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字的形成與演變詔令類文體 (二) 制書、誥、敕書_第1頁
制字的形成與演變詔令類文體 (二) 制書、誥、敕書_第2頁
制字的形成與演變詔令類文體 (二) 制書、誥、敕書_第3頁
制字的形成與演變詔令類文體 (二) 制書、誥、敕書_第4頁
制字的形成與演變詔令類文體 (二) 制書、誥、敕書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制字的形成與演變詔令類文體(二)制書、誥、敕書

是廢除“封建制”,確立相應(yīng)的法制“制度”作為國王的語言,從秦始皇的“受命制”(史記秦始皇)開始。當(dāng)時,“制度”的概念相對模糊,風(fēng)格意義不明確。到了漢代,由于文書制度的成熟,制書的運用場合及文體格式得到了進(jìn)一步規(guī)范。據(jù)蔡邕《獨斷》記載,制書乃“帝者制度之命也”。漢代制書主要是用于詔三公(兩漢時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發(fā)布赦令、贖令之類的文書,另外刺史太守相互彈劾、遷官等文書也屬于制書之列。所有的制書都必須用璽封,再用尚書令印重封。只有發(fā)布赦令、贖令、詔令三公親到朝堂接受制書,此類制書用司徒印封。送到州郡時,以露布的形式公之于眾。雖然制書的使用場合和行文格式比較復(fù)雜,但從后世文集所選秦漢制書來看,其作為“制度之命”的特征更為突出。如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匯選》“制”類文章選有《秦始皇除謚法制》、《始皇除封建制》?!肚厥蓟食u法制》曰:膚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秦始皇的這篇制書,就是為廢除自古以來的謚法制度,并確立一種新制度而發(fā)布的公文。又如黃佐《六藝流別》“制”文類收錄三篇漢代制書,有漢高祖《天子所服制》、漢武帝《有司舉賢制》、《議博士弟子制》,此類制書都是先由有司進(jìn)行討論,再將制定的決議進(jìn)奏皇帝,皇帝批答曰“可”,由此形成一項國家制度。以漢高祖的《天子所服制》為例,《漢書·魏相丙吉傳》記載,漢高祖曾詔令群臣“議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當(dāng)時的相國蕭何、御史大夫周昌、將軍王陵、太子太傅叔孫通等人商議說:“春夏秋冬天子所服,當(dāng)法天地之?dāng)?shù),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順?biāo)臅r,以治國家,身亡禍殃,年壽永究,是奉宗廟安天下之大禮也。臣請法之。中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兒湯舉秋,貢禹舉冬。四人各職一時?!比撼忌套h后,由大謁者襄章上奏給漢高祖。高祖審閱后,制曰“可”。由此,漢代皇帝一年四季中的衣著服飾作為一項有利于“奉宗廟安天下”的禮制得到確立。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篇》云:“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說明制書具有強制性與規(guī)范性。漢代王言初定時,制書與詔書有時很難區(qū)分,如漢文帝的《除肉刑詔》,從其內(nèi)容而言,似乎也符合“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的定義。而且漢代皇帝發(fā)布命令時,經(jīng)常首稱“制詔”。