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版本考述_第1頁
《國語》版本考述_第2頁
《國語》版本考述_第3頁
《國語》版本考述_第4頁
《國語》版本考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國語》版本考述

《普通話》的版本是早期的天圣明道本和公共序言本。前者出版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這本名為《北仁天圣七年》的書,因為它的名字也被稱為《明道本》。后者名之與北宋宋末的《宋仙》非常相似。后來之各種《國語》注本,大抵皆以上述二種為底本,如清黃丕烈(1763—1825)??獭秶Z》即依其所收之影鈔明道本;嗣后,晚清吳曾祺(1852—1922)《國語韋解補正》(以下簡稱《補正》)又嚴格依循黃刻明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8和1998年兩次出版的校點本《國語》(以下簡稱“校點本”)亦以清代士禮居翻刻的黃刻明道本為底本。另一方面,《四部叢刊》初編本《國語》(上海涵芬樓借杭州葉氏藏明金李刊本影印,此本刻于1528年,以下簡稱“金李本”)即屬公序本,日本秦鼎的《春秋外傳國語定本》(以下簡稱“秦鼎本”),從文字上分析可知也屬公序本系列;國家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國語》則是在公序本基礎(chǔ)上有所遞修(國家圖書館中華再造善本工程2006年已有印行),但版式、分章與金李本完全一致,清董增齡《〈國語〉正義》亦屬公序本。后二者的分章與金李本全同。清末民初徐元誥《國語集解》(以下簡稱“《集解》”)云:“傳文以明道、《補音》(即宋庠《國語補音》)二本為據(jù),擇其是者從之?!?1)如此則模糊了版本界限,但為了充分考慮前賢的相關(guān)成果,下文亦將之列入討論范圍。在《國語》八語的分章上,兩個版本系列以及《集解》大體相同,但又互有出入。此前若干《國語》注家在相應的章節(jié)中偶有討論,惜未予系統(tǒng)總結(jié),本文擬逐一比照兩個版本在分章上的歧異,并根據(jù)《國語》的文體特點和內(nèi)容的相關(guān)性進一步討論八語的分章。在具體討論各語分章之前,需要先明了《國語》記言敘事的特色。純粹敘事的《吳語》、《越語》自可按所敘事件之別分章,同一事件則以時間先后而論。此外的各語,筆者曾經(jīng)就《國語》言類之語(周、魯、鄭、楚)和記言敘事并重的《晉語》進行排比分析,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國語》在記錄嘉言善語的同時,還保留著這些相應的嘉言善語的背景、言主和相關(guān)言說的結(jié)果,于是表現(xiàn)為“背景——嘉言善語——言的結(jié)果”的三段式(2),而這樣整齊的三段式結(jié)構(gòu)為我們給《國語》的分章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通過排比綜合,發(fā)現(xiàn)《周語下》、《魯語下》、《晉語五》、《楚語》、《吳語》、《越語上》的分章各本相同,相異者凡四十處,本人另提出一處。以下依《國語》卷次陳述《國語》各個版本分章中的歧異,次及本人的分析。1.《周語上》“彘之亂,宣王在召(邵(3))公之宮……宣王長而立之”,公序本、明道本皆另立一章,《補正》屬上,上文言主為芮良夫,下文言主為召公,故當依舊本單列。2.《周語上》“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魯,立孝公,諸侯從是而不睦”,公序本屬上“仲山父諫宣王立戲”章,明道本屬下“穆仲論魯侯孝”章,立孝公,諸侯不睦,系前一章史事的繼續(xù),當依公序本屬上。3.《周語中》“王德翟(狄)人,將以其女為后……王弗(不)聽”,公序本、明道本俱將之合并于上文,雖然上下文言主皆為富辰,但兩部分皆有各自獨立的三段式結(jié)構(gòu):諫止的起因、嘉言善語、諫止的結(jié)果,將二者合作一處,不能體現(xiàn)《國語》敘事的這種特色,故當分疏。