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學思觀的當代體察_第1頁
孔孟荀學思觀的當代體察_第2頁
孔孟荀學思觀的當代體察_第3頁
孔孟荀學思觀的當代體察_第4頁
孔孟荀學思觀的當代體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孟荀學思觀的當代體察

學習和思考是儒家思想更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而言,孔、孟、荀學思觀既有總體上的承繼關系,又有重大的轉向和變異。本文立足《論語》、《孟子》、《荀子》三部典籍,對三人的學思觀進行分析梳理,以期通過把握各自學思觀的特質(zhì),厘清先秦儒家學思觀的大致脈絡。一、孔子的學習思想孔子的學思觀以“學”、“思”并重為前提,但更看重“博學”、“好學”。1.孔子的“道”學作為儒學奠基者,孔子以“好學”、“樂學”著稱。他自我評價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希望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晚年更以未能很好地學《易》為憾??鬃诱搶W的內(nèi)容極其廣泛,但就《論語》文本看,孔子之學似乎特別側重“道”(或“仁”)與“禮”。在他看來,人無論貴賤都應學“道”。子游轉述孔子之語:“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鬃幼约阂舱f:“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士志于道”(《論語·里仁》),甚至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此中不難看出孔子所學、所傳之“道”有著濃厚的道德內(nèi)涵,質(zhì)言之,“道”是以修身為基礎的成德、救世之“路”。這使得孔子在生計問題上贊成“學干祿”:“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然而,孔子不贊成弟子“學稼”,當樊遲請教“學稼”時,孔子以“小人”斥之;孔子更不贊成統(tǒng)治者學戰(zhàn)爭之術,曾對“問陳”的衛(wèi)靈公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可見孔子對學什么與不學什么有一定的取舍標準??鬃又畬W另一重要內(nèi)容是“禮”,他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其“仁學”也大多圍繞著學“禮”的問題展開,《論語·鄉(xiāng)黨》篇記述了孔子進退揖讓等諸多行狀,可算其禮儀之學的集中展現(xiàn)。另,《論語》還多次提到“學詩”、“學文”等,這應與“詩”、“文”之“人文化成”的社會功能有關。須特別指出的是,孔子對“學”之功能十分清楚——“去蔽”。對此,他說: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一個人如缺乏必要的知識,就會因無知而受蒙蔽而做事盲目,縱有“好仁”、“好知”等主觀愿望,也很難把事情干好?!皩W”之目的正是為了獲得自己不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一種理性審斷力,助己去除各種蔽陋無知,指導規(guī)范其行事,以求無過無不及。從這點看,孔子之學除洋溢著人道主義色彩外,還閃爍著智識主義光輝。2.“思”“學”一般來說,“學”與“思”是人所具備的兩種認知能力,二者既互相聯(lián)系,又有著重大差別?!皩W”側重于模仿行為、記憶知識、掌握能力,一般有較明確的外在對象;而“思”則主要指大腦的活動,其對象多為意識觀念層的東西,甚至包括主觀臆想?!八肌辈粌H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其結果往往比“學”更深刻?!皩W”的目標是“知”與“能”,思的目標則是“通”與“明”??鬃訉Α皩W”、“思”關系的論說可謂言簡意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人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有迷惑不解之處,思考的目的正是要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惑(“罔”);但思考本身決不能代替學習,它只是學習過程中一個求“通”、求“明”的環(huán)節(jié)。人有時思考不“通”、不“明”,并非思維水平低下,而是因為知識儲備的匱乏,故須進一步學習以完成思考。孔子還認識到了“思”在“學”之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指出“思”能為“學”提供必要的心理準備,即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他的弟子子夏則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直接把“思”看成“仁”的一種體現(xiàn)。孔子之“思”有時凸顯了一種道德行為的執(zhí)行力,這是“學”所不能涵蓋的??鬃釉?“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子張則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論語·子張》)。如果說“學”具有“解蔽”的功能,“思”則顯示了行動中的決斷執(zhí)行力?!皩W”幫助人獲得某種知識(道義),去無知而除蒙蔽,但并不能保證主體在實踐過程中所持道義的有效性,這時,“思”的執(zhí)行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見得思義”一語,就是提醒人們在獲取某種東西時一定要反思獲取之道的正當性。又如,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這里的“思”正是一種道德意識支配下的反思內(nèi)察能力。如果不以“思”這一字眼為限,不難發(fā)現(xiàn),《論語》中更能體現(xiàn)這種“反思內(nèi)察”意識的詞匯是“省”。“省”是人在忠恕之道支配下產(chǎn)生的一種“識過”、“自訟”能力。