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四明朱子學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1頁
南宋末四明朱子學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2頁
南宋末四明朱子學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3頁
南宋末四明朱子學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4頁
南宋末四明朱子學的繼承與發(fā)展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南宋末四明朱子學的繼承與發(fā)展

朱夫子與四明(今浙江寧波)之間的關(guān)系始于南宋春熙九年(1182年)。朱夫子在浙江東部的昌平設立了一個辦事處,并訪問了已完工的龍津。據(jù)元任士林《重建文公書院記》所述:“昔文公提舉浙東常平,日循行臺、溫郡,泊舟奉化之龍津,長吏率諸生請講書于學宮”;后來就有了龍津書院,又改文公書院。宋末的四明地區(qū),以楊簡、袁燮、舒璘、沈煥為代表的陸氏(陸九淵)之學盛極一時,甚至有學者直稱他們的學術(shù)流派為“四明學派”。但事實上,與陸氏之學相對立的朱子學亦并不微弱。四明籍學者全祖望《橫溪南山書院記》說:“吾鄉(xiāng)之學,朱陸二派并行?!绷頁?jù)記載,黃宗羲的《宋元學案》原有《四明朱門學案》兩卷,后來的全祖望分別將它們改為《靜清學案》和《東發(fā)學案》。可見,“四明朱子學”的說法,黃宗羲已有定論。重要的是,曾經(jīng)是朱子學興盛的四明地區(qū),明中葉又出現(xiàn)了陽明學。一、“國權(quán)人士”的傳承與“諸朝文獻”的表明,其提出“輔廣”的觀點,即關(guān)于四明朱子學的淵源關(guān)系,黃百家指出:“四明自楊、袁、舒、沈從學于象山,故陸氏之學甚盛。其時傳朱子之學者有二派:其一史果齋(史蒙卿),從氏(淵)入;其一余正君(余端臣),從輔氏(輔廣)入,故為四明朱門一、二兩案。又王深寧(王應麟)從學于王埜,埜從學于真文忠公(真德秀),亦出自朱門詹體仁者也。”而且,他還引清江貝瓊之所言:“自厚齋尚書(王應麟)倡學者以考亭朱子之說,一時從之而變,故今粹然皆出于正,無陸氏偏駁之弊。然則,四明之學以朱而變陸者,同時凡三人矣:史果齋也,黃東發(fā)(黃震)也,王伯厚(王應麟)也。”也就是說,四明朱子學以黃震、王應麟、史蒙卿為代表。以下分別述其淵源。(1)黃震黃震(1213-1280年),字東發(fā),慈溪(今屬浙江)人,學者稱于越先生。逝世后,門人私謚曰文潔先生。全祖望說:“四明之專宗朱氏者,東發(fā)為最?!度粘钒倬?躬行自得之言也,淵源出于輔氏。”輔廣(生卒年不詳),字漢卿,號潛庵,其先趙州慶源(今河北趙縣)人。宋室南渡,居崇德(今屬浙江桐鄉(xiāng)),遂為崇德人。始從呂祖謙游,又問學于朱熹。后于崇德筑傳貽書院講學,學者稱傳貽先生。所著有《語孟學庸答問》、《四書纂疏》、《六經(jīng)集解》、《詩童子問》、《通鑒集義》、《潛庵日新錄》、《師訓編》。輔廣有門人余端臣。余端臣(生卒年不詳),字正君,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太學生。以經(jīng)學教授閭里,從之者數(shù)百人。其源出于輔廣,學者稱訥庵先生。余端臣的門人以王文貫最為知名。王文貫(生卒年不詳),字貫道,鄞縣人。早嗜學,與鄉(xiāng)先生余端臣游。從游嘗數(shù)百人。黃文潔公震,其弟子也。這樣,就形成了“朱熹-輔廣-余端臣-王文貫-黃震”的傳承關(guān)系。(2)王應麟王應麟(1223-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慶元府鄞縣人,學者稱厚齋先生。曾從真德秀門人王埜受學,為朱熹四傳弟子。