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桐子果皮的殺蟲活性成分篩選_第1頁
小桐子果皮的殺蟲活性成分篩選_第2頁
小桐子果皮的殺蟲活性成分篩選_第3頁
小桐子果皮的殺蟲活性成分篩選_第4頁
小桐子果皮的殺蟲活性成分篩選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桐子果皮的殺蟲活性成分篩選

由于種子中含有大量水分,因此在中國熱帶地區(qū)種植了極為適宜的生物柴油原料植物。目前,國內外對小桐子殺蟲活性已有少量研究,李靜等(2005)利用種子毒蛋白、種子油、種子乙醇提取物和種子石油醚提取物對桃蚜(Myzuspersicae)、菜青蟲(Pierisrapae)、米象(Riceweevil)和蘿卜蚜(Lipaphiserysimi)進行毒殺作用研究;Fagbenroetal.(1998)利用莖枝石油醚粗提物對檸檬鳳蝶(Pappiliodemoleus)3齡幼蟲進行殺蟲活性研究;李育川等(2009)利用小桐子枝葉提取物對蚜蟲進行了毒殺活性測定,結果小桐子枝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具有很強的毒殺活性。除此之外,尚未見其它報道。筆者對小桐子果殼殺蟲活性物質進行分離和初步鑒定,以期為利用小桐子果殼開發(fā)植物源殺蟲劑提供科學依據(jù)。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和實驗方法小桐子果殼于2007年10月采自云南永仁縣,經(jīng)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藥材研究所郭巧生教授鑒定為麻瘋樹(Jatrophacurcas)的干燥果殼,憑證標本(2007109)存放于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藥材研究所標本室。新鮮成熟果實剝下種子后,將果殼曬干保存粉碎后備用。實驗用的桃蚜(Myzuspersicae)和菜青蟲(Pierisrapae)均采自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下馬坊附近農(nóng)田,經(jīng)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植保學院孟鈴教授鑒定。美國ThermoFinnigan生產(chǎn)的LC-MS(LCpumpersurvegor、autosamplersurvegor、LCQDECAXPplus)。乙醇、乙酸乙酯和甲醇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必喜3號(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由浙江海正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吐溫-80,上?;瘜W試劑公司生產(chǎn)。乙腈為色譜純(Fisher公司),實驗用水為娃哈哈純凈水。1.2測試方法1.2.1分離萃取樣品按照李育川等(2009)的方法對小桐子果殼先用95%乙醇冷浸提取,減壓濃縮后再將浸膏用水溶解,濾后不溶解丟棄,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對小桐子果殼乙醇粗提取物的水溶液進行分離萃取,將正丁醇萃取相減壓濃縮,獲得具有殺蟲活性的待分離樣品(A3-4)。1.2.2紫外分光柱3g法第一步,大柱粗分:以硅膠柱H(100~200目)(400g)柱徑8cm,常規(guī)濕法裝柱,硅膠裝柱高度約80cm,取正丁醇萃取物(A3-4)樣品20g上樣,以乙酸乙酯∶甲醇(10∶1、5∶1、1∶2)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連接HD-5電腦紫外檢測儀(檢測波長275nm)在線檢測,合并同一吸收峰值收集液,將各流份減壓濃縮稱重,結合活性測定。第二步,中柱細分:以硅膠柱H(200~300目)(250g)柱徑5cm,常規(guī)濕法裝柱,硅膠柱高度約45cm,取活性較強的A3-4-4樣品3g;以乙酸乙酯∶甲醇(1∶1、1∶1.5)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將各餾分減壓濃縮稱重,結合活性測定。具體分離流程如圖1所示:①以乙酸乙酯∶甲醇(10∶1)混合溶液。②以乙酸乙酯∶甲醇(5∶1)混合溶液。③以乙酸乙酯∶甲醇(1∶2)混合溶液。