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寧瑪派九乘判教的再認識_第1頁
藏傳佛教寧瑪派九乘判教的再認識_第2頁
藏傳佛教寧瑪派九乘判教的再認識_第3頁
藏傳佛教寧瑪派九乘判教的再認識_第4頁
藏傳佛教寧瑪派九乘判教的再認識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藏傳佛教寧瑪派九乘判教的再認識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教派?!皩幀敗笔遣卣Z音譯,意為“舊”。說其“舊”,是因為該派自稱其所傳密法為前弘期蓮花生所傳之教法,這比其他各教派密法傳承要早300年,故相對而言被稱為“舊派”。土觀大師說:“新舊二派之說,乃是純粹以密教宏傳情形來劃分,其說法頗不一致,最普遍的說法,是指以班達彌底(念智稱)來藏以前所譯續(xù)部,則稱為舊派密咒;仁欽桑布譯師以后所譯續(xù)部,則稱為新派密咒。”1這段話有兩層含義:一是顯教不分新舊;二是對密教的新舊劃分并非以密教的內(nèi)容為標準的,而是以傳承的時間先后為基礎。佛教前弘期,隨著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佛教也從印度和漢地先后傳入藏地。后經(jīng)印度高僧靜命、蓮花生、法稱、無垢友、佛密、靜藏等人的入藏弘法,由遍照護、涅·益希循努、努欽·桑結益希、絨·曲結桑波等人的解釋和發(fā)展,至10世紀以后由“三素爾”等人的發(fā)揮整理,使之組織化、體系化而形成寧瑪派的教法內(nèi)容。但是佛教在西藏的發(fā)展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其初傳時期即遭到西藏的土著宗教苯教的強烈反對,并導致近百年的“滅法期”;同時印度佛教與漢地佛教之間也發(fā)生了對峙,著名的“頓漸之爭”即是證明。顯而易見,藏傳佛教作為佛教在西藏的一種特殊的地方形式是多種文化相撞擊、相融合的產(chǎn)物,其內(nèi)容(包括教義、教規(guī)等)毫無疑問地包含著西藏傳統(tǒng)宗教苯教的某些合理內(nèi)容;換言之,印度佛教在戰(zhàn)勝苯教和漢地佛教的同時也吸收了二者的有益成分,使自身更具有在西藏成長的生命力,也使得佛教的發(fā)展在西藏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盛況。也就是說,在斗爭中,佛教選擇了與西藏地區(qū)文化相適應的道路,吸收了當?shù)赝林枷雰?nèi)容,才得以在西藏興盛發(fā)展起來。藏傳佛教寧瑪派更不例外。一、佛教所作分類和判定所謂“判教”,簡單地說,就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佛教所作的分類和判定。寧瑪派根據(jù)自己對佛教的理解和眾生根器的不同等因素將佛教劃分為九個等級,即所謂的“九乘”。(1)顯示三個選項(二)u3000結語寧瑪派“九乘”判教的后六乘分為內(nèi)外各三乘,屬于密教的范疇。土觀大師說:“事部、行部、瑜伽部為無上內(nèi)三乘,為報身佛金剛薩捶所說,生起摩訶瑜伽、教敕阿魯瑜伽、大圓滿阿底瑜伽為無上內(nèi)三乘,為法身佛普賢所說?!?事部以沐浴、清潔等外事為主而修瑜伽法,注重外部事相,存在佛尊我卑之念,主要以修“四真實”(即我所真實、本尊真實、念誦真實、靜慮真實)來證悟自心為明空離戲論之智;行部既重身語外事,也重內(nèi)心修定,主張佛我平等,又以佛為主體,我為助伴,以觀修本尊等而證悟自心為明空離戲論之智;瑜伽部專重內(nèi)部瑜伽修煉,觀我為佛,證悟一切法遠離戲論、空性光明。上述外密三乘與顯三乘,在教理上,藏傳佛教新、舊密咒派所說皆同,并無差別。