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賈誼的尊王ssh夷思想
秦漢時期,中國從春秋時期的分裂走向統(tǒng)一。適應這種大一統(tǒng)的需要,以漢儒為首的思想家、政治家們對先秦以來的大一統(tǒng)思想和華夷觀進行了重新審視和進一步的發(fā)展,為事實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大一統(tǒng)局面大造輿論和提供理論依據(jù)。在民族問題上,他們一方面強調“華夷一統(tǒng)”、“用夏變夷”;另一方面,面對“夷狄”(主要是匈奴)的侵擾,又高舉起了“華夷之辨”、“尊王攘夷”的旗幟。儒家傳統(tǒng)的民族思想便在這新的形勢下得到發(fā)展,并形成了頗具特點的漢代特色。本文擬通過對他們中間的幾個重要代表人物——賈誼、董仲舒、何休的大一統(tǒng)思想和華夷觀的剖析,來揭示這一特點。一、賈第一,“三表”、“五錨”之術:“與土壤侵害”的對比賈誼是漢初最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學界對他的研究可謂不少。但或許是由于他提出了不切實際的“三表”、“五餌”之術的緣故,他的民族思想并無引起多少重視1。筆者以為,賈誼的民族思想是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賈誼民族思想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強烈的“尊王攘夷”意識。漢朝從建立伊始,就不斷遭到匈奴的侵擾。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平城之役后,漢朝廷采納婁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雙方約為兄弟,漢嫁宗室女與匈奴,開放關市,并每年送給匈奴大批絲綿酒食等物。但即使如此,匈奴仍時而南下,騷擾漢的邊境,殺掠人吏。67-71賈誼對匈奴侵漢非常憤怒,對漢朝廷的和親政策也極為不滿,認為這是一種“倒縣(懸)之勢”。他強烈呼吁維護漢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消除匈奴對漢朝造成的威脅: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縣(懸)之勢也。28-29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茍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德厚焉,澤湛焉,而后稱帝。又加美焉,而后稱皇。今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邊長不寧,中長不靜,譬如伏虎,見便必動,將何時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九州,今陛下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竊為陛下不足?!蔀榱魈檎叽艘?。29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無已也。以漢而歲致金絮繒彩,是入貢職于蠻夷也,顧為戎人諸侯也。勢既卑辱,而禍且不息,長此何窮?陛下胡忍以帝皇之號特居此?33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他為漢天子“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窘?jīng)r的不平,對匈奴“遇天子至不敬”行為的憤慨。這種不平和憤慨,即來自于他強烈的“尊王攘夷”意識。因此,他強烈呼吁盡快解決匈奴問題,明確地說武帝若聽從他的計策,可以“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舉匈奴之眾,唯上之令”。如此,則“俛視中國,遠望四夷,莫不如志矣”29。而賈誼的“計策”,就是所謂的“三表”、“五餌”之術。所謂“三表”,一是“以事勢諭天子”之信,“使匈奴大眾之信陛下也”;二是“以事勢諭天子”之愛,使匈奴大眾“以為見愛于天子也,猶弱子之遌慈母也”;三是“以事勢諭天子”之好,“令胡人之自視也,茍其技之所長與其所工,一可以當天子之意”。而所謂“五餌”,一是以錦繡華飾以壞其目;二是以美味佳肴以壞其口;三是以音樂舞蹈以壞其耳;四是以財富厚賞以壞其腹;五是厚待胡人貴族及其子弟以壞其心。