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反思
我想在20世紀90年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首先是20世紀90年代“散文熱”的出現(xiàn)。其次,“散文熱”現(xiàn)象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是不同的,它記錄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的思想和意義。本文就此展開自己的論述。一、人文精神對于書寫結合實踐的特殊意義馬克思曾指出:“物質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P82)文學、藝術作為上層建筑的一種,自然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因此,90年代散文狀態(tài)與中國當代社會的歷史性轉型息息相關。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邁向決定性的起步后,中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都進入了一個歷史性的轉型階段。應該說,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對于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對于中國加速走向現(xiàn)代化,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競爭機制和追逐最高利潤的驅動下,帶有強烈商業(yè)色彩的大眾文化迅速崛起。社會氛圍愈來愈寬松,人們的自主性寫作更為突出,表現(xiàn)個人情感與個人思想的文章開始濫觴??梢哉f,大眾文化年代,正是散文有所作為的年代,也是能夠產生“散文熱”的年代。因為,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急遽變革,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日趨復雜。生活的多樣性和多變性也必然帶來人們對美好情趣與思想的渴求。這樣,散文這種善于直接表現(xiàn)人們真實情感的文學樣式,它完全沒有小說、詩歌、戲劇中故事、隱語、象征等外套,可以直接切入生活,近距離地觀察與透視,從容表現(xiàn)情感與思想。在這種狀態(tài)下,散文的創(chuàng)作會出現(xiàn)兩方面的傾向:一方面是,日常生活更從容不迫地走進散文天地。眾多散文作者從自我出發(fā),取日常生活,身邊瑣事,真切抒寫普通人的生存景觀、生活情趣,在凡人小事中尋求一份溫馨與慰藉。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進入90年代以來,由于市場行為的作用,我國絕大多數報紙以更為切近平民化的方式進行策劃與包裝,對鼓勵平民寫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只要是“粗通文墨”而有一番感悟與寫作熱情的人,都可以加入到散文創(chuàng)作的行列中。廣大原本屬于讀者階層的普通職業(yè)者的參與,使散文創(chuàng)作的生活化氣息更濃。90年代中期曾一度擁有相當市場的所謂“小女人散文”、“生活散文”,就是明顯的例證。另一方面,探究心靈,表現(xiàn)人文思想與人文理想的散文創(chuàng)作日趨活躍。我們知道,市場經濟的體制,就其性質而言,對精神文化的建設有負面影響。在90年代,市場經濟引發(fā)的人的生存環(huán)境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等問題日益突出。社會上出現(xiàn)形形色色的現(xiàn)象,如社會大眾的原有價值判斷尺度游移,拜金主義盛行,社會責任感淡薄,公共道德淪喪,人際關系冷淡,注重眼前小利,拋棄遠大理想,等等。表現(xiàn)在文學上,新時期以來一直主導著文學潮流的小說,在主題上有意“躲避崇高”,拒絕價值判斷,竭力消解意義,玩世不恭、調侃人生等反人文精神的傾向抬頭。就是文藝批評的主調,也是從提倡所謂零度感情的“新寫實”小說到肯定90年代專寫個人瞬間感受、體驗、乃至隱私的所謂“新狀態(tài)文學”論,自覺消解作家的崇高感、人文使命和社會責任。何為人文精神?有人這樣表述,“它主要指一種追求人生或價值的理性態(tài)度,即關懷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和自由、人與人平等、社會和諧進步、人與自然的同一等?!?P207)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美學特征是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代表著該民族、該時代文化的最高水平與主導傾向。90年代初,在我國整個文化領域曾展開過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人文精神”的大討論。這場討論,正是在人文精神失落的背景下展開的。盡管它本身未得出什么有效的結論,但給作為大文化范疇的散文滋育了很豐富的營養(yǎng)。在這種現(xiàn)世精神的空白與失位狀態(tài)下,人們還渴求表現(xiàn)日常生活與親情之外的另一種散文,尋找高層次的慰藉,呼喚人的價值和尊嚴,完善人的道德思想。這就給寄寓人文精神與人文理想的散文的出場提供了機會與舞臺。特殊時期、特殊機遇的散文創(chuàng)作才有可能擺脫一向“還停留在唐文宋韻的小橋流水止步不前”的尷尬境地,真正走到歷史的前臺,承擔起探求靈魂與精神家園、建構散文精神的崇高使命??