子曰:“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曾子則曰:“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由此觀之,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反省自己,知過善改,“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傮w而論,在學思關系上,孔子無疑更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他曾現(xiàn)身說法:“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他強調(diào)“博學”、“多聞”,開出了一條“漸修”的工夫路向,經(jīng)驗論色調(diào)甚為明顯。然而,這種學思觀在其后繼者孟子那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轉向,此轉向對儒學后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二、“仁”“禮”的古典引入孟子與孔子“博學”、“好學”的學思觀之最大不同,不在于由孔子強調(diào)“仁”與“禮”轉為強調(diào)“仁”與“義”,而在于他主張學問應“由博反約”,在“立乎其大”的前提下“求其放心”、“盡心知性知天”,開啟了擴充本心的儒學工夫論。1.人之異于獸者幾希,為人之“觀其獨立”孔子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又自稱“非生而知之者”,故特別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詩書禮樂抑或仁義道德皆可由學而得。但百年后,孟子并未沿著孔子的“好學”路向發(fā)掘下去,而是在孔子“內(nèi)省”、“自訟”這一“反思內(nèi)察”的路徑上猛回頭,完成一大轉關,繼而開辟出自己的學問之道。孟子天才地發(fā)現(xiàn)了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孟子以前,人性論基本上是“生之謂性”的老傳統(tǒng),該傳統(tǒng)雖然較符合人的自然性這一事實,但對人天生具有的社會性方面的認識則明顯不足。這是因為,一個人自降生始必然處于某群體中,必然受到該群體文化的無意識鑄造;換言之,人除了具有父母的生物性遺傳之外,還有著族群的社會性遺傳。而無論后者還是前者,都遠非新生兒所能自主選擇,是為人“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者。就此意義言之,人無異具有先天的社會性,此正孟子所謂“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碧帯C献佑纱颂岢隽擞绊懮钸h的性善論: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孔子論學,雖然處處引人向道德一路上走,并標榜“為仁由己”,注重弘揚人的道德主體性,但他卻不曾指點出這一潛藏在人性深處的能力。因此,孔子盡管也注重“自省”、“自訟”等道德自察能力,但這更多的是以外在的禮義規(guī)范對個人身心活動的反觀,而不是本心由內(nèi)及外的擴充。孟子則不然,他以經(jīng)驗性的“四端”之心來論證人之先驗的善性,并將經(jīng)驗之心與先驗之性連接起來。在這里,孟子截斷眾流,拋棄以生言性的舊傳統(tǒng),從人“異于禽獸者幾?!碧幜⒄?得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結論,為人的踐仁成圣找到了先天的道德依據(jù):“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同上)孟子的偉大,正在于他在喧囂紛擾的塵世間發(fā)現(xiàn)了一種超越于富貴貧賤的永恒之物,即根植于人心深處的善性,而這種善性與外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求之在我”的;這樣,孟子就找到了成就道德人格的先天根據(jù)和動力,從而勢必影響到其工夫論的路向。2.“思”“養(yǎng)其性,知其性”既然“仁義禮智根于心”,那么一切外在的追攀、求索、防檢都是舍本逐末了,唯有“反求諸身”才是求仁的正道。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孔子論學,尚有明顯的外在知識性探求,至孟子,則幾乎完全內(nèi)縮為成德之學。當他宣稱“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時,對“思”已注入了新的血質(zhì)。這分明昭示著他正在開辟一條全新的學思路向:“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孟子·告子上》)孟子認為“四端”之心所以不能袒露,就在于人的“耳目之官”不具有“思”之功能,結果為物所蔽而“陷溺其心”;而“心之官”則具有體驗、呈現(xiàn)、還原人性之善的能力。前文談到,孔子之“思”已注重內(nèi)向的道德省察,但由于他沒有闡明人之“自省”、“自訟”能力從何而來,因此不能很好地說明成德的內(nèi)在依據(jù)和動力問題,遂使其工夫論帶有某種程度的被動性,“自省”“自訟”最終也只能是以外在標準對自身思想行為的警覺與提撕。而孟子論“思”,是從“惻隱”、“羞惡”等人性之自然情感出發(fā),強調(diào)感知之心對道德本心(“性”)的當下體認和呈現(xiàn),就顯得活潑潑地充滿生機與力量。尤為難得的是,孟子還把這種內(nèi)在之性與超越之天聯(lián)結起來,使得性天相通。儒學既內(nèi)在又超越、既本體又工夫的義理規(guī)模亦由此奠立:“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這樣,孟子就找到了人修身立命的根本大法。我們再看兩處他描述大舜擴充本心的文字:“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這是孟子想象中先圣擴充本心的場景,未必屬實。無論如何,《論語》中孔子諄諄教導的“非禮勿視”等處處防檢、曾子所云“三省吾身”之類語句再也尋不到了,孟子代之以浩然正氣的磊落,代之以俯仰無愧的泰足和“欲平天下舍我其誰”的自信,一切“由仁義行”而“非行仁義”,人之道德主體性得到完全挺立。