賈誼說:故三表已諭,五餌既明,則匈奴之中乖而相疑矣。使單于寢不聊寐,食不甘口,揮劍挾弓,而蹲穹廬之隅,左視右視,以為盡仇也。彼其群臣,雖欲毋走,若虎在后,眾欲無來,恐或軒(斬)之,此謂勢然。其貴人之見單于,猶迕虎狼也,其南面而歸漢也,猶弱子之慕慈母也。其眾之見將吏,猶噩迕仇讎也,南鄉(xiāng)而欲走漢,猶水流下也。將使單于無臣之使,無民之守,夫惡得不系頸頓顙,請歸陛下之義哉?此謂戰(zhàn)德。32賈誼試圖通過他的“三表”、“五餌”之術來“與單于爭其民”,從而達到瓦解匈奴的目的,這被后人笑為是一種不切實際甚至是迂腐的幻想,如班固就說“其術固以疏矣”2265。但在當時卻有人認為這是極有可能的事,如被漢文帝派去“和親”卻投靠匈奴的中行說,在勸老上單于拒絕接受漢朝的繒絮食物時就說道:“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于漢也。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于漢矣?!?899從實際情況看,匈奴與漢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越多,也就越容易產(chǎn)生親漢傾向,甚至會出現(xiàn)“用夏變夷”的結果?!妒酚洝肪硪灰哗枴缎倥袀鳌份d,武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2904其中“厚遇,通關市,饒給之”,都是“五餌”涉及到的內容。賈誼的“三表”、“五餌”之術,基本上是儒家一貫主張的“修文德”、“來遠人”、“懷柔”四夷的民族思想的應用,也就是他所說的“戰(zhàn)德”、“以厚德懷服四夷”。但是,其中也摻入了法家“術”的成分。賈誼將他的“三表”、“五餌”建議稱之為“耀蟬之術”。所謂“耀蟬之術”,就是童子以火光照蟬,使蟬因受到火光的炫耀而不能飛動,以便加以捕獲。顯然這是違背儒家的誠信原則的,早在宋代,朱熹的弟子昌父就看出了這一點。他對朱熹說:“交鄰國,待夷狄,固自有道?!屦D’之說,恐非仁人之用心?!敝祆浠卮鹫f:“固是?!?226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賈誼繼承了前輩思想家們“大一統(tǒng)”的思想并進一步發(fā)揮,為漢朝的大一統(tǒng)局面大造輿論和提供理論依據(jù),他將漢天子視為天下之首,將蠻夷視為天下之足,本身就將中原華夏與邊疆夷狄看作是一個整體。他還針對當時“天子下臨,人民悹之”的說法,反駁道:“茍或非天子民,尚豈天子也。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跽?天子也,茍舟車之所至,人跡之所及,雖蠻夷戎狄,孰非天子之所哉?而慉渠頗率天子之民,以不聽天子,則慉渠大罪也。今天子自為懷其民,天子之理也,豈下臨人之民哉?”33即在賈誼看來,漢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四夷則是天子的臣民,漢天子統(tǒng)御包括匈奴在內的“四夷”,名正言順,理所當然,不存在“人民悹之”(憂慮)一說。從這一理念出發(fā),他不贊同將匈奴人消滅或趕跑,而主張“將必以匈奴之眾,為漢臣民,制之令千家而為一國,列處之塞外,自隴西延至遼東,各有分地以衛(wèi)邊,使備月氏灌窳之變,皆屬之直郡?!?0當然,在這個華夷一體的一統(tǒng)天下里,各民族并非完全平等,正如他所說,漢天子為首、為上,而蠻夷為足、為下,蠻夷只能處于被“征”被“令”、服從于漢天子的地位,否則便是“倒縣(懸)之勢”。這也是古代主張“大一統(tǒng)”的思想家們的共同點,直到元代郝經(jīng)的出現(xiàn),才打破了這種思想模式。二、董仲舒大一統(tǒng)與華夷觀董仲舒是西漢時期春秋公羊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著有《春秋繁露》等作品。他對公羊學的發(fā)展主要有兩個方面貢獻,一是將陰陽五行說導入了公羊學中。二是對《公羊傳》中的大一統(tǒng)思想和華夷觀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關于董仲舒對《公羊傳》中大一統(tǒng)思想和華夷觀的發(fā)揮,康有為曾有過揭示??凳纤洞呵锒蠈W》,專列《夷狄》一節(jié)(按本節(jié)為其弟子徐勤撰寫),大致將《春秋繁露》中有關涉及夷狄的部分,摘錄出來并予以評論。如《春秋繁露·竹林》董氏云:“《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國為禮。