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兩漢兩宋宗族狀態(tài)與宗法的關系
秦漢以來,中國古代社會常被稱為“封建宗法社會”。最近,有一些人稱之為“宗族法地主專制社會”。這兩種理論都有“宗法”的含義。那么什么樣的社會?如何理解“宗法”和“宗法”之間的關系?本文以所謂的宗法、宗法社會和宗族關系為基礎,闡明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特征。眾所周知,兩漢、兩宋是中國古代宗族兩次重建的時期,以這兩個時期的宗族建設為例,容易理解“宗法社會”的內涵與后人使用的意義所在。筆者以為“封建宗法社會”概念不準確,或許將秦漢以降的古代社會說成是“變異型宗法社會”較為相宜。一、宗法觀念意識的修復中國古代社會是宗法社會的觀念,是20世紀主流意識。20世紀初年以來,“專制宗法社會”說產生與流衍,早期陳獨秀、陶希圣所提出的觀點不必說了,即筆者從近期閱讀的書籍中,也有不少把“宗法”與“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的資料。馮天瑜主張以“宗法地主專制社會”取代通行的“封建社會”概念1,他強調古代社會的宗法性質。何炳棣認為:“秦漢大一統(tǒng)郡縣制帝國的出現(xiàn)當然代表封建宗法時代的結束。但從宗法制度的觀點看,秦漢的皇帝可以認為是經過八百年演變之后全華夏世界碩果僅存的超特級‘宗子’。大一統(tǒng)帝國的皇帝是具有半神性的稱號,承襲了與皇帝平行的舊稱號天子,就保留了宗法尖端層機制的樞紐和宗法觀念意識的積淀?!彼€說:“華夏文化中的‘宗法基因’,一直在傳統(tǒng)及當代中國政治文化中起著主宰的作用?!?張晉藩講到中國古代國情的諸因素之一,就有“以宗法家長制家庭為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3。張緒山認為,中國政體的變化“必須完成由傳統(tǒng)宗法政治體制到現(xiàn)代民主體制的轉變”4。秦暉論述君主對待佃農、地主態(tài)度時,使用了“家天下”一詞:“為了維護‘家天下’帝王及其官府對主對佃都要約束”5。鄭全紅說:“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宗法社會,宗族勢力是十分強大的,進入近代以后,盡管宗族形態(tài)日益弱化,但宗族勢力和宗法殘余依然存在。”6嚴昌洪講到傳統(tǒng)祭禮時說:“在中國封建宗法農業(yè)社會里,人們的迷信觀念長期得不到破除,祭祀活動也便長盛不衰,而成為一種風俗傳承。”7顧軍研究北京的四合院,認為“作為家族聚居之處的四合院,更是用建筑語言將宗法制度闡述得淋漓盡致”8??梢妼W者將古代社會視為宗法社會,并以此作為認識社會各領域性質的普遍立論依據(jù)。對秦漢以后宗法社會說也有質疑者。張傳璽認為,宗法僅體現(xiàn)在皇帝制的家天下因素,“夏商周以國王為首的宗法貴族世襲分封制”,其要旨是“國王‘家天下’制度”(王位世襲制)和“宗法貴族世襲分封制”,而秦漢至明清,皇帝制只保存家天下因素,即家天下表現(xiàn)在“皇位世襲制”和“皇族特權制”兩方面,“皇統(tǒng)雖可以借宗法制度以維系,但此后(漢代以降)宗法制度已日薄西山,靈光失盡”9。周代典型的宗法制是分封制與宗法制結合,大宗給小宗土地、人民及管理權,秦漢以后不行分封,宗法失去經濟的支持,君統(tǒng)、宗統(tǒng)一體結構已不存在,國君二重性變成政體首腦的單純性,因此典型的宗法制已不存在,那么,宗法制在秦漢以降的中國社會究竟存在與否,處于何種狀態(tài)和地位?此種研究對社會歷史定性、傳統(tǒng)文化內涵有何意義?二、第三次宗族變異戰(zhàn)國時代破壞了周代宗族制,兩漢以后宗族重建。大體說來,中國宗族歷經三次重建,第一次在漢晉時期,第二次在宋元時期,第三次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每次各有復活的重點和特點,第三次宗族變異,未來如何,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不予關注?,F(xiàn)將漢、宋宗族重建之其間、其后的狀況,略述于下。(一)封建之高廟與封對象漢代宗族重建主要是在上層社會進行的,特別表現(xiàn)在皇族建設方面,同時也產生了世族,并為士族宗族的出現(xiàn)奠定基礎。皇族建設,大端為:1.置宗正官,管理宗籍。漢高祖置宗正官以序九族10,追尊兄伯武哀侯10,獎勵異姓,給予皇族身份——賜姓,賜姓者列入宗室,由宗正掌管其籍屬,享受皇家待遇,這是皇家以皇族籠絡人。文帝四年(公元前176)恢復犯罪宗室成員的屬籍11。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從前因七國之亂而喪失屬籍者復其宗籍12。宣帝系戾太子劉據(jù)之孫,流落民間,后來掖庭養(yǎng)視,乃由宗正官為他上屬籍13,這是他日后成為皇帝的契機。宣帝地節(jié)元年(公元前69)為有罪喪失宗籍者復籍,詔曰:“蓋聞堯親九族,以和萬國。朕蒙遺德,奉承圣業(yè),惟念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絕,若有賢材,改行勸善,其復屬,使得自新?!?4平帝元始五年在郡國設立宗師,以教育宗室成員15。有宗正官和宗籍,又特置宗師,表明皇族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有組織的群體。2.設立宗廟及舉行祭祀。漢代宗廟制度完善,表現(xiàn)在下述五個方面:其一,宗廟建設。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太上皇崩,葬萬年,乃特設縣,護衛(wèi)陵寢16。劉邦葬長陵,下葬畢,皇太子、群臣返至太上皇廟,為劉邦上尊號“高皇帝”16,并將劉邦生前與功臣的剖符作誓,丹書鐵契,藏之宗廟16。從后來的皇帝繼位拜謁高廟來看,劉邦以太上皇廟為宗廟,而后長陵高廟成為漢室宗廟。