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垣對梁啟超??睂W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1頁
陳垣對梁啟超??睂W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2頁
陳垣對梁啟超??睂W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3頁
陳垣對梁啟超??睂W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4頁
陳垣對梁啟超校勘學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陳垣對梁啟超校勘學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

陳源的四種研究方法是在總結前人研究實踐和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總結的。從??睂嵺`看,在陳垣之前已有人運用??彼姆?如吳存浩的《簡論鄭玄在??睂W上的成就》、姚晚霞的《王鳴盛在史籍??鄙系呢暙I》、張志云的《顧千里的??睂W———思想和方法》等,都講到前人對校勘四法的運用。然而??狈椒ǖ倪\用和??崩碚摰慕ㄔO畢竟不是一回事。從??崩碚撋峡?筆者認為梁啟超的??睂W方法對陳垣的??睂W方法實具有直接的借鑒價值,關于此,前人已有論述,如安尊華在《略論梁啟超古籍整理思想方法》一文中認為梁啟超雖未能給每種方法確定具體的名稱,且概括不精煉,但卻肯定了梁啟超對近代校勘學有開創(chuàng)之功。農(nóng)衛(wèi)東在論文《梁啟超的文獻學思想研究》里確立梁啟超校勘學價值的同時,指出陳垣對梁啟超??睂W方法的批判性繼承和發(fā)展。然而,以前的論述對梁陳??睂W思想方法的承續(xù)關系只是片言只語,對每種方法的具體發(fā)展和繼承關系并未全面展開。有鑒于此,文章試展開詳細論述。1“先有后有再”梁啟超的??狈椒ǚ譃槲宸N,在其《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分別以第一種校勘方法、第二種??狈椒ā⒌谌N??狈椒?、第四種??狈椒ê偷谖宸N??狈椒ㄓ枰詷俗R。陳垣的校勘方法分為四種,在其《??睂W釋例》中分別稱為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為了更加清晰地看到梁陳??睂W方法的承續(xù)關系,我們按順序分為四組來敘述,即第一種校勘方法———對校法;第二種??狈椒ā拘7?第三種??狈椒ā7?第四種??狈椒ā硇7?。梁啟超的第一種校勘方法是:“拿兩本對照,或根據(jù)前所征引,記其異同,擇善而從。因為各書多有俗本傳刻因不注意或忘改的,結果發(fā)生訛舛,得著宋元刻本或精鈔本,或舊本雖不可得見而類書或其他古籍所引有異文,便可兩兩勘比,是正今謬?!边€講到:“這種工作的成績也有高下之分。下等的但能校出‘某本作某’,稍細心耐煩的人便可以做。高等的能判斷‘某本作某是對的’,這便非有相當?shù)膶W力不可了?!痹谖闹械牧硗庖惶?他又這樣評論這種方法:“前文所說第一種法,是憑善本來校正俗本。倘若別無善本或所謂善本者還有錯誤,那便無所施其計了?!标愒膶π7ㄊ?“以同書之祖本或別本對讀,遇不同之處,一則注于其旁。劉向別錄所謂‘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簡便,最穩(wěn)當,純屬機械法。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亦照式錄之;而其長處則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故凡校一書,必須先用對校法,然后再用其它校法?!绷簡⒊牡诙N??狈椒ㄊ?“根據(jù)本書或他書的旁證反證校正文句之原始的訛誤?!诙N法再進一步,并不靠同書的版本,而在本書或他書找出憑證?!