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個人奮斗者_第1頁
路遙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個人奮斗者_第2頁
路遙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個人奮斗者_第3頁
路遙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個人奮斗者_第4頁
路遙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個人奮斗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路遙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個人奮斗者

一文化內(nèi)涵的豐實化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世界各地的許多著名作家從不同的角度先后塑造了許多捍衛(wèi)者的藝術形象。他們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和經(jīng)歷使世界感到同情和悲傷。塞萬提斯之于堂·吉訶德,歌德之于浮士德,司湯達之于于連·索黑爾,茅盾之于吳蓀甫,葉圣陶之于倪煥之,賈平凹之于金狗,路遙之于高加林……所有這些從普遍意義上可從多種角度可圈可點的藝術角色,自然也給人們以深刻的感動和無限的遐想。其實,如果從人類文明演進史的整體角度看,任何一位脫離于特定時空與社會關系的個人當然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我們理應重視的卻是正是在人類已經(jīng)建構的特定社會結構中,當社會發(fā)展確實要求從特定落后的社會結構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時候,又首先是某些看似脫離于社會群體和結構的、并似乎和時代潮流有些背道而馳的“個人”站出來在制度與道德、感性與理性、歷史與倫理的二律背反的現(xiàn)實和思想漩渦中不斷掙扎,為突破各種局限的制約而奮斗。但是,如果僅從這樣一個角度理解個人奮斗者,又其實是大謬不然。因為這種理解和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可資榜樣的英雄人物又幾乎一模一樣。在這里,所謂個人奮斗者,我想還應該有他更豐實的文化內(nèi)涵,那就是,在這個新舊社會制度和歷史交替行進的時候,有時,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他們不惜以“惡”抗“惡”,以不擇手段作為手段之一并作為武器,以完成個人的“雄心”和“抱負”。另外,我們當然還應該注意的是,不論主人公是否意識到自己所處身的時代環(huán)境、生活行為、性格特點如何,他本來就很難把自己從善惡兩極中抽身出來,他們應該是這樣一些人:有自己比較堅定的信念或價值觀念,但決不是懷抱“救世”決心以天下為公的偉人;他們往往敏感、多疑、自尊自大;有時自視甚高,絕對自傲,但有時也怯懦軟弱,十分自卑;極為重視個體價值觀念的實現(xiàn),卻因而以自私為本質(zhì)等等。所以表現(xiàn)上有時也極為謙虛,但自己的自尊倘若認為受到嚴重挑戰(zhàn)時,他們就不顧一切,肆意妄為;倘出于野心被別人識破或行為受到阻擋時,就不顧一切采用所能采用的任何一種手段施以報復;他們一般并不愿做惡,但有時候,他們自認為為做善事而“不得不”做惡時,就假借真理和正義的托詞為自己的惡行而辨護;最后,這些個人奮斗者一般出身都低賤而卑微,但卻總以一些過人的才華和毅力做成一些一般人做不了的事;他們在個人奮斗過程中,總有意無意顯露出一些特別之處受到或引起某些關鍵人物的注目。因此,倘若給這一類人加以概括的話則是:出身低賤但天賦不錯,自尊自私但為一已之野心有不顧一切、充分實施之毅力。在新時期文學批評界,曾就“個人奮斗者”問題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度松穭傄粏柺?就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確實與作家塑造了于連·索黑爾式的人物形象有關。在當代批評家眼中甚至稍具知識的普通讀者在談到小說《人生》之后,就很自然地也稱高加林為中國當代的于連·索黑爾,并因此對主人公充滿了同情,甚至因認同而采取某種鼓勵和欣賞的態(tài)度。