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區(qū)高二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含解析)_第1頁
四川省部分地區(qū)高二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含解析)_第2頁
四川省部分地區(qū)高二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含解析)_第3頁
四川省部分地區(qū)高二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含解析)_第4頁
四川省部分地區(qū)高二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部分地區(qū)高二上學期語文期初檢測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含解析)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紅樓夢》的貢獻之一,是從使美不成其為美到使美成其為美。此前,中國美學始終都沒有做到以美好為美好,以丑惡為丑惡,以罪惡為罪惡。令人欣慰的是,這種千年不變的美學傳統(tǒng)終于在《紅樓夢》出現(xiàn)以后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都t樓夢》的出現(xiàn)堪稱中國的人性覺醒的標志。飄落在身邊的桃花,寶玉因為怕“抖落下來"被“腳步踐踏了”,便“兜了那些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這是對“被拋出”的“無家可歸"的大自然的“愛”。面對金釧兒之死,“心中早已五內摧傷",面對晴雯之死,甚至“雷嗔電怒”,這是對“無保護"的“無家可歸”的女性的“愛"。如此真“愛”實為石破天驚?!度龂萘x》的權力爭奪,《水滸傳》的拳頭火并,《西游記》的狂歡夢幻,都被曹雪芹棄之不顧。就從這里起步,他開始重新評價歷史。而這種重新評價歷史的結果,就是讓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惡。如寶玉的《芙蓉女兒誄》這種文體與屈原的《離騷》屬于同類,但是我們看到寶玉不再用它來歌頌帝王將相,也不歌頌才子佳人,而是歌頌一個被排斥在社會邊緣的丫鬟,這正是所謂的以美好為美好。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寶玉的評價。如果從賈母、賈政、王夫人的眼光看,那就是死有余辜,起碼是咎由自取,或者是命中注定。這樣一來,還怎么“千紅一哭,萬艷同悲"?

因此,在《紅樓夢》里,有一個在所有中國作品里都看不到的現(xiàn)象,就是:凡是美的東西在《紅樓夢》里都是被呵護的,凡是關乎人性尊嚴的東西在《紅樓夢》里都是被呵護的。這是中國人的審美心態(tài)最正常的一部偉大的小說。在這部小說里,中國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嚴和對美的敏感。

更為重要的,是還原了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惡之后必然出現(xiàn)的悲劇。我一直在想《紅樓夢》究竟為什么會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因為其中的民主思想嗎?因為其中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嗎?因為其中的愛情故事嗎?都不是!而是因為其中的悲劇美學。不過這里的悲劇也不是像很多學者所說的,是因為抄家,或者是因為大清王國的大廈將傾。在我看來,《紅樓夢》的真正魅力就在對于人性與愛的泯滅的自覺意識。其實,《紅樓夢》就是一曲“好了歌”,“好"很快就會“了”。魯迅看得十分清楚,“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心勞”“憂患"什么呢?“頹運方至,變故漸多;寶玉在繁華豐厚中,且亦屢與‘無常’覿面,……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由此,我們想一想寶玉為什么要“卻塵緣",就清楚了,就是因為最有價值的東西都毀滅了,因此已經(jīng)毫無留戀之處。

大家知道,在《紅樓夢》之前,中國美學是沒有悲劇的。我們民族有悲劇,沒有悲劇意識;有苦難,沒有苦難意識。我們生活在悲劇當中,但是沒有意識到悲劇是“無緣無故”的,所以就沒有悲劇的意識。而從《紅樓夢》開始,對于生活本身的悲劇性質終于有所意識。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就悲劇而言,《紅樓夢》的石破天驚在于,對于愛的泯滅與闕如,曹雪芹沒有歸罪于偶然,也沒有尋找替罪羊?!吧咝?“兇手”之類,在《紅樓夢》中均未得以現(xiàn)身。在有關愛情婚姻的中國故事中,《梁祝》中的結局是父母之命所致,《杜十娘》的結局是男子負心所造成,總之是有人為悲劇“買單",但是在《紅樓夢》中愛的泯滅與闕如卻無人負責。是“無罪的兇手”“無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構成的沖突和這種沖突的相關互動才是悲劇之為悲劇的真正原因。你在《三國演義》里看到了揚劉備貶曹操,你在《水滸傳》里看到了有好人壞人,但是你在《紅樓夢》里看到了嗎?沒有,都是好人。即便賈政、王夫人、寶釵也是好人,只不過他們不可愛而已。而且,在“共同犯罪”中,一切都是無望的掙扎,一切“好"都會“了”,“木石良緣"仍舊無緣,最美麗的生命偏偏獲得最悲慘的結果。也就是說,是這個世界的所有的“是”加到一起所造就的悲劇,也是這個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來的悲劇。

而且,正因為“無罪的兇手”“無罪的罪人"的發(fā)現(xiàn),必要的懺悔意識就是不可或缺的。從曹雪芹開始已經(jīng)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犯罪,所有的人都不能說他就是圣人,所有的犯罪都不能只說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而他自己主觀就沒有原因。自己也是“無罪的兇手”“無罪的罪人",這就是曹雪芹的偉大發(fā)現(xiàn)。我們看到,小說一開始曹雪芹就寫他的自愧,他是“半生潦倒之罪”,他是“泥豬癲狗",他是“糞窟泥溝”,他是“濁玉"而不是“寶玉”。為什么要強調這些東西呢?就是因為他意識到了喪鐘究竟是在為誰而鳴。喪鐘是在為所有人而鳴,首先是為自己而鳴啊。于是,曹雪芹把自己作為一個犯罪者,并且以這種特殊的眼光來悲憫地看待這個世界。

(摘編自潘知?!稄氖姑啦怀善錇槊赖绞姑莱善錇槊馈僮x〈紅樓夢〉》)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紅樓夢》使美成其為美,做到了以美好為美好,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千年不變的美學傳統(tǒng)。

B.“這是中國人的審美心態(tài)最正常的一部偉大的小說"中的“這”,指的是凡是美的、關乎人性的東西在《紅樓夢》里都是被呵護的。

C.我們民族有悲劇,卻沒有悲劇意識,沒有意識到生活本身的悲劇性質,這是《紅樓夢》之前中國美學沒有悲劇的原因。

D.《紅樓夢》揭示了生活本身的悲劇性,所有的人都可能犯罪,只有具備必要的懺悔意識的人,才能避免成為“無罪的兇手"。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曹雪芹重新評價歷史,體現(xiàn)在寶玉對人情世態(tài)的態(tài)度上,這種評價歷史的結果,就是讓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惡。

