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章地震波的運動學第一節(jié)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第二節(jié)反射地震波的運動學第三節(jié)地震折射波運動學第二章地震波動力學的基本概念第一節(jié)地震波的頻譜分析第二節(jié)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節(jié)影響地震波傳播的地質(zhì)因素第四節(jié)地震記錄的分辨率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數(shù)據(jù)的野外采集第一節(jié)野外工作方法第二節(jié)地震勘探野外觀測系統(tǒng)第三節(jié)地震波的激發(fā)和接收第四節(jié)檢波器組合第五節(jié)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測定第四章共中心點迭加法原理第一節(jié)共中心點迭加法原理第二節(jié)多次反射波的特點第三節(jié)多次疊加的特性第四節(jié)多次覆蓋參數(shù)對迭加效果的影響及其選擇原則第五節(jié)影響迭加效果的因素第五章地震資料數(shù)字處理第一節(jié)提高信噪比的數(shù)字濾波第二節(jié)反濾波第三節(jié)水平迭加第四節(jié)偏移歸位第五節(jié)地震波的速度第六章地震資料解釋第一節(jié)地震資料構(gòu)造解釋工作概述第二節(jié)時間剖面的對比第三節(jié)地震反射層位的地質(zhì)解釋第四節(jié)各種地質(zhì)現(xiàn)象在時間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釋第五節(jié)地震剖面解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假象第六節(jié)反射界面空間位置的確定第七節(jié)構(gòu)造圖、等厚圖的繪制及地質(zhì)解釋第八節(jié)水平切片的解釋一、名詞解釋第一章地震波的運動學1、波動(難度90區(qū)分度30)2、波前(難度89區(qū)分度31)3、波尾(難度89區(qū)分度31)4、波面(難度89區(qū)分度31)5、等相面(80、33)6、波陣面(81、34)7、波線(70、33)8、射線(72、40)9、振動曲線(75、42)10、波形曲線(76、44)11、波剖面(65、46)12、子波(6045)13、視速度(80、30)14、射線平面(60、47)15、運動學(70、55)16、時距曲線(68、40)17、正常時差(60、45)18、動校正(60、60)19、幾何地震學(70、35)第二章地震波動力學的基本概念1、動力學(70、40)2、物理地震學(71、35)3、頻譜(50、50)4、波的發(fā)散90、30)5、波散(90、31)6、頻散(80、35)7、吸收(70、40)8、縱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橫向分辨率(60、40)11、水平分辨率(60、40)12、菲涅爾帶(50、45)13、主頻(65、40)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數(shù)據(jù)的野外采集1、規(guī)則干擾波(90、30)2、不規(guī)則干擾波(90、30)3、觀測系統(tǒng)(80、35)4、多次覆蓋(65、50)5、共反射點道集(70、45)6、檢波器組合(90、30)7、方向特性(75、30)8、方向效應(yīng)(90、30)第四章共中心點迭加法原理1、共中心點迭加(70、40)2、水平迭加(60、40)3、剩余時差(60、50)第五章地震資料數(shù)字處理1、偏移迭加(75、30)2、平均速度(85、30)3、均方根速度(80、30)4、迭加速度(70、40)第六章地震資料解釋1、標準層(50、40)2、繞射波(40、50)3、剖面閉合(30、60)4、三維地震(70、30)5、水平切片(45、60)6、等厚圖(65、40)7、構(gòu)造圖(80、30)二、填空題第一章1、振動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就是()。(90、30)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線、過入射點的界面法線、()三者所決定的平面稱為()。(70、50)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決定于(),極性的正負決定于(),到達時間先后決定于()。