是的,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從廣義上講,個人奮斗者,渴望一種真正的個人奮斗,自覺地崇拜那些憑借個人的奮斗精神使人生欲望或美好愿望實現(xiàn)的人。這是20世紀初期以來,作為一個鼓舞人心的人生模式曾經(jīng)煽動過億萬青年人的心靈。從五四時期自覺地探求中國發(fā)展道路而追問“中國向何處去”的青年開始,在他們身上,作為一種青春的象征,他們那種義無反顧,歷經(jīng)磨難、視死如歸的個人豪情和奮斗精神,是真正完滿的個體人格在覺醒之后要求自由精神徹底獨立的內(nèi)在心理上的一種特殊的思想反應。然而最令人深思的是,人們在這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文明國度里,在具有濃重深厚的封建國和殖民地雙重色彩的國度里,大家起而萬眾一心,從外在方面打碎這個國家機器的核心——封建王朝及其代理統(tǒng)治體系,并非十分困難的事。而相對真正比較困難的倒是人們要沖絕和打碎自己內(nèi)在的舊式人格烙印,尤其是作為歷史角色,其文化品格構成中與這個畸形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度所賦予的文化心理結構在深層仍有同質(zhì)共構的人格特征。正是這種深入骨髓的歷史角色的文化品格構成,是人們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鍵點上拷問“意欲何為”的有關人生道路的選擇時刻,表現(xiàn)出一種二元對立的極端性人格理想:要么是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大同理想使人們在對人類理性能力盲信的基礎上,讓人們駛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港灣,表現(xiàn)出絕對平均主義強烈追求的愿望,這是一種建立在全部暴力革命的意義上對人類原始公社時期蒙昧的社會形態(tài)的粗糙模仿和大膽嬉戲;要么,則與之相對,在忠信節(jié)義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主義的規(guī)范下,為求穩(wěn)定而因循守舊顯得中庸十足、折衷調(diào)合,并在此思想背景的基礎上,以漸進改良的手段對現(xiàn)有社會的積弊查缺補漏,以盡量達到完善自由的社會形態(tài)。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有沒有過真正于連·索黑爾式的人呢?二權大于權的統(tǒng)一———出臺了法定的社會法律制度的合理性現(xiàn)在,讓我們對路遙的《人生》中的“個人奮斗者”形象高加林加以分析。據(jù)賀抒玉講:“路遙曾多次向我講述到父輩們的艱辛勞作,他從小就下定決心絕不重復父輩們的生活道路,要自我奮斗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強烈地自我奮斗心理,生動地體現(xiàn)在中篇《人生》高加林的形象中,當然高加林是比較復雜和豐富的藝術典型,他身上既有保爾承受苦難的耐力,也有于連式的改變自身地位的探求?!?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多個側面有充分證據(jù)說明路遙對司湯達《紅與黑》和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的極為偏愛,以及他早期生活經(jīng)歷也可充分證明他具有這種個人奮斗心理。之所以這樣說,是由此可以測定路遙在《人生》中編織這樣一個故事也是有心理依據(jù)的。高加林之所以要靠個人奮斗改變自己的農(nóng)民命運,當然是因為他出身貧窮卑賤和低微無靠。但要實現(xiàn)這個夢想,在中國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中,他別無選擇,只有沖進城里,從“鄉(xiāng)下人”變成“公家人”。但在那個城鄉(xiāng)壁壘森嚴、制度嚴格限制的情況下,他這其實微不足道的愿望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然而問題還在于,高加林并沒有自覺意識到這是社會制度本身造成的,對這種城鄉(xiāng)對立的社會制度的合理性并沒有提出質(zhì)疑。但他憑一已之合理愿望與現(xiàn)實社會制度之間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沖突,以及由自己的合理愿望所萌生的理想葉芽被百般摧殘而不能長出參天大樹的現(xiàn)實來看,他又不自覺地觸到了個人愿望與社會制度的巨大沖突這根弦上。