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龍山龍祠村
臨汾是古代皇帝堯的住所。因為我住在平水的陽上,所以我也被稱為平陽。它是金朝南的重要城市。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北達幽并、南通秦蜀之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東西南北交通之要沖。龍祠村在今臨汾市治西約十五公里,西靠姑射山,東為平地。村中人口二千五百左右,多從事農業(yè)生產;農田一千六百畝,旱地水田各半,主產小麥、玉米、豆類和蔬菜,特產韭黃。村西有泉池一個,名為龍祠泉,古稱金龍池,其“如蜂房蟻穴,觱沸于淺沙平麓之間,未數(shù)十步忽已驚湍怒濤,盈科漲溢”(附碑一),此乃平水之源?!霸搭^之外,有支泉三穴,其一在北,其二在南?!薄皷|過清音亭之后為云津橋,而平水分流,俗所謂十二官河?!笔俸臃帜虾蛹氨焙?明代前北河為上官河、上中河、廟后小渠、北磨河、下官河;南河為南橫渠、南磨渠、中渠河、高石渠、晉掌渠、李郭渠、東靳廟后小渠。清代上官河又分上官首河、上官二河、上官三河,加青城河后成十六河,因此南北又各分為八河?!拔R后小渠為之冠,比他渠最秀,自山麓憧憧來,右則竇廡墉而入,貫穿廟庭,匯池為二,澄而可鑒,泠而可掬,池圍怪木□護,人弗敢褻,池滿復流,左則竇廡墉而出,溉田上下七八里。”小渠現(xiàn)已不存,渠所貫穿之廟乃平水神祠——龍子祠,它位于金龍池東二百米處,傍水而建,是古代平陽最重要的祭祀場所之一。一陽城縣龍子祠龍子祠坐北朝南,今存四進院。頭進院現(xiàn)存山門為懸山頂,三楹,面闊8.1米,其中明間4.9米;前后三排圓木柱,鼓鏡礎,柱上方斗口跳,耍頭刻作麻葉云頭。入山門為第一院,院內豎立明嘉靖碑兩通,正北為現(xiàn)代二層樓房一棟,大樓中間原為二道山門,山門東西原各有戲臺一座,朝向獻殿,惜今已不存。山門旁有高約3米的泥塑將軍兩尊,面目猙獰,威懾四方。二院正北為獻殿,三楹,通闊11.05米,明間4.5米,基高0.75米,單檐歇山卷棚頂。周回廊,廊深1.55米。四檐及翼角已嚴重毀壞。圓木柱上斗口跳龍頭,形制較大,坐斗浮雕花草。院東西兩側亦為現(xiàn)代建筑,西為平房五間,東為車庫四間。自獻殿前基向左右各筑一磚墻,以隔開二、三院,有月亮門相通。三院西側有窯十孔,東側亦為現(xiàn)代平房。三院東西兩側往昔為側殿,東側殿內供奉風、雷等神,西側殿內供奉財神、瓜菜神等,殿內原均有塑像,栩栩如生。在獻殿之后,現(xiàn)為院中小院,即為四進院。由東西月亮門入內。此即原正殿之所在。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七間,周回廊,重檐歇山頂,頗具宏偉之氣勢。祠內清同治十三年(1874)《龍子祠重修碑記》提及對正殿的整修:“前坡翻瓦七間,東廊翻瓦七間,修東西挑角、西南二檐挑角。”正殿祀“龍子”,其來歷,《山西通志》引《太平寰宇記》云:晉永嘉之亂,劉元海(淵)……筑平陽城,晝夜興作,不久既崩,募能成者賞之。先有韓媼者于野田見巨卵,傍有嬰兒,收養(yǎng)之,字曰橛兒,時已四歲,聞元海筑城不就,乃白媼曰:“我能成之,母其應募?!眿嫃闹?橛兒乃變?yōu)樯?令媼持灰隨后遺志之焉。謂媼曰:憑灰筑城,城可立矣。竟如所言,元海問其故,橛兒遂化為蛇,投入山穴,露尾數(shù)寸,使者斬之,仍掘其穴,忽有泉出,激溜奔注……至今近泉出蛇,皆無尾,以為靈異,因立祠焉。龍子為蛇,這又作何解釋呢?龍為主水之神,且?,F(xiàn)蛇身。陽城縣崦山白龍廟金泰和二年(1202)《建顯圣王靈應碑》曰:“(龍)水物而廟食……隱現(xiàn)不測,或示真形……或化為蛇?!庇钟浶攀吭S福祈雨遇蛇之事:忽有大蛇丈余,墮步武間,赤睛玄吻,縞色花綾,盤曲不動,就福外踝摩拭,面目似有所告。福驚懼曰:“尊神化現(xiàn),如此暴怒,小民等焉敢時來?”禱請畢,引首上東廡,延及門里,下舞庭。時有數(shù)村人在廟焚香拜謝,沿水竇出,下至池南。福又曰:“此地莫是取水處?”