(40、60)4、傾斜界面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形狀(),極小點坐標()。(70、40)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70、35)6、折射波形成的條件(),盲區(qū)半徑()。(75、35)7、射線總是()波面。(70、40)8、地面與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質(zhì)為均勻介質(zhì),則地面上縱直測線觀測的反射波時距曲線為()。(65、40)9、在V(Z)=V0+(1+0Z)連續(xù)介質(zhì)中,反射界面深度為H,如果要觀測到該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為()。(30、50)10、當?shù)孛婧偷叵路瓷浣缑鏋槠矫鏁r,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極小點處的視速度為()。(35、45)11、如果地震波以臨界I入射到傾角為0的折射界面時,地面上若能觀測到該界面的折射波,需滿足()。(65、40)12、在介質(zhì)中任取一點P,再找出介質(zhì)中和P點同時開始振動的那些點,將這些點連成一個曲面,就是通過P點的()。(70、35)13、兩種介質(zhì)分界面情況下,下部介質(zhì)的速度比上覆介質(zhì)的波速()時,在這個分界面上才能行成折射波。(75、30)14、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時距曲線越()。(80、35)15、反射系數(shù)()。(50、50)16、直達波時距曲線方程()。(90、30)17、當?shù)卣饻y線垂直界面走向時,射線平面()界面,()地面。(70、40)18、波在各種介質(zhì)中傳播時,沿所需時間()的路徑傳播。(70、45)19、折射波時距曲線形狀()。(80、30)20、折射波與同界面反射波在()處相切。(70、35)第二章1、波的動力學特征()。(82、55)2、垂直分辨率是指(),它的極值是()。(85、45)3、一個復雜的振動信號,可以看成是由許多簡諧分量(),那許多簡諧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和初相,就叫那復雜的振動信號的()。(83、51)4、頻帶寬度()。(90、32)5、菲涅爾帶半徑()。(76、47)6、地震波在介質(zhì)中傳播時,()成分容易衰減。(78、45)7、巖石的選頻吸收性質(zhì),損失了()成分,()了地震分辨地層的能力。(63、70)8、地震波在介質(zhì)中傳播時,如遇地下的不均質(zhì)體,會發(fā)生波的()。(79、40)9、信號越寬,頻譜越()。(66、35)10、低頻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頻地震波的分辨率()。(61、70)11、地震界面的穩(wěn)定性是指地震界面的()。(90、35)12、地震波的振幅隨傳播距離的增大而()。(91、30)13、波在一種介質(zhì)中傳播時,波速依頻率而變得現(xiàn)象叫()。(78、35)14、頻散現(xiàn)象對地震波影響()。(81、35)15、同一類型的地震波,在炮檢距大的道上頻率()。(65、35)—-Vr.第三章1、檢波器組合是利用有效波與干擾波的()不同,壓制干擾波的。(70、35)2、在壓制隨機干擾方面,多次疊加比組合()。(65、35)3、來自地下同一反射點的所有道的記錄的集合稱為()。(65、40)4、多次覆蓋是通過()和()同時搬家,使其()不變來完成的。(50、50)5、對有效波來說n個檢波器組合后振幅增加了()倍。(70、30)6、對隨機干擾來說n個檢波器組合后隨機干擾對有效波相對縮小了()。(90、30)7、在最有利條件下,檢波器個數(shù)越多,信噪比越()。(91、31)第四章1、多次疊加壓制()波效果最好。(66、42)2、傾斜界面共中心點反射波時距曲線形狀()。(63、36)3、多次波的旅行時間是同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倍,它總是校正()。(55、37)4、對CDP道集記錄的某個反射波作動校正時,速度用大了則校正()。(56、38)5、傾斜界面總是校正()。(57、39)6、多次波一般是()速異常。(54、35)7、繞射波一般是()速異常。(57、38)8、用()辦法壓制多次波最有效。(61、41)9、共中心點疊加是利用有效波與干擾波之間()不同壓制干擾波的。(62、43)10、傾斜界面的剩余時差()。