至邲之戰(zhàn),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5徐勤對此評論道:《春秋》無通辭之義,公、谷二傳未有明文,惟董子發(fā)明之。后儒孫明復、胡安國之流不知此義,以為《春秋》之旨最嚴華夷之限,于是尊己則曰神明之俗,薄人則曰禽獸之類;苗猺狪獞之民則外視之,邊鄙遼遠之地則忍而割棄之。嗚呼!背《春秋》之義以自隘其道,孔教之不廣,生民之涂炭,豈非諸儒之罪耶!若無董子,則華夏之限終莫能破,大同之治終末由至也。296《春秋繁露·王道》董氏云:“親近以來遠,未有不先近而致遠者也。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6徐勤對此評論道:此董子發(fā)明《春秋》所以立內外例之故。蓋至治著大同,遠近大小若一,而無內外之殊者,理之所必至者也。先近致遠,詳內略外,等差秩然者,勢之所不能驟變者也。蓋圣人只能循夫禮而順夫勢而已。297至《春秋繁露·奉本》董氏云:“遠夷之君,內而不外?!?9徐勤對此評論道:《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乃忽云“遠夷之君,內而不外”。則外而變內,是天下無復有內外之殊矣。圣人大同之治,其在斯乎!其在斯乎!300《春秋董氏學》夷狄一節(jié)雖為徐勤所撰寫,但它無疑也表達了康有為的思想。正如學者所指出的,康有為的《春秋董氏學》,是“以他自己理解發(fā)揮的董仲舒春秋學的宗旨來進行再編纂的,主觀意志太強(主要是要理解出革命論來)”3,對于董仲舒大一統(tǒng)思想和華夷觀的揭示,也體現(xiàn)出這一點?!豆騻鳌分凶罨镜膬牲c精神——大一統(tǒng)和華夷之辨,在董仲舒的思想中都有體現(xiàn)(詳見后),但由上可見,康、徐只揭示前者而忽略后者,并且其對孫復、胡安國的評價,顯然也有些過激,有失公允。繼康有為之后,徐復觀先生也對董仲舒和他的《春秋繁露》中體現(xiàn)出的華夷觀有所揭示。徐氏的《兩漢思想史》第二卷“先秦儒家思想的轉折及天的哲學的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一節(jié)中,專列了“華夷之辨”一小節(jié),論述董仲舒的華夷觀。徐氏說:《公羊傳》中許多平實而有意義的思想,(董)仲舒也加以承繼和發(fā)揮?!偈嫣靥岢觥跽邜奂八囊摹?仁義法)的理想,發(fā)揮《春秋》由種族的華夷之辨,進而為文化的華夷之辨;且進而以人民生存之基本要求,泯除華夷之辨。223為闡明這一觀點,徐氏列舉了幾個事例:一是前引《春秋繁露·竹林》中“《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國為禮”一段;二是《竹林》中接下來的又一段:司馬子反,為其君使,廢君命,與敵情,從其(宋華元)所請與宋平,是內專政而外擅名也。專政則輕君,擅名則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為其有慘怛之恩,不忍餓一國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遠之而大,為仁者自然而美。今子反出己之心,衿宋之民,無計(計較)其間,故大之也。16徐氏對此評論說:“這是站在人民生存的立場,不僅超越了華夷之辨,也超越了君臣之防?!?23三是《春秋》所記魯成公三年“鄭伐許”一條,《公羊》無傳,而《春秋繁露》申之曰:鄭伐許,奚惡于鄭,而夷狄之也?曰:衛(wèi)侯速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鄭與諸侯盟于蜀,以(已)盟而歸諸侯,于是伐許,是叛盟也。伐喪無義,叛盟無信。無信無義,故大惡之。18徐氏對此評論說:“這是以文化來定華夷的分水嶺;而所謂信、義,實際是人與人、國與國,相互間的合理生存關系,不是什么抽象空泛的理論。”223按徐復觀先生所謂董仲舒“發(fā)揮《春秋》由種族的華夷之辨,進而為文化的華夷之辨”一點,事實上,孔子對于華夷的區(qū)別,已主要是以文化而不以種族為標準,這已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并非由董子所發(fā)明。