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1頁
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2頁
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3頁
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4頁
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咬文嚼字,深刻理解大海形象。2.把握整體意脈,全面理解詩歌內涵。3.感受詩人獨特的精神風度與人格魅力?!菊n前準備】1.反復誦讀詩歌,嘗試背誦。2.查閱資料,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3.思考詩歌表現(xiàn)的詩人情感?!窘虒W過程】一、誦讀課文,感受詩意(一)反復誦讀1.找學生朗讀詩歌,做到字正腔圓,通順流利。2.齊讀詩歌,按照“二/二”的停頓,讀出四言古詩的節(jié)奏。(二)感受詩意詩人“觀”滄海,我們則是在“觀”詩歌。1.朗讀后,滄海在你的腦海里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和感覺?(學生自由言說,比如動蕩不寧、波濤洶涌、寬闊無比……教師不做點評。)2.詩人借助這樣的大海想要抒發(fā)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由言說,教師不做點評。)二、咬文嚼字,深研詩味歷代詩評者都認為,這首詩氣魄雄闊,文字驚心動魄。下面,我們試著對這首詩“咬文嚼字”,看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更深的領會。(一)品詞示范在詩歌開篇,詩人用的是“東臨碣石”,而不是“東上碣石”或者“東登碣石”?!芭R”與“上”“登”有什么區(qū)別嗎?明確:“上”與“登”都是爬上碣石山的意思,似乎是還在攀爬的途中?!芭R”則有已經(jīng)登上碣石山山頂?shù)囊馑迹小耙挥[眾山小”的氣勢,有居高臨下、俯瞰萬物的姿態(tài)。因為是站在山頂觀看大海,不管大海如何的動蕩不寧、寬闊無邊,曹操始終是以一種俯視的姿態(tài)凌駕其上。這也表現(xiàn)了他這位古代偉大政治家的氣魄!小結:可見,一字之差,表情達意的效果卻迥然不同。難怪明代大詩人劉基打開此詩,讀到開篇就大贊:“爾其為大矣!”當代的詩學、詞學大師南開大學的葉嘉瑩先生也這樣評價曹操:他的詩也是如此,在英雄的志意與詩人的才情之中,往往又結合著一種唯我獨尊的“霸氣”。(二)“觀”滄海細細揣摩PPT上加點的字詞,想一想,這些字詞究竟描繪出了怎樣的大海形象。1.“何”字表現(xiàn)出大海怎樣的形象?點撥:澹澹,是指水波動蕩的樣子,是對大海波濤洶涌的客觀描寫?!昂巍狈g為“多么”,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是詩人主觀感受的表達,寓含著一種“驚嘆”。明確:“何”是從詩人的主觀感受角度烘托大海波濤洶涌的猛烈程度?!昂巍弊?,讓讀者體會到詩人脫口而出的驚訝贊嘆?!昂五e!保砻髟诓懿俚难壑?,大海是極其洶涌澎湃、動蕩不寧的;同時也能引起讀者對水波如何激蕩的無限遐想。2.“蕭瑟”一詞又表現(xiàn)出大海怎樣的形象?點撥:蕭瑟,擬聲詞,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要深刻把握“蕭瑟”塑造的大海形象,一定要把這個詞語與前后詩句聯(lián)系起來體會。明確:在詩人筆下,大海是極具力量的,生機勃勃的?!扒镲L蕭瑟”的聲音給人以“有力”“勁疾”之感。它與后面的“洪波涌起”結合起來,描繪出了這樣的畫面:狂風卷起巨浪,呼嘯奔騰。再結合“東臨碣石”“山島竦峙”來加以想象,狂風席卷起的巨浪,沖向岸邊,遭遇礁石的阻擋,兩者發(fā)生猛烈的碰撞,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巨浪瞬間變成了飛沫與碎片。這樣的大海多么雄渾有力!再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聯(lián)系來看,秋風蕭瑟之時,本應該是萬物凋零之際,然而在詩人的筆下,樹木依然叢生,百草依然豐茂。這就更襯托出大海的生機勃勃、富有生命力量。3.“燦爛”一詞表現(xiàn)出大海怎樣的形象?提示: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燦爛”一詞的解釋是:光彩鮮明耀眼,比如燈光燦爛、光輝燦爛。追問:詩中“燦爛”一詞突出了“星漢”怎樣的特征?這對表現(xiàn)大海的形象有何作用?點撥:寫星漢之“燦爛”不只是“閃爍”,還指光彩鮮明到耀眼奪目,讓人無法直視?!盃N爛”一詞的對象往往是成片的大規(guī)模的。比如舞臺燈光燦爛,就不是一盞燈,而是指整個舞臺上所有的燈帶來的效果。這里的“燦爛”凸顯出銀河的巨大寬廣。也就是說如此耀眼奪目、寬廣無邊的銀河,依然孕育于大海的母腹之中。明確:“燦爛”一詞把銀河璀璨耀眼、巨大寬廣的程度寫到極致。這里采用烘托手法,通過突出銀河的璀璨耀眼、巨大寬廣,把大海的博大無邊、包容萬物渲染得淋漓盡致。小結:我們通過“咬文嚼字”“觀”滄海,看到了這樣的大海(PPT):大海是波濤洶涌,動蕩不寧的;大海是極具力量,生機勃勃的;大海是博大無邊,包容萬物的。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評價的:曹操的詩,自有一番籠蓋吞吐的氣象。(三)“觀”天下閱讀提供的歷史資料,想一想:那動蕩的水波、聳立的山島、蕭瑟的秋風與巨浪,還讓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PPT:東漢末年(184-220),從黃巾起義開始,直到曹丕稱帝結束,持續(xù)36年。當時很多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兵馬,再加上朝廷內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無力管轄地方勢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據(jù)的局面。而這些割據(jù)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fā)展脈絡,顯示出那個時代動蕩起伏的歷史特征。明確:動蕩的水波、聳立的山島、蕭瑟的秋風與巨浪,讓人聯(lián)想到東漢末年軍閥割據(jù)、相互征戰(zhàn)的動亂局面。所以說“觀”滄海其實也是“觀”天下?。ㄋ模坝^”自己1.想一想詩人描繪大海的目的是什么?明確:《觀滄?!肥且皇讓懢笆闱樵?。