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1頁
第15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2頁
第15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3頁
第15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驛路梨花》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習略讀的閱讀方法,粗知故事梗概。2.把握文章的記敘順序,分析設置懸念、插敘等寫作手法,理解文章構思的特點及表達效果。3.品讀“梨花”語句、語段,理解用“驛路梨花”做標題的妙處。教學重點: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義及作用。教學難點:從字面意思、深層含義、象征意義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語境中的作用。教學方法:情景創(chuàng)設法、合作探究法教學輔助:導學案、多媒體課件教學課時:一學時課前準備筆記本、課本、導學案、紅色和黑色中性筆。教學流程:一、新課導入近日,教育部網站公布了一則消息,開展“2023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推介活動。同學們,作為一處研學基地,大家覺得,它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預設:有優(yōu)美環(huán)境,要有可觀賞之處。點評:你有追尋美的眼睛。要有歷史積淀,得有故事。點評:看來你很關注要研學的內容哦。還要有精神內涵。點評:對,也就是說,要有人文情懷。根據大家設定的標準,哪些地方可以成為研學基地呢?1977年初春的一個下午,作家彭荊風追憶起在連綿的哀牢山深處,在梨花飄香的驛道中,所經過的一座小茅屋,他以圍繞小茅屋發(fā)生的故事為藍本,創(chuàng)作了小說《驛路梨花》。有人建議,小茅屋所在的云南邊陲哀牢山南段最高處應該成為一處研學基地。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把這一研學基地推介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價值。(設計意圖:通過“2023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推介活動,以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式開始新課,讓學生明確可從故事、環(huán)境和情感等方面開啟活動任務,激發(fā)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探究活動任務的興趣。)二、活動過程活動一:研學之初見——觀茅屋大略作為研學基地,得有別樣的故事。云南邊陲哀牢山南段最高處的小茅屋里,發(fā)生過怎樣的故事呢?請略讀文本,概括故事。提示:①明確略讀概念。②回歸課本,關注略讀提示,并概括故事。③小組分工,一生概括故事,一生板書故事里的人物。問題:圍繞小茅屋的故事是精彩的,來到小茅屋的人物是眾多的,其實一直有一個問題牽著我們的思路——那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誰呢?生討論。預設:解放軍戰(zhàn)士:向雷鋒同志學習,為方便過路人,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被解放軍戰(zhàn)士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感動,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接過梨花姑娘的任務,照料小茅屋。我和老余:在大山深處的梨樹林邊,發(fā)現(xiàn)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幫助;第二天和瑤族老人一起為小茅屋房頂加草,挖排水溝。瑤族老人:給小茅屋送糧食。打獵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專門到小茅屋送糧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小結:他們都為小茅屋做出了貢獻,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問題:關于誰是主人的問題?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告訴我們?——其實啊,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設置懸念,就是讓讀者帶著疑問,迫不及待地把文章讀完,去尋找答案。問題:圍繞小茅屋主人是誰的問題,文章設置了哪些懸念?第一個懸念:“我”和老余,發(fā)現(xiàn)了小茅屋,“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一次誤會:得到幫助的“我”和老余,以為前來送米的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幾謇先苏f他不是主人,而是過路人。第二個懸念:瑤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誰”呢?第二次誤會:瑤族老人說,他從一個趕馬人那里打聽到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可小姑娘說:“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钡谌齻€懸念:解放軍戰(zhàn)士為什么蓋房子呢?小結:這三個懸念,引出了茅屋主人是誰的兩個誤會,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就讓我們讀文章時,感覺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過渡:為了實現(xiàn)故事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作者在敘述順序方面亦是獨具匠心,你發(fā)現(xiàn)了嗎?——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按下暫停鍵,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jié)相關的內容,這叫做——插敘?!靖卑鍟簲⑿颉吭瓉?,不同的敘述順序,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小結:小茅屋里的故事,如此一波三折地吸引著我們,這一處研學基地啊,值得同學們前來研學。(設計意圖:以“觀其大略說茅屋”為活動任務,目的是通過故事梗概的順利,從人物角度入手,以探究“誰是小茅屋的主人”為探究目標,進而學習設置懸念的寫作手法。同時借助故事的敘述順序,梳理插敘和順序的藝術效果。)活動二:研學進行時——話梨花之美過渡:為了更好地把云南邊陲哀牢山南段最高處作為研學基地推介出去,我們給這個研學基地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吧。生各抒己見。注意抓關鍵詞“梨花”要求:①請寫出研學基地名稱;②請陳述命名理由。