這種“沛然莫之能御”之仁心,發(fā)揮到政治上,則是“不忍人之心”,是“推恩”,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發(fā)揮到倫理上,則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發(fā)揮到生命體驗上,則是“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3.病機以和人所知,求其滿意為學?!斗讨小氛J為孟子肯定人之“不學而能”的先天素質(zhì),開辟了一條自內(nèi)向外的工夫路向,其學思觀也就急轉而下,與孔子迥異??鬃幽钇澰谄澋氖恰昂脤W”、“博學”,最多也不過承認其學問有著一貫之旨(“吾道一以貫之”),而孟子則轉而強調(diào)學問之“約”。他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論辯,最終還是要歸于融會貫通的簡約。此簡約之方就是“求放心”,他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因此,孟子遠非像孔子那樣大講“博學”、“好學”,而更加注重為學的大要。他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同上)但“立乎其大”只是要學者首先掌握學問的大綱領,而非淺嘗輒止,故孟子又特強調(diào)學問之“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在孟子看來,講求博學遠不如深入挖掘自己的道德本心,因為這樣才使人真正感到內(nèi)心的安樂自得。他反對學問之舍近求遠、舍易求難,他說:“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則天下平?!?《孟子·離婁上》)自稱“愿學孔子”的孟子對此教法改變的理由是:“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梢?孟子與孔子教法之最大不同,是他不屑于在諸多禮儀節(jié)文上糾纏,而直接訴諸道德本心的體驗。這是一條建立在先驗論基礎上的“頓悟”之路。三、“社會學”的內(nèi)涵孔子學思觀最大特質(zhì)在于以道德為底子的“好學”、“博學”,這大致是一種注重外向求索的經(jīng)驗主義學思觀。荀子立足時代,在對此學思觀繼承與深化的同時,卻對“學”之內(nèi)容進行了因革損益。1.同上《孔子》如果說孔子論學因多是隨處指點而缺乏嚴密性和系統(tǒng)性,荀子的《勸學》篇則是對孔子學思觀的理論化,堪稱先秦論學的學術論文?!秳駥W》開篇就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接著以大量譬喻論證“積學”、“積善”在“成圣”過程中的決定意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同上)。與孔子如出一轍,荀子也將“學”比“思”看得更重要:“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同上)。稍異之處在于,孔子較重視“好學”、“博學”,荀子更重視“積學”、“強學”,并突出用心專一的重要性: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今使涂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荀子·性惡》)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同上)另外,荀子多次運用“思索”一詞,以表詮學問之融會貫通的重要性,如:“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yǎng)之。”(《荀子·勸學》)“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荀子·修身》)這里的“思索”明顯以學問的“通”、“明”為目的,是一種對道理的領悟貫通能力,也是對孔子之“思”的一種延伸。2.形成賢君合力之理荀子將“參省”與“博學”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二者均是達于圣明不可或缺的要素。他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這里的“參省”分明繼承了孔子的“自省”、“自訟”傳統(tǒng)。一句“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則幾乎是孔子“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的翻版。孔、荀這種道德省察的工夫論有一內(nèi)在特征,即都以外在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一己身心,進而防檢克制自己而成就道德人格,這是典型的“下學而上達”,與孟子重“盡心知性知天”內(nèi)在德性之擴發(fā)完全不同。但就追求圣賢人格這一點而言,三者則是殊途同歸。荀子也頗注重學者成德后德性外顯的圣賢氣象:“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這與孔子的“金聲玉振”說,孟子的“生色”、“睟面”、“盎背”之“踐形”理論頗通款曲。大概受孟子與《中庸》的影響,荀子也強調(diào)“誠心”:“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荀子·不茍》)不少學者覺得這類頗具“神秘性”的話語出現(xiàn)在理智主義特強的《荀子》中甚為費解。其實荀子之“誠心”與孟子之“誠心”既有共通義(心之真誠無妄),又有本質(zhì)區(qū)別,孟子所誠的是道德本心,而荀子所誠的是認知之心,各誠所誠而已矣。3.“虛培育”天官荀子將學習視為多重因素的結合,故其為學之方異常豐富,如強調(diào)環(huán)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強調(diào)學習之層次性:“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同上);強調(diào)學習工具:“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同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