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眼科學課件:緒論眼解剖生理_第1頁
臨床眼科學課件:緒論眼解剖生理_第2頁
臨床眼科學課件:緒論眼解剖生理_第3頁
臨床眼科學課件:緒論眼解剖生理_第4頁
臨床眼科學課件:緒論眼解剖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1眼科學Ophthalmology2研究視覺器官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以及預防、診斷和治療的醫(yī)學科學眼的地位解剖決定功能6對顱神經直接與眼有關中樞神經有38%神經纖維與視覺有關65%顱腦疾病有眼征與其他系統病變有密切關系視器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3眼科學發(fā)展史我國古代(殷武丁時代)有關記載中醫(yī)眼科學《龍樹眼論》《目經大成》《審視瑤函》16世紀:西方現代眼科學序幕17世紀:認識到眼的屈光成像18世紀:白內障手術4眼科學發(fā)展史5西方現代眼科學1851年德國Helmholtz發(fā)明檢眼鏡眼科學劃時代進步現代眼科學傳入中國20世紀伴隨眼科設備的飛速發(fā)展而突飛猛進眼壓計、裂隙燈顯微鏡(20世紀初)人工晶狀體植入術(50年代)FFA、電生理設備(60年代)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角膜屈光手術(70年代)自動視野計、超聲生物顯微鏡(90年代)內窺鏡技術(90年代后期)近20年眼科學的發(fā)展6基礎研究方面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系建立白內障致病基因篩選和功能研究DR,CRVO發(fā)病機制認識,視網膜移植研究葡萄膜炎動物模型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應研究近視研究:光學離焦近視反饋調節(jié)理論神經再生和眼球發(fā)育調控研究近20年眼科學的發(fā)展7臨床研究方面白內障手術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角膜病治療及屈光手術青光眼診治屈光不正矯治建立視光學系防盲治盲工作方面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病、視網膜黃斑病變、沙眼/河盲當今臨床眼科學的重點8防盲治盲為首任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規(guī)范診治眼外傷的救治眼科炎癥性、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眼眶眼腫瘤、眼整形的規(guī)范治療存在的難點與疑點9近視眼的防與治老年性眼病的規(guī)范診療老年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視神經視網膜病變、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等眼外傷,特別是復合性眼外傷的規(guī)范診治視神經病變的損傷修復免疫性眼病的診斷、治療環(huán)境所致眼部病變的預防終端綜合癥、微波、紫外線、鉛中毒未來眼外科技術的發(fā)展趨勢10微創(chuàng)、乃至超微創(chuàng)技術的應用注入式人工晶狀體技術、超微創(chuàng)玻璃體視網膜技術、內窺鏡微創(chuàng)技術視覺質量為核心的評價標準白內障、角膜屈光手術、角膜移植、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日益注重眼部外觀美淚道疾病、眼眶眼腫瘤疾病、眼整形如何掌握臨床眼科學11重視眼科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重視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不斷培養(yǎng)與提高眼的解剖生理12眼:視覺器官13眼球(Eye

ball)接受外界信息眼附屬器(Ocular

adnexa)支持、保護、運動視路(Visual

pathway)傳遞視覺信息眼球在眼眶中的位置14眼球眼軸長度(Axial

length)newborn:16mm3yrs:

23mmadult:24

mm15突出度(Protrusion

)12-14

mm16眼球眼球壁(Wall)眼球內容(Content)17眼球壁外層纖維膜(角膜、鞏膜)保護眼內組織,維持眼球形狀中層葡萄膜(虹膜、睫狀體、脈絡膜)遮光,營養(yǎng)眼內組織內層:視網膜感光及信息傳遞18角膜基本情況:橫徑:垂直徑:11.5-12mm10.5-11mm中央部厚度:

0.5-0.55mm周邊部厚度:

1.0mm角膜屈光力:

43.0D5層組織特點:透明、無血管、神經豐富大氣供氧

80%前有淚膜、后有房水1928角膜再生能力?上皮細胞層可再生前彈力層不能再生基質層不能再生后彈力層可再生內皮細胞層不能再生淚膜脂質水黏蛋白21鞏膜組織學分層表層鞏膜實質層棕黑層特點堅韌血供差直肌附著處最薄22角鞏膜緣和前房角角鞏膜緣角膜、鞏膜移行區(qū)前房角和房水引流系統所在部位眼內手術常用切口部位前房角周邊角膜與虹膜根部的連續(xù)夾角小梁網

(葡萄膜部、角鞏膜部、近小管組織)Schlemm管房水排出的重要通道前彈力層止端23后彈力層止端前

房角虹膜基本情況:紋理、隱窩瞳孔虹膜卷縮輪虹膜根部4層特點:調節(jié)入眼光線,成像大量色素及血管:多病三叉N感覺敏銳:炎癥疼痛24虹膜前表面層基質與瞳孔括約肌層前色素上皮層后色素上皮層25睫狀體26解剖分區(qū):睫狀體冠 睫狀突平坦部環(huán)