詩人描繪大海形象旨在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觀”滄海最終是為了“觀”自己,也就是詩人在最后說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為了表達他的心志。追問:詩人在詩歌中究竟抒發(fā)了怎樣的心志?點撥:《觀滄海》句句寫景,其實也句句抒情。動蕩不寧的大海暗指動蕩不寧的時局,大海即是詩人的化身,大海廣博即詩人廣博,大海有力量即詩人有力量。明確:面對群雄逐鹿的動亂局面,詩人抒發(fā)了一統(tǒng)天下的博大胸懷,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有足夠力量實現(xiàn)這一宏圖偉業(yè)的強烈自信。詩人把大海的具有力量、博大無邊的特征寫到極致,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博大心胸和強烈自信寫到極致。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請同學們帶著對詩人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把詩人的博大胸懷、偉大氣魄以及強烈自信表現(xiàn)出來。(教師先示范誦讀,學生再誦讀。)誦讀指導:想象自己就是曹操,站在高山之上俯瞰大海。整體音色雄渾厚重,聲音從胸腔而出。“以觀滄?!敝械摹皽婧!币蠐P并拖音;“水何澹?!敝械摹昂巍弊忠刈x,“澹澹”略有拖音;“山島竦峙”中“竦峙”重讀并迅速收音;“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語速略快,“豐茂”重讀并上揚拖音;“秋風蕭瑟”的“蕭瑟”要讀得響亮;“洪波涌起”中間要有明顯停頓,“涌起”則重讀并上揚拖音?!靶菨h燦爛”中“燦爛”重讀并拖音,“若出其里”要讀得深沉,“里”字拖音;“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至哉”重讀,“歌以”“詠志”之間停頓,“詠志”聲音上揚重讀并拖音,讀出一種喜悅慶幸之情。三、拓展聯(lián)讀(一)“觀”詩人生平可以說,博大的胸襟氣魄與強烈的自信,貫穿曹操的一生。請看PPT:青年時代的曹操,面對豪強貴族的橫行霸道,敢于出手嚴懲,這是胸襟和自信;董卓專權,濫殺無辜,曹操冒著身死的風險去刺殺董卓,為天下除害,這是胸襟和自信;官渡之戰(zhàn),面對實力數(shù)倍于自己的敵人袁紹,曹操從容鎮(zhèn)定,運籌帷幄,步步為營,大敗對手,官渡之戰(zhàn)也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這是胸襟與自信;為了統(tǒng)一全國,曹操揮兵南下,寫信給孫權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把一場大戰(zhàn)比作打獵,言語中充滿必勝的信心,這顯示了他恢宏的胸襟與高度的自信。(學生齊讀。)(二)聯(lián)讀深化《觀滄?!肥遣懿僭姟恫匠鱿拈T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章是《龜雖壽》。讀一讀下面的《龜雖壽》,說說這首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懷給了你怎樣的感受(PPT):點撥:這首詩前四句表明時間是最可怕、最不能戰(zhàn)勝的敵人,哪怕是神龜、騰蛇都有死亡的時刻。后面則筆鋒一轉,在曹操看來,年紀的老邁并不能澆滅自己的雄心壯志,哪怕是到了垂垂暮年,仍然渴望建功立業(yè),并且認為生命的長短,不只由上天決定。在曹操的筆下,他自己竟成了可以戰(zhàn)勝時間的強者。明確:《龜雖壽》表現(xiàn)出一種豪邁的胸襟氣魄和無與倫比的自信,這與《觀滄海》一脈相承。博大的胸襟氣魄加上強烈的自信,體現(xiàn)了曹操這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獨特的精神風度與人格魅力。四、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經(jīng)歷了對《觀滄?!酚蓽\入深的理解過程,以后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要能夠“字斟句酌,細細推敲”詩歌中的形象,透徹理解并全面把握詩歌的整體意脈,這樣能更深入地領會詩歌的意蘊。五、作業(yè)課后閱讀曹操《步出夏門行》的其他兩章以及《短歌行》,并背誦下來。聞王昌齡左前龍標遙有此寄教學設計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的開篇,詩人李白便首先發(fā)語,直接寫出了“楊花”一物,營造了無比感傷的氛圍。一是交代了南國暮春的傷感之情。楊花的漫天飛舞,意味著春天的結束,百花的凋敝,春天將逝,又逢別離,無限感傷,寄于暮春。二是離恨哀思。古人送別有折柳這一習俗,因交通不便,出門遠行,以選擇走水路居多,而水畔邊又多種植柳樹,“柳”的諧音與“留”相近,所以,折柳又意味著留戀、留下。在柳絮漫天飛舞,有人即將辭別之際,“楊花”也寄寓著對朋友的不舍之情,自然就成為依依不舍的代名詞。三是傳遞憤慨。楊花不同于其他花瓣,自然界的植物花朵,多以大大小小的片狀構成,楊花則呈絮狀,因此,楊花在暮春時節(jié),借助風力,極易漫天飛舞,隨風飄零,飄忽不定,這一變幻無常的形態(tài),人們素來付之以貶義,多以楊花形容那些輕薄無情、難以信任之人。司馬光在《客中初夏》中曾寫道:“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謝逸在《花心動·閨情》中曾寫下“風里楊花,輕薄性”之句。曾鞏在《詠柳》中也曾寫道:“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痹栐谠娭杏谩帮w花”暗指小人,就如同飛花柳絮一般,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卻不知人間正道是滄桑,諷刺了在朝得勢的小人。王昌齡被貶,亦是因為小人當?shù)?蒙冤受害,李白本想一展才華,可是卻終難實現(xiàn)內心志向,兩人的經(jīng)歷頗為相似。由楊花這一傳統(tǒng)意象可以看出,李白也是在為好友、為自己表達強烈的憤慨之情,暗暗嘲笑得勢小人。四是凄苦命薄。楊花細小柔弱,微不足道,沒有牡丹的嬌艷,沒有菊花的清香,沒有蓮花的清幽,也沒有梅花的暗香,楊花默默無聞,無色無香,極少被人關注,極少受到照顧,極少得到青睞,只能在路邊,自開自落,因此,楊花這一形象又常常被遷客騷人們賦予凄苦的象征意義。聯(lián)系王昌齡和李白自身的經(jīng)歷,他們雖滿腹經(jīng)綸,一腔抱負,卻如楊花,不受賞識,在悲憤的同時為自身命運的不公而感到傷懷。