(63、44)11、地面是傾斜的,地下反射界面為水平的,對水平多次覆蓋方法觀測的原始數(shù)據(jù)抽道集后可獲得()。(66、46)-j-*Vr.第五章1、一維正演模型()。(75、38)2、一維濾波方程()。(78、30)3、進行動校正時,要用()速度資料。時深轉(zhuǎn)換時,要用()速度資料。(55、55)4、DIX公式()。(50、80)5、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孔隙壓力成(),與孔隙度成()。(60、75)6、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密度成()。(80、40)7、時間平均方程()。(70、38)8、水平迭加剖面上繞射波(),回轉(zhuǎn)波不()。(66、50)9、在強烈褶皺地區(qū),經(jīng)常觀測到速度的()。(65、46)10、巖石中含氣時,地震波傳播速度()。(68、43)1、繞射波極小點坐標()。(62、42)2、回轉(zhuǎn)波形成的條件()。(61、44)3、凸界面的能量是()。(77、45)4、地下介質(zhì)含氣時會出現(xiàn)()現(xiàn)象。(70、38)5、亮點是指振幅()的同相軸。(30、50)6、每一張水平切片是地下不同層位的信息在()的反應(yīng)。(30、45)7、兩個同向構(gòu)造之間不能存在()。(66、38)8、當測線為任意方向時,界面的真深度與法線深度的關(guān)系為()。(56、42)9、真傾角、視傾角和測線方位角三者關(guān)系是()。(55、55)10、異向構(gòu)造構(gòu)之間不能存在()。(57、43)11、斷層上升盤某點的等值線的數(shù)值()斷層的落差,等于下降盤等值線的數(shù)值。(25、70)12、構(gòu)造圖上對于正斷層,上下盤斷點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50、36)13、構(gòu)造圖上對于逆斷層,上下盤斷點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56、42)14、構(gòu)造圖上在單斜上不允許出現(xiàn)()。(66、36)15、一些斷點很清晰的斷層,在平面連接時不能穿過()顯示的剖面。(68、38)16、斷面不可穿過()反射波同相軸。(69、39)17、斷面波是()反射波。(78、32)18、在時間剖面上,利用()確定斷點。(76、50)19、當測線垂直于界面走向時,界面的法線深度()真深度。(77、48)三、判斷題第一章1、地震波是彈性波。(95、30)2、在各向同性介質(zhì)中,射線垂直于波面。(92、31)3、振動曲線是波剖面。(88、32)4、每個檢波器記錄的便是那個檢波器所在點的地面震動。(91、32)5、巖性界面一定是地震反射界面。(68、45)6、地下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時距曲線越平緩。(90、30)7、當?shù)孛婧偷叵路瓷浣缑鏋槠矫鏁r,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極小點處的視速度為零。(75、46)8、地面與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質(zhì)為均勻介質(zhì),則地面上縱直測線觀測的反射波時距曲線為雙曲線。(80、35)9、波在各種介質(zhì)中傳播時,沿所需時間最短的路徑傳播(95、31)10、在V(Z)=V0+(1+0Z)連續(xù)介質(zhì)中,反射界面深度為H,如果要觀測到該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為H。(78、35)11、上覆為非均勻介質(zhì),單一平界面,縱直測線的反射波時距曲線是一條光滑的雙曲線(。98、31)12、反射波時距曲線的正常時差只隨炮檢距的變化而變化。(88、34)13、只有測線方向與地層走向垂直時,射線平面與鉛垂面垂直。(67、44)14、對折射波來說只要有高速層存在,就產(chǎn)生屏蔽現(xiàn)象。(68、43)15、近炮點觀測的水平層狀介質(zhì)的反射波時距曲線近乎雙曲線。(56、56)16、速度界面肯定是反射界面。(55、55)17、沿著界面,波在兩種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是相等的。(50、50)第二章1、信號越寬,頻譜越寬。(95、30)2、地震波在介質(zhì)中傳播時,高頻成分容易衰減(93、31)3、低頻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頻地震波的分辨率低。