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同名3929)_第1頁
古代漢語(同名3929)_第2頁
古代漢語(同名3929)_第3頁
古代漢語(同名3929)_第4頁
古代漢語(同名3929)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口1小篆結(jié)構(gòu)分析、本義書寫10個,10分???單項選擇題5個,5分???名詞解釋5個,15分???文選重點字詞解釋10個,20分???平仄拗救1個,10分???簡答題2個,10分。文通學院增加2個,20分,減少《史記》翻譯。口7《史記》翻譯1個,10分。口8古文閱讀2個,20分。1個訓詁實例分析;一個語言學文獻。重點文選口論語口鄭伯克段于鄢齊桓公伐楚塞之戰(zhàn)口齊桓晉文之事許行口北冥有魚秋水口詩經(jīng)口楚辭名詞解釋???????????????名詞解釋???????????????1隸變:隸變是漢字形體演變史上的重要過程,是從小篆演變?yōu)殡`書的過程,它分為秦代的古隸和漢代的今隸,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變的特點(1)徹底的線條化符號化(2)偏旁分化、混同、沖擊原來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3)結(jié)構(gòu)簡化(4)隸書圓轉(zhuǎn)不斷的線條大多被改為方折的使書。2異體字:指在任何情況下,只是字形不同而意義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而詞義不發(fā)生分歧。3通假字:本來是意義完全不同的詞,由于讀音與另一個詞相同或相近,而借用來表示另一個詞。4古今字:一種縱向的歷時的同詞異字現(xiàn)象,即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歷時分期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個的時代所用的字稱為“古字”,后一個時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如“暮”這個字本來寫作“莫”,后來用作“暮”,在“昏暮”這個意義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5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提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想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宜,以見指揮,武信是也;五曰轉(zhuǎn)注,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類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嫁接,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6《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按詞語的異類分為十九篇,主要進行我國古代上古同義詞的研究,是一部重要著作。7《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國文字學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鉉采用孫愐《唐韻》校訂過。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8說文四大家:段玉裁,江蘇金壇人,著《說說文解字注》;朱俊生,江蘇吳縣人,著《說文通訊定聲》;桂馥,山東曲阜人,著《說文解字證》;王筠,山東安丘人《說文句讀》。9高郵王氏四種:王念孫著《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王引之著《經(jīng)傳釋詞》、《經(jīng)文述聞》。10本義:詞本來的意義。有文字材料所能證明的與字形相應的最早的意義。但不一定是詞的原始意義。引申義:是與本義相對而言的,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意義,它與本義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偏義復詞:有兩個單音近義或反義語素所組成的復音詞,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代表了整個復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這種復音詞稱為“偏義復詞”,古人稱“復詞偏義”或“連類而及”。聯(lián)綿詞:由兩個字聯(lián)綴在一起,不能分開來講解的雙音節(jié)單純詞稱為聯(lián)綿詞。組成聯(lián)綿詞的兩個字只是兩個音節(jié)的標志,它們各自的意義與整個詞的意義沒有必然聯(lián)系。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臨時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叫做詞類活用。如:驢不勝怒,蹄之。(名詞活用作動詞)被動句:指表示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的句子,就是說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音,而不是主動音,施事者。16并提:把兩件相關(guān)的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表述。如: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意思是:夫種無一罪,身死;大蠡無一罪,身亡。