦》的評價是典雅,而不是綺艷,這與后世學者的看法一致?!栋Ы腺x》因為大量運用軍事戰(zhàn)爭典故來喻今,故而有“賦史”之稱。賦中“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12]98-99,庾信以藺相如、鐘儀之類自詡,映射自己出使西魏后梁國滅亡,自己成了亡國之人。列舉與自己有相似經歷的歷史人物,悲哀之感更甚,并且借用典故娓娓道出自己的困頓境遇,現(xiàn)實與歷史交融,增加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也顯得典雅深沉。陳寅恪也點評道:“蘭成作賦,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雖不同物,若于異中求同,同中見異,融會異同,混合古今,別造一同異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覺,斯實文章之絕詣,而作者之能事也?!盵13](二)灝氣舒卷,變化自如孟子有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錇闅庖?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盵14]孟子的知言養(yǎng)氣論認為氣存在于天地之間,通過自身的仁義修身來養(yǎng)成這種浩然正氣。孟子的說法更多談到君子的人格修養(yǎng),其后曹丕《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說法,將氣這種觀念運用于文學中。而文氣說“主要是指作家的內在稟賦,是指作家從體格元氣到精神、氣質、情感與性格的總和,是作家在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中表露出來的心理生理與行為方式特征的總和”[15],“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16]。庾信后期遭受亡國之痛,在駢文中常用悲涼的色彩來描繪周遭的事物,為駢文注入了一種強烈的哀思,使得庾信的駢文充斥著浩然正氣。至于四庫館臣評價其駢文變化自如,應是指庾信在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時,善于用四六對句的變化來展現(xiàn)其情感的起伏變化。關于這點,鐘濤指出:“四六隔對在陸機駢文中,即已出現(xiàn)。宋齊駢文的許多篇中,也已存在。而到徐陵、庾信之文,有兩點與前人之作不同了。一是在其駢文之中,四六隔對絕對數(shù)量增加了;二是一篇之中,四六隔對連續(xù)運用的情況出現(xiàn)了?!盵17]“以四六句間隔作對,可謂徐庾導其風,古人作對,不過上句對下句,其隔句作對,亦往往多用四言。至四六句間隔作對,則當首推徐庾為多?!盵18]庾信的駢文能熟練運用四六對句來抒情,使得句式多變又有規(guī)律,結構多樣化,增加了駢文的靈動感,少了刻板呆滯。但是庾信的駢文并非全是四六對句,散句的融合造成了其駢文不凡的氣質。庾信的碑銘做到了駢散的精確結合,如《周大將軍聞嘉公柳遐墓志銘》中對人物生平的記敘用散句,而對人物的夸贊用偶句。三、對庾信駢文影響力與地位的肯定《四庫全書總目》中這樣評價庾信駢文的成就與地位:“其駢偶之文,則集六朝之大成,而導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為四六宗匠?!盵2]1276(一)集六朝之大成,為四六之宗匠庾信的駢文被譽為南北之冠冕。明代的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認為“庾信之詩,為梁之冠絕,啟唐之先鞭”[19]。直接點出庾信在文學史上承上啟下的作用,雖是談及詩歌,但也適用于其在駢文上的影響力。明中后期開始,部分學者對六朝駢文的態(tài)度有了明顯的緩和,但直到清初駢文的地位仍普遍得不到尊重。陳維崧在《陳迦陵散體文集》卷二《詞選序》中揭露出“客或見今才士所作文,間類徐庾儷體,輒曰此齊梁小兒語耳,擲不視”[20]54的狀況。