(90、32)4、地震波的振幅隨傳播距離的增大而增大。(99、30)5、地質(zhì)介質(zhì)成層分布對地震勘探是最有利的。(96、31)—-Vr.第三章1、在壓制隨機干擾方面,多次疊加比組合好。(85、35)2、放幾炮即是幾次覆蓋。(68、36)3、檢波器組合壓制規(guī)則干擾波是利用有效波與干擾波的質(zhì)點振動方向不同。(72、32)4、多次覆蓋是指炮點和檢波點同時搬家。(75、41)5、對隨機干擾來說n個檢波器組合后隨機干擾對有效波相對縮小了n倍。(76、32)第四章1、多次疊加壓制多次波效果最好(76、36)2、對CDP道集記錄的某個反射波作動校正時,速度用小了則校正不足。(90、50)3、水平疊加剖面上,正常一次反射波同相軸時間遞增方向與初至波同相軸時間遞增方向相同,則說明提供的疊加速度合適。(70、48)4、多次波一般是低速異常。(90、38)5、多次波總是校正不足,正好與傾斜界面相反。(80、35)6、共中心點疊加是利用有效波與干擾波之間剩余時差不同壓制干擾波的。(88、52)-J-*Vr.第五章1、進行動校正時,要用平均速度資料。(85、38)2、時深轉(zhuǎn)換時,要用均方根速度資料(85、35)3、水平迭加剖面上繞射波收斂。(69、45)4、二維偏移剖面交點是閉合的。(56、46)5、地下界面埋藏越深,速度越低。(92、37)6、地震波速度與密度成反比。(93、31)7、平均速度總是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90、30)8、均方根速度與孔隙度成反比。(65、42)1、當測線垂直于界面走向時,界面的法線深度等于真深度。(88、30)2、構(gòu)造圖上在單斜上允許出現(xiàn)多線。(90、39)3、構(gòu)造圖上對于正斷層,上下盤斷點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錯開。(88、39)4、構(gòu)造圖上對于逆斷層,上下盤斷點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疊掩。(88、42)5、斷層上升盤某點的等值線的數(shù)值加上斷層的落差,等于下降盤等值線的數(shù)值。(55、55)6、凸界面的能量是分散的。(70、40)7、只有斷點才會產(chǎn)生繞射波。(65、40)8、真傾角、視傾角和測線方位角三者關(guān)系是sin?二sin屮cona(60、30)9、兩個同向構(gòu)造之間不能存在雙線。(80、40)10、地下介質(zhì)含氣時會出現(xiàn)亮點現(xiàn)象。(67、41)四、簡答題第一章1、地震勘探原理。(72、31)2、巖性界面是不是地震反射界面?(75、35)3、費馬原理。(88、36)4、惠更斯原理。(89、32)5、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質(zhì)意義?(60、60)6、面波的特點?(65、45)7、為什么要進行動校正?(55、56)—-Vr.第二章1、頻譜的物理意義?(90、33)2、影響分辨率的因素?(30、30)3、示意畫出地震波的頻譜圖,指出頻譜的主要特征。(50、45)4、為什么說大地對地震波有濾波作用?(40、40)5、高分辨率的指導思想?—-Vr.第三章1、有效波與干擾波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分別用什么辦法壓制干擾波效果好?(90、40)2、組合的原理?(91、31)3、為什么對壓制隨機干擾來說多次得疊加比組合效果好?(81、30)4、采用6次覆蓋時從那一炮開始反射點滿足覆蓋次數(shù)?從那一炮開始組成新的24個共反射點道集?對12次覆蓋的情形呢?(30、70)5、多次覆蓋的原理和目的?(60、40)6、試說明水平多次疊加特性曲線的特點(20、30)第四章1、影響水平迭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60、40)2、水平疊加剖面有何缺陷?(65、65)3、共中心點反射波時距曲線與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的區(qū)別?(68、38)4、為什么叫水平疊加?(72、35)5、地層傾斜對疊加效果的影響?(60、40)-j-*Vr.第五章1、地震資料處理的目的?(65、35)2、為什么要進行反濾波?(50、38)3、水平疊加常規(guī)處理流程?(75、36)4、為什么要進行偏移疊加?(76、45)1、空間校正的原理?(25、50)2、反射波的識別標志?(60、40)3、地震資料解釋的主要任務(wù)?(70、35)4、地震資料地質(zhì)解釋的主要任務(wù)?(50、50)5、反射波的實際對比方法?(60、55)6、標準層應(yīng)具備的條件?