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道德反恐與文化霸權道德恐慌與文化霸權解讀斯圖亞特·霍爾等著《控制危機》
2014年2月10日,英國著名的左翼科學家和文化研究人員威廉特里霍爾去世。依據(jù)標準的伯明翰學派學術史敘事,霍爾是繼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等文化主義先驅之后英國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Turner,1990)。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一生學術生涯的主要貢獻之一,在于指出并反復證明文化問題在本質上是至關重要的政治問題(Hall,1997)。對霍爾來說,文化不是可供描述或進行純粹抽象理論化的具體對象,而是圍繞社會意義的斗爭得以展開的場所(sites)。文化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對文化進行審美考察,而是要透過對當代各種文化及其話語形式的符號學把握,剖析作為社會政治斗爭場域的文化背后的權力結構,其終極目的在于尋求所謂解放政治(EmancipatoryPolitics)的文化路徑(Procter,2004)。因此,文化研究對現(xiàn)實政治的介入,成為其最顯著的學術品格之一。在這一方面,霍爾本人身體力行,通過學術實踐積極介入到英國社會政治發(fā)展的許多重大現(xiàn)實問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對撒切爾主義的批判分析(例如:Hall,1979;Hall,1983;Hall,1985;Hall,1988)。這一批判的前奏則是霍爾在伯明翰時期最重要的著作《控制危機:行兇搶劫、國家和法律一秩序》(以下簡稱“《控制危機》”)(Halletal.,1978)。由于其宏大的歷史視野、社會政治批判的視角以及對葛蘭西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該書被譽為霍爾在其伯明翰時期的巔峰之作。本文擬圍繞該書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學術和歷史背景,對其理論和方法貢獻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批判性評述,由此管窺伯明翰時期霍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學者們的學術取向、方法路徑和現(xiàn)實關懷。一、“共同歷史”的建構:從定義不同的社會現(xiàn)實看社會危機的歷史復雜性從似乎突然出現(xiàn)在英國街頭的行兇搶劫(mugging)現(xiàn)象這一看起來十分普通的社會治安議題入手,《控制危機》一書展示了一幅廣闊的“道德恐慌”(moralpanics)及其背后文化霸權和政治合法性危機及其重建的社會史。對霍爾來說,該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發(fā)現(xiàn)搶劫的社會成因,而在于為何英國社會“會在1970年代初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關頭(historicalconjuncture)以如此極端的方式對搶劫這一現(xiàn)象做出反應”(Halletal.,1978:ⅶ)。(Halletal.,1978:vii)換言之,“有關‘搶劫’的道德恐慌而非‘搶劫’現(xiàn)象本身”才是分析的重點(Halletal.,1978:18)。霍爾等強調要從歷史語境中尋求理解這一歷史節(jié)點上發(fā)生的看似“孤立”的暴力事件的現(xiàn)實意義。在霍爾等看來,從根本上說,暴力事件引發(fā)的道德恐慌所指向的是遠遠超出普通街頭“犯罪”的、更為深遠的統(tǒng)治危機,以及社會秩序和主導意識形態(tài)轉型;搶劫以及媒體圍繞這一公共議題所建構起來的道德恐慌只是深層社會沖突的表征,而1970年代英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文化霸權危機”才是問題的焦點。研究的重點在于,理解被簡化地壓縮為“搶劫”圖景的種族、犯罪和青年議題,為什么以及如何成為表達危機的手段和意識形態(tài)操作的工具,從而發(fā)揮建構保守權威共識(即通過強力手段阻止社會陷入秩序渙散狀態(tài))的機制功能。我們需要挖掘的正是這種前史,即霸權機制是如何通過去語境化手段,把人們的注意力集中于孤立的事件,從而刻意抹殺犯罪類型及其社會反映(Halletal.,1978:vii-ix)。從這一問題意識出發(fā),霍爾等首先從犯罪統(tǒng)計學角度對歷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考察。分析表明,盡管在英國語境下,“行兇搶劫”這一標簽在20世紀70年代初是一個新詞,但它所指代的犯罪行為卻是長久存在的事實。該詞的特定用法是從美國傳入的舶來品,但經(jīng)過媒體的渲染,卻以一種貌似新潮的表象呈現(xiàn)在公眾視野之中。