關(guān)于王應麟的學術(shù)淵源,《四庫全書·困學紀聞提要》說:“應麟博洽多聞而理軌于正,其學問淵源出于朱子。”如前所述,黃百家也認為,“王深寧從學于王埜,埜從學于真文忠公,亦出自朱門詹體仁者”。這就是“朱熹-詹體仁-真德秀-王埜-王應麟”的傳承關(guān)系。詹體仁(1143-1206年),字元善,福建浦城人,“少從朱子學,以存誠慎獨為主,為文悉根諸理”,“郡人真西山早從之游,嘗問居官涖民之法,先生以盡心平心告之,‘盡心則無媿,平心則無偏’”,著作有《象數(shù)總義》、《詹司農(nóng)集》等。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后更為希元,浦城人,學者稱西山先生。早年從學于朱熹門人詹體仁。自韓侂胄立“偽學”之名后,凡近時大儒之書,皆禁絕之。真德秀“獨立慨然以斯文自任,講習而服行之。黨禁既開,而正學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全祖望說:“乾、淳諸老之后,百口交推,以為正學大宗者,莫如西山?!闭娴滦阒鲱H豐,主要有《四書集編》、《大學衍義》、《西山讀書記》、《心經(jīng)》、《西山文集》等。王埜(生卒年不詳),字子文,浙江金華人。嘉定十二年(1219年)進士,仕為潭屬,真西山一見奇之,延致幕下,遂執(zhí)弟子禮。(3)史蒙卿史蒙卿(1247-1306年),字景正,號果齋,鄞縣人,自號靜清處士,有《靜清集》。全祖望說:“四明史氏皆陸學,至靜清始改而宗朱,淵源出于蓮塘氏(淵)?!睖Y,字亞夫,號蓮塘,四川涪陵人。受業(yè)朱熹。所著有《孟子注》,今佚。門人陽枋、陽岊。陽枋,號字溪,稱大陽先生;陽岊,號存齋,稱小陽先生。全祖望說:“蓮塘氏之學傳于陽氏,陽氏之學傳于吾鄉(xiāng)史氏,即靜清也?!边@就是“朱熹-淵-陽枋、陽岊-史蒙卿”的傳承關(guān)系。正是由于朱熹后學黃震、王應麟、史蒙卿對朱子學的大力倡導,四明的朱子學得以興盛。黃百家說:“慶元(今屬浙江寧波)自宋季皆傳陸子之學,而朱學不行于慶元,得史靜清而為之一變?!比嫱舱f:“朱學之行于吾鄉(xiāng)也,自靜清始,其功大矣?!倍?、對內(nèi)部事物的研究朱熹學術(shù)的最重要之處在于格物致知論,即《大學》“格物致知”補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睂Υ?錢穆指出:“朱子思想,以論格物窮理為最受后人之重視,亦最為后人所爭論?!辈⑶艺J為,格物致知論“為朱子在一般理學思想中之最獨特亦最偉大處”。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格物論是“朱子學體系的重要理論特征”;朱熹思想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莫過于‘格物致知’論”。黃震推崇朱熹的《大學章句》。他說:“《大學》自二程先生更定,至晦庵先生章句益精矣?!币虼?他贊賞朱熹的格致論,并吸取朱熹對于“格物”的詮釋,反對以“格斗”為證,把“格物”解釋為“格去外物”。他說:“格之義,皆至也。‘格于皇天’,上至于天也?!簟穸贰普?亦正以兩人親手而斗,彼此擊刺,皆至其身,非有間隔其間,故謂之‘格’,安得以‘格斗’為‘格去外物’之證哉?”由此可見,黃震講“格物”,包括了對外部事物的研究。與朱熹一樣,黃震非常強調(diào)博學。在詮釋孔子所謂“一以貫之”時,他指出:“夫萬事莫不有理,學者當貫通之以理,故夫子謂之一以貫。然必先以學問之功,而后能至于貫通之地?!佔拥么艘?故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s以禮,則一以貫矣,然非出于博文之外也。孟子得此意,故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凑f約,則一以貫矣,然皆自博學詳說中來也?!