④以乙酸乙酯∶甲醇(1∶1)混合溶液。⑤以乙酸乙酯∶甲醇(1∶1.5)混合溶液。1.2.3不同流份處理液對殘蟲數(shù)的影響根據(jù)李育川(2011)利用小桐子果殼提取物對蚜蟲和菜青蟲活性測試發(fā)現(xiàn),小桐子果殼乙醇提取物對豌豆長管蚜的LC50的95%置信限為3.20~4.29g·L-1的結果,本研究確定將各流份處理液濃度為8g·L-1處理液。分別準確稱取各樣品0.8g,分別用加0.8mL吐溫-80,拌勻,使其充分乳化,再用蒸餾水溶解,定容至100mL,制成8g·L-1處理液。對照液用0.8mL吐溫-80加蒸餾水定容至100mL制成。分別采用噴霧法(張宗炳,1988)對桃蚜和菜青蟲進行處理。桃蚜每組100頭,菜青蟲每組30頭,每處理設3個重復,分別于處理24h后和72h后調查殘蟲數(shù),計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1001.2.4質譜條件及質譜采集模式HPLC條件:儀器為ThermoElectoncorrporation,色譜柱ZorbaxSB-C18(250mm×2.1mm,5μm),流動相為溶劑A(乙腈)︰溶劑B(水)=15︰85,等定洗脫;流速為0.2mL·min-1,自動進樣0.2μL。質譜條件:LCQDECAXPplus(電噴霧離子阱質譜儀),離子源為ESI,質量分析器為離子阱分析器,正、負離子檢測模式,毛細管溫度為275℃,源電壓為5kV,源毛細管電壓為15kV,質量數(shù)范圍100~2000m/z,干燥氣為氮氣,進樣量為20μL。質譜數(shù)據(jù)采集模式:自動質譜/質譜。高效液相和質譜數(shù)據(jù)采集和分析采用化學工作站進行(美國,ThermoFinnigan)。1.3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進行方差分析。2結果與分析2.13a-4樣品柱層析流場的害蟲活性分析2.1.1柱1首先測定每個樣品中流的害蟲活性(1)昆蟲活性測定將小桐子果殼乙醇粗提物的正丁醇萃取物樣品,如圖1所示進行大柱初分,梯度洗脫,共收集到6個流份;將各流份的收集液減壓濃縮,利用桃蚜分別對6種流份進行殺蟲活性測定,測定結果見表1。殺蟲活性測定結果表明,編號A3-4-4、A3-4-1和A3-4-5流份對桃蚜都具有毒殺活性,3種流份對桃蚜毒殺活性極顯著高于其它流份,其24h校正死亡率分別是80.35%、48.07%和7.89%,其三者對桃蚜毒殺活性差異極顯著;具有毒殺活性的3個流份中,編號A3-4-4流份的活性最強,雖然其對桃蚜的毒殺活性極顯著低于吡蟲啉,但因其相對數(shù)量最多,值得對其進一步分離研究。(2)份對菜青蟲的毒殺活性利用菜青蟲再分別對6種流份進行殺蟲活性測定,測定結果見表2。測定結果表明:編號A3-4-4流份和A3-4-1流份對菜青蟲都具有毒殺活性,2種流份對菜青蟲毒殺活性極顯著高于其它流份,其72h校正死亡率分別是85.86%和54.83%,其二者對菜青蟲的毒殺活性差異極顯著;具有毒殺活性的2個流份中,編號A3-4-4流份的活性最強,但其對菜青蟲的毒殺活性極顯著低于吡蟲啉,但仍然在80%以上。通過利用桃蚜和菜青蟲對以上6種流份進行活性追蹤發(fā)現(xiàn),小桐子果殼中的殺蟲活性物質主要存在于編號A3-4-4流份和編號A3-4-1流份中,且其相對含量都較高,值得進一步對其進行分離研究。2.1.2在3a-4-4中,每個柱段的屠宰活性由原來的柱段決定(1)各組流份的療效比較經(jīng)過對小桐子果殼乙醇粗提物的正丁醇萃取物進行大柱初分,并對各流份進行活性追蹤,發(fā)現(xiàn)編號A3-4-4的流份活性最強,相對含量也最高。因此選擇編號A3-4-4流份膏,如圖1所示,繼續(xù)進行中柱細分,共收集到3個流份;將各流份的收集液減壓濃縮,利用桃蚜分別對3種流份進行殺蟲活性測定,測定結果見表3。活性測定結果表明,編號為WD1流份、WE1流份和WF1流份均對桃蚜具有一定的毒殺活性,其24h校正死亡率分別為了85.66%、23.66%、和25.81%,3種流份對桃蚜的毒殺活性極顯著高于空白對照,顯示出一定的毒殺活性;三種流份中,WD1流份對桃蚜的毒殺活性最高,其極顯著高于WE1和WF1,但低于70%吡蟲啉;WE1和WF1對桃蚜的毒殺活性無顯著差異。(2)種流份對菜青蟲的毒殺活性利用菜青蟲分別對A3-4-4樣品中柱細分3種餾分進行殺蟲活性測定,測定結果見表4。活性測定結果表明,所得的流份WD1、WE1和WF1均對菜青蟲具有一定的毒殺活性,其72h校正死亡率分別為了89.51%、31.47%和33.56%,3種流份對菜青蟲的毒殺活性極顯著高于空白對照,顯示出一定的毒殺活性;三種流份中,WD1對菜青蟲的毒殺活性最高,其極顯著高于WE1和WF1,但低于70%吡蟲啉;WE1和WF1對菜青蟲的毒殺活性無顯著差異。