宗廟是神圣不可侵犯之地,刑律“十惡”之二的“謀大逆”即指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臨江王劉榮坐侵文帝的太宗廟地,由中尉審理,他乃畏罪自殺15。其二,皇帝繼位或廢黜舉行告廟儀式。少帝四年(公元前184),呂后以少帝“不能繼嗣奉宗廟,守祭祀,不可屬天下”,廢棄之16。丞相陳平以尊奉漢家宗廟為名,迎立文帝,他說:“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臣等為宗廟社稷計,不敢忽?!?7文帝即位之夜下詔書云:“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以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7文帝即位第二月,謁高廟。景帝在高廟舉行即位儀式10。昭帝即位,即謁高廟18。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皇后見高廟12。元鳳四年(公元前77),昭帝加元服,見于高廟13。元帝即位,謁高廟。成帝、哀帝、平帝即位,都拜謁高廟。西漢皇帝或在宗廟即位,或即位即謁高廟,形成傳統(tǒng),也是家法;同時廢黜皇帝,也要告廟。皇家的其他重大事情亦舉行告廟儀式,如平帝元始元年,越棠氏獻白雉、黑雉,“詔使三公以獻宗廟”14。其三,祧制。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從丞相申屠嘉等議:“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18。賈誼疏言:“《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9這是將劉邦高廟作為太祖廟,文帝顧成廟作為太宗廟,永遠祭祀。平帝元始四年,“尊孝宣廟為中宗,孝元廟為高宗,天子世世獻祭”15。由此可知,謚號為高祖、太宗、中宗、高宗的皇帝,成為不祧之主,神位永遠放置在宗廟大殿中。其四,藉田與宗廟祭祀。文帝二年(公元前178)下詔,“開藉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17?;实塾H耕,用藉田的收成祭祀祖宗,表示虔誠。其五,宗廟祭祀是政權存在的標志。呂后所謂少帝不能“奉宗廟,守祭祀”,即不能保持宗廟,維持祭祀,所以宗廟與祭祀聯(lián)為一體;文帝以降諸帝即位謁高廟,無不表示漢家重視宗廟及其祭祀。其實,能夠維持祭祀的宗廟就標志著政權的存在,同時是皇族政權存在的觀念體現(xiàn)。文帝遺詔曰:“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8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詔曰:“朕以眇身獲保宗廟,戰(zhàn)戰(zhàn)栗栗,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因命舉賢良18。宣帝入承大統(tǒng),自云“以安宗廟”20。本始四年(公元前70),地震壞祖宗廟,宣帝詔“朕甚懼焉”20。這些皇帝表示兢兢業(yè)業(yè)勤于政事,其目的是維護宗廟的安全,也就是保障皇家帝系的傳承和政權的存在。3.傳子制。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尊太公為太上皇,詔曰:“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于子,子有天下尊歸于父?!?6劉邦言簡意賅地說明了傳子制為不可移易的原則。文帝即位第五月,有司請立太子:“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17。傳子制,維持“家天下”。傳子制,然諸子有嫡庶、長幼之別,劉邦以惠帝為嗣,是立嫡長子,而后則章法不顯。文帝以景帝最長,立為太子17。昭帝無子,大將軍霍光以“大宗毋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遂以武帝曾孫宣帝嗣昭帝,“奉承祖宗,子萬姓”20。成帝亦無出,遂立定陶王劉欣為太子(即哀帝)。4.封宗室,拱衛(wèi)皇室。劉邦鑒于秦朝不封諸侯王之失,在實行郡縣制同時,封宗室諸侯王,冀其輔翼政權。六年(公元前201),劉邦封弟劉交為楚王16。此后封劉濞為吳王,并對他說:“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1呂后死,齊王發(fā)兵反諸呂,其弟朱虛侯劉章與太尉周勃等內應,劉章殺呂產,事遂定17。去呂氏,乃因“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瑯琊之強”17。吳楚七國亂后,武帝又采取“眾建諸侯”之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王權力,但仍維持封爵宗室的制度。如平帝元始五年,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禮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增秩補吏,各有差20。5.皇帝謚號稱“孝”?;莸?謚“孝惠帝”?!稘h書》贊惠帝曰:“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yōu)寵齊悼、趙隱。恩敬篤矣?!?2文帝崩,“群臣皆頓首上尊號曰‘孝文皇帝’”16?;始乙浴靶ⅰ睘槊赖?意在給臣民做表率,向民間施行教化,宣傳孝弟與表彰孝行。漢代皇族有組織,有標志性的宗廟和祭祀,實行傳子制和分封宗室,無疑是一種組織完善、結構嚴謹?shù)娜后w,標志皇家宗族重建的完成。不僅皇家如此,漢朝政府還鼓勵民間宗族的重建,并為其創(chuàng)造政治條件,主要措施有:賜予民間嗣子民爵。文帝因立太子,“賜天下民當代父后者爵各一級”23,即為民間嗣子賜民爵一級。