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像與前蜀文化_第1頁
李冰像與前蜀文化_第2頁
李冰像與前蜀文化_第3頁
李冰像與前蜀文化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李冰像與前蜀文化

隨著林孔分離斗爭的蓬勃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熱情空前提高,都江堰的灌溉。1974年3月3日,在新的修建基地上發(fā)現(xiàn)了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石刻李冰造象。這件重要文物的發(fā)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山河、征服自然的雄偉氣魄和高度智慧。對于資產(chǎn)階級野心家林彪妄圖復辟資本主義,宣揚“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觀,惡毒誣蔑勞動人民,給予了有力的回擊。石像完整無缺,未被沖泐。袖手直立,意態(tài)雍容,面目清晰,衣紋猶存。前部刻有題銘三行:“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石像左袖)。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石像右袖)?!敝行邪俗诸}:“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圖版拾捌),故稱為李冰石像。石像和題記為我們提供了探索秦漢湔堰和水利管理的直接資料,是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新出土的珍貴文物之一。(一)堰的性質(zhì)和年代這座造象是現(xiàn)存都江堰水利工程最早的文物,根據(jù)其出土遺址,我們可以確定秦漢舊堰的基地,并了解部分筑堰情況?!讹L俗通》載:“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未記何年。據(jù)《華陽國志·蜀志》:“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孝文王僅一年(前250),李冰任蜀守,自然很難盡歷昭、孝兩代,但從這里,可以約略知道他在蜀的時間。造像的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閏三月,即公元168年,上距李冰為蜀守、筑湔堰約四百年。古代關于湔堰工程的記載比較簡略,《華陽國志》只說“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水經(jīng)·江水注》敘湔堰分江的情況是:“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江入郫江、檢江?!辈⒁卧ァ兑嬷萦洝方忉屪笥医?“江至都安,堰其右,檢其左”。堋右北江堰流為內(nèi)江,總稱郫江;堋左南江檢(即楗)水為外江,總稱檢江。堰在湔山南麓,故名湔堰。秦時湔堰遺址(見圖),舊說以為在后世都江魚嘴與金剛堤的部位,但無實物作證。李冰石像的發(fā)現(xiàn),給我們提供了資料。設置石人用于測水(詳后文),宜在堤岸附近,水深可以沒膝之處?,F(xiàn)石像出土恰在魚嘴前、外江的金剛堤側(cè),故知古代堋左檢江金堤亦在此地,證實了秦漢時作堋分江的故址,與現(xiàn)在的魚嘴金堤幾乎一致。前蜀武成三年(910)岷江泛漲,“大堰移數(shù)百丈”,堰堋曾被沖潰,重建后的渠首未改移位置,石人仍埋堤下。湔堰經(jīng)歷二千多年而未廢,至今還為社會主義建設發(fā)揮著效用,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之一。湔堰工程足以說明秦王朝的統(tǒng)一事業(yè)在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戰(zhàn)國時期,四川和西南廣大地區(qū)被各民族奴隸主貴族分割盤據(jù),長期保持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內(nèi)戰(zhàn)不休,嚴重阻撓社會前進。秦惠文王后九年(前316)滅蜀,“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兵繕兵?!