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_第1頁
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_第2頁
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_第3頁
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_第4頁
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推拿按摩注意事項推拿按摩注意事項1按摩的作用按摩的保健作用按摩的治療作用按摩的注意事項手部準備按摩體位按摩方向按摩力度按摩遞質按摩禁忌癥按摩的作用2推拿按摩的保健作用調節(jié)神經和免疫功能,促進內臟功能皮膚保健與美容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疲勞,提高運動能力推拿按摩的保健作用調節(jié)神經和免疫功能,促進內臟功能3按摩的治療作用理筋復位解痙止痛消腫散淤松解粘連促進再生按摩的治療作用理筋復位4手部準備

手要清潔,指甲要剪短,冬天施術前要先把手搓熱。手部準備手要清潔,指甲要剪短,冬天施術前要先把手搓熱。5按摩介質

使用遞質可提高按摩效果,如舒活酒、椒鹽酒、滑石粉、按摩乳、10%的樟腦酒等,它不僅可避免擦傷皮膚,而且還可提高按摩效果。按摩介質使用遞質可提高按摩效果,如舒活酒、椒鹽酒、滑石粉、6按摩體位

按摩者和被按摩者必須采取適宜的體位與姿勢,使被按摩者的肢體、肌肉放松,以便于按摩者操作。按摩體位按摩者和被按摩者必須采取適宜的體位與姿勢,使被按摩7按摩力度

開始時用力要輕,由輕到重,然后再逐漸減輕而結束。一般以肩帶肘,以肘帶腕,以腕帶手,要求剛柔相濟,由淺入深,均勻柔和,連續(xù)不斷,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深透舒適為度。按摩力度8按摩方向一般應按淋巴、靜脈的回流方向進行。淋巴結處不宜按摩。按摩方向一般應按淋巴、靜脈的回流方向進行。淋巴結處不宜按摩。9按摩禁忌癥腫瘤部位局部皮膚病血友病患者開放性損傷骨折和關節(jié)脫位的早期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早期婦女月經期和妊娠期不能按摩下腹部按摩禁忌癥腫瘤部位10基本手法推法擦法拿法摩法揉法捏法搓法按壓叩打抖動搖法滾法基本手法推法按壓11推法操作方法掌輕推:肘關節(jié)微屈,自然伸掌,拇指分開,四指并攏,全手貼于皮膚上,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輕輕向前推動,力量只達皮膚。掌重推:與掌輕推基本相同,但用力較重,推摩時虎口稍抬起,用掌根及大小魚際著力,力量達皮下組織。作用輕推能消除疲勞,對神經系統(tǒng)起鎮(zhèn)靜作用。重推能加速靜脈與淋巴回流,有消腫散淤作用。應用掌輕推用于按摩開始和結束時。掌重推常用于運動前按摩,以提高局部組織溫度,與擦、按壓等手法交替使用推法操作方法12擦法操作方法:手掌或掌根擦:腕關節(jié)稍背伸,將手掌或掌根置于被按摩的皮膚上面,做往返重復的直線形擦摩。指腹擦:拇指與四指自然相對,成鉗形,鉗住被按摩部位,以拇指為支點,用其它四指指腹進行擦摩。作用加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疲勞和提高局部皮膚溫度。應用手掌或掌根擦法多用于軀干部,指腹擦法多用于手指、足趾關節(jié)、跟腱、腕關節(jié)等部位。