(72、52)7、斷層的識別標志?如何確定斷面?(68、52)8、斷層要素在時間剖面上的確定?(80、45)9、勾繪構(gòu)造等值線應(yīng)符合的構(gòu)造規(guī)律?(45、60)10、斷層在水平切片上的反應(yīng)?(35、45)11、亮點剖面的解釋方法?(20、50)12、時間剖面上常見特殊波的解釋方法?(50、50)五、詳答題第一章1、從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機制,分析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條件是什么?(70、45)2、折射波傳播的規(guī)律和特點?(75、32)第二章1、物理地震學的基本觀點?(30、50)2、影響地震波傳播的地質(zhì)因素?(68、35)3、詳述提高分辨率的途徑第三章1、為什么要進行多次覆蓋?在多次覆蓋觀測系統(tǒng)綜合平面圖上能觀測到哪四種記錄?(7845)2、分別敘述利用地震測井和聲波時差測井求取速度的工作原理?(85、38)第四章1、共中心點疊加原理。(75、35)2、水平疊加剖面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70、52)AA*-~r^VA第五章1、影響速度的主要因素?(76、40)2、波阻抗反演的基本原理?(30、55)1、作構(gòu)造圖的方法和步驟?(78、35)2、什么是標準層?如何確定標準層?(75、40)3、寫出地震記錄形成的物理過程及數(shù)學公式?(78、38)4、寫出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記錄的過程。(82、36)5、合成記錄與井旁道實際記錄的對比方法?(70、35)6、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SeismicProfiling)(80、35)7、標定對比時應(yīng)注意的幾個問題(68、45)8、繞射波、回轉(zhuǎn)波、斷面波、多次波產(chǎn)生的原因與反射特征(65、45)9、產(chǎn)生測線交點閉合差的原因?(75、34)10、地震剖面上可能出現(xiàn)的假象?(69、46)六、綜合題第一章1、(88、30)在同一坐標內(nèi)定性畫出下列時距曲線(1)水平界面I反射波V=2000m/savt=1.0s(2)水平界面II反射波V=4000m/st=1.5s(3)界面I折射波0av0(4)面波V=800m/s(75、40)av2、已知波速V=1000m/s,利用虛爆炸點做下列各圖a)已知反射界面的位置定時距曲線的形狀和長度。(反射界面的上傾方向與x正方向一致)b)已知時距曲線上t=1.000s,t=0.865s,求反射界面的位置和產(chǎn)狀。(反射界面的上傾方向0m與x正方向相反)第二章1、(85、35)在地震時間剖面的處理中使用了20—40HZ的數(shù)字濾波,在時間剖面上于t0=2s處有一地震反射標準層,該處地震波平均速度為3.0km/s,是定量估算該項地震解釋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第三章1、(45、45)野外數(shù)字地震儀的接收道數(shù)為120道,道間距為50米,偏移距為100米,若采用單邊放炮30次覆蓋觀測系統(tǒng),試問:(1)沿觀測線上炮點和排列分別向前移動多少米?(2)滿足30次覆蓋的第一、第三個共反射點的道集分別由原來的哪些道組成?(3)若偏移距變化時,上述各問的答案有何變化?(4)如地下有一平界面,該界面產(chǎn)生一個全程二次反射波,其波速Vd=200Om/s,t=1.0s,同t的有效波V=003000m/s,計算第四個道集中炮檢距最大道的動校正量,并定性畫出動校正后二次反射波同相軸的形態(tài)。2、(92、30)野外工作通過干擾波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有一組干擾波能量較強即:T=50msV*=1500m/sGG有一組有效波能量較強即:Ty=30msVy*=6000m/s試設(shè)計用5個檢波器作線性組合。(1)請你畫出這個組合系統(tǒng)的方向特性。(2)組內(nèi)距選多少合適?3、(90、31)畫出24道接收,道間距為25米,偏移距為50米,3次覆蓋的單邊放炮的觀測系統(tǒng)圖(圖上標出炮點、接收點及共反射點)。4、(65、45)O]、O2、O3……O21時測線上等間隔的21個接收點,有一種觀測系統(tǒng),其炮點和接收段關(guān)系為:
炮點:O7O9O11O13O15接收段:O13?O17O11?°15°9?°1307?°11°5?°9請完成下列工作:(1)畫出該觀測系統(tǒng)綜合平面圖。(2)畫出各炮所觀測到的時距曲線(假設(shè)地下有一水平界面)。(3)從觀測系統(tǒng)綜合平面圖上看,這是多少次覆蓋?第四章1、(75、40)在多次覆蓋觀測時,使用72道6次覆蓋的觀測系統(tǒng),道間距為50米,偏移距為100米。(1)抽道集。(2)試確定激發(fā)一次炮點和排列分別向前移動多少米?(3)如地下有一平界面,該界面產(chǎn)生一個全程二次反射波,其波速Vd=2000m/s,t°=1.0s,同的有效波V=3000m/s,計算炮檢距X=1000米所在道的動校正量,并定性畫出動校正后二次反射波同相軸的形態(tài)。(4)如地下有一300的傾斜地層,動校正后反射波的同相軸的形態(tài)如何?剩余時差是多少?2、(65、45)推導傾斜界面共中心點時距曲線方程和剩余時差公式。-j-*Vr.第五章1、(65、45)以水平層狀介質(zhì)為例,導出均方根速度。2、(65、40)某一工區(qū)已有的原始資料是野外的多次覆蓋地震記錄(即未作地震測井、聲波測井等),試問如何利用多次覆蓋資料求得:(1)疊加速度v(2)均方根速度V(0=0,0工0兩種情況)(3)層速度3、(80、32)已知三層水平層狀介質(zhì),其厚度分別為片=h2=h3=1000m,各層的速度分別為V]=3000m/s,V2=5000m/s,V3=6000m/s,試求出這三層介質(zhì)的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1、(70、40)已知某工區(qū)有兩條互相垂直的地震剖面AB和AC,AB剖面上某一界面視傾角為①fAC剖面上同一界面視傾角為①2,如何求該界面的真傾角?2、(68、48)示意畫出給定地質(zhì)模型的自激自收剖面,假定子波為零相位子波。答案一、名詞解釋第一章1、波動:振動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2、波前:某一時刻剛剛開始振動的點所在的面。3、波尾:某一時刻剛剛停止振動的點所在的面。4、波面:質(zhì)點振動同步的所有點連成的面。5、等相面:質(zhì)點振動同步的所有點連成的面。6、波陣面:質(zhì)點振動同步的所有點連成的面。7、波線:波的傳播方向。8、射線:波的傳播方向。9、振動曲線:不同時刻某一個質(zhì)點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與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10、波形曲線:同一時刻不同質(zhì)點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曲線。11、波剖面:同一時刻不同質(zhì)點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曲線。12、子波:爆炸產(chǎn)生的尖脈沖傳播到一定距離后波形開始穩(wěn)定,這時的地震波叫地震子波13、視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沿測線方向的速度。14、射線平面: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線、過入射點的界面法線、反射線三者所決定的平面。15、運動學:地震波波前面空間位置與其傳播時間的關(guān)系。16、時距曲線:地震波旅行時間與接收點坐標之間的關(guān)系曲線。17、正常時差:界面水平時,對界面上某點以炮檢距x進行觀測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時同以零炮檢距進行觀測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時之差。18、動校正:將共反射點道集記錄的地震波旅行時間均校正到炮檢距中點處的時間19、幾何地震學:地震波波前面空間位置與其傳播時間的關(guān)系?!?Vr.第二章1、動力學:研究地震波在運動狀態(tài)中的能量、波形與頻譜等特征及其變化規(guī)律。、物理地震學:研究地震波在運動狀態(tài)中的能量、波形與頻譜等特征及其變化規(guī)律。、頻譜:一個復雜的振動信號可以看成是由許多簡諧分量疊加而成,那么組成這個復雜振動的特征與其頻率的關(guān)系總和。、波的發(fā)散: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波的振幅隨傳播距離的增大而減小。、波散:波在一種介質(zhì)中傳播時,波速依頻率而變得現(xiàn)象。、頻散:波在一種介質(zhì)中傳播時,波速依頻率而變得現(xiàn)象。、吸收:因摩擦而引起波強度的衰減現(xiàn)象。8、縱向分辨率:指地震記錄在縱向上分辨地層厚度的大小的能力。