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英國社會的犯罪率自20世紀初期以來一直是逐年上升的,犯罪率的增加并不是突然發(fā)生的,并且已經(jīng)過了其頂峰時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并不支持‘增長的犯罪率’公式?!八从械摹┝尳俚脑黾?在1972年并不新鮮?!?Halletal.,1978:18)但官方和媒體卻把搶劫事件塑造成新的犯罪浪潮和道德危機來臨的征兆,并將其歸咎于英國社會在整體上的道德和秩序渙散。顯然,對犯罪事件做出強烈反應的理由,并不是來自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所表明的歷史事實,而是另有緣由?;魻柕染痛藛柕?與人們對特定犯罪事件的反應相比,更加關鍵問題是,為什么在20世紀70年代初這樣一個特定的時期,而不是其他歷史時期,如此傳統(tǒng)的街頭犯罪被建構為一個“全新的”犯罪浪潮即將來臨的標志?對mugging這一標簽的語義譜系考察表明,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特定的政治社會語境下,該詞不只是單純指代一種特定的城市犯罪類型,作為一個能指,它與種族沖突危機等社會問題產(chǎn)生關聯(lián),從而更多地帶有社會秩序失范和社會危機的意涵。在霍爾看來,這種情形借助媒體話語被悄悄移植到了英國?!斑h在英國的‘搶劫’事件在英國媒體上出現(xiàn)之前,對作為一種美國式犯罪類型的‘搶劫’的英國式表達,復制了‘搶劫’在美國背景中被定義的那種整個語境”。(Halletal.,1978:21)這一過程不僅復制了這一標簽本身,也復制了對這種危機表征的輿論焦慮和道德恐慌,以及這種恐慌所呼喚的強硬政治反應(例如,對國家暴力征用的合法化)。道德恐慌的媒體敘事,加劇了將某些特定階級或種族背景的群體罪化為“民間惡魔”,從而使之成為社會危機的替罪羊的趨勢。正是新聞媒體對“行兇搶劫”與更為廣泛的社會危機和道德恐慌之關聯(lián)的建構,為后來的輿論對特定事件的定義提供了意義闡釋的限定性框架,進而為更為廣泛的趨向保守的政治和社會政策轉變提供了合法性基礎?;魻柕戎赋?在對“行兇搶劫”議題的再現(xiàn)中,透過媒體所發(fā)生的信息過程并未像鏡子那樣如實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是依據(jù)一系列規(guī)則對現(xiàn)實進行建構。這首先體現(xiàn)在依據(jù)新聞價值等專業(yè)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新聞信息的選擇和情境化處理。只有通過這些操作,新聞才能從雜亂無章的社會信息背景中凸現(xiàn)出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借助一系列背景參考框架和關于社會世界的重要假設,“對新聞事件的鑒別、分類和語境化處理,就是媒體使得它所報道的世界能夠被讀者和觀眾理解的基本過程”。(Halletal.,1978:54-55)這種建構主義的新聞觀表明,日常新聞實踐以一套作為共識系統(tǒng)的社會意義框架和認知圖式為基礎。當這種假設被提升到常識的時候,共識或主流價值就會得到過分的強調,而那些同樣重要的社會差異和沖突則被有意地忽略了。對于類似于“搶劫”這樣的社會問題,媒體不僅將其成功地安置在輿論關注的焦點,而且通過強有力的闡釋架構,對這些“負面”事件及其所涉及的諸種利益集團進行社會性定位。霍爾等反對機械決定的媒體觀,即新聞媒體由于受控于主導性社會集團,因此直接復制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這種觀點。因此,有必要對新聞生產(chǎn)的常規(guī)結構進行分析,以說明“媒體如何在‘最后一刻’復制了強者的定義”(Halletal.,1978:57)。霍爾等提出,就對社會事件意義的建構而言,存在著初級定義者(primarydefiners)與次級定義者(secondarydefiner)的區(qū)別。新聞媒體作為事件的次級定義者,受到作為初級定義者的制度性新聞來源的制約。由于新聞媒體必須對變幻莫測的事件作出迅速反應,因此為了保持對信息源的快速獲取,媒體不得不系統(tǒng)性地過度依賴那些掌握著重要新聞源的“身處制度性強勢地位的人”。媒體這種對強勢者觀點的偏好,使得這些“發(fā)言者”成為話題的初級定義者,即允許初級定義者建立起有關某一爭議性話題的原初定義。這種定義在隨后的所有論爭中控制著整個論域,并設定了后續(xù)所有論爭在其中得以發(fā)生的話語邊界。在這里,主導集團并不直接干涉媒體,而是通過初級定義對媒體的產(chǎn)生間接的控制作用。因此,在新聞生產(chǎn)中,“媒體并非簡單地‘炮制’了新聞,同樣也不是以一種共謀的方式簡單傳遞了‘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處于一個結構性地屈服于初級定義者的位置”。