(自殺而死的是大夫種,亡命出逃的是范蠡)17互文:將兩個句子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組織在一起,語義上相互呼應、補充,從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種修辭方式叫互文,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如:(1)主人下馬客在船(2)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話說得含蓄、委婉一些,叫做委婉語,古人常用的委婉語有以下幾種情況:避粗俗、避忌諱、避冒犯、交際辭令。割裂:把古書中的一句話或一個詞組割裂開來,只取其中一部分,這種修辭方式叫做割裂。箋:本指狹條形的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于簡。補充和訂正“傳”?!睹姟菲住班嵤瞎{”指鄭玄《毛詩箋》。疏:本義開浚、開通,古人給古書做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之外,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經(jīng)注兼釋的注釋叫做“疏”,也叫做“正義”。如《十三經(jīng)注疏》。互訓:一種訓詁方式,漢語訓詁學術(shù)語。以意義相同之字,相互訓釋,如老、考也;宮謂之室,室謂之宮等皆為互訓。23右文說:形聲字的聲符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意義。右文:右邊的聲符。右文說正式提出,始自北宋王圣美,但右文說的濫觴則始自先秦以來的“聲訓”。劉熙《釋名》的寫作,開右文說的先河。其后,經(jīng)晉揚泉《物理論》、南唐徐諧《說文系傳》、梁顧野王《玉篇》,到王圣美《字解》正式提出。清代學者后來居上,普遍具備了語言的歷史觀,字學、音學結(jié)成系統(tǒng),發(fā)展了右文說。24:十三經(jīng):《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25十三經(jīng)注疏:是我國文史方面重要的典籍之一,包括《周易正義》、《尚書正義》、《禮記正義》、《毛詩正義》、《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周禮注疏》、《儀禮注疏》、《論語注疏》、《孟子注疏》、《孝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經(jīng)典釋文》,這些經(jīng)文以及兩漢人對這些經(jīng)文的注解,以及唐宋人對前人注解的再注解。加上陸德明對這些文獻的注音《經(jīng)典釋文》,統(tǒng)稱十三經(jīng)注疏。26衍文:衍文簡稱“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傳抄、刻印誤加的文字。例如:《論語?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傅然?!比钤摹缎?庇洝罚骸皾h石經(jīng)無‘行‘、‘夫’字。案《史記?孔子世家》亦無‘行’字,因丈人章誤衍也”。27脫文:“脫文”簡稱“脫”,也叫“奪字”,是指古籍中因傳抄、刻印脫落了文字的現(xiàn)象。例如:《論語?顏淵》:“雖有栗,吾得而食諸?”阮元《??庇洝罚骸盎时?、高麗本‘吾’下有‘豈’字。《釋文》本‘吾焉得而食諸’……案《史記?仲尼世家》、《漢書?武五子傳》并作‘豈’,與皇本合。《太平御覽》二十二引‘吾惡得而食諸’。‘豈’、‘焉’、‘惡’三字義皆近,疑今本‘吾’下有脫文。28反切:是我國古典字典辭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注音方式,興起于漢末。反切是兩個字給一個漢字注音,前一個稱為反切上字,后一個稱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讀音取上字的聲母、下字的韻母、聲調(diào),拼合而成。29直音:是一種注音方式,即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因跟”。如字:這是指明異讀詞讀音所用的術(shù)語。一個詞有兩個以上不同讀音,其中表示常見的讀音叫本音(如字),其余的讀音是變讀。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葉音:是一種應當否定的注音法,它認為為了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這完全是主觀主義的產(chǎn)物,如“籌葉音除”就沒有根據(jù)。事實上明人陳第,清初顧炎武就已經(jīng)批判了“葉音法”。32破讀:是指在閱讀古書時,用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qū)別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破讀音主要是聲調(diào)的變化,而且大多數(shù)是把原來的平聲字(或上聲、入聲)變讀為去聲。破讀的意義和本音的意義之間則有著歷史的聯(lián)系,例如“王”字,在“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中讀平聲,是名詞,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興,陳勝王”中破讀為去聲,是動詞,稱王的意思,后者的意義和讀音是由前者演變而來的。33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shù)語,主要用作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34三十六字母:唐朝末年有個叫守溫的和尚,根據(jù)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個字母。到了宋代,30個字母發(fā)展為36個。這三十六字母,大體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時期的漢語聲母系統(tǒng)。三十六字母是:幫滂加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影喻曉匣;來日。