至于說董仲舒“泯除華夷之辨”或“超越了華夷之辨”一點,按《春秋繁露·精華》:《春秋》慎辭,謹于名倫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戰(zhàn),大夷言戰(zhàn)而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執(zhí),各有辭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zhàn),大夷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zhí),名倫弗予,嫌于相臣之辭也。是故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22所闡述的雖然仍是《春秋》筆法,但無疑也是表達了董仲舒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一句,說明在董仲舒那里并沒有真正的民族平等。不僅夷狄與華夏不能平等,而且小夷與大夷也不能平等。筆者認為,董仲舒的華夷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董仲舒的華夷觀是與其大一統(tǒng)思想相配套的。眾所周知,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傳》大一統(tǒng)思想的重要發(fā)揮者,他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義)也?!?523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雖然主要是指思想和政治的統(tǒng)一,而政治的統(tǒng)一無疑應包括國內各民族的統(tǒng)一在內。他說:“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暮V畠嚷勈⒌露詮瞥肌!?502這里的“四方”特別是“四海之內”,即包括夷狄在內,董仲舒在另外一個場合說得更為明確: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內莫不率服?!M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德歸誼,此太平之致也。2511至于董仲舒所謂“故王者愛及四夷”,正如學者指出,“董仲舒在此是以王者一統(tǒng)的觀點來肯定‘王者愛及四夷’之必要性的”。同樣反映了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是包括夷狄在內的。其次,董仲舒繼承了漢初以來的“和親”思想,這除了表現(xiàn)在他在解釋《公羊傳》時提出“王者愛及四夷”的主張外,也反映在他對待匈奴的態(tài)度上?!稘h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仲舒親見四世之事,猶復欲守舊文,頗增其約。以為“義動君子,利動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義說也,獨可說以厚利,結之于天耳。故與之厚利以沒其意,與盟于天以堅其約,質其愛子以累其心,匈奴雖欲展轉,奈失重利何,奈欺上天何,奈殺愛子何。3831所謂“欲守舊文”,即遵守漢高祖以來確立的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史稱:“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為從諛,弘嫉之?!?525說明其對武帝“外攘四夷”的政策并不支持,因此也未能“位至公卿”。董仲舒認為,與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比戰(zhàn)爭更有利于漢朝的國家利益。“夫賦斂行賂不足以當三軍之費,城郭之固無以異于貞士之約,而使邊城守境之民父兄緩帶,稚子咽哺,胡馬不窺于長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國,不亦便于天下乎!”3831第三,董仲舒“愛及四夷”、與匈奴“和親”的思想主張,并不等于對華夏與夷狄一視同仁,做到真正的民族平等。如同《公羊傳》中有遠近親疏一樣,在董仲舒那里,也是有親疏貴賤之分的,前引董仲舒將匈奴目為“貪人”,“非可以仁義說也,獨可說以厚利,結之于天耳”,已說明一些問題。此外,董仲舒華貴夷賤的思想,又是與他的陰陽五行說相輔相成的。在董仲舒看來,華夏(漢族)是陽,夷狄是陰,陽貴陰賤,陽主陰從,陽御陰為正常現(xiàn)象,陰御陽則為反?,F(xiàn)象。董仲舒雖然在《春秋繁露》中對此論述很少,但在《漢書·五行志》中卻有多處反映。如《漢書》卷二七下之下《五行志》魯嚴公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倍偈嬉詾樗拊诋?