彼J為這種方法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路是本書文句和他書互見的?!襁@類,雖然本書沒有別的版本,然和他書的同文便是本書絕好的??辟Y料?!@種校法雖比第一種已稍繁難,但只須知道這一篇在他書有同文,便可拿來比勘,方法還是和第一種同樣。更有第二條路是:并無他書可供比勘,專從本書各篇所用的語法字法注意,或細觀一段中前后文義,以意逆志,發(fā)見出今本訛誤點?!@種工作,非眼光極敏銳、心思極縝密而品格極方嚴的人不能做?!标愒谋拘7ㄊ?“本校法者,以本書前后互證,而抉摘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吳縝之新唐書糾謬,汪輝祖之元史本證,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別本以前,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綱目校目錄,以目錄校書,以書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得其節(jié)目訛誤者若干條。至于字句之間,則循覽上下文義,近而數(shù)頁,遠而數(shù)卷,屬詞比事,抵牾自見,不必盡據(jù)異本也?!绷簡⒊牡谌N校勘方法是:“發(fā)見出著述人的原定體例,根據(jù)他來刊正全部通有的訛誤。”而陳垣的他校法是:“他校法者,以他書校本書。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后人所用之,可以后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并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此等校法,范圍較廣,用力較勞,而有時非此不能證明其訛誤。丁國鈞之晉書校文,岑刻舊唐書之??庇?皆此法也?!绷簡⒊牡谒姆N??狈椒ㄊ沁@樣描述的:“根據(jù)別的資料,校正原著之錯誤或遺漏?!@種校法,也分根據(jù)本書、根據(jù)他書兩種。根據(jù)本書者,例如《史記》記戰(zhàn)國時事,《六國表》和各世家各列傳矛盾之處便不少,便據(jù)世家、列傳校表之誤,或據(jù)表校世家、列傳之誤。根據(jù)他書者,例如《三國志》和《后漢書》記漢末事各有異同,或據(jù)陳校范誤,或據(jù)范校陳誤?!@種工作,限于史部,經(jīng)、子兩部卻用不著。這種工作,若把他擴大,便成獨立的著述,不能專目為??薄5康娜魧T谔嬉徊棵斑z補缺,則仍屬校勘性質?!标愒睦硇7▌t這樣敘述:“段玉裁曰:‘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也,定其是非之難。’所謂理校法也。遇無古本可據(jù),或數(shù)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此法須通識為之,否則魯莽滅裂,以不誤之誤,而糾紛愈甚矣。故最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昔錢竹汀先生讀后漢書國太傳,太至南州過袁奉高一段,疑其詞句不倫,舉出四證,后得閩嘉靖本,乃知此七十四字為張懷注引謝成書之文,諸本皆儳入正文,惟閩本不失其舊。今二十二史中所謂某當做某者,后得古本證之,往往良是,始服先生之精思為不可及。經(jīng)學中之王、段,亦庶幾焉。若元典章之理校法,只敢用之于顯然易見之錯誤而已,非有確證,不敢藉口理校而憑臆見也?!绷簡⒊碛械谖宸N??狈椒?“別有章實齋《校讎通義》里頭所討論,專在書籍的分類薄錄法,或者也可以名為第五種?!睂嵎诸惒句浄?并非一般校勘法,茲不贅述。縱觀梁啟超的四種??狈椒?根據(jù)作者的描述,分為兩大類:1.1對他校法的繼承與發(fā)展梁啟超所說的前三種方法屬于這個范圍。梁啟超第一種??狈椒▽嶋H是拿善本和俗本兩相對照,根據(jù)前人引用之異與同,然后選擇好的版本內容并依從。他把這種工作分為低等的和高等的。低等的只能校出‘某本作某’的初級判斷,做這樣的工作只需要具備細心耐心的素質。