全清次清全濁次濁清濁唇音重唇(雙唇音)幫滂#明輕唇(唇齒音)非敷奉微舌音舌頭(舌尖中)端透定泥舌上(舌面前)知彳散澄娘齒日齒頭(舌尖前)精清彳走心邪正齒(舌葉音)照穿男木審禪牙音(舌面后音)見溪奉疑喉音舌根音、半元音影喻曉匣半舌音舌尖邊音來業(yè)寸生半齒目鼻齒音日35全濁聲母:中古時的全濁聲母。唇音:重唇加輕唇奉;舌音:舌頭定舌上澄。36平水韻:《廣韻》的分韻細密,從審音的角度看是有好處的,但是,不利于作詩。后來宋代平水人劉淵著《子新刊禮部韻略》,就把同用的韻合并起來,稱為107韻,后來又經(jīng)王文郁《平水新刊韻略》合并成106韻。“平水韻”是后代作詩押韻的標準,又叫“詩韻”。37犯孤平:指乙類型格式,五言第一個字,七言第二字都為平身,換成仄聲即為“犯孤平”。38三平調(diào):就是句末連用三個平聲字,是指丁類型格式中五言的第三個字,七言的第五個字都是仄聲,不能換成平身,換成平身便成為三個平身并排在一起的“三平調(diào)”。39陰聲韻:依據(jù)韻尾將“韻”分作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聲韻是指元音韻尾的韻和沒有韻尾的韻。40陽聲韻:陽聲韻是指鼻音韻尾【m】【n】【】為韻尾的韻。41人聲韻:入聲韻是指以【p】【t】【k】為韻尾的韻。42出韻:指在近體詩中韻腳(即押韻的字)必須只用同一個韻中的字,不許用鄰韻的字,如果相鄰部的則叫做“出韻”。43平分陰陽:中古聲調(diào)演變?yōu)楝F(xiàn)代聲調(diào)的規(guī)律之一,中古全濁、次濁聲母的平聲字,今天讀陽平調(diào)(如平、才、文登),中古全清、次清聲母的平聲字,今天讀陰平調(diào)(如天、飛、東等)。44古無輕唇音:指上古沒有非敷奉微這一組輕唇音,只有幫滂加明這一組重唇音,這是清代的學者錢大昕在他的《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提出來的,他是通過古書的異文、注音資料、諧聲偏旁、方言等方面論證的。45古無舌上音:指上古沒有知徹澄娘這一組舌上音,只有端透定泥這一組舌頭音,這是清代的學者錢大昕在他的《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提出來的,他是通過古書的異文、注音資料、諧聲偏旁、方言等方面論證的。簡答題~~~~~~~~~~~~~~~~~~~~~~~~~1簡述漢語工具書的常用編排和檢索方法音序法:根據(jù)漢語語音系統(tǒng)編排和檢索的工具書的方法,包括韻部排檢法、注音字母排檢法、漢語拼音方案排檢法?!稄V韻》按206韻排列;《佩文韻府》《經(jīng)籍暮詁》按平水韻106韻排列;《詞詮》(楊樹達)按照注音字母排檢;《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按照漢語拼音方案排檢。形序法:按照漢字的結(jié)構(gòu)以及形體特征編排和檢索工具書的用法,具體分為部首法,筆畫筆順法、四角號碼法等?!墩f文解字》(許慎)最早按照部首排列;《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都是按照筆畫檢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按照四角號碼排檢。分類法:根據(jù)工具書所收內(nèi)容的意義范疇、性質(zhì)特征等分類加以編排和檢索的方法,書目索引、類書政書、年鑒手冊多按此編排。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就是分類加以編排的,全書分為19類。2簡述隸書的特點隸書分為古隸和今隸。古隸又稱為秦隸,源于六國古文和潦草的小篆,對古大篆也有繼承,是在商代流行的簡體基礎(chǔ)上形成的。今隸又稱為漢隸,筆勢舒暢,波折俯仰,是對古隸加工而成的。漢字的隸變,是漢字發(fā)展史上一次劇烈的變革。它結(jié)束了古文字的時代,開創(chuàng)了今文字的新時期,是漢字形體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由象形的音節(jié)表意文字階段,過渡到符號的音節(jié)表意文字階段。徹底地改變了古文字的象形面貌,使?jié)h字進一步聲化和符號化。3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異同?試舉例說明所謂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現(xiàn)象。所謂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來代替沒有造出的字。相同點:都是以音同意近為必備條件。字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個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來”,本義是小,借作往來的“來”。不同點:(1)產(chǎn)生原因不同。假借是本無其字,如“何”,疑問代詞,借用“負荷”之字表示。通假是本有其字,如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原本就是寫作“早”。(2)借字的性質(zhì)不同。假借義可長期固定獨立使用,但通假字的字義要完全依賴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如“何”的假借義為“為什么”、“什么”,是長期為“何”字所擁有的?!霸椤笔欠駷椤霸绯俊绷x,缺依賴于上文的語言環(huán)境。4舉例說明古今字和異體字的異同古今字與異體字都屬于異字同詞現(xiàn)象,兩者都有異同。從產(chǎn)生原因看:古今字是用“古字”兼指過多,后來才專造“今字”,以減輕“古字”負擔,避免交際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混淆;異體字是由于人們記錄語言時用了構(gòu)思不同的造字方法或為了書寫的美觀。從產(chǎn)生時間看:“古字”產(chǎn)生于“今字”之前,是異時的;異體字則不一定異時,不少異體字是共時的。從形體看:古今字,異體字之間形體不同,但部分的形體之間有聯(lián)系。從讀音看:古今字之間讀音相同或相近,異體字之間讀音相同。