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尼覺瑪瑪禮與緬甸文學_第1頁
加尼覺瑪瑪禮與緬甸文學_第2頁
加尼覺瑪瑪禮與緬甸文學_第3頁
加尼覺瑪瑪禮與緬甸文學_第4頁
加尼覺瑪瑪禮與緬甸文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加尼覺瑪瑪禮與緬甸文學

一加尼覺瑪瑪瑪禮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緬甸封建時期的文學史上,沒有女性詩人出生于文學和藝術。他們大多是有高級文學成就的女性,具有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他們的作品豐富多彩,形狀主要是歌曲和短詩。受封建時代的局限,她們的作品大多抒發(fā)了孤守空閨,感傷寂寞的哀怨,難以在主題內容上有更深更廣的突破。進入二十世紀之后,隨著緬甸社會的變革,涌現出一批批女作家,她們突破了封建枷鎖的禁錮,在主題內容上展現出更廣闊的空間,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也更加多樣化,成為緬甸文壇上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她們當中加尼覺瑪瑪禮是二十世紀第一代女作家,也是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加尼覺瑪瑪禮(1917—1982)原名士丁萊,1917年生于緬甸伊洛瓦底省皮亞蓬縣波格禮鎮(zhèn),自幼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加尼覺瑪瑪禮成長的年代正是緬甸社會歷史風云變幻的時期,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36年加尼覺瑪瑪禮加入了“我緬入黨”,積極投入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zhàn)斗中,從事宣傳鼓動工作。受二十世紀初世界范圍內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作為一名緬甸新知識女性,她以“波格禮瑪丁萊”、“亞威萊”、“拉德欽”等筆名經常給《緬甸新光報》撰寫有關爭取民族獨立、婦女權利,提高婦女覺悟的文章。1937年與該報總編輯、著名社會活動家吳漆貌結婚。婚后與丈夫共同創(chuàng)辦《加尼覺》雜志,改用筆名“加尼覺瑪瑪禮”,并親自為雜志撰寫文章和小說。吳漆貌病逝后加尼覺瑪瑪禮一邊撫育子女,一邊主持《加禮覺》工作。該雜志在緬甸爭取民族獨立的反帝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緬甸獨立后,加尼覺瑪瑪禮曾擔任過緬甸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主席,緬甸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緬作家文學俱樂部總干事等。她還積極參加促進緬中友好的活動,曾三次來我國進行友好訪問。受緬甸“實驗文學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加尼覺瑪瑪禮的小說富有時代氣息,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思想,反映出人民要自由,民族要獨立的強烈愿望;作為女作家,她以女性的眼光,女性特有的藝術敏感,關注婦女生活命運,尤其是關注帶有悲劇色彩的女性命運。她在作品中確定了女性的生命意義及社會地位。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她的作品描寫細膩,善于刻畫人物心理活動;運用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段,達到強烈的藝術效果;敘事語言清新簡潔,通俗易懂,表現了作家熟稔運用、駕馭語言的能力。