9、垂向分辨率:指地震記錄在縱向上分辨地層厚度的大小的能力。10、橫向分辨率:指地震記錄在水平方向上分辨地下特殊地質(zhì)體大小的能力。11、水平分辨率:指地震記錄在水平方向上分辨地下特殊地質(zhì)體大小的能力。12、菲涅爾帶:組成反射的最小界面單元。13、主頻:在振幅譜中能量最大點對應(yīng)的頻率?!?Vr.第三章1、規(guī)則干擾波:震源產(chǎn)生的,有固定的主頻和傳播方向。2、不規(guī)則干擾波:沒有固定的主頻和傳播方向的隨機干擾。、觀測系統(tǒng):激發(fā)點與接收點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多次覆蓋:地下界面被連續(xù)多次接收到反射。、共反射點道集:來自地下同一反射點的所有道的集合。6、檢波器組合:在每一個地震道上采用兩個以上檢波器,按一定的形式安置在排列上同時接收地震波。7、方向特性:組合后總振幅與組合前單個檢波器接收到的振幅的n倍之比。8、方向效應(yīng):組合后的信噪比與組合前的信噪比之比。第四章1、共中心點迭加:在野外采用多次覆蓋技術(shù),在室內(nèi)采用水平疊加技術(shù)最終得到水平疊加剖面2、水平迭加:將不同接收點接收到的來自地下同一反射點的不同激發(fā)點的信號,經(jīng)動校正后疊加起來。3、剩余時差:指某個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動校正后的反射時間與共中心點處的t之差。0m-J-*Vr.第五章1、偏移迭加:將地下真正的共反射點道集疊加起來。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入射的總路徑與總時間之比。3、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層狀介質(zhì)的時距曲線近似為雙曲線時引入的速度。4、迭加速度:作速度譜是能量最大點對應(yīng)的速度。1、標準層:反射波特征明顯,波形穩(wěn)定,能在測線上大面積連續(xù)追蹤。2、繞射波:幾何地震學認為,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如遇到一些地層巖性的突變點這些點相當于一個次生震源,按惠更斯原理產(chǎn)生球面波向四面八方傳播。3、剖面閉合:兩條相交的水平疊加剖面交點處的t0時間相等。4、三維地震:在一個面上采集信息,并在(x,y,t)三維空間進行處理。5、水平切片:每一張切片是地下不同層位的信息在同一時間上的反映。6、等厚圖:兩個地震層位之間的沉積厚度平面圖。7、構(gòu)造圖:用等深線(或等時線)及其它地質(zhì)符號表示地下某一層面起伏形態(tài)的一種平面圖件。二、填空題第一章1、振動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就是(波)。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線、過入射點的界面法線、(反射線)三者所決定的平面稱為(射線平面)。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決定于(反射系數(shù)的絕對值),極性的正負決定于(反射系數(shù)的大?。?,到達時間先后決定于(反射界面的深度和速度)。4、傾斜界面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形狀(雙曲線),極小點坐標(±2hsin?,(2h/v)cos0)。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波阻抗差界面)。6、折射波形成的條件((v2〉V],入射角等于臨界角),盲區(qū)半徑(2htg8)。7、射線總是(垂直)波面。8、地面與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質(zhì)為均勻介質(zhì),則地面上縱直測線觀測的反射波時距曲線為(雙曲線)。9、在V(Z)=V0+(1+BZ)連續(xù)介質(zhì)中,反射界面深度為H,如果要觀測到該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為(大于等于H)。10、當?shù)孛婧偷叵路瓷浣缑鏋槠矫鏁r,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極小點處的視速度為(無窮大)。11、如果地震波以臨界I入射到傾角為Q的折射界面時,地面上若能觀測到該界面的折射波,需滿足(I+Q〈90。)。12、在介質(zhì)中任取一點P,再找出介質(zhì)中和P點同時開始振動的那些點,將這些點連成一個曲面,就是通過P點的(波面)。