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地所有制與土地問題從兩漢社會的發(fā)展看士族門閥產生的根源
眾所周知,地主階級的貴族階層起源于東漢,形成于魏晉。唐朝末年,它在歷史舞臺上消失,在中國歷史上已有七個、八個世紀。貴族政治構成了魏晉南北朝的基本政治特征,對社會各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士族門閥產生的根源何在,史學界卻很少有人全面論及。我們認為,士族門閥是在兩漢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孕育出來的。本文試就這一問題做以粗淺探討。一、兩漢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士族門閥經濟上的重要特征,就是他們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農民,利用田莊進行生產,擁有很強的經濟力量,田莊經濟構成了士族門閥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而田莊經濟的形成,則是兩漢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我們知道,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問題是封建社會的基本問題,一切社會問題都隨著這一問題產生和發(fā)展。西漢初年,主要存在著國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兩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私有制又分為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和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西漢初封建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過程中,大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漸成為社會經濟形式中舉足輕重的成份。其迅速發(fā)展的原因在于:第一,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就封建經濟發(fā)展的角度說,土地私有較之土地國有更能刺激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而土地私有必然引起土地買賣,土地買賣的存在和發(fā)展,必然引起土地兼并,造成土地的高度集中;第二,西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一方面給人民創(chuàng)造了較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保護和促進地主經濟的作用,為土地兼并提供了方便;第三,西漢前中期,統(tǒng)治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和削弱諸王侯勢力方面,地兼并問題并沒有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上述因素促進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官僚、地主、大工商業(yè)者通過賞賜、強取豪奪和土地買賣等方式,廣占良田,他們占田“大者傾郡,中者傾縣,小者傾鄉(xiāng)里”(《史記·貨殖列傳》),形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漢書·食貨志》)的局面。至西漢中后期,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表現(xiàn)形式——豪強地主經濟已經初步發(fā)展為田莊經濟。東漢政權是在南陽、河北等地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這個政權集中弋表著豪強地主的利益。但是,當豪強地主的田莊經濟對中央集權形成威脅時,統(tǒng)治者也曾試圖限制它。建武十五年,劉秀下令度天下田,由于觸犯了豪強地主的經濟利益,“刺史、太守多為詐巧,不務實核”(《后漢書·光武帝紀》),遭到豪強地主的激烈反對,使度田最終歸于失敗。此后,東漢歷代統(tǒng)治者對豪強地主經濟一直采取妥協(xié)、縱容和保護政策,使田莊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田莊經濟的形成,是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發(fā)展的產物,也是封建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情況下,田莊經濟能夠較好的組織生產,所以,田莊經濟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牢固性。西漢后期和東漢時期,官僚、貴戚一般都是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農民的田莊主,至東漢中期以后,官僚地主中的一部分,憑借田莊經濟這一雄厚的經濟基礎,同時也借助于其它因素,上升為地主階級的上層,成為世居高官的世家大族,進而發(fā)展為士族門閥。因此,我們可以說,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田莊經濟的形成,為士族門閥的產生準備了牢固的經濟基礎,反過來,士族門閥正是把封建田莊作為自己的經濟依托,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二、察舉制下的官吏選拔制度把持官吏的選用,壟斷政治,世居高官,是士族門閥政治上的重要特征。這一政治特征的形成,根源在于兩漢的選用官吏制度。也就是說,兩漢的選任官吏制度是士族門閥形成的政治因素。兩漢選拔和任用官吏,主要通過任子、察舉和征辟等幾種途徑。所謂任子制度,即二千石以上高級官吏不需其它條件,憑借自己的地位,就可使其子弟得到官職。西漢政府規(guī)定:“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漢書·哀帝記》注引《漢儀注》)。這種任子制度是官僚政治的產物,代表著大官僚階層的政治利益。西漢初年的軍功地主多通過此制轉化為宗法式的官僚世家。東漢安帝時,又擴大了任子制的范圍,“以公卿、校尉、尚書子弟一人為郎、舍人”(《后漢書·安帝紀》)。在任子制度下,一家中只要一人做了高官,其后代也就得到了做官的權利,連續(xù)數(shù)代,必然成了累世為官的世家大族。因此,我們說,任子制度是士族門閥產生的途徑之一,它起著促使官僚地主向世族地主轉化的作用。察舉制是兩漢地主階級各階層仕進的主要途徑。所謂察舉,就是二千石以上官吏及諸侯王通過“賢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地主階級中有“名望”、有“德才”之人舉薦給政府,政府通過一定的考核,然后任以官職。西漢前期,雖已開舉人之路,但尚未形成定制。至漢武帝年間,中央集權得到鞏固之后,需要更鄉(xiāng)的統(tǒng)治人才,為彌補選拔官吏途徑狹窄之不足,元光元年,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令諸侯、列卿、郡守、二千石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舉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三人……”(《通志·選舉·歷代制》)。