加尼覺瑪瑪禮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長達四十余年,她勤于筆耕,是一位多產作家,寫過近三十篇短篇小說,十五部長篇小說以及大量的文章。主要作品有:《她》、《心》、《大地上》、《不是恨》、《香》、《血緣》以及短篇小說集《看不厭》、《沉思》。此外還有記敘她丈夫吳漆貌生活經歷的傳記性小說《像他那樣的人》。其中《不是恨》堪稱為其代表作,以下將重點介紹這部小說。二吳蘇漢對薇薇的愛魯迅在談及如何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時曾言:“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1文藝創(chuàng)造者的使命在于“揭出病苦,引起救療的注意”。2可以這樣說,一個富有時代使命,有著高度責任感與進取心的作家,總是將自己置于時代的前端,時刻警醒于時世的變化和風云的冥幻,及時地將生活的勞苦、悲歡、喜怒、樂愁傳達給普通讀者,給其以指引,引導其向前。1824年、1852年、1885年英國通過三次侵緬戰(zhàn)爭一步步吞并了緬甸,開始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英國人成為緬甸的統(tǒng)治者后,不但掠奪緬甸經濟,還摧殘緬甸文化。借助統(tǒng)治機器的力量,西方文化一步步侵蝕著緬甸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明”毒害了一部分緬甸人,腐蝕了他們的思想,影響了緬甸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甚至危及了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加尼覺瑪瑪禮憑借其敏銳的洞察力把握了二戰(zhàn)前緬甸的社會生活,創(chuàng)作了反映這一時期緬甸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不是恨》。在這部小說中她沒有對現實社會作全景式的描繪,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人物的描寫,“真實地描寫生活,順便證明這生活是怎樣的反?!薄?正是通過其個人的人生和藝術知覺,加尼覺瑪瑪禮將其“自己體驗過的感情”4傳達給了我們,讓讀者“為這些感情所感染”,5也象她“一樣體驗到這些感情”。6小說女主人公薇薇是一個傳統(tǒng)緬甸家庭的女孩,父親是地主兼稻谷商。她美貌、純真、善良,初中畢業(yè)后留在家里協(xié)助父親管理帳目。英國稻谷公司在薇薇居住的城鎮(zhèn)設立了收購站,并派來了代辦吳蘇漢——一個西服革履完全洋化了的緬甸人。薇薇被吳蘇漢講究的西式生活,斯文的儀表談吐深深吸引,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投入了吳蘇漢的懷抱。婚后吳蘇漢對薇薇愛若性命、呵護備至。但薇薇卻發(fā)現她不真正了解吳蘇漢,不能忍受他的“愛情”,生活的悲劇開始了。表面看來,這只是一個個人情感、家庭內部的問題,原因不過是在于吳蘇漢對薇薇的愛過于沉重,沉重到薇薇不能承受。但透過表層,悲劇的造成實際上有著深重的社會與文化原因。殖民地國家的最大悲哀,不但在于國土的淪喪,主權的喪失,而且還在于文化的失語,傳統(tǒng)的消亡。意大利思想家安東尼·葛蘭西批判最為激烈的一種現象就是宗主國在其殖民地國家實現的文化領導權。吳蘇漢是西方文化領導權在緬甸確立后的產物。盡管他在緬甸土生土長,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滲入了其生命中的每一個細胞。因為作者的立場與主旨是在于對殖民主義文化的批判,所以在吳蘇漢身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帶有鮮明殖民主義文化劣根性的人物。他對祖國前途、民族命運漠不關心。將緬甸人民進行的反帝斗爭斥之為“胡鬧”;把英國殖民主義者對緬甸人民的經濟掠奪,說成是幫助緬甸發(fā)展經濟;對于緬甸的傳統(tǒng)習俗、緬醫(yī)緬藥他根本看不起,視為落后、齷齪。