睆那氐恼温肪€和軍事戰(zhàn)略上看,“得蜀則得楚”,憑借四川的人力財力,“因蜀攻楚”,更有助于秦的統(tǒng)一事業(yè)。秦并巴蜀,也推進了西南地區(qū)社會的發(fā)展。史載:惠王并巴中,實行封建稅租“賦錢”,使土地所有制起了根本的變化。十一年(公元前341年)即置巴郡和蜀國守,標志封建制度在四川的正式建立。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反動的奴隸主沒落勢力卻不斷企圖復辟,把社會拉向倒退。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司馬錯第四次平蜀,經(jīng)過長時期的復辟與反復辟的多次斗爭,才廢去蜀侯,割掉奴隸制殘余的尾巴,把四川統(tǒng)一在秦新興政權的直轄之下。二十七年到三十年間,司馬錯和蜀守張若先后伐楚,率眾十萬,舶船萬艘,浮江溯涪,取楚黔、巫之地,設置郡縣,給西南又一部分氏族奴隸主割據(jù)的保守勢力以沉重打擊,大大掃除社會發(fā)展的障礙。在奴隸社會里,四川長期處于分裂內(nèi)亂的局面下,不可能統(tǒng)籌解決岷江水利建設的問題。秦的統(tǒng)一給川西南發(fā)展水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三蜀人民隨著新的形勢要求,把興建農(nóng)田水利提上了重要日程。再過三十年“李冰為蜀守”,根據(jù)當?shù)貏趧尤嗣竦闹嗡?jīng)驗,采用先進的修渠技術,通盤整理岷江水道,引灌川西平原,使之對全國的統(tǒng)一貢獻了應有的力量,成為“沃野千里”,奠立了二千多年都江灌溉工程的基礎。它充分說明:只有符合人民要求的進步的社會制度,才能促進生產(chǎn)的發(fā)展。李冰修筑湔堰,正是適應歷史的趨勢,依靠人民的力量,才建成宏偉的工程,作出一定的貢獻。(二)古代時代的管理記錄即為三人作異造像本稱“石人”。古代設置石人和石犀,分別用于測量水位,疏浚渠道,進行科學管理。秦時“壅江作堋”,穿導兩江,為保證堰渠的使用效率,已注意到了經(jīng)常觀察水位,發(fā)揮人力控制流量。常璩《華陽國志》記錄這項措施較為詳細:“外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轉(zhuǎn)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边@段敘述,雖帶有迷信色彩,但卻分別指明了石人和石犀的作用與所在位置。李冰“作三石人”,陳壹也“造三神石人”,都是測量水位的“水則”。常志敘述石人測水,是以它的肩足表示水位的上下準點。舊稱《誓水碑》,因在石人上刻有“竭不至足,盛不沒肩”的文字說明;漢制石人雖無此文,作用相同。新出土的石人造象,高2.9米,其底部制作留有石榫,象下石座尚待發(fā)掘。僅據(jù)石象,已不難推測秦漢時岷江水位的漲落差距。它生動而科學地反映了當時水位變化的一般情況,并基本掌握了它的規(guī)律,才能定出上下兩個極限??渴藴y水,上下準點差度較大,唐宋以后又分刻尺劃立置水標,更趨精確。《宋史·河渠志》載:“離堆之趾,舊石為水則,則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則,流始足用?!痹恕妒裱弑匪浀摹岸冯u臺水則”為:“尺為之畫,凡有十一。水及其九,其民喜;過則憂,沒其則則困?!彼卧叨炔罹嗖淮?元分十一畫似從零點起,畫為十一,即宋時的十尺。漢代的石人如按當時十尺制成,只有今市尺七尺左右,約合宋尺八尺。粗略計算,石人的足底相當于元時水標的第三畫,即宋則的第二尺;足下二尺,應屬石座。石人腹部,當宋之六尺,元之七畫,“流始足用”;水近八尺、九畫,已到石人胸部,更“喜”流量飽足;“過(九)則憂”,約當石人肩部,已在宋則九尺左右;大水沒頂,超過十尺、十一畫,則“困”于洪災了。由此足見,當時管理水位已經(jīng)有了較完整的經(jīng)驗:外江小水時,內(nèi)江分入六成;大水時只容四成。所謂“分四六,平潦早”,便是從秦漢時代的石人身上逐步摸出來的規(guī)律,總結(jié)成珍貴的經(jīng)驗。內(nèi)外兩江干渠和支流所至,“溝洫脈散”,構(gòu)成渠網(wǎng)?!昂祫t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大小水口都安置了斗門,用以蓄水和調(diào)節(jié)流量,使“水旱從人”,在這一地區(qū)開始初步地科學地治服了洪水。漢時更推廣使用岷江斗門于各湖泊,充分利用了秦時的經(jīng)驗。石人和斗門,正是李冰治水時期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秦時把三石人分“立三水中”,此三水即上文所指的湔堰、羊摩江和玉女房下的白沙河。