梢赃@樣說,負載人文精神與人文理想的散文,會讓讀者從中獲得生命的感悟,學養(yǎng)的滋潤,靈魂的慰藉,思想的啟迪和審美的愉悅,從而得到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對于散文創(chuàng)作來說,它因是“知識分子精神和情感最為自由與樸素的存在方式”,它過于敏感,因此往往易受形勢所累,環(huán)境所囿。80年代,負載人文精神與人文與理想的散文鳳毛麟角,而到90年代,在人們普遍渴求真誠與思想的年代,有人文理想、有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會紛紛選擇散文這種形式,披甲上陣。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日趨復雜,很難讓人能分清楚誰是純粹的職業(yè)散文家了。小說家、詩人、文學批評家、學者的串崗,一大批普通職業(yè)者的參與,散文創(chuàng)作職業(yè)化格局的打破,使散文園地真正熱鬧起來。這樣,散文才有可能走出封閉,突破傳統(tǒng),來到真正的文學前臺。正如賈平凹先生所言:“我們的雜志擠進來,企圖在于一種鼓與呼的聲音:鼓呼大散文的概念,鼓呼掃除浮艷之風,鼓呼棄除陳言舊套,鼓呼散文的現(xiàn)實感,史詩感,真情感,鼓呼更多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屬于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散文!”表現(xiàn)人文精神與人文理想的散文,自覺承擔起對歷史反思,對人生審度,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對人與自然的思考,從而建構時代精神。它們或思辯,或感悟,或議論,是以淵博的知識、理性的批判精神為依托。對思想性的追求,使散文突破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創(chuàng)制方式,在表現(xiàn)上更為自由,呈現(xiàn)出大氣魄、大制作和大景觀。如李存葆、余秋雨、史鐵生、梁衡、張承志、周濤、李輝、王充閭等人的散文洋洋灑灑,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膽識、胸襟、氣度和使命感的強力。二、90人文精神的情感表達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滲透人文精神與人文理想因素的方式很多,概括起來,大體上有這么幾類。1.通過對現(xiàn)當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剖析,表現(xiàn)出散文作者對歷史與人生的嚴肅審度在這方面,許多散文作者把目光投注在現(xiàn)當代著名的歷史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上,通過對這些具有典型性的“個案”的剖析,審度歷史,把握人生,表現(xiàn)出對社會生活的嚴肅思考。某種意義上,這類散文是社會氛圍寬松的產物。它的出場,有幾個新穎之處:一是題材的獨特性,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化史上的特殊人物與事件,如周恩來、瞿秋白、蔡元培、胡風、吳晗、周揚、老舍、梁思成等人,他們豐富而奇特的人生際遇本身就是中國現(xiàn)當代史的有力注解,是時代的折射物。解讀他們,本身就是解讀歷史。這種解讀歷史的方式,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空間里才能完成,90年代具備這種條件。二是作者融史料、知識和思辯為一體,通過有思想的頭顱表現(xiàn)對人生際遇和歷史文化的理解。而這種思考,正是基于當代人文環(huán)境發(fā)出的。在這方面,李輝、梁衡、卞毓方等人的探索頗具代表性。學者型的散文作家李輝走進讀者視野,是以整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出場的。他在學術研究和人物傳記的縫隙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關注現(xiàn)代文化人的性格、創(chuàng)作、命運。法國一位歷史學家曾說:“我賦予歷史的一項基本功能是:使往昔的文化價值歷久常新,從而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逼鋵?對于李輝也是如此。支撐其心靈的,是人道主義的情懷,是對人文精神的深深衷戀。正如作者在散文集《風雨中的雕像》題記中言:“為了一個不應忘卻的年代,為了永遠從歷史的惡夢中醒來,謹以此書獻給在那個年代受難的人們。”他的隨筆散文集歷史眼光、政治態(tài)度、藝術情懷與學術探究為一體,形成一種雜糅性文體,而成為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一道奇詭風景。尤其是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和別具只眼的議論,讀來動人心魄,發(fā)人深思。梁衡把焦點更多地投注到政治人物身上。他認為“凡歷史變革時期,不但有大政大業(yè),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既然山水閑情都可以入文,政治大事,萬民關注的事為什么不可以入文呢?”90年代以來,他的許多散文立足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把重點放在人物心靈的挖掘、歷史沉浮的探究、文化變遷的思考上,在尋找一種也許早被金錢與權力沖淡了的價值。其散文產生一種雄闊、壯美的景象。此外,還有卞毓方的《煌煌上庠》、夏中義《謁吳晗書》、鄧琮琮、張建偉《第十二座雕像》等散文呈現(xiàn)出一種“散文精神”,它就是關于國人乃至人類生命群體的一種精神品格的文化品格。其實,支撐這些感懷的背景,不只是人物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寬松的政治氛圍中相對獨立的文化精神。