在作者筆下,吳蘇漢并非是個十惡不赦之徒。他對薇薇的愛發(fā)自真心,“把她當成命根子,他簡直想把她放在掌心上,精心地照看她,一刻也不要她離開自己”。7但吳蘇漢對于自己甚為在意的愛情是極端自私的。他要求薇薇一切都順從他的意志,毫不考慮薇薇的感受,完全以自己的喜好為出發(fā)點。而他之所以能夠自私到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將自己等同為洋人的一分子,從而視本國同胞為“殖民地的他者”。而這樣一來,自覺不自覺地,吳蘇漢總是將自己與周圍人嚴格地區(qū)分開來,這一點在其與薇薇成婚后七天內表現得尤為明顯。為了拉近家人的關系,薇薇說服吳蘇漢成婚后在自己的家中呆上七天。而就在第一天早晨薇薇忙碌了很長時間為家人準備了在她看來足以與吳蘇漢家中媲美的美食的時候,吳蘇漢卻讓仆人從家中端來了自己準備的食物,并要求與薇薇獨自分享。他甚至失去了最起碼的人情味,對周圍人的生命漠然冷視。他不愿薇薇回娘家,不愿薇薇接近患病的父親,甚至在薇薇接到在仰光治病的父親病危電報時也不讓前去探望,致使薇薇沒能最后見到父親一面而抱恨終身。在吳蘇漢看來,周遭的一切與自己是格格不入的,他對生活似乎充滿了精神的向往,并且不斷地將這種虛妄的精神強加給薇薇。結果,在這種不切實際的冥思妄想中,他脫離了民族血脈的積淀給養(yǎng),不僅使薇薇在無法忍受的文化沖擊中死去,其本人最終也以精神的死亡、肉體的消逝而告終。這個行動上有著嚴重他者傾向的假洋鬼子最終也被本國人民視為了他者,為時代和民族所拋棄。當然,吳蘇漢悲劇性的另一面還在于己于,盡管在愛情上,他也是悲劇中的一員,但他從始自終都沒意識到,他沒有從“西方文明”中獲益,反而傷害了自己最愛的妻子。而且因為其角色的反面性,不會有人對其產生相應的憐憫與悲嘆。進而也難以體會到這層悲劇的深蘊性。造成這場愛情悲劇的另一方當然是薇薇。她涉世未深,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她羨慕吳蘇漢的西式生活并暗暗模仿。她對自己家的陳設感到土里土氣,設法購置了新式家具,改換客廳的布局。甚至仿效吳蘇漢的西式吃飯方式。對于這樣的一個備受西方文化奴化的緬甸人,薇薇的家人大多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在涉世未深、同時也對西方文明深深向往的薇薇愛上了吳蘇漢時,無論是父親、哥哥還是姐姐都持反對態(tài)度,不主張薇薇嫁給吳蘇漢。與這樣一個“思想洋化、被人稱為主人老爺,而且把緬甸方式拋棄得一干二凈,完全接受西方生活的人”8成婚,可以想象,兩人將來的生活必定會充滿隔閡。但愛情讓薇薇失掉了判斷力,甚至尚未明白愛的真諦就走進了婚姻的枷鎖。假如薇薇是一只沒有自我意識的動物,那婚后的生活無疑是幸福的。但是,作為一個有著獨立意識的個體,薇薇不可能沒有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而當合情合理的自我空間也被侵占,面對不能按緬甸習慣穿衣吃飯、不能探望咫尺之遙的家人的情境,薇薇倍感壓抑。她越來越不能忍受這樣一種生活。她偷偷溜回娘家,酣快淋漓地吃緬甸飯,陪一陪老父。最終,她由于過不慣西方生活憂郁成疾,帶著一身的苦楚和滿腔的壓抑離開了人世。盡管薇薇“在道德品質和正義上并不是好到極點,但是她的遭遇并不是由于罪惡,而是由于某種過失和弱點”,9雖然她有崇尚外物的媚洋心理,愛慕虛榮,雖然她缺乏自我意識,甚至于對愛情還沒搞清楚就茫然地踏進了婚姻的墳墓。但是,與她的善良溫恭、貌美真誠相比,前者的不足是次要的。薇薇是在傳統(tǒng)文化與殖民地文化之間徘徊的代表。從最初對西方生活方式、飲食起居的無限神往,進而身體力行,再到對本國傳統(tǒng)飲食的朝思暮想,無限懷念,實際上代表了其個人從對西方文化的向往到對本國民族文化的復歸。在東西方兩種文明的對峙沖突中,“一系列的二元對立的等級區(qū)分:西方/東方,優(yōu)越/低劣,先進/落后/文明/野蠻,富有/貧窮”10的多重命題對立中,最終獲得勝利的依然是富有魅力的本土文化。但這種勝利是以悲劇的形態(tài)表現的。她在總結自己的悲劇生活時“發(fā)出我不是恨他,只恨自己愛上了他”11的悲嘆。