即化滅不見??梢?龍、蛇乃一物二像。橛兒化身為蛇,而以“龍子”稱之就不足為奇了,因而當?shù)匕傩沼至晳T稱龍子殿為“龍王殿”。小院正北為龍母殿前獻廳之臺基,基高1.05米,闊16.95米,進深18米。頂棚現(xiàn)已不存,柱礎遺痕仍在。獻廳之北為龍母殿三間,二層,硬山頂,臺基高出獻廳臺基0.18米,面闊12.5米,其中明間寬4.8米,前有廊,圓木柱,鼓鏡礎,柱頭科七踩三下昂,耍頭麻葉云頭,補間鋪作各三朵,其中平身科出45°斜栱。殿門內又有閣門一道,門上有匾曰“水母行宮”。殿內娘娘塑像已不存,娘娘原坐于東西通長的大炕上,一手執(zhí)梳,作梳妝之態(tài),左右分別有捧臉盆男童及執(zhí)手帕女童一名。按毛麾碑云“設龍母殿以事韓媼”,韓媼即為龍子之母。后殿東側有配殿五間,二層,下層為窯洞,前插廊,廊柱皆細圓木柱,素覆盆礎。西側同一位置的配殿已為現(xiàn)代二層樓房一棟所替代。后獻殿與正殿原有廊相連,正殿東西兩側有廊房與東西側殿相對,從獻殿前沿一直延伸到后獻殿臺基前。后獻殿兩側及臺基前原有水池八個,現(xiàn)已全部填平,惟二院獻殿前存泉水一道,地表底下為河,稱北小河,由西向東流,入上官河。龍子祠的建筑內外呼應,相得益彰。村中老者對數(shù)十年前祠外的景象記憶猶新。祠外建筑與龍子祠山門僅一路之隔,建于上官河上。東為木板橋,西為清音亭,“清音”者,取“山水有清音之意”,當?shù)匕傩談t習慣稱之為“看花亭”。橋有石墩支撐,上鋪香椿木板,二十年一換。以往上官河水量充足、清涼透澈,河水常漫橋而過。百姓們形容當時美景曰:“水上橋,橋上水;人在橋上走,水在橋上流,一年四季鮮韭活魚常常有?!笨椿ㄍの挥谀緲蛑?形制頗大,底座是多個固定于水底的巨大石樁。亭底河水縱橫流過,極富意境,因有“看花亭水上漂”之語流傳至今。古橋、古亭、古祠有機結合,相互輝映,構成了令人流連忘返的詩情畫意。龍子祠原有山門三門,一院兩側均有公館。不幸的是,東西偏門、公館、戲臺、龍子殿、后獻殿、殿間走廊、殿側廊房、三院側殿、西配殿,都在戰(zhàn)亂時期毀于一旦,實為可惜?!犊禎赏鯊R碑記》日:龍子祠“毓靈于晉,創(chuàng)建于唐……相傳劉元海僭據(jù)時重筑陶唐金城,有韓媼得巨卵化蛇之異,斬蛇尾而泉涌焉……后因祀之曰龍子祠,遇旱致禱即應”。祠內清光緒二年(1876)《恩沛綸音》碑曰:“若龍子祠康澤王肇于晉懷帝永嘉三年劉元海僭據(jù)平陽時?!眲⒃<磩Y,晉永嘉三年(前309)建立政權,國號漢,定都平陽,其址即今之臨汾市金殿村,與龍祠村相距十里。金殿村,原名金城,又名金店村?!敖鸪?晉永嘉末劉淵據(jù)蒲子后筑,此為陶唐金城,都之,今名金店村?!本蘼鸦咧f乃為神化劉淵而杜撰,封建時代多以此標榜君主的正統(tǒng)與崇高,百姓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遂歷代相傳。然而,《重修普應康澤王廟廡記》言,廟之創(chuàng)建時間并不確定:“泉之沿革,廟之廢興,代歷綿邈,皆不可稽,自唐宋而下有碑征焉?!睋?jù)此幾說推測,祠的創(chuàng)建最晚應在唐代。其創(chuàng)廟之緣由也決非僅此一傳說,而是包含著更深刻的現(xiàn)實內容,正所謂“民非田弗養(yǎng),田非水弗殖”?!皶x寧壺口之陽有泉出焉,溉沃民田周圍六七成,其泉洶涌旁午,若神相之,故居人建廟于其上。”對水的渴求及其延伸出的對水神之崇拜才是建龍祠,祀水神最本質的原因。而“遇旱致禱即應”的靈異更使這種崇拜忠貞不渝。龍子祠建成后,受到官民高度重視,“宋熙寧八年(1075),守臣奏請封澤民侯廟,額曰‘敏濟’,崇寧五年(1106)再封靈濟公,宣和元年(1119)加封康澤王廟”。碑文作者毛麾去宋不遠,其說是可信的。元代又“加封神為普應康澤王,其廟制愈廣矣”。由侯到公,由公到王的封號更迭及廟院的逐步擴充,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龍子祠在人們觀念中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據(jù)嘉靖五年《平陽府重修平水上官河記》載:“平水之源為金龍池,池上為龍祠,祠西南近條山,數(shù)泉皆入平水,又東二百步為平水神祠,前為清音亭,東過清音亭之后為云津橋?!