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皇太子冠,“賜民為父后者爵一級”24。景帝遺詔“賜諸侯王以下至民為父后爵一級”25。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立太子,賜民為父后者爵一級26。宣帝立太子,“天下當為父后者爵一級”27。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皇太子冠,賜天下為父后者爵一級28。這種賜爵,是特定給民人嗣子的,鼓勵父子相傳,家庭綿延,世代不絕。賞賜孝弟者和設置孝弟力田。西漢政府實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是希望改變父子分家異財,不相救助的局面,讓民間父子兄弟互相關愛,以利社會穩(wěn)定。誠如賈誼所說,應行禮義之政,“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29。漢朝的辦法是鼓勵孝弟,賜帛、民爵,免其徭役,令平民百姓獲得特殊的榮譽。《漢書》記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師古注曰:“弟者,言能以順道事其兄”15,即政府讓地方官薦舉子孫孝敬父祖、弟弟順從兄長而又致力于農事的民人——孝弟力田者,免除其勞役。少帝(呂后)元年(公元前187),特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這種官爵秩很高,為的是讓他“勸歷天下,令各敦行務本”16,可見朝廷對舉薦孝弟力田是非常重視的。而地方官常常舉不出孝弟力田之人,文帝對此甚為不滿,十二年(公元前168)詔:“孝悌,天下之大順也……今萬家之縣,云無應命,豈實人情?”于是派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每人帛五匹,悌者、力田者二匹,并且按照戶口多寡設置三老、孝悌力田名額,長吏屆期必須舉薦孝弟力田者。這就是師古所說的“增置其員,廣教化也”30。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賜郡國所選有行義者涿郡韓福等五人帛,人五十匹,遣歸。詔曰:‘朕閔勞以官職之事,其務修孝弟以教鄉(xiāng)里’”31。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3)因新蔡有鳳凰聚集之瑞,賜其長吏、三老、孝弟力田帛18。初元元年(公元前48),元帝即位下詔,賜三老、孝者帛五匹,弟者、力田三匹18。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賜三老、孝弟力田帛32。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立太子,賜三老、孝弟力田帛20。哀帝即位,賜三老、孝弟力田帛33。種種事實表明,西漢諸帝幾乎都有賜復孝弟力田的舉措,可謂不遺余力。宣帝還特別規(guī)定,免除有祖父母、父母喪事者的勞役:“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如此則可“導民以孝,則天下順”17。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父母喪免役,祖父母喪亦然,其意在擴大家庭成員范圍,以利家族發(fā)展。舉孝廉。這項政策出于董仲舒的建議,始行于漢武帝,而兩漢歷久相沿?!稘h書·董仲舒?zhèn)鳌份d:“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34。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35。孝廉,就是善事父母而又廉潔自矢的人。還有在孝廉之外,別舉類似孝廉的人。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下令大司馬、列侯、將軍、中二千石、州牧、守、相“舉孝弟厚能直言通政事,延于側陋可親民者,各一人”36。這是讓有能力的孝子順孫出來做官,或供政府咨詢。設博士弟子員、孝經師,興教化。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詔:“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太常其議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以厲賢才焉。”16平帝元始三年,立學官,“鄉(xiāng)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37。這是教育方面的建設,但其精神是培育孝弟人才,并通過這種制度,向民間進行孝道的教化。皇帝以民為子。文帝時,淳于公之女緹縈求代父受刑,文帝因詩經“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的話,以肉刑治民,很是自責——“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因除肉刑38。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詔,民困吏殘,“朕甚自恥。為民父母,若是之薄,謂百姓何!”遂賜三老、孝弟力田帛39?;实蹖⒆陨砼c百姓的關系比作父子,如同家人,拉近了距離,既可以改善治理,也使百姓感恩戴德,形成雍穆氣象。實行家族互隱與連坐法。漢代法律,凡是“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產皆棄市”40。高祖九年(公元前198)詔,敢反叛者,罪三族41,即父族、母族、妻族,父族中包括父母兄弟妻子。連坐法被嚴格實行。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淮陰侯韓信夷三族10,梁王彭越夷三族11。