主邊兵夷狄象也。后狄滅邢、衛(wèi)。1484又魯襄公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比食又既,象陽將絕,夷狄主上國之象也。后六君弒,楚子果從諸侯伐鄭,滅舒鳩,魯往朝之,卒主中國。1491-1492所謂“比食又既”是指這一年的七月甲子,曾有過一次日食,現(xiàn)在“又既”,董仲舒便認為是“象陽將絕,夷狄主上國之象”了。又魯定公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柳,周室大壞,夷狄主諸夏之象也。明年,中國諸侯果累累從楚而圍蔡,遷于州來。晉人執(zhí)戎蠻子歸于楚,京師楚也。1499日食這一自然現(xiàn)象,在董仲舒看來,則成為陰犯陽、夷狄亂華的一種先兆。董仲舒的這一思想,在據(jù)說是他的學生司馬遷那里得到了更明確的闡釋,《史記》卷二七《天官書》:中國于四海內則在東南,為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星;占于街南,畢主之。其西北則胡、貉、月氏諸衣旃裘引弓之民,為陰;陰則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昂主之?!且郧?、晉好用兵,復占太白,太白主中國;而胡、貉數(shù)侵掠,獨占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其大經(jīng)也。1347按照董仲舒的觀點:“貴者居陽之所盛,賤者居陽之所衰?!栙F陰賤,天之制也。”70那么華(中國)“貴”而夷“賤”,也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了。如果按照其綱常理論,那么華夏(漢族)也就應該是夷狄之綱了。這里,顯然存在著明顯的“華夷之辨”甚至是民族歧視的思想色彩。三、何休的“三代”理論關于何休的民族思想,學界有不少研究,特別是黃樸民先生的《何休評傳》一書,專列了“‘夷狄進至于爵’的民族思想”一節(jié)。作者指出:“何休繼承儒家尤其是《公羊》學派有關民族問題的理性認識,結合自己所處的東漢后期社會現(xiàn)實,依據(jù)‘大一統(tǒng)’與‘張三世’理論的基本原則,提出了富有鮮明特色的民族問題思想,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歷代的民族思想?!?40關于何休對“大一統(tǒng)”理論的貢獻,黃樸民予以高度評價,認為“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而楊向奎先生則對此評價甚低,他說:《公羊》學派最主要的理論是“大一統(tǒng)”,這,他們曾經(jīng)有過許多發(fā)揮,何休于此并沒有進一步的說明,只是強調了“一法度,尊天子”,這是因為時代變了,東漢末年,大一統(tǒng)的局面正在瓦解,天子不尊,法令不一,諸侯割據(jù)的形勢正在形成,于是遂有“一法度,尊天子”的呼聲,同時他也在譏世卿而贊揚孔子的“隳三都”。但何休之解釋“大一統(tǒng)”,究不同于過去,……以往,公羊學者之論大一統(tǒng),是“天人之學”,一統(tǒng)于天人,要改正朔,易服色以應天。如今何休拋棄天而及草木昆蟲。103無論是對“大一統(tǒng)”的理論作出了“重要的”、“特殊的”貢獻,還是“于此并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但何休極其強調“大一統(tǒng)”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這里不擬就此展開討論。下面僅就“張三世”中的幾個問題提出來加以討論。《春秋公羊傳》將《春秋》所記魯國12世242年的歷史分為三世(三個階段),即傳聞之世(隱、桓、莊、閔、僖公)、所聞之世(文、宣、成、襄公)和所見之世(昭、定、哀公)。并指出《春秋》筆法是“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2200,即在不同的階段分別使用不同的筆法。董仲舒對此有所發(fā)揮,但董仲舒的“三世說”仍然主要是從書法上加以論述,即所見世,記事使用什么書法忌諱多,因而用詞隱晦;所聞世,對于事件造成的禍害感受真切,因而記載明確詳細;所傳聞世,恩惠和感情都減弱,記載較為簡略。而到何休那里,“三世”說得到了新的更重要的發(fā)揮。