笨梢?歷史上曾有一祠與金龍池緊密依偎,人稱“龍祠”。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增修康澤王廟碑》稱,此祠創(chuàng)于至元二十二年,縣令岳世安慮及金龍池甚為荒涼,因于池之北構筑一殿,名其額曰“靈源”。此祠何時湮沒,已不可考。今所謂龍子祠乃“平水神祠”之俗稱,如清咸豐七年(1857)《重修龍子祠記》所云:“從里人之稱也?!睔v史上龍子祠經(jīng)歷過多次修繕或增建?,F(xiàn)存資料記錄了金元時期及清代的修建活動,明代對廟的修繕情況則已無從考證。第一次整修在金大定(1161—1189)年間,創(chuàng)立了龍子殿前獻殿,設置齋廳,又建風師、雷師、山靈、河伯之側殿,建矮亭二,鑿挖養(yǎng)魚池于院內,于龍子殿后設置龍母殿供奉韓媼,并修溪上舊亭,名之曰“清音亭”。又設長廊、廚庫,無不周備。第二次整修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冬十月到翌年秋七月,歷經(jīng)半年多。除增建金龍池北之殿以外,主要沿襲舊貌翻新風師、雷師、山靈、河伯諸旁祠。第三次整修時間為至正六年(1346)春。“傾者扶之以朱楹,覆之以碧瓦;摧者基之以瓴甋,涂之以丹雘”,以至“風雨攸去,檐楹繪彩,煥然一新”。資料顯示龍子祠在清代經(jīng)歷了五次整修??滴跞哪?1695),臨汾地震,龍子祠嚴重受損。四十六年(1707),整修遭毀之龍母殿及風、雨、雷、電之祠。道光七年(1827),整修敝壞之殿宇及廟門,兼后宮前廊和清音亭之藻飾,時不過月,祠乃金碧輝煌。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繕之舉又興,修漏補缺,一月有零竣工,共花費兩百余千錢。第四次整修于咸豐七年(1857)進行,耗資一萬余錢,歷時四個月。北自龍母殿,南至清音亭,墻宇殿閣均得補修。僅就所用時間,所耗費用之多而言,其規(guī)模必定不小。同治十三年春夏之交,龍子祠又得以整修。用時一個月,用錢一千二百貫,由臨汾、襄陵兩縣按水分均攤。工程參與者之多,涉及面之廣,足以顯示久享金龍池水福澤的民眾對神靈的誠敬。我們從百姓對龍子祠始終不減的熱情不難洞見他們淳厚古樸的水神情結,以及當?shù)氐囊环N深沉的民俗文化積淀。二平水諸渠的管理平水在農業(yè)生產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灌溉范圍很廣,且“脈絡分明,蓄泄以時,挹注有序”,當?shù)厝速澰?“由臨汾,下襄陵,溉田可十萬八千畝。”由于平水歷經(jīng)村落極多,加之“民各行其私”,居上游者享盡其利,居下游者又不甘食人牙穢,水就成了必爭之物。爭水釀成的人命官司數(shù)不勝數(shù),明許維新《水利記》就有“郭進書等殺三人于前,盧光裕等危兩縣于后”之記載。因此,訂立水規(guī)成了地方官的重要職責。為免除臨汾、襄陵兩縣及各支河爭水的禍患,平水被分為四十分,“臨汾得水二十分。上官河得水十分,下官河得水五分……北磨河得水五分”,襄陵得水二十分,“南橫渠六,南磨渠四,高石渠二分有半,李郭渠二,晉掌渠分有半,東靳廟后兩小渠各分半”。河之分界,一般用牛心石,或又曰中心石。平水源頭之外,原又有三泉,南二泉至今仍存,其一在北,其二在南。下官河與南橫渠因平水源頭外三支泉之歸屬曾發(fā)生爭斗。兩河壤址相接,剖分不明,則禍患無窮。因此明萬歷間平陽知府高登龍親臨水濱,依地理位置將北泉劃歸下官河,將南二泉劃歸南橫渠,剖分完畢之后,“中立石堤一道,自碑亭前分水處起,斜迤向南,至中地止。高四尺,闊三尺三寸,長一十丈,共九樁,每樁高五尺,以樹不朽之疆,以止無窮之禍”。對平水資源的利用,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設四綱以維持之,曰水則,曰用水,曰行水,曰陡門”;用人之法為設置渠長之職,渠長以下又有溝頭、堰長,均由“行止廉慎、勤于農事者”擔任,溝頭則“取地廣之家二人”。