無上內(nèi)三乘又分為經(jīng)、幻、心三部:生起摩訶瑜迦屬幻部,主講依生起次第修習,在剎那間強迫生起樂空無別之智而獲得解脫;阿魯瑜迦屬經(jīng)部,主講依圓滿次第修習,證悟界覺無分別之智而獲得解脫;阿底瑜迦即大圓滿法,屬心部,是寧瑪派的獨特教法,主講無明菩提無分別、眾生與佛無分別,專求樂空雙運、頓悟一心。誠如土觀大師所言:“在《赫魯迦格布》等本續(xù)中,也講說與新派的六加行、五次第、道果等相合的修道次第。又《幻網(wǎng)》中的六次第、《三次第》的解脫道、《密點》的方便道等要門、《集經(jīng)》中的任運修習、《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等等的講說,與新派所說,大多符合。但是晚近舊派多不注重這些法門的講聽和修習,他們最重視的就是《大圓滿法》的見地和實修?!奔词钦f寧瑪派最不同于藏傳佛教其他各教派的殊勝之處就在于它的第九乘,即大圓滿阿底瑜迦,簡稱大圓滿法。二、增設“垢”及“明空赤露”之智大圓滿法是寧瑪派的最高法門,也是它有別于藏傳佛教其他各教派的特殊法門。之所以稱之為“大圓滿”,是因為“此法說先前離垢之智,明空赤露,為大圓滿。若釋其字意,說現(xiàn)有世界,生死涅所包含的一切諸法,悉在此靈明空寂之內(nèi),圓滿無缺,故名圓滿。再無較此更勝的解脫生死方便,故名為大?!?所謂“垢”者是指心體所受之外來事物的影響,亦即無明煩惱;所謂“智”者就是主體本身具有的智慧,即自然智慧,也就是心的本體,其特征就是“先前離垢”、“靈明空寂”??梢?其在理論上首先確定眾生本具成佛的先天條件,進而推廣到宇宙萬有,認為外境由內(nèi)心所現(xiàn),故而生死涅所攝之一切法皆包含于此“靈明空寂”的自然智慧之中。眾生之所以在生死流轉中遭受輪回之苦,就在于他們被無明妄念所迷惑,沒有體悟到這種“先前離垢”、“明空赤露”之智。反之,若能認識到這種自然智慧自心本具,就可徹底覺悟,脫離生死輪回之苦,達到涅成佛的境地,這就是“圓滿”;除此之外別無更好的方法可以涅解脫,所以叫“大圓滿”。由此可見,寧瑪派成佛的途徑便是世間有情眾生對自身原本具有的自然智慧通過佛性的體證使之顯露出來,就可以解脫成佛。三、從大圓滿法上看大圓滿法認為人人皆具佛性,但在現(xiàn)實人心中又沾染著各種煩惱、妄念等不符合佛教的思想認識、情感欲望等,因此每個人成佛的能力只是潛在的,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還需要一定的方式和途徑,所以寧瑪派把大圓滿法又分為三部,即心部、界部、要門部。(一)死而獲,從自心到明空此心部即是寧瑪派對心性問題從體、相、用三個方面所作的全面闡釋:(1)心體本凈。寧瑪派認為有情眾生皆具佛性,也就是真心。此真心之上所沾染的煩惱、妄念等是由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客觀外境作用于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而產(chǎn)生的六識所致,簡言之就是客觀外境作用于主體的感官而引起的主觀認識所致,也就是眾緣和合的產(chǎn)物,故被稱為“妄心”。《智者喜筵》說:“真心不從因而生,不從緣而滅,最初無來處,最后無去處,過去現(xiàn)在皆是湛然常寂。因其體空,故無生滅?!?故真心之體從本以來就是清凈空寂而無垢染、無生滅變化的,而妄心之存在是由于無明所致。根據(jù)寧瑪派緣聚而生、緣散而滅的觀點,妄心這一眾緣和合的產(chǎn)物是剎那生滅的、外在的,并非真心所固有的內(nèi)存本質(zhì),所以說“心體本凈,湛然空寂”。大圓滿法之心部即是要證悟此本空心體,它與漢地禪宗見性成佛的觀點很是相近;同時它將抽象的絕對本體佛性轉變?yōu)楸娚蜗蟮淖孕?