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輪復習_第1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輪復習_第2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輪復習_第3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輪復習_第4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七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列寧斯大林

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

改革失敗蘇聯(lián)解體有益探索模式形成專題概述:一條線索: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其經濟政策的演變。三個重點一個難點:分析蘇聯(lián)不同時期所采取的經濟政策的原因和評價

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貢獻

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赫魯曉夫、勃烈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課程標準:1、了解俄國國內戰(zhàn)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2、認識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第一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在三年的國內戰(zhàn)爭期間,蘇俄人民是怎樣戰(zhàn)勝國內外敵人的?A、軍事上:組建紅軍,抵抗敵人的進攻

同志們,炮火包圍著我們,兇猛的野獸齊向我們猛撲。祖國的土地上盤踞著暴徒,我們的命運注定只有兩種:不戰(zhàn)勝,就在戰(zhàn)斗中光榮犧牲。

——蘇俄革命詩人杰米揚.別德內依B、經濟上: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C、外交上:與德國簽定《布列斯特和約》退出一戰(zhàn)評價《布列斯特和約》:從內容上看:這項和約對俄國是苛刻的:俄國喪失了大片的領土,支付了巨額的賠款。從結果上看:蘇俄從此擺脫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得到喘息機會從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時期”“非常政策”嚴峻的形勢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內外內容評價

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材料二:俄國的經濟情況極為糟糕,重要的糧食、燃料和原料產地均被敵人奪走,生活必需品嚴重匱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兩天才領到1/8磅面包。材料三:1918年5月,5萬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xié)約國的支持下發(fā)動叛亂。1919年開始,協(xié)約國發(fā)動3次大規(guī)模武裝進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亞的前沙皇俄國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英國支持下向紅軍發(fā)動進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將軍鄧尼金指揮的白軍為主,英法等國派軍隊參戰(zhàn),從南方向莫斯科發(fā)動進攻;1920年4月,協(xié)約國慫恿波蘭軍隊進攻蘇俄。材料一:1918年夏天,蘇維埃已被戰(zhàn)火包圍,紅旗只在1/4的國土上飄揚,全國3/5的人口在反革命勢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qū),反革命恐怖和破壞活動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殺了彼得格勒肅反委員會主席烏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謀刺列寧,列寧身受重傷。這些材料反映了蘇維埃政權面臨著怎樣嚴峻的形勢?①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②蘇俄境內的反革命叛亂③經濟情況極為糟糕,理解歷史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背景(1)外國干涉軍和國內武裝叛亂的聯(lián)合進攻(2)?國土被敵人所占(4)蘇維埃政權面臨危機(3)經濟情況極為糟糕一、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所面臨的形勢: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國內反動勢力的反撲蘇維埃政權面臨危機1、背景1918年,蘇俄實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經濟極端困難)一、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2、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目的: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項目主要內容農業(yè)政策工業(yè)政策貿易政策分配制度勞動方面余糧收集制,國家實行對糧食的壟斷政策,不允許私人買賣。全面推行工業(yè)國有化。企業(yè)全部收歸國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取消自由貿易實行食物配給制,一切生活用品國家統(tǒng)一分配3.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普遍勞動義務制。“不勞動者不得食”特點:排斥市場、貨幣關系,行政命令管理經濟

材料一:……我們當時不這樣做就不能在一個經濟遭到破壞的小農國家里戰(zhàn)勝地主和資本家。我們取得了勝利……應當說我們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但同樣必須知道這個功勞的真正限度?!皯?zhàn)時共產主義”是戰(zhàn)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它是一種臨時的辦法。——列寧《論糧食稅》材料二: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理解歷史1918--1920年,蘇維埃國家進行了粉碎國內反革命叛亂和協(xié)約國武裝干涉的革命戰(zhàn)爭,捍衛(wèi)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三年艱苦的內戰(zhàn)結束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否依然適應蘇俄以后的發(fā)展呢?4、評價:實質:積極作用:失誤:①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財力、物力,保障軍事上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為布爾什維克探索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一種嘗試。①對國家經濟造成不利影響,②并非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實踐證明這不是一種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國家壟斷全部經濟、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嚴重損害了農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農聯(lián)盟也瀕于瓦解。特定環(huán)境下的軍事性非常措施閱讀下列材料:我們上層制定的經濟政策是同下層相脫離的,這一政策沒有造成生產力的提高,------由于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天我們就在經濟戰(zhàn)線上遭受了嚴重的失敗。---《列寧文集》1)材料中“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2)結合課本和材料分析這一政策實行的目的。(1)鞏固政權;(2)加快向共產主義的過渡3)材料表明這一政策造成了怎樣的后果?分析原因。1921年春蘇俄發(fā)生經濟政治危機這一政策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和生產的下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超越了當時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列寧在評價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時說:“當時所處的戰(zhàn)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俄羅斯同它的主要產糧區(qū)隔絕了……除了余糧收集制之外,當時我們是沒有別的辦法來實現(xiàn)糧食政策的”,“因為戰(zhàn)爭的形勢已經斬釘截鐵地規(guī)定了這種公式和條件,我們沒有絲毫的選擇余地……”思考: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否是蘇俄理想的政策?是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材料: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p>