渠長管水之禁令,溝頭、堰長均聽令于渠長。溝頭管理澆灌的具體事務,有行罰之權。若有人違規(guī)澆地,則由渠長驗明后,監(jiān)督溝頭作處罰。堰長守陡門,即今天的閘門,“廣一尺,其夾深尺二寸。揵以石……插以版……鍥以印記”。陡門是控制水流的關鍵所在,母渠和支渠均有設置,澆灌時,“水至則啟之,溉畢則閉之”,以保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對于觸犯水規(guī)者,懲罰很嚴厲。例如,若有人膽敢毀壞各渠定立的疆界,則“于祠前枷示一月,從重治罪”。對違規(guī)灌溉者則采取經(jīng)濟處罰,草繩捆縛示眾,或送交官府之法,層層加重。具體行水方法乃自下而上,晝夜溉田六百畝;“一十八時灌溉一溝”。水程由特制的木牌、木印加以標示。以上種種規(guī)定,對平水各渠的爭水事件雖不能完全禁止,但的確有一定的效果。河渠用之日久,必有壅塞之患,因而維護疏通河道就成為一項重要任務。明嘉靖中,上官河阻于泥砂,河水溢于上中河后入汾河。不僅浪費資源,且使兩河百姓斗訟不斷。于是張滋受命疏通上官河,使百姓共享其利。張滋,康熙《平陽府志》有載:字長公,尚書張潤之弟,以孝友知名,族黨貧者,多恤之,不能葬者,棺以助焉。董高河石橋之后,先輸百金以導好義者,當事委修平水官河,疏泉浚渠,溉田二萬有奇,利及三十六村?!伴L公之行水也,無私則行,所無事好惠則澤溥而眾服,故行無事庶乎稱智焉,澤溥庶乎仁焉”。平水渠自產生便經(jīng)歷著不斷的變化、修繕。1949年后,龍祠泉經(jīng)歷了1958年、1972年、1984年和1994年四次大整修。為擴大灌溉面積,先后開挖躍進渠,延長南橫渠,重修二壩、二渡槽、南小河,使其成為具有南泉、北泉、東池三個水源池,一個調度槽,躍進河、紅旗河、統(tǒng)一河、母子河、紅衛(wèi)河、反修河六大干渠的完整灌溉體系,灌溉臨汾、襄汾兩地13.34萬畝農田,且擔負著向臨汾鋼鐵公司工業(yè)用水及臨汾市區(qū)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務。百姓企盼水源充足、雨量豐沛,因而歷史上,龍子祠約定俗成的祭祀活動與絡繹不絕的求雨之舉交錯進行,香火綿綿不斷。從至元碑所述可以看到,元代龍子祠廟會場面已經(jīng)十分可觀:“每春季月,農功方始,合境雜沓迎休,擊羊豕,伐鼓嘯,吁節(jié)迎,享送為樂,故四方香火者莫不期一到,游觀者莫不為一日留?!痹谇宕?會期定為農歷四月十四,沿用至今。同治碑曰:“府尊為主,春祈秋報,兩縣尊分司其事,古制也?!钡拦獍四辍吨匦摭堊屿粲洝访枋銎鋱筚愂r:“月祈季賽,牲醴之陳無間,時兼之平郡多旱,禱雨之鼓歲□,到祠輒有感應,香煙楮火日益以盛。”(附碑二)龍子祠廟會以往氣派極盛,影響極大。每至會期,太平(今屬襄汾縣)、曲沃、絳州(絳縣)、翼城、夏縣等地百姓亦慕名而來,一者燒香祭神,再者觀戲購物,游覽龍祠美景。此間,最引人注目者莫過于平水各渠參與的盛大祭祀活動。平水諸條官河均設一渠長,由當?shù)赝咔壹业酪髮嵵顺洚?。渠長每年四月輪換一次,四月十四日廟會便成了南北河新老渠長聚首一處、祭拜水神之良好契機。前往祭神的隊伍,南北河各組成一支,隊伍的規(guī)模視渠所溉范圍而多寡不一。其基本程序如下:一、最前端為十二名青年男子手執(zhí)鐵銃,出發(fā)后不斷鳴炮,以示聲威。二、鐵銃之后緊跟十二名頭戴紅氈帽,身著鑲紅黃馬褂,各執(zhí)牌一面。前有一人左手執(zhí)三角旗及一面大鑼,鳴鑼開道。三、十二面牌過后,為十二吹鼓手,大鼓、大鑼、嗩吶一齊演奏,伴隨著整個隊伍前進。四、身強力壯的年輕男子抬三或四桌供品尾隨鼓樂之后。首桌一般為香爐一個,左右兩支粗大紅燭,及壽桃、油炸面食之類。第二桌為掏空肚腸、褪凈皮毛的整豬一頭。第三桌為整羊一只,亦去皮毛?;蛘哂袝r增加整兔等其它供品,則列于豬羊之后。另外還有美酒數(shù)壇。