再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由此可知,楊花在李白的詩中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情感和意蘊?!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的第二個意象就是“子規(guī)”,作者運用這一意象可謂匠心獨具,彰顯了深厚的筆力,表達了濃烈的情感。從意象構成上看,“子規(guī)”與“楊花”都代表了春日傷感,表達了別離之痛,訴說了悲憤之情,傳遞了哀傷之意?!皸罨ā笔侵参镏凶钅艽韨械奈锵?“子規(guī)”是動物中最能代表哀痛的物象,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抓住了暮春時節(jié)最具哀傷意味的兩個意象,構成了一幅縹緲哀切的送行之圖,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無需語言,只有滿腹的哀嘆?!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第三個意象,也是最生動的意象是“明月”,明月的出現(xiàn),讓這首離別詩充滿了無盡的情意。作者李白借月抒情,以獨特而靈動的想象,為自然客體的明月賦予了生命。一輪清幽皎潔的明月承載著李白對摯友王昌齡的牽掛、慰藉、不舍和惺惺相惜,盡管詩人不能陪伴在友人的左右,但是卻已經(jīng)將“愁心”寄寓明月之中,有明月的地方就有詩人的心與友人一路相伴,這是何等的情真意切、依依不舍!李白以最直接、最唯美、最純粹的方式慰藉友人那顆孤獨而寂寞的心。在這首詩中,月亮成為連接李白與友人的紐帶,是李白向朋友傳遞真摯情誼的忠實信使。一輪明月,一顆愁心。李白將對友人的憂慮與擔心、祝福和思念、不舍和慰藉,以及對小人的抨擊和對現(xiàn)實的憤懣都化作了一顆“愁心”,這些難以言說的感情,都被李白寄托在心中最為摯愛的明月之中。天上的一輪明月,伴著李白,伴著友人王昌齡,也許遙有此寄是李白的一種愿望,但是當明月之心真的飛過五溪時,卻真的給王昌齡帶來了莫大的慰藉和喜悅,正如王昌齡所寫的那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一、第一臺階:誦讀有理解地誦讀以至能夠背誦和默寫是最基礎的目標,因為解讀與賞析都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教學古詩詞應該首先致力于達到這一目標。有理解地誦讀,首先要讀準節(jié)奏。例如,詩歌題目的基本節(jié)奏應該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要用節(jié)奏和停頓表達對詩歌題目語義層次的理解。其次,要用語氣的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來表達對詩歌情感和內容的理解。比如,這首詩歌的朗讀,整體上宜輕緩,第一句“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重點要讀好“落”字,讀音稍重,而且要略延長,以表達頭腦中看到了楊花飄落的畫面這一理解。第二句“聞道龍標過五溪”,重點讀好“過五溪”三字,讀音要延長,一是“過”哪兒?讓聽眾有一個短暫的思考與準備;二是“五溪”之地很廣,一下子是“過”不完的,所以朗讀時語速宜慢一點。第三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重點讀好“與明月”三字———“與”字略延長并略停頓,以造成一個閱讀期待,“明月”二字讀音宜略重略慢,而且讀后宜有一個相對略長的停頓,讓人有幾秒想象“我”在月下?lián)摹⑺寄詈糜训漠嬅娴臅r間。第四句“隨風直到夜郎西”,重點應讀好“夜郎西”三字———“夜郎”二字宜慢讀,“西”字要略延長,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詩句的言盡而意不盡、情感綿延不絕的意味,而且表達自己已經(jīng)讀出的畫面感:遙遠的夜郎之西,月明星稀的夜空下,一個老頭在眺望著家鄉(xiāng)的方向,思念著好友和親人,排遣著心中的哀愁與苦悶……基本能夠背誦后進行默寫,默寫后讓學生自己查對,并互相提醒易錯字,如“落”“齡”“聞道”“夜郎”等。二、第二臺階:解讀解讀主要是解題、解詞、解句。(一)解題1.解讀詩歌題目的含義詩歌題目有四層意思:(1)王昌齡左遷龍標;(2)“我”聽說了“王昌齡左遷龍標”這件事;(3)“我”與王昌齡相距很遠(“遙”);(4)寫這首詩表達對王昌齡的關心之情。如果詩歌題目只是“遙寄王昌齡”,緣由即不清。一般詩詞,會將作詩的緣由用“序”來表達,詩人卻將意思融入題目之中,合題序為一體,似繁實簡。李白很講究制題的藝術,另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等,這些詩歌的題目中都包含了較為豐富的信息,閱讀時需要格外關注,仔細領會詩歌題目中的弦外之音或言下之意。2.整體感知詩歌的主旨詩歌主旨是表達聽到好友被貶僻遠之地的消息后對好友的擔心與牽掛之情,從中可見詩人與王昌齡友情的真摯。其中還有一種傷感與惆悵的情緒。為什么好友的這次被貶對李白的觸動這么大?一是王昌齡被從相對處于中心地帶的江寧縣貶謫到僻遠的龍標縣;二是官職由縣丞降為縣尉(縣丞在縣里地位僅次于縣令,略相當于縣里唯一一位副縣長;而縣尉,負責一縣的治安和抓捕盜賊的工作,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縣公安局局長。如果用現(xiàn)在的官職來說,大略就是被從副處級降到了科局級,而且工作地點從中心地帶調到了僻遠之地);三是王昌齡當時已經(jīng)是晚年,一個老頭,逢此遭遇,實在有點凄涼。(二)解詞需弄清詞語的基本含義與語境意義。有必要弄清的詞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此、寄、楊花、子規(guī)、五溪、夜郎。應該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推測、看注釋、查資料等方法自己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才作簡要講解。有必要給學生補充講解的詞語是“左遷”“楊花”“子規(guī)”“五溪”“夜郎”。“左遷”教材注釋為“降職”,這里的“左遷”,應為“貶謫”之意,即“降職并調往遠方就任”。“楊花”即柳絮,在古詩詞中是一個典型意象,有相思、漂泊無定、春光易逝人生聚散無常、飄零悲涼、輕薄、深情等意象含義,不同詩歌中的意象含義各不相同。