(Halletal.,1978:59)基于這種隱蔽性的屈從關系,媒體實際上履行著把主導意識形態(tài)陳述為一種“公眾智慧”的功能,同時結合對大眾話語方式(例如讀者來信)的挪用,從而塑造了大眾輿論(Halletal.,1978:120-138)。這種經(jīng)過主導框架過濾后的話語形式以“底層人民的呼聲”和社會共識的面目出現(xiàn),從而“鞏固和支持那些業(yè)已表達的觀點,協(xié)助封閉共識的循環(huán),提供合法化的關鍵要件”。(Halletal.,1978:137)盡管為了履行新聞專業(yè)主義所要求的客觀公正原則,媒體也會納入不同定義者的聲音,但他們往往在媒體近用權方面受到限制,即使能夠進入媒體空間,也往往被嚴格限定在初級定義者所設定的闡釋框架內(nèi)。因此,“媒體協(xié)助復制和維持偏向于權勢者的形勢定義的方式,不僅僅是在話題建構的最初階段積極征用權勢者,而且包括對建立話題的特定方式的偏好,以及對特定的策略性沉默區(qū)域的維持”。(Halletal.,1978:65)在這樣的新聞生產(chǎn)機制中,犯罪作為一種典型的新聞類型,顯現(xiàn)出初級定義者與次級定義者在彼此呼應的喧囂與異議者的沉默之間的強烈對比。這一過程不僅成功喚醒了人們的道德危機感,而且以民意的方式喚起了對秩序重建的大眾意識。這是一出典型的“發(fā)生在我們面前的現(xiàn)代道德劇,其中,社會衛(wèi)士們——警察和司法部門,同時象征性地和強制性地將‘邪惡’驅逐出社會之外”。(Halletal.,1978:66)霍爾(1985)等人的結論是,對“搶劫”的道德恐慌,表面上是對不斷涌現(xiàn)的社會“威脅”(少數(shù)族裔的犯罪活動)的反應,本質上卻是對共識政治(politicsofconsensus)面臨瓦解的政治危機并向強制性政治(politicsofcoercion)和威權民粹主義(authoritarianpopulism)轉變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反應。這種轉變表明,戰(zhàn)后資本主義秩序建立在大眾同意基礎之上的霸權統(tǒng)治方式出現(xiàn)了深刻危機,沖突取代了共識,國家統(tǒng)治不得不開始訴諸于法律和暴力等強制手段。傳媒作為主要輿論機關所建構起來的關于社會秩序崩潰的道德恐慌則是國家成功地贏得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對強制性權力支持的一種基本意識形態(tài)形式(Halletal.,1978:221)。在“共識的耗竭”一章中,霍爾等(1978:218-272)花了相當?shù)钠鶃碚f明共識政治從建立到瓦解的過程所經(jīng)歷的不同歷史階段。從1945年至1961年的這一時期,是社會共識通過現(xiàn)代福利國家建設與資本主義的調適性改革得以建立起來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初期,以代議制/干預主義國家(representative/interventionist)(Hall,1984)模式為基礎,工黨領導下的“新英國”確立了福利國家的雛形,通過市場和國家干預相結合的混合經(jīng)濟方案有效緩解了階級矛盾和勞工運動的政治壓力,勞工階級中產(chǎn)化成為這一時期共識政治津津樂道的圖景(Hall,1984)。共識政治在1950年代的經(jīng)濟繁榮和冷戰(zhàn)的意識形態(tài)對壘中得以進一步鞏固,一種“英國式生活方式”和“英國人”的國家意識得以進一步強化,并暫時掩蓋了政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矛盾(Halletal.,1978:227-235)。但隨著1960年代技術變革的沖擊和經(jīng)濟的結構性停滯,福利國家面臨著日益沉重的財政壓力,同時戰(zhàn)后民權運動和青年亞文化也對傳統(tǒng)道德秩序產(chǎn)生沖擊,共識表象開始出現(xiàn)裂痕。從1961年到1964年的這一時期,是國家霸權發(fā)生重要轉型的階段。面臨日益加深的社會危機,國家以社會、資本與勞工的協(xié)調者自居,從而暫時形成了一種具有法團主義色彩的社會民主主義政治格局(Halletal.,1978:235-238)。但日益加深的經(jīng)濟和文化的雙重危機終于在1964年至1970年間引發(fā)了普遍的道德恐慌和社會爭議,戰(zhàn)后共識政治的基礎徹底崩潰。尤其是北愛爾蘭分離主義的高漲和1968年發(fā)生的空前激烈的學生運動,導致國家和社會發(fā)生嚴重分裂,造成了前所有的統(tǒng)治秩序日趨崩塌的危機感(Halletal.,1978:240)。直到1960年代中期依然蓬勃發(fā)展的社會文化解放趨勢開始面臨強烈批評,性解放等社會運動的支持者被視為打開色情和暴力閥門的罪魁禍首。另一方面,全面爆發(fā)的經(jīng)濟“滯脹”則標志著凱恩斯主義的失靈,共識政治的經(jīng)濟基礎被徹底動搖了,英國社會面臨空前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危機。其結果是,1969年之后,此前相對溫和的共識政治開始讓位于強調暴力壓制的威權政治(Halletal.,1978:247)。