正視歷史,既需要獨立的人格,也需要現(xiàn)代思想,這是此類散文吸引廣大讀者的重要法寶。2.借山川景物感悟人生真諦對山川景物、歷史遺跡的觀覽中重新認識與感受遙遠的歷史,是許多散文的一貫主題。然而,80年代眾多散文對勝跡文化的領略,只是停留在淺表的模山范水上,未開掘出深邃的理性思考。進入90年代,在對人文精神尋思的背景下,以一批高層次的學者、專家,迅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文化群體。作者們大都有淵博的歷史、哲學、宗教等方面的知識積淀,因此,對山川景物、歷史遺跡等方面的具象描述中,作出歷史的感悟與闡發(fā),在豐富的歷史文化常識中,表現(xiàn)出機智的理想思維與當代審美批判意識的融合,從而使讀者感悟到深刻的文化意蘊,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以學者身份出現(xiàn)在當代散文陣營中的余秋雨,他遍游四方,面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進行執(zhí)著的求索,為重建民族“健全而響亮”的人格而寫作。因此,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托出一位博學、敏思而又多情的學者在中國文化山林中苦苦探尋人生意義的心路歷程。他說:“我的基本路子是,讓自然山水直挺挺地站立著,然后自己貼附上去,于是,我身上的文化感受逗引出它們身上的文化蘊涵。我覺得中國漫長的歷史使它的山水都成了修煉久遠的精靈。在他們的懷抱中,文化反思變成了一種感性體驗?!?P274)閱讀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等散文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對民族精神重建的虔誠與焦灼。馬麗華的西藏游歷散文,不是簡單的記游散文。作者把自己定位于歷史與文明的演變中,以當代人的視角反省現(xiàn)代文明和人類生存的困境。其作品中既有對西藏神奇自然景觀的描繪,有對藏傳佛教的追根溯源,有對藏民風俗的細致考察,有對鄉(xiāng)村文化深處、藏人精神世界的探秘,有對傳統(tǒng)漸變產生的復雜與矛盾的心態(tài),更有力圖通過歷史、宗教、民俗等對人類的生存作出道德與哲學的思考。我國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夏堅勇的散文,多以殘存的漶漫不清的斷壁殘垣為出發(fā)點,對中國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入考察和體悟。它追述歷史現(xiàn)象,描繪文人行狀,解析文明興衰,感嘆文化命運,以感性的筆觸探討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社會變革、文化與時代之間的關系。作者以敏銳的文化感悟寫下“湮沒的輝湟”系列散文,既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使行將湮滅的碎片重現(xiàn)輝煌,同時有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建。還有王充閭、素素等人的散文也表現(xiàn)出此類特征。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具有人文精神的思考,是對當下文化的空白點深刻理解而顯現(xiàn)的。借山川景物、歷史遺跡,來審視歷史,感悟人生,再鑄民族精神,正是這類散文走紅、走俏的重要原因。3.對人類命運的終極思考與關懷90年代,在市場經濟大潮波濤洶涌、滾滾商潮物化著人們的思維的時候,對理想世界、精神家園進行執(zhí)著的追求,對人類終極關懷進行悲壯的努力,這也是時代賦于有良知、有思想的散文作家的神圣使命。在這方面,周濤、張承志、史鐵生等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詩歌立身后轉入散文創(chuàng)作的軍旅作家周濤,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一方面在大西北廣袤的土地上游牧,另一方面則進行人生意義形而上的探索,使作品賦予了思想的深度。他始終認為“散文首先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描摹生活的畫筆”(P191),他曾寫過《時間漫筆》一類的思想隨筆,也寫出《誰在輕視肉體?》這樣的妙品。作者的其它散文篇什,如《天似穹廬》“人活著究竟是怎么回事?”、《蠕動的屋脊》“肯定是一個比構成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更有力的東西,凌駕在空中,它駕馭著我們。”作者的這些情緒來源于對高科技化或者工業(yè)化的人類文化發(fā)展前景的憂患。而這種危機感與憂患心理,正充分表現(xiàn)了作家的良知。由于身體原因,史鐵生先生很少涉足戶外的陽光,而在輪椅上表露出一種更為直接的對于精神性生命存在的沉思。他明白,“我希望既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賜,后者則必須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币驗閷ι顭o常和苦難的深邃洞察,史鐵生感到了人生最為本質的東西:“有一天我認識了神,他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名字——精神。在科學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惟有乞靈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們信仰什么,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導?!?P50)在其散文名篇《我與地壇》中,他把地壇的一切與人生聯(lián)系起來,對自然萬物、對生命的精神性存在進行沉重的思考,從而表現(xiàn)出自己的精神寄寓。