古詩詞中寫到楊花或柳絮的詩句很多,如“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唐·韓愈《晚春》);“春盡絮花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唐·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宋·吳文英《浣溪沙》);“卷絮風頭寒欲盡。墜粉飄紅,日日香成陣”(北宋·晏殊《蝶戀花》)?!白右?guī)鳥”又叫杜鵑鳥或布谷鳥,多為夏候鳥,各地杜鵑鳥開始啼鳴的時間略有不同。關于“子規(guī)”鳥,為了幫助理解其意象意義,可以給學生補充介紹關于蜀帝杜宇的典故,并引入感性的詩句來比堪,如“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蘇軾《浣溪沙》);“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曹雪芹《紅樓夢·桃花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又聞子規(guī)啼月夜,愁空山”(李白《蜀道難》);“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錦瑟》)?!拔逑笔侵搞渌猩嫌挝宕笾Я魉谥亍N逑?地勢險峻,溪流以淺、急、窄、危而聞名,沅水素有“三腦九洞十八灘,灘灘不出鬼門關”之說。粟裕將軍有一首詩《過清浪灘》:“好個清浪灘,濁浪三丈三。船在浪里走,如過鬼門關?!毖a充介紹五溪之地荒僻險峻,即為了讓學生明白詩人“聞道龍標過五溪”為什么會那么傷感與惆悵———是對好友能否平安經(jīng)過五溪之地充滿了擔心與憂慮:是否會遇到盜賊、野獸?是否迷失道路?是否會失足摔下懸崖或山谷?乘船是否會被巨浪打翻?這里對“五溪”作一些拓展了解極為必要。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想象一下:王昌齡從江寧到龍標,要經(jīng)過的地方很多,為什么選擇寫五溪?五溪之地的道路(陸路、水路)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況?一個老人家可能會遇到一些什么危險?之后再相機補充介紹五溪的情況。這樣“五溪”這個看似尋常的詞語中所蘊含的詩人對好友的擔心與憂慮之情就讀出來了。這樣,“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一句中詩人的傷感與惆悵,和后一句“我寄愁心與明月”的緣由也就容易明白。關于“夜郎”,應相機強化成語“夜郎自大”。(三)解句解句,主要是要讀出詩句明顯意義里隱蔽的意義層次。以“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為例略作說明———景物是“明顯的意義”,“隱蔽的意義層次”有五層:其一,讀出時間意味?!皸罨浔M”“子規(guī)啼”所表現(xiàn)的是一年中的時令所在,是晚春的意味。其二,讀出情境感。讀出柳絮的飄飄落落,讀出子規(guī)無力與悲切的啼鳴。葉圣陶先生認為,“抒情詩應該是造型藝術和音樂藝術的綜合體”,讀出情境感就是讀懂詩歌的“造型藝術”。其三,讀出傷感惆悵的情緒。詩句雖說是“楊花落盡”,但我們的腦海中卻仿佛是一片柳絮紛飛的景象,在這“春盡絮花留不得”最易惹人傷感之際,子規(guī)鳥也偏偏“不如不如……”地啼鳴,首句中所蘊含的這種濃濃的傷感與惆悵的情緒,鋪墊了詩作的情感氛圍,使得整首詩都籠罩著一種傷感與惆悵的情緒。其四,讀出傷感惆悵背后友情的真摯。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與惆悵?背后的原因正是與王昌齡友情的真摯。其五,讀出李白的“暖男”個性———試想,如果王昌齡知道了李白因為他的遭遇而如此傷感惆悵,會是多么的欣慰!由此看,李白對親人或好友,可謂是一個“暖男”。解讀詩句,就是要像這樣“于明顯的意義里展開隱蔽的意義層次”。三、第三臺階:賞析采取選點賞析的方式,選一詞、一句或一法,對詩歌的某一技法進行賞析。選詞、選句或選法,只是切入點不同,具體賞析時,詞、句、法是一體的。1.賞一詞比如,“寄”(托付)字,可賞其擬人之法:將明月擬人化了,似乎明月也和人一樣是有意識和感情的,她能夠懂“我”的心思,所以“我”要托付她給遠方的好友帶去“我”的關心與牽掛。又如,詩歌題目中“左遷”“遙”,可以賞析其在詩歌特定語境中的抒情意味,可以說,讀到題目中的“左遷”“遙”,一絲絲愁緒已經(jīng)油然襲上心頭。再如,“五溪”可賞析中性尋常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的抒情意味———由于五溪之地僻遠險峻,其中就包含著詩人對好友路途安全的憂慮之情。2.賞一句比如,“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一句,可賞析言說時令的詩意、情感鋪墊與烘托效果、抒情的含蓄雋永、語義的含蓄與豐富等?!奥劦例垬诉^五溪”一句,可賞詞語選擇之妙:一是用王昌齡被貶去任職“龍標縣”縣名代指王昌齡;二是在王昌齡前往龍標的遙遠路途中,選擇了險峻的“五溪”之地來寫,既緊扣題目中“左遷”“遙”二詞,又含蓄表達了對朋友路途安危的憂慮與擔心之情?!拔壹某钚呐c明月”一句可賞想象與表達的新奇,也可賞擬人的方法與情味。“隨風直到夜郎西”一句可賞其言盡而意不盡的巧妙:將自己擔心與牽掛的重心定格在了好友所在的夜郎之西,有一種讓憂慮與牽掛綿綿不絕的效果,讓讀者讀完詩歌后有一種沉浸在這種憂慮與牽掛之中的情感體驗或共鳴,詩歌雖然結尾了,但我們感覺月色之中的詩人,卻還在徘徊著、憂慮著……3.賞一法可以賞析詩歌一句一個畫面的“造型藝術”。第一句,柳絮飄飄落落,子規(guī)無力與悲切的啼鳴的情境;第二句,王昌齡穿行于高山密林溝壑之間、乘船漂行于沅水風浪之中“過五溪”的情境;第三句,“我”在月明星稀的夜空下眺望著遠方擔心與憂慮好友的情境;第四句,王昌齡在月色中徘徊著、思念著遠方的好友和親人,排遣著憂愁與苦悶的情境。畫面切換就像電影鏡頭的轉換,讓我們有了闊大的空間感??梢再p析詩歌詩意言說時令的方法?!皸罨浔M子規(guī)啼”第一個層次的表達效果就是點明時令,時間已經(jīng)是暮春,但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楊花落”“子規(guī)啼”兩個鮮活的意象,這才是詩歌。劉方平《月夜》“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蘇軾“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也是詩意言說時間的例子??梢再p析擬人之法的自然合理?!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將“明月”和“風”擬人化,很新奇,但也很自然,因為古代沒有電話和電報,聯(lián)系需用書信,書信需靠人騎馬或走路遞送。又無法親自給予朋友安慰,自然而然就只能托付明月清風了。