作為對深刻社會危機的反應,從1970年至1978年這一時期,國家和社會逐步走向全面右傾的“法律-秩序”的強力統(tǒng)治階段。《控制危機》一書所論及的針對“搶劫”的道德恐慌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在這一階段,共識的文化霸權機制被極大地削弱了,危機中掌權的保守主義者主張放棄共識政治,尤其是隨著撒切爾夫人在70年代末成為首相,在經(jīng)濟上全面采取放松管制和削弱福利的政策,政治上與左翼對抗,強力打擊工會和工人運動,在文化上則走向保守,排斥少數(shù)族裔和移民群體。這些政策短期內(nèi)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經(jīng)濟“滯脹”和社會對抗加劇的危機,但從長遠看是“劫貧濟富”,加劇社會不公,產(chǎn)生了諸多負面效應(Halletal.,1978:273-323)。這種保守局面一直持續(xù)到1990年代中期工黨政策向右靠攏從而出現(xiàn)新的左右調和的共識政治為止?!犊刂莆C》一書的主要觀點在他后續(xù)對撒切爾主義的分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霍爾看來,撒切爾主義是傳統(tǒng)保守的托利主義與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新自由主義的混合物(Hall,1983b:29)。威權民粹主義(authoritarianpopulism)的概念能很好地解釋為何撒切爾主義在選舉上的成功依靠的正是那些在其政策中遭遇損失的工人階級的支持?;魻?1990)認為,撒切爾主義通過防御性策略,即不斷尋求具有威脅性的“他者”,來完成新共識的塑造。無論這一“他者”是因??颂m群島而成為英國敵人的阿根廷(GlasgowUniversityMediaGroup,1985),還是引發(fā)“道德恐慌”的叛逆青年和搶劫犯(Hall&Jefferson,1976)。對撒切爾主義來說,要打破長期形成的共識政治原則,完成對社會政策的新自由主義改造,就必須在市民社會內(nèi)部取得決定性的意識形態(tài)優(yōu)勢。它所運作的方式不是傳統(tǒng)精英主義自上而下的灌輸,而是帶有民粹傾向的自下而上的鼓動,因此它整合了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中存在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這種威權民粹主義以民粹的反國家面目出現(xiàn),但實質上卻是在不斷強化國家的威權力量。通過這一過程,撒切爾主義成功地對社會價值體系進行了重組,重新設定了社會政策評判的價值坐標。二、通過高校社會文化控制體系的建構,主要在于對文化霸權《控制危機》一書延續(xù)并推進了霍爾等人在《儀式抵抗》中已經(jīng)開始的關于道德恐慌的研究(Hall&Jefferson,1976)?!暗赖驴只拧?moralpanics)的概念最初是由社會學家斯坦利·科恩于1972年提出(Cohen,2011),指的是經(jīng)由媒體放大所引發(fā)的對社會失范現(xiàn)象的道德性反應,這種反應往往把失范群體刻版化為社會利益和道德秩序的威脅,并很可能導致政策和社會意識的轉變??贫鞯难芯繉ο笫?960年代英國社會以摩登派和搖滾派為代表的青年文化所引發(fā)的道德恐慌??贫?2011:36-41)認為,媒體通過定義、放大、預測和象征化等手段在引發(fā)道德恐慌的過程中扮演著核心作用。媒體對危機事件的特定報道方式與兩個要素有關:一是媒體必須不斷制造新聞的制度性需求;二是新聞生產(chǎn)過程的選擇性和參照性結構,即新聞價值的標準體系(Cohen,2011:41-46)。媒體對危機事件的再現(xiàn)不是在真空中發(fā)生的,而是受到所謂控制文化體系的影響。這種體系由警察、政治家、法官、法律專家、媒體評論家以及公眾等各種道德倡導者(moralentrepreneurs)組成,并對危機事件及其所表征的道德恐慌作出反應。這些群體通過對有關越軌事件的公共話語的參與,在廣度和深度上對事件所反映的問題進行拓展和升級,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這些不同的主張通過輿論壓力的形式與國家的政策和立法機制發(fā)生聯(lián)系,從而產(chǎn)生實際的政策后果??贫?2011:201-217)認為,圍繞青年越軌行為的道德危機與英國社會20世紀60年代特定的時代背景有關。這一時期由于社會前景不明朗產(chǎn)生了所謂的“邊界危機”,人們必須通過與偏離社會主流秩序的越軌群體進行儀式性對抗來重新定義社會邊界并消除邊界模糊帶來的焦慮。而青年文化所引發(fā)的道德恐慌正是對這種時代焦慮進行弗洛伊德式置換(replacement)的文化形式。結合本文第一部分對《控制危機》主要內(nèi)容的綜述,可以看出,前者借鑒了科恩的道德恐慌分析模式。兩者同樣都是從特定事件出發(fā),著重考察了媒體對這些熱點事件的新聞生產(chǎn)機制,以及媒體話語對道德恐慌的建構作用及其政策后果。