高等的能判斷是非,這種工作一定要求學者具有相當?shù)膶W力不可了。拿善本與俗本進行對照,恰好屬于對校法的范疇。至于因為舊本不可見,或者其它類書古籍有異文者,就拿兩本進行對照勘比,矯正現(xiàn)在的錯誤,實際又是他校法。他的第一種校勘方法已經(jīng)含有對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的合理內核。校勘方法在梁啟超的筆下功能定位還不明確,處于雜糅狀態(tài),且輕于書證,分野不夠清晰。對校法在陳垣那里才界定科學明確,他認為對校法“純屬機械法”、“校異同,不校是非”,界定科學明確,又具有可操作性。梁啟超提到的第二種校勘法是利用本書或者他書的同文來校正文句的原始錯誤。他又將這種情況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利用他書之同文對校本書。第二種情況是利用本書的語法字法或前后文義來佐證本書之誤。利用他書之同文即為他校法,陳垣將他校法發(fā)展為三種情況:(1)其史料有引用前人的;(2)其史料有被后人所引用者;(3)其史料被同時之書引用者。其方法分別是用前人的書???、用后人的書校勘、用同時的書校勘。這比梁啟超所描述的他校法更加具體全面。利用本書的語法字法或前后文義來佐證本書之誤,實際又是本校法。陳垣將這第二種情況概括為以下要點:(1)利用本書前后互證,摘錄不同之處,那么錯誤就自然明白了。并指出這種方法的條件是在未得祖本或別本之前,并舉出自己校正《元典章》的實踐;(2)對于字句之間的校正,主要是根據(jù)上下文義,或者幾頁,或者數(shù)頁,或者數(shù)卷。沒有必要根據(jù)別的版本。這里的表述與梁啟超的“利用本書的語法字法或前后文義來佐證本書之誤”雖然不同,實質是一樣的,是為繼承。梁啟超所談的第三種??狈椒ㄊ钦页鲋鋈说脑w例,用它來刊正全部通有的訛誤。實際上這是一種基于著作義例的本校法。1.2從其所書的實際情況來看,有其所這主要指的是梁啟超所講的第四種??狈椒āKf的第四種??狈椒ㄊ?“校正原著的錯誤或遺漏?!彼麑⑦@種校法分為根據(jù)本書和根據(jù)他書兩種,并一一舉出實例來證明,同時認為這種工作主要限于史部,經(jīng)、子兩部用不著。根據(jù)本書者,實為本校法;根據(jù)他書者,實為他校法。2陳元四法對梁啟超學術方法的批判與傳承2.1“他書比勘”有關??狈椒?清代學者章學誠曾在《校讎通義·校讎條理第七》提出過“廣儲副本”的校勘原則。葉德輝又在《藏書十約》論“校勘”條中提出“死?!薄ⅰ盎钚!敝?然都是約略提及。梁啟超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來表示自己的??睂W方法。他的??睂W方法還沒有從校讎學中分離出來。多描述,少抽象概括,且分類不夠科學。他的第一種??狈椒?既指版本對校,又指他書比勘。所謂“前人所征引”,與第二種所說的“他書的同文”相同。第二種所謂“專從本書名篇所用的語法字法注意”與第三種方法所謂“發(fā)現(xiàn)出著述人的原定體例”相比,其實質是相同的,只是具體內容和具體材料有所不同罷了。其不足在于沒有給校勘學方法確定名稱,又無明確的界說。陳垣第一次科學地給每種方法定名稱。2.2陳元學校研究方法對梁啟超學校研究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2.2.1陳垣的版本校(1)陳垣認為對校法是同種書的不同版本,并未指出這不同版本的優(yōu)劣。而梁啟超所說的第一種校勘方法重點指的是善本和俗本。陳垣的版本校更具普遍意義。(2)陳垣對兩本不同之處,一則注于其旁,不加按斷,這樣可以存異說,利于后來的學者繼續(xù)研討。這點和梁啟超所說的第一種??狈椒ú煌?是為發(fā)展。(3)陳垣認為對校法的實質是校異同,不校是非。梁啟超所描述的對校法分低等的和高等的。低等的但校異同,高等的校是非。陳垣對對校法的界定更具體明確,是為批判性繼承。2.2.2對本規(guī)定的相關知識的研究本校法在梁啟超的筆下主要涉及三個方面:(1)根據(jù)語法字法;(2)根據(jù)前后文義;(3)根據(jù)原定體例。陳垣所說的本校法,是前后互證,是以綱校目,是循覽上下文義。