4.《周語中》“十八年,王黜翟(狄)后……乃以其屬死之”,公序本、明道本皆屬上,《補正》、《集解》單列,言主為富辰,與上文同;其事則系上文的延伸,故當依舊本合作一處。5.《周語中》“初,惠后欲立子帶……晉文公納之”,公序本、明道本俱屬上,《補正》則將之歸并到下文《晉文公請隧》章,該部分內(nèi)容系對翟人之亂的補充,而非文公請隧的先聲,故當依舊本屬上。6.《魯語上》“(文)公欲弛郈敬子之宅……公亦不取”,公序本、明道本皆與上文“文公欲弛孟文子之宅”合作一章,《補正》單列,二者言主不同,但事跡全同,故或分或合,都無傷文義。7.《齊語》“桓公問曰:‘夫軍令則寄諸內(nèi)政矣……甲兵大足”,公序本、《集解》屬上,明道本單列。《齊語》所記敘者皆桓公與管仲的對話,體例與《鄭語》類似,而與其它六語有別,故其文又收入《管子》,名曰《小匡》,故而其間章次的分合,與《國語》一般的以言主或所述內(nèi)容為轉(zhuǎn)移有別,倒更類似于一般記敘性散文的分合,其間的分合并不影響上下文內(nèi)容上的理解和章法上的整飭,故可置不論,下同。8.《齊語》“桓公曰:‘吾欲南伐’……帥諸侯而朝天子”,公序本屬上,明道本、《集解》單列。9.《齊語》“葵丘之會,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諸侯稱順焉”,公序本屬上,明道本、《集解》單列。10.《齊語》“桓公憂天下諸侯”至結(jié)尾,公序本屬上,明道本、《集解》單列。11.《晉語一》“優(yōu)施敎驪姬夜半而泣……知微”,公序本屬上,明道本、《集解》單列,秦鼎本從明道本。其中言主已從士蔿轉(zhuǎn)變?yōu)轶P姬,當以公序本單列為優(yōu),秦鼎、《集解》從所不當從。12.《晉語二》“二十二年,公子重耳出亡……四年,復為君”,公序本、明道本屬上,《補正》單列,下文系上文所述驪姬譖二公子并盡逐群公子的邏輯延伸,故不必分割。13.《晉語二》“宰孔謂其御曰……宋人伐之”,公序本屬上,明道本、《集解》單列,校點本置標題為“宰周公論晉侯將死”。但上文記宰周公勸阻晉獻公赴齊桓公主持的葵丘之會,下文復載其預言之應驗:“桓公在殯,宋人伐之”,這是完整的三段式結(jié)構(gòu),不當分割。14.《晉語三》“六年,秦歲定……秦始知河東之政”,公序本屬上,明道本、《集解》單列,秦鼎本改從明道本而無說明。上文言秦饑,晉人以怨報德,下文載秦師侵晉,晉大敗,此實乃晉不予秦糴的后果,因果關(guān)系甚明,不當分置,公序本是。15.《晉語四》“過五鹿……遂適齊”,各本俱屬上,但此上言主為狐偃,此下言主為舅犯,狐偃與舅犯為一人,前后稱呼不一,正說明原始材料本未連屬,故宜單列。16.“齊侯妻之,甚善焉……公子弗聽”,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秦鼎本改從明道本。此上言主為子犯,此下言主為齊姜,當依明道本單列,《集解》將重耳出亡全過程視為一章,失之更寬。17.《晉語四》“(齊)姜與子犯謀……遂行”,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此上言主為齊姜,此下言主為子犯,當依明道本單列。唯明道本將“過衛(wèi)”二字綴于此章下,則不合內(nèi)容相關(guān)性,宜將之下移,秦鼎本、校點本正將“過衛(wèi)”二字屬下,是。18.《晉語四》“衛(wèi)文公有邢翟(狄)之虞……公弗聽”,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此雖述重耳流亡途中之事,但言主系衛(wèi)國正卿寧莊子,故當依明道本單列,唯其下“自衛(wèi)過曹”四字亦當屬下,秦鼎本、校點本皆改從屬下,是。19.《晉語四》“曹共公亦不禮焉……公弗聽”,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秦鼎本從明道本。本部分言主為曹大夫僖負羈夫婦,所述之事與前后皆不相屬,故當單列。20.