但科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國越軌社會學的標簽(labelling)理論和早期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Thompson,1998:47),認為存在一個能夠維系道德共識的社會文化控制體系,而道德恐慌則是這一體系試圖糾正越軌行為的一種反應。與此這種功能主義分析不同,霍爾等人的研究采用了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范式,將道德恐慌理解為國家霸權斗爭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以葛蘭西的國家-社會關系模型為基礎,霍爾等把國家視為被市民社會中介化的政治范疇,霸權的建立、瓦解與重構均是通過市民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過程得以實現(xiàn)。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道德恐慌與媒介話語的復雜關系被定位于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批判視野之中,社會危機事件所引發(fā)的道德恐慌被看作是國家對文化霸權合法性危機作出的一種反應,通過危機話語的建構,國家為自身以強力方式介入對公民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改造提供了合法化手段。與科恩的研究相比,霍爾的研究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對越軌行為的激進學術立場,凸顯了道德恐慌研究的政治性和批判性。不過,霍爾等人的研究雖然采用了葛蘭西的國家-社會模型,但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又呈現(xiàn)出內(nèi)在的矛盾。一方面,霍爾等把對霸權重構過程的研究納入到對市民社會表征實踐和政治話語斗爭的動態(tài)考察之中,從而強調了市民社會相對于國家和政治領域的獨立性。但與此同時,《控制危機》一書對文化霸權危機的分析又顯示從共識政治的危機到威權民粹主義的強力政治的過渡中,國家始終在管理和重組“民族-大眾”(nationalpopular)方面發(fā)揮了核心的作用。這意味著相對于國家的強勢地位,市民社會處于相對從屬和邊緣的地位。無論國家介入市民社會內(nèi)部的文化霸權斗爭的過程是如何復雜曲折,但最終國家終究能夠實現(xiàn)重建文化霸權的目標。這與葛蘭西主義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此外,與科恩將道德恐慌事件看作是相對孤立的偶發(fā)現(xiàn)象不同,霍爾等更強調了道德恐慌事件內(nèi)在的制度結構根源。霍爾等提出了“表意螺旋”(significationspiral)的概念,意指相對孤立的道德恐慌實踐通過公共話語論爭和媒體輿論發(fā)酵的不斷升級,而逐漸被整合到一個影響更加深廣、更加體系化的社會焦慮狀態(tài)的過程(Halletal.,1978:223)?!犊刂莆C》中所提及的社會對所謂空前“犯罪浪潮”的恐懼,實際上是媒體的夸張性報道圍繞某些特定事件所建構起來的一種社會心理,是對不同歷史階段針對各種“民間惡魔”的恐懼心理不斷積累和不斷發(fā)展的結果。媒體的作用不僅是告訴社會如何對道德恐慌做出反應,同時它也建構了這種道德恐慌,并使之成為一種社會記憶。不過,《控制危機》對道德恐慌研究所采取的這種批判范式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推廣到其他類型的道德恐慌(例如,球迷騷亂、艾滋病恐慌等)分析中,則是一個疑問,因為并不是所有的道德恐慌類型都必然與社會在整體上的文化霸權危機相關,也不必然與霍爾等人強調的種族和階級背景有關。同時,《控制危機》關于搶劫話題的道德恐慌的分析,將搶劫這一危機事件所表征的道德恐慌一般化為文化霸權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過度強調了這一話題的歷史和政治意義,而忽略了它的特殊性(Critcher,2003:16)。除了上述在道德恐慌研究范式上的創(chuàng)新之外,《控制危機》對新聞媒體話語生產(chǎn)機制的分析也成為相關研究的經(jīng)典范式。在葛蘭西理論的影響下,霍爾提出的表征實踐分析模型綜合了結構主義意識形態(tài)分析和文化主義闡釋方法。這集中體現(xiàn)他所提出的著名的編碼-解碼理論和表達-結合(articulation)概念(Hall,1973;Grossberg,1996)。根據(jù)這些理論,社會傳播過程包含在從文本生產(chǎn)、流通、分配、消費機制以及對這一機制的再生產(chǎn)的復雜結構中,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對文本進行意識形態(tài)改造從而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建構效應。