當然,加尼覺瑪瑪禮的不凡就在于她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12的同時,又給人以無限希望,在設置了薇薇等帶有悲劇性而又未完全覺醒的人物形象的同時,又塑造了如哥奈烏、塔塔、哥德南等代表進步勢力的人物形象,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些有著先進思想,積極進取的青年,緬甸的未來才充滿了光明與希望。三夫權制約的女性采取的方式加尼覺瑪瑪禮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始終關注婦女生活、婦女命運。在《不是恨》這部作品中她對處在二戰(zhàn)前緬甸社會中的薇薇的悲劇人生投入了更多的關注,想從她的生活悲劇境遇中找到發(fā)生的根源和可能克服的途徑。薇薇天性善良軟弱?;楹竺鎸翘K漢對她的種種束縛,她在家中總是百依百順,遷就忍讓。個人性格上的原因使薇薇在婚姻的道路上一錯再錯。那么,僅是性格原因就導致悲劇的發(fā)生嗎?回答是否定的,深重的社會原因正是悲劇始作俑者。封建社會的產物之一夫權專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成為支撐了幾千年人類社會的中心支柱,它決定了婚姻、家庭,女性處處被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小說中薇薇在婚前一切以父親為中心。在與吳蘇漢相愛后,她考慮更多的是以后怎樣照顧病弱的父親,談婚論嫁這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薇薇看來卻意味著對家庭和父親的背叛,讓她心中忐忑不安?;楹笏畹闹行挠筛赣H變?yōu)閰翘K漢,她一味順從丈夫的擺布,甚至連不高興、不滿意的情緒都深深壓抑在心里,不愿表露出來。夫權專制思想影響的絕不僅僅是薇薇一人,它已浸透到社會中每一個人的思想深處,人們已經對之習以為常,在不知不覺中用它來要求束縛女性。在小說的后半部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婚姻生活的實踐使薇薇再也不能忍受吳蘇漢的愛情折磨,她想跳出鳥籠呼吸自由空氣。乘給父親奔喪的機會,她跟隨當尼姑的母親到實皆山。在那兒她反思了自己的婚姻生活。本來對于薇薇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勇敢舉動,周圍的人都應該為之歡欣鼓舞,支持薇薇??墒聦崊s相反,母親從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家庭主婦的立場考慮,妻子不在,會造成丈夫生活不便。薇薇的姐姐塔塔有著革命意識,追求了與妹妹迥然不同的愛情,她的婚姻幸福美滿。丈夫憨厚寡言、對人熱忱體貼,不似吳蘇漢高傲自私。塔塔在薇薇婚前就了解吳蘇漢,也知道他是薇薇婚姻生活不太和諧的原因。她本應是薇薇最有力的支持者,但卻成了最大的說客。她在給薇薇的信中認為,薇薇自尋苦惱,吳蘇漢待薇薇其實不壞,“無需如此傷心。他的好處與眾不同,可以說是好得太過分,以至到了使你難以忍受的地步?!栽跄茇煿炙?”13哥哥哥哥奈烏也是有著革命思想的先進青年,他目睹了薇薇回到吳蘇漢身邊后受束縛的日子時,反勸薇薇“他待你多好啊!說實話,對待妻子這么無微不至,也是難得呀!你別自尋苦惱了?!?4夫權專制思想經過歷史的沉淀,被鞏固和強化,甚至當時的先進青年哥奈烏和塔塔也未能擺脫夫權專制思想的禁錮。薇薇處在這樣一種勢力強大的氛圍中,僅憑借她個人的微弱力量怎能取勝?此外,薇薇出走的情節(jié)還引發(fā)人們一個思考:如果薇薇出走,真的不再回去,那結果又是怎樣呢?易卜生筆下的娜拉出走代表了平等、自由的勝利,其本身也被視為女性解放的領軍人物。但是我們要看到,即使是在自由思想發(fā)韌的歐洲,在作品誕生之初,對于娜拉的評價也充滿了非議。而在淪為殖民地的國家,這樣的女性要想贏得人們的認可,并被世人奉為楷模的可能性更要小得多,甚至不可能。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當《玩偶之家》譯介到中國,魯迅就曾犀利地指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女性的解放必須以國家的獨立為前提,并獲得經濟上的獨立,否則,出走之后,假如不再回來,最終的結果,要么墮落,要么死去。