文帝后元年(公元前163),“新垣平詐覺,謀反,夷三族”42。宣帝開始實行互隱之法,地節(jié)四年(公元前66)詔:“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罪。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43。實行連坐和互隱,是承認家族成員的親情和共同利益關系,有叛逆罪同遭殃,而一般罪行又可以互相包庇。這使得家人、族人進一步增強認同感,凝聚在一起,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形成。這些政策使民間得到賜復的實際利益,并懂得孝弟之道,又認識到家族共同體利益的客觀存在,因而在主觀上產生建設宗族的愿望,使得戰(zhàn)國以來被破壞的宗族得以重建,特別是在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后,在豪族、世族之外,又產生了士族。(二)改變還原采限制階段南朝后期漢、宋宗族不同,漢朝皇族制為后世所遵循,起到奠基作用;漢代實行的以孝治天下政策,也為歷代沿用。宋代宗族重建,不再表現(xiàn)在皇家方面,而在于流動性很強的官員以及民間讀書人和富人方面,尤其是士人和官員的宗族建設。就皇族建設而言,宗正官、宗籍的設置,源于前代,不必贅言,然有三事可敘:一是宗廟之制的祧法。兩宋的宗廟之制,遵循漢代以來的規(guī)制,然因時間長,傳承帝王多,宗廟祧法成為大問題,關鍵是不得不祧始祖、遠祖,而慎終追遠,又應該尊崇始祖,故而朝議屢起,變化迭興。宋朝傳至第五代英宗的治平年間(1064~1067),朝臣對宗廟將僖、順、翼、宣四祖置于首位不以為然,遂以始祖的僖祖“世數(shù)浸遠”,議定將他的神主從大殿移至夾室。不久,神宗又根據(jù)王安石的建議,把僖祖牌位恢復到原先的位置。南宋前期丞相趙汝愚持不同觀點,再次將僖祖牌位放置到夾室。吏部尚書鄭僑為了將孝宗廟,請將宣祖移出。朱熹從尊始祖出發(fā),持異議:“以為藏之夾室,則是以祖宗之主下藏于子孫之夾室,神宗復奉以始祖,已為得禮之正,而合于人心,所謂有舉之而莫敢廢者乎。又擬為《廟制》以辨,以為物豈有無本而生者?!?4寧宗朝議從實際出發(fā),為孝宗廟,就把僖、順、翼、宣四祖從首尊之位移出大殿,別建廟室,于是宗廟以太祖位居第一室。二是對待宗室的政策。經歷了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皇家分封諸侯王的辦法是事與愿違,遂被放棄。唐代雖然也封宗室為王公,給以豐厚的經濟待遇,然而沒有領地,不能管理民事,其實況如同《新唐書》所說:“設爵無土,署官不職”45,“實與匹夫不異,故無赫赫過惡,亦不能為王室軒輊”46。宋朝對待皇室,是所謂“宋承唐制”?!端问贰肪?44《宗室傳》論曰:“昔周之興,大封建宗室,及其東遷,晉、鄭有同獎之功。然其衰也,干弱而枝強。后世于是矯其失者,而封建不復古矣。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制。然名存實亡,無補于事。降至疏屬,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學有教,郊祀、明堂,遇國慶典,皆有祿秩,所寓州縣,月有廩餼。至于宗女適人,亦有恩數(shù)。然國祚既長,世代浸遠,恒產豐約,去士庶之家無甚相遠者?!边@就是說宗室成員與唐代一樣有封爵,有俸祿,也同樣不理民事,經濟上由于人多代遠,其財產的多寡就與士庶之家差不多了。三是駙馬升行輩,有悖人倫。宋代制度,凡尚主之人,在家族中提升一個輩分,即與父輩同輩分,而高出兄弟一個輩分,為的是公主尊貴,不必像民間那樣禮敬舅姑。英宗認為它不合義理,“豈可以富貴之故,曲人倫長幼之序也?”因此對神宗說下詔取消它,但是并沒有能夠實現(xiàn)47。宋代士庶宗族存在的事實,由一件事就表明了,那就是真宗劉皇后認民人龔美為宗人。原來劉皇后幼孤養(yǎng)于外家,后隨蜀人龔美到京師,“真宗即位,入為美人。以其無宗族,乃更以美為兄弟”,讓龔美改姓劉48,名義上成為劉氏宗族。人人得有宗族,否則就是無根底之人,這就是宗族觀念。宋代的宗族建設向民間化發(fā)展,與理學的興起和倡導大有關系,致使富貴之家與平民之家的宗族得到同步的發(fā)展。1.孝經、明倫紀、國孝理學家以行惠政致力于宗法倫理的教化。程顥任晉城令,“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長上……凡孤煢殘廢者,責之親戚鄉(xiāng)黨,使無失所”49。張戩任職金堂令,“誠心愛人,養(yǎng)老恤窮,間召父老使教督子弟。民有小善,皆籍記之。以奉錢為酒食,月吉,召老者飲勞,使其子孫侍,勸以孝弟。民化其德,所至獄訟日少”49。李侗,“事親孝謹,仲兄性剛多忤,侗事之得其歡心……親戚有貧不能婚嫁者,則為經理振助之”50。朱熹幼年讀《孝經》,“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逼渲闹?“以習俗未知儀,揭以示知,命父老解說,以教子弟”51。張知嚴州、袁州、靜江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所至郡,暇日召諸生告語。民以事至庭,必隨事開曉。具為條教,大抵以正禮俗、明倫紀為先?!奔白?江陵、靜江民“尤哭之哀”17。朱熹的學生黃,“丁母憂,學者從之講學于墓廬甚眾”;知臨川、新淦、漢陽軍,“所至重庠序,先教養(yǎng)”52。朱熹對陳淳曰:“凡閱義理,必窮其原,如為人父何故止于慈,為人子何故止于孝,其他可類推也。”陳淳“性孝,母疾亟,號泣于天,乞以身代。弟妹未有室家者,皆婚嫁之”11。黃灝,知德化,“以興學校、崇政化為本,歲饉,行振給有方”;“性行端飭,以孝友稱”12。理學家教學做官,莫不以宣講倫理道德為己任,實行仁政,在家庭實行孝慈,類推及于族人、鄉(xiāng)里,號召家族、鄰里互助,希望百姓孝弟忠信,懂得倫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宗族在這種環(huán)境里自然容易生長。宣揚宗法人倫觀念。