一些學(xué)者如吳曾祺、薛鳳昌和詹等人據(jù)此認(rèn)為漢代的制與詔并沒有區(qū)別。郝經(jīng)則認(rèn)為“制詔”二字聯(lián)用具有特定意義,即“特有處置,告諭大臣,則曰‘制詔’”(《郝氏續(xù)后漢書》)。但是,蔡邕《獨斷》將“制詔”分開解釋,他說:“制詔,制者,王者之言,必為法制也。詔,猶告也,告教也?!备鶕?jù)禁邕的解釋,制是法制,由皇帝發(fā)布并形成穩(wěn)定的法令制度。詔則是告示天下、告誡與教導(dǎo)之意,此處的“詔”并非文體意義,而是作為動詞使用。從文體功能來說,制書直接體現(xiàn)了國家法律制度的權(quán)威,具有更強的制約性。唐宋時期,制書在功能和語體表達(dá)上與漢代不同。據(jù)《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記載,由于武則天名“曌”,為避諱,“遂改詔書為制書”。此時期的制書兼有詔書的功能。徐師曾《文體明辨·制》對唐宋制書的文體體制進(jìn)行了描述,他說:“唐世,大賞罰、赦宥、慮囚及大除授,則用制書,其褒嘉贊勞,別有慰勞制書,余皆用敕,中書省掌之。宋承唐制,用以拜三公、三省(門下、中書、尚書)等官,而罷免大臣亦用之。”總體而言,“以制命官”,是唐宋的制度。制書的語體以駢儷文為主,便于當(dāng)庭宣讀。古代對3.3意義的應(yīng)用誥的原義有告知、告誡和勉勵之意。《尚書》中的誥較多,所以古人稱誥是《尚書》“六體之一”。《尚書》現(xiàn)存最早的誥為《湯誥》,是商湯要求眾官勤于政事,若有懈怠將予以懲罰的告示。早期的誥不只限于王言,可以君臣相告,上下相告。如《仲虺之誥》是下以誥上,《大誥》、《洛誥》之類則是上以誥下。自秦始皇改命、令為制、詔后,漢承秦制,秦漢時期王言很少用誥。漢武帝元狩六年,始有誥文出現(xiàn),據(jù)《漢書·武帝紀(jì)》載:“廟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初作誥?!贝苏a當(dāng)是承《康誥》、《唐誥》封王用誥之古意。另外王莽篡位時,曾仿《周書》做《大誥》。東漢張衡有《東巡誥》,頗為后世推重,其文曰:惟二月初吉,帝將狩于岱岳,展義省方,觀民設(shè)教。率群賓,備法駕,以祖于東門,屆于靈宮。是日也,有鳳雙集于臺。壬辰,祀上帝于明堂。帝曰:“咨予不材,為天地主,栗栗翹翹,百僚萬機,心之謂矣。孰朕之勞,上帝有靈,不替朕命,誕敢不祗承。凡庶與祭于壇之位者曰:懷爾邦君,寔原先帝,載厥太宗,以左右朕躬?!比撼荚?“帝道橫被,旁行海表。一人有韙,萬民賴之。從巡助祭者,茲惟嘉瑞?!蹦烁柙?“皇皇者鳳,通玄知時。萃于山趾,與帝邀期。吉事有祥,惟漢之祺?!钡墼?“朕不敢當(dāng),亦不敢蔽天之吉命?!贝苏a主要是記載漢安帝東巡泰山祭天事,專意褒美。文辭古雅,莊重溫潤,頗有三代遺風(fēng)。又有西晉夏侯湛的《昆弟誥》,是對自己兄弟的諄諄教誨之辭,語意舒緩,行文流暢,古風(fēng)猶存。雖然漢晉期間的誥文不多,但不論從文體功能還是從語言表現(xiàn)方式來說,此時誥文的創(chuàng)作都保留了先秦誥文的特色。唐宋之后,誥的文體職能發(fā)生了變化,主要用于除授官職。據(jù)蘇鶚《蘇氏演義》記載:“誥者,告也,言布告王者之令,使四方聞之。今言告身,受其告令也。”《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朝廷除授官職時“皆給以符,謂之告身”。吳曾祺《文體芻言》又有“告詞”體,“所以授入仕者,即誥之異名,與唐代之告身,亦大略相似”。可見唐時所謂“告身”,與“誥”相近,即是皇帝授官之誥令。吳訥《文章辨體》“制、詔”條認(rèn)為唐時“告身”用來授六品以下官吏,言之不確。