張承志先生渾身始終充溢著人文激情,心中涌動著圣潔的熱血。他甚至以一種相當極端的方式,“以筆為旗”,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姿態(tài),捍守著人的道德與尊嚴。從《綠風土》到《心靈史》,無不跳蕩著激情的靈魂。張承志那獨立的思想、深沉的情感獨特的審美視角,使其散文成為一面旗幟,擁有自己的高度與品位。此外,還有周國平、魯樞元、雷達、韓少功、張煒、南帆、南翔等學者與小說家的散文,同樣也表現(xiàn)出對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4.把握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90年代以來,人與自然的異化問題更為突出。環(huán)境的污染,氣候的改變,人口的超速增長,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的破環(huán),職業(yè)病的擴大。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許多有良知的作家,不得不認真思索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來探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與發(fā)展,表現(xiàn)出深刻的危機感與憂患意識。在這方面有影響的散文作家,有李存葆、徐剛、嚴春友等人。軍旅作家李存葆,這些年由小說家串崗到散文界,發(fā)表了《我為捕虎者說》、《大河遺夢》、《鯨殤》、《祖槐》等黃鐘大呂、大氣磅礴的散文。他的文章中分明有現(xiàn)實的呼喚與吶喊,有振聾發(fā)聵、警醒人世的作用。從表象上看,作家關注的是人類的大事,如鯨魚的存亡直接關涉到人類的命運等。李存葆的散文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上,以“人類”的生存為第一要義,注重人類偉大精神的重鑄。正因為在人文激情與理想的關照下,《鯨殤》所傳達出的悲愴與憤怒,是從鯨魚的生存狀態(tài)來反照人類自身處境與未來走向的思考。學者嚴春友,有深厚的哲學功力。在其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中,他對宇宙間各事物最根本關系的一種追尋,是一種全新的哲學理念的發(fā)掘。大自然的偉大在于它的和諧性,任何不珍視大自然的行為,都會遭到自然的報應。作者對宇宙的探究,就是對哲學的闡釋,對大自然的禮贊。還有徐剛在9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于環(huán)保散文的寫作,從長江寫到黃河,從大興安嶺寫到海南島,字里行間傾注著一腔憂患。5.當代的反思意識90年代中后期以來,精英文化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進一步滲透,表現(xiàn)在對世俗、功利文化反思意識的加強。從事這類隨筆散文創(chuàng)作的作家,一是年紀較小,大多數是60年代前后出生,90年代活躍在文壇上的作家。他們未經過風云變幻的五六十年代,對六七十年代的文革運動也知之甚少,被評論界稱為“后知青一代”。這類散文作家身上的包袱自然很少,思想更為新銳。二是這批異軍突起的新銳作家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較易接受“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形成的人文觀念,和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影響,自覺尋求生命意義和精神價值。在他們的觀念中,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說家和詩人是‘幕后’作家,而散文家則是‘臺前’作家。直接袒露或表現(xiàn)自我和具有使命感。富于理想精神的作家,都會選擇散文。”(P4)“我的散文觀從屬于我的文學觀,我的文學觀從屬于我的人生觀……那就是反思、審視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我將此種反思和審視稱為咀嚼恥辱。無論寫小說寫論文還是寫散文寫隨筆,都是我咀嚼恥辱的方式。”(P26)由于新銳散文作家所處的文化氛圍的寬松與審美環(huán)境的改變,使他們能大膽放言,對民族命運乃至整個人類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與思考。因此,其散文呈現(xiàn)出精神的異彩。在這方面突出者有摩羅、林賢治、余杰、謝泳等人。摩羅是位具有文碩士學歷的新銳作家,理性賦予了他敏銳的思想和批判精神。其《巨人何成為巨人》、《良知的彈性》、《魯迅比我們多出什么》、《為什么寫作》、《個性主義與人性尊嚴》等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敏銳的穿透力??梢哉f,摩羅在讀書界引起廣泛認同的,是他那尖銳而深刻的思想。林賢治在《論散文的精神》一文中寫道:“精神生命的質量,決定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品格?!彼砸粋€獨立思想者的身份,秉持著一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良心,對社會、歷史、人類命運的思索,探討人的自由、尊嚴、崇高的存在,充溢著對人的關愛,對人文精神的呼喚。總之,對于這些新銳作家來說,散文已經成為負載思想的工具,而不是純粹的抒情方式。他們說史論理的目的,在于強調現(xiàn)實的批判,在于強調對人文精神與理想的追尋。