王回《告友》云:“父子兄弟之親,天性之自然者也;夫婦之合,以人情而然者也;君臣之從,以眾心而然者也。是雖欲自廢,而理勢持之,何能斬也……君之于臣也,父之于子也,夫之于婦也,兄之于弟也,過且惡,必亂敗其國家,國家敗而皆受其難,被其名,而終身不可辭也。故其為尚者不敢不誨,為下者不敢不諫……夫人有四肢,所以成身;一體不備,則謂之殘疾。而人倫缺焉,何以為世?”53父子兄弟之親是天性自然形成的,夫妻、君臣之合源于人情、人心,也是不可廢的,因此人倫絕對不可以違背。2.范氏義莊的繼承與發(fā)展兩宋時期,出現(xiàn)不少顧恤同宗的人物,并且突破通常的周濟形式,創(chuàng)設義莊,將照顧族人制度化。蘇州人參知政事范仲淹生活儉約,所謂“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可是好施予,于皇二年(1050)在故鄉(xiāng)用一千畝田設立義莊,贍養(yǎng)同宗之人,并制訂《義莊規(guī)矩》,以便長久保存。他的兒子純仁、純禮繼續(xù)經理,補充、完善《義莊規(guī)矩》54,使范氏義莊延續(xù)八百多年。范氏首創(chuàng)義莊,而又經久不衰,成為宗族賑恤的楷模,為人傳誦。故有民諺:“子孫貴盛,家門之幸。當思范公,顧恤同宗?!?5前述劉清之,臨江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通判鄂州、常州、衡州,作《諭民書》,“教以事勤睦族,教子祀先,謹身節(jié)用,利物濟人,婚姻以時,喪葬以禮”。他不僅教人如此,更是身體力行。從兄劉肅流落新吳,族父劉曄僑寓丹陽、劉艾流寓臨川,都把他們迎到身邊奉養(yǎng)。從祖子劉僑為邵州錄事參軍,死于戰(zhàn)亂,劉清之遣其孫晉之致書邵州太守,遂得將劉僑遺骨送歸故鄉(xiāng)安葬。他敬重范仲淹設立義莊,為范氏《義莊規(guī)矩》作序,勸世人量力仿行。他依據(jù)本族家法,參考先儒禮書,制定祭禮,在家族內實行56。二程的父親程坰,知磁州、漢川,前后五次得到任子的恩惠,都把機會讓給伯叔的子孫;嫁遣族中孤女,必盡其力;所得俸祿,分贍親戚之貧者。伯母寡居,奉養(yǎng)備至。叔伯姐姐嫁人喪夫,迎回家中,教養(yǎng)其子,與子侄一樣待遇57。二程致力于宗法倫理,真是淵源有自。3.地理位置與人的關系邵雍,先世范陽人,其父徙衡漳、共城,邵雍三十歲,“游河南,葬其親于伊水上,遂為河南人”。及至邵雍病篤,司馬光等議其后事,他說:“諸君欲葬我近城地,當從先塋爾?!?6以墳塋而定居,邵氏著籍洛陽,成為家族的根基,后世子孫凝聚的依據(jù)。中古士族之形成,是因累世出高官,而做官到異地,脫離了原籍,漸漸失去根基,成為它消亡的因素之一。宋代官員有離鄉(xiāng)而去的,如三蘇;也有不忘本根的,如范仲淹;也有新地落籍不移的,如邵雍,而明清時期官員大多不離其籍,因此,筆者有宋代是過渡期的見解,而其中墓地與籍貫有很大關系。定居才能形成聚族而居的狀態(tài),才會凝聚成宋代以降的宗族。4.宗宗族與官府的關系周敦頤任南昌令,《宋史》說:“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于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49出現(xiàn)這種狀況,表明周敦頤教化之政的巨大成功。不過從中可見富家大姓常常令地方不安寧,以至與地方官作對。真德秀知泉州,“泉多大家,為閭里患,痛繩之”。但是他在一份奏疏里又反映地方官對大族的虐待:“或一夫坐罪,而并籍昆弟之財;或虧陌四錢,而沒入百萬之貲;至于科富室之錢,拘鹽商之舟,視產高下,配民藏楮,鬻田宅以收券者,雖大家不能免,尚得名便民之策。”16強宗大族與地方官不協(xié)調的問題,不僅兩宋時期存在,明清依然,政府既要給大族一些權利,又要它不越軌;大族要壟斷地方,時或有越軌行為,時或與地方官較勁。雙方的矛盾不易解決,不過大族不法行為不會嚴重,宗族活動總是在政府控制范圍之內的。5.宗族中的義莊—君臣的“宗人關系”。張載《西銘》云:“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3他把人君看作宗族的宗子,大臣是宗子的家臣,百姓就是族人,因此國君與百姓是宗子與宗人的關系,是家人關系,天然一體,渾然不可分割。這同漢朝皇帝以民為子的觀念一脈相承。宋代民間宗族的建設,除了政府以孝治天下方針的影響之外,理學家的教化和以身作則起了重大作用。于是,在官員、士人乃至平民中出現(xiàn)許多宗族,并產生了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特點,就是宗族創(chuàng)設賑恤族人的常設機構——義莊,促使宗族有可能持續(xù)發(fā)展。關于宋代及其后的宗族制,可參閱常建華近期的論述,他認為,宗族制度的完善實際上是在國家與宗族互動過程中進行的。他特別強調,“從宗族看國家與從國家看宗族都是需要研究的視角,將兩者的關系研究清楚有助于認識整體的社會形態(tài)”58。三、漢代以來,社會的宗法因素以及“異體宗法社會”的性質秦漢以降中國社會的宗法性質與特質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宗法制與禮治結合,堅持皇權一詞《三字經》所說的“夏傳子,家天下”,周代之后,秦漢以降的政治體制使家國分離,所以周代以后說的“家天下”并非是完整意義上的宗法社會的概括。這時的皇帝只是政府首腦,而不再兼具天子、宗子的雙重身份,那么,為何還同“家天下”概念相聯(lián)系呢?家天下的帝制?;式y(tǒng)神圣合法,皇位在一個家族內傳承,兩漢屬于劉邦家族,中間雖有王莽新朝取代西漢,然而劉氏光武帝重新建立東漢,傳承劉氏一脈。天水趙氏帝統(tǒng),中經南渡之變,王朝依然賡緒,歷時三百余載。皇族高度關注自身建設,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建立宗廟,進行祭祀,象征家族政權的存在,這是典型宗法社會大宗祭祀權的傳承;二是設置專門機構管理宗人,令皇族凝聚為一體,當皇帝無后繼承時,可以在宗室中選擇繼承人,保持皇家血統(tǒng)。