《晉語四》“公子過宋……贈以馬二十乘”,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言主為宋司馬公孫固,與上下文皆有別,故當從明道本單列,秦鼎本改從明道本,是。21.《晉語四》“公子過鄭……公弗聽”,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言主為鄭叔詹,所述之事與上下文皆不相屬,故當從明道本單列,秦鼎本改從明道本,是。22.《晉語四》“遂如楚……楚子厚幣以送公子于秦”,公序本、明道本皆屬上,秦鼎本、校點本改為單列,言主為楚成王,所述之事與上下文皆不相屬,當從秦鼎本、校點本單列。23.《晉語四》“秦伯歸女五人……且逆之”,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秦鼎本改從明道本,言主為司空季子與子犯、子余,所述之事與上下文皆不相屬,故當從明道本單列。24.《晉語四》“他日,秦伯將享公子……敢不重德”,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秦鼎本改從明道本,言主為重耳,所述之事與上下文皆不相屬,故當從明道本單列。25.《晉語四》“公子親筮之……得國之卦也”,公序本屬上,明道本單列,秦鼎本從之,言主為司空季子,所述之事與前后皆不相屬,故當依明道本等單列。26.《晉語四》“十月,惠公卒……沈璧以質(zhì)”,公序本與上下文皆未分割,明道本、秦鼎本另起,此間言主為子犯與重耳,其事復與前后文不相蒙,故當依明道本單列。27.《晉語四》“冬,襄王避昭叔之難……以求(啟)東道”,公序本、明道本、《集解》皆單列,校點本屬上,其中言主為子犯,所述之事與前后亦不相蒙,故當以單列為優(yōu)。28.《晉語四》“二年春……乃出陽人”,公序本屬上,明道本、《集解》單列,言主為天子和倉葛,其所記之事有顯著的獨立性,當依明道本單列。29.《晉語四》“又(文)公伐原……而原請降”,公序本、《集解》屬上,明道本單列,秦鼎本改從明道本,言主為文公,其事與前后皆不相蒙,故當依明道本單列。30.《晉語四》“公使原季為卿……乃使趙衰佐新上軍”,公序本單列,明道本屬上,秦鼎本改從明道本,前后所問者同為晉文公,所答之事皆體現(xiàn)出文公臣僚之長厚謙讓,故當從明道本合作一處。31.《晉語六》“既戰(zhàn),獲王子發(fā)鉤……是(實)為悼公”,公序本、《集解》屬上,明道本單列,秦鼎本改從明道本,且云“以下別是一章”(1),觀上文載范文子祈死,下文載欒書設局陷害三卻,秦鼎之說是。32.《晉語七》“二月乙酉……使為贊仆”,公序本、《集解》屬上,明道本單列,此與上下文皆述悼公“定百事,立百官、育門子,選賢良……”等善政,不當分割,秦鼎本改從明道本,實非。33.《晉語七》“始合諸侯于虛朾……于是乎始復伯(霸)”,公序本、《集解》屬上,明道本單列,本段無《國語》常見的“言”,系悼公諸善政的邏輯結(jié)果,當依公序本屬上。34.《晉語七》“四年,會諸侯于雞丘……令之佐新軍”,公序本、《集解》另起,明道本屬上。上文概述悼公的善政與霸業(yè),下文則述魏絳守正不阿、悼公知錯即改的美德,當依公序本別為一章。35.《晉語七》“悼公與司馬侯升臺而望”至本卷結(jié)尾,公序本、明道本、《集解》皆單列,《補正》屬上,此下言主和所述之事與上文俱不相蒙,當依舊本單列,疑《補正》偶誤。36.《晉語八》“欒懷子之出……乃遣之”,公序本屬上,明道本、《集解》單列,秦鼎云:“以下別是一章?!?2)上文載晉大夫陽畢助晉平公鏟除欒書之黨,下文載欒書家臣辛俞如何忠于故主,其所記之言與事皆有明顯的獨立性,當依明道本單列。37.《晉語九》“中行伯既克鼓……使夙沙釐相之”,公序本、《集解》另起,明道本屬上。此前言主為中行穆子,此下言主為鼓子之臣夙沙釐,故當依公序本另起,吳曾祺在該書《凡例》中說謹守明道本,“于正文一字不敢更易”(3),但此處卻依公序本單列,可從。38.《晉語九》“衛(wèi)莊公禱……志父寄也”,公序本、明道本、《集解》皆另起,秦鼎本屬上,上文狀趙簡子、衛(wèi)莊公、郵無正三人疆場之勇武,下文單敘衛(wèi)莊公戰(zhàn)前之祝禱,所記之言與事亦具明顯的獨立性,當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