從意義上看:今字意義是古字多項意義中的一項或者幾項(如身和娠),今字一產(chǎn)生則古今各司其職,不再混用;異體字之間的意義則完全相同(如淚和波)。5詞義引申的類型有哪幾種?舉例說明從詞的引申義與本義的關(guān)系看,詞義引申的類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直接引申,一類叫間接引申。(連鎖型、輻射型、綜合型)直接引申是指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例如,“城”的本義是“城墻”,“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都城”是指都的城墻,這是“城”的本義,后來由“城墻”直接引申為城市的意思。間接引申是指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在許多情況下,本義和引申義不是直接關(guān)系,而是間接關(guān)系。例如,“朝”的本義是早晨,引申為朝見的“朝”,由朝見再引申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為朝代。6詞義的演變的結(jié)果有幾種意義類型?試舉例說明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原樣保留的詞,如馬、人、日、月、水等。從古代詞語中消亡的詞,如朕、箜篌、尚書等。從古代到現(xiàn)代已經(jīng)化為語素的詞,如觀、懼、蹈等。古今意義完全不同,如“該”,古代常用意義是“完備”,而現(xiàn)在常用作“應該”之意。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常用詞,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發(fā)展;既有某些相同之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其主要分為兩類:A:詞義范圍的差異。(1)詞義擴大。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屬于今義的一部分。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含肉類,蛋類等(歲比災害,民以菜色)睡:古代專指坐著打瞌睡(讀書欲睡)(2)詞義縮小。古義大于今義,今義包含在古義當中。宮:古代泛指房屋(父母妻子,皆同其宮)瓦:土器燒紙的總名(乃生男子,戴弄之璋。乃生女子,戴弄之瓦)禽:走獸之總名蟲:鳥獸之總名(3)詞義轉(zhuǎn)移: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guān)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暫:在漢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今表“時間短暫”湯:古指“熱水”,今指“加入菜,面,肉等的流體食物B:色彩上的差異。褒貶色彩不同。第一,古褒今貶,如,爪牙:古代是指得力的助手,而今義則是指走狗。第二,古貶今褒,如,鍛煉:在古代除了冶煉的意義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的意思,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鍛煉完全是褒義,“勞動鍛煉”、“思想鍛煉”等。第三,古中今貶,如,謗:古義是批評、譴責,而今義是指誹謗。第四,古中今褒,如,犧牲:古義是指祭祀用的牲口,今義是指為正義的事業(yè)獻身。輕重色彩上的不同。第一,古輕今重,如,誅:最初只有責備的意思,后來發(fā)展為殺戮的意思,意義加重了。第二,古重今輕,如,感激:古義是激憤的意思,而今只是感謝的意思,意義要輕多了。7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分析詞的本義?(舉例說明)分析字形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互有聯(lián)系。例如:刃,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叭小笔侵甘伦?,篆文作,刀上的一點是指事符號,表明這里是刀刃的意思。但是,并不是所有漢字的結(jié)構(gòu)和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都像上述例子那樣簡明,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從字形方面來說,幾乎所有的字形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多多少少總會有些變化,有的變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發(fā)生訛傳。如“臣”字,許慎解釋為“牽也。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但是我們通過分析甲骨文、金文中的“臣”字的形體,就知道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其證明的結(jié)果應該是“臣”為豎目之形;從詞義方面來說,有些詞造字時候的本義已經(jīng)失傳了,字形雖在,它原本的意義卻不存在了。如“里”的本義,許慎說:“居也。從田從土,會意?!睆奶飶耐僚c“居”這個意義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按“里”的字形推斷,它應該還有一個本義歸納文獻資料,用語言資料加以證實,這是檢驗本義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據(jù)。例如:向:《說文》:“向,北出牖也?!薄对娊?jīng)?豳風?七月》:“塞向墐戶?!币炅x:是與本義相對而言的,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意義,它與本義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8古代漢語賓語前置有哪幾種類型?