作者憑借女性特有的直覺、機敏,把薇薇的命運和情感放到了家庭和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中加以放大,突出的不是女主人公薇薇“個人”的命運,而是代表那個時代一個民族女性的命運,即:女性是本土封建夫權專制思想的犧牲品,而外來的殖民主義無疑又使女性命運雪上加霜。四內容的藝術特色《不是恨》在誕生之后之所以能夠贏得巨大的聲譽,除了內容的深廣、豐蘊之外,同時也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這一點,首先表現在心理描寫的細膩上。1.高度重視心理描述的結合方式作為女性作家,加尼覺瑪瑪禮的作品中始終帶有一種內心獨白的風格。她的描寫,乍一看也有客觀描摹的味道,但實際上,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處,都經過了敘述者個人視角的浸染,處處折射出其內心的感受。《不是恨》中大多是以薇薇的視角展開文本,從最開始對吳蘇漢房間的感受中我們可以明晰地體會到她的這種內心描寫的細膩。透過薇薇的主觀之眼,加尼覺瑪瑪禮把薇薇對西方生活方式的好奇、向往以一種素描的手段表現了出來。“多么想看看這洋人的行李和傭人究竟是個啥樣子啊!為了這,薇薇在門口呆了整整一個早晨。洋人的行李總算運到對面房子的門口人。東西多極了。又用小車推來的,也有是印度苦力們抬來、背來的。搬東西的人在大路上排成了一字長蛇陣?!薄翱粗嗔儼寻逑洹⒋蟠笮⌒〉母魇礁鳂拥南渥影徇M屋內,薇薇不禁有些愕然:‘是些啥東西呢?這么多!’大衣柜、椅子等家具還用麻袋片包扎得整整齊齊嚴嚴實實?!?5可以這樣講,小說通篇構建過程中,這是加尼覺瑪瑪禮心理描寫運用最多的一種藝術手法,這樣一種主觀性心理描述表現客觀對象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其創(chuàng)作中可謂一以貫之,是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獨特風格?!恫皇呛蕖分械男睦砻鑼懱厣€體現在多方面,一是以語言寫心理,如“廚房里用的那種杯子放在這個桌子上怪難看的,讓別人見了像什么樣子”,16僅僅一句話讓薇薇既對吳蘇漢十分在意,同時又向往西方生活方式的那種心態(tài)描摹得十分到位。二是以動作寫心理,如故事開始的一段,通過對薇薇、姑媽等人焦慮不安的動作描寫,刻畫出當時民眾心態(tài)對西方的一種盲目敬仰心理。三是直接的心理描寫,例如當薇薇與吳蘇漢成婚后,薇薇面對吳蘇漢派貌妙送來早飯的場景時,內心變化直接的描摹,先是看到貌妙是對其本人出現的詫異,緊接著是盤子里豐富的早餐的描寫,隨后是一段薇薇受到刺激后的一段心內描述,在這樣的一種直接表現中,吳蘇漢與薇薇之間思想觀念的差異通過生活方式的不同表現出來;四是間接的心理描寫,如作者往往通過周圍景色的描寫,表現薇薇的心緒變化。總之,富有特色的心理描寫,無疑是《不是恨》創(chuàng)作中的最為顯著的藝術特色。2.對比的情感意蘊《不是恨》始終將對比作為貫穿始終的藝術構思手法。而這種對比,大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表現在外在的直觀的對比。故事開始之初,作者就通過薇薇之口對吳蘇漢家的陳設與自己家的陳設作了一番比較。在對比過程中,不僅自然的介紹了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場所,同時也將薇薇那種微妙的心態(tài)揭示得完全無遺。而這樣的對比手法的運用,全書中隨處可見,神態(tài)舉止,言語行動,景態(tài)外觀,乃至于西方與緬甸本土飲食、風俗、醫(yī)學,凡此種種,莫不用此。其次,這種對比還表現為內在的情感意蘊的對比?,F實主義文學與浪漫主義文學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情感抒發(fā)的內斂性?!