《輿地紀勝》成都府路永康軍云:“白沙水在導江縣西三十余里。李膺記云:玉女房西五里有白沙溪,源出灌口?!彼斡揽弟妼Ыh在今灌縣東二十余里,白沙河在大堰上游約十里,橫沖岷江,也屬于控制管理的范圍,所以立有石人。羊摩江,《漢書補注》以為“李冰所穿之羊摩江,即今羊馬河。”今外江水系以金馬為主流,上游另一干渠為黑石河,即古皂江;分出羊馬河,即古羊摩江。是外江兩大干渠,秦時便已形成。外江南流,羊馬河位在其正流之西,地望相合。穿羊摩江不僅為外江排洪泄水,亦可用于灌溉,所謂分穿羊摩以“灌江西”;為了調(diào)節(jié)外江流量,也置設了石人。秦時的石人,到建寧初已四百年,或被淹沒,陳壹重造三人立置水中,是很可能的。新造石人固不必放置原處,唯浦堰石人首當沖要,故東漢立石仍在堰首。其他記載,如趙抃《成都古今集記》:“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zhèn)湔江”,是專置于內(nèi)江水系上的;《太平寰宇記》青城縣下引《蜀志》,又說三石人在縣北水中,與常志所指方位不盡相同,可見古代設置水則不止此三處。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石犀類似后代的“臥鐵”,作為淘河深度的標志。五犀的位置,揚雄在《蜀王本紀》中分別敘述其所在處云:“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枚在水中,以厭水精,因名石犀里也?!痹瓉硪频匠啥嫉谋臼侨?一在市橋下面淵中,另“兩枚在府中”的,都不在水里,被供為神物:一置市橋門,相傳在石牛寺內(nèi),宋明人筆記皆曾見寺中遺物,至清猶存,“長一丈一尺,高五尺,寬二尺。”另一枚在城北,《寰宇記》益州石犀條引李膺《益州記》:“市北有石牛,李冰所造?!碧茣r成都少城西北隅錦浦里有李冰祠,七家注杜詩引《成都記》謂“石犀在李太守廟內(nèi)”,恐即指此。還有“二枚在水中”,是指留在犀牛里(即石犀里)內(nèi)江之中,內(nèi)江因此又名石犀渠。犀牛里在今郫縣犀浦,唐設犀浦縣即因犀牛里而得名。古代普遍使用石犀安置河底,原是作為淘河標準。后來經(jīng)過千百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認識,掌握了客觀實際,終于得出一條規(guī)律——“六字訣”,即《金石古文》收錄的《湔淜堰碑》:“深淘潭,淺包”。文字甚古,似唐宋間遺文。元人則更通俗地把它大刻于斗雞臺巖上“深淘灘,低作堰”作為治水之法;《四川總志·水利考》謂:明正德時“疏濬直抵鐵板,得秦人所書六字訣云云”,或楊慎尚及見其古文,以后便按釋文改寫了。但刻有六字訣的鐵板,定非“秦人所書”,《益都雜抄》已疑此項經(jīng)驗是“后人所為,非古詞也?!鼻叭擞涊d中,有的誤“石犀”為“石人”,混淆了二者的作用。(三)專管堰,置吏隨事造象人署銜為“都水掾尹龍、長陳壹”。這里的都水長和都水掾是專職管理蜀郡水利和湔堰工程的官吏,陳、尹二人同是蜀郡的掾史。這類職官,西漢時本屬于中央的大司農(nóng),東漢后便下放給郡縣了。郡屬的都水官雖無治地,秩次卻相當于縣道的令長,故稱陳壹為都水長。按都水的意義,是“總治水之工”,所謂“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就是他的職務。他有權征用所在郡內(nèi)的屬吏、民工,淘浚河道,修筑渠堰,監(jiān)督施工,派款收稅。都水掾是在都水官下“置吏隨事”分設掾?qū)?尹龍應是專管湔堰的屬吏,有如唐代的“堰典”。漢代官制“大抵皆襲秦故”。湔堰修成后,“益用溉田疇之渠以億計”,更關系“川西南十數(shù)州縣稻田”的生產(chǎn)。秦國的政策是大力提倡農(nóng)耕,可能在湔堰也設有專職的水官,為兩漢承襲下來,于郡都水官下另置屬掾,專管湔堰。到了蜀漢統(tǒng)治時,“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nóng)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護之,有堰官?!睆拇吮悴辉賹?克谥T縣給差吏,而是有了千二百人的專門隊伍,經(jīng)常管理渠道。兩漢時湔堰所在本是蜀郡綿道(今汶川縣南)的轄地,造石象的都水長掾是蜀郡屬官;蜀漢時設都安縣(今灌縣東二十余里,后稱導江)屬汶山郡,堰官便是汶山郡屬掾史了。諸葛亮設都安縣后又增置湔縣,應在今灌縣,就近便于管理。從三國以后的堰官,不但專管河工,更有了治地。這種管理制度,在歷代封建王朝,變動不大。至于疏浚工程,至遲在宋時已辦到每年歲修,“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