材料: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zhàn)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zhàn)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p>

材料一中的流傳說明了什么?從材料二中看出,當時采取這種政策除了戰(zhàn)爭的需要,還有什么目的?

材料一: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余糧收集制非但沒有取消,反而強化了,1920—1921年度的糧食收購量卻翻了一番,而農民獲得的代價僅是一些貶值99.5%的“彩色紙片”。這種越來越嚴厲的無償征購,農民已不堪忍受,農民的不滿演變?yōu)檗r民暴動的事件。

材料二:而工人因生活條件的惡化也日益不滿。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發(fā)生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更為嚴重的是,2月28日發(fā)生了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他們拋出了“貿易自由”“擁護不要共產黨人參加的蘇維埃”。參加叛亂的水兵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的情緒反映了農民是何等的不滿。1920年蘇俄發(fā)生的示威游行材料一、二說明了什么?階級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材料三:4年世界大戰(zhàn)和3年國內戰(zhàn)爭,整個國家滿目瘡痍,1920年國民收入只有40億盧布,比1917年還少70億;工業(yè)總產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鋼和生鐵的產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總產量比1913年減產1/3。全國陷入一片饑荒,人民連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滿足。此時1920--1921年蘇俄又遭遇了大旱災。糧食極端匱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廠也無法開工。戰(zhàn)爭和災害使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瀕臨崩潰材料三說明了什么?列寧說: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xiàn)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

實踐證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并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四年世界大戰(zhàn)和三年國內戰(zhàn)爭的破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失誤蘇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工人、農民不滿階級敵人乘機叛亂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的背景①四年世界大戰(zhàn)和三年國內戰(zhàn)爭,加上自然災害,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瀕臨崩潰。②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日益嚴重,引發(fā)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③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俄共(布)需尋找新模式2、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標志3、新經濟政策的內容(閱讀教材)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yè)余糧收集制工業(yè)全面推行工業(yè)國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貿易取消自由貿易分配實行實物配給制,普遍義務勞動制內容政策(否決商品貨幣關系)(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歸國有)(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平均主義)(按勞取酬)3、內容(納稅后的余糧歸農民支配)固定糧食稅政府對國企實行經濟核算,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實行自由貿易實行工資制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當時,很多人并不認可新經濟政策,有人指責列寧是在向資本主義過渡,一位俄共元老甚至直截了當?shù)貙α袑幷f:“實行新經濟政策是對十月革命的背叛?!痹?922年召開的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法國共產黨代表團像小孩一樣嚎啕大哭,他們認為新經濟政策將導致資本主義在俄國的復辟,將嚴重損害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甚至有人以自殺抗議這一“倒退”,表達自己的失望和不滿。

1921年8月,蘇俄著名象征派詩人勃洛克開槍自殺,他的遺囑中有這樣兩句小詩:“看,莫斯科忍受饑餓,從前整潔美麗,而現(xiàn)在是買賣投機。”大批共青團員退團,共青團在兩年之內失去了一半團員。也有很多共產黨員退黨。這些人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無法理解新經濟政策,認為新經濟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背叛了馬克思主義,是嚴重的倒退。他們想不通!新經濟政策是向資本主義的“后退”嗎?思考提示:從該政策實施的背景、目的和效果等方面來思考?!靶隆?/p>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理解歷史4、特點和實質(1)特點: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fā)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工農聯(lián)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2)實質:

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fā)展,進而使社會主義成勝戰(zhàn)時資本主義成分,最終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原理:生產關系的變革要適應生產力水平新經濟政策有什么樣的作用?共同探究項目年份

農業(yè)總產值%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糧食(萬噸)牛(萬頭)1913100100100765060601920676472451952501925112107121724762101913---1925年農業(yè)的發(fā)展1913年—1926年蘇俄的工業(yè)生產情況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總產值(億盧布)102.5114.1077.39110.83產值指數(shù)10013.875.5108.15、新經濟政策的評價:積極:消極:

實踐:使蘇俄經濟走出困境。鞏固工農聯(lián)盟、從而鞏固蘇維埃政權。

②理論:是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是列寧從實際出發(fā)對俄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的有益探索。

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加之領導人對這種政策的必要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以致后來過早地終止了新經濟政策的執(zhí)行。實質: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資本主義恢復和發(fā)展,進而使社會主義成勝戰(zhàn)勝資本主義成分列寧說: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的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xiàn)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p>

1、從內容、管理、經濟體制方面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進行比較,認識新經濟政策“新”在哪里?

2、如何理解新經濟政策取代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歷史必然性?綜合創(chuàng)新運用新經濟政策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比較項目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內容作用農業(yè)政策工業(yè)政策貿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糧收集制全面推行工業(yè)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實行配給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國家資本主義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實行按勞分配制減輕了農民負擔,緩解了政府和農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積極性從上面的內容比較兩種政策的特點有什么不同?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單一的公有制體制。項目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特點管理方法、手段經濟體制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特點: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fā)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工農聯(lián)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①四年世界大戰(zhàn)和三年國內戰(zhàn)爭,加上自然災害,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瀕臨崩潰。②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日益嚴重,引發(fā)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③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俄共(布)需尋找新模式三、蘇聯(lián)的建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1924年1月蘇聯(lián)第一部憲法本課小結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新經濟政策1921-1928蘇聯(lián)成立:背景內容評價背景內容評價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到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是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做出的有益探索對比分析“新”: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直接進入失敗逐漸過渡探索成功國內戰(zhàn)爭內憂外患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工業(yè)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實物配給制鞏固政權但激化了矛盾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固定糧食稅國家資本主義實行自由貿易按勞取酬工資制恢復了國民經濟課堂小結知識整合——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1917——1927年①主題:擺脫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向社會主義過渡②措施:1918—1921年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1927年實行實行新經濟政策。③特點:前者是使用行政和軍事手段直接過渡,后者特點是使用市場價值規(guī)律間接過渡;④結果:前者適應了戰(zhàn)爭需要,但引發(fā)政治危機,后者恢復了經濟,鞏固了政權,找到了落后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但隨著形勢發(fā)展被逐步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目的內容作用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不同點的比較

相同點:都是無產階級政權實施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措施,具有明顯的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性質;在當時都起過鞏固蘇維埃政權的積極作用

集中力量應付戰(zhàn)爭,后來借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恢復發(fā)展生產,在此基礎上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取消商品和貨幣,按照共產主義原則分配產品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以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有利于集中力量戰(zhàn)勝敵人,但在戰(zhàn)爭結束后引起了社會動亂。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促進了經濟的恢復發(fā)展,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進一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課堂小結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比較:同異背景內容影響經濟破壞嚴重,政權面臨危機都有利于新政權的鞏固政治危機的原因不同:前者主要來源于內外反動勢力的進攻,后者主要是農民、工人的不滿(矛盾性質不同)前者強調公有化程度,后者在一定范圍內恢復多種所有制。前者產生過嚴重危害,后者則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國家有優(yōu)先向農民征收部分農產品的特權

背景目的內容作用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蘇維埃政權困難重重

戰(zhàn)勝敵人鞏固蘇維埃政權,實現(xiàn)到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

余糧收集制;工業(yè)國有化;取消了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勞動義務制

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為戰(zhàn)勝國內外敵人提供了保證,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新經濟政策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情況,面臨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恢復經濟,鞏固蘇維埃政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糧食稅,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分配

經濟迅速恢復、工農聯(lián)盟鞏固、政治穩(wěn)定;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路線2.社會主義模式不可能固定不變;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是艱難和曲折的;改革是社會主義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1.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3.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從國情出發(fā),與時俱進4.要遵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蘇俄兩種政策的實施和調整對我國今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有什么影響和啟示?5.是否有利于廣大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課后探究《走向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一書指出,20世紀,在世界現(xiàn)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調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國,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機時期的美國,還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國。結合相關史實,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不同時期俄、美、中的“改革調整”各指什么?俄國實行新經濟政策;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三國的“改革調整”的實質各是什么?俄國:國家在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圍內恢復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美國: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解放生產力,最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使蘇俄恢復了被戰(zhàn)爭破壞的經濟,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使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縱觀20世紀世界經濟的這三次大調整,你認為判斷政策是否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