此外,詩歌的制題之法、含蓄雋永、起句的情感郁結與鋪墊技巧、結句的言盡而意不盡也都是可供選擇的賞析之點。古詩詞的教學,三個臺階只是一個思路,最關鍵的是語文老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解讀鑒賞能力,對詩作有自己真切的理解。因為“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只有這樣,才可能發(fā)揮好對學生的相機引導和點撥作用,真正成為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導師”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河岳英靈集》中記載,唐代著名文學家張說在任宰相的時候,曾親筆將“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lián)題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為楷式。張說以宰相之貴,手題士子詩于政事堂,其一,代表朝廷表達了對士子的態(tài)度,抬舉士子,調動天下士子對朝廷的信心和對文學的熱情;其二,通過具體作品樹立盛唐詩歌的范式,即要求詩歌表現(xiàn)盛世氣象,呈現(xiàn)磅礴向上的風貌。政治干預的誘發(fā)力和驅動力是極其強大的,這種權威性的政策和示范性的楷式,能起到一種風向標的作用。唐代王灣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言律詩,最早見于唐代芮挺章選的《國秀集》,原題為《次北固山下作》。唐人殷璠選入《河岳英靈集》時,題目改為《江南意》: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教師可留些空間給學生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從相同點來看,兩篇寫作的時間、空間相同;從不同點來看,前篇突出景物、哲理與思鄉(xiāng),后篇結構樸實,出以自然;從讀者偏好來看,可能大多數(shù)人會偏向前篇,而也有一部分人會覺得后篇更好,因為它明白順暢。這在課堂活動中,正好可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思維,發(fā)展個性,是訓練學生主體角色的較好課堂練習內容?!洞伪惫躺较隆肥恰督弦狻犯亩ㄖ?從藝術上分析,比初稿更勝。其一,詩題由泛題改為確指性的題目,恢復了“北固山”這個寫作地點,交代了中間四句寫景的具體觀察點。其二,題目《江南意》被改為《次北固山下》之后,詩的內容更易使人明白?!翱吐非嗌酵?行舟綠水前”,這兩句交代了旅行的交通方式,是陸路和水路的交替。而交替點應在北固山,因詩題首字“次”為停下之意。隨后詩中寫到“行舟”,所以才有下句的“潮平兩岸闊,風正數(shù)帆懸”的視角與感受?!翱吐贰薄靶兄邸庇峙c末聯(lián)“鄉(xiāng)書”“歸雁”遙相呼應,整首詩形成了完整的結構。而原作的第一句“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就顯得句意平平。其三,頷聯(lián)“潮平兩岸失”之“失”改為“闊”,在氣韻與格調上更顯壯闊高朗。紀昀謂“‘失’字有斧鑿痕,唐人不甚用此種字”12而用“闊”。與“潮平兩岸闊”之“闊”用法和用意一致或相近的詩句較多。從寫作角度看,“數(shù)帆”和“一帆”皆佳,但傳達的意思略有不同。也許,作者在初稿時,寫的是見到的真實情況,有多只船行駛在江面上。在修改時,為了突出物象所體現(xiàn)的力量以及孤舟前行的氣概,將“數(shù)帆”改為“一帆”,這樣“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一聯(lián)更好地配合“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lián),“數(shù)帆”不如“一帆”凝聚點集中而更有力量。這里的修改,也許是直接受到張說的指導或建議,這一推測緣于張說對頸聯(lián)的激賞和對政治闡釋的要求。其四,末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明主旨,將純寫景的詩變成一首表現(xiàn)鄉(xiāng)情的詩?!短圃娊狻吩?“此泊舟北固而敘江中之景,因風氣之異而起故園之思也。海上之日,未旦而生;江南之春,方冬而動,則與洛中異矣。故欲因歸雁而附以書?!?8末句改為鄉(xiāng)思,屬更合理。而原詩結句“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則顯得在起承轉合的結構上比較松散,且欠精神。1.首聯(lián):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客路”既在青山之外,如何看得見?或許是詩人在行舟途中真的已經(jīng)看到了那延伸到山外的“客路”,也或許這僅僅就是一種虛寫,將眼前“綠水行舟”的實景與青山之外的“客路”聯(lián)想相結合,使得詩歌中所呈現(xiàn)的空間更為寬廣豐富,也給讀者留下了可填補的“空白”。我們應從“文學的真實”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靶兄邸睉凇熬G水”之“上”,詩中為何用“前”?聯(lián)系頷聯(lián)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的舟是順風而行,既是乘風破浪,那行舟速度必然較為迅捷,易使人產(chǎn)生舟在浪前的錯覺。這一跳脫的開篇之筆有何用意?兼有寫景與說明,首字以“客”起筆,暗含羈旅在外的創(chuàng)作背景。相較于異文《江南意》“江南新意多,東行伺早天。”《次北固山下》的首聯(lián)形式更為工麗、內涵更為豐富,而《江南意》則著重點明了詩題與順江東行。2.頷聯(lián):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江潮平與不平,似乎并不影響兩岸的實際距離,何來“潮平兩岸闊”之說?然從古至今,關于此類場景的表述并不少見——《莊子·秋水篇》“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泵虾迫粚懚赐ズ鞍嗽潞健!卑拙右住跺X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腳低?!痹谶@一互文解讀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詩人的視線拉得很遠,觀察的畫面也就隨之開闊。需要注意的是,從地理位置來看,王灣所處的北固山下恰是當時的入???所以才有了這出江入海的“潮平兩岸闊”以及頸聯(lián)的“海日”與“江春”。“一帆”有本作“數(shù)帆”1,這也是一個研究點。