《春秋公羊傳注疏》隱公元年十二月: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于攢函、襄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是也;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孫何忌是也。2200黃樸民先生認為:“何休的‘三世說’既包含和繼承了《公羊》先師的‘三世說’舊義,又充分增添了他本人的新見,從而使‘三世說’歷史哲學發(fā)展到了新的階段?!倍涡輨?chuàng)立的“三世說”的新義,黃氏認為“首先是他提出了‘衰亂世——升平世——太平世’這一系統(tǒng)化的歷史哲學理論”,“其次也表現(xiàn)為他從總攬全局的高度,將本來相對獨立的‘異外內’等《春秋》義例博容兼取,融化入自己的‘三世說’體系之中”172-173。何休提出的三世說中,“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是以往公羊學家們從未涉及到的概念,也最能反映出何休的民族思想。那么,“夷狄進至于爵”的含義和社會背景是什么?它與儒家主張的“用夏變夷”又有什么區(qū)別或聯(lián)系?下面就這兩個問題提出一些看法。1.“夷狄進某氏”從本義上講,所謂“夷狄進至于爵”,仍然是一種書寫筆法,即對夷狄亦以爵位來稱呼他們。何休說《春秋》的這種筆法始于魯昭公時?!洞呵铩肤斦压辍俺诱T戎曼子殺之”條,何休注疏云:“戎曼稱子者,入昭公,見王道太平,百蠻貢職,夷狄皆進至其爵?!?324其實在昭公以前,《春秋》就有多處“進夷狄于爵”的書法,如被人們認為南方蠻夷之國的楚國,《春秋》在所謂“傳聞之世”時就稱其為“楚子”了。在一般情況下,當楚與華夏諸國和睦相處時,《春秋》便稱其為“楚子”,而當楚國侵犯或損害華夏國家的利益時,《春秋》便稱其為“楚人”。如《春秋》魯僖公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霍,執(zhí)宋公以伐宋?!薄豆騻鳌方忉屧?“孰執(zhí)之?楚子執(zhí)之。曷為不言楚子執(zhí)之?不與夷狄之執(zhí)中國也?!蓖甓?“楚人使宜申來獻捷?!薄豆騻鳌方忉屧?“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為執(zhí)宋公貶?!?256前者之所以稱“楚子”,是因為楚參加的是諸夏的會盟,本來是與華夏諸國和睦相處的一次行動;而后者貶稱為“楚人”,是因為它侵犯了華夏國家的利益,即以“夷狄”的身份逮捕了華夏的國君?!洞呵铩返倪@種筆法并不僅僅是針對蠻夷國家,對其他一些小國亦是如此,如文公十三年稱“邾婁子蘧篨卒”;十四年稱“邾婁人伐我南鄙”等等,這即是董仲舒所謂的“《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的《春秋》筆法。但是,何休的“夷狄進至于爵”,絕不僅僅講的只是一種書法意義,而是賦予了新的、更加深刻的含義,這就是只要夷狄“能募王化,修聘禮,受正朔者”,就給他們封侯拜爵,從而實現(xiàn)“華夷一統(tǒng)”、天下遠近大小都一樣看待的太平盛世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何休雖然將這一盛況假托于孔子“所見之世”的春秋時期,其實它不過是何休自己的理想加上漢代以來業(yè)已存在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反映?!秲愿敗肪砭帕锻獬疾俊し鈨浴吩?“漢氏之后,乃復(對夷狄)加以侯王之號,申之封拜之寵?!?1326揭示的就是漢代“夷狄進至于爵”的景況?!秲愿敗匪d的兩漢時期分封的夷狄王侯從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冊南海它為南寧王始,到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立南匈奴守義王兜樓為南單于止,共計27個(實際數(shù)字絕不止此數(shù))。他們有的是徙居內地后而被冊封的,大多數(shù)則是在原地被漢朝廷所冊封的。隨著這些夷狄酋長的被冊封,他們也就與漢王朝形成了一種或疏或密、或遠或近的臣屬關系。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何休提出了“夷狄進至于爵”的理論概念。馮友蘭先生說:何休所說的“天下”,就是當時漢朝的疆域?!霸谶@個范圍內,就只有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了。