試舉例說明。第一、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其中包括:1、動詞作賓語前置。例如:“彼且奚適也?”正常的語序應該是彼且適奚。2、介詞作賓語前置,例如:“乃入見,曰:何以戰(zhàn)?”,“何以戰(zhàn)”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何戰(zhàn)。第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例如:“父母之不我愛”,其正常的語序應該是父母之不愛我。否定詞:不、未、毋、莫……第三、賓語用代詞復指,為強調(diào)賓語,將賓語前置,并在前置賓語與動詞之間加“是”、“之”等代詞復指。例如:“秉國之鈞,四方是維”。還有“惟(唯)…是(之)…”形式,例如:“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钡谒?、一般強調(diào)性前置(無標志的賓語前置)。例如:“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薄扒镆詾槠凇钡恼UZ序應該是以秋為期。9舉例說明名詞作狀語的意義類型。表比喻: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表示方位或處所:夫以秦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表示工具或依據(jù):失期,法皆斬?;芜\于渤海之尾。名詞作狀語是合成詞的造詞方式之一。如雪白、筆直。10詞類活用與詞的兼類區(qū)別。“詞類活用”的大前提是詞有丁類,類有定用。某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變其語義和基本語法職能,這種臨時現(xiàn)象叫詞類活用,如“驢不勝怒,蹄之”,“蹄”本事名詞,這里用作動詞。兼類是指一個詞兼有不同詞類的語法功能的表現(xiàn)是經(jīng)常性的而不是臨時的,如:權(quán),本義是一種樹,后假借為秤砣,后也指稱,引申為稱量,衡量——權(quán)利、權(quán)勢、權(quán)宣、權(quán)變、權(quán)謀,兼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這些詞義在古代漢語中經(jīng)常使用,故屬詞的兼類。11舉例說明古漢語的被動句類型。沒有標志的被動句意念被動句,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不過古代漢語更為常見。例: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有標志的被動句(1)“于”字句產(chǎn)生于西周金文。侯乍冊麥易金于辟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動句就非常普遍了。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履。(2)“為”字句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可以引進施事者,也可不引進。引進動作行為施事者的是介詞,不引進動作行為施事者的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前者是介詞,后者是助動詞。(3)“見”字句用助動詞“見”表示的被動句,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能引進施事者。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矣?!保?)“為…所”句式“于”字句和“為”字句可以引進施事者,但是表達被動的意味不明顯?!耙姟弊志洳荒芤M施事者。這三種句式在被動表達法上都有所不足。因此發(fā)展出“為…所”式和“見…于”式。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5)“見…于”句式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句這類被動句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后期,漢代用的多一些。臣被尚書召回。12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類型?試舉例說明。語氣詞“惟”的強調(diào)作用形成的判斷句 爾惟舊人語氣詞“也”的確認作用形成的判斷句“…,…也” 制,巖邑也。“…者,…也” 彼吾君者,天子也?!啊?,…” 虎者,戾蟲?!啊?荀卿,趙人?!盀椤弊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13舉例說明“者”和“所”的區(qū)別?!罢摺弊纸?jīng)常用在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以及其他詞組之后,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字結(jié)構(gòu)?!八弊纸?jīng)常用在動詞和動詞詞組前面,還可以用在介詞的前面,相當于一個名詞性成分。兩者都能與及物動詞結(jié)合,構(gòu)成名詞性詞組。但無意義有區(qū)別:“所”字結(jié)構(gòu)指代行為對象,“者”字結(jié)構(gòu)指代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所見”指代見的對象)梓慶削木為^,^成,見者驚猶鬼神。(“見者”指代發(fā)出動作“見”的主動者)14舉例說明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的區(qū)別。兩者都是古代漢語中一種特殊的動賓關(guān)系。兩者的適用范圍不同,使動用法適用于動詞、形容詞、名詞,而意動用法僅適用于形容詞、名詞。兩者的語法意義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