首先,“一帆”更能“以小景傳大景之神”[6],突出畫面的恢弘與平順,而“數(shù)帆”難免分散了些許注意力,諸如“孤帆一片日邊來”“孤帆遠影碧空盡”亦是此理;其次,在萬家燈火的除夕夜,江面上只有王灣所乘之舟“一帆”懸于天地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人之常情,這也與起筆“客路”、結尾“鄉(xiāng)書”相呼應;最后,從詩律上說,“一帆”與“兩岸”也更為對仗。除此之外,本聯(lián)中的“懸”之一字也極具表現(xiàn)力。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說“正”字和“懸”字互相配合,“若使斜風,則帆欹側不似懸矣?!盵7](P83)要如何“正”的風才能使得那孤帆“懸”在江面?只有“順風”,才能有首聯(lián)的“行舟綠水前”;只有“和風”,船帆才能以高掛的態(tài)勢“懸”于空中。值得一提的是《廣韻》中對于“平”字的解釋——“平,正也。”可見對仗工整,字字錘煉。3.頸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秿s傭說詩》說此聯(lián)是“殘夜海日生,舊年新春入”的倒裝。對仗如此工整的詩句,緣何多此一舉?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倒裝往往具有強調語氣。王灣將“海日”和“江春”作為新生事物的象征,并提到主語的位置進行強調,呈現(xiàn)出一派不可遏阻的生命活力——海日生于殘夜,將黑暗驅散;江春闖入舊年,將寒冬推開。如果說頷聯(lián)呈現(xiàn)出一種“空間的廣”,那頸聯(lián)則是突出了“時間的續(xù)”?!洞伪惫躺较隆放c《江南意》的頸聯(lián)完全相同,被殷瑤譽為“詩人以來少有此句”(《河岳英靈集》卷下),明代胡應麟也贊其“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詩藪·內編》)。古人相信“日生于?!?在句式上采取倒裝的同時,王灣在修辭上選取了“生”與“入”這樣擬人化的語詞,賦予“海日”和“江春”能動的意志和力量,給人以積極、樂觀的審美體驗,展現(xiàn)出生命的壯美與意蘊的深邃,且點明了“昨今二日交替、新舊兩年送迎”這一特定時空。關于“春”字的注解是有所爭議的,有讀者認為這是在指代江上生機勃勃的盎然“春意”,與“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旨在描寫“新年未到,新春先至”的情境;也有讀者將其闡釋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就以“江上日早,客冬立春”[7](P83)對此聯(lián)進行注解。若是后者,那《次北固山下》就很有可能是寫于除夕(屬農(nóng)歷)與立春(屬陽歷)在同一天的特殊時間點,年尾、春頭相連不僅蘊含了自然循環(huán)的變化規(guī)律,也在無意間向人們傳達了勵志展望的警醒。這一情況并不常見,俗稱“謝交春”,就本世紀來說,只有三次2。可惜后世失考,難以確認。4.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大多學者因尾聯(lián)而將《次北固山下》歸為“思鄉(xiāng)”題材。然而,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氣勢恢弘,尾聯(lián)抒思鄉(xiāng)情是否有“強說愁”之嫌呢?“鄉(xiāng)書”與“歸雁”是思鄉(xiāng)主題詩歌的常用意象,且與開篇“客”之一字形成首尾呼應。這樣看來,由時光匆匆而引發(fā)羈旅愁思不無道理。但若說是“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也確是有些牽強。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常從晝夜時令的更替中生發(fā)出生命短暫無常的悲哀,且傳統(tǒng)“思鄉(xiāng)”題材的詩歌往往消極悲觀,而本詩卻一反常態(tài),格調昂揚、明朗,給人以積極、樂觀、奮發(fā)的藝術享受,以工麗的語詞和恢弘的氣象來贊美永恒的生命力。這實際上是“盛唐氣象”的具體表現(xiàn)。“盛唐氣象”出自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作為宋元明清時代文學批評的專門術語,指盛唐時期詩歌“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8]的總體風貌特征,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等。《次北固山下》中潮平岸闊、脫胎于殘夜的海日以及闖入舊年的江春等畫面的確呈現(xiàn)出一種恢弘闊大的意境、飽滿高朗的表現(xiàn)力以及新鮮充沛的元氣與生機,這與“盛唐氣象”是吻合的。因此,好提攜后進、銳意改革的當朝宰相張說十分欣賞“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所蘊含的辭舊迎新之意,甚至將《次北固山下》頸聯(lián)“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盵7](P81)詩歌文本內涵豐富,當它自成一篇時,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解讀,而課文文本作為語文教材單元中的一篇,不可避免地承載了這一單元獨特的教學價值。因此,語文教師在作為教育研究者進行“師本對話”的時候也就必須聯(lián)系詩歌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來考慮教學要點,重在挖掘課文文本所處單元的知識價值、能力價值和思想價值,這其實也是教師與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例如,《次北固山下》位于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古代古詩四首》,在知識價值方面,《古代古詩四首》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古詩,教師就應講授“詩歌分類”這一基礎知識,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親近;在能力價值方面,單元導語對教學內容提出的建議是:“學習本單元,要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還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庇纱丝梢?