B.“在《紅樓夢》中愛的泯滅與闕如卻無人負責”,因此賈府“四春"的悲劇都是命中注定,別人對她們悲劇的發(fā)生無需負任何責任。

C.作者認為《紅樓夢》的悲劇美學特質是對人性與愛的泯滅的自覺意識,據(jù)此來看大團圓式結局的《竇娥冤》缺乏該悲劇美學特質。

D.“小說一開始曹雪芹就寫他的自愧”,是因為他意識到家族由盛而衰、走向沒落,他自己也是“無罪的罪人"。

3.下列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第一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李希凡認為《紅樓夢》對丫頭們的描寫“是對同樣屬于人類的女性的尊重”,她們“以獨特的個性生命、人格力量,進入藝術典型的畫廊"。

B.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C.蔣勛在評價《紅樓夢》時指出,“作者從繁華到?jīng)]落,他對一切看得透徹",“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D.王國維認為“《紅樓夢》,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此《紅樓夢》之所以大背于吾國人之精神,而其價值亦即存乎此"。

4.《紅樓夢》對中國美學有哪些貢獻?請根據(jù)文本加以概括。(4分)

5.如何理解“無罪的罪人”?請以林黛玉之死為例加以說明。(6分)

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盛唐氣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朝氣蓬勃,而朝氣蓬勃也是盛唐時代的性格。盛唐氣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藝術形象,在這里思想性與藝術性獲得了高度統(tǒng)一。有人認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這是不全面的,應該說屬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屬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總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離騷》,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是強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體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帶著更多黑暗的重壓,還是帶著更多光明的展望來歌唱,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這事實上正是一個時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氣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愛的正面的東西,反映了時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漲,這是盛唐氣象所具有的時代性格特征。它是屬于人民的,是與黑暗力量、保守勢力相敵對的,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時代是一個統(tǒng)一的時代,是一個生活和平繁榮發(fā)展的時代,它不同于戰(zhàn)國時代,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驚險變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為平易開朗。《楚辭》比《國風》復雜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詩與《國風》更為接近。這一深入淺出而氣象蓬勃的風格,正是盛唐詩歌所獨有的。

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如果單從字面上看,已經(jīng)是“萬古愁”了,感情還不沉重嗎?然而正是這“萬古愁"才夠得上盛唐氣象,才能說明它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氣象可以匹敵,有著聯(lián)系;才能說明盛唐的詩歌高潮比陳子昂的時代更為氣象萬千。我們如果以為“白發(fā)三千丈"“同銷萬古愁”僅僅是說愁之多、愁之長,也還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會發(fā)現(xiàn)這個形象的充沛飽滿,這才是盛唐氣象真正的造詣。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說愁多、愁長,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這個形象絕不是盛唐氣象,它說愁多、愁長,卻說得那么可憐,它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黃河之水天上來",在形象上簡直是無法比擬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边@也是典型的盛唐氣象。盛唐氣象是飽滿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發(fā)三千丈"時不覺得夸大,它細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壺”時不覺得細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說明了整個春天的世界。它玲瓏透徹而仍然渾厚,千愁萬緒而仍然開朗。它帶來了如太陽一般豐富而健康的美學上的造詣,這就是歷代向往的屬于人民的盛唐氣象。

盛唐氣象是中國古典詩歌造詣的理想,因為它鮮明、開朗、深入淺出。那飛動的形象、豐富的想象、飽滿的情緒,使得思想性與藝術性在這里統(tǒng)一為豐富無盡的言說。這也就是傳統(tǒng)上譽為“渾厚"的盛唐氣象的風格。

(摘編自林庚《盛唐氣象》)

材料二:

唐朝繼隋之后,經(jīng)過太宗貞觀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裝點了北朝的“質",北朝的“質”充實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一種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長、與唐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相適應的新文化達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富有深厚內涵的新文化的升華。

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會,居住著許多外國的王侯、供職于唐朝的外國人、留學生、求法僧,外國的音樂家、舞蹈家、美術家,以及大量外來的商賈,至于外國的使臣更是絡繹不絕。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蘭教、襖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的交流也給盛唐社會注入新的氣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開了盛唐人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胸襟,這對氣象的形成無疑起了積極作用。

無法想象,在一個民生凋敝、戰(zhàn)亂頻仍、國家分裂的時代會有什么氣象可言。關于盛唐經(jīng)濟繁榮的局面,文獻不乏記載?!叭思壹Z儲,皆及數(shù)歲。"(元結《問進士》)“四方豐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保ㄠ嵆纭堕_天傳信記》)從中宗神龍元年到玄宗天寶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間,唐朝人口增幅達40%,人均糧食達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釋、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現(xiàn)比較自由的氣氛。在思想比較自由的氣氛中,詩人們可以從各方面汲取營養(yǎng)。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維崇佛。他們的不同信仰,對于形成各自的詩歌風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實行抑制門閥士族的政策,以科舉取士,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層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臺。與此同時,文化也從少數(shù)士族文人手中轉移到中下層庶族文人手中。這批在唐朝建國后成長起來的新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比較了解社會的實際、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們有抱負、有見識、有能力,敢于沖破舊的藩籬開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實際上主要是這批新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盛唐氣象也就是這批新人的氣象。

(摘編自袁行霈《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朝氣蓬勃作為盛唐氣象最突出的特點,既是盛唐詩歌獨有的藝術風格,也是盛唐時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認為,屬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屬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東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詩句“白發(fā)三千丈"“與爾同銷萬古愁”不僅僅在說愁之多、愁之長,更體現(xiàn)出形象的充沛飽滿。

D.在儒、釋、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詩人們可以多方面汲取營養(yǎng),李白、杜甫、王維不同的詩風與其不同的信仰有關。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屈原帶著光明的展望來歌唱,他的《離騷》表現(xiàn)出強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傾向,是盛唐氣象的源頭和先聲。

B.盛唐氣象是與大唐帝國政治、經(jīng)濟、思想、外交、藝術等相適應的文化風貌特征,“渾厚"是其鮮明的風格。

C.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會,許多外國人到中國來留學、供職、經(jīng)商、求法、傳教,盛唐氣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層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臺,文化新人誕生,門閥士族長期以來壟斷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詩句不能體現(xiàn)“盛唐氣象”的一項是()(3分)