皇族建設縝密,宗法保持最完善,成為宗族的典范。分封制實驗不絕。兩漢、兩晉去上古未遠,對分封制懷念不已,試圖有所恢復,實踐的結果是非惟不理想,而且添亂子,于是不給宗室裂土參政權。可是遲至明代初年,朱元璋復行封藩臨民之政,出現(xiàn)“靖難”的慘劇。及至明清之際,南明三藩的出現(xiàn),似乎顯現(xiàn)分封的某種光彩,于是學術界再度討論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利弊??梢姺址庵齐m不能實現(xiàn),但試驗、討論不絕,人們仍對分封制有那么一絲情懷。經濟上對分封制有某種傳承。這表現(xiàn)在皇家自有財產,秦漢有少府,唐代有內府,宋代有太子務,明朝有皇莊,清代有內務府莊田,表明皇帝有私產并有相應的管理機構。貴族制的殘余存在。擁有土地、人民、政事的諸侯沒有了,然而有爵位之尊榮,得俸祿實惠的貴族依然存在,歷朝的宗室貴族不必說,有的朝代封賜極少數(shù)異姓貴族世襲罔替,與王朝相始終;素王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家族歷久相沿,成為唯一的一千多年不衰的貴族;孔裔而外,顏、曾、孟等圣賢后裔能夠世襲五經博士。這些都可以視作上古貴族制的遺意。宗法制與生俱來的政治專制性的持續(xù)保存。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結合,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專制性。無疑,宗法與專制共生、共存,互為表里,渾然一體。秦漢以降的皇權,在分封支柱喪失的情形下,以中央集權制支撐皇權,同時皇權在與相權、監(jiān)察權長期斗爭中削弱對方,權力達到基層(縣,乃至鄉(xiāng)),從君統(tǒng)、宗統(tǒng)合一(家國一致),轉變?yōu)閲摇⒋迓?家族)一致,皇帝(國家)借重于宗族治理地方。君主專制政體需要宗法,宗法本身具有專制性。在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皇帝政治,皇家成為宗法家族的典型,在賞賜土地或稅戶予貴族方面具有分封遺意,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家天下本質的延續(xù)。(二)宗族民間化與大眾化皇族的存在,要求有民間宗族呼應。漢代及歷朝歷代實行的以孝治天下政策,就為民間的宗族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于是宗族陸續(xù)發(fā)展,成為民間化、大眾化的群體。漢代施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國策,懂得一個大道理,即合格的、優(yōu)秀的官吏,來自具有良好的門風之家,必定能夠做到在家是孝子,在朝是忠臣。東漢時代,因貢舉不得其人,大鴻臚韋彪上議曰:“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9表明時人已深刻領會到忠臣與孝子、孝義之家密不可分的關系。既然要求民間出孝子,就需要倡導、灌輸孝弟思想。然而僅靠宣傳不夠,還應有相應的鼓勵政策,獎勵孝弟力田。一個平民百姓,可能因行義得到社會輿論的好評,但政治地位并未提高,而政府一旦表揚,不僅經濟得到實惠,更重要的是社會地位也相應得到提高。西漢陳留蔡氏家族的蔡勛被舉為孝廉,到東漢蔡邕“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xiāng)黨高其義”60。前有政府的嘉獎,后有鄉(xiāng)里的推重。西漢末南陽樊重“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xiāng)閭……縣中稱美,推為三老”61。南豫州董陽三世同居,南朝宋文帝下詔,表揚他家是“篤行董氏之閭”,并“蠲一門租布”62。這是既有榮譽又有免稅的雙重恩惠。河東縣姚棲筠家族,自唐代至宋代二十幾世同居共財,唐朝給予的鼓勵是將其所居的鄉(xiāng)改稱“孝悌鄉(xiāng)”,社稱“節(jié)義社”,里稱“欽愛里”63。試想,只有官員可以享受免役、免賦的特權,平民若因孝弟力田免役、免賦,與官員是同等的榮譽,這正是民間宗族所追求、所看重的。所以,孝治天下方針政策的實行,極大地促進了民間宗族建設的熱忱,成為民間開展宗族活動的動力。宗族民間化和大眾化。宗族民間化與大眾化一事,僅從祭祖權的下移就可得知。原來祭祖權為大宗所特有,周代的諸侯對周天子都是小宗,沒有祭祀始祖的權利,要祭祖,得在天子祭祀之時,以小宗身份到鎬京參與,而在諸侯國內,奉始封君為始祖,成為大宗。這樣皇家、貴族成為大宗,擁有祭祖權。皇帝同時規(guī)定,按照人們的身份,有不同等級的祭祖權,官員可以依照品級祭祀二、三、四世祖先,平民只祭一世(父親)。可是法律實行“準五服以制罪”的原則,又有連坐法,將五世族人置于懲治范圍之內。這是禮俗和法律的矛盾,顯然不合理。程顥、程頤家族,其先人的官品,僅能祭祀兩代,他們卻私自祭奠四世祖先,除了倫理的憑借,就是祭禮與法律不合,應行改正。這就是程頤說的:“凡人服既至高祖,祭亦應至高祖,不祭甚非。某家即祭高祖?!泵鞔_主張祭祖世代應與五服制度一致,無論官民皆可祭祀高曾祖禰四代。對此,朱熹大加贊同,認為它符合祭祀本意64。老百姓可以祭祀四世祖,程朱的這種觀點對后人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遵照實行。清人張惠言說:“三代而下,宗法不立,宋之大儒憂之,乃始講論,使士庶人之祭皆及高祖,而又以義起先祖、初祖之祭?!?5儒家、理學家的輿論作用,民間宗族活動的開展,使得政府放寬民間祭祀世代的限制,明代中期已經允許祭祀四世,到清朝作出明確規(guī)定:“庶人家祭,設龕正寢北,奉高、曾、祖、禰位?!?6事實上明清時代,民間祭祀的先人大大超過四世,宗族還在祭祀始祖、初祖、始遷祖,一祭就是十幾代,或者還要多。民間可以祭始祖,這種祭祀權的下移,標志宗族的民間化。宗族有不同的類型,社會地位各異。