到了乾嘉時期,在漢學考據(jù)之風盛行與科舉考試律賦的影響下,學者重視典故藻飾并推崇六朝駢文,通過對六朝駢文的批評與吸收樹立了駢文的審美典范,促成了駢文在清中后期的復興。曾燠在《國朝駢體正宗序》中認為駢文是從秦漢古文發(fā)展而來,在六朝到達高峰:“有如駢體之文以六朝為極則乃一變于唐再壞于宋。元明二代則等之自鄶吾無譏焉。原其流弊蓋可殫述。夫駢體者齊梁之人學秦漢而變焉者也。后世與古文分而為二固已誤矣?!盵21]許褳在《六朝文絜》中道:“三唐奧茭,未有不胎息六朝者。”[22]將唐代古文的發(fā)源追溯到六朝駢文,兩人本質上都是通過駢散同源的理論來提高駢文的地位?!端牧鶇苍挕ば颉?“四六盛于六朝,庾徐推為首出。其時法律尚疏,精華特渾,譬諸漢京之文,盛唐之詩,元氣彌淪,有非后世所能造其域者?!盵23]1程杲認為六朝駢文盛于歷朝歷代,獨樹一幟,而庾信的駢文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存在。由于《四庫全書總目》是官修書目,修書者站在客觀角度而非以個人好惡對庾信駢文及六朝駢文進行評價。與此同時,受時代學術風氣的影響,修書者奉六朝駢文為正宗:六代及唐,詞雖駢偶,而格取渾成,唐末五代,漸趨工巧?!未亓?彌競精切?!K宋之世,惟以隸事切合為工,組織繁碎,而文格日卑。[2]1783《四庫全書總目》推崇六朝駢文,并對庾信集六朝駢文之大成的文學地位給予了肯定,對歷史上一味否決其駢文的態(tài)度進行了撥正?!按蟮帜先思s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盵6]1706此處討論的是南北經學的差異,但也反映了南北文學上的不同特質,若能將兩者兼容便能盡善盡美。清代的倪璠指出庾信“至其歷魏仕周,閔姬思毫,得南朝之精微,窮北方之枝葉。蓋有騷人之風,非孝穆所能及也”[12]74。庾信在北地受到北方質樸的民歌與蒼涼悲壯的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再加上由南入北的羈旅愁苦和故國之思使得庾信后期的駢文將南方文學的綺麗纏綿與北方的質樸豪放自然融合,到達了“窮南北之勝”[12]3的境界。庾信的駢文清麗典雅,將南朝駢文帶入北周,使得北方接觸到優(yōu)質的駢文作品,極大促進了南北文學的溝通交流,這也是庾信溝通南北文學的關鍵。(二)對后世駢文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中提到了“陵文章綺麗,與庾信齊名,世號徐庾體”[2]1276,庾信與徐陵開創(chuàng)的徐庾體不僅在當時盛極一時,更是為后世駢文提供了典范。孫德謙《六朝麗指》有云:“吾觀六朝文中以四句作對者,往往只用四言,或以四字五字相間而出;至徐、庾兩家,固多四六語,已開唐人之先,但非如后世駢文,全取排偶,遂成四六格調也?!盵24]庾信的駢文有著“導四杰之先路”[2]1276的影響力,從《四庫全書總目》中儒生對王勃的評價可看出王勃深受庾信文風的影響——“勃文為四杰之冠,儒者頗病其浮艷”[2]1277。劉熙載《藝概·詩概》中認為“唐初四子,源出子山”[25],阮元在《〈四六叢話〉后序》稱四杰“追庾徐之健筆”[23]11。四杰繼承了庾信的駢文,在形式上同樣采用四六對句,修辭上注重用典藻飾,文風上追求風骨氣度,甚至直接化用庾信的駢文。他們的駢文作品中處處可見庾信的影子,如倪璠在《春賦》下作注云:“《梁簡文帝集》中有《晚春賦》,《元帝集》中有《春賦》,賦中多有類七言詩者。唐王勃、駱賓王亦嘗為之,云效庾體,明是梁朝宮中庾子山創(chuàng)為此體也?!盵12]74清初陳維崧師法庾信,并取得清初第一家的成就?!端膸烊珪偰俊分蟹Q:“平心而論,要當以維崧為冠,徒以傳誦者太廣,摹擬者太眾,論者遂以膚廓為疑,如明代之詬北地,實則才力富健,風骨渾成,在諸家之中,獨不失六朝、四杰之舊格?!盵2]1524陳維崧不僅在駢文理論上主張取法庾信,更是在駢文創(chuàng)作中自覺追隨庾信的腳步。陳維崧與庾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