A.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B.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

D.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強論證說服力的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4分)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會的一名成員,請你為課題"盛唐氣象的成因探析"寫一份報告。請結合材料二列出提綱。(6分)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語文試題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材料一:

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主要是相對于西方現(xiàn)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區(qū)別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邏輯不同。西方是資本邏輯,以資本為中心;而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的邏輯,堅持人民至上。資本是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軸心,也是各種矛盾危機的原因;與之相反,把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終實現(xiàn)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質特征。因此,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學內涵。

何謂“人的邏輯"簡單說,就是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發(fā)展的起點和歸宿、發(fā)展的推進方式、發(fā)展的實現(xiàn)條件等。而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邏輯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現(xiàn)代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完成的目標、任務很多,但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只有一個,就是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人發(fā)展的邏輯主線。依據(jù)這個邏輯,現(xiàn)代化建設與人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如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就是要使經(jīng)濟發(fā)展更適合人的發(fā)展;繁榮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把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而現(xiàn)代化的推進就是要不斷解決這一矛盾。當然,講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注意需要的合理性。這里涉及內在、外在兩個尺度,分別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滿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發(fā)展,并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及是否從實際出發(fā),以現(xiàn)有條件為前提。兩大尺度的確立,事實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問題,以及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式現(xiàn)代化既遵循規(guī)律,又突出人民至上,從而形成了一條新型的現(xiàn)代化道路。

人的發(fā)展邏輯是漸進的,現(xiàn)代化的全面建設也需要穩(wěn)健推進,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還是手段的問題。應當肯定,人在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生活和各種關系中,始終是社會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價值指向和基本原則不能動搖。但是,堅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當作目的而不當作手段,那么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一定會落空。強調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統(tǒng)一,有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那就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不是等來的,而是團結奮斗出來的,而這又在客觀上對人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編自豐子義《從人的邏輯看中國式現(xiàn)代化》)

材料二:

現(xiàn)代化與文藝息息相關,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尤其如此。文藝是宏大的現(xiàn)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文藝自身也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目標之一。同時,中國式現(xiàn)代化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提供了廣闊舞臺,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類現(xiàn)代化發(fā)展史上,早期現(xiàn)代化國家如英法,基本是單一的工業(yè)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擴展到經(jīng)濟、政治等領域,但都很少觸及文化;“亞洲四小龍"注意到了文化,卻主要以儒學為思想根基,現(xiàn)代化與文化傳統(tǒng)之間常常處于緊張對峙的狀態(tài)。相比之下,美國對文化產(chǎn)業(yè)予以大力支持,百老匯、好萊塢等,幾乎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動畫片、漫畫、電子游戲等加以整合,形成龐大的文化傳播系統(tǒng),使文化藝術深度嵌入現(xiàn)代化進程。在各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文藝扮演了不同角色,這當然與各國國情密切相關,但都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要吸取他國經(jīng)驗,同時注意規(guī)避它們的失誤。其中,美式現(xiàn)代化集中體現(xiàn)了西方現(xiàn)代化區(qū)域失調、兩極分化、物欲膨脹等“現(xiàn)代病”。吸取這些前車之鑒,中國號巨輪才可行穩(wěn)致遠。

文藝往往是時代最敏銳的感應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時代的中國文藝應該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斷涌現(xiàn)的優(yōu)秀新作,激發(fā)億萬人民團結一心,闊步前行。

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征程,雖有可借經(jīng)驗,卻沒有先例可循,必定是榮耀伴著艱辛。因此文藝不僅要吶喊助威,還應激勵士氣,補偏救弊。現(xiàn)代化需要“現(xiàn)代人",只有具備現(xiàn)代素質和現(xiàn)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擔現(xiàn)代化的使命。作為培根鑄魂的當代文藝,在培育“現(xiàn)代人”、防治“現(xiàn)代病"方面具有獨特的效果。所謂“現(xiàn)代病”,固然是社會病,其實也是心理病。心病當用心藥醫(yī),文藝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劑“心藥"。

根植于深厚傳統(tǒng)土壤的文藝,深得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這樣的文藝作品就可以使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實現(xiàn)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對“義與利”、“禮與力"的協(xié)調,對“利”與“力"的節(jié)制。在這方面,近年獲得好評的《山海情》《人世間》就很有代表性。它們分別聚焦鄉(xiāng)間、城區(qū),恰好全面展示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城鄉(xiāng)的蛻變與新生。其成功的經(jīng)驗之一,就是喚醒了受眾的傳統(tǒng)美德,助其以昂揚進取的姿態(tài)進入個體生活和沸騰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一定鑄就新的輝煌。

(摘編自朱輝軍《文藝的繁榮助力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全面推進》)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遵循的邏輯是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具有深刻人學內涵的重要前提。

B.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與人民生活密切聯(lián)系,這是我黨確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要矛盾的依據(jù)。

C.文藝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文藝發(fā)揮的作用差異很大。

D.現(xiàn)代化進程離不開具備現(xiàn)代素質和現(xiàn)代人格的“現(xiàn)代人”,文藝在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別突出。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兩則材料都談到了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矛盾危機,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需要既要體現(xiàn)合目的性,也要體現(xiàn)合規(guī)律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只要中華民族不斷提高全民的素質和能力水平并團結奮斗,中國現(xiàn)代化就能穩(wěn)健發(fā)展。

D.借鑒他國發(fā)展的教訓,汲取自身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精髓,對我國防治“現(xiàn)代病"都很重要。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式現(xiàn)代化走和平發(fā)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2022年互聯(lián)網(wǎng)“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的一項任務是正確引導未成年人合理消費的行為。

C.中國各地持續(xù)打好碧水凈土生態(tài)戰(zhàn),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

D.港澳青年積極開展“河西走廊"研學之旅活動,傳承經(jīng)典文化,充當文化交流的橋梁。

4.同樣是關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論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5.有觀點說中國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獲得人民支持的現(xiàn)代化之路。請結合材料,談談新時代中國文藝現(xiàn)代化應如何做。(6分)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樂至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老子》中貫串始終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們用“道”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首先是老子的辯證法。老子認為,“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于守著雌柔的地位,這樣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澗一樣,永恒的德性就能夠得以延續(xù)保存,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tài)"“知道什么是榮耀,卻能夠安守卑賤的地位,(不強求以違反天性)這樣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tài)”。老子是不贊同“急躁"“炫耀”這些強求的行為的,認為它們違反天道。他說“踮起腳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同樣地,他認為做事不可太圓滿,就像月圓則虧、水滿則溢、盛極則衰。老子認為不爭不搶、韜光養(yǎng)晦不僅不會處于弱勢,反而能立于不敗之地。人應該不自夸、不自以為是,這樣才能長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斂”的思想,希望我們做事要把握一種尺度,凡事都有一個度,違反或者超過限度,就一定會受到“道"的懲罰。