擦法操作方法:13拿法操作方法用大拇指及其他手指的羅紋面相對用力,夾住按摩部位的肌筋,逐漸用力內收,將肌筋提起,并做輕重交替而連續(xù)的一緊一松的捏提和捏揉動作。作用通經活絡,緩解痙攣,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應用適用于頸項部、肩部和四肢等處。拿法操作方法14摩法操作方法肘關節(jié)微屈,肩部和腕部放松,用四指指腹或手掌平貼于按摩部位,指、掌著力部分隨著腕關節(jié)連同前臂做盤旋式摩擦。作用溫經活絡,調和氣血,開導放松。應用適用于胸、腹等部位。摩法操作方法15揉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或四指指腹,手掌、掌根和大、小魚際緊貼在皮膚上,做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動作可輕可重,力量僅達皮下,重法可達深層肌肉。作用輕揉法有鎮(zhèn)靜安神、緩解重手法刺激、活血散淤、放松肌肉、消除疲勞的作用。重手法有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代謝、消腫止痛、軟化疤痕的作用。應用適用于身體各個部位。小部位用拇指或指腹揉,大部位用手掌或掌根揉。揉法操作方法16捏法操作方法拇指稍外展與其余微屈的四指相對呈鉗形,抓握住被按摩部位的肌肉,相對用力擠壓并向上提,要求中速均勻移動為宜。作用輕捏法可放松肌肉,消除局部疲勞;重捏法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代謝,活血散淤,消腫止痛,防治肌肉萎縮。應用多用于頸肩和四肢部位。捏法操作方法17搓法操作方法兩掌相對,置于被按摩部位的兩側,用力方向相反,來回搓動。要求動作小而輕快,力量均勻、柔和。作用消除肌肉和關節(jié)的疲勞,提高肌肉工作能力。應用適用于四肢肌肉、關節(jié)等處。搓法操作方法18按壓操作方法將一手或雙手的手掌或掌根置于被按摩部位,肘關節(jié)伸直,腕關節(jié)稍背伸,用較大的力量向下按壓。用力要均勻,速度較慢,力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作用調和氣血,鎮(zhèn)靜止痛,消除疲勞,放松關節(jié)和肌肉,對小關節(jié)輕微錯位有整復作用。應用用于肩背、腰臀和四肢肌肉豐厚的部位以及肘、腕、膝、踝等關節(jié)處。按壓操作方法19叩打

用兩手半握拳或者兩手掌尺側面擊打被按摩部位的方法稱為叩打,包括叩擊、切擊、輕拍三種手法。叩打用兩手半握拳或者兩手掌尺側面擊打被按摩部位的方法稱為叩20(一)叩擊操作方法雙手握空拳,用拳交替叩打被按摩的部位。動作小而輕快,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手,手腕盡量放松,用力均勻,連續(xù)不斷,深透舒適。作用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舒筋活血,暢通血流,消腫止痛,消除疲勞,振奮精神。應用肩背、腰臀、四肢肌肉豐厚的部位。(一)叩擊操作方法21(二)輕拍操作方法雙手自然伸開,掌心向下交替進行拍打。肩、肘、腕、手盡量放松,動作小而輕快,均勻、柔和、連續(xù)。作用較輕時有調和氣血、鎮(zhèn)靜止痛的作用;較重時有振奮經絡、調和氣血、活血散淤、消腫止痛、消除疲勞的作用。應用頭面部、頸、胸腹、肩背、腰、臀和四肢等處。(二)輕拍操作方法22(三)切擊操作方法雙手自然伸開,以手掌尺側面接觸被按摩的部位,沿著肌纖維的方向交替進行切擊。手腕盡量放松,動作小而輕快,均勻柔和,連續(xù)不斷,力量適中。作用與叩擊基本相同。應用多用于四肢、腰臀肌肉豐厚的部位。(三)切擊操作方法23抖動操作方法肌肉抖動:全手伸掌,五指分開,置于被按摩肌肉上,掌根和大、小魚際輕輕按住肌肉,五指抓住被按摩肌肉,做左右或上下的小幅度抖動。手腕放松,動作柔和、均勻、連續(xù)。肢體抖動:一手握住被按摩者的指、掌,一手握住腕以上部位,或雙手握著被按摩者的踝關節(jié),進行上下的快速抖動,最后做順勢輕度牽引。抖動時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作用放松肌肉、關節(jié),消除疲勞。應用肌肉豐厚的部位和四肢關節(jié)。抖動操作方法24搖法操作方法一手固定被搖關節(jié)的近側端,另一手握住被搖關節(jié)的遠側端,使關節(jié)在生理運動范圍內,順著關節(jié)運動軸的方向進行屈伸、環(huán)轉等運動。作用增加關節(jié)運動幅度,增強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消除關節(jié)疲勞。應用按摩結束時用于關節(jié)部位,以活動肢體和關節(jié)。

搖法操作方法25滾法操作方法用手掌尺側面的背部及掌指關節(jié)背側突起部,在被按摩部位做來回翻掌動作,手指自然彎曲,以手掌尺側面為支點,手腕放松,做連續(xù)不斷的旋前、旋后滾動,動作應均勻、有力。作用調和氣血,活血散淤,消腫止痛,松解粘連。應用肩、背、腰、臀、大腿等肌肉豐厚的部位滾法操作方法26常用按摩手法演示按摩減肥演示按摩治療頸椎演示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常用按摩手法演示27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28頸椎病的按摩療法頸椎?。菏侵敢蝾i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并引起相應臨床癥狀的疾病,此病多見于40歲以上患者。以頸肩痛,放射到頭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現(xiàn)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以致于四肢癱瘓為主要表現(xiàn)的綜合征。少數有眩暈。頸椎病的按摩療法頸椎?。菏侵敢蝾i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29頸椎病的分型