所以,高加林的悲劇經(jīng)歷之所以這樣令人蕩氣回腸,正在于當他并非視這個社會制度是不合理的時候,歷史主義的進步性就使他感受到實現(xiàn)這個愿望的非道德性;而當他意識到實現(xiàn)這個愿望是符合歷史主義的進步性時,他又不得不為違背社會制度而付出道德上的代價。因而,當高加林同樣被別人以不擇手段的方式失去了那個唯一走出農(nóng)村的機會時,他站在了弱者和受道義保護的一面,這時候,他雖然是無助的,但卻是受道義支持的;可當他以同樣不擇手段的方式取得了走出農(nóng)村并準備在城市的廣闊天地里大有作為的人生際遇的時候,他卻似乎心安理得于這一違背社會制度基本規(guī)范和原則的正義譴責,并為能得到在城市里施展才華的機會而沾沾自喜。但這時,他雖然似乎是“勝利者”,而實際上卻受到社會制度和道德倫理的雙重譴責。盡管對這雙重譴責我們可以用其個人歷史主義進步性、無愛的不道德性和個人追求的合理性為其辯解,但任何一種辯解從本質(zhì)上講并不能掩蓋其從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追求中違背社會正義和真理的可怕事實。然而,在他的意識深處,正像他曾被別人不擇手段地擠兌掉小學教師的職位一樣,他現(xiàn)在也用不正當手段獲得了另一種職位。這時,他顯然潛在地承認這種不正當手段的合理性,這是他之所以能夠“心安理得”“好好干”的原因。所以,當他再次被別人假借社會法律制度之手行報私仇之實而將他驅(qū)逐出城市人的行列并由城返鄉(xiāng)時,他也潛在地承認了這種不正當手段的合理性。所以,他也象往常那樣,從行為上仍然無力無理去抗爭。盡管他開始體認到社會制度的存在像一把雙刃劍。但他絕沒有想到自覺要用現(xiàn)實行為抵制這種違規(guī)操作,也正如在最后他也絕沒有想到自覺地去抵抗揭露那種以私心為公心,借以把他驅(qū)逐出城的貌似合理的行為。于是我們看到,一方面高加林為進城市,他不擇手段,違背了法律制度的約束,他也明知這是違規(guī)行為,但他又尋找到了合理性;為什么有才能的農(nóng)村人就不能到更適合他的地方發(fā)揮才干,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呢?但這里他卻潛在地實際上認同了“權大于法”;而另一方面,當高加林被清退時,對方仍然是不擇手段,并冠冕堂皇地指責他違反了法律制度,這時,他盡管也承認自己的違規(guī)行為,而別人卻是用從不道德的目的出發(fā),借用法律制度之手置他于死地,這時他又認同了“法大于權”。但是,從任何社會制度的結構功能意義出發(fā),它理應以實現(xiàn)人盡其才為旨歸。高加林之所以令人同情,就是因為從歷史主義眼光看,他的行為雖不具正當性,但卻與這社會制度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而從維護法律制度的神圣性權威性,并在特定歷史時期該社會制度體現(xiàn)出特定的合理性的時候,任何人都無權、也不能漠視和超越法律之上,高加林因而受到懲罰當然是應該的,但卻與社會制度的結構功能本應為保證個體價值實現(xiàn)最大化原則等方面又是相互悖謬的。在這里,我們看到,法與權、歷史主義與倫理道德的二律背反在這里又一次得到深刻體現(xiàn)。路遙正是以高加林這深刻遭際讓人們對這種建立在城鄉(xiāng)二元對立基礎上的以戶籍管理制度為核心的城鄉(xiāng)分割政策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和批判。但是,從高加林看,他作為中國當代社會中一個最底層的農(nóng)民知識分子,從一般的意義上講,他還主要不是為了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fā)揮,個體人生價值能得到最大實現(xiàn)。當然,他也更不是在進入城市后為能夠沖破整個逐漸喪失合理性基礎的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社會體制做些更有益的事情。也就是說,從他身上,我們確實看到了這個社會體制的不合理性,但作為高加林來說他仍沒有意識到作為一個首先曾沖破這個社會體制的個人奮斗者,應從整個社會體制角度對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進行質(zhì)疑和批判,因而也就談不上他仍有什么更明確的宏大抱負和目的。