《老子》中另一個重要的修身思想是“無欲無私”。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無欲無私"不同的是,老子從順應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這一主張。順應自然,沒有過多的偏執(zhí)和欲望才能過得快樂。老子在這方面的觀點對于我們現(xiàn)在這個世界有著深刻的啟示。他主張不可過分地沉浸于各種物質的聲色的享樂之中,過多的欲望反而讓人受害。人有時要懂得滿足,懂得樂于現(xiàn)狀,品味和珍視平凡生活中的樂趣。就像老子所說,知道什么時候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這樣就能擁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樂?,F(xiàn)實中,人們往往追求難以得到的東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覺得珍貴。但是這樣往往忽視了我們一直擁有但實際彌足珍貴的東西。老子告誡我們,做一個“無欲”的人能夠擁有更多的快樂。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盡力照顧別人,給予別人,他自己反而更為充足,更為豐富。過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償失。在儒家極力主張追求仕途經(jīng)濟、齊家治國的時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這些觀點無疑和他們作了調和。我們不能說哪個更積極哪個更消極,它們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不可太狂熱偏執(zhí),也不可太消極處世。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來指導人們遵循“人道”。《老子》中蘊含著豐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在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學習老子,不是為了把書中的信條作為行事的準則,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讀《老子》,能讓我們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屬于自己的收獲。

(摘編自王培星《淺談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對和諧狀態(tài)的追求是中華文化的另一特色,這同樣與西方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西方文化注重對立與斗爭,而中華文化更注重協(xié)調與統(tǒng)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和諧的追求總的來說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既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又追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前者主要體現(xiàn)在“天人合一"的命題之中,講求天與人之間、天的運行規(guī)則與人的行為規(guī)范之間、主觀精神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的契合與溝通;而后者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則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導下,以“禮"為規(guī)范性要求,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禮記·中庸》)的理想和諧境界為追求目標。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們學習上天健動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撓;學習大地厚重廣闊的胸懷,孜孜于修身立德,這樣才能承載萬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華傳統(tǒng)文化既倡導自強不息,又注重厚德載物。明清之際的大學問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動”是社會的基本運行準則和個人的基本行動準則。顏元也說“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下),明確指出剛健進取是成就個人、強大家國的重要方式,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惰怠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剛健進取并不是提倡盲動,也不是提倡行為上走極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剛健行為的基本原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個人生命與社會有機體中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為己任,持之以恒,終身以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道德人格的建構與完善,特別是儒家文化以崇德為精要。儒家對理想人格的所謂“內圣"設定,即以廣義的仁愛精神為內容,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有很多,包括仁、義、禮、智、信、恭、寬、敏、惠、孝、悌等。這些道德規(guī)范成為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人格評判的主要依據(jù)、政權興衰的關鍵因素。中華傳統(tǒng)文化雖然也有人性本惡或者人性不善不惡的論點,但對人性善的堅持一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們通過“忠恕之道”“克己復禮"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觀也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人本主義觀念之中,這種思想認為,人的價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諧的社會家庭關系之中。儒家認為社會家庭關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為“五倫”,指的是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夫妻關系,《禮記·禮運》中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慈、孝、良、悌、義、仁、忠等構成五倫關系的道德準則,是做人的根本。

(摘編自高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氣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老子認為做事不可太圓滿,就像月圓則虧、水滿則溢、盛極則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誡我們一個“無欲”的人能夠擁有更多的快樂。所以我們要學習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棄任何追求。

C.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和諧的追求總的來說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禮"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D.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觀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人本主義觀念之中,對人性善的堅持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不二之選。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儒家主張追求仕途經(jīng)濟、齊家治國,道家提出的觀點無疑和儒家作了調和,使它們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們借鑒。

B.我們今天學習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讓我們更好地反省自己,取得屬于自己的收獲,指導我們的人生。

C.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效法天地之德,既學習上天健動不已的精神,又學習大地厚重廣闊的胸懷,修身立德,承載萬物。

D.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道德人格的建構與完善,特別是儒家文化以崇德為精要,以廣義的仁愛精神為理想人格的內容。

3.下列說法中,不可以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第三個分論點的一項是()(3分)

A.曾國藩主張“公爾忘私,國爾忘家”。

B.《貞觀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C.魏征進《諫太宗十思疏》。

D.蘇洵曰:“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p>

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4分)

5.《老子》中貫串始終的“道"對我們的日常行為可以有哪些指導?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紅樓夢》的貢獻之一,是從使美不成其為美到使美成其為美。此前,中國美學始終都沒有做到以美好為美好,以丑惡為丑惡,以罪惡為罪惡。令人欣慰的是,這種千年不變的美學傳統(tǒng)終于在《紅樓夢》出現(xiàn)以后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都t樓夢》的出現(xiàn)堪稱中國的人性覺醒的標志。飄落在身邊的桃花,寶玉因為怕“抖落下來”被“腳步踐踏了",便“兜了那些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這是對“被拋出"的“無家可歸”的大自然的“愛"。面對金釧兒之死,“心中早已五內摧傷”,面對晴雯之死,甚至“雷嗔電怒",這是對“無保護”的“無家可歸"的女性的“愛”。如此真“愛"實為石破天驚?!度龂萘x》的權力爭奪,《水滸傳》的拳頭火并,《西游記》的狂歡夢幻,都被曹雪芹棄之不顧。就從這里起步,他開始重新評價歷史。而這種重新評價歷史的結果,就是讓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惡。如寶玉的《芙蓉女兒誄》這種文體與屈原的《離騷》屬于同類,但是我們看到寶玉不再用它來歌頌帝王將相,也不歌頌才子佳人,而是歌頌一個被排斥在社會邊緣的丫鬟,這正是所謂的以美好為美好。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寶玉的評價。如果從賈母、賈政、王夫人的眼光看,那就是死有余辜,起碼是咎由自取,或者是命中注定。這樣一來,還怎么“千紅一哭,萬艷同悲”?