五、新舊渠長騎馬緊隨供品桌之后,渠長們頭戴禮帽,身著長袍馬褂,新渠長禮帽上插花,胸前戴大紅花一朵,舊渠長尾隨其后。北河的隊伍從臨汾縣劉村出發(fā),南河的隊伍從襄陵縣(今屬襄汾縣)劉莊出發(fā),路經(jīng)各河,均有渠長騎馬等候,隨即加入。兩支隊伍浩浩蕩蕩,大路行進,中午十二時前順龍祠村中正路進入龍子祠。進祠后,持鐵銃者鳴炮三聲,吹鼓手演奏更盛,聲勢極其壯大。接著,供品桌被抬入龍子殿內,香爐蠟燭在前,豬羊等并列其后。新老渠長下馬前往殿內向龍子神行禮,新渠長為首,燒香一炷,三拜九叩,老渠長在其身后并列跟隨叩頭,新渠長向龍子供酒三杯。爾后,一行人仍以新渠長為首通過龍子殿,順走廊來到龍母殿,給水母娘娘行禮。規(guī)矩與前同。禮畢,則祭祀活動宣告結束。接下來是豐盛的宴席,置辦酒席所用的菜蔬一般是大家?guī)淼墓┢?開宴的場所是一院內山門兩側之公館,館內桌椅均由紅色綢緞鋪蓋,異常華麗。宴席規(guī)矩為南河一灶,北河一灶,兩河眾人各享其美。南北兩河歷來爭水不斷,因而雙方爭強好勝的渠眾將對抗之風帶入了祭祀活動,比供品質量,更注重宴席的精美。龍祠村至今流傳著“吃一桌,看一桌”之說,意指若入席的人有五桌之多,便還要另加五桌擺在旁邊供人觀看,看在眼中的通常比吃進嘴里的豐盛很多。這種獨特的筵宴方式目的就在于從排場氣勢上壓倒對方以滿足自己爭勝的心理,希圖在日后用水的過程中也能占盡先機。一陣喧鬧的杯盞交錯之后,祭祀才算完滿結束。祭祀活動的經(jīng)費出自各河平時收取的水錢。除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外,還有久旱不雨時的求雨活動。與四月十四日廟會相比,在百姓心目中,祈雨活動更具實效性。自古以來,龍祠村周邊地區(qū)只要遇到旱情,祠內就會燃起禱雨的香火。若全境大旱,政府高官亦會躬身以試??滴跛氖?1707),平陽知府劉即“布衣草,走赤日中三十里禱祠下”。在所有祈雨活動中,最負盛名的是襄汾縣燕村人,他們求雨通常在龍母殿中進行。龍母殿亦稱水母殿,對水母娘娘的來歷,燕村人另有他們自己的詮釋:傳說燕村一姑娘嫁到龍祠村,婆婆對其橫加虐待,令其每日用尖底水桶去遠處挑水,裝滿家中水缸為止。姑娘苦不堪言。一日,挑水回家,路遇一老翁請求用其水飲馬。姑娘雖懼怕婆婆,但又不忍拒絕老翁,只得同意。老翁謝之,贈與馬鞭一枝,囑其將馬鞭插入水缸,即可免挑水之勞。不久,婆婆發(fā)現(xiàn)姑娘每日并不挑水,趁其回娘家之際,想看個究竟。見缸中有一馬鞭,遂怒氣沖沖將馬鞭抽出。瞬間,大水四溢,很快就將龍祠村淹沒。村中派人去燕村尋找姑娘,姑娘不待梳妝完畢,便匆匆回到龍祠,進屋后一躍坐在水缸上,大水遂止,村民們終于得救。燕村位于襄汾縣西北部,東端有南北走向土山,西為平地,村民二千二百人左右,農業(yè)人口居多,農田多為旱地。它居于汾河東岸,與西岸的龍祠村相距三十里,農業(yè)生產從未依賴過龍祠泉水。如此說來,村民之所以去龍子祠求雨,正有緣于此傳說。其實,此傳說在山西民間流傳很廣,均是“飲馬抽鞭”、“柳氏坐甕”的翻版,與太原晉祠難老泉之傳說同出一轍。燕村百姓稱水母娘娘為“姑姑”,在他們看來,她是拯救眾生的神靈。多年來,這種傳說中的親緣關系成了維系燕村與龍祠感情的紐帶。燕村求雨的隊伍正是在她的召引下,跋山涉水向龍祠村走去。村民們將這樣的求雨活動稱為“看姑姑”?!翱垂霉谩蓖ǔT诰煤挡挥曛畷r進行,家家戶戶都要提前燒香三日告知神靈,且請村里德高望重者替大家許愿,作為祈雨之前奏。參加活動者年齡較大,由于路途遙遠,男性較多,兒童一般不加入。其不論老少,無不虔誠地相信仁慈的姑姑能給“娘家人”帶來好運。信眾們組成一支四五十人的隊伍,提前一小時在村公所集合,做好出發(fā)前的一切準備。起程的時間通常定在下午兩三點鐘。出發(fā)后,走在最前面的是敲鑼打鼓的壯年男子,一人擊大鼓,四人敲鑼,兩人持鈸。隨其后為姑姑神位一個,一人雙手捧在胸前。接下來是祈雨者隊伍,他們頭戴柳條編就的帽子,手持柳棍,領頭人柳棍上端還挑有一個小水罐。都帶有被稱為“神桃”的饅頭和黃表作為孝敬“姑姑”的供品,且口中念念有詞:“菩薩,菩薩,腳登蓮花,手拿楊柳,下遍天下?!毖啻寰帻堨舸迨骞?