文本的意義是在語境轉換中通過表達/結合的過程,受制于各種復雜的利益與權力關系而被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出來的。正如霍爾所言,“結合理論問的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如何發(fā)現(xiàn)它的主體,而不是主體如何認定屬于他的、必然的、且不可避免的想法;它使我們思考一個意識形態(tài)如何給人們以力量,使他們開始對自己所處的歷史境況有所意識或理解,而不會把這些理解形式化約為他們的社會-經(jīng)濟或階級位置,或者是社會地位。”(Grossberg,1996:141-142)但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控制危機》研究并沒有徹底貫徹霍爾本人提出的這一分析模式,而是重點聚焦于媒體文本,忽略了這些話語生產(chǎn)機制中的矛盾沖突和多樣性,特別是忽略了道德恐慌的危機話語在進入社會傳播領域后,可能產(chǎn)生的多元闡釋及其對國家重構文化霸權過程的影響。單純從媒體文本出發(fā),霍爾等在《控制危機》一書中可能既夸大了媒體文本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危機現(xiàn)實的程度,又可能低估了媒體在解構社會危機話語和文本進入社會話語空間后所產(chǎn)生的語義多樣性(Tester,1994:84-85)。這里的悖論在于,霍爾一方面繼承了意義是任意的這一經(jīng)典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命題,即反對僵化的決定論,但同時,他又在左派政治傳統(tǒng)的實踐策略中堅持認為,某些意義比其他意義更重要,在話語策略的斗爭中更具有決定性地位,因為只有不徹底否認決定關系的存在,經(jīng)典左翼批判的理論基礎才能維系。這體現(xiàn)了霍爾在方法論上的反本質主義傾向和現(xiàn)實政治考慮中所謂“策略性本質主義”(strategicessentialism)(Hall,1997:35)取向之間的矛盾之處,同時也表明霍爾在拉康和福柯等后結構主義思想家影響下試圖調和后現(xiàn)代思潮和文化干預主義政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肉桂香精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重型自卸汽車操縱箱總成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智慧城市建設水泥承包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瓷磚行業(yè)綠色供應鏈管理合同7篇
- 2025年度瓷磚鋪設與智能家居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凈化合同4篇
- 2025年度錯時停車位租賃與智能停車數(shù)據(jù)分析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傷賠償金代墊支付專項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車銷售代理協(xié)議書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新能源充電樁租賃區(qū)間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電商團隊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合作協(xié)議2篇
- 2025年春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課件 第十章 浮力 第4節(jié) 跨學科實踐:制作微型密度計
- 2024年全國統(tǒng)一高考英語試卷(新課標Ⅰ卷)含答案
- 2024年認證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及認證基礎知識 CCAA年度確認 試題與答案
- 皮膚儲存新技術及臨床應用
- 外研版七年級英語上冊《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含答案)
- 2024年遼寧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必考題
-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中2024屆高考沖刺模擬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幼兒園公開課:大班健康《國王生病了》課件
- 小學六年級說明文閱讀題與答案大全
- 人教pep小學六年級上冊英語閱讀理解練習題大全含答案
- 同等學力申碩英語考試高頻詞匯速記匯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