本來宗族是皇族、貴族所特有,先秦時代庶民宗族極其罕見,而后經歷漢唐間的世族、士族為主體(實即貴族宗族的降格和擴大化67),寒族勢力上升,宋元時期官員宗族發(fā)展的同時,平民宗族亦有抬頭,明清時期平民宗族與紳衿宗族得到同步發(fā)展,而貴族宗族盡管存在著,但被蓬勃發(fā)展的紳衿、平民宗族活動所遮蔽,平民宗族從幼弱到壯大,貴族宗族由主體到勢力的式微,意味著宗族本身經歷著平民化的道路,宗族日益變?yōu)槠矫竦娜后w。當然,宗族從貴族群體向民間群體演變,在清代尚未全部完成,此后仍在持續(xù)向平民化方向發(fā)展。平民化與大眾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祭祀先人的代數(shù)多,反映宗族現(xiàn)有的成員眾多,動輒以百計數(shù),以千計數(shù)。還有聯(lián)宗祭祖,聯(lián)宗修譜,跨省、府、州、縣開展活動,宗族群體規(guī)模大,力量強,顯現(xiàn)出活力。民間化的宗族,自身有以下幾個特點,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特別之處:其一,宗族成為幾乎是時間最久的唯一的民間合法群體。秦漢以降的中國,民間的合法群體少而又少,可以說只有三種,即合法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工商行會,出現(xiàn)較晚,基本上是應官的需要,謀劃行業(yè)發(fā)展倒屬次要任務;宗族,自上古至晚清,代代相傳,政府屢加扶持和依靠。因此,從時代久遠,政府愛惜態(tài)度來看,宗族幾乎成為始終不衰的唯一的民間合法群體。古代中國缺乏民間社團,表明君主專制程度很高,而在這種情形下對宗族卻情有獨鐘,其原因何在,大可深究。其二,士人、紳衿在宗族與國家之間起著橋梁作用,他們在社會上擁有崇高地位。在宋代以降的宗族民間化過程中,士人、紳衿是宗族群體的組織者、領導者,沒有他們,宗族很難成為宗族;他們具有一定的特權,可以出入公門,結交官吏,而官吏又要取得紳衿頭面人物的支持,于是他們成為國家、宗族間的中介力量??婆e制以后的紳衿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是平民能夠向上流動的重要渠道。事實上士人、紳衿多出自平民,身份改變之后,宗族需要他們,比如申報烈女節(jié)婦、孝子順孫;他們亦需借重宗族力量,能夠代表它和鄉(xiāng)間民眾說話,是與州縣官對話的一種資本。士人、紳衿在社會,尤其是基層社會享有崇高地位,發(fā)揮獨特作用,是國家法律所賦予的,也是宗族支持的。士人、紳衿是古代中國社會支配基層社會的人群,它同宗族的關系,或者說雙方之間的關系尤需研治古代史者關注。其三,宗族實際擁有某種自治權與教化權。宗族作為群體,本身有規(guī)范,自律性很強,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即對皇帝忠誠,納稅守法;在內部,教育與控制族人行為,制定獎懲規(guī)則。與自律結合的是,國家孝治天下方針和法律賦予宗族若干權利,包括司法上的送審權、審判過程的參與權及執(zhí)行過程的協(xié)助權;職官制度某些內容(如丁憂、起復、更名復姓等)的實現(xiàn),需要宗族的協(xié)助;族人間細小的民事糾紛由宗族處理;賦予宗族實施家法,以至某種處死權;允許宗族某種程度干預族人財產權(主要表現(xiàn)在族人立嗣、寡婦財產處理方面),而政府則全力保護宗族的公有財產??傊?政府賦予、認可宗族某種執(zhí)法權和教化權,這使宗族具有了一定的“自治權”68。這在古代專制社會實在不尋常,是其他民間群體所不可能擁有的。(三)擬制親觀念的專制主義所謂“宗法思想”,系反映宗親關系的理念,是在祖先崇拜的旗幟下講求族人團結和互助,是族人間的血緣等級關系和從屬性的理論升華,而擬制親觀念是它的派生物,與社會等級制及觀念結合,成為專制主義皇權的統(tǒng)治思想。1.體現(xiàn)了祖國大陸祖宗的意愿“一本”的概念,濫觴于孟子,而作為宗法觀念形成于宋元時期。一本,是形象的比喻,謂祖宗如同樹的根干,子孫就是枝葉69,子孫之間的關系可能已經疏遠,出了五服,但都是一個祖宗的后裔,即一本所生,因此需要認同宗,才是不忘祖宗——不忘本根。可是離開老祖宗多少輩的人,根本就沒有見過他,對他就難得有濃厚的感情,因之人們又發(fā)明“一氣”說,認為先人是由形和氣組成,人死后,形變了,腐爛了,化作煙灰消失了,但是氣始終存在,子孫所一呼一吸的氣,就是祖先一呼一吸的氣,這是對祖先的傳承。既然如此,同根同祖的族人,血緣再疏遠,也是一脈一氣相承。有祖宗的血氣,無論服制遠近的族人,都應當崇敬祖先,也都應該與一本、一氣所出的族人相親相愛,才符合祖宗的意愿。正是源于這種理論,令五服以內的族人凝聚不散,更使五服以外的族兄弟們團聚在一起,形成結構復雜、組織龐大的宗族群體。要言之,一本觀、一氣觀是宗族形成的基本觀念和前提,是尊祖敬宗、擴大宗族、開展祭祖活動的思想基礎。2.尊祖敬宗思想的體現(xiàn)一本觀、一氣觀產生宗族自然倫序的等級觀念。一本觀念下,族人間的關系,以離先人遠近形成差別,即輩分關系。它不依年齡來區(qū)分,而以祖宗的第幾代子孫來劃分,因而出現(xiàn)“搖籃里爺爺,白胡子孫子”的現(xiàn)象。誰輩分高,誰就在宗族中地位高,祭祀祖先,就按輩分區(qū)分前后來進行,輩分低就是晚輩,就得尊敬長輩,服從長輩,于是在宗族內部形成血緣等級結構。這種血緣關系在宗族內部的實行,已經具有了社會意義。而當晉朝政府實行“準五服以制罪”法律原則之后,依宗族的血緣倫序關系,實行法律上的“同罪異罰”,即同樣的罪行,為長輩減刑,為晚輩加刑,這就使得血緣等級進一步社會化,與社會的等級結構相一致。一本觀產生的尊祖敬宗思想,與政府提倡的孝道、忠君之道合拍。孝道有多層次的理解,最低程度的是在家孝敬父祖,與族人和睦,有無相濟;最高境界是立身揚名,在為祖宗、宗族爭光的同時,盡忠報國,實現(xiàn)忠孝結合,也達到君主“移孝作忠”的要求,做個忠臣、順民。3.宗族內部的人際關系個人,在宗族,屬于宗族血緣倫序結構之內,在社會屬于社會結構之內。在這兩種結構中,處于一個特定的地位,與上上下下發(fā)生各種關系。