本單元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便是品賞語言的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品賞《次北固山下》中優(yōu)美生動的文學語言,培養(yǎng)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在思想價值方面,單元導語也給出了提示:“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時景物美不勝收。本單元課文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發(fā)了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這三個“美”字就向語文教師提示了本單元教材文本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明確了審美教學的目標,因此,《次北固山下》就應有一條情感線是作者賞景時的喜悅之情,而不單單局限于思鄉(xiāng)。學生作為閱讀者,有其自身先驗的理解和感受,這來源于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作為教育研究者的語文教師應當尋找到那些學生單憑自身經(jīng)驗無法理解和感受到的地方,并以此作為“教學點”來設計教學,幫助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豐富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例如,教師在設計教學《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應當注意到:在知識經(jīng)驗方面,學生已經(jīng)依次學習了《古代詩歌四首》中的樂府詩《觀滄海》和七言絕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對詩歌的體裁與“三美”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師應以律詩這一詩歌體裁作為文體常識方面的教學點;在生活經(jīng)驗方面,他們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賞景經(jīng)歷,但大多缺乏思鄉(xiāng)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應以學生難以感受到的思鄉(xiāng)之情作為情感方面的教學點。怎么教——教學方法與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方法的選取上,需要考慮到《次北固山下》的教學對象是初入七年級的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生長發(fā)育期,思維較活躍,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可以通過朗讀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他們品讀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情感。以《次北固山下》頷聯(lián)的教學為例。相較于異文《江南意》“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眱H有一字之差。究竟是“兩岸闊”更為妙絕,還是“兩岸失”更勝一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時提出這一話題,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感受和討論,輔之以不同學者的觀點展示——有研究者認為“兩岸失,言潮平而不見兩岸也。別本作‘兩岸闊’,少味?!盵11]也有讀者認為潮與岸平,則感覺到兩岸開,若“兩岸失”,則潮水泛濫成災了。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甚至有學生提出了“失”較于“闊”讀音不夠響亮,心境也不夠明朗的觀點。如果說教學方法是對“教學點”的實施,那么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對“教學點”的合理分配?!洞伪惫躺较隆房砂闯R?guī)的“詩歌教學三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即“初讀詩歌,整體感知”、“研讀詩歌,美點鑒賞”、“品讀詩歌,探究情感”。若學生學有余力,教師可以再加上“拓展延伸,對比閱讀”的環(huán)節(jié),將其與異文《江南意》進行比較閱讀。詩歌文本精簡,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仔細推敲教學環(huán)節(jié),將精心挑選的“教學點”按照“讀通、讀懂、讀活”的次序,合理分布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例如“盛唐氣象”若是作為教學點之一,就應安排在第三或第四環(huán)節(jié)當中,作為課內知識的補充。綜上,我們可以對《次北固山下》的教學思路做如下設計:補充說明律詩這一詩歌體裁,以審美教學為教學目標,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寫了什么景,抒的什么情?”以羈旅思鄉(xiāng)、賞景之喜為兩條情感主線,通過朗讀和討論的教學方式由淺入深地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想象與審美情感。老課力求新教,如:物境美·理趣美之兩個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設定,突出主線,旁枝刪減,板塊清晰,一節(jié)課下來,能檢測出對教學重難點突破的效果。學會提問:殘夜中看見歸雁,為什么?[新穎的問題]早晨思鄉(xiāng)與黃昏思鄉(xiāng)的不同?多元思考:為什么是淡淡的鄉(xiāng)愁?[個性化理解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質疑的方式解決問題,可留下較深的印象。如:風正,指的是順風,因風力不大,所以帆才能懸掛著。景物宜人,也能淡化作者的愁情。殘夜,是指夜將盡時分,太陽正從東方升起,光明漸漸驅散黑夜,作者心境也隨之開朗。舊年:指過去的一年未盡,春之氣息卻已到,初春開啟新的一年,但作者仍是北方游子的身份,豈不讓人有幾許感傷?