由以上結果看出,三種流份都具有一定的殺蟲活性,其殺蟲活性可能表現(xiàn)為多種物質的協(xié)同作用;流份WD1活性極顯著高于其它2種流份,且其相對含量也最高,可以作為指標性成分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離純化、鑒定等研究。2.2化合物結構鑒定通過對WD1樣品進行HPLC-MS分析,在正、負離子模式下檢出,各化合物在負離子模式下都有比較好的響應。結合文獻資料,對圖譜進行解析,解析了含量較高的7個化合物,為總量的80.72%,分別為2α,3β,24-三羥基-12-20(30)-二烯-28-烏索酸、環(huán)辛肽B(CyclgrossineB)、牡荊素(Vitexin)、松香烷二萜(Diterpene)、麻瘋樹酚酮A(JatrophloneA)和CurcusoneA或CurcusoneB。主要屬于二萜類化合物、三萜類、黃酮類、肽及蛋白類化合物,其中二萜最多為5個。具體如下:化合物1RT:32.82;相對質量分數(shù)5.24%。EI-MS[M]+m/z:485.7、486.7,主要質譜數(shù)據(jù)與Kojimaetal.(1991)報道的2α,3a,24-三羥基-12-20(30)二烯-28-烏索酸相似,鑒定為2α,3a,24-三羥基-12-20(30)二烯-28-烏索酸,為三萜酸。化合物2RT:34.19;相對質量分數(shù)20.97%。EI-MS[M]+m/z:781,主要質譜數(shù)據(jù)與CatherinAuvinquetteetal.(1997)報道的化合物環(huán)辛肽B基本一致,鑒定為環(huán)辛肽B(CyclgrossineB)?;衔?RT:34.27;相對質量分數(shù)17.19%。EI-MS[M]+m/z:431.9,與陳泉等(1996)報道的化合物牡荊素(Vitexin)基本一致,鑒定為牡荊素(Vitexin),為黃酮類。化合物4RT:36.74;相對質量分數(shù)6.29%。EI-MS[M]+m/z:227.1、304.7、327.2、328.3、363.1,質譜數(shù)據(jù)與叢浦珠等(2003)報道的《化合物4781》基本一致,為松香烷二萜化合物?;衔?RT:37.33;相對質量分數(shù)6.71%。EI-MS[M]+m/z:295.4,質譜數(shù)據(jù)與Parthasarathyetal.(1984)報道的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又名麻瘋樹酚酮A(JatrophloneA)一致,為二萜化合物?;衔?RT:38.07;相對質量分數(shù)16.35%。EI-MS[M]+m/z:296,質譜數(shù)據(jù)與Naengchomnengetal.(1986)報道的化合物CurcusoneA或B基本一致,鑒定為二萜化合物?;衔?RT:39.60;相對質量分數(shù)7.97%。EI-MS[M]+m/z:296,質譜數(shù)據(jù)與Naengchomneng(1986)報道的化合物CurcusoneA或B基本一致,為二萜化合物。3化合物的合成及hplc-ms分析將小桐子果殼經(jīng)乙醇提取,依次利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對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液進行萃取;選擇活性最強的正丁醇萃取相上硅膠柱進行大柱初分,以乙酸乙酯∶甲醇(10∶1、5∶1、1∶2)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共獲得6個流份,結合利用桃蚜和菜青蟲進行活性追蹤篩選,篩選出活性強、含量最高A3-4-4流份;將A3-4-4流份濃縮后再上硅膠柱進行中柱細分,以乙酸乙酯∶甲醇(1∶1、1∶1.5)對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獲得3個流份,同時結合活性追蹤篩選,獲得含量最高、活性最強的WD1流份;最后將WD1進行HPLC-MS分析,鑒定了含量較高的7個化合物,為總量的80.72%,初步鑒定為2a,3a,24-三羥基-12-20(30)-二烯-28-烏索酸、環(huán)辛肽B、牡荊素、松香烷二萜、麻瘋樹酚酮A、CurcusoneA或CurcusoneB。筆者2011年研究發(fā)現(xiàn),小桐子果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