因此,在《紅樓夢》里,有一個在所有中國作品里都看不到的現(xiàn)象,就是:凡是美的東西在《紅樓夢》里都是被呵護的,凡是關乎人性尊嚴的東西在《紅樓夢》里都是被呵護的。這是中國人的審美心態(tài)最正常的一部偉大的小說。在這部小說里,中國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嚴和對美的敏感。

更為重要的,是還原了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惡之后必然出現(xiàn)的悲劇。我一直在想《紅樓夢》究竟為什么會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因為其中的民主思想嗎?因為其中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嗎?因為其中的愛情故事嗎?都不是!而是因為其中的悲劇美學。不過這里的悲劇也不是像很多學者所說的,是因為抄家,或者是因為大清王國的大廈將傾。在我看來,《紅樓夢》的真正魅力就在對于人性與愛的泯滅的自覺意識。其實,《紅樓夢》就是一曲“好了歌",“好”很快就會“了"。魯迅看得十分清楚,“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心勞"“憂患”什么呢?“頹運方至,變故漸多;寶玉在繁華豐厚中,且亦屢與‘無?!]面,……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由此,我們想一想寶玉為什么要“卻塵緣”,就清楚了,就是因為最有價值的東西都毀滅了,因此已經(jīng)毫無留戀之處。

大家知道,在《紅樓夢》之前,中國美學是沒有悲劇的。我們民族有悲劇,沒有悲劇意識;有苦難,沒有苦難意識。我們生活在悲劇當中,但是沒有意識到悲劇是“無緣無故"的,所以就沒有悲劇的意識。而從《紅樓夢》開始,對于生活本身的悲劇性質終于有所意識。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就悲劇而言,《紅樓夢》的石破天驚在于,對于愛的泯滅與闕如,曹雪芹沒有歸罪于偶然,也沒有尋找替罪羊?!吧咝恕薄皟词?之類,在《紅樓夢》中均未得以現(xiàn)身。在有關愛情婚姻的中國故事中,《梁?!分械慕Y局是父母之命所致,《杜十娘》的結局是男子負心所造成,總之是有人為悲劇“買單”,但是在《紅樓夢》中愛的泯滅與闕如卻無人負責。是“無罪的兇手"“無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構成的沖突和這種沖突的相關互動才是悲劇之為悲劇的真正原因。你在《三國演義》里看到了揚劉備貶曹操,你在《水滸傳》里看到了有好人壞人,但是你在《紅樓夢》里看到了嗎?沒有,都是好人。即便賈政、王夫人、寶釵也是好人,只不過他們不可愛而已。而且,在“共同犯罪"中,一切都是無望的掙扎,一切“好”都會“了",“木石良緣”仍舊無緣,最美麗的生命偏偏獲得最悲慘的結果。也就是說,是這個世界的所有的“是"加到一起所造就的悲劇,也是這個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來的悲劇。

而且,正因為“無罪的兇手"“無罪的罪人”的發(fā)現(xiàn),必要的懺悔意識就是不可或缺的。從曹雪芹開始已經(jīng)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犯罪,所有的人都不能說他就是圣人,所有的犯罪都不能只說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而他自己主觀就沒有原因。自己也是“無罪的兇手"“無罪的罪人”,這就是曹雪芹的偉大發(fā)現(xiàn)。我們看到,小說一開始曹雪芹就寫他的自愧,他是“半生潦倒之罪",他是“泥豬癲狗”,他是“糞窟泥溝",他是“濁玉”而不是“寶玉"。為什么要強調這些東西呢?就是因為他意識到了喪鐘究竟是在為誰而鳴。喪鐘是在為所有人而鳴,首先是為自己而鳴啊。于是,曹雪芹把自己作為一個犯罪者,并且以這種特殊的眼光來悲憫地看待這個世界。

(摘編自潘知?!稄氖姑啦怀善錇槊赖绞姑莱善錇槊馈僮x〈紅樓夢〉》)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紅樓夢》使美成其為美,做到了以美好為美好,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千年不變的美學傳統(tǒng)。

B.“這是中國人的審美心態(tài)最正常的一部偉大的小說”中的“這",指的是凡是美的、關乎人性的東西在《紅樓夢》里都是被呵護的。

C.我們民族有悲劇,卻沒有悲劇意識,沒有意識到生活本身的悲劇性質,這是《紅樓夢》之前中國美學沒有悲劇的原因。

D.《紅樓夢》揭示了生活本身的悲劇性,所有的人都可能犯罪,只有具備必要的懺悔意識的人,才能避免成為“無罪的兇手”。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曹雪芹重新評價歷史,體現(xiàn)在寶玉對人情世態(tài)的態(tài)度上,這種評價歷史的結果,就是讓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惡。

B.“在《紅樓夢》中愛的泯滅與闕如卻無人負責",因此賈府“四春”的悲劇都是命中注定,別人對她們悲劇的發(fā)生無需負任何責任。

C.作者認為《紅樓夢》的悲劇美學特質是對人性與愛的泯滅的自覺意識,據(jù)此來看大團圓式結局的《竇娥冤》缺乏該悲劇美學特質。

D.“小說一開始曹雪芹就寫他的自愧",是因為他意識到家族由盛而衰、走向沒落,他自己也是“無罪的罪人”。

3.下列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第一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李希凡認為《紅樓夢》對丫頭們的描寫“是對同樣屬于人類的女性的尊重",她們“以獨特的個性生命、人格力量,進入藝術典型的畫廊”。

B.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C.蔣勛在評價《紅樓夢》時指出,“作者從繁華到?jīng)]落,他對一切看得透徹”,“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D.王國維認為“《紅樓夢》,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此《紅樓夢》之所以大背于吾國人之精神,而其價值亦即存乎此”。

4.《紅樓夢》對中國美學有哪些貢獻?請根據(jù)文本加以概括。(4分)

5.如何理解“無罪的罪人"?請以林黛玉之死為例加以說明。(6分)

1.C

2.B

3.A

4.(4分)

①第一次展示了人性的尊嚴和對美的敏感,使美成其為美。②對于生活本身的悲劇性質終于有所意識,形成悲劇美學。

(每點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5.(6分)