從而將傳統(tǒng)教義中外向求佛的方式(即將崇拜佛像、沉溺經(jīng)論等求佛的方式)轉變?yōu)閷ψ孕牡男摒B(yǎng)上。(2)自性頓成。所謂“自性頓成”是說“空性妙相,無礙明顯”。心性本具光明、不假修造、自然成就,它能現(xiàn)生死涅所攝諸法(是謂“覺”)。寧瑪派認為,心體空之“空”并非一無所有、并非“零”,而是體雖空、性卻有,是空而有明,故心性光明、猶如明鏡,可以顯現(xiàn)各種形象。鏡中所現(xiàn)的這些形象雖然都是空的,但明鏡的作用卻是存在的。存在即是不空,不空就是有,這就是心的明分。明分不空,所以能現(xiàn)。這樣心就統(tǒng)攝了生死涅所包含的一切諸法,成為萬有之本體?!锻劣^宗派源流》云:“此中心部,說隨見何境,唯是自心,心性現(xiàn)自然智慧,險些自然智慧外,再無余法?!本褪钦f自然智慧能夠顯現(xiàn)生死涅所攝之一切諸法,其之所以能夠顯現(xiàn)萬有就在于心性不僅空寂,而且也本具光明。空分成就佛之法身,而明分則成就佛之報、化二身。明空雙融,自心就兼具了佛之法、報、化三身,從而具備了成佛的所有條件。只不過這種條件只是潛伏于自心之中,是眾生成佛的潛在能力,所以要成佛就要挖掘這種成佛的潛能。故只有通過單刀直入的方法直接觀見自心即是萬有之本源,萬有皆由自心顯現(xiàn)而生。這樣才能認識自心本具佛性、自性原本為佛的真諦,從而獲得解脫、成就佛的法身。這一見地與噶舉派即身即佛的觀點頗為相近,與內(nèi)地禪宗的思想同趨一轍,但與格魯派萬法因緣而起、故一切皆空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3)大悲周遍。所謂“大悲周遍”就是心用而言的,即就自然智慧之用而言?!翱招悦畹?能現(xiàn)染凈諸相,是為大悲周遍”。1主觀認識之所以能反映客觀存在,就在于心之自性本具光明,光明是心之本性;之所以能顯現(xiàn)客觀事物的形象,是光明心之妙用。妙用與光明雙融就能顯現(xiàn)世間萬有。故真心“不是一切能顯一切”,生死涅所攝諸法皆以心為本源。如果執(zhí)著于所現(xiàn)形象為實有者,則變現(xiàn)為生死輪回之界;如果了悟所現(xiàn)形象為空寂者則示現(xiàn)為清凈涅之境。但就心體而言是永恒不變的,其道理就在于“妙用化現(xiàn)之源,則為化現(xiàn)不滅分(用)”;在于《智者喜筵》中說:“佛和眾生輪回涅,其體非有不同,當此體顯現(xiàn)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時,由于不能認識產(chǎn)生無明,遂受業(yè)風鼓動,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作用時,將自心本性誤認為我(能),心體之之用誤認為它(所),使能所對立,出現(xiàn)輪回。雖然出現(xiàn)輪回,其時心體并無動搖?!?可見,生死涅只在于眾生的迷悟上,迷則為凡,悟則為佛,自心之體則是不生不滅不變動的??傊?寧瑪派從體、相、用三方面對心性所作的闡釋指出,眾生本具佛性,即自然智慧(或稱為真心)既具有常駐不變的空分,又具有顯現(xiàn)生死涅諸法的明分,空分成就佛之法身,明分成就佛之報、化二身,明空雙融則三身兼具。所以悟心就要既了悟心之空分,也要了悟心之明分,概言之就是體空、相明、用周遍。(二)“神圣”的狀態(tài)界部也被譯為自在部,指生死涅所攝諸法皆在普賢境界中任運自在、隨緣生滅、本來清凈解脫。根據(jù)個人對心的空分的不同認識,界部又被稱為“黑界”、“花界”3等,但總體而言,“界部說一切法性,不出普賢境界,遮破了除法性境界而外,別有余現(xiàn)。此部特重光明……界部是運用永離所緣的甚深關要,安住無功用中,由甚深和明了的妙智雙運,成就虹體金剛身?!?