唐李肇《翰林志》記載“凡將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綾紙”,又據(jù)《新五代史·劉岳傳》:“故事,吏部文武官告身皆輸朱膠紙軸錢,然后給。其品高者則賜之,貧者不能輸錢,往往但得敕牒,而無告身?!墒前俟俳再n告身,自岳始也?!笨梢姼嫔碜畛踔挥糜谌蚊吖?后來才有百官皆賜告身的制度。宋代,除拜三公、三省長官用制書外,授其他官職時多用誥文。而且,宋代的誥文除了授官之外,還可用來“追贈大臣、貶責(zé)有罪、贈封其祖父妻室”。王應(yīng)麟《辭學(xué)指南》以宋代曾肇的《侍御史除右諫議大夫誥》為范文:敕:朕惟天圣之初,仁宗在位時,則有鞠詠、劉隨、曹修古、孔道輔之徒,迭任言責(zé),故能振肅紀(jì)綱,裁戢奸幸,一時之盛,號為得人。終仁宗世四十余年,虛懷納諫,言路無壅者,此數(shù)君子開導(dǎo)之力也。朕以沖眇,獲主大器,夙夜恐懼,唯祖宗是憲。故自即位以來,旁求哲士?;虬斡谌呱?或起于廢逐。置之臺省,庶廣聰明。果得忠良,以輔不逮。具官某,剛毅正直,清明惠和,守古據(jù)經(jīng),論議不茍,履仁蹈義,操行有常。擢自小官,處之諫列,而能信道不惑,遇事輒言。進(jìn)賢退奸,爾實有力。執(zhí)法柱下,風(fēng)望彌高。不有褒升,何以示勸?諫大夫掌侍從規(guī)諷,職清地重。今以命爾,以旌爾直。爾其朝夕納誨,以廣朕心。尚繼天圣之風(fēng),以有無疆之問。可。可以說,其語言風(fēng)格、內(nèi)容格式在宋代誥文中具有代表性。明清兩代,誥也是用來封官授職?!睹魇贰ぢ毠僦尽?“中書科舍人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事。誥敕,公侯伯及一品至五品誥命、六品至九品敕命?!鼻宄忻髦?誥的使用基本相同。文體學(xué)家往往將“制”與“誥”放在一起加以討論,并對二者的文體體制進(jìn)行了比較辨析,如吳訥《文章辨體》、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匯選》、薛鳳昌《文體論》等。其原因可能是自唐宋以來授官既用誥文,也用制書,二者文體功能相近。不同的是,制書主要用來拜三公、三省的大官員,而“誥”則只用來宣告一些庶職的委任。明代的情況恰好相反,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匯選》對此有詳細(xì)考證:考《文苑英華》亦有中書制誥、翰林制詔之別,疑出中書者為誥,出翰林者為制。蓋誥止施于庶官,而大臣諸王則稱制書也。后人一以為制云。又曰,按宋亦有內(nèi)制、外制之別?!段蔫b》內(nèi)制曰制,多除授大臣,文用四六;外制曰誥,則俱屬庶司,常用散文;間亦有四六者。我明大夫曰誥命,郎官曰敕命,則是唐宋制重而誥輕,明則敕輕而誥重,合而觀之,可以知唐宋明三代之損益矣。可見,制書、誥文和敕作為命官授職的文體,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們的功能又有所不同:唐宋“制”的分量重,而明代則是“誥”的分量最重;而且,由于所施對象地位高低的不同,負(fù)責(zé)撰寫、發(fā)布此類文書的行政機構(gòu)也互有差異。《余叢考》中的詔實敕書也即戒書,是皇帝教令臣下,使之警誡不敢怠慢政務(wù)而發(fā)布的文書。劉勰《文心雕龍·詔策》說:“戒敕為文,實詔之切者?!彪窌?、戒書也屬于詔書系列文體。由于其作用在于教育,所以文體特點就在于“切”,即嚴(yán)肅、直率。黃佐《六藝流別》卷八曰:“誡者何也?以言戒也。警敕之辭,使之戒慎也,敕之類也。然敕以戒人,而不于與己;誡以敕己,而后及于人?!秉S佐認(rèn)為,敕與誡的區(qū)別在于一為告誡他人,一為警敕自己而及于他人。作為皇帝命令的敕書,其文體的成熟始于漢初,即王言“匹品”之一,專用來警敕、告戒州郡部將的文書。