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大一統(tǒng)思想的政治文化解讀_第1頁
《公羊傳》大一統(tǒng)思想的政治文化解讀_第2頁
《公羊傳》大一統(tǒng)思想的政治文化解讀_第3頁
《公羊傳》大一統(tǒng)思想的政治文化解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羊傳》大一統(tǒng)思想的政治文化解讀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成為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董仲舒以《春秋》為骨干,以天人感應為基礎,以儒家倫理為理想社會秩序模式。這一管理體制已成為漢代帝國新的官方指導思想和目標。漢武帝在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的基礎上,部分吸收了其“春秋決獄”思想,成功地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并將其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一、漢初社會的嚴重危害在我國封建社會建立之初,其統(tǒng)治思想經歷了3次變化,首先是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思想,繼之是西漢前期統(tǒng)治者所崇尚的黃老思想,但這兩者均未能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最后到漢武帝時代,由董仲舒倡導的新儒學即“大一統(tǒng)”思想登上統(tǒng)治思想的寶座,成為了封建社會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主流意識。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之所以確立為國家統(tǒng)治思想,離不開董仲舒本人對孔氏儒學進行的脫胎換骨的改造,還與當時社會矛盾的演變和最高統(tǒng)治者的推崇密切相關。西漢王朝初期在黃老“清凈無為”思想的指導下,文帝、景帝推行與民休息政策,經過近70年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民則人給家足,都廩庾庚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腐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牝者儐而不得聚會”的繁榮“治世”。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西漢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已經穩(wěn)固,但新的階級矛盾卻初見端倪,亦即文景盛世的繁榮景象背后所隱藏的深重社會危機已經暴露出來。東周數(shù)百年,天子的地位日漸衰弱,禮崩樂壞,諸侯開始競相爭霸,逐鹿中原。這種逐鹿與爭奪還僅限于貴族和大臣之間的那種來自血緣和地位特權的角逐,至于平民出身的草莽英雄根本不敢奢望躋身于豪強之列,更不敢想象建立自己獨立的政權。當陳勝話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生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等觀點逐漸為普通百姓所接受時,善于觀察歷史的人們就發(fā)現(xiàn)了貴族政治和貴族分封制的合法性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已經失去了天神保護的外衣而遭受到了嚴重質疑。劉邦為使新生政權恒久穩(wěn)固與發(fā)展,希望通過借助于自己可以信賴的血緣宗親來維護劉氏一統(tǒng)天下而選擇了分封制。這種分封制還是在各諸侯國與皇權之間埋下了戰(zhàn)亂的禍根。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地方諸侯勢力的不斷強大和政治野心的極度膨脹,漢初雖采用晃錯削藩的建議,但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經歷過景帝時出現(xiàn)的吳、楚七國之亂,如何防止諸侯爭權、國家分裂,鞏固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一直是漢武帝的心腹大患和亟需解決的問題。在經濟方面,政府與富商大賈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使一些商人聚斂財富,壟斷鹽鐵,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國家的財政收入。在外交方面,北方匈奴也在威脅著漢王朝的統(tǒng)治,和親政策所帶來的暫時穩(wěn)定已不能讓西漢統(tǒng)治者安心。從儒學思想發(fā)展情況看,一方面,儒學思想在西漢初期已為上層統(tǒng)治者所接受而得到發(fā)展。高祖以叔孫通為太子太傅和拜陸賈為大中大夫外,文帝又詔賈誼為博士,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的建議。景帝時雖“不任儒者”,但設有包括儒者在內的博士官以待問,董仲舒即為景帝時博士。漢武帝即位后,即開始任用儒者趙綰、王臧,并始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儒學開始深入朝政。另一方面,在儒學自身的不斷改造以適應當時社會政治經濟需要的同時,儒學思想也得到了廣泛傳播。如《史記·儒林列傳》所說:“自是之后,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大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齊魯有胡母生,于趙自董仲舒?!笨梢?自漢以來,儒學已得到恢復和廣泛傳播,對社會已開始發(fā)生影響。自武帝即位之后,尊儒已成為呼之欲出的事了。面對如此外治內危的社會歷史背景,雄才大略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豈能再甘于“清靜無為”,社會需要穩(wěn)定,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也迫切需要呼喚與之相輔的思想理念上的“大一統(tǒng)”,更渴望能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思想體系來維護中央的集權統(tǒng)治。于是,在漢武帝欲建功立業(yè)之際,天降賢才,董仲舒對儒學的認識及改造契合了漢武帝的“治世”需要,他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被正式采納,使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思想一躍而登上了封建王朝統(tǒng)治思想的寶座,從此也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歷代儒家所追求的以儒學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夙愿。二、建立和統(tǒng)一“大一統(tǒng)”思想文化政策漢代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的內容不僅僅超越了《公羊傳》統(tǒng)一歷法的意義,而且賦予了國家政權統(tǒng)一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統(tǒng)一的含義,亦即政治上的一統(tǒng)和思想文化上的一統(tǒng)。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就是建立和鞏固以封建君主制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在董仲舒看來,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其實質上就是“尊君”?!按笠唤y(tǒng)”理念的思想淵源來自于儒家經典,是指統(tǒng)一歷法。統(tǒng)一歷法也就是“改正朔”。董仲舒認為“王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tǒng)于天下?!币嗉础案恼贰蹦耸鞘ネ醪d、天下一統(tǒng)的標志。這“一統(tǒng)”天下不僅指人類社會,還包括天地萬物在內,而萬物一統(tǒng)世界的核心乃是圣王,“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也就是說“大一統(tǒng)”就是統(tǒng)一于王權?!熬苏邍疽?。夫為國,其化莫大于崇本?!薄拔ㄌ熳邮苊谔?天下受命于天子?!毙惺雇鯔嗟奶熳邮菄业母?是天的人格化,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封建君主維護的王權地位和權威就是在維護國家的根本所在。因此,為維護封建專制君主“王權”的絕對地位,董仲舒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的君權神授理論,構建了天人感應學說,使“大一統(tǒng)”思想建立在對“天”與“人”關系的基礎上,以“天”為最高神明和“天人合一”的神學思想作為君主權位合法性的根據,詮釋了“天”是萬物的締造者和主宰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秉承“天”意進行的,“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zhí)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之賦,不得適天子之貴?!