何休的這種思想,也就是當時民族融合的反映”。426說何休的“太平世”“就只有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了”,恐怕未必是何休的原意,不過說它是“當時民族融合的反映”,卻是不刊之論。至于“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則不過是何休的一種美好設想而已,事實上,在封建社會中,是永遠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真正的民族平等的。2.“用夏變夷”黃樸民先生對孟子提出的“用夏變夷”的主張?zhí)岢隽思怃J的批評,將其稱之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并說何休在“夷夏之辨”的問題上,“摒棄了孟子乃至《白虎通義》的偏頗觀點,而是上宗孔子,下承《公羊》先師的基本立場和觀點,并加以極其精當?shù)年U述和發(fā)揮,使儒家學派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相對比較正確合理的民族思想得到全面的總結和揭示,進而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146-147那么,“儒家學派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民族思想是什么呢?筆者以為,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即“華夷之辨”并由此派生出的“尊王攘夷”思想;其二是“用夏變夷”并由此而來派生出的“華夷一統(tǒng)”思想。這是兩種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的思想,在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那里,就已基本具備了上述兩方面的思想,以后歷代儒家的民族思想無不以這兩點為基礎和核心,只是在某個歷史時期、某個人物身上重點強調某個方面而已。就何休本人而言,他強調的主要是后者。正如黃氏所指出的,何休與其《公羊》先師們一樣,認為夷狄與中國、諸夏的區(qū)別,實際上是野蠻與文明的分界。而中國、諸夏之所以在相當長時間里勝于夷狄,就在于其文明發(fā)展程度遠遠超過了夷狄,具體地說,即中國、諸夏是仁義道德的負載者,是禮義之邦,而夷狄則不是。夷狄要擺脫野蠻狀態(tài),逐漸融入文明社會,“完成這一歷史性轉變的標志是其追慕仁義禮樂,按照諸夏文明的標準恪守禮義,踐行仁德”。151那么,“追慕仁義禮樂,按照諸夏文明的標準恪守禮義,踐行仁德”,是不是一種“用夏變夷”呢?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所謂“用夏變夷”,應該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夷狄為主動的“用夏變夷”,即夷狄主動向華夏文化學習、靠攏,也就是黃氏所說的“追慕仁義禮樂,按照諸夏文明的標準恪守禮義,踐行仁德”。在歷史上,這種夷狄主動學習華夏文化、“用夏變夷”的事例不少;另一種是以華夏國家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適用型房地產(chǎn)勞動協(xié)議范例
- 2024商鋪局部改造施工協(xié)議樣本
- 2024年數(shù)據(jù)保護與信息安全保密協(xié)議
- 2024年合作投資資金安排協(xié)議
- 2024年項目顧問協(xié)議模板詳解
- 2024非金融機構借款協(xié)議示例
- 2024年商用中央空調購銷協(xié)議要約
- 2024年度工程設計協(xié)議格式
- 2024年定制門衛(wèi)勞務服務協(xié)議范本
- 2024年公司重組并購協(xié)議示例
- 資產(chǎn) 評估 質量保證措施
- 小學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9這些是大家的-部編ppt課件
- 《礦山機械設備》復習題
- 冷庫工程特點施工難點分析及對策
- 中國古代樓閣PPT課件
- 排舞教案_圖文
- 簡單趨向補語:V上下進出回過起PPT課件
- 超聲檢測工藝卡
- 公司“師帶徒”實施方案
- 《內科護理學》病例分析(完整版)
- 5GQoS管理機制介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