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大學之道》練習++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高中語文】《大學之道》練習++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高中語文】《大學之道》練習++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高中語文】《大學之道》練習++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高中語文】《大學之道》練習++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2《大學之道》練習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君子戰(zhàn)雖有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①。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務無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yè)。舉物而暗,無務博聞②。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愿之言,無入之耳;批扦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③。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fā)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jù)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節(jié)選自《墨子·修身》)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注釋①〔豐末〕枝葉繁茂。②〔舉物而暗,無務博聞〕連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聞廣見了。③〔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堅定,事業(yè)日益興盛。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暢之A四B支C接之D肌膚E華發(fā)F隳顛G而H猶弗I舍者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察邇來遠”與《論語》十二章中的“邇之事父”中的“邇”意思不同。B.“其唯圣人乎”與《師說》“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表示反問語氣。C.“不足與游”與《鴻門宴》“秦時與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D.齊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這是治國的前提。3.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墨子先指出“戰(zhàn)、喪、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著以此得出推論,對人們作出告誡: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騖遠。B.第二段墨子認為君子可以使身邊的人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既不聽他人的毀謗之言,也不存?zhèn)λ说南敕?。C.第三段墨子認為君子之道即廉潔、仁義、關愛、哀傷,這是不能偽裝的,必須自身具備,才能做到內心慈愛、行為謙恭、言辭溫和。D.第四段墨子先從正反兩面論證不修身的后果——“不達、不果、必幾、必惰”等,最后總結:功成名就不會憑空實現(xiàn),要能反省修身。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5.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修身,它們的側重點分別是什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節(jié)選自《大學》)材料二: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①。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節(jié)選自《大學》)材料三: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節(jié)選自《中庸》)注釋①謙:通“慊”,滿足。6.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對應序號寫在答題線上。小人A閑居B為不善C無所D不至E見君子F而后厭然G掩其不善H而著其善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格物”,格,至也;物,猶事也。指通過對事物內在本質的探究,開啟智慧。清末亦稱呼自然科學為“格物”。B.庶人:泛指無官爵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國中(城內)及國郊的人稱為國人,國人也就是庶人。C.“人之視己”中“之”的義項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與“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D.“肺肝”比喻內心,如曹植《三良》中“黃鳥為悲鳴,哀哉傷肺肝”的“肺肝”也是這個意思,但《新唐書·袁滋傳》中“性寬易,與之接者,皆謂可見肺肝”的“肺肝”是“心腹”的意思。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開宗明義,提出“三綱”,作為引領學習的終極目標?!叭V”構成一個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體系,層層遞進。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為政以德的施政主張。B.“八條目”,被稱為“內圣外王”,是實現(xiàn)“三綱領”的步驟和過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囊括了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善其身”與“濟天下”兩個基本的人生面向,其中“治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C.“誠者”是天道屬性,是由圣人來體現(xiàn),但文章強調并非圣人之道,而是后天人為的努力。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補拙,進而獲得成功。D.《中庸》采用了很多遞進論證方法,使得文章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到小的條件關系,或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系,都可以剖析深刻,邏輯嚴密。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10.結合材料,用自己語言概括如何才能達到修身之“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有刪改)材料二: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①然掩其不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②,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有刪改)【注】①厭:掩藏。②忿懥:憤怒。1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在答題卡上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小人閑A居B為不善C無所不至D見君子E而后厭F然G掩其不善。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物,萬物,與《<老子>四章》中“物或惡之”的“物”詞義相同。B.臭,是氣味的統(tǒng)稱,與“乳臭未干”中的“臭”詞義相同。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庶人”原意指眾多的人,后來用以稱謂“平民”。D.“家”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意為屋內、住所,后有“家庭”“士大夫的封地”等多種含義。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首句開宗明義,提出了大學之道的“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B.材料一還運用邏輯推演提出了“八目”之說,其中“修身”是“八目”的核心。C.材料二認為所謂誠意,就是不欺騙自己。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可隨便。D.兩則材料都強調應該通過“誠意”“正心”“修身”來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15.請結合材料二,簡要闡述“修身”與“齊家”“正心”二者之間的關系。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短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節(jié)選自《大學》)材料二: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①。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節(jié)選自《大學》)材料三: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節(jié)選自《中庸》)【注】①謙:通“慊”,滿足。16.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慮而后能得