他的真正愿望,在當時也不過是期望能跳出“農(nóng)門”以改變自己農(nóng)民小知識分子的階層身份,從而使自己成為當時社會體制下的“干部知識分子”,或至少是“工人知識分子”,并為他提供和城里人一樣的文化環(huán)境、生活待遇、成功機會等。在這點上,他雖出身卑微卻有渴望建功立業(yè)和選擇不擇手段的方式這兩個基本素質(zhì)。然而,當他確實尚未來得及,也還不能從歷史和社會尚不具備現(xiàn)實土壤的基礎上滋生出沖破或改變這不合理社會制度的自覺要求時,他已被特定社會制度的游戲規(guī)則本身驅(qū)逐出了這個“冒險家”的樂園。那么,這一情況發(fā)展到《平凡的世界》后,又會是怎樣的呢?三路遙的“城鄉(xiāng)交叉部”無疑,孫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作者最著意要塑造的人物。作家把這段歷史放在1975年至1985年大約這十年的中國從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這一“將變未變和雖變亦未大變”的社會歷史時期里。可以說,《平凡的世界》是對《人生》的擴大和延伸,也是作者企圖超越這一橫桿的努力,從作家所要著意解決問題的角度看,所尋求的現(xiàn)實方式也明顯要比《人生》更具生活內(nèi)涵。但這個時候,正因為作家有意無意、企圖越超自己的文學切入點,反而使該篇小說的個人奮斗者形象失去了更多的悲劇激情。在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中,“農(nóng)民要跳出‘農(nóng)門’,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被招工當工人;二是參軍當兵;三是上大學。這很少的機會也帶有很大的壟斷性。農(nóng)民處在一種高度同質(zhì)性和固化的狀態(tài),就像一個個一模一樣的‘馬鈴薯’,被‘裝’在人民公社的‘麻袋’里”2。所以,如何使孫少平從這個切入點上能有效地表達個人奮斗的精神支點,成為路遙和讀者關注的焦點。在這一點上,作家的頭腦也是清醒的。即使在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尚未徹底轉(zhuǎn)型的今天,本來路遙可以通過招工、參軍或考大學等方式安排讓孫少平早點離開那個“雙水村”,其實,這在當時也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但作家顯然沒有打算那樣做。因為倘若從上面的那幾種有限的正常渠道中讓主人公很快離開農(nóng)村的話,從作家所要著意表現(xiàn)的主題看,由于城鄉(xiāng)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層面上,他也就很難達到在“城鄉(xiāng)交叉部”這個切入點上準確表現(xiàn)主人公的個人奮斗精神,也從而限制甚至轉(zhuǎn)移了自己所著意要把握的主題。在我看來,作家是讓《人生》中的高加林突破了他自己所未曾努力超越的城鄉(xiāng)戶籍界限,而且讓《在困難的日子里》的馬建強與吳亞玲的“愛意”和《人生》里的高加林與黃亞萍的“愛情”名正言順地在《平凡的世界》里讓孫少平和田曉霞不斷演繹下去。雖然,作家并沒有企圖讓這些個人奮斗者們依靠強大的對方(權)來獲得跨越戶籍問題的解決,卻使孫少平自己通過不斷掙扎,通過城關大隊曹支書的“二傳手”接應,才讓孫少平來到了這個亦城亦鄉(xiāng)的大牙灣煤礦做礦工。然而問題是,當孫少平獲得了這樣一個解決后,作家文學切入點的重心顯然已被轉(zhuǎn)移。這種愛情使孫少平完全有可能達到更高的人生目標和社會層次上。但“弦”崩斷了,田曉霞不得不死,而她的死,又從另一方面證明了作家為這個個人奮斗者所安排的浪漫情節(jié)不得不嘎然而止。事實上,這是由于作家在藝術中以冷靜機智的詩學智慧戰(zhàn)勝了自己那種藝術想象的現(xiàn)實激情,即對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悲劇的描寫實際上是對理想浪漫的愛情實現(xiàn)的一種悲劇性的否定。這既是對“平凡的世界”現(xiàn)實生活的尊重,也是對以文學現(xiàn)象彌補現(xiàn)實缺憾的否定。這也典型反映了作家年青時所懷抱的心理渴望和成年時理性的矢口否認。毋寧說,寫孫、田的戀愛也更多是出于“更有色彩些”的文學性考慮。路遙自己就承認《在困難的日子里》之所以要寫成女同學對馬建強的“幫助”是“想使作品更有色彩些”。因為超過了詩學智慧所規(guī)定的界限,因而使本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的孫少平終于又落實到大牙灣煤礦的現(xiàn)實土地上。