13、兩種介質(zhì)分界面情況下,下部介質(zhì)的速度比上覆介質(zhì)的波速(大)時,在這個分界面上才能行成折射波。14、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時距曲線越(平緩)。15、反射系數(shù)(R=(pV-pV)/(pV+pV))。2211221116、直達波時距曲線方程(t=x/V)。17、當?shù)卣饻y線垂直界面走向時,射線平面(垂直)界面,(垂直)地面。18、波在各種介質(zhì)中傳播時,沿所需時間(最短)的路徑傳播。19、折射波時距曲線形狀(直線)。20、折射波與同界面反射波在(2htg0)處相切。第二章1、波的動力學特征(振幅、頻率、相位、波形特征)。2、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記錄在縱向上分辨地層厚度的大小的能力。),它的極值是(入/4)。3、一個復雜的振動信號,可以看成是由許多簡諧分量(疊加而成),那許多簡諧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頻率)和初相,就叫那復雜的振動信號的(頻譜)。4、頻帶寬度(4f=f-=f)。5、菲涅爾帶半徑((入h/2)i/2)。6、地震波在介質(zhì)中傳播時,(高頻)成分容易衰減。7、巖石的選頻吸收性質(zhì),損失了(高頻)成分,(降低)了地震分辨地層的能力。8、地震波在介質(zhì)中傳播時,如遇地下的不均質(zhì)體,會發(fā)生波的(散射)。9、信號越寬,頻譜越(窄)。10、低頻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頻地震波的分辨率(低)。11、地震界面的穩(wěn)定性是指地震界面的(延續(xù)程度)。12、地震波的振幅隨傳播距離的增大而(減?。?。13、波在一種介質(zhì)中傳播時,波速依頻率而變得現(xiàn)象叫(頻散)。14、頻散現(xiàn)象對地震波影響(不大)。15、同一類型的地震波,在炮檢距大的道上頻率(低)。—-Vr.第三章1、檢波器組合是利用有效波與干擾波的(傳播方向)不同,壓制干擾波的。2、在壓制隨機干擾方面,多次疊加比組合(好)。3、來自地下同一反射點的所有道的記錄的集合稱為(共反射點道集)。4、多次覆蓋是通過(炮點)和(檢波點)同時搬家,使其(地下反射點)不變來完成的。5、對有效波來說n個檢波器組合后振幅增加了(n)倍。6、對隨機干擾來說n個檢波器組合后隨機干擾對有效波相對縮小了(n)1/2)。7、在最有利條件下,檢波器個數(shù)越多,信噪比越(高)。第四章1、多次疊加壓制(多次)波效果最好。2、傾斜界面共中心點反射波時距曲線形狀(雙曲線)。3、多次波的旅行時間是同界面一次反射波的(n)倍,它總是校正(不足)。4、對CDP道集記錄的某個反射波作動校正時,速度用大了則校正(不足)。5、傾斜界面總是校正(過量)。6、多次波一般是(低)速異常。7、繞射波一般是(高)速異常。8、用(共中心點疊加)辦法壓制多次波最有效。9、共中心點疊加是利用有效波與干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電力調(diào)度與管理自動化系統(tǒng)合作協(xié)議書
- 精密機械設(shè)備維護及升級改造合同
- 2025年電壓力煲合作協(xié)議書
- 租賃自行車服務(wù)協(xié)議
- 詳細公司注冊資本證明書(7篇)
- 林業(yè)資源長期合作協(xié)議
- 物業(yè)管理費收繳及服務(wù)合同
- 養(yǎng)殖基地運營管理與社區(qū)合作合同
- 畜牧養(yǎng)殖場共建管理合作協(xié)議文本
- 雙十一活動超市方案策劃
- 交通運輸行業(yè)研發(fā)中心申報書
- 2023北京朝陽區(qū)初三一模英語試題及參考答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社會試卷真題(含標準答案及評分標準)
- 2025屆高考作文復習:讀寫結(jié)合型作文審題立意
- 你好瘋子劇本-你好瘋子話劇
- RPA制造行業(yè)常見場景
- 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qū)通泉中學2025年初三畢業(yè)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社區(qū)戒毒(康復)工作規(guī)范
- 設(shè)備損壞賠償協(xié)議書范本
- 大國脊梁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中北大學
- 近五年重慶中考物理試題及答案202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