得:處事合宜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研究C.從容中道,圣人也

中:符合,合乎D.學之弗能,弗措也

措:措施,舉措17.下列各項加點詞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物格而后知至

/人而不仁,如禮何?B.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仁以為己任C.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D.此謂誠于中,形于外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18.下列對劃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B.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C.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D.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19.下列對材料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的“慮”,指思慮,與《五石之瓠》中“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慮”字意義相同。B.“大學”,即成人之學,也就是倫理、政治等學問,它與“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樣的“小學”相對而言。C.《大學》選自西漢戴圣所編纂的《禮記》,后來宋代朱熹將之和《中庸》及《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D.材料二中的“肺肝”比喻內心,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中的“肝肺”也是這個意思。2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開宗明義,提出“三綱”,作為引領學習的終極目標。

“三綱”構成一個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體系,層層遞進。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為政以德的施政主張。B.“八條目”,被稱為“內圣外王”,是實現(xiàn)“三綱”的步驟和過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囊括了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善其身”與“濟天下”兩個基本的人生面向,其中“修身”既是《大學》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時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出發(fā)點。C.“誠者”是天道屬性,是由圣人來體現(xiàn),但文章強調并非圣人之道,而是后天人為的努力。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補拙,進而獲得成功。D.《中庸》采用了很多遞進論證方法,使得文章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到小的條件關系,或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系,都可以剖析深刻,邏輯嚴密。2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22.結合材料,用自己語言概括如何才能達到修身之“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材料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節(jié)選自戴圣《博學之》)2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2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形容詞,指高尚、光輝,與《老子四章》“自見者不明”的“明”詞義不同。B.而,表承接,與《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而”用法相同。C.恐,指驚慌害怕,“恐”與《水調歌頭》“又恐瓊樓玉宇”的“恐”字含義不同。D.齊,使動用法,指使……和睦,與《諫逐客書》“卻賓客以業(yè)諸侯”的“業(yè)”用法相同。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C.材料一第二段提出“八目”,前四條專注心性修養(yǎng),后四條側重外顯行為。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這說明他們也要“慎獨”。2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27.材料二畫橫線句中的“此道”具體是指什么?請結合材料一中“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觀點,分析“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的原因。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的詩詞,完成下列小題。桃夭《詩經》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咀ⅰ竣贇w:出嫁。②蕡(fén):草本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③蓁(zhēn)蓁:茂盛的樣子。28.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輕嬌媚。其中“桃之夭夭”,以豐富繽紛的象征意蘊開篇,撲面而來的嬌艷桃花,使詩歌產生一種強烈的色彩感?!白谱破淙A”,簡直可以說桃花已經明艷到了極致,達到能刺目的程度了。B.第二章則是寫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開后,自然結果。詩人說桃子結得又肥又大,以此祝福新娘早生貴子,兒孫滿堂。C.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興旺發(fā)達。以桃樹枝頭的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來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滿幸福,堪稱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詞。D.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做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29.本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碩鼠《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注】①貫:侍奉。②女:同“汝”。③逝:同“誓”。④爰(yuán):乃,于是。⑤德:感激。⑥直:同“值”。30.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黍”“麥”“苗”分別指黃米、麥子和未成熟的莊稼苗,從中可見奴隸主無所不貪的特點。B.“莫我肯顧”“莫我肯德”“莫我肯勞”,都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肯顧(德、勞)我”。顧,顧憐;德,感激;勞,勞作。C.這首詩每章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責奴隸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后四句重在表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追求。D.這首詩深刻地反映了奴隸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表現(xiàn)了勞動者對剝削階級的憎惡與鄙視。E.文中“樂土”“樂國”“樂郊”是指沒有自然災害的地方。31.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在結構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請結合詩句,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三、情景默寫32.大學(1)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同時家庭也是社會的細胞?!洞髮W》(節(jié)選)中強調對待國家與家庭的關系時,認為“,?!保?)《大學》(節(jié)選)中指出,通過探究事物原理而獲得智慧,并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的句子是:“?!保?)《大學》(節(jié)選)講“大學之道”,論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樣成為經國濟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養(yǎng)品性的句子是:“,?!彼?、選擇簡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古語言:“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崩蠋煂€人成長、國家興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人們對老師恭而敬之,對道重而求之。傳統(tǒng)家風家訓十分重視尊師重道,從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親師”便可略見一二。天與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親是指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而師則是天地之道、君親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覺知者和宣揚者。因此,師與天地君親有著共尊共榮的地位。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只是一種職業(yè)關系,。由于把尊師與孝親聯(lián)系在一起,“師父”的稱呼也開始流行。老師和學生的這種身份倫理關系經由師禮而確定。拜師禮的行禮者不僅是學生,學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長者也會代表族人行跪拜禮,以示對老師的禮請和敬重。在古代,尊師不僅是尋常百姓家庭的風習風貌,也是皇族、貴族的家法家道。尊師之道與王道息息相關:師道興,則王道興;師道尊,則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師重道是因為帝王是道的踐行者,而師則是道的傳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師重道中求師、從師才能領悟道、踐行道,從而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家風是社會風氣的凈化器。如果尊師重道的家風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師甚至是輕蔑老師的社會風氣便會失去生存的土壤,整個社會就會形成尊師重道的濃厚氛圍。3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反復