“無罪的罪人”是指對于悲劇的結局,沒有人為此負責(1分),但由于悲劇的原因是所有人所構成的沖突和這種沖突的相關互動(1分),所以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犯罪,包括悲劇人物自己(1分)。如王熙鳳出于對寶玉病情的擔心設計調包計,賈母出于家族利益考慮同意寶玉和寶釵的婚事,構成了這場是與非交織的沖突(1分),加之黛玉自身天生羸弱的身體、多愁善感的個性(1分)等共同作用造成了黛玉之死。王熙鳳、賈母等,包括林黛玉自己就成了“無罪的罪人"(1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1.CA項“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錯,曲解文意,原文是“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B項“指的是凡是美的、關乎人性的東西在《紅樓夢》里都是被呵護的”錯,指代錯誤,應指《紅樓夢》;D項“只有具備必要的懺悔意識的人,才能避免成為‘無罪的兇手'"錯,理解絕對。

2.B“……命中注定,別人對她們悲劇的發(fā)生無需負任何責任”錯。“四春"的悲劇是這個世界的所有的“是”加到一起所造就的悲劇,也是這個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來的悲劇,而非命中注定,在這個悲劇中,所有人都可能是“無罪的兇手”。

3.A只有A選項能夠支撐第一段《紅樓夢》使美成其為美、以美好為美好的觀點。

4.考查主要觀點,可根據(jù)關鍵詞“中國美學"“貢獻”進行概括。第一段段首“《紅樓夢》的貢獻之一,是從使美不成其為美到使美成其為美",第二段段末“在這部小說里,中國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嚴和對美的敏感”,第四段段末“而從《紅樓夢》開始,對于生活本身的悲劇性質終于有所意識"都體現(xiàn)了《紅樓夢》對中國美學的貢獻。

5.考查對原文關鍵概念的理解和結合情境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jù)原文,“無罪的罪人”指與悲劇相關的每個人都可能是造成悲劇的那個人,這些人都是按照他們認為合理的“是"與“非”行事,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是"與“非”加在一起才造就了悲劇。答題時要結合文本理解“無罪的罪人"的含義,還要結合《紅樓夢》的情節(jié)分析,是哪些人出于什么考量,采取哪些行為,最終共同構成了是與非的沖突,造成了黛玉之死。

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盛唐氣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朝氣蓬勃,而朝氣蓬勃也是盛唐時代的性格。盛唐氣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藝術形象,在這里思想性與藝術性獲得了高度統(tǒng)一。有人認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這是不全面的,應該說屬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屬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總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離騷》,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是強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體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帶著更多黑暗的重壓,還是帶著更多光明的展望來歌唱,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這事實上正是一個時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氣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愛的正面的東西,反映了時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漲,這是盛唐氣象所具有的時代性格特征。它是屬于人民的,是與黑暗力量、保守勢力相敵對的,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時代是一個統(tǒng)一的時代,是一個生活和平繁榮發(fā)展的時代,它不同于戰(zhàn)國時代,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驚險變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為平易開朗。《楚辭》比《國風》復雜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詩與《國風》更為接近。這一深入淺出而氣象蓬勃的風格,正是盛唐詩歌所獨有的。

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比绻麊螐淖置嫔峡矗呀?jīng)是“萬古愁"了,感情還不沉重嗎?然而正是這“萬古愁”才夠得上盛唐氣象,才能說明它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氣象可以匹敵,有著聯(lián)系;才能說明盛唐的詩歌高潮比陳子昂的時代更為氣象萬千。我們如果以為“白發(fā)三千丈”“同銷萬古愁"僅僅是說愁之多、愁之長,也還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會發(fā)現(xiàn)這個形象的充沛飽滿,這才是盛唐氣象真正的造詣。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說愁多、愁長,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這個形象絕不是盛唐氣象,它說愁多、愁長,卻說得那么可憐,它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黃河之水天上來”,在形象上簡直是無法比擬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也是典型的盛唐氣象。盛唐氣象是飽滿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發(fā)三千丈”時不覺得夸大,它細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壺"時不覺得細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說明了整個春天的世界。它玲瓏透徹而仍然渾厚,千愁萬緒而仍然開朗。它帶來了如太陽一般豐富而健康的美學上的造詣,這就是歷代向往的屬于人民的盛唐氣象。

盛唐氣象是中國古典詩歌造詣的理想,因為它鮮明、開朗、深入淺出。那飛動的形象、豐富的想象、飽滿的情緒,使得思想性與藝術性在這里統(tǒng)一為豐富無盡的言說。這也就是傳統(tǒng)上譽為“渾厚”的盛唐氣象的風格。

(摘編自林庚《盛唐氣象》)

材料二:

唐朝繼隋之后,經(jīng)過太宗貞觀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裝點了北朝的“質”,北朝的“質"充實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一種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長、與唐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相適應的新文化達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富有深厚內涵的新文化的升華。

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會,居住著許多外國的王侯、供職于唐朝的外國人、留學生、求法僧,外國的音樂家、舞蹈家、美術家,以及大量外來的商賈,至于外國的使臣更是絡繹不絕。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蘭教、襖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的交流也給盛唐社會注入新的氣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開了盛唐人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胸襟,這對氣象的形成無疑起了積極作用。

無法想象,在一個民生凋敝、戰(zhàn)亂頻仍、國家分裂的時代會有什么氣象可言。關于盛唐經(jīng)濟繁榮的局面,文獻不乏記載?!叭思壹Z儲,皆及數(shù)歲。”(元結《問進士》)“四方豐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鄭崇《開天傳信記》)從中宗神龍元年到玄宗天寶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間,唐朝人口增幅達40%,人均糧食達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釋、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現(xiàn)比較自由的氣氛。在思想比較自由的氣氛中,詩人們可以從各方面汲取營養(yǎng)。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維崇佛。他們的不同信仰,對于形成各自的詩歌風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實行抑制門閥士族的政策,以科舉取士,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層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臺。與此同時,文化也從少數(shù)士族文人手中轉移到中下層庶族文人手中。這批在唐朝建國后成長起來的新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比較了解社會的實際、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們有抱負、有見識、有能力,敢于沖破舊的藩籬開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實際上主要是這批新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盛唐氣象也就是這批新人的氣象。

(摘編自袁行霈《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朝氣蓬勃作為盛唐氣象最突出的特點,既是盛唐詩歌獨有的藝術風格,也是盛唐時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認為,屬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屬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東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詩句“白發(fā)三千丈”“與爾同銷萬古愁"不僅僅在說愁之多、愁之長,更體現(xiàn)出形象的充沛飽滿。