彼J為,“不從事于博文而徑欲約禮”,“不從事于博學詳說而徑欲反說約”,并不是“圣賢教人本旨”。他還說:“《論語》二十篇,拳拳訓告,惟以學問躬行,惟以孝弟忠信,獨于曾子之弘毅,而告以一以貫之之說,又獨于子貢之敏悟,而啟以一以貫之之機。以一而貫之,是于功深力到之余,更求提綱挈領(lǐng)之要?!邑炚?串物之名也,而繩者,所以串物者也。必有物之可貫也,然后得以繩而貫之;必有積學之功、講明之素也,然后得以理而貫之,故曰一以貫之?!憋@然,黃震的這些思想是來源于朱熹的。王應麟的學術(shù)以經(jīng)史見長,然于理學,尤其是朱熹的格致論亦有獨到見解。他說:“惟《大學》始教,格物致知。萬物備于我,廣大精微。一草木皆有理,可以類推。”他還曾指出:“古之教太子,必講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體用一貫,本末一理,始于格物致知?!睆娬{(diào)修己治人從格物致知入手。關(guān)于格物致知,他說:“格物之學,莫近于《詩》?!P(guān)關(guān)雎鳩’,摯有別也;‘呦呦之鹿’,食相呼也?!氯琨\鳩’,言均一也;‘德如羔羊’,取純潔也;‘仁如騶虞’,不嗜殺也?!x鴦在梁’,得所止也;‘桑扈啄粟’,失其性也?!畟}庚’,陽之候也;‘鳴鵙’,陰之兆也?!筝缏端円?‘桃蟲拚飛’,化也?!Q鳴于九皋,聲聞于野’,誠不可揜也;‘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道無不在也?!嫌袉棠尽?正女之操也;‘隰有荷華’,君子之德也?!锁@匪鮪’,避危難也;‘匪兕匪虎’,慨勞役也。‘蓼莪常棣’,知孝友也;‘蘩蘋行葦’,見忠信也。‘葛屨’褊,而‘羔裘’怠也;‘蟋蟀’儉,而‘蜉蝣’奢也?!加袠涮?其下維谷’,美必有惡也;‘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惡可為美也?!蛞詾轲ⅰ?心眩于視也;‘蠅以為雞’,心惑于聽也。‘綠竹猗猗’,文章著也;‘皎皎白駒’,賢人隱也。‘贈以勺藥,貽我握椒’,芳馨之辱也;‘焉得諼草,言采其蝱’,憂思之深也。‘柞棫斯拔,侯薪侯蒸’,盛衰之象也;‘鳳凰于飛,雉離于羅’,治亂之符也。‘相鼠碩鼠’,疾惡也;‘采葛采苓’,傷讒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有多識之益也?!庇纱丝梢?王應麟講格物致知,是要通過格物,包括格自然界事物,進而觸類旁通,引申出為人的道理。他還說:“水,一也,孔子觀之而明道體之無息;孟子觀之而明為學之有本。荀子亦云:‘水至平,端不傾,心術(shù)如此象圣人?!溆^于水也,亦亞于孔孟矣。于此見格物之學。”可見,王應麟的格物之學即朱熹的格物致知論。史蒙卿之學,以朱熹為宗?!端卧獙W案》稱史蒙卿“務明體以達用,著書立言,一以朱子為法”。史蒙卿指出:“學問進修之大端,其略有四:一曰尚志,二曰居敬,三曰窮理,四曰反身?!闭J為為學首先要以道為志、以圣為志,需要居敬以涵養(yǎng)其本原。他還說:“以此窮理,理必明;以此反身,身必誠,乃學問之大原也?!钡终f:“然一心之中,雖曰萬理咸具,天敘天秩,品節(jié)粲然,茍非稽之圣賢,講之師友,察之事物,驗之身心,以究析其精微之極至,則知有所蔽,而行必有所差,此《大學》之誠意、正心、修身所以必先格物、致知,《中庸》之篤行所以必先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也?!痹谶@里,史蒙卿把格物詮釋為“稽之圣賢,講之師友,察之事物,驗之身心”,并認為,修身以格物為先。這與朱熹的格物致知論是一脈相承的。三、“水土流失,水水水明,人之為人?!彼拿髦熳訉W雖以朱熹為宗,繼承并發(fā)揮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但又不墨守朱熹。關(guān)于黃震的學術(shù),黃百家說:“《日抄》之作,折衷諸儒,即于考亭亦不肯茍同,其所自得者深也。今但言文潔之上接考亭,豈知言哉!”認為黃震的學術(shù)不只是追隨朱熹。