比喻

借代 B.引用

對偶

比喻C.引用

夸張

擬人 D.引用

對偶

夸張34.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3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天地、君、親、師分別指宇宙的自然之法,一個國家的象征,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天地之道、君親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覺知者和宣揚者?!睆恼Z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五、語言表達36.請篩選、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擬寫一條“慎獨”的定義。要求:語言簡明,可增刪詞語?!吧鳘殹笔侵袊寮覄?chuàng)造出來的修身術,最早載于《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問。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彼^“慎獨”或“慎其獨”,可通俗地解釋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無怨無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實說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種利誘面前靠強大的“精神防線”來抵擋形形色色的誘惑。六、選擇題37.下列加點實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食無求飽

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君子喻于義

喻:知曉,明白D.質勝文則野

野:粗野、鄙俗3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B.小人喻于利C.小子何莫學夫《詩》 D.治天下可運之掌上3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其“恕”乎

欲齊其家者B.人而不仁,如禮何

物格而后知至C.小人喻于利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D.邇之事父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40.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②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言:一個字為一言③天下歸仁焉

歸:歸屬,歸依④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安:安逸⑤邇之事父

邇:近⑥君子喻于義

喻:比喻⑦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壹是:一概,一律⑧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發(fā)端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4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過而不改,是謂過矣B.人而不仁,如禮何C.知而不爭,不可謂忠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七、名著閱讀42.《大學之道》中儒家提倡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如何評價儒家這種治學主張?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論語·為政》)材料二:孔子之喪,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則绖,出則否。易墓(修治墓地的草木),非古也。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禮記·檀弓上》)材料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43.孔子認為是仁愛的基礎,而這個基礎需要在的約束下才能產生價值。44.孔子一方面強調“無違”,另一方強調“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兩者是否矛盾?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分析。八、選擇類45.下列選項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①道:根本原則②明:美好的B.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①親:親近愛撫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①靜:心不妄動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4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B.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D.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47.下列各選項中,加點詞語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B.物有本末,事有終始C.致知在格物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48.下列對課文中有關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九、小閱讀-課內49.《大學之道》中“三綱”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還是層層遞進的?50.“修身”在“八目”中處于核心地位嗎?《大學之道》51.本文闡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樣的意義和作用?《大學之道》十、材料作文5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希望廈門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習近平致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賀信)為落實總書記的要求,廈門大學準備舉辦一個德育論壇,邀請部分中學校長參加。育才中學校長應邀參加此次論壇,請你以他的身份寫一個發(fā)言稿。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CEG2.B3.D4.(1)源頭污濁的水,水流不會清澈,行為不守信用的人,名聲必然敗壞。