(1)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生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xiàn)為一側上肢節(jié)段的運動障礙或感覺麻木。

頸椎病的分型(1)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30

(2)脊髓型:頸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頸椎椎管狹窄

。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有的以上肢開始發(fā)病,向下肢發(fā)展;有的以下肢開始發(fā)病,向上肢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走路不穩(wěn)、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2)脊髓型:頸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31(3)椎動脈型:由于鉤椎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常伴有頭暈、黑朦等癥狀,與頸部旋轉有關。(3)椎動脈型:由于鉤椎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32(4)交感神經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癥狀者,臨床上比較少見,而且常與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混雜在一起,難以鑒別。(4)交感神經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33(5)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吞咽有異物感,臨床上非常罕見。(5)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吞咽有異物感,臨床上非常罕見。34發(fā)病原因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據統(tǒng)計,其發(fā)病率隨年齡升高而升高。在頸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罪魁禍首,長期的局部肌肉、韌帶、關節(jié)囊的損傷,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fā)生炎癥改變,在病變的部位逐漸出現(xiàn)炎癥機化,并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外傷是頸椎病發(fā)生的直接因素。發(fā)病原因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據統(tǒng)計,其35病理生理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之一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間盤運動范圍較大,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chuàng)傷和勞損。病理生理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之一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間36好發(fā)群體

1.長時間低頭看書、坐辦公室人員2.頭頸部外傷人員3.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4.頸椎結構的發(fā)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也是發(fā)病基礎好發(fā)群體

1.長時間低頭看書、坐辦公室人員37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38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39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40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41治療頸椎病的幾個常用穴位后溪風池風府大椎穴(百勞穴)肩井穴肩髃天宗穴治療頸椎病的幾個常用穴位后溪42推拿按摩注意事項課件43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纖維環(huán)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中醫(yī)學典籍中無腰椎間盤突出癥之名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纖維環(huán)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44臨床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最多見的癥狀為疼痛,可表現(xiàn)為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典型的坐骨神經痛表現(xiàn)為由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外側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據臨床統(tǒng)計,約95%的腰突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80%的患者有下肢痛。特別是腰痛,不僅是腰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癥狀,也是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之一。臨床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最多見的癥狀為疼痛,可表現(xiàn)為腰背痛45生理病理疼痛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椎體退行性變,突出、變性的髓核對鄰近組織(主要為竇椎神經及脊神經根)的刺激與壓迫,同時髓核內糖蛋白等生物物質溢出,釋放組胺等引起局部化學性炎癥,引起的化學性和機械性神經根炎所致,引起或輕或重的慢性腰腿痛生理病理疼痛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椎體退行性變,突出、變性的髓核對鄰46其他因素

1.外力作用:長期腰部用力不當、過度用力姿勢或體位的不正確等情況。其他因素

1.外力作用:長期腰部用力不當、過度用力姿勢或體位472.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1)椎間盤在成人之后逐漸缺乏血液循環(huán).(2)椎間盤后外側的纖維環(huán)較為薄弱。(3)腰骶段先天異常2.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483.種族、遺傳因素:有色人種發(fā)病率較低;例如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等發(fā)病率較其他民族明顯要低。3.種族、遺傳因素:有色人種發(fā)病率較低;例如印第安人和非洲黑49常見的誘發(fā)因素

①腹壓增高。②腰姿不當。③突然負重。④腰部外傷。⑤職業(yè)因素。常見的誘發(fā)因素

①腹壓增高。50腰椎間盤突出癥分型1.后外側方突出型:纖維環(huán)的后方最弱的部位在椎間盤中線兩側,此處本身薄弱,同時缺乏后縱韌帶支持,因此是腰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部位。臨床上最為多見,約占80%左右腰椎間盤突出癥分型512.中央突出型:指髓核通過纖維環(huán)后部中央突出,達到后縱韌帶下。除引起坐骨神經癥狀外,還可刺激或壓迫馬尾神經,表現(xiàn)為會陰部麻痹及大小便障礙。2.中央突出型:指髓核通過纖維環(huán)后部中央突出,達到后縱韌帶523.椎間孔內突出型和極外側型:指髓核向后經后方的纖維環(huán)及后縱韌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