此后,察舉作為一種選舉制度開始固定下來。前期的察舉,不拘思想流派,能夠較廣泛地選拔地主階級中下層參政,對擴大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基礎,加強中央集權和安定社會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察舉權掌握在中央和地方的官僚地主手里,從而埋下了任用官吏的禍根。隨著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三位一體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儒學與選舉制度的結合,至西漢后期,族第逐漸被列為舉薦的標準。如石顯、平當均以其家為世代名族被察舉為官。中小地主逐漸受到排擠,察舉的范圍大大縮小,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察舉制逐漸成了官僚地主擴大政治權力、培植私人勢力的工具。到了東漢,官僚地主更加嚴密地控制了察舉,權門請托史不絕書。史載,“自安帝之后,世務游宦,當涂者更相薦引”(《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權富子弟多以人身得舉,而貧約守志者以窮退見遺”(《后漢書·左雄傳》),察舉的標準已經不是所謂“德才”,而是“閥閱”了。由皇帝直接征召“高才重名”者為官和二千石以上官吏得自辟除僚屬的征辟制,在西漢的選官制度中地位并不重要。西漢末王氏專政,一些所謂“賢德名人”隱居不仕。東漢王朝建立后,獎勵不事“新”朝的名節(jié)之士,征辟制因此而大盛。官僚地主所征辟之人,必然是與其利益一致的、并能為其服務之人。被辟召之人,不經任何考課,即可任以官職,“或期年而掌州郡,或數(shù)年而至公卿”(《后漢書·劉隆傳》),從而形成了“內外吏職.多非其人,……枝葉賓客布職署,或年少庸人,典據守宰”(《后漢書·楊震傳》)的局面。各級大官僚通過任子制和控制察舉征辟制,把自己的家族變成了世居高官的世家大族,并形成了層層疊疊的門生故吏網。如鄧氏“自中興后,累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shù)”(《后漢書·鄧禹傳》),耿氏“自中興以后,迄建安之末,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列校十九人,郎、將、護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shù)十百人”(《后漢書·耿弇傳》),胡廣“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議郎數(shù)百人”(《后漢書·胡廣傳》),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如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兩漢的任用官吏制度直接造成了大批的世族地主,也就是說,世族地主是在兩漢的選官制度下產生出來的;東漢中期以后的世族地主,已經具備了壟斷選舉、壟斷政治、世居高官的士族特征,士族門閥只不過是漢代世族地主的進一步發(fā)展而已。因此,我們可以說,兩漢的任用官吏制度,是士族門閥產生的政治溫床,在士族門閥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三、世族的初步形成壟斷思想文化,壟斷學術,具有家學傳統(tǒng),是士族門閥的又一重要特征。這一特征的形成,根源在于儒學的獨尊及其與選官制度的密切結合。我們知道,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是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它隨著社會本身的發(fā)展不斷變化。西漢前期,統(tǒng)治者為收拾社會殘破的局面,經濟上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政治上實行無為而治,思想上崇尚黃老之學。漢武帝時,封建經濟得到了發(fā)展,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黃老思想已不能適應新的政治和經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經過戰(zhàn)國和漢初三百多年演變的、融合了道、墨、法、陰陽等諸家思想的儒學,取代黃老思想上升為統(tǒng)治思想。儒學作為統(tǒng)治思想的地位一經確立,便于任官制度緊密地結合了起來。自“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妒酚洝と辶謧鳌?原來只為少數(shù)人傳授的儒學,由于統(tǒng)治者的提倡和與利祿的結合,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經學成了地主階級各階層參政的敲門磚。從漢昭帝始,皇太子必以名儒教授,居于三公九卿之位的重臣皆是以通經而得舉。如韋賢以鄒魯大儒征為博士,進授昭帝《詩》,后為丞相,其子玄成亦以明經為相(《漢書·韋賢傳》),薛廣德以治《魯詩》得征為御史大夫(《漢書·薛廣德傳》),彭宣以治《易》舉為博士,后升遷為大司空。以致時人諺曰:“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漢書·韋賢傳》)。至于東漢,儒家思想幾乎達到了宗教化、國教化的程度。自光武帝始,東漢列帝一宜以“名教”治天下,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上成為統(tǒng)治者的立政之本,下成為人們的立身之本。地主階級各階層要想獲取利祿,就必須具備明經這一條件。反過來,當他們通過經術取得利祿之后,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又往往使自己的子孫修經明義,這就造成了大批累世家傳的經學世家。通經之家世代相傳,世代具有進身官場的特權,從而形成了大批累世顯貴的世族。如桓氏世治歐陽《尚書》,子孫世代為卿(《后漢書·桓榮專》),其家族至東晉仍長盛不衰;楊氏亦以世治歐陽《尚書》,世代居于三公之位(《后漢書·楊震傳》);汝南袁氏世代家傳孟氏之《易》,四世五人居于三公之位,門生故吏布滿天下(《三國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墻地磚合同范本
- 全書定制合同范本
- 單位電腦采購合同范本
- 單位與保安合同范本
- 個人投資合伙合同范本
- 修路轉讓合同范例
- 入圍合同范本
- 做線上合同范本
- 麻城外包型鋼加固施工方案
- 乙方多個公司合同范本
- 2024屆江蘇省蘇北七市(南通)高三二??荚囉⒄Z試題讀后續(xù)寫思路分析My best examination 講義
- 2024年益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2023年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全冊課件》
- 新大象版科學三年級下冊全冊知識點 (復習用)
- 《提案與方案優(yōu)化設計》課件-第二部分 平面布局方案設計
- 2024年黑龍江省專升本考試生理學護理學專業(yè)測試題含解析
- 奧特康唑膠囊-臨床用藥解讀
- 認識統(tǒng)計年報基本概念與作用
- 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完整版)
- 2024年內蒙古化工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民盟入盟申請書(通用6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