祈雨隊伍沿途要經(jīng)過溫泉、魚池、東鄧、襄陵等地,步行三個多小時方能到達。每經(jīng)過一個村莊,村口都會聚集眾多的老年男女,攔住隊伍,由一年長男子帶頭向姑姑神位燒香一炷,再恭敬地磕頭三次,希望燕村人能帶上他們盼雨之心愿。隊伍到龍祠前一小時,派人火速去龍祠村報信,龍祠村便有幾十人備好鼓樂在村口迎接??匆婈犖?眾人云:“姑姑娘家人來了?!鳖D時鼓樂大作,龍祠村人便帶領燕村信眾,順大路直奔龍子祠。入祠后,徑直來到水母娘娘殿,鼓樂頓止,人們在殿外洗手、漱口后肅穆地將盛在竹籃中的“神桃”擺放在娘娘像前的供桌上,將黃裱折成長方形壓在香爐下,然后,大家齊磕三個頭,由領頭人上香一炷。待香燃盡時,殿門外一人放炮三響,眾人點燃黃表,昭示上升的青煙將載著他們的心愿去尋找“姑姑”。此后,當天的活動便結束了,燕村人可在廟內食宿,飯食由廟內提供,住處則是水母殿中的大炕。據(jù)說,此炕專供“娘家人”住,其他村莊人來,只能席地而眠。第二天清晨,鼓樂又作,人們同至金龍池邊,用陶罐盛滿水,然后離開龍祠村。龍祠村人出于禮節(jié),將他們送至村口。隊伍沿原路返回,沿途各村百姓在村口迎接,將備好的一瓢水倒入本已盛滿的陶罐中,罐中水溢出,百姓認為這樣也能給他們帶來靈雨。祈雨隊伍中午即能回到燕村。回村后,來到位于村南頭的千手千眼菩薩廟,將水罐供在菩薩面前,向神報告祈雨歸來。據(jù)說,燕村人祈雨異常靈驗,有時隊伍還沒有回村,大片烏云就尾隨而至。襄陵縣靠近龍祠的各村,遇旱都會去龍祠求雨,但他們更相信燕村“娘家人”每求必應的傳聞。于是,有時還會邀請燕村人出一把力。每當喜得甘霖之后,燕村人便會還愿。還愿依所許而定,通常為演戲或說書,若經(jīng)濟條件允許,全村父老將可大過一把戲癮,娛神娛己,不亦樂乎?戲在廟內戲臺上演出,一般唱三日,每日三場,所演多為木偶劇。襄陵縣東柴村和浮山縣的木偶戲班常來演出。另外,大寧、臨汾等地的蒲劇班社亦來此獻藝。獻戲與酬神密不可分,村民在看戲的過程中決不忘帶來香火,更直接地與神靈親近。廟內西廂、南廂還有神像數(shù)尊,三天以內,凡來觀劇之百姓均要逐一上香磕頭,廟內香火不絕。祈雨在老一輩燕村人心目中是神圣的,即便在這種活動被嚴加禁止時,他們也不愿斷絕與姑姑的往來。只不過此種情況下,活動規(guī)模變得極小,由公開轉為秘密,時間也會縮短,但人們的一片赤誠始終不變。透過這些民俗活動的表象,龍子祠向我們展示了它對方圓百十里內百姓的巨大影響力。在人們觀念中,神即水之化身,對水的渴望決定了人們對龍子祠的向往。金龍池潤澤無數(shù)良田,使人民繁衍生息,因而在人們的景仰中,一個個神奇的傳說便誕生了,一幕幕敬水神、祈甘霖的活動便上演了。三龍子廟表演的緣起戲曲演出歷來是神廟活動中的重要成分,《臨汾縣志》云:“通年社祭,春秋兩舉,率多演劇為樂,隨其村聚大小隆殺有差。”受過敕封的龍子祠在臨汾影響之大,于諸神廟中當居前列。在祭祀活動、戲曲活動、商業(yè)活動組成的龍子祠廟會構架中,戲曲無疑以其對農村百姓的強大吸引力而起到絕對的支撐作用。如果說上香祈禱、供獻祭品是祀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式,那么戲曲演出則是娛人必不可少的實在內容。它雖然肩負著祀神和娛人的雙重職能,但從廟會發(fā)展趨勢和和歷代廟宇戲臺與正殿位置關系的變化來看,娛人日益成為廟會戲曲活動的本質。祀神祈福固然是神廟活動的精髓所在,但是冷落了戲曲演出的廟會又是缺乏人緣的。令人感嘆的是龍子祠原有兩座戲臺,其演戲的規(guī)??上攵M瑫r,這種建筑格局上的獨特性,恰恰是龍祠村特殊水利地位的反映。源出龍祠泉之河分灌臨汾、襄陵兩地,因而廟內的戲臺兩縣各掌其一,臨汾掌東臺,襄陵掌西臺。每年農歷四月十一日開戲,十四日結束。兩縣各請戲班。當?shù)匕傩諏R會高度重視,祭祀和演戲的籌備工作在三月上旬就展開了。按照慣例,南北河的渠長各自決定邀請哪個戲班以及上演哪些劇目,演出之前貼出布告,告知村民將要上演的本戲、折子戲劇目及主要演員。演出通常為四天七場,本戲四五本,折子戲二三折。