據(jù)蔡邕《獨斷》記載:“戒書,戒敕刺史、太守及三邊營官,被敕文曰:有詔敕某官,是為戒敕也?!眲③姆治鰸h代王言各自的功能時,也云“敕戒州部”??芍纷鳛橥跹?有其特定的使用對象。不過,與詔書專由皇帝使用不同,兩漢時期凡尊長告誡后輩或下屬都可稱敕。如《漢書·成帝紀(jì)》記載,成帝曾要求“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誡”??梢姽匍L可以敕成其下屬。又如《三國志》卷七記載,曹操出征陶謙前,敕其家人說:“我若不還,往依孟卓?!边@是尊長對家里子弟的誡敕。趙翼《陔馀叢考》對敕的使用情況有詳細(xì)考察,他列舉了眾多史實,說明“蓋古時詔敕本朝廷,而民間口語相沿,亦得通用”。直到南北朝后,敕書才成為皇帝專用的公牘文體。顧炎武《金石文字記·西岳華山廟碑》一文考證說:“漢時人官長行之掾?qū)?祖父行之子孫,皆曰敕……至南北朝以下,則此字惟朝廷專之?!陛^之漢魏,唐時敕書的使用逐漸嚴(yán)格起來,使用場合也開始增多,如《新唐書·百官志一》記載:“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敕,三曰冊,天子用之?!薄缎绿茣ぐ俟僦径吩?“王言之制有七……四曰發(fā)敕,廢置州縣,增減官吏,發(fā)兵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則用之;五曰敕旨,百官奏請施行則用之;六曰論事敕書,戒約臣下則用之;七曰敕牒,隨事承制,不易于舊則用之?!倍姨瞥谑褂秒窌鴷r有一定的儀式,所謂“不經(jīng)鳳閣鸞臺,不得稱敕”。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唐時,政事堂在門下省,而除擬百官,必中書令宣,侍郎奉,舍人行進(jìn),入畫敕字,此所以為敕也。然后政事堂出牒布于外,所以云牒奉敕云云也?!贝撕髿v朝大致沿用唐時制度,略有變化。宋時,敕書除了對官員進(jìn)行告誡警飭之意外,也可用來獎諭臣下,如歐陽修有《賜右屯衛(wèi)大將軍叔昭獎諭勅書》等。明清兩代則在贈封六品以下官職時,也稱敕命。關(guān)于“敕”,要弄清楚一個文字問題。歷代典籍對“敕”有記為“勑”的情況,如《書》有“勑天之命”,《易》有“勑法”。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釋“”云:“此俗字也,《字林》作‘勅’”。后世一些學(xué)者不同意陸德明的觀點,如宋袁文《甕牖閑評》卷四認(rèn)為:“敕字從‘束’從‘文’,不從‘來’從‘力’,勅字乃是變體,書猶可用也。至于勑字,則與賚字同,豈可謂之勅字?’王之績《鐵立文起》對此問題進(jìn)行了詳細(xì)考證,認(rèn)為“勑音賷,敕音尺,字義絕不相同。《書》之‘敕命’,《易》之‘敕法’,皆作勑,并傳寫之偽。”趙翼《陔馀叢考》對此問題也存在疑問,故在自注中特別引出《甕牖閑評》的觀點?!犊滴踝值洹贰氨嫠啤逼獙Α肮P畫近似,音義顯別,毫厘之間最易混淆”的字進(jìn)行辨析,說:“勅,音尺,制書”,“勑,音賴,勞勑?!笨梢姶藘勺直緹o關(guān)聯(lián),后世混用或因形近而誤。清代桂馥則認(rèn)為隸體的“敕”多寫作“勑”,故兩字混用。時日既久,在“告敕”這個意義上,“敕”、“勑”通用的情況已成定勢,但就嚴(yán)謹(jǐn)?shù)奈捏w意義而言,“敕書”不當(dāng)作“勑書”。綜上所述,制書、敕和詔各有特定的使用對象與場合,具有鮮明的公牘文體特征。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制書與勅文,多用駢文,文辭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