預設1:梨花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小茅屋就建在漫山遍野的梨花叢中,且每一個小故事,也都與梨花結伴而生。請?zhí)x文章,找到描寫梨花的語句,并有感情地朗讀。預設: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從你的聲音中,老師已經感受到了淡淡月光下輕輕飄落的梨花的優(yōu)美意境。來,分享一下你的朗讀技巧吧。感謝你的指導,全體同學,讓我們一起深情朗讀,沉浸其中。預設: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分析:這是描寫梨花的句子,可似乎不那么真實啊——這是夢境,是虛寫。請男生齊讀句子。最后一段: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分析:真是花美人美精神美。小結:這里的景色,賞心悅目,真是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這一處研學基地啊,怎不值得我們相約同游呢?預設2:梨花一樣的人們沉浸在如此優(yōu)美的梨花中,遠遠地,好像還有一群像梨花一樣的小姑娘呢。請?zhí)x文章,圈畫語句,看看這是怎樣的一個小姑娘?預設:我們正在勞動,突然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好一個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啊。你使用了提取關鍵詞的方法,從動作和外貌中,一個充滿朝氣、美麗活潑的如梨花一般的小姑娘躍然紙上。請女生齊讀句子。問題:繼續(xù)跳讀文章,找到其他描寫哈尼小姑娘的語段,說一說,你還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姑娘?第30段到32段,不接受瑤族老人的謝意,卻常來照管小茅屋——這不就像梨花的樸實無華一樣嗎?助人為樂,心地善良。問題:像梨花一樣樸實無華又香氣四溢的人,還有誰呢?你看到他們身上怎樣的品質?解放軍戰(zhàn)士:推己及人,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為他人提供方便。我和老于:修葺小茅屋,為群眾著想?,幾謇先耍航o小茅屋送糧食,知恩圖報。小結:到過小茅屋的人們,他們身上都有一種美好的品質——樂于助人、知恩圖報。這不正是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同學都具體的美好品質嗎?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像雷鋒精神一樣,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漫山遍野的梨花啊,芳香四溢、淡雅潔白,讓我們想到了這一群助人為樂,淳樸熱情的人。這一寫作手法就叫做——借物喻人。這里的人們,互幫互助,人人奉獻,這一處研學基地啊,我都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教室搬過去了。預設3:梨花一樣的精神但是,在祖國大地上,故事有趣、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隨處可見。要想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的研學基地,它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教育意義。哪個小組的名字有精神內涵?還是“梨花”嗎?梨花的潔白盛開寓意助人為樂的人物群體;梨花的樸實無華寓意邊疆民族淳樸的民風;梨花的香氣四溢寓意雷鋒精神的發(fā)揚光大。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就叫做——象征。小結:大家所賦予研學基地的名字如此具有內涵,這個研學基地啊,更值得我們深入其中,一探究竟了。過渡:非常巧合的是看著大家所起的名字,一下子就可以讓我們想到——潔白如雪的梨花,美麗的梨花姑娘,高尚的雷鋒精神,淳樸的民風,古典的詩句,還有文章的線索。這不也正是這篇文章標題的妙處嗎?(設計意圖:通過給這個研學基地命名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內容,對文章內容或者情感做出歸納、概括,并能結合文本做出賞析,從環(huán)境到人物再到精神,層層推進。)活動三:研學歸來后——贊花開處處過渡:一條陌生未知的驛路,一片潔白無瑕的梨花,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們,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當然,這里也將是一個火熱的研學基地。因為,這還源于作者那一段特殊的經歷。知識鏈接:彭荊風(1929-2018),江西萍鄉(xiāng)人。1950年隨軍進入云南邊疆,在西南邊疆四十余年,足跡踏遍云貴高原。云南邊疆民風淳樸,盡管他們并不把學雷鋒的口號掛在嘴上,但他們卻一向有助人為樂的好習俗,好客、熱情關心他人。我在他們竹樓里做過客,養(yǎng)過病,也曾和他們一起跋涉遠行,鉆老林,爬大山,睡過無人的山間小茅屋,也常在大樹下肩并著肩露宿......一想起這些,許多動人的故事和我的好朋友們的音容笑貌,都會在我眼前出現(xiàn),使我心情激動,難以平息?!叭腥珪币院罄卒h精神又受到人們的重視,我的記憶的閘門也被叩開了,我想起了邊疆許許多多樸實的人和事。我想到了我曾見過的那深山大嶺里的小茅屋,默默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為了后來的旅客,臨行前都要給小茅屋做點兒事的先行者。想到這些,一股無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筆來。對于《驛路梨花》一文,《光明日報》是這樣評價的:1977年,彭荊風發(fā)表于《光明日報》的短篇小說《驛路梨花》,是他在特殊年代經歷了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開寫作的雙翼后,情不自禁抒發(fā)的對在云南邊地與樸實、純潔的少數民族人民誠摯相處時光的懷念,及對美好未來的呼喚。(《光明日報》評論)文章有靈魂,精神就鮮活起來了;人民有了信仰,國家也就有了力量。這份精神和信仰,就好像那潔白的梨花,盛開在西南邊陲的哀牢山上,更盛開在祖國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上。這就是——讀——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就是——讀——傳統(tǒng)美德代代傳。這是最美的研學基地,這里有感人的故事,有優(yōu)美的景致,有可愛的人們,更重要的是,來到這里的同學能感受到精神的洗禮,那就讓我們懷著敬意,期盼到此共研一節(jié)課。小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走進了驛路梨花,欣賞了優(yōu)美景致,推介了教育基地,感受了傳統(tǒng)美德,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也一起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惑呢?(設計意圖:在本課的最后,結合作者寫作背景材料,把學生總結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