在家庭,從屬于父家長,從屬于家,不是獨立的人;在宗族,從屬于族長,從屬于宗族,不是獨立的人;在社會,為各級長官、皇帝的子民,從屬于官府,從屬于國家,不是獨立的人。個人服從家長,家長服從族長,族長服從官員,官員服從皇帝,形成層層的隸屬關系,這種關系就源于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在宗族內部,族人對宗族、對長輩的從屬性有很強的承受力,視為理所當然,血緣倫序就是天理,不能違背。再說宗族對族人的生存、生活具有某種保障作用。在缺乏流動性、遷移性的社會,在聚族而居的地區(qū),人們生活在宗族營造的地域空間和人文社會環(huán)境之內,生產環(huán)境是宗族創(chuàng)造的,人際關系是宗族、家庭賦予的。生活離不開宗族,自然產生某種依靠性,從而心甘情愿地接受那種人身依附關系。4.擬制親關系群體中國家族,嚴守血緣的認同法則,不許異姓的摻入,否則是異姓亂宗,使得祖先不得血食,是極大的不孝行為。可是在對非血統(tǒng)人員排斥的同時,又按照宗法觀念的模式,接受擬制血緣,即并無血緣關系的人,以擬制親的身份成為家庭、家族成員,或非正式成員,而具有類似宗親的關系,前者如義子,進入義父家庭,后者如干兒子、結拜兄弟,并不進入干爹、把兄弟家庭。這類擬制親關系,上自帝王,下及草民,宗族皆有,形成各種類型:前述漢朝皇帝賜姓,以及自視為百姓的君父,而將百姓視作子民;地方官自視為民之父母,而民則以之為父母官,稱之曰“公祖”、“大公祖”;學校的師生、行會的師徒、幫會的結拜兄弟、義父子、干親家、拜把子,莫不是擬制親的表現(xiàn)。擬制親的現(xiàn)象,是宗法觀念的產物,擬制親的觀念,是意識上的宗親化,也是宗族泛血緣化。5.“變異型宗法社會”的事實宗法,是立族根本之法,有大小宗法之別。周代實行大宗法,至后世,大小宗法問題討論不絕。人們有尊古的愿望和習慣,理論上總是贊揚大宗法,但是周代宗法制破壞之后,大宗法已然失去通行的可能,于是人們“禮以義起”,從實際出發(fā),實行小宗法。在小宗法的觀念下,各個宗族可以祭祀始祖、始遷祖,正是這種祭祀禮俗,使得宗族日益擴大,容納更多的宗支,令宗族結構龐雜起來,于是宗族在民間發(fā)展壯大,成為基層社會最主要的社會群體。宗法還是傳家的原則。在皇家,遵循大宗法的原則,實行嫡長制的傳位制度,雖然遠遠不能按理想實現(xiàn);貴族襲爵亦然,官員的任子制,也是先盡嫡子。爵位承襲之外,財產繼承方面則是諸子均分制,與大宗法無關。關于宗法精神與社會結構的關系。宗法觀念及其派生物擬制親觀念,影響了社會結構中群體關系,這里不再談那些意識,而是從法律規(guī)定方面考察社會結構中人與人的宗法關系。(1)君民關系中的宗法成分?;实凼蔷?百姓是子民,因宗法關系,子民應該絕對服從君父,納糧服役守法,不得反抗作亂;君父的“國有大喪,群臣兇服”70;天子的圣誕,是國家的三大節(jié)日之一;法律中的十惡,第一、二、三惡是“謀反”、“謀大逆”、“謀叛”,第六惡“大不敬”,都是指臣民對君主而言,凡有犯者,必處極刑,并為“常赦所不原”。而皇帝也應當愛民如子,讓百姓過太平日子,若有暴政,民不聊生,也要下“罪己詔”,表示懺悔。(2)工匠、商人、藝人中的師徒關系,根據(jù)“準五服以制罪”原則,師父相當于五服關系中的大功,弟子相當于卑幼。(3)傳授儒家文化的師生關系,在法律上,師父相當于五服關系中的期親,學生相當于家族的卑幼。(4)佛教、道教中的師徒關系,在通常的情況下,同于工匠、藝人中的師徒,偶爾等同于儒學師生,師父處于期親尊長(或大功尊長)的法律地位,徒弟則在卑幼地位。(5)主仆關系,奴婢被稱為“家人”,與主家有著類似于家庭中的父子關系,奴婢相當于子孫地位,若謀害家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帶你認識什么是結構化面試
- 化學反應工程試卷
- 2024美容院美容院與養(yǎng)生館合作經營協(xié)議范本3篇
- 2024年度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研發(fā)人員聘用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酒店廚師團隊承包與客房服務一體化合同3篇
- 2025年度校園食堂食品安全培訓及供餐服務協(xié)議3篇
- 馬鞍山師范高等??茖W校《光伏設備概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工商學院《英語聽說Ⅰ》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微生物學實驗C》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財經大學《橋牌與博弈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沙盤技術》教學大綱
- (主城一診)重慶市2025年高2025屆高三學業(yè)質量調研抽測 (第一次)地理試卷(含答案)
- 通風系統(tǒng)安裝工程施工合同書
- (新版)多旋翼無人機超視距駕駛員執(zhí)照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ISO 56001-2024《創(chuàng)新管理體系-要求》專業(yè)解讀與應用實踐指導材料之12:“6策劃-6.1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雷澤佳編制-2025B0)
- 醫(yī)院培訓課件:《護士角色轉換與職業(yè)生涯設計》
- DLT5210.1-電力建設施工質量驗收及評價規(guī)程全套驗評表格之歐陽法創(chuàng)編
- 《IT企業(yè)介紹》課件
- (2024)湖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抽搐的鑒別與處理》課件
- 自來水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