恫皇呛蕖分兴磉_的情感是濃重的,悲愴的,但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將這種情感既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又不至于一瀉無奈,讓讀者在沉思默想中感受這份情感得豐富,這是一個問題。而加尼覺瑪瑪禮還是借助于對比襯托的手法?!恫皇呛蕖返男形拿}絡并不復雜,主要是圍繞著薇薇的愛情主線展開的,主線之外,作者另外設置了兩條愛情主線。其一為塔塔與哥德南的愛情線,另外一條則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父親吳登漢的愛情線。從宏觀結構層面上看,三條愛情主線的設定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比手法的運用。這樣一來,圍繞著薇薇與吳登漢的故事,三條愛情線并進,處處映襯,時時對比,薇薇愛情的蒼白與空洞在塔塔婚姻的充實與富有意義的對照下,立判而明。而吳登漢的這條線索,一方面表現了傳統(tǒng)的緬甸婚姻的一種存在方式,在展現吳登漢對妻子愛的情深乃至可以為其付出如此之多的同時,也在深層意義中鞭笞了吳蘇漢對薇薇愛的自私。再此,在人物設定上,也有著鮮明的對比性。這種對比一方面可以表現為個人的自我性對比。比如,薇薇從最初的愛慕虛榮、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到最終返歸民族傳統(tǒng)的對比性生活態(tài)度,姑媽杜德也可以說是這樣的一個對比性人物,開始杜德也是一個極度的媚外主義者,但現實逐漸讓其看清了所謂的西方文明的真實面貌。同時,像薇薇與塔塔、吳蘇漢與哥奈烏、哥德南間又形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人物之間的對比,在這樣一種橫向比較中,通過展現在相同場所、處境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動作、心理、反應,塑造出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形象。3.蘇漢家空間觀《不是恨》主要講述的是薇薇的愛情故事,而這一故事又是緊緊圍繞在其最重要的兩個住所——自己家中和吳蘇漢家中——展開的,而就是這樣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卻聚合了世間的風云變幻。正如同恩格斯給典型下的定義,“除了細節(jié)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17加尼覺瑪瑪禮對典型的塑造也包含了三個重要因素:真實的環(huán)境描寫,鮮明的人物塑造,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各階層之間的復雜關系。(1)精確的人物總體把握《不是根》中環(huán)境的描寫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這種描寫不同于其他作家只是對現實進行細致觀察后的精確描摹。作為一位擅長心理刻畫的女性作家,加尼覺瑪瑪禮的這種對客觀環(huán)境的描寫,總是帶上了一種自我的色彩,同那種冷靜的客觀寫實相比,更多了幾分暖色與溫情。(2)對薇薇的情感滲透。對于“西方文明”奴化的描述,我國小說中,有20種主要說,得好,極在人物塑造上,像薇薇、吳蘇漢、哥奈烏等主要人物的塑造,都是較為成功的,尤其是在對吳蘇漢的描寫上,沒有簡單地把他作為一個假洋鬼子來描寫,而是既突出了其溫情癡心的一面,也揭露了其被“西方文明”奴化的一面。這有利于我們理解薇薇內心的深痛,同時也有利于引發(fā)讀者對造成這種現象的思考。在所有的人物形象中,薇薇無疑是給我們感受最深的一個,原因恐怕就在于這個人物身上有一種誠摯之美,正是由于滲透其中的真摯情感,即使遠離了那種時代背景的我們讀了也不禁為之動情。而薇薇的命運之所以為我們牽掛,讓我們的心為之撕扯,同樣也是有著這樣一份誠摯深蘊其中。(3)《不是嘆》中的“社會”僅僅是環(huán)境的典型或者人物的典型都不構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