全祖望也說:“東發(fā)亦宗朱學,而其于先、后天圖說攻之甚力?!蓖鯌氲膶W術(shù),雖淵源于朱熹,但又兼取諸家。全祖望說:“四明之學多陸氏,深寧之父亦師史獨善以接陸學。而深寧紹其家訓,又從王子文以接朱氏,從樓迂齋以接呂氏。又嘗與湯東澗游,東澗亦兼治朱、呂、陸之學者也。和齊斟酌,不名一師?!鄙踔吝€說:“王尚書深寧獨得呂學之大宗。”至于史蒙卿之學,全祖望說:“靜清雖宗主朱學,而其獨探微言,正非墨守《集傳》、《章句》、《或問》諸書以為茍同者?!钡珶o論如何,宋末明初是朱子學極盛時期,并出現(xiàn)了“此一述朱,彼一述朱”的局面。然而,至明中葉,四明地區(qū)又出現(xiàn)了陽明學;這與四明朱子學到底有怎樣的關(guān)系,學術(shù)界尚未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就是,王陽明是在朱子學十分繁榮的背景下,在曾經(jīng)是朱子學興盛的四明地區(qū),通過研究并揚棄朱熹的格物致知論,開始建構(gòu)起自己的“致良知”的思想體系。王陽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余姚(今屬浙江)人,曾筑室于余姚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17歲時,從婁諒問學。婁諒(1422-1491年),字克貞,號一齋,廣信上饒(今屬江西)人。婁諒師于吳與弼。吳與弼(1391-1469年),字子傅,號康齋,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吳與弼、婁諒雖不是朱熹后學,但都宗奉于朱學。吳與弼曾指出:“圣賢教人,必先格物致知以明其心,誠意正心以修其身。修身以及家而國而天下,不難矣。故君子之心必兢兢于日用常行之間,何者為天理而當存,何者為人欲而當去?!眾湔弰t自稱“非陸子(陸九淵)之比”,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理。公甫(陳獻章)不讀書,他勤讀書。據(jù)記載:王陽明拜見婁諒時,“語宋儒格物之學”,且“相深契也”,因而婁諒被認為是陽明學之發(fā)端。據(jù)《(王陽明)年譜》記載:王陽明21歲時“為宋儒格物之學?!榍罂纪みz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后來,王陽明也曾回憶說:“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蓖蹶柮?7歲時,龍場悟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顯然,王陽明是要反對朱熹的格天下之物。他甚至明確指出:“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以為朱熹格天下之物并不能達到誠意、正心。所以,王陽明釋“格物”為“格心”,指出:“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薄案裎镎?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蓖瑫r,還釋“致知”為“致吾心之良知”,指出:“致者,至也,如云喪致乎哀之致?!轮普?非若后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边€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睂W術(shù)界研究朱子學與陽明學的關(guān)系,往往從本體論的層面上,以為朱子學講“理本論”,陽明學講“心本論”,二者的對立在于“理學”與“心學”。但事實上,他們的對立主要在于對《大學》“格物致知”的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