三、“抗辯論”提出的是表達“文化領導”、“思想引導”的根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人文精神與人文理想因素的大力滲透,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形成的新人文精神傳統(tǒng)的繼承,也是對建國以來長期形成的政治功利主義狀態(tài)下纖弱萎靡的散文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的反正。這種散文從骨子里追求一種嚴肅的思考,一種理性的精神,一種形而上學的深邃,而非一種簡單的“理趣”。它的支撐點是“以筆為旗”,是對社會、對人生的鄭重思考,對崇高、理想、陽剛乃至家園意識的呼喚。因此,在感悟、議論、思辯中,展示出探索心靈空間的深度與廣度。我們知道,中國散文有兩大傳統(tǒng):一是以先秦論辨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為代表的一脈;一是以明清以來小品文作家為代表的一脈。散文流派的形成與發(fā)展,與時代風氣分不開。前者強調“載道”、“代圣人立言”,具有明晰的理性意識和思辯精神,這點先秦諸子百家文章中能找到其縱橫捭闔、倘徉恣肆的思想鋒芒。而后者更注重“言志”,即表達個人的志向與情懷,個人性靈,閑適況味。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清時代,閑適散文日盛。閑適散文似乎已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逃避現(xiàn)實、適閑愉性、顯示風雅的一種生存方式?,F(xiàn)代散文在形成時期,由于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特殊歷史時期,同小說一樣,幾乎也承擔著啟蒙、宣傳民主與科學的功能。它因自由、靈活的體制和善于負載情感與思想的特點,成為宣傳思想的工具,這點可以在周作人編輯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和郁達夫編輯的《中國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中得到驗證?!拔逅摹毙挛幕\動時期,評論家與作家們對散文概念的界定是相當寬泛的,有許多議論性的文章也算做散文。如魯迅的《燈下漫筆》、《對于批評家的希望》、《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周作人的《文藝批評雜話》、《薩滿教的禮教思想》,林語堂的《談理想教育》、《新的文評序言》,劉半農的《國語問題中的一個大爭點》、《奉答王敬軒先生》,劉大白的《桐城派鬼話文合八股文的關系》、《檢書換易法的鬼話文作法秘訣》,郁達夫的《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顧頡剛的《古史辯自序》,陳西瀅的《中國的文明》、《文化的交流》、《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等等,它們因為有深刻的思想性,贏得“五四”時期眾多讀者的青睞?!吧⑽男∑肺牡某晒?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P166)的說法,充分肯定了“五四”時期散文的成就。而后來,到了本世紀30年代,散文的思想性減弱了,沒有了“象匕首、象投槍”的功能。到了梁實秋、林語堂等人的散文中,“在特別提倡那和舊文章相結合之點,雍容、漂亮、縝密,就是要它成為‘小擺設’……”(P166)那種個人的筆調,纖弱的性靈,使得散文又快成士大夫的清玩。我以為,散文寫作風格的轉向問題,實質上是作家文化內涵中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問題。偏愛超脫、清幽、沉靜的另一面,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遁。而這種哲學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窮則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品牌營銷策劃服務合同范本
- 綠色農業(yè)發(fā)展與教育普及的雙重重要性
- 疫情背景下病患支持體系變革及其在未來的應用展望分析報告
- 商業(yè)實戰(zhàn)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鍛煉
- 二零二四年外墻保溫材料環(huán)保認證與施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事業(yè)單位炊事員服務合同3篇
- 部編語文六年級上冊:全冊單元、期中期末試卷文檔
- 2025年人教版PEP八年級地理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湘教新版必修3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外研版七年級物理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乳腺癌的綜合治療及進展
- 【大學課件】基于BGP協(xié)議的IP黑名單分發(fā)系統(tǒng)
- 2025年八省聯(lián)考高考語文試題真題解讀及答案詳解課件
- 信息安全意識培訓課件
- 2024年山東省泰安市初中學業(yè)水平生物試題含答案
- 美的MBS精益管理體系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解讀課件
- 2024安全員知識考試題(全優(yōu))
- 2024年衛(wèi)生資格(中初級)-中醫(yī)外科學主治醫(yī)師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全32冊)08
- 醫(yī)院出入口安檢工作記錄表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