鄉(xiāng)書即家書,詩人托書于歸雁,想寄給洛陽家中一封信以報平安。注:舊謂鴻雁可傳遞書信。情境(江山)———墨客(名詩詞)———設想:游子到此所感,知人論世(王灣生平介紹,洛陽人,進士)。首聯(lián):如何突出主線?“青山綠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頷聯(lián):如何突出主線?潮水平滿的想象力;頸聯(lián):如何突出主線?望極到天涯,自然引想象(物理發(fā)現(xiàn));尾聯(lián):如何突出主線?江上望大雁的特殊心理?!洞伪惫躺健方虒W簡案設計思路:首先,個性化———從江水切入;其次,“穿行在字里行間”的文本細讀理論支撐———從字詞中找出中心線索:水、潮、海、江,都與江水有關;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江水的留白,烘云托月:古人畫畫,畫云彩不畫月亮,但云層的中間留有圓的空白,以暗示月的形象。所以,烘云托月的寫法,反而能引發(fā)想象,彌合空白。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讀《天凈沙·秋思》,不得不提景物意象鋪排這一特點。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意象組合在一起,能夠在突出單個意象意義的同時,加深意象之間的關聯(lián)意義,其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效果較之意象的單獨使用更具感染力,可以產(chǎn)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美學效果?!短靸羯场で锼肌分械耐|意象的鋪排有“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意象均由形容詞加名詞構成,使之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將單一意象的獨特情感組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整體的感情表現(xiàn)力更強。這些意象蒼老、昏暗、頹廢、蕭瑟,與秋季的真實特點相匹配,更與游子落寞、彷徨、漂零的情感基調相契合?!靶蛄魉思摇睘楫愘|意象的并置,整個作品基調悲涼,唯獨這一句給人的主觀感受是十分溫馨的。詩詞中異質意象的作用在于營造與主旋律的反差,用樂景襯托哀情,對比之下,使悲情更加突出、鮮明。這些意象形式上獨立并列,之間沒有任何虛詞的連接,意象的具體形態(tài)是怎樣的作者并沒有進行細致描繪,所產(chǎn)生的大量空白給予了讀者想象的空間。意象間展現(xiàn)的時空布局也是《天凈沙·秋思》的一大特色。時間被作者選定在秋季的傍晚,自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悲秋”則成為一個文化母題并有了長足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作品中一旦出現(xiàn)秋季或與秋相關的事物,必定會讓人產(chǎn)生悲涼、落寞等主觀經(jīng)驗感受。除此之外,“夕陽”揭示時間為傍晚,從古至今,“日落當歸”的文化傳統(tǒng)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別是對此時此地還在天涯漂泊的游子而言,秋季和傍晚疊加形成的感傷之情會異于常人般的厚重。同時,“下”字,不僅將夕陽沉入西邊的蒼促感道出,還表現(xiàn)了馬致遠心情急速下跌的境況,內心的悲傷苦楚愈發(fā)不可收拾??臻g上由近及遠、自下而上的構思將意象有序地統(tǒng)整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是近景,“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是遠景,像一個正在取景的相機,鏡頭逐漸拉遠,角度自下而上,入鏡的畫面愈加開闊完整,將全曲意象連成一個整體。另外,老樹自下而上,流水綿延遠方,古道縱深開去,這些意象的線條組合增加了整個畫面的空間感??臻g景物中人物的融入,豐富了整個場景的畫面感,孤獨的背影,漸行漸遠漸無窮,又為整幅畫面添上一抹無言的悲涼。畫境的冷暖色調昭示人物內心的掙扎。“詩人們或借鑒繪畫技巧,或充分發(fā)揮語言文字的特有魅力,以無聲的文字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流光溢彩、有聲有色的詩畫境界。”[8]《天凈沙·秋思》冷暖色調交織,畫面的著色往往能反映人物內心的真實世界?!翱萏倮蠘浠桫f”是冷色調,枯藤、老樹給人以衰敗遲暮之感,烏鴉是不祥之鳥,以烏鴉點綴黃昏畫面,渲染出昏暗清冷的氛圍?!靶蛄魉思摇笔桥{,王維的《畫學秘訣》中說:“水陸邊人家可置?!盵8]小橋流水和人家村落相得益彰,構成一幅十分溫馨的畫面。這一句與整個作品的風格大相徑庭,從反面落筆,增加了作品的豐富性和曲折性,形成色調上的反差,冷暖交替,讓漂泊異鄉(xiāng)的馬致遠內心五味雜陳。歸家心切,同時一腔熱血的馬致遠又對入仕為官抱有幻想,然而元朝“九儒十丐”的社會背景讓夢想終成泡影。是放下執(zhí)念,歸隱田園,還是繼續(xù)前進,另謀出路,此時此刻的馬致遠內心表現(xiàn)出艱難的抉擇?!肮诺牢黠L瘦馬”“夕陽”“天涯”是冷色調。古道、西風、瘦馬是體現(xiàn)北方肅殺風貌的意象,在夕陽西下的大背景下,增添了幾分悲涼。古道年久失修,荒涼蕭瑟;西風凜冽逼人,冷意侵襲;瘦馬老來遲緩,游子顯得無可奈何;夕陽暗示夜晚的降臨,時間的流失;天涯是遠方,是迷茫未知的他鄉(xiāng)。這些景象色調昏暗,在一層又一層的冷色調包圍之下,在“小橋流水”溫馨氛圍的反差中,馬致遠內心的愁緒郁結久久不散,導致作者彷徨在這長長的古道之上,是進亦憂退亦憂。畫境的聲音訴說人物情感的積郁。詩是有聲畫,這首小令營造的畫境不僅寫出了大自然的聲音,也道出了馬致遠的心聲?;桫f的啼叫讓人心神不定,潺潺流水的聲音和人家的歡聲笑語,勾起了馬致遠濃濃的鄉(xiāng)愁??床灰娒恢奈黠L也是聲音的代表,強勁寒冷的秋風從古道和瘦馬之間呼嘯而過,從馬致遠的耳畔吹過,這個聲音時刻在提醒他時間已是晚秋,又是一年過去,而自己仍在他鄉(xiāng)漂泊,坎坷的過去和無望的將來讓他心情愈加低沉。噠噠的馬蹄聲很好地應和了鄭愁予的那句“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作為游子,馬致遠不能歸家,作為才人,也無法在政治場上實現(xiàn)抱負,只能流浪天涯做一個天涯過客。前面四句皆為借景抒情,到最后,作者內心積郁的悲傷之情達到極點,這其中有羈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