睘榫鳘氉鸬闹髟壮济衩\的王權罩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環(huán),使封建君主為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牢牢掌握權力中樞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思想文化上的一統(tǒng)就是建立統(tǒng)一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為核心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春秋戰(zhàn)國時代,伴隨著諸侯異政,各家各派之間相互攻訐辯難,始終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和是非標準,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呈現(xiàn)出了諸子群芳、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隨著漢朝中央集權專制體制的形成,建立與封建君主一統(tǒng)專制相輔的思想文化上的一統(tǒng)的要求已成為當時封建君主治理國家的迫切訴求。漢初,賈誼提出了:“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之所共聞也;秦置天下于法令刑罰,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睆睦碚撆c實際相結合的層面上闡釋了國家選擇何種思想文化作為官方思想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在廢除了秦代苛法的基礎上,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推崇黃老“清靜無為”之術,沒有形成建樹,卻出現(xiàn)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亂局面。為消除思想界的混亂與分裂對峙,建立與政治上“大一統(tǒng)”相輔之的思想文化政策,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边@種“大一統(tǒng)”思想把人們的思想統(tǒng)一到儒家思想上來,不僅適應了統(tǒng)治者治國安邦、消除思想混亂的需要,也為百姓制定出了日常生活的倫理綱常和行為準則。董仲舒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使改造和完善后的新儒學成為漢代統(tǒng)治者統(tǒng)一人們思想信仰和思想行為的社會主導意識,為漢代社會的穩(wěn)定和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在政治統(tǒng)治和思想文化控制上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維護王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等級制度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董仲舒提出了將人性分成“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的性三品說和三綱五常說,認為“性有善質惡質”二元之分,“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笆ト酥浴辈唤潭焐苌?“斗筲之性”教而不善,“中民之性”可善可惡,須教而后能善,這既對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者從道德上給予了充分肯定,又為百姓接受“大一統(tǒng)”的國家治理、教化和刑政提供了理論依據,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大一統(tǒng)”思想。三、“大一統(tǒng)”思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漢代社會文化形態(tài)的基礎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利用五行運序掩蓋了封建政權統(tǒng)一過程的殘暴,借天命獲取了社會民眾對封建君主王權的承認,通過五德終始的說教成就了漢武帝的文治武功,起到了中興漢室的作用。因此,對于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是毋庸質疑的,是不可能超越其時代和階級局限性的。但就其積極作用而言,臺灣學者李威熊曾作過精辟的分析:統(tǒng)一思想,歸本儒家,就是要使全國人有一致的信仰,讓大家在相同的目標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統(tǒng)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它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安祥而有層次與秩序的社會,使我們的國家二千多年來始終能維持大一統(tǒng)的局面,不像面積與中國等大的歐洲,一直四分五裂,國家居然有二三十個之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董仲舒“大一統(tǒng)”思想的博大能容,它對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發(fā)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第一,董仲舒“大一統(tǒng)”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定型期,它所形成的各項制度及倫理價值觀念與西方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tài)相比,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文化是一種倫理至上的政治型文化。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將仁義忠孝等倫理規(guī)范納入到天人系統(tǒng)中,直接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服務,融政治與倫理于一體,個體的內在道德修養(yǎng)外化為尊君事天的社會實踐,將家庭關系與政治關系合而為一,使家族政治化,國家家族化,對于形成人人揚善抑惡、趨善求治的社會心理,完善與發(fā)展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基本形態(tài)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二,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體現(xiàn)和豐富了儒學及整個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兼容精神,是社會和諧觀的體現(xiàn)。先秦諸子的政治思想,就其主觀意愿而言,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排他性。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由于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天的體系架構,將任何事物分類,并納入其“大一統(tǒng)”的思想理論體系之中,從客觀上為吸納儒、道、法、墨、陰陽等不同思想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思想本身便是兼容性的體現(xiàn)。后來佛教傳入中國,本土文化能夠與之共存,相互交流融合,都與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的兼容性是密不可分的。第三,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使“大一統(tǒng)”觀念真正確立并根植于民族心理。“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國歷史和文化,是在民族心理的深層建構起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是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積淀和養(yǎng)成的一種民族心理與感情,是團結、凝聚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增強華夏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生動體現(xiàn)。先秦時期還沒有出現(xiàn)理論意義上的“大一統(tǒng)”觀念,孔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的思想不過是為了論證天子地位的至尊和統(tǒng)治秩序的不可逾越而已,并非后來的政治上的、民族團結意義上的“大一統(tǒng)”,理論意義上的“大一統(tǒng)”觀念,產生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秦的統(tǒng)一使維護既成的一統(tǒng)天下成為迫切的政治需要,秦的滅亡以及漢初至武帝即位的半個多世紀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便是迫使思想家們從政治心理層面建設“大一統(tǒng)”的國家思維和社會心理的必然結果。第四,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