其中所言普賢境界就是法性境界、佛境界;都是光明自顯,即所現(xiàn)境界都是本有妙相的自然顯發(fā),也就是本有心性的顯露。在此境界中所現(xiàn)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均是一系列羅列的幻化情景,并非是真有其物。所以要“離所緣”,既不分別有無是非,也不區(qū)分美丑善惡,讓自心安住于這種真空妙有的法性境界中隨意而行。這樣,各種無明妄念就會自行消失,從而悟得空性妙智,證得“虹體金剛身”,使自己的肉體化為如虹似霓而又堅不可摧、永不壞滅的金剛之體,達到涅的終極目的。由此可見,寧瑪派大圓滿法界部達到涅這一終極目的的善巧方便,就是對自心本具的光明的修習。光明是自心本性,全佛與眾生同具,所以佛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眾生也同樣具備,只是眾生因被無明煩惱所遮,故不能認識自心本具之光明德相。所以,《大圓勝慧》說:“身中之煩惱氣清凈后,始見本性光明?!?這就是一個將組成眾生之身的四大五蘊所釋放的粗氣光明(即眾生身內(nèi)的氣脈所釋放的光明),轉化為自然智慧的細微光明而融入法性,成就報、化二種色身的過程。(三)大圓滿法的門部是為求悟心、明空雙運的“三乘”如前所述,大圓滿法的心部是以悟“空”為要,直觀自性本空、面求明空本凈之實相的法門;界部則是以修光明為主,但也不能離悟心本空的這一基礎。原因是因為只講“空”則只能證得佛之法身,而只講“明”則只能證得佛之報、化二身。法身是自然智慧、是精神性的,而報、化二身則是這種智慧的載體,是物質(zhì)性的,故三身缺一就不能真正為佛。所以心部和界部都是明空兼修的,只不過各有所重而已。要門部則是明空雙重、雙融,主張超越修持次第的頓悟?!斑\用無分別智,把生死涅一切諸法,都匯歸于不空不執(zhí)的法性境界中,由此要點,所以,用生死涅無二分別的靈明智性現(xiàn)證法性境界。并在自性環(huán)鏈中成熟解脫,這就叫做要點中解脫,如艾炙之火,中其病灶要處相似?!?就是說,要運用佛智直接超越修習次第,專注要點,直認自心心體本凈的本質(zhì)屬性,從而獲得解脫、成就佛果。這種“要點中解脫”的特殊修持方法被寧瑪人視為大圓滿法的最高頂峰,要門部也就成了大圓滿法的最高法門。要門部有兩大要門,一是“徹卻”,一是“妥噶”,二者均為解脫成佛之道。《知識總匯》曰心性的“空分為本凈妙覺,遠離戲論,使此空分歸于法性窮盡之地,即為本凈徹卻”,心性的“現(xiàn)分為自顯光明將一切窒礙在光中清凈達于法性凈地即為元成妥噶”?!洞髨A勝慧》說:“徹卻法爾本自真空之法性(心)如母;妥噶見元成本來清凈之法界所顯妙有(境)如子?!?可見,徹卻修法重在求悟心的本凈實相,也就是心的空分,而后者求悟心相元成光明。要門部將此二者的關系視為母與子的關系,強調(diào)不可偏離任何一面,即要求將真空與妙有相結合,成為明空雙運,以求得法、報、化三身,而成就佛果。因為,既然眾生之自心包括著生死涅所攝之一切法,則自心就是一切具足、無所不包,故只要見性就可成佛、明心就可解脫,也就沒有必要修佛了。這種注重對自心修養(yǎng)的思想構成寧瑪派佛教思想的又一大特色??傊?大圓滿法的心部、界部、要門部三部都求悟心性的空分和明分,但又各有不同。心部偏重于自心心體本凈的空分上,界部側重于自心心性光明的明分上,要門部則是心部和界部的結合,且明空雙運;同時要求先悟自心本凈的空分,而后現(xiàn)證三身自顯的明分。所以要求先修徹卻法,后修妥噶法,明空雙運,頓悟一心,證得涅成佛的終極目的。顯三乘即聲聞乘、獨覺乘和菩薩乘,屬于顯教經(jīng)論。寧瑪派認為,此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階段,或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