D.在儒、釋、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詩人們可以多方面汲取營養(yǎng),李白、杜甫、王維不同的詩風與其不同的信仰有關。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屈原帶著光明的展望來歌唱,他的《離騷》表現(xiàn)出強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傾向,是盛唐氣象的源頭和先聲。

B.盛唐氣象是與大唐帝國政治、經(jīng)濟、思想、外交、藝術等相適應的文化風貌特征,“渾厚”是其鮮明的風格。

C.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會,許多外國人到中國來留學、供職、經(jīng)商、求法、傳教,盛唐氣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層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臺,文化新人誕生,門閥士族長期以來壟斷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詩句不能體現(xiàn)“盛唐氣象"的一項是()(3分)

A.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B.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

D.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強論證說服力的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4分)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會的一名成員,請你為課題"盛唐氣象的成因探析"寫一份報告。請結合材料二列出提綱。(6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1.B“多歌唱正面的東西,很少描述黑暗”錯誤,選項理解不當。原文是“屬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總是描述黑暗",屬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沒有程度上的要求。

2.B解析:A.“是盛唐氣象的源頭和先聲”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時代不同于屈原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楚辭》的風格與盛唐詩歌風格不同,可知選項無中生有。

C.“盛唐氣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文“中外文化的交流,打開了盛唐人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胸襟,這對氣象的形成無疑起了積極作用”“唐朝實行抑制門閥士族的政策,以科舉取士,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層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臺",可知盛唐氣象形成的原因有多個方面。

D.“門閥士族長期以來壟斷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顛倒。原文“唐朝實行抑制門閥士族的政策,以科舉取士,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層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臺"可知是唐朝實行抑制門閥士族的政策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

3.D。解析《夜雨寄北》抒發(fā)的是離別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氣,不屬于盛唐氣象。

4.①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借李白的《將進酒》和王昌齢的《芙蓉樓送辛漸》以論證盛唐氣象的飽滿蓬勃)、對比論證(將李煜《虞美人》和李白《將進酒》進行對比,論證同為說愁,盛唐氣象有全然不同的境界)、引用論證(引用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詩句,論證盛唐的詩歌高潮更為氣象萬千)、比喻論證(將盛唐氣象喻成小小的蒲公英,證明其玲瓏透徹而仍然渾厚,千愁萬緒而仍然開朗)等。②語言表述嚴謹。如"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總是""更為接近""單從字面上看"等語句的使用。(4分,每點2分,第一點須要點+解釋。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5.示例∶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對盛唐氣象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②和平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社會局面,為盛唐氣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③自由開放的思想氛圍,對盛唐詩人的詩歌風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4)抑制門閥十族政策的實行。使大批中下層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臺,他們沖破舊日的藩籬開拓新的局面。創(chuàng)造出盛唐文化。(6分,每點2分。答對三點得滿分,第一點分開答也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語文試題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材料一:

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主要是相對于西方現(xiàn)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區(qū)別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邏輯不同。西方是資本邏輯,以資本為中心;而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的邏輯,堅持人民至上。資本是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軸心,也是各種矛盾危機的原因;與之相反,把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終實現(xiàn)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質特征。因此,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學內涵。

何謂“人的邏輯”簡單說,就是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發(fā)展的起點和歸宿、發(fā)展的推進方式、發(fā)展的實現(xiàn)條件等。而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邏輯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現(xiàn)代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完成的目標、任務很多,但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只有一個,就是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人發(fā)展的邏輯主線。依據(jù)這個邏輯,現(xiàn)代化建設與人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如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就是要使經(jīng)濟發(fā)展更適合人的發(fā)展;繁榮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把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而現(xiàn)代化的推進就是要不斷解決這一矛盾。當然,講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注意需要的合理性。這里涉及內在、外在兩個尺度,分別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滿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發(fā)展,并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及是否從實際出發(fā),以現(xiàn)有條件為前提。兩大尺度的確立,事實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問題,以及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式現(xiàn)代化既遵循規(guī)律,又突出人民至上,從而形成了一條新型的現(xiàn)代化道路。

人的發(fā)展邏輯是漸進的,現(xiàn)代化的全面建設也需要穩(wěn)健推進,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還是手段的問題。應當肯定,人在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生活和各種關系中,始終是社會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價值指向和基本原則不能動搖。但是,堅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當作目的而不當作手段,那么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一定會落空。強調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統(tǒng)一,有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那就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不是等來的,而是團結奮斗出來的,而這又在客觀上對人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編自豐子義《從人的邏輯看中國式現(xiàn)代化》)

材料二:

現(xiàn)代化與文藝息息相關,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尤其如此。文藝是宏大的現(xiàn)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文藝自身也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目標之一。同時,中國式現(xiàn)代化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提供了廣闊舞臺,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類現(xiàn)代化發(fā)展史上,早期現(xiàn)代化國家如英法,基本是單一的工業(yè)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擴展到經(jīng)濟、政治等領域,但都很少觸及文化;“亞洲四小龍”注意到了文化,卻主要以儒學為思想根基,現(xiàn)代化與文化傳統(tǒng)之間常常處于緊張對峙的狀態(tài)。相比之下,美國對文化產(chǎn)業(yè)予以大力支持,百老匯、好萊塢等,幾乎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動畫片、漫畫、電子游戲等加以整合,形成龐大的文化傳播系統(tǒng),使文化藝術深度嵌入現(xiàn)代化進程。在各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文藝扮演了不同角色,這當然與各國國情密切相關,但都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要吸取他國經(jīng)驗,同時注意規(guī)避它們的失誤。其中,美式現(xiàn)代化集中體現(xiàn)了西方現(xiàn)代化區(qū)域失調、兩極分化、物欲膨脹等“現(xiàn)代病"。吸取這些前車之鑒,中國號巨輪才可行穩(wěn)致遠。

文藝往往是時代最敏銳的感應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時代的中國文藝應該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斷涌現(xiàn)的優(yōu)秀新作,激發(fā)億萬人民團結一心,闊步前行。

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征程,雖有可借經(jīng)驗,卻沒有先例可循,必定是榮耀伴著艱辛。因此文藝不僅要吶喊助威,還應激勵士氣,補偏救弊?,F(xiàn)代化需要“現(xiàn)代人”,只有具備現(xiàn)代素質和現(xiàn)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擔現(xiàn)代化的使命。作為培根鑄魂的當代文藝,在培育“現(xiàn)代人"、防治“現(xiàn)代病”方面具有獨特的效果。所謂“現(xiàn)代病",固然是社會病,其實也是心理病。心病當用心藥醫(yī),文藝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劑“心藥”。