老百姓對水的珍重引發(fā)的龍子崇拜,使戲曲活動的祀神功能得到了特殊的強調,凡到來的每個戲班除在戲臺上演出所點劇目之外,都必須在十四日的祭祀活動中在獻廳中向龍神獻戲,兩戲班抓鬮決定演出順序,劇目一般為《二進宮》、《大登殿》,年年如此。百姓稱其為敬神戲。如果說,戲臺演出注重的是普通受眾對戲曲內容的接受程度,那么敬神戲則被突出地要求為神靈帶來愉悅。在這種情況下,百姓發(fā)自內心的愿望就是從自身的審美情趣出發(fā),千方百計體察神靈的愛憎,將自己觀念里最為精彩的戲曲內容呈現(xiàn)給神靈。會期內,開戲的信號是廟內的三聲炮響,百姓聞聲便三五結伴前來觀看。觀劇場所為戲臺與龍子殿之間的空地,由獻殿前花墻將場地分為兩部分,花墻前為男性觀眾站立觀看,墻后全部為女性觀眾坐于凳子或方桌上欣賞。舊時,一場戲所需費用約大洋二十元,包含在祭祀活動的經(jīng)費當中。演員的飯食則就近由龍祠和晉掌兩村的百姓盛在陶罐里送上舞臺,因而常被人們稱為“罐飯”。各色戲班連臺競技,上演五彩繽紛的戲曲內容,構成了龍子祠廟會活動的豐富性。但能在這里表演的劇種卻并不多,主要是當?shù)厥⑿械钠阎莅鹱?晉南眉戶次之,另外還有少數(shù)的豫劇、垣曲曲子。蒲州梆子在清嘉慶、道光以后,漸漸分成了南路和西路兩派,西路派的中心為蒲州(今永濟),平陽處于從屬地位。西路派梆子的特點為“劇目豐富,唱詞較多,帶有大段唱腔,文詞通俗上口,表演粗獷火爆,又極重做工與特技”,擅長表演帽翅功、馬鞭、髯口、甩發(fā)、手帕、扇子等特技,加之唱詞通俗化,恰好構成了對當?shù)匕傩盏淖畲笪?。因而“清代末期至民國初?是蒲州梆子又一個重要的繁盛時期。盡管由它派生的北路梆子、中路梆子與京梆子早已獨立成材,枝繁葉茂,它自己卻仍然精神矍鑠,老當益壯。在蒲州、平陽地區(qū),梆子戲成為人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精神食糧”。據(jù)龍祠村老人孔丁子、劉三記稱,清末至民國間,許多著名班社和蒲劇名角等都曾在此獻藝?,F(xiàn)將著名演員、所屬班社及經(jīng)常上演的劇目簡介于下:上表所列的福盛班、云升班、慶樂園,為民國期間享譽晉南大部及陜西、河南部分地區(qū)的蒲州梆子班社。《中國戲曲志·山西卷》均有記載:福盛班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創(chuàng)建于太平縣小鄧村。班主李門賈氏,頗善經(jīng)營,使該班穩(wěn)居蒲州梆子四大名班之首。民國二十一年(1932)賈氏病逝,其子李有福繼任班主。該班演出陣容強盛,擁有眾多名角……除山西外,陜南、豫西也廣有該班足跡。至民國二十七年散班。云升班民國七年,名凈楊登云和藝人胡金舉、劉啟明等合組云升班于芮城縣楊家橋村。民國九年改由登云獨自承領,因其行六,俗稱楊老六班。該班享譽十五載,向以人才薈萃而名噪劇壇?;顒臃秶敝撂?、晉中,東至豫西,西至西安、渭南。多次與兄弟劇種交流藝術,注重吸收京劇化妝、武打技巧以及打擊樂器、鑼鼓點等,提高了蒲州梆子武戲的技藝,并積累了大批久演不衰的劇目,團結、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較早樹立革新旗幟,對蒲州梆子藝術繼承、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慶樂園蒲州梆子戲班,俗稱黑廝班。民國十九年創(chuàng)建于趙城(今屬洪洞縣)。班主為“梨園之杰”楊華甫,該班靠黑廝經(jīng)營有方,以名家薈萃、德藝兼優(yōu),飲譽八年。民國二十二年,該班成員多達一百三十余人,分兩班演出,盛況空前……民國二十七年因日本侵略軍進犯而解體。龍子祠的舞臺,成了眾多戲曲班社和著名藝人大顯身手的場所,曾演出而未見名錄的演員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正是由于他們的集體加入才使龍子祠廟會大放異彩。龍子祠廟會反映的是龍祠村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水利民俗狀況,正因為如此,演劇有時不得不被與水利相關的禁忌所限制。