在這里,作家在《人生》中所執(zhí)意追求和表達的中心主旨因時代的發(fā)展而有所改變。前三部巨大的浪漫激情和后三部中冷靜的現(xiàn)實理性構成了強烈的反差。正由于他轉(zhuǎn)換了對城鄉(xiāng)二元制度和切入點進一步質(zhì)疑和批判的態(tài)度,并逐漸喪失了追問這一社會制度根本出路的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從而使這種前后巨大的張力陷入在平庸現(xiàn)實的圈套中而使作家無以抽身并從制高點上俯視這一藝術敗筆的可能,也使孫少平陷入在世故早熟的人生圈套里。是的,孫少平不斷奮斗的目的是什么呢?僅僅來到煤礦上就算改變了生活方式,就算體驗了人生況味,就算了解了生存真像嗎?這些都不能不削弱了孫少平這一藝術形象和文化內(nèi)涵。所以,《平凡的世界》出版以后,盡管作品和電視劇在部分讀者群中也很引人注目,但從總體看,沒有《人生》那樣有更多的爭鳴,專門就《平凡的世界》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有質(zhì)量的論文也并未出現(xiàn)。原因在于,大家雖然有些不滿足,但顯然由于作家“切入點”在部分程度上轉(zhuǎn)換,致使原本應更加具有現(xiàn)實激情和詩學智慧的兩極張力落在了一聲平淡而少味的庸常嘆息中。那么,個人奮斗者的精神氣象在哪里呢?四誰是模式:從路遙看,各盡其才的格局變化——個人努力失敗后的后果現(xiàn)在讓我們再回過頭看看于連·索黑爾。在整個十九世紀西方近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處于上升時期這個歷史舞臺和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殘暴的化妝舞會上,他注定了作為一個新興中產(chǎn)市民階層暴發(fā)戶的代言人而存在。從本質(zhì)上講,一種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欲求和一個選擇不擇手段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使他們的社會行為更多地具有了一種清醒、樂觀的自由主義式的徹底個人奮斗精神。而這種個人奮斗的獨立精神既使他一方面受到了來自各個社會階層和方向的賞識,另一方面也使他更加拒絕要走聯(lián)合集體的群眾道路,從而使自己滿足于群眾領袖的欲望。在于連·索黑爾看來,真正的樂趣在于他作為一個絕對的個人主義者的徹底獨立的意義上去做一次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所以,生死對他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已經(jīng)以自己徹底的個人奮斗精神顯示了自己作為“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這個充滿個體人格和真正奮斗才能的“英雄本色”的活見證。而從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關于典型形象的人物畫廓里,吳蓀甫、祥子、倪煥之、金狗、高加林、孫少平等,還是那個“個人奮斗者”于連·索黑爾嗎?所以,當于連發(fā)現(xiàn)自己眼前的奮斗之夢被牢牢封死后,他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的悲劇下場,對他來說,努力向上的理想破滅比去死更讓他難以忍受。因而,他并不因此坐以待斃,束手就擒,而是在他無意義的生和有意義的死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出于一種報復心理,他終于懲罰了在他看來使自己最終夢斷巴黎的“叛買者”——自己昔日的情人德瑞那市長夫人,他也并不因此而后悔。所以我們看到了于連的在法庭上的慷慨陳詞,看到了在臨刑前的拒絕懺悔,也看到了在他死后情人為真愛而殉情的感人至深的悲劇場面。從此不難看出,于連的悲劇主要表現(xiàn)為法與理的沖突,情不過只是他不擇手段的其中之一而已。而高加林則主要表現(xiàn)為是法與情的沖突,理則是似乎缺失錯位又無所不在的道德法庭。前者的悲劇沖突更具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而更因感情的渲染加重了這種悲劇氛圍;后者的悲劇沖突則更具曖昧的模糊不清的道德倫理上的價值批判。而理的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