/

/

斜行肌組織結構:睫狀體肌睫狀上皮功能特點:參與房水分泌、排出睫狀肌收縮,晶狀體松弛變凸睫狀體27分層睫狀體上腔睫狀肌基質層:內結締組織層和血管,玻璃膜色素睫狀上皮無色素睫狀上皮睫狀體28睫狀突上皮產生房水營養(yǎng)眼內組織維持眼內壓29睫狀體30脈絡膜前緣鋸齒緣后界視乳頭周圍31脈絡膜32脈絡膜功能33血流豐富營養(yǎng)視網膜外5層色素豐富遮光和暗房視網膜后界:視乳頭周前界:鋸齒緣外面:脈絡膜內面:玻璃體34視網膜視乳頭視網膜中央動靜脈黃斑35內叢狀層內核層外叢狀層外核層外界膜內界膜神經纖維層神經節(jié)細胞層桿錐細胞層色素上皮層脈絡膜色素上皮細胞視桿細胞視錐細胞神經節(jié)細胞Müller細胞體無長突細胞雙極細胞水平細胞視網膜分層36RPEOLMONLPRNFLGLIPLINLOPLILM37維持貼附因素玻璃體的機械性支撐流體靜壓粘多糖的粘合作用色素上皮突起和錐桿細胞相互嵌合脈絡膜和玻璃體腔滲透壓差38中央凹39視網膜神經纖維走向40光感受器41視桿細胞弱光(暗視覺)無色視覺距中心凹5mm處最多夜盲視錐細胞強光(明視覺)色覺集中在黃斑區(qū)視力下降、色覺異常視信息傳遞光感受器雙極細胞節(jié)細胞視路視中樞視覺42視網膜生理特點43色素上皮層

神經上皮層兩個屏障(視網膜內、外屏障)色素上皮-玻璃膜-脈絡膜毛細血管復合體兩個供血系統:視網膜中央動脈與睫狀動脈系統全身唯一可直接觀察活體血管的部位黃斑中心凹的解剖學特點脫離的解剖基礎障礙損害眼球內容眼內腔前房后房玻璃體腔眼內容房水晶狀體玻璃體44房水循環(huán)途徑睫狀突上皮→后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網→

Schlemm管→集液管和房水靜脈(80%)脈絡膜上腔排出(20%)虹膜表面隱窩吸收(微少)功能營養(yǎng)作用維持眼內壓45房水主要循環(huán)途徑46晶狀體前面曲率半徑:10mm后面曲率半徑:

6mm直徑:厚度:9mm4-5mm解剖:前、后極、赤道部晶狀體懸韌帶組成:晶狀體囊晶狀體纖維功能:屈光介質調節(jié)功能濾紫外線47玻璃體透明膠質體功能屈光介質支持作用特點混濁液化三處與視網膜緊粘,撕脫致視網膜裂孔48視路視網膜光感受器到大腦枕葉視中樞臨床:視神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放射→枕葉視中樞49視神經50眼內段:視乳頭至鞏膜篩板眶內段:鞏膜篩板至視神經孔管內段:視神經管內顱內段:出視神經管后至視交叉前腳瞳孔光反射路傳入視覺纖維--視交叉--視束--四疊體上丘臂--中腦頂蓋前區(qū)-頂蓋前核-E-W核傳出E-W核--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jié)--睫狀短神經--瞳孔括約肌51瞳孔近反射路52視近物時瞳孔縮小、調節(jié)、集合傳入路:與視路伴行達視皮質傳出路:皮質→枕葉→中腦束→E-W核和動眼神經的內直肌核→瞳孔括約肌、睫狀肌和內直肌→瞳孔縮小、調節(jié)和集合作用眼附屬器53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眼眶眼瞼上瞼、下瞼瞼緣、瞼裂內眥、外眥淚阜、睫毛淚小點54眼瞼組織分層皮膚層皮下組織層肌層瞼板層結膜層功能保護眼球55結膜瞼結膜球結膜穹窿結膜56淚器淚腺淚道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57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58右眼眼外肌外側觀59眼外肌60眼球運動定律Sherrington定律Hering定律神經支配外直?。篤I神經

外展神經上斜?。篒V神經

滑車神經其他: III神經

動眼神經第一眼位單一眼外肌的作用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內轉外轉上轉下轉內旋外旋內旋

內轉外旋

內轉下轉

外轉上轉

外轉61眼眶視神經孔視神經管眶上裂眶下裂眶上切跡眶下孔淚腺窩淚囊窩滑車窩62眼部血供簡圖63眼球的血液循環(huán)動脈:1.視網膜中央動脈睫狀后短動脈睫狀后長動脈肌動脈→睫狀前動脈靜脈:

視網膜中央靜脈渦靜脈睫狀前靜脈64眼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