例如:解放初期,襄陵小蛋班所創(chuàng)劇目《霸水》,反映的是臨汾北杜村惡霸許三瞎控占水流,阻撓下游的襄陵人澆地的事件。為了避免引起兩縣群眾的沖突,這出戲在廟會中是被絕對禁演的。廟內建筑被毀之后,祭祀活動漸漸衰落,人們先是在廟內臨時搭臺演戲,后又曾借用過廟外西側一古戲臺,但其形制極小,文戲尚可演,武戲則難以施展。因此,50年代又在龍子祠之西墻外筑一新臺,供演劇之用??傊?不論廟會祭祀是否延續(xù),戲曲演出依然年年舉辦,以至于今日。看來,戲曲活動畢竟是一種內蘊極為豐富的娛樂形式,它雖具有一定的依附性,總要借助于其它事物,比如廟會來展示自身的存在,在農村尤其如此,而且如果失去依附,它的生存就會受到很大的挑戰(zhàn)。但是這種依附又是極為靈活的,對它而言,神廟祭祀衰落了,仍然有節(jié)日慶典,仍然有百姓的喜事和喪事。正如《中國戲曲志》所言:“賽神祭祀用優(yōu),喜、壽慶典用優(yōu),官衙飲宴用優(yōu),集市貿易用優(yōu),連殯葬、服喪、祭祖也用優(yōu)……”在戲臺演變不斷的歷史中,演劇活動顯現(xiàn)了頑強的生命力,始終流傳不息。究其原因,不外乎普通百姓對這種古老民族藝術難以割舍的情感。多年來,龍子祠作為一個文化載體,承載了與水相關的神話傳說以及一方之水利民俗,這里的人民為水而憂,為水而喜,為水而報賽演劇,答謝神靈。這一系列由水而發(fā)的活動為我們研究人類水文化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附年一:康澤王廟碑記蓋聞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EC 62282-7-2:2025 RLV EN Fuel cell technologies - Part 7-2: Test methods - Single cell and stack performance tests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
- 【正版授權】 IEC TS 61400-28:2025 EN Wind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 Part 28: Through-life management and life extension of wind power assets
- 【正版授權】 IEC 61558-1:1997+AMD1:1998 CSV FR-D Safety of power transformers,power supply units and similar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tests
- 滴滴代駕行業(yè)培訓
- 2025年個人農機工作方案
- 2025年世界衛(wèi)生日活動策劃方案
- 2025年鄉(xiāng)政府個人工作方案
- 2025年社區(qū)方案生育年終總結
- 產婦膳食營養(yǎng)課件
- 2025年幼兒園小班班務工作方案參考
- 供熱管網(wǎng)施工技術培訓
- 廣東廣州市欖核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2024
- 手辦聯(lián)名合作協(xié)議
- 高速公路路產賠(補)償收費標準表
- 節(jié)能管理制度
- FS18S系列系統(tǒng)介紹v2
- 2024年屋頂水泵維修協(xié)議
- 森林經(jīng)理學課程設計
- 食品原料學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
- 預算績效評價管理機構入圍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睪丸扭轉術后護理查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