根植于深厚傳統(tǒng)土壤的文藝,深得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這樣的文藝作品就可以使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實現(xiàn)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對“義與利"、“禮與力”的協(xié)調,對“利"與“力”的節(jié)制。在這方面,近年獲得好評的《山海情》《人世間》就很有代表性。它們分別聚焦鄉(xiāng)間、城區(qū),恰好全面展示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城鄉(xiāng)的蛻變與新生。其成功的經(jīng)驗之一,就是喚醒了受眾的傳統(tǒng)美德,助其以昂揚進取的姿態(tài)進入個體生活和沸騰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一定鑄就新的輝煌。

(摘編自朱輝軍《文藝的繁榮助力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全面推進》)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遵循的邏輯是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具有深刻人學內涵的重要前提。

B.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與人民生活密切聯(lián)系,這是我黨確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要矛盾的依據(jù)。

C.文藝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文藝發(fā)揮的作用差異很大。

D.現(xiàn)代化進程離不開具備現(xiàn)代素質和現(xiàn)代人格的“現(xiàn)代人",文藝在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別突出。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兩則材料都談到了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矛盾危機,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需要既要體現(xiàn)合目的性,也要體現(xiàn)合規(guī)律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只要中華民族不斷提高全民的素質和能力水平并團結奮斗,中國現(xiàn)代化就能穩(wěn)健發(fā)展。

D.借鑒他國發(fā)展的教訓,汲取自身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精髓,對我國防治“現(xiàn)代病”都很重要。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式現(xiàn)代化走和平發(fā)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2022年互聯(lián)網(wǎng)“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的一項任務是正確引導未成年人合理消費的行為。

C.中國各地持續(xù)打好碧水凈土生態(tài)戰(zhàn),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

D.港澳青年積極開展“河西走廊”研學之旅活動,傳承經(jīng)典文化,充當文化交流的橋梁。

4.同樣是關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論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5.有觀點說中國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獲得人民支持的現(xiàn)代化之路。請結合材料,談談新時代中國文藝現(xiàn)代化應如何做。(6分)

1.B2.C3.C4.①材料一從是什么的角度,依據(jù)人的邏輯分析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深刻內涵,強調了其起點歸宿、推進方式、實現(xiàn)條件等。

②材料二從怎么辦的角度,分析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對新時代文藝提出的更高要求,強調了文藝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中占據(jù)的地位、能夠發(fā)揮的作用和怎樣更好地發(fā)揮作用。5.①新時代中國文藝要吸取他國經(jīng)驗、教訓,但更要根據(jù)自己的國情和時代條件從實際出發(fā),建設新時代的文藝事業(yè)和產(chǎn)業(yè)。

②新時代文藝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繁榮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

③新時代代文藝要根植傳統(tǒng),吸取精髓,以優(yōu)秀作品使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實現(xiàn)契合。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樂至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老子》中貫串始終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們用“道"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首先是老子的辯證法。老子認為,“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于守著雌柔的地位,這樣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澗一樣,永恒的德性就能夠得以延續(xù)保存,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tài)”“知道什么是榮耀,卻能夠安守卑賤的地位,(不強求以違反天性)這樣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tài)"。老子是不贊同“急躁”“炫耀"這些強求的行為的,認為它們違反天道。他說“踮起腳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自逞己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同樣地,他認為做事不可太圓滿,就像月圓則虧、水滿則溢、盛極則衰。老子認為不爭不搶、韜光養(yǎng)晦不僅不會處于弱勢,反而能立于不敗之地。人應該不自夸、不自以為是,這樣才能長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斂"的思想,希望我們做事要把握一種尺度,凡事都有一個度,違反或者超過限度,就一定會受到“道”的懲罰。

《老子》中另一個重要的修身思想是“無欲無私"。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無欲無私”不同的是,老子從順應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這一主張。順應自然,沒有過多的偏執(zhí)和欲望才能過得快樂。老子在這方面的觀點對于我們現(xiàn)在這個世界有著深刻的啟示。他主張不可過分地沉浸于各種物質的聲色的享樂之中,過多的欲望反而讓人受害。人有時要懂得滿足,懂得樂于現(xiàn)狀,品味和珍視平凡生活中的樂趣。就像老子所說,知道什么時候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這樣就能擁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樂。現(xiàn)實中,人們往往追求難以得到的東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覺得珍貴。但是這樣往往忽視了我們一直擁有但實際彌足珍貴的東西。老子告誡我們,做一個“無欲"的人能夠擁有更多的快樂。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盡力照顧別人,給予別人,他自己反而更為充足,更為豐富。過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償失。在儒家極力主張追求仕途經(jīng)濟、齊家治國的時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這些觀點無疑和他們作了調和。我們不能說哪個更積極哪個更消極,它們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不可太狂熱偏執(zhí),也不可太消極處世。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來指導人們遵循“人道"?!独献印分刑N含著豐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在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學習老子,不是為了把書中的信條作為行事的準則,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讀《老子》,能讓我們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屬于自己的收獲。

(摘編自王培星《淺談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對和諧狀態(tài)的追求是中華文化的另一特色,這同樣與西方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西方文化注重對立與斗爭,而中華文化更注重協(xié)調與統(tǒng)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和諧的追求總的來說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既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又追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前者主要體現(xiàn)在“天人合一”的命題之中,講求天與人之間、天的運行規(guī)則與人的行為規(guī)范之間、主觀精神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的契合與溝通;而后者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則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導下,以“禮”為規(guī)范性要求,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禮記·中庸》)的理想和諧境界為追求目標。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們學習上天健動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撓;學習大地厚重廣闊的胸懷,孜孜于修身立德,這樣才能承載萬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痹诶硐肴烁袼茉旆矫妫腥A傳統(tǒng)文化既倡導自強不息,又注重厚德載物。明清之際的大學問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動"是社會的基本運行準則和個人的基本行動準則。顏元也說“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下),明確指出剛健進取是成就個人、強大家國的重要方式,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惰怠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剛健進取并不是提倡盲動,也不是提倡行為上走極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剛健行為的基本原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個人生命與社會有機體中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為己任,持之以恒,終身以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道德人格的建構與完善,特別是儒家文化以崇德為精要。儒家對理想人格的所謂“內圣”設定,即以廣義的仁愛精神為內容,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有很多,包括仁、義、禮、智、信、恭、寬、敏、惠、孝、悌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