以綱校目,必然根據(jù)原定體例,要搞清上下文義也要具有語法字法的知識。這是發(fā)展。關于本校,管錫華在《漢語古籍校勘學》里認為是據(jù)上下文來校古書文字訛誤的一種校勘方法。它是利用本書本篇本文的各種對應關系進行的。這種對應關系內容很廣,主要有用例對應、語言對應、意義對應和結構對應四類。這種對應校正是對語法字法、前后文義的一種最好注腳。程千帆在《校讎廣義·??逼分姓J為本校是將本書的上下文進行對比,找出它在思想上、文字上的異同,從而改正錯誤,或稱本校,其實也是一種對校,并認為可以據(jù)相同詞句???據(jù)相同句式???據(jù)對文???據(jù)文義???指出這些具體校法的實質是語法字法校。所以說,梁氏的??狈椒ㄒ呀?jīng)含有理校法的合理因素,陳垣將其抽象概括直接形成他的本校法理論,兩者的繼承性很明顯。2.2.3“為人所引用的”他校法在梁啟超筆下主要是利用他書之同文對校本書,陳垣則將這種方法又分為三種情況,分類更加細致。崔文印在其文章《說??彼姆ā分姓J為不論“采自前人”抑或是“為后人所引用者”,他們的價值主要是版本價值。他還舉了《舊唐書》之例來論證。他還說:“這種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書校之’的校法,從形式看是他校,但從實際上看則是對校法,即版本?!标愒珜⒘簡⒊v的前兩種情況歸入他校法,是因為他看到了這兩種特殊的“對?!币呀?jīng)具有的學術研究性質,他們已經(jīng)脫離了單純的機械性的對校,它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功力”,而這一點正是陳垣的高明之處,他的他校法理論源于梁氏而又超出梁氏。2.2.4法與犯罪學法理校法在梁啟超的那里主要是“校是非”,把它作為校正文字的高等狀態(tài),陳垣則認為是“遇無古本可據(jù),或數(shù)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鼻摇按朔毻ㄗR為之,否則魯莽滅裂,以不誤之誤,而糾紛愈甚矣。故最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标愒赋鲞@種方法的適用狀況、學者條件、危險程度等,從而使得理校法獲得更加普遍的意義,這是對梁啟超??睂W思想的發(fā)展。關于梁啟超??睂W方法和陳垣??狈椒ǖ某欣m(xù)關系,可用下圖表示:2.3我國學者對??睂W方法的貢獻陳垣所總結的校勘學方法使得??睂W第一次走上了科學的道路。以前的??睂W多經(jīng)驗描述。陳垣通過??睂嵺`確立了校勘善本《元典章》,通過其理論著作《??睂W釋例》系統(tǒng)全面地總結了校勘學的原理和方法。胡適評價說:“陳援庵先生?!对湔隆饭ぷ?可以說是中國校勘學的第一次走上科學的路。”“我們承認他這件工作土法校書的最大成功,也就是新的中國??睂W的最大成功?!卑讐垡鸵舱f:“《??睂W釋例》是我國??睂W史上帶有總結性的著作?!逼渲饕暙I表現(xiàn)為:(1)他給歷代??睂W者所使用過的??睂W方法進行了高度的抽象與科學的分類;(2)他給每種校勘方法規(guī)定了確切的名稱,其定名能揭示該方法的特征;(3)他把四種??狈椒醋鲆粋€完整的體系,并對他們之間的關系和層次作了簡明而精要的分析。如他認為對校是前提、基礎和核心,其余三法不過是使??苯ㄖ油晟坪蛨A滿罷了。對校憑借的是版本,本校憑借的是寫作義例與文辭習慣。他校憑借的是與典籍有淵源關系的征引或被征引的材料。他校法是間接曲折的版本校。李山博士認為:“本校法在縱深維度上延伸??睂W理的話,那么,他校法對??睂W理的延伸則表現(xiàn)在廣度上。”從方法論角度看,陳垣所說的前三種方法是一般的比較方法在??睂W中的具體運用,所借重的是材料實證,而理校法則是一般的推理方法在校勘學中的巧妙運用,所借助的是邏輯論證。前者在尋找實證,后者則在做出判斷。從材料實證的角度來看,對校法和他校法是求證于本書以外,是從眾多版本或其他相關記載或實物等直接間接的材料來證明訛誤,這是“外證”,也稱“旁證”;而本校法和理校法是求證于本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