(2)從國家元首一直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5.①材料一重點談君子修身的具體做法。②材料二重點談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6.CEG7.A8.B9.(1)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2)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即使愚笨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一定會變得剛強。(或者:如果真能踐行這個道理,即使愚笨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一定會變得剛強)10.①推究明白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②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為謹慎,一絲不茍。③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堅守不渝。11.CDG12.A13.D14.(1)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2)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可以修養(yǎng)身心,心胸寬廣開朗,身體自然安適舒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15.(1)“修身”是“齊家”的前提;(2)“修身”的關鍵在于“正心”。16.D17.B18.A19.A20.C21.(1)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2)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22.①要學會致知格物。②要追求慎獨,不能自己欺騙自己。③選擇美好的目標執(zhí)著追求。

23.C24.B25.D26.(1)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2)從天子到平民百姓,都應該以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為根本。27.①“此道”具體是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②原因: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能修養(yǎng)自己的品性。不斷地修身,那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變得聰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變得堅強。28.B29.比興。以桃設比,以嫩紅的桃花、碩大的桃實,茂盛的桃葉比作新娘的美麗容貌、多子多福,家族興盛,聯(lián)想巧妙,形象生動;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引出下文,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而且增強了詩歌的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30.BE31.通篇采用“比”的手法。把剝削階級比作偷吃勞動果實的大老鼠,刻畫了他們可憎可鄙的貪婪嘴臉,揭示了他們的兇殘本性。結構上,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可以更好地抒情,強烈地表達了奴隸們對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的揭露和斥責。32.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33.B34.①都深受尊師重道觀念的影響

②更是一種倫理關系35.原文在闡釋天地、君、親、師的含義時單獨成句,更具針對性,有強調作用,且句式更加活潑。36.慎獨亦叫慎心,是最早載于《禮記·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無怨無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為原則的由中國儒家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靠強大的“精神防線”來抵擋形形色色的誘惑的修身術。37.B38.C39.C40.C41.B42.①外在的終極目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國家,平定天下。內在的終極目標是“修身”“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即修身養(yǎng)性,以誠立身,追求真理。②這種治學主張反映了儒家積極入世、干預世事的人生態(tài)度;治學目標一旦實現(xiàn),人生目標也就實現(xiàn),人生也就有了意義和價值。43.孝弟(悌)禮44.不矛盾。①孔子認為,真正的孝就應該合乎禮的規(guī)范,不可僭越,父母在世時要按禮來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也需要按照禮的要求埋葬、祭祀他們,此為“無違”。②材料二的語境是將舉辦喪禮的形式與表達哀悼的情感形成對比,孔子認為情感上的哀悼比喪禮的形式更重要,更能體現(xiàn)為人子弟者對父母的敬重。③孔子認為,應該先有內在的情感,才能在形式(禮)上體現(xiàn),這才是真正的孝悌,才是仁愛之心的外化。④也可以從中看出孔子在“孝悌”認識上的通權達變。45.A46.A47.A48.A49.“三綱”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明明德”,就是要彰顯人性中美好的品德,這是儒家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的根本要求。“親民”,有一種解釋就是要使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強調只有不斷革新,永不停滯地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揚。“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達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訴人們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這三者之間是一個循序漸進、有始有終的過程。50.觀點一

處于核心地位?!鞍四俊